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英國媒體雅俗分野的原因是什麼

英國媒體雅俗分野的原因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3-09-05 12:27:25

① 英國是怎麼崛起的

英國崛起的原因是綜合的,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從英國歷史發展角度來看,其能成為「日不落帝國」的原因大致可分為內部原因與外部原因兩部分:

部分內部原因:

1、完成了基本的原始積累:圈地運動是英國資本原始積累的重要手段之一,其次海外掠奪和貿易也是原始積累的重要途徑,以及殖民戰爭等都是其完成原始積累的原因。

2、制度的改革: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以及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積極發展對外的貿易,使倫敦,利物浦成了繁榮的港口城市。

3、工業革命的推動:英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化國家,首先完成有許多科學發現和發明,如蒸汽機等。

4、重視教育:二百多年來,英國的各類學校和大專院校隨著該國舉世矚目的技術、工業和金融革命而發展起來。但是,其世界一流的教育歷史更為悠久,可追溯到12世紀牛津大學(1185)和劍橋大學(1209)成立的時代。

部分外部原因:

1、擁有強大的制海權:1588年,英國戰勝西班牙的無敵艦隊,在攫取世界海洋霸權上邁出第一步。其後,利用其優勢的地理位置與強大的海軍控制了海上運輸貿易。

2、不斷擴張殖民地:英國的殖民地在19世紀猛烈擴張。1801年合並愛爾蘭,英國的正式名稱成為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對亞洲的侵略繼續擴大。

(1)英國媒體雅俗分野的原因是什麼擴展閱讀:

英國本土位於歐洲大陸西北面的不列顛群島,被北海、英吉利海峽、凱爾特海、愛爾蘭海和大西洋包圍。18世紀至20世紀初期英國統治的領土跨越全球七大洲,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和第一大殖民帝國,其殖民地面積等於本土的111倍, 號稱日不落帝國。

英國在兩次世界大戰中都取得了勝利,但國力嚴重受損,於20世紀下半葉大英帝國解體。

② 好萊塢為什麼會喜歡拍英國題材的電影原因很復雜

今人無從得知,四百年前啟航的五月花號上,離鄉背井的百餘名清教徒逃亡者到底是懷著滿心的惆悵,抑或是一廂情願的嚮往駛向一洋之隔的未知大陸,但英美兩國間剪不斷、理還亂的恩怨糾葛卻已註定在那刻生根。

如果我們翻開美國電影的歷史,會發現,原來在三四十年代,好萊塢源源不斷生產了150多部「英式電影」。所謂「英式電影」,其實都是正宗的好萊塢出品,但影片內容要麼基於英國的歷史故事或者文學作品改編,要麼背景設定在英國本土及其海外殖民地,時間維度上遠至中世紀,近至當時正如火如荼的二戰。

總的看來,這批電影不遺餘力對英國的輝煌歷史和浴血奮戰進行歌頌。可以說,好萊塢還從來沒有對任何其他一個國家如此熱衷過。

《亂世春秋》(1932)

在這百餘部好萊塢「英式電影」中,相當多屬於大投資的巨片,爾後也取得票房和評論上的成功。其中的《亂世春秋》(Cavalcade,1932)、《叛艦喋血記》(Mutiny on the Bounty,1935)、《蝴蝶夢》(Rebecca,1940)、《青山翠谷》(How Green Was My Valley,1941)及《忠勇之家》(Mrs. Miniver,1942)都贏下了奧斯卡最佳影片大獎。

其他風行一時的「英式電影」還包括《大衛·科波菲爾》(David Copperfield,1934)、《英國勞合社》(Lloyd's of London,1937)、《美國佬在牛津》(A Yank at Oxford,1938)、《羅賓漢歷險記》(The Adventures of Robin Hood,1938)、《萬世師表》(Goodbye Mr. Chips,1939)、《海外特派員》(Foreign Correspondent,1940)、《海上霸王》(The Sea Hawk,1940)、《鴛夢重溫》(Random Harvest,1942)等等。

《英國勞合社》(1937)



這百多部好萊塢「英式電影」都由美國電影公司投拍,拍攝地點大多在美國加州,少數情況下位於英國。

比如30年代拍「英式電影」最多最成功的米高梅公司在英國的分部與當地的製片廠長期合作,但遠在好萊塢的米高梅總部全權控制了整個流程,所以我們沒法把這些電影稱為「英國電影」,它們仍然是不折不扣的美國電影,但通體散發出的英國味卻又讓人不得不稱之為「英式電影」。

