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英國1833年發生了什麼

英國1833年發生了什麼

發布時間:2023-09-01 05:59:21

㈠ 英國歷史大事年表1800到現在

公元1801年:合並愛爾蘭,"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成立
公元1805年:納爾遜將軍特拉法爾加海戰
公元1812-1815年:英美戰爭
公元1814年:史蒂芬森發明了火車
公元1815年:威靈頓公爵滑鐵盧戰役
公元1831年:法拉第發現電磁感應
公元1837年:維多利亞女王登基
而修建大本鍾;下加拿大叛亂
公元1837~1901年:維多利亞時代日不落帝國
公元1840年:《威坦哲條約》,紐西蘭建立
公元1840-1842年:鴉片戰爭
公元1851年:路透社由德國亞琛遷往英國倫敦
公元1853年:克里米亞戰爭
公元1859年:達爾文發表《物種起源》
公元1863年:第一份正式足球比賽規則在英國創立
標志現代足球的誕生
公元1867年:紅河叛亂
公元1886年:倫敦塔橋修建完成
公元1896年:北岩勛爵創立《每日郵報》
公元1899年-1902年:第二次布爾戰爭

公元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
公元1921年:愛爾蘭獨立戰爭
公元1922年:BBC成立
公元1928年:弗萊明發現青黴素
公元1931年:澳大利亞成為獨立國家,加拿大獲得獨立
公元1939~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
公元1947年:印巴分治
公元1948年:倫敦奧運會
公元1952年:伊麗莎白女王二世加冕
公元1961年:南非獨立
公元1966年:英格蘭舉辦足球世界盃並獲得冠軍
公元1970年-1980年:北海油田開始產油
公元2012年:倫敦奧運會

㈡ 英國侵略史

1337年-1453年:英法"百年戰爭"
1588年: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
1600年英國侵入印度
1688年之後又瘋狂擴大地盤,在非洲甘比亞等地建立了「捕奴站」。
十九世紀中葉,英國完全征服了緬甸和馬來亞,奪取了南非的荷蘭殖民地。在大洋洲,英國佔領了許多島嶼,並侵佔了紐西蘭,把它們統統並入了大不列顛帝國的版圖。
1775-1783年:美國獨立戰爭
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
1854年克里米亞戰爭(與法國、土耳其聯盟打俄國)
1856~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
1900參與八國聯軍侵華
1914-1918第一次世界大戰
再往後的二戰、海灣、伊拉克等由於打著聯合國維和部隊的旗號,不能說是侵略

