❶ 近代中國與英國差距的原因
近代中國落後於西方,其實是短時間的一個大逆轉,主要是西方發生工業革命而在生產力方面超越了中國,有學者描述的很好「當中國有鐵犁的時候,歐洲還在使用木犁。當歐洲使用鋼犁的時候,中國還在使用鐵犁」。在很短的時間內西方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而中國卻沒有,因此在落後於西方。很多人研究歐洲為什麼發生工業革命,尤其是為什麼發生在英國,以當時角度看,英國卻有很多條件,但研究中國歷史的學者卻發現英國18實際中葉發生的工業革命的經濟,農業,工業條件,中國早在13世紀就有了。這意味著中國在13.14世紀是,就已經處在工業革命的邊緣,但更重要的是中國在接下來幾個世紀也沒有進入工業革命的大門,知道19世紀鴉片戰爭,中國突然發現了已落後於世界,並深受其害。由此我聯想到兩個問題。1.中國為什麼在13.14世紀以前可以領先世界。2.為什麼中國沒有出現類似的工業革命。
對於1的解釋(部分借鑒李約瑟的觀點)
首先中國有很好的自然條件,由此造成耕地生產力水平高於西方。人生存成本低,人口繁衍也迅速,相反,歐洲的氣候條件卻不適於作物生長,土地承載力有限,所以中國歷史上人口一直多餘西方。
在這古代的科學是一種經驗科學,技術穿心來自於以手工業者和農民的進言行嘗試錯誤。比如一個農民本來用傳統的方法去種地,但是一天他因為偷懶而是用別的方法之後,發現這種方法比原來的方法效率更高,由此被別人所借鑒整理,從而引起技術更替,這種方式在中國其實很普遍。比如,中醫經絡的發現。一些中草葯和偏方的運用。在現在也可以找到影子,比如中科大的校長朱經武是搞超導的,他在實驗室做很多高溫超導特性不同材料的組合,以期待能發現一種比較好的材料,這種方法也和農民的發現方式一樣。
又由於中國人口多,出現那種偶爾發現新技術的農民也就相對多。發明新東西的概率就大,但是得技術來自於技術積累,燃氣年後一代代的延續下去,所以人口多,發生技術改進的機會就大,這成為中國的一種優勢。其實以前大多數文明古國也這樣,比如古埃及,古印度都是建立在人口稠密,自然條件好的河流旁,這才為技術的進步奠定基礎。從而造就偉大文明。
但是中國到了12世紀以後,這種所謂的技術進步卻逐漸停止,個人認為中國當時生產力已經達到相當的水平,而當生產力達到一定水平時,再想突破,已經很難了。拿打獎作比喻,一等獎有一個,代表更加先進的技術。 二等獎100個,代表現有的技術。任何一張彩票中二等獎的幾率是一等獎的100倍,由此可知技術變遷之難。再加上中國當時的情況,改朝換代,這種進步發生的幾率就更渺茫了。
對於2
所周知,研究科學的方法對於科學研究意義重大。而科學革命對於工業革命有兩個方面的貢獻。1是用實驗作為技術檢測試驗的手段。2.就是利用數學來輔助表示和應用。當到了15.16世紀以後,用實驗的來試錯的方法得到普及,更加重要的是,當用實驗來發明新技術的方法在遭遇到技術瓶頸時,可以通過加大基礎研究來突破,這也是諾獎為什麼多頒發給很多高基礎理論研究的人的原因之一。其次,在西方最初只是對自然現象有好奇心的人偶爾的用數學模型來表達規律時,發現這種表達更加准確,也更易傳播,同時用實驗可以很好的把正確的解釋和錯誤的解釋分開,由此造成了西方的工業革命。
、但發現並用上述方法的人只在少數,為什麼西方人可以,而東方人不行呢?其實中國人並非缺少這方面的素質,而是中國歷來的官僚體制,從這一點,個人比較傾向於李約瑟的解釋。如果再具體一點的話,那就是中國的科舉制度使人沒有積極性去學習數學和實驗,從而導致在數學和實驗方面的人力投資不足。科學革命就無法產生。古代中國通過科舉來選拔,而制定的教科書確是四書五經,認為「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又有「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是聖賢書」,這種狀況下,任何有聰明才智的人都會對科舉趨之若鶩,為他的物質回報所吸引。聰明人不一定有好奇心,但是有好奇心卻一定是聰明寧的人。人的行為總是受激勵機制所影響,當然做官名利雙收,並且光宗耀祖,對人來說當然回報率高。而對於科舉制度,即使他有心研究,也不會有多少時間,更何況四書五經的字數有N十多萬,光是每天背,也要十年寒窗,當然比現在辛苦很多。而西方不同,西方的貴族是世襲制,爸爸是貴族,兒子就是貴族,所以盡管西方有好奇心的人比中國少,但是有興趣投入實驗和數學的反而比中國要多,從而導致科學革命。
說到底科舉這制度也算是一種先進的文官選拔制度,一個在特定的技術和物質條件下顯得優越的制度,也可能成為社會的阻礙。而西方卻沒有這個,這也算是因禍得福吧
❷ 中國用15年的時間趕上英國了嗎為什麼
十五年超過英國,是指鋼產量,不是別的,是主席在莫斯科共產黨國家會議上說的,查查歷史文獻。
❸ 中國首次超越德國成為英國最大進口來源國,這有什麼意義