因為三四十年代好萊塢大製片廠非常嚴格地壟斷著美國電影的生產,所以判斷一部電影到底姓「美」還是姓「英」非常容易,也不至讓人混淆英國電影與美國「英式電影」間的差別。50年代大製片廠制度解體,好萊塢電影的投資開始多元化和國際化,那就另當別論了。

《叛艦喋血記》(1935)

其次,英式電影往往改編自英國小說、神話、傳說,像莎士比亞、狄更斯、簡·奧斯丁、勃朗特姐妹的小說在三四十年代都被輪番改編,你方唱罷我登場,好不熱鬧。此外也有不少美國人執筆寫的英國故事,例如《北佬參軍記》(A Yank in the RAF)是關於英國的戰爭影片,也符合「英式」的標准。

《北佬參軍記》(1941)

好萊塢拍攝英式影片,當然喜歡找英國明星和幕後工作人員,就說大名鼎鼎的[蝴蝶夢]好了,導演希區柯克、小說家達夫妮·杜穆里埃、編劇瓊·哈里森(Joan Harrison)、主要演員勞倫斯·奧利弗、瓊·芳登全是英國人。

好萊塢「英式電影」本質上與正宗英國電影的分野,關鍵在於對英國採用的外來者視角,令心知肚明的觀眾一望之下,就能分清,真的假不了,假的也真不了。

「英式電影」喜歡反復重現笨拙古板的老紳士,操著倫敦腔的隨身仆從,給人千篇一律的符號化感覺,故事經常發生在與世無爭的高門深宅、田園小鎮,再加上浮光掠影地對濃霧、塔橋、大本鍾等英國標志進行觀光客式的描繪。

《青山翠谷》(1941)

在一些歷史題材的好萊塢「英式電影」中,經常散發出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他們喜歡將目光對准那些曾創下輝煌業績的人物,譬如為大不列顛帝國在海洋上開疆拓土的先驅,劫富濟貧的綠林豪客,名垂青史的文豪,都不時成為好萊塢電影的主人公。

英國作家、編劇格雷厄姆·格林(Graham Greene)略帶調侃地評價美國人對英國的熱情:「那些片中的角色總是輕易地把『英格蘭』掛在嘴上,我們一聽就知道是部好萊塢片兒。那些人吃飯是出於愛國,幽會是出於愛國,連懷孩子都是為了愛國,彷彿王位加冕禮期間人人喊愛國的倫敦。」

《海上霸王》(1940)

格林說這番話的時候,第二次世界大戰尚未擂響戰鼓,待得幾年後戰況趨於白熱化,好萊塢的英式電影方才進入高潮,他們孜孜不倦地把近代史上英國戰無不勝的軍事功勛搬上銀幕,無疑是為了鼓舞在德國轟炸機下不屈反擊的盟友。

用美國視點詮釋英國的「英式電影」能夠大行其道,但正宗的英國電影卻很少在北美取得票房豐收。這並不奇怪,正如格雷厄姆·格林所指出的,其實好萊塢的所謂「英國」,往小了說,通常僅指英格蘭一地,以英格蘭來代表整個英倫三島。

《鴛夢重溫》(1942)

在三四十年代,橫跨大西洋的旅行還不是那麼方便,許多美國人在內心都奉英格蘭為文化血脈上的祖先,因此英式電影既是對盎格魯-美利堅傳統的回溯,以示不忘本,另一方面影片中的回溯有時會對古老的英國社會中僵化的等級制度有所揭示,所以美國觀眾一面回想起故國的光榮神話,一面感激祖輩將自己生到一個更為新興昂揚的自由平等之邦。



下面的問題自然而然產生了:為什麼美國人這么熱衷於拍「英式電影」呢?最容易的是從英美兩國的親緣關繫上找答案。好萊塢本來就是由一大幫熱心的親英派人士把持的行業,他們吹捧、親近英國,不足為奇嘛。

可能還有政治上的原因?考慮到「英式電影」的興起遠在二戰爆發之前若干年,起碼在一開始我們不能將愛國向上的主旋律歸結為政治上的宣傳目的。

但需要注意的是,作為一門生意的好萊塢電影產業,決不可能輕率地感情用事,無數的事實證明了,好萊塢在作出某項決定的時候,商業利益是永遠放在頭一位的,不可能說,既然咱喜歡英國人,就來誇誇你吧,老闆會問,我誇英國人,會不會讓我的銀行帳戶後頭增加幾個零?

