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英鴉片戰爭主要經過
1840年6月,懿律率領的英國船艦四十餘艘及士兵四千餘人到達中國海面,第一次鴉片戰爭正式開始。這次戰爭持續了兩年多時間,經歷了三個階段:
1、第一階段:
自1840年6月英軍封鎖珠江口開始,至1841年1月20日義律公布《穿鼻草約》為止,歷時約七個月。
2、第二階段:
自1841年1月29日清政府對英宣戰開始,至5月27日《廣州和約》訂立為止,歷時四個月。
3、第三階段:
自1841年8月英軍再犯廈門開始,至1842年8月29日《南京條約》簽訂為止,歷時一年。
(1)1840年英國發生了什麼戰爭擴展閱讀:
戰前的中國:
鴉片戰爭前,清政府在對外關系方面採取閉關政策。它把對外貿易的城市限制於廣州一口,並對這種貿易嚴加控制,規定外國商人銷售商品和購買土貨必須通過少數特許的公行商人之手。
這種閉關政策是封建經濟和封建專制政治制度的產物,既嚴重阻礙中國經濟的發展,也引起希望打開中國市場的西方國家資產階級的不滿。
以英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急於開拓中國市場,但它們的工業品很難獲得廣泛的銷路。中國出口的茶、絲,遠遠超過英國輸入的工業品。
於是,英國資產階級竭力發展對中國的鴉片貿易,利用鴉片作為打開中國大門的手段。鴉片的大量輸入,流毒極為嚴重。
不僅損害吸食者的健康,造成白銀外流,而且引起銀貴錢賤,直接破壞社會生產,影響廣大勞動人民的生活。
為了抵制鴉片繼續殘害中國人民,1839年6月3~25日(四月二十二至五月十五),林則徐率地方官吏,在虎門海灘將繳獲的煙土全部當眾銷毀。
禁煙運動獲得初步勝利。這就是震驚中外的「虎門硝煙」。鴉片戰爭後有一部分知識分子開始拋棄陳腐觀念,注目世界,探求新知,尋求強國禦侮之道。
萌發了一股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潮,對封建思想起到了一定的沖擊作用。社會矛盾上,隨著社會性質的變化,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也由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
變成外國資本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與人民大眾的矛盾。中國人民的革命任務,從反封建變為既反封建又反侵略。
由此,中國從封建社會步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也是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B. 什麼是中英鴉片戰爭
1840~1842年的中英鴉片戰爭1840年,英國發動了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歷時兩年的戰爭打開了中國的大門,中華民族由此開始了血與火相交織的屈辱的近代史,老大的東方帝國自此成了帝國主義列強們爭奪與廝殺的場所。
自18世紀初,英國開始向中國輸入鴉片,輸入量與日俱增,至鴉片戰爭前夕,已達每年4萬余箱,清政府雖然多次發布禁煙詔令,但政治的昏暗和吏治的腐敗,使這些禁令形同虛設。一些貪官污吏反而與鴉片販子相互勾結,視禁煙為利藪,使得煙毒日益肆虐,大量的鴉片以走私的方式進滑拍入中國,不僅迅速使中國的對英貿易由出超變為入超,大量白銀因之外流,而且帶來了無盡的病患。
為了禁止英國向中國輸入鴉片,1838年9月,道光皇帝詔林則徐入京閉搜,商討禁煙事宜。12月,委任林則徐為欽差大臣,赴廣州查禁鴉片,一場轟轟烈烈的禁煙運動開始了。