㈢ 殖民主義的殖民主義史

近代殖民主義時代開始於1500年左右。15世紀末葉,歐洲人發現通往印度洋和美洲的航路,自此,商業和貿易中心逐漸由地中海轉向大西洋,出現了葡萄牙、西班牙、荷蘭、法國、英國等殖民國家,它們的殖民地和擴張活動遍及世界各地,同時也傳播了歐洲的制度和文化。 1450-1763年歐洲國家殖民擴張的第一階段。十字軍雖然開拓了歐洲同近東穆斯林新的商業和政治交往,但通過地中海的東方貿易多為威尼斯共和國和熱那亞共和國所壟斷,西歐國家渴望去東方尋求財富;地理知識的進步,羅盤針的傳入和造船業的發展,使得遠洋航行有了可能。15世紀中葉以後,葡萄牙最先向馬德拉群島和亞速爾群島殖民。
1498年達·伽馬繞好望角航行到印度,是葡萄牙同印度貿易的開始。此後葡萄牙開始改變純貿易的政策,開始征服商路上的據點,修築防禦工事,配置官兵,以確保其貿易的暢通。
1510年,葡萄牙佔領果阿,使它變成葡萄牙殖民帝國在東方的大本營;隨後又在東南亞、美洲的巴西等地擴張。
1553年,又租借了中國的澳門,以此為據點同中國進行了300年的貿易。西班牙的殖民時期持續了近3個世紀,自1492年發現新大陸以後,西班牙就積極向美洲拓殖。
1494年,在教皇亞歷山大六世仲裁下,葡、西兩國簽訂了托爾德西里亞斯條約,劃分了分割世界的范圍。西班牙在中,南美洲建立了龐大了殖民帝國---西班牙帝國,對土著民族實行殘酷的奴役政策,以致土著人口由西班牙人最初到達時的5000萬人銳減到17世紀的400萬人。新航路的開辟徹底改變了歐洲的狀況,原先頻臨大西洋的國家現處於中心狀態,開始走向外部世界,殖民國逐漸取代了封建公國和城邦國家,美洲金銀的大量流入引起了歐洲的物價革命,英國1650年的物價是1500年的250%,商業的變革促進了工業的發展,貨幣經紀取代了原先大量存在的以貨易貨。國外貿易的發展,使得歐洲人的飲食結構也發生了變化,咖啡、巧克力、茶葉、煙草、馬鈴薯大量進入歐洲市場。義大利的商業中心地位和波羅的海的漢薩同盟大大衰落,為新起的英、法、荷蘭所取代。到16世紀下半葉,葡、西兩國就不得不面臨這些國家的挑戰。
荷蘭在16世紀末贏得獨立,17世紀發展成世界上最早的航海和商業國家,1602年成立的荷蘭東印度公司,在爪哇的巴達維亞設立總部,這是荷蘭在東方的中心,通過它與中國、日本、印度、錫蘭和波斯進行貿易。荷蘭向東方滲透最初主要還不是殖民而是壟斷當地貿易,供給本國所需的咖啡、香料等商品。
荷蘭於1624年占據台灣38年之久,同時積極向北美洲拓殖,成立荷蘭西印度公司。法國於16世紀開始向外殖民,1603年在北美建立新法蘭西殖民地,在東方和英國爭奪印度,終於為英國所排擠。英國在1553年成立莫斯科公司,與俄國進行小量的交易,以後則轉向西北航路。
1600年,倫敦商人建立了不列顛東印度公司,著力在印度半島擴張。英國於1588年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之後,也開拓了向美洲的殖民活動。英國在北美大陸的殖民地多在東部沿海一帶,主要經營農業,也擁有許多船舶同英國、非洲和西印度群島進行貿易;到1763年,波士頓、紐約、費城、巴爾的摩、查爾斯頓、南卡羅萊納等城鎮都已經發展成為城市了。幾個殖民國家為了適應殖民活動的擴大,復活了在地中海一帶在中世紀時已經頻於消亡的奴隸制度。葡萄牙人於1442年開始使用柏柏爾人為奴隸。西班牙人於1502年開始把非洲黑人輸入美洲,以彌補由於大量屠殺印第安人而造成的勞力短缺。英國和荷蘭的奴隸貿易分別開始於1562年和1619年。到18世紀中葉,奴隸貿易達到極盛,英國在1763年就有150艘船去非洲運載近4萬黑奴。
從1689年到1763年,英國和法國發生過四次戰爭,戰爭雖發生在歐洲,卻極大的改變了殖民地的面貌,特別是第四次戰爭----七年戰爭,英國大勝,獲得了加拿大以及密西西比河以東的全部領土,還得到西班牙的佛羅里達。這樣,經過一個半世紀的拓殖,英國一躍成為第一流的殖民大國,殖民地面積雖僅次於西班牙,但擁有強大的海軍,國力殷富,威勢大增,為西班牙所不及。 從1763年起,歐洲殖民擴張進入第二個階段,工業革命時代到來後,傳統的以蔗糖、煙草和奴隸為主的殖民貿易已經不再具有重要意義。工業國家對棉花、羊毛、燃料、鐵、銅、錫、煤炭等工業原料的需求取代了對消費品的需求,同時這些國家迫切需要在本國之外開辟市場,以消化本國生產的工業製成品。由於歐洲地區的市場已經飽和,因此只能向美洲和亞洲(當時尚未開始對非洲的殖民)尋求發展空間。例如:印度一直向英國出口棉布,可到了19世紀中葉,英國棉布出口的四分之一傾銷到印度,印度已經失去自己的出口市場。其次,歐洲向殖民地大量移民,滅絕或趕走土著民族以取得農業和工業的發展空間,或是征服和改造土著民族的社會以適應殖民地國家的需要。科學技術、交通運輸特別是鐵路的發展,即是對外擴張的重要工具,又在殖民地人民心目中造成了殖民國家的優越感和殖民地民族底下的自卑感。
從1763年到1875年這100多年中,英國擁有無語匹敵的海上力量,活動遍及北美洲、南太平洋、遠東、南大西洋和非洲沿岸,原先在沿海的立足地成為向內陸征服的基地。1776年北美十三州獨立後,英國的殖民事業受到很大打擊,遂將殖民經略重點由北美洲轉至資源更為豐富、市場更為龐大的印度。此外,英國還佔領了澳大利亞、紐西蘭、非洲的皇家海岸、甘比亞、開普殖民地、亞洲的緬甸、香港等地。殖民活動的擴大使英國成為世界的工廠,英國的壟斷貿易在19世紀初已經改為自由貿易,由於法國大革命宣揚的天賦人權觀念影響,加上宗教、人道和經濟方面的原因,英國於1807年宣布奴隸貿易為非法,此後荷蘭、法國、瑞典、丹麥等國也宣布禁止奴隸貿易。這一措施使得各國在非洲沿海的據點迅速萎縮,丹麥、荷蘭均於19世紀中葉賣掉了在西非沿海的商站。同時由於拿破崙戰爭的沖擊,西班牙和葡萄牙在美洲的殖民地紛紛宣布獨立,對奴隸的需求銳減,這兩國在非洲的殖民力量也迅速衰弱。在北非,法國利用昔日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封建神權大帝國——奧斯曼帝國的衰敗,藉助消滅北非海盜的機會向阿爾及利亞、突尼西亞等奧斯曼帝國的屬地滲透,海盜最活躍的阿爾及利亞受到最沉重的打擊,1815年美國海軍打敗了阿爾及利亞海軍,1819年英荷聯合艦隊炮轟了阿爾及爾,法國也與阿爾及利亞發生多次沖突,於1830年佔領了阿爾及利亞。
