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英國為什麼加入歐盟,為什麼退出歐盟
英國一直以來就奉行「光榮孤立」政策,維持歐洲大陸的分裂是英國的外交基準之一.在歷史上,英國竭力打壓歐洲大陸強國,例如法國,英國先後組成七次反法聯軍,把拿破崙遣送到孤島.還有後來的德國,俄羅斯,都被打壓過.二戰後,歐洲大陸才從兩次大戰中吸取教訓,並且鑒於冷戰的壓力,走向聯合.英國最初是不贊同這種聯合的,所以一開始英國並沒有加入.但隨著冷戰加劇,英國也慢慢感覺力不從心,而且,聯合後的歐洲大陸在經濟發展中顯示出了巨大的優勢,在這種情況下,英國最終於1973年加入了歐共體.
歐盟預算里,英國繳納的比例約為1/8,按額度計算為德法後第3位。但德法利用歐元區內的有利地位,通過歐元區內的差異化利率政策,在製造業,服務業上都獲得了巨大的經濟利益。反之,英國因為依然處於歐元區外,並未得到與付出相稱的好處。
此外,統一的歐元和歐盟實際是歐洲兩千年來,追求天下一統的理想的產物,但由於歷史上的文化沖突,宗教沖突,民族矛盾,以及各種皇室聯姻和內斗的影響,整個歐盟的隱憂重重。舉例來說,土耳其加入歐盟的問題,實際上作為決策者的德法就忽視了歷史上被奧斯曼帝國長期統治的巴爾干諸國的切身感受。這樣的盲目擴張將直接導致歐盟內部的裂痕。
作為長期游離於歐洲大陸之外的海洋殖民帝國,英國對歐陸的統一或一家獨大或鐵板一塊的聯盟一直保持有強烈的警惕。退出歐盟,除了近短期的經濟壓力得到緩解,並為未來提升英國的金融和經濟競爭力做准備外,還由於退出歐盟後,將會由德法英三強均衡變為德法兩強,這樣的聯盟的持續性從長期來看是不穩定也不持久的,而對於英國來說,由此可能衍生的結果將大大減輕來自歐陸的壓力,並有利於英國的遠期利益。
B. 作為島國的英國害怕歐洲統一,為何當年要加入歐盟
肯定是有利於當時英國的發展,所以才選擇加入的吧。
C. 英國為什麼直到1973年才加入歐共體
對絕大多數歐盟國家來說,這種一體化意味著一些民族的經濟特性的失去和某些主權的讓渡。但也有個別國家例外,其中,英國就特別典型。就目前而言,英國沒有使用歐元。2002年初歐洲啟動後,歐盟的絕大多數國家的貨幣都退出了歷史舞台。但是,英國和丹麥和瑞典等歐盟國家及永遠中立的瑞士仍保留並且使用自己的貨幣;英國沒有在《森根協定》上簽字。1985年簽訂、1995年生效的《森根協定》取消了各類人員,包括已進入歐共體國家的非歐共體公民的內部邊界檢查。但是,英國和愛爾蘭以安全為借口沒有簽字,想去英國的人還必須有英國的簽證;英國沒有放棄自己的度量衡單位。幾乎在所有度量衡單位上,英國都是另行一套的,如長度方面的英寸、英尺、英里,面積方面的平方英尺、平方英里,體積方面的立方英尺、品脫,質量方面的盎司、鎊,速度方面的邁等等;英國沒有改變自己的行車習慣。車行左側,駕駛座位都在右邊。如此等等,它們都在不同程度上映射出了英國的一種「非歐洲性」。 這些雖然都是些表面現象,但在它們的背後卻有著英國的很厚重的政治文化和民族心理。 從政治文化方面說,英國在歐洲一體化進程中的「保留」和「慢熱」狀態是其崇尚漸進式改良的反映。 17世紀的資產階級革命開始時雖然在開始階段將國王查理一世送上斷頭台,但到最後還是以王權與議會權相互妥協、實行君主立憲的「光榮」而告終。英國社會發生的質的變化,可革命完成的方式基本上是和平的。在此後的70年中,圍繞社會發展的方向和自己的利益訴求,英國各派政治勢力――護舊的、革新的、激進的、保守的――之間的明爭暗鬥從沒停止,但最終的解決方式仍是折衷的――1832年進行了第一次憲政改革。