1839年3月,林則徐到達廣州,他與兩廣總督鄧廷楨、水師提督關天培等人一起與外國鴉片販子堅決斗爭,粉碎了英國駐華商務監督喬治·義律破壞禁煙的陰謀,迫使以英商為主的鴉片販子繳出鴉片230餘斤,取得了禁煙運動的初勝。6月3日至25日,林則徐遵旨將繳獲的鴉片在虎門海灘當眾銷毀。這一壯舉打擊了英國侵略者的囂張氣焰,顯示了中國人民反對外來侵略的堅強決心。虎門銷煙後,林則徐大力整頓海防,加強戰守,數次擊退英軍的武裝挑釁。
遭到沉重打擊的英國侵略者不甘心失敗,決計發動對華戰爭,以武力保護罪惡的鴉片貿易,打開中國的大門。1840年2月,英國政府任命喬治·義律為全權代表,喬治·義律為副代信態羨表,派出了由48艘戰艦和4000士兵組成的「東方遠征軍」,正式發動了侵華戰爭。
1840年6月,英軍到達廣東海面,鴉片戰爭的序幕正式揭開。由於廣州守備嚴密,侵略者無隙可乘,遂沿海北上,進攻廈門,遭到清軍的抵抗,7月,英國繼續北犯,攻佔定海。8月,英艦駛抵天津白河口外,向清政府遞交照會,提出了鴉片貿易合法化、割讓沿海一處島嶼、賠償軍費和「煙價」的無理要求。定海的陷落與英軍兵臨天津城下,使道光皇帝驚慌失措,抵抗的信心發生了動搖,朝中的妥協派人物琦善、穆彰阿等人趁機離間道光皇帝對林則徐的信任,誣稱戰端肇開是林則徐措置失當所致。在妥協勢力的蠱惑下,道光派琦善與英軍談判,允諾懲治林則徐,賠償煙價,要求侵略者退回廣東,聽侯欽差大臣「秉公查辦」,企圖以小失換取太平,消解釁端。9月,道光皇帝任命琦善為欽差大臣,南下廣州與英軍談判,同時以「辦理不善、誤國病民」的罪名將林則徐與鄧廷楨革職。
1840年11月底,琦善來到廣州。他被英軍的堅船利炮所嚇倒,竟然主動撤防,裁減水師,解散水勇,鎮壓廣州群眾的抗英斗爭,以表示妥協的「誠意」。在談判中也步步退讓。為了迫使琦善徹底屈服,英軍於1841年1月7日突然攻陷珠江口的大角、沙角兩炮台。25日,琦善與義律擅自議定了《穿鼻草約》,私許割讓香港,開放廣州,賠款600萬兩。
琦善南下後,道光皇帝原以為英人很快就可「就撫」,但事實完全出乎他的意料。隨著談判中英方態度越來越蠻橫,道光皇帝又轉撫為戰,幾次指示琦善「相機剿辦」,但琦善置之不理。1841年1月底,大角、沙角失陷的奏報到京,道光諭告中外,委對侵略者「痛加剿洗」,任命皇侄、御前大臣奕山為靖逆將軍,率軍趕赴廣州抵抗英軍,不久,又下令將琦善革職拿問。此時,英軍覺察到清政府意向的變化,先發制人,於2月26日攻陷虎門炮台,水師提督關天培率守軍死戰,壯烈殉國。
1841年4月,奕山到達廣州。他本是紈絝子弟,毫不知兵。到廣州後,奕山盲目浪戰,企圖僥幸取勝。於5月21日進攻英軍,結果一敗塗地。英軍兵臨廣州城下,奕山竟掛白旗乞和。27日,與英軍訂立《廣州和約》,允繳贖城費600萬元,清軍退駐廣州城外60里外,為了掩蓋兵敗投降、納賄求和的醜行,奕山竟飾敗為勝,上奏稱英人乞撫懇恩。道光皇帝也自欺欺人,下令批准《廣州和約》,命各省裁撤防兵。
1841年4月,英國政府收到義律關於《穿鼻草約》的報告,認為義律向中國索要太少,未達到預定目標,遂決定改換璞鼎查為全權代表,增派軍隊,擴大對華戰爭,8月,璞鼎查到達廣州,率英軍北犯,一路燒殺掠搶。至10月,相繼攻佔廈門、定海、鎮海、寧波等重鎮。清政府被迫組織抵抗,道光皇帝任命奕經為揚威將軍,率軍赴浙東應敵。但奕經也是一個昏庸無能的貴族。他到達浙江後,竟以夢兆來確定反攻的戰機,在准備不足,敵情不明的情況下倉促出擊,結果大敗而歸。
與清軍的節節敗退毫無鬥志相反,中國人民群眾表現出了高昂的反侵略斗爭精神,侵略者所到之處,各階層的愛國民眾自發地組織起來打擊侵略者。《廣州和約》簽訂後,廣州三元里一帶的鄉農曾將前來騷擾的英軍打得落花流水;浙東一帶的民間抗英團體黑水黨採取分散襲擊的方法打擊敵人,使英軍心驚膽戰;台灣軍民英勇抗擊英軍的數次進攻,擊斃和俘獲侵略者160多人,使英軍攻佔台灣的圖謀成為泡影。但是,這些斗爭不僅得不到清政府的支持,甚至遭到清政府的鎮壓,無法改變戰爭的局面。