從1825年到1875年這段時間,除英國和法國外,歐洲國家征服新殖民地的活動已基本停止,代之以向海外殖民地移民的運動。而就英國的情況來說,英國首相本傑明·迪斯雷利在1851年的一句話可以說是這一時期英國對殖民地態度的最好總結:「殖民地是掛在我們(英國)脖子上的沉重磨盤」。以英國在甘比亞和黃金海岸的兩小塊殖民地為例,其商業稅收遠遠趕不上行政開銷,英國議會幾次建議縮小殖民地規模或將其完全拋棄,只是由於英國皇家海軍西非分艦隊需要在幾內亞灣建立海軍據點禁止奴隸貿易,英國才最終保留這兩處地區。但是,為了安置加勒比海諸島被解放的黑人奴隸,英國在殖民地萎縮時期通過建立授權公司的形式,又開辟了獅子山殖民地,美國殖民協會在同一時期開辟了賴比瑞亞殖民地,法國則開辟了利伯維爾(今加彭)殖民地,這些殖民地都被用來安置被釋奴隸。
1833年,英國的海外領地的奴隸最後解放。19世紀40年代末。英國工業革命完成,在海外貿易和財政金融方面都佔有優勢。於其相反,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活動從19世紀中葉開始走向衰落,拿破崙戰爭又加速了這一過程,而民族運動卻高漲起來。
1825年,西班牙失去南美洲的殖民地,英國則乘機滲透,到19世紀上半葉,拉丁美洲已成為英國紡織品的最大市場。移民潮隨之而來,據估計,在1820年以後的100年中,離開歐洲的移民達到5500萬。 從1875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殖民國家競爭加劇,除了老牌殖民國家(包括俄國)又出現了德國、美國、義大利,比利時和日本這些新的殖民主義國家。1860年,英法聯軍攻入北京,俄國乘機奪取了阿穆爾省並取得滿洲的特權。兩次鴉片戰爭打開了中國的門戶,列強的競爭使任何一國都不能獨佔中國,遂加緊在華劃分勢力范圍,把許多不平等條約強加給中國。中國名為獨立,實則不斷向外國提供越來越多的特權和租借地。後起的日本也大力向中國和朝鮮擴張,20世紀初已在中國的滿洲享有特權,並把朝鮮、台灣和鄰居島嶼變成它的殖民地。
1870年,普法戰爭結束,德國統一之後,德國地理學家腓特烈·拉策爾開始研究當時正在擴展中的德國工業產品的市場問題,並開始應用地理學為俾斯麥的帝國主義政策作辯護。他認為,由於世界在向前發展,空間對於一個國家來說將越來越重要,大國將逐漸拓展,小國變得無足輕重。世界歷史對空間之要求越來越大,這個事實可以從各重要商業國家的演變明白看出:威尼斯是一個城市;荷蘭是一個三角洲國家;英國是一個島;美國是一個大陸。各強國必須遵從這個絕對的、必然的趨向,努力用殖民、合並及征服的手段來拓展他們的空間。英國帝國主義理論家哈爾夫·馬金德爵士也提出了類似的理論,指出一個國家如果要生存,必須實現自給自足。控制原料產地並將其變為產品輸出市場成為攸關國家利益的戰略需求。在19世紀的頭75年裡,西方國家平均每年佔領21萬平方公里的殖民地,而在後25年裡,平均每年佔領62萬平方公里殖民地。
從15世紀末到19世紀中葉,殖民主義國家在被稱為「最後的大陸」的非洲佔領的領土只有318萬平方公里,而在19世紀最後的25年裡,歐洲對於非洲的興趣又濃厚起來,在非洲佔領了2569萬平方公里土地。由於歐洲的迅速工業化和人口的增加,對植物油、植物纖維、橡膠和某些礦產資源的需求增大了,而這些產品可以用廉價的工業品在非洲換得,對新原料的需要引起對非洲原料產地的激烈爭奪。殖民主義國家對非洲內地的殖民始於19世紀晚期法國在塞內加爾開創的逐步推進方式,即以種植花生或油棕櫚的農場為前進基地,利用葯物治療熱帶疾病,利用當地土著組成僱傭軍隊,沿主要河流向腹地推進,這種方式遠比英國的沿海滲透方式有效,因此為其他殖民國家所效仿。
1870年代,南非發現巨大的金剛石、黃金等礦產又刺激其他殖民國家國家在非洲其他地區探尋同類礦藏,爭奪的土地不再限於適宜種植農作物的地區,荒地、沼澤、沙漠和無人區都成為爭奪的對象。1884-1885年的柏林會議上,確定了「只有實際佔領才能證明對一個殖民地的統治權」的原則,已佔據非洲沿海地區的國家,如英國、法國和葡萄牙,迅速與當地酋長簽訂協議和條約,把自己的勢力擴大到內陸。新興的工業強國——德國、比利時和義大利也加入到對非洲的爭奪中來。
從1885至1900年,歐洲國家完成了對非洲的瓜分。除了衣索比亞和賴比瑞亞兩個政治上獨立的國家外,傳統的非洲王國如阿散蒂、達荷美、索科托、布干達,以及歐洲裔非洲人建立的德蘭士瓦和奧蘭治自由邦等國家均淪為西方國家的殖民地或保護國。埃及名義上為獨立國家,但完全受英國的控制。在亞洲,俄羅斯帝國的殖民擴張與眾不同,採取了同化土著民族的文化和社會的方法,向西伯利亞、遠東、高加索和中亞推進。並極力向中國滲透;先後佔領了大茹茲、中茹茲、小茹茲、希瓦汗國、布哈拉汗國、浩罕汗國,並向中國的新疆地區、外蒙古和滿洲地區滲透。