以後,「和平的革命」就成了英國社會變革的傳統。於是,19世紀30~50年代的憲章運動,50~60年代為工聯主義,80年代的費邊社等政治運動或政治思潮,都是以和平改良為基本特徵的。因此,《走向民主――英國第一次憲政改革》一書總結說:近代英國自1832年開始的漸進改革之路,可以使英國人民避免重大的生命和財產損失,避免革命震盪給經濟發展帶的消極影響。這是一條平穩進行之路,沿著這條路,英國的政治、經濟、社會穩定發展,成為近代世界最先進和最強大的國家。 外交往往是內政的外延。英國在內政方面的這種穩妥性、漸進性同樣也反映在它對歐洲一體化的態度上。作為一個歐洲國家,英國雖然與歐洲大陸的西班牙、法蘭西、德意志等有過一言難盡的歷史恩怨,但也絕不會忽視歐洲的聯合;作為一個以四海開拓與擴張發跡的國家,英國更明白必須追逐經濟全球化潮流的重要性。然而,在這一過程中,英國念念不忘的還是穩健、穩妥和穩定。加入是必然的,但一定要慢慢來。所以,直到1973年,它才加入歐盟的前身――歐共體;直到1990年10月,英鎊才加入西歐匯率浮動機制。可兩年之後,由於西歐發生貨幣危機,英鎊又趕緊退了出來。對於歐洲統一貨幣歐元,英國也是近而遠之,雖然開了後門但把前門緊緊地關閉。 從民族心理方面說,英國在歐洲一體化進程中的「保留」和「慢熱」狀態還反映了對自己過去的留戀與對自我的愛惜。 大概是在公元775年,撒克遜王國發行了一種名為「斯特靈」的銀幣,由於每240枚(每一枚也稱一便士)需用一鎊白銀鑄成,所以被稱為鎊。11世紀諾曼人征服英國後,為了便於計算,將英鎊分為20先令或240便士。以後近900年不曾改變,直到1971年才正式改為10進位制,1英鎊等於10先令或者100便士。英寸來自於古英文ynche,但在不同時期長度並不一樣,戴維一世1150年把ynche定為一個男人拇指甲底邊的寬度,愛德華二世14世紀實則定為「3個干而圓的大麥頭尾相接的長度」,後來還被定為13粒罌粟並排的長度,直到1959年起,英國才將英寸法定為2.54厘米。英尺也是如此,它原本是古代和現代各種以人腳長度為依據的長度計量單位。一般為25~34厘米。不過,在大多數國家裡和在所有的科學應用中,英尺及其倍數已分別被米制單位的米所代替,如今只在英國等少數幾個國家裡沿用。 表面上,英鎊、英寸、英尺不過只是些專有的名詞,但在英國人的心目中也是與民族國家的形成和發展相伴的主權特徵和權威標志。更為重要的是,它們還曾同殖民主義者一起走到過世界各地,成為大英帝國的重要象徵。所以,英國不使用歐元,其內涵可能並不簡單。除了保持一貫穩妥的風格之外,這里邊一定還有心理上的因素。英鎊在西歐差不多是幣值最高的,1英鎊等於1個半以上的美元和歐元。這種匯率的意義可能不只是經濟上的,或許還暗示著要維護曾經輝煌一時的大英帝國之餘威,至少還可以保持英國人心中的那份自豪感。 在區域一體化和全球化的時代,每一個國家在許多方面都要與世界接軌。在歐洲一體化問題上,英國一方面並不拒絕加入其中,另一方面又不急於加入其中。在融入全球化和一體化進程的速度上,英國不僅考慮國家的利益所在,而且注意民眾的心理承受力。所以,英國在許多方面不用說與整個世界相一致,就是與歐洲大陸也不完全不同。可是,這些不同並沒有使英國自外於全球化和一體化,更沒有影響英國的社會發展。牛津英國通史的主編肯尼思?O.摩根認為:「英國作為一個本身安全可靠而又充滿活力、外向型的島國,逐漸走向向世界殖民並加以開化的道路。」他的話說的是19世紀以前英國,但對20世紀以後的英國同樣適用。