浙東戰役失敗後,清政府完全喪失了抵抗的信心,妥協派極力鼓吹對英投降,1842年4月,道光任命妥協派官員耆英為杭州將軍,又加欽差大臣頭銜與另一妥協派官員伊裡布赴浙江向英軍求和。英軍為迫使清政府接受全部侵略要求,暫對清政府的妥協表示不予理睬,全力攻入長江。5月,乍浦失守;6月,長江口的吳淞炮台被攻佔,清軍守將陳化成捐軀;7月,鎮江陷落;8月初,英艦進入南京下關江面。在侵略者炮轟南京的威脅之下,匆忙趕到的清政府議和代表耆英與伊裡布全部接受了英軍提出的投降條款,8月29日,與英軍訂立了《中英南京條約》。《南京條約》標志著第一次中英鴉片戰爭的結束。英國以28艘軍艦、1.5萬人的兵力,從遙遠的歐洲跑到亞洲來,把中國打敗了。清軍沒有組織過一次大的戰役,沒有進行過一次戰略決戰。
在中國乃至人類的編年史上,1840年的鴉片戰爭都是一個重要的界碑。英國侵略者出於對外擴張的野心,用重炮打開了古老中國的大門,開始了強盜般的掠奪,中國也由此開始了她屈辱的近代史,開始步入世界歷史發展的序列。
然而,鴉片戰爭所開啟的並非完全是歷史的倒退,沉淪的苦難也孕育著前進的契機。中國在鴉片戰爭中的失敗,使得部分中國人從「天朝」至善至美的幻夢中驚醒。他們看到了「天朝」的衰朽與西方世界的先進,從而萌發了了解西方和學習西方的思想,開始探索新的道路。以林則徐,魏湖為代表的一批進步知識分子提出了「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光輝命題,他們介紹西方國家的政治、經濟、歷史與地理、宣傳學習西方資本主義的長處,抵禦侵略。他們的主張,雖不為當時的統治者所接受,卻啟迪了後人,中國這個古老東方大國的近代化歷程由此發軔。
C. 英國對華發動鴉片戰爭是哪一年
1840年(道光二十年),英國侵略者向古老封建的中國發動了一次侵略戰爭。由於這次戰爭是英國強行向中國傾銷鴉片引起的,所以歷史上叫做鴉片戰爭。中國自古以來是一個農業國家,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加上保守的「天朝上國」思想,一直以來中國人對外來的產品的需求很小。外國商人為攝取暴利,從華南將大量鴉片走私輸入中國,鴉片的輸入量由道光即位之初的四千餘箱,到道光十八年,即鴉片戰爭爆發之前,已猛增到四萬零二百箱。鴉片的泛濫,影響了民眾的身心健康,使吏治敗壞導致中國白銀外流,政府財政收入短絀。道光延續自雍正以來的禁煙政策,但鴉片走私不但不見收效,反而日益猖獗。道光十八年十一月(1838)任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赴廣東查禁鴉片。林則徐1839年3月抵達廣州,隨即開展禁煙,嚴查煙販,整頓水師,曉諭外商呈交鴉片。同年6月3日,在虎門海灘當眾銷毀二萬余箱(200多萬斤)鴉片。中國的禁煙措施,遭遇英國政府的強烈反對。1840年6月(道光二十年夏),由四十八艘艦船和四千餘名官兵組成的英國遠征軍封鎖了廣州珠江口,鴉片戰爭爆發。清軍武備廢弛、敵情不明、指揮紊亂,因此屢戰屢敗。至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英軍攻陷鎮江,切斷京杭大運河南北交通,繼而直抵南京城下。清政府已無力再戰。1842年七月二十四日,清政府在英軍的炮口下,被迫簽定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這是清政府第一份不平等條約,嚴重損害中國的主權。他規定中國割讓香港,賠償二千一百萬銀元,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個口岸城市對外通商,此外英國還享有協議關稅,而由於清政府官員長期以天朝自居,不熟悉國際關系,在隨後的《南京條約》兩個補充文件談判中遭受了進一步的利益損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門條約》的簽訂使英國得到了領事裁判權,片面最優惠國待遇和開設租界等特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