到1876年,地處歐洲東部和亞洲北部的東正教國家沙皇俄國已經佔領了17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法國征服了安南、寮國、柬埔寨,地處歐洲西部的英國佔領了東南亞的馬來半島和北婆羅洲,控制了中東的波斯灣和阿拉伯半島南部。在大洋洲,歐洲中部後起的資本主義國家德國從西班牙手中購買了加羅林群島、馬里亞納群島等殖民地。除了直接征服殖民地外,殖民國家還將一些經濟落後的國家變為半殖民地,如中國(清)、朝鮮、暹羅(今泰國)、波斯(今伊朗)、阿富汗、奧斯曼帝國等,在這些國家攫取了海關、交通、通商、築路、開礦、建廠、開辦銀行、訓練軍隊等權益。 直至20世紀初,殖民國家及殖民地已佔全世界85%的陸地面積。幾個主要強國完全控制了世界的政治和經濟,原先自給自足的國家日益納入世紀經濟范疇,出現了國際勞動分工,主要工業國製造和出售高端產品,而其他國家則成了他們的原料和供應基地。殖民地競爭還加劇了軍國主義的復活,由於各國的殖民地分布是不均衡的。除了實力仍然強大的英國和法國外,早已衰落的西班牙、葡萄牙仍然掌握著大片的殖民地,而新興的美國、德國、日本和義大利這些國家只佔有一些面積不大、資源貧乏的「剩餘地區」。隨著爭奪殖民地的手段趨於激烈化,各主要殖民國家在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相繼捲入一系列外交和軍事沖突,如英、法、德之間的第一次摩洛哥危機和第二次摩洛哥危機,英法之間的法紹達危機,兩次布爾戰爭,美西戰爭、日俄戰爭、意土戰爭等一系列沖突。
從1900至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夕,各殖民國家為了爭奪新殖民地或保護既有殖民地而縱橫捭闔,形成了極其復雜的利害沖突關系:德國對英國的世界霸權提出挑戰;日本對俄國在亞洲的霸權發出挑戰;俄國對英國在亞洲的霸權發出挑戰;英國利用法國牽制德國;英國利用日本牽制俄國;法國利用俄國牽制德國;德國利用奧匈帝國和奧斯曼帝國包圍俄國……為了鞏固既有的殖民地,相繼組成了英法俄協約國和德奧意同盟國兩大集團。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義大利倒戈)戰敗的結果告終。作為懲罰,地處歐洲中西部的德意志帝國覆滅,本土被削減七分之一,被剝奪了全部海外殖民地,地處歐洲中部的奧匈帝國瓦解,領土被鄰國瓜分或組成新的國家,奧斯曼帝國喪失了全部阿拉伯地區的屬地。隨著經濟的現代化、市場的調整、城市化的發展、社會文化的進步、民族解放和反殖民主義運動的高漲,到1920年代時老式的殖民主義體系已經大為削弱,殖民國家已經認識到不能通過戰爭的手段來獲得新的殖民地。戰敗國被剝奪的殖民地成為國際聯盟的委任統治地區交給戰勝國管理,雖然實質上仍是殖民地,但國際聯盟的委任統治條款已經規定受託國必須促進委任統治地居民的福利,並在適當的時候建立獨立的國家。
到1930年代,出現了新的殖民主義思潮——源於地緣政治理論的法西斯主義殖民觀及「生存空間」的概念。日本也在日俄戰爭之後開始提出亞洲國家在日本「領導」下抵禦白人世界侵略的口號,並在1930年代將其演變為「大東亞共榮圈」理論。其他法西斯國家如義大利和西班牙也陸續提出了「法西斯帝國主義」和「大西班牙主義」的口號。希特勒曾在其著作《我的奮斗》中不主張德國從事海外擴張,認為在海外擴張不如在歐洲擴張對德國有利,但他後來卻核准納粹黨「25點綱領」中的殖民地要求,並在1933年後鼓勵德國殖民地運動派的活動。
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佔領了中國東北,宣告對世界的重新分割已經再度開始,繼之是1935年義大利入侵衣索比亞的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起因十分復雜,不能簡單歸結於傳統形式殖民主義發展的結果,但殖民主義的變種——「生存空間」理論,以及對「生存空間」的爭奪,顯然是其爆發的主要原因之一。 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影響,一戰後殘存的各主要殖民國家,如英國、法國、荷蘭、比利時和義大利,在戰爭中都被削弱。在戰爭期間,未被佔領的盟國殖民地,如印度、東非、奈及利亞、比屬剛果等地的民族工業得到一定的發展,殖民帝國內部的分工體系被打破。同時,由於日本和德國藉助扶植殖民地民族主義運動的方法來削弱盟國的力量,盟國殖民地的民族解放運動在戰爭中也在軸心國的卵翼下得到了一定的發展。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殖民地解放運動首先在曾被日本佔領的荷屬東印度、英屬緬甸、法屬印度支那等地爆發。這些地區的民族主義者曾經在戰爭中與日本佔領軍合作,建立名義上「獨立」的傀儡國家。日本在投降前夕將權力及武器移交給當地的民族主義分子,令其為盟國製造混亂。
1945年8月17日,印度尼西亞首先宣布獨立,越南於9月2日宣布獨立。殖民地獨立運動的浪潮隨即蔓延到緬甸、印度、馬來亞、菲律賓等亞洲國家和地區。至1953年柬埔寨獨立之後,法國、荷蘭和美國在亞洲的殖民地已經全部成為獨立國家。舉例說,英國曾是一殖民帝國,二戰後,則通過「威斯敏斯特法」,給予自治領獨立的權利,一些國家如加拿大等便宣布獨立,但此些國家仍屬於英聯邦。如澳大利亞的憲法中便著明英王為國家元首。進入1950年代後,特別是1955年萬隆會議之後,在已獨立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國家鼓舞之下,這一運動又發展到非洲。
1956年第二次中東戰爭後,英國宣布了「從蘇伊士以東撤退」的政策,英國在1957年至1963年間先後撤出錫蘭(今斯里蘭卡)、馬來亞、北婆羅洲、海峽殖民地(新加坡、馬六甲和檳榔嶼)、南葉門、巴林、科威特、卡達、特魯西爾阿曼(今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桑給巴爾、肯亞和烏干達。戰後非洲國家的獨立浪潮始於1956年英埃蘇丹和1957年迦納的獨立。
從1960年起,非洲殖民地獨立運動達到高潮,1960年一年內,非洲有17個國家宣布獨立,被稱為「非洲獨立年」,其中13個國家為原法屬殖民地,3個國家為原英屬殖民地(包括意屬索馬里),1個為原比屬殖民地。
至1960年代末,英國和法國所屬的殖民地已經大多宣布獨立,葡萄牙這個最早的殖民帝國也是最後一個放棄殖民地的國家,葡屬幾內亞、莫三比克、安哥拉經過多年的戰爭,在1975年獲得獨立[1]。殖民主義成為一個歷史名詞。