中國首次超越德國成為英國最大進口來源國,這到底是神怎麼回事呢?這主要是英國國家統計局(ONS)日前在官網發布的數據顯示:
今年二季度,中國首次成為英國最大進口商品來源國。二季度英國從中國進口的商品規模首次超過了其他所有貿易國家。數據顯示,二季度英國從中國的進口份額從第一季度的8.6%增長到第二季度的13.4%,進口規模達到110億英鎊。
隨著兩國的交流越來越頻繁,間接說明了全產業鏈的生產優勢,這是其他國家所不具備的。 現在歐美國家大的疫情正在經歷大爆發時期。舉國之力面對新冠疫情。對於恢復經濟的預期還不是特別明朗。也因此國家之間對外貿易發展緩慢。現在中國能夠成為英國最大進口來源國。對中國的抗疫工作是一次初步的全面勝利。說明中國的未來會發展得更加美好。
❹ 中國是如如何超越德國成為英國最大的進口來源國的
相信這段時間大家都已經在網路上看到過這樣非常重要的消息,那就是中國已經首次超越德國,成為了英國最大的進口來源國,這不僅讓世界人民對此表示非常的驚訝,就連中國人民對此也是表示非常震驚的,因為一些國際的原因,中國一直以來都沒有和英國取得很好的貿易夥伴的關系,但是沒有想到,這一次卻取代了德國,成為了英國最大的單一進口市場,而這一切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中國在疫情的影響下還有著完好的生產能力,而德國在疫情的影響下,沒有辦法再去進行相關的生產。
不過我們還是要認清楚一個問題,那就是英國目前最大的貿易夥伴還是歐盟,而這樣的問題一當疫情能夠得到恢復之後,還是會逐漸的趨向於平淡的。
❺ 一戰時,為什麼英國的實力是最強的,而中國墊底
第一工業革命的爆發是在英國,英國憑借強大的生產力和機器文明在全世界開始擴張,在世界各地都建立了自己的殖民地,在當時被稱為「日不落帝國」,足見英國當時的殖民地之多,之廣。但是好景不長,第一次工業革命沒多久,就迅速爆發了第二次工業革命,而且我們知道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爆發並不像第一次那樣,實在英國單獨爆發的,第二次工業革命是在全世界范圍內爆發的,包括英國、法國、德國、美國等等國家。而且第二次工業革命帶來的生產力和科技水平進步遠遠超過第一次,這就使得德國這樣的國家迅速發展,從科技、國力等各方面來說都不遜色與英國和法國,但是德國的殖民地卻很少(原因在於世界上的大部分殖民地已經被英法這些老牌資本主義瓜分完了),所以德國非常不滿意,於是就有了那一句「我們不能只擁有陸地,而沒有海洋」,言外之意就是殖民地少,需要拓展,一戰就是在這樣的背景爆發的。而中國呢?當時的中國不敢說墊底,但是當時的中國既沒有趕上第一次工業革命,也錯過第二次工業革命(美國和日本都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受益者),所以中國依然是封疆和官僚的社會,只有被列強欺負的份。
❻ 中國超德國成英國最大進口來源國,中國為什麼能取得此成就
北京時間2021年5月25日,中國首次超越德國,成為了英國最大進口來源國,這一刻,我們中國等待了太久太久,也為之奮鬥了太久太久,不僅僅如此,正在全世界來說也都是一個分水嶺,從此以後不會有哪個國家再小看中國出口能力,現在是英國,下一個就是德國、美國、俄國,只要是地球上存在的國家,我們中國都可以勝過。
那麼到底中國這些年做了哪些舉措,讓我們今天獲得如此成就?其實是這一切要歸功於我國對英國最大出口商品——鞋子。同時也要歸功於中國出口量最多的產品————電子。
中國大量進口的是原油,中國是全世界石油進口增速最大的國家,也是進口數量最大的國家。2019年我國原油產量1.91億噸,進口超過5億噸。2019年,我國原油進口依舊保持強勁,2019年全球經濟增速降低,全球原油需求增量中,中國市場貢獻了75%。
自英國國家統計局1997年開始有記錄以來,中國首次超越德國成為英國最大的進口市場。部分原因是由於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英國提高了對用於製作口罩和個人防護用品(PPE)的中國紡織品的需求。
美國原油產量的增長一直是全球原油產量增長的主力軍,開采技術好,單井產出效率很高,很難讓市場給其原油產量設置上限。截至2019年12月初,美國原油產量增長了120萬桶/天,正好是OPEC在2019年的減產限額。美國原油產量將會在2020年再次增加124萬桶/天,佔全球原油產量增長的92%,OPEC減產再也不可能追上美國產量增長的步伐。
中國在進出口方面一直在進步,就以這次疫情期間幫助英國提供電子產品為例,我們不僅僅是推動了自己國家發展,在某種層面上來講,我們是為英國的發展提供了幫助。作為中國人,我為中國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