《海外特派員》(1940)

這要從好萊塢的海外市場說起。

打從美國成為世界電影市場的領頭羊開始,海外市場都是好萊塢的重要命脈,重中之重又是歐洲。30年代,好萊塢第一個損失的歐洲市場是西班牙。1936年西班牙內戰爆發,隨後佛朗哥登台,好萊塢被迫從此撤出了該國。

下一個「淪陷」的市場是義大利,墨索里尼一直對好萊塢電影在義大利吃香感到不滿,為了支持本國的法西斯宣傳電影大業,驅逐好萊塢是遲早的事。幾次談判後,設立了苛刻的配額制度,幾乎令好萊塢片消聲匿跡。

《海外特派員》(1940)

再說德國,本來這是歐洲最大的一塊電影市場,不過30年代好萊塢從德國得到的收入只佔海外總收入的一成而已,還不到英國收入的三分之一。部分原因同義大利,另外德國本身擁有完善的電影體系,且一直是好萊塢在國際上的頭號競爭對手。

而法國,是有聲電影發明後的大贏家,本國電影在30年代發展神速,戰爭爆發後遭德軍佔領,從此與好萊塢無緣。

其他歐洲小國的情況也好不到哪去,一個突出的現象是這些國家進口好萊塢電影的數量在市場上占很大優勢地位,但一算票房總數,卻總是輸給本土電影。而美國的後院拉丁美洲雖遠離戰火,好萊塢倒是真的一統天下,但拉美國家經濟落後,電影院數量加起來可能還不及美國國內一個州多,因此好萊塢在拉美的收入只佔全部海外收入的十分之一。

《忠勇之家》(1940)

當時的形勢便是這樣。上面一直沒提到一個國家,對了,就是英國。統計資料顯示,在30年代,英國是好萊塢所有外國市場中最有利可圖的一個,佔到總海外收入的一半以上。進入二戰,各大製片廠在華爾街股市上的市值直線下跌,瀕臨危機。因為戰爭顯然更進一步縮小了好萊塢的海外市場。

所以製片廠在北美本土之外,會愈加依賴有限的那幾個國家或地區,能否保住舉足輕重的英國市場,此時此刻對好萊塢來說無疑是生死攸關。

與此同時,英國電影院的觀眾入場人次在戰時創下了記錄,而英國本土電影在艱難的條件下產量減少,所以美國電影的空間就變得更大了,好萊塢當然不可能放過這個機會拓展自己的市場份額。「英式電影」能夠同時滿足英美兩國的觀眾,所以有各家製片廠趨之若騖,這也被證明是正確和關鍵的策略。

閱讀全文

與英國媒體雅俗分野的原因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義大利空心面是什麼 瀏覽:440
印度人喝臟水為什麼沒傳染病 瀏覽:349
伊朗人的頭巾是怎麼纏的 瀏覽:659
英國為什麼沒有新冠肺炎治癒 瀏覽:467
英國有什麼好的小本生意 瀏覽:276
英國x2摩托車碟剎鎖怎麼樣 瀏覽:596
印度茶巧克力多少錢 瀏覽:588
義大利租房怎麼樣 瀏覽:528
中國銀行的信用卡額度是多少 瀏覽:770
義大利稀缺電影去哪裡看 瀏覽:434
印度為什麼喜歡吃稀飯 瀏覽:884
法語俄語義大利語哪個簡單 瀏覽:377
英國曾經統治過多少個國家 瀏覽:664
中國36是歐碼多少 瀏覽:599
中國哪裡可以申請義大利簽證 瀏覽:931
去印尼雅加達參展要注意什麼 瀏覽:65
越南人學習中文為什麼這么容易 瀏覽:113
去印尼大概要多少錢 瀏覽:509
蘋果手機怎麼更新和平精英國際服 瀏覽:767
高寒荒漠在中國哪個省 瀏覽: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