㈣ 1982年英阿馬島戰爭,雙方各傷亡多少啊

英軍傷亡255名,阿根廷傷亡649名,另外還有三名福克蘭居民傷亡。

戰爭經過:

1820年,組建中的阿根廷政府舉步維艱,Marina David Jewett官員在索來島,通過官方文件,宣布把馬爾維納斯群島劃歸里奧·德·普拉達省。該消息在美國和英國被公布後,沒有得到這些國家的任何官方評論。

1820年期間,阿根廷政府發表了各種文件表明對該地的主權。

1833年,英國皇家海軍軍艦以武力威脅,要求移交馬爾維納斯群島。之後阿根廷政府和居民被驅逐出該島。

在和平年代,在沒有向友好的阿根廷共和國政府發布任何預先的通知和聲明,就發動了武裝行動。

該行動立刻被遭到了拒絕和抗議。

1982年,爆發了阿根廷和英國之間的南大西洋爭端,導致兩國斷絕外交關系。直到1990年兩國恢復外交關系。

(4)英國1833年發生了什麼擴展閱讀:

啟示

一、兩棲艦船在地區性沖突及局部戰爭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並將成為解決地區危機的重要兵力。

隨著各種現代化武器的出現,抗登陸的有利條件大為增加,登陸與抗登陸之間的抗衡更為激烈。對於登陸作戰,特別是大跨度越洋登陸作戰,必然會有由艦到岸的兵力及裝備輸送過程。

只有使用主船體內擁有較大塢艙,載有氣墊登陸艇、高速登陸艇、兩棲作戰和運輸車輛,甲板上可裝載一定數量直升機或垂直起降戰斗機的大型登陸艦船,才能完成快速、機動、有效地輸送登陸部隊和裝備上岸,對登陸部隊實施必要的火力支援,同時承擔一定的自身防禦任務。

二、兩棲戰艦船宜向多用途化和艦型綜合化、裝載均衡化的方向發展。

二戰後,兩棲戰艦船陸續發展派生出近10種艦型,各種艦型的艦船在應用中,使用任務相對比較單一。在需要達成某一作戰目的時,往往要多種艦型的登陸艦配套使用,一艘專用艦船出現戰損,有可能影響到整個登陸作戰行動。

馬島海戰,英國海軍動用了包括直升機兩棲攻擊艦、通用兩棲攻擊艦、船塢登陸艦、登陸支援艦、改裝的運輸登陸艦、坦克登陸艦等多種艦型,給登陸作戰的組織和指揮帶來很大困難。同是為掩護這些艦船實施登陸作戰,英國海軍還不得不調整對阿根廷大陸方向的封鎖力量而組成了龐大的護航編隊。

由此看來,簡化艦型,一艦多用,均衡裝載將是大型兩棲戰艦船發展的必然結果。

三、馬島距離英國十萬八千里,在阿根廷家門口,卻是英國國土。英國不曾拿起國際法律請求司法裁決,也從不提出200海里的說法。歷史就是歷史,英方與阿方未曾互利共贏共同開發。南海問題的解決要從中獲得啟示。

四、隨著兩棲作戰方式的發展,現代化兩棲戰艦船必須具有立體兩棲突擊作戰能力,加強自身攻防能力,提高戰技性能。

英國海軍在馬島登陸作戰時,雖已意識到了採用「平面登陸」和空中「垂直登陸」相結合的「立體登陸」方式所可能取得的效果,但苦於沒有滿足需要的立體兩棲突擊作戰能力,仍然只能採用較為傳統的突擊搶灘登陸方式。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馬爾維納斯群島戰爭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馬爾維納斯日

㈤ 英國的歷史大事年表

英國全稱為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由英格蘭、威爾士、蘇格蘭和北愛爾蘭組成,而整個英國的 歷史 也就是由這四個區域的歷史交織組成。英國的歷史大事年表有哪些的呢?本文是我整理英國的歷史大事年表的資料,僅供參考。
英國的歷史大事年表
公元前2000-1500年,古印歐人的一支——凱爾特人(羅馬人稱其為高盧人)西進.

公元前1200-1000年,日耳曼人迫使凱爾特人繼續西進到了不列顛島.在他們之前在島上居住的是皮克特人,皮克特人的首都是斯康宮,被蘇格蘭人稱作歷史中心,該宮殿以「斯康石」聞名蘇格蘭,史稱「定命石」,因為繼承蘇格蘭王位的每一位王公貴族都要到這里來舉行加冕儀式.直至1296年,英格蘭國王愛德華一世 決定 把這種儀式改在倫敦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內舉行.直到諾曼征服後,蘇格蘭仍有皮克特王國.

史前英國(凱爾特英國,史前—43年)

羅馬人佔領時期:公元前55年~公元410年

公元前55年與54年:朱利葉斯·凱撒首次率軍入侵不列顛

公元43年,羅馬皇帝克勞迪厄斯率軍征服不列顛【羅馬人在不列顛島設置了行省,不列顛島被分為 軍事 區(西北部山區)與行政區(東南部平原區)兩部分.羅馬人實際上只控制了行政區,北部的蘇格蘭與西部的威爾士仍在凱爾特人的手中,羅馬人為了防備他們的反抗不得不修建了「哈德良長城」】

中古時期英國

盎格魯-薩克遜英國與七國時代(約440年—850年)與丹麥律法施行區時期(850年—1066年)

4~5世紀,羅馬帝國日漸衰落,逐漸放棄對不列顛的控制,羅馬人從407年開始撤兵,至442年全部退走,結束對不列顛400年的統治.

597年:聖·奧古斯丁到達不列顛,使當地人昄依

7世紀,開始形成封建制度,許多小國並成七個王國,爭雄達200年之久,史稱「盎格魯—撒克遜時代」.

829年威塞克斯國王愛格伯特統一了英格蘭.

832~860年:肯尼斯·麥克阿爾平統一皮克特人和蘇格蘭人

8世紀末遭丹麥人侵襲,1016年至1042年為丹麥海盜帝國的一部分.其後經英王短期統治.

諾曼底王朝:1066~1154

1066年:諾曼底公爵威廉征服英格蘭

1086年:發布《末日審判書》

金雀花王朝:1154~1399

1154年:亨利二世繼承王位,金雀花王朝開始

1215年:英王約翰被迫簽署由封建貴族提出的《大憲章》

13世紀初: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創立

1277~1288:英格蘭征服威爾士

1337~1453:英法"百年戰爭",英國先勝後敗.

1387~1394:喬叟寫作《坎特伯累 故事 集》

【公元13世紀—15世紀, 資本主義 萌芽.】

蘭卡斯特王朝:1399~1461

1413年:蘇格蘭第一所大學聖安德魯斯大學成立

1455~1487年:約克家族與蘭卡斯特家族之間的"紅白玫瑰戰爭"

約克王朝:1461~1485

1477年:威廉·卡克斯頓出版印刷第一本書 【玫瑰戰爭時期(1399年—1485年)】

都鐸王朝:1485~1603(近代英國開始)

1485年:亨利七世即位

【15世紀中葉,30年的玫瑰戰爭導致都鐸王朝建立,獲勝方南方大地主和新貴族的代表亨利·都鐸加冕為王,是為亨利七世.都鐸王朝正值資本主義在英國初升時期,產生了兩位有名君主:亨利八世,為子嗣和婚姻問題與羅馬教庭宣布決裂,成立英國國教(即聖公會);伊麗莎白一世(1558~1603)確立了英國的海上霸權,正值文藝復興時期,出現了莎士比亞.蘇格蘭國王詹姆斯四世被伊麗莎白指定為繼承人,1603年,詹姆斯登上英格蘭國王的寶座,成為詹姆斯一世,開始了斯圖亞特王朝的統治,這為100年後(1707年)蘇格蘭與英格蘭正式合並創立了條件.】

1536年:英格蘭與威爾士合並

1558年: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即位,統治英國達45年之久

1564年:莎士比亞誕生

1588年: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樹立海上霸權.【英國在1588年英西海戰中的勝利,是一次以弱勝強的勝利,它 再一次顯示了在王權統治下的民族國家的力量.長期處在歐洲主流 文明之外的島國,第一次以強國的姿態向歐洲大陸發出了聲音,並 迅速進入世界海洋霸權和商業霸權的爭奪中心.】

斯圖亞特王朝1603~1714

1603年:80歲的伊麗莎白一世去世了.

蘇格蘭王詹姆士六世加冕成為英格蘭的詹姆士一世,統一了英格蘭和蘇格蘭

1620年:對新教徒的鎮壓激化,一批新教徒乘"五月花號"抵達美洲

1628年,《權力請願書》

1628年,解散議會

1640年,英國在全球第一個爆發資產階級革命,成為資產階級革命的先驅.

1642~1651年:英國內戰爆發

1649年:查理一世(詹姆士一世的兒子)被處決(1.30),克倫威爾宣布共和政體(5.19)

1660年:(查理二世)王朝復辟 【詹姆斯二世(查理二世兒子)繼承王位,後被罷黜.】

1676年:格林尼治天文台設立

1679年,人身保護法 ;托利黨成立(1833年改稱現名)

1685年: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定律

1687年,牛頓出版《 自然 哲學的 數學 原理》

1688~1689年:光榮革命,確定了君主立憲制.瑪麗二世(詹姆斯二世女兒)執政.

1694年:英格蘭銀行成立

1698年:倫敦 股票 交易所成立

1707年:英格蘭、蘇格蘭合並,形成"大不列顛王國"

漢諾威王朝:1714~1917

1714年,王位傳給查理一世的外甥家族、德國的漢諾威王室.接著是喬治一世、二世、三世、四世執政.喬治三世在位期間,美國獨立,英國擊敗拿破崙.

1721~1742年:羅伯特·華爾波爾成為英國第一任首相

1727年,牛頓去世

1760~1830年:工業革命

1763年,結束英法七年戰爭

1775~1783年:美國獨立戰爭

18世紀後半葉至19世紀上半葉,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完成工業革命的國家.

19世紀是大英帝國的全盛時期

1801年:合並愛爾蘭,"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成立

1815年,英國威靈頓公爵在滑鐵盧擊敗了拿破崙

1837年:維多利亞女王即位【1837—1901年,維多利亞女王執政,英國的黃金時代,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工業國,在生產及貿易方面躍居世界首位,到處推行炮艦政策,奪取海上霸權,侵佔殖民地,搜刮別國財富.大英帝國稱霸世界,在海外統治的地域遍及歐、亞、非、美、澳各洲,號稱「日不落帝國」.】

1859年:達爾文發表《物種起源》

1900年,勞工代表委員會成立(1906年,改工黨)

1901年:維多利亞女王逝世

1911年,議會法

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衰敗

1919年,喬治五世將漢諾威王朝改為溫莎王朝.現在的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就是溫莎王朝的第四代君主.

溫莎王朝1917~

1920年設立北愛蘭郡

1921年:愛爾蘭獨立

1928年:弗萊明發現青黴素

1931年頒布威斯敏斯特法案,被迫承認其自治領在內政、外交上獨立自主,大英帝國殖民體系從此動搖.

1939~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經濟實力大為削弱, 政治 地位下降.

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相繼獨立

1949年,議會法

1952年,伊麗莎白女王二世加冕

1988年3月,自由民主黨

20世紀60年代,英帝國殖民體系瓦解.

1973年1月加入歐共體.
英國歷史大事年表
都鐸王朝:1485~1603(近代英國開始)

1485年:亨利七世即位

【15世紀中葉,30年的玫瑰戰爭導致都鐸王朝建立,獲勝方南方大地主和新貴族的代表亨利·都鐸加冕為王,是為亨利七世。都鐸王朝正值資本主義在英國初升時期,產生了兩位有名君主:亨利八世,為子嗣和婚姻問題與羅馬教庭宣布決裂,成立英國國教(即聖公會);伊麗莎白一世(1558~1603)確立了英國的海上霸權,正值文藝復興時期,出現了莎士比亞。蘇格蘭國王詹姆斯四世被伊麗莎白指定為繼承人,1603年,詹姆斯登上英格蘭國王的寶座,成為詹姆斯一世,開始了斯圖亞特王朝的統治,這為100年後(1707年)蘇格蘭與英格蘭正式合並創立了條件。】

1558年: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即位,統治英國達45年之久

1564年:莎士比亞誕生

1588年: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樹立海上霸權。【英國在1588年英西海戰中的勝利,是一次以弱勝強的勝利,它再一次顯示了在王權統治下的民族國家的力量。長期處在歐洲主流文明之外的島國,第一次以強國的姿態向歐洲大陸發出了聲音,並迅速進入世界海洋霸權和商業霸權的爭奪中心。】

斯圖亞特王朝1603~1714

1603年:80歲的伊麗莎白一世去世了。

蘇格蘭王詹姆士六世加冕成為英格蘭的詹姆士一世,統一了英格蘭和蘇格蘭

1620年:對新教徒的鎮壓激化,一批新教徒乘"五月花號"抵達美洲

1628年,《權力請願書》

1640年,英國在全球第一個爆發資產階級革命,成為資產階級革命的先驅。

1642~1651年:英國內戰爆發

1649年:查理一世(詹姆士一世的兒子)被處決(1.30),克倫威爾宣布共和政體(5.19)

1660年:(查理二世)王朝復辟【詹姆斯二世(查理二世兒子)繼承王位,後被罷黜。】

1676年:格林尼治天文台設立

1679年,人身保護法;托利黨成立(1833年改稱現名)

1685年: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定律

1687年,牛頓出版《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

1688~1689年:光榮革命,確定了君主立憲制。瑪麗二世(詹姆斯二世女兒)執政。制定《權利法案》

1694年:英格蘭銀行成立

1698年:倫敦股票交易所成立

1701年:制定《王位繼承法》

漢諾威王朝:1714~1917

1714年,王位傳給查理一世的外甥家族、德國的漢諾威王室。接著是喬治一世、二世、三世、四世執政。喬治三世在位期間,美國獨立,英國擊敗拿破崙。

1721~1742年:羅伯特·華爾波爾成為英國第一任首相

1727年,牛頓去世

1760~1830年:工業革命

1775~1783年:美國獨立戰爭

18世紀後半葉至19世紀上半葉,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完成工業革命的國家。

19世紀是大英帝國的全盛時期

1814年:史蒂芬遜發明火車

1815年,英國威靈頓公爵在滑鐵盧擊敗了拿破崙

1825年:火車運行、第一次經濟危機發生

1837年:維多利亞女王即位【1837—1901年,維多利亞女王執政,英國的黃金時代,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工業國,在生產及貿易方面躍居世界首位,到處推行炮艦政策,奪取海上霸權,侵佔殖民地,搜刮別國財富。大英帝國稱霸世界,在海外統治的地域遍及歐、亞、非、美、澳各洲,號稱「日不落帝國」。】

1840年:發動 鴉片戰爭

1842年:與中國簽訂《南京條約》

1856年: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

1858年:與中國簽訂《天津條約》

1859年:達爾文發表《物種起源》

1860年:與中國簽訂《北京條約》

1900年,勞工代表委員會成立(1906年,改工黨)參與八國聯軍侵華

1911年,議會法

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衰敗

溫莎王朝1917~

1928年:弗萊明發現青黴素

1931年頒布威斯敏斯特法案,被迫承認其自治領在內政、外交上獨立自主,大英帝國殖民體系從此動搖。

1939~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經濟實力大為削弱,政治地位下降。

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相繼獨立

1949年,議會法

20世紀60年代,英帝國殖民體系瓦解。

1973年1月加入歐共體。

1982年4月到6月間馬爾維納斯群島戰爭

1991年1月17日~2月28日:海灣戰爭

1997年:中國收回香港。

1999年:南聯盟戰爭

2001年10月7日美國發動阿富汗戰爭

2003年3月20日伊拉克戰爭爆發

看了 英國的歷史大事年表 的人還看了:

1. 歐洲歷史大事年表

2. 中外歷史大事年表

3. 高中歷史大事年表

4. 世界近現代歷史事件

5. 中國歷史知識

閱讀全文

與英國1833年發生了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印度白晝多少小時 瀏覽:880
印度虎皮辣椒怎麼做 瀏覽:670
英國是什麼民主共和制 瀏覽:802
義大利麵包怎麼做才能軟爛 瀏覽:161
騰沖到越南邊界多少公里 瀏覽:620
中國移動小智卡是哪個省的套餐 瀏覽:206
多米尼加有多少中國人 瀏覽:367
去印度吃肯德基多少錢 瀏覽:998
越南和美俄哪個好 瀏覽:854
義大利移民局什麼時候上班 瀏覽:864
去英國旅遊可以帶什麼特產 瀏覽:465
伊朗是什麼民族國家 瀏覽:981
150萬越南盾合人民幣多少 瀏覽:271
有多少中國人在好萊塢 瀏覽:259
韓國疫情有多少人來中國 瀏覽:611
中國什麼時候用手機 瀏覽:275
越南人為什麼叫華人 瀏覽:146
越南咖啡為什麼漲價這么多 瀏覽:925
印度鋼鐵業什麼時候發展 瀏覽:367
伊朗前總統現在怎麼樣 瀏覽: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