有的中國學者也認為:「在歐盟由經濟聯合走向政治合作,由主權實體協商逐漸朝超國家聯邦邁進的過程中,英國對歐盟的政策經歷了支持、觀望、謀求加入又保持距離、反對超國家主義又不甘退出的復雜演變,其間又充斥著『自我選擇』的獨立與力圖把控全局的矛盾。」 無論如何,英國在全球化和一體化過程中的融入與自外、讓渡與保留以及速度快與慢等方面的恰當把握,可供今天飛速走向世界的中國借鑒。近些年來,伴隨中國經濟持續增長的,就是中國與世界的快速接軌。從大的方面和總的趨勢上說,中國步入全球化是一種歷史的必然和必須,但到底應當把握什麼的速度與程度呢?在全球化過程中,中國是否應當保留什麼自己民族的東西呢?是否照顧到了民眾的心理呢?由於過去離世界太遠了,所以,在走向世界的過程中,保持穩妥、穩健和穩定對中國來說可能比對英國更加重要。
求採納
D. 英國非常害怕歐洲統一,為何當年還要加入歐盟
這個問題非常的難以解答,但是我們知道,因為最近英國脫離歐盟投票鬧得沸沸揚揚。英倫三島自古以來就被稱為外號攪屎棍。在最近顯示的投票當中,51.9%支持脫歐,48.1%反對脫歐。而且英國和歐洲那些國家的局勢簡直就是亂七八糟,我們看地圖都知道歐洲國家簡直就是亂如麻,就是單單的英國和歐洲扯皮的故事甚至都可以編一本長長的紀實。
英國在1972年正式成為歐共體的成員,之所以能進來,是因為美國發現自己單個單的和蘇聯對打有點吃不消。沒辦法他們這種資本主義國家只好統一戰線,放下自己的小算盤。讓英國加入歐盟前身歐共體,也是埋下了伏筆。直到今天我們知道英國開始脫歐!預知後續詳情,請看明年,後年、大後年甚至往後的英國新聞。
報道者——「歐盟」!
E. 英國在剛開始為什麼要加入歐盟
英國是歐盟國家,但卻不屬於歐元區,對於危機時代新的歐盟公約也不感冒。卡梅倫首相更是將退出歐盟作為一項政治選項。內中原因為何?這要從英國和歐盟的恩怨情仇說起---不必講歷史上英國和歐陸國家法國糾纏不清的領土戰爭,也不必講英國在二戰中抵抗德國法西斯的重要作用。但從地緣政治而言,蹩於大西洋中的島國地位,讓英國和歐洲大國有一種天然的疏離感。英國曾經的日不落全球帝國地位,又讓英倫三島足夠驕傲地睥睨歐陸大國。大英帝國的日不落幻夢已然破碎,但帝國的余暉猶存。二戰的榮光,乃至二戰後歐盟形成的歷程,能讓英國作為歐洲最有影響力的一極而存在。但時勢易位,歐盟是以法德兩國為核心構建起來的,英國至多隻能算是歐洲老三---但英國憑借和美國更為密切的傳統聯系,向來以大西洋兩岸的調停者自居。由此,英國以獨立於歐元區之外的特殊性彰顯英國的存在。簡言之,這也是英國證明其大國地位的一種策略。退出歐盟,也是這種大國策略的一部分。在歐洲主權債務危機從「歐豬五國」恣肆蔓延的情勢下,歐元區一度面臨解體危機。作為獨立於歐元區之外的英國,可謂福禍共存。一方面以貨幣政策的物理隔離,阻滯了危機向英國傳導;另一方面,英國和歐盟的經貿一體也使得英國經濟困窘不堪。危情之下,以實施更為有效統一監管的新歐盟公約提上日程,英國作為篤定的反對者,讓歐盟一眾國家側目,英國再次成為歐盟的另類搗亂者!
F. 如何認識英國與歐洲一體化的關系
隨著歐洲一體化深入進行,歐盟各成員國的對外政策,在歐盟整體框架下,有所協調和趨同。但主宰歐盟外交政策的,仍然是各成員國,尤其是英、法、德三個大國的政策導向。因此,我國不僅要善於與作為一個整體的歐盟打交道,而且要善於與作為歐盟成員的主要國家打交道。英國作為世界第四經濟強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並且與當今世界惟一超級大國——美國——保持「特殊關系」,在我國外交戰略中佔有重要地位。本文通過英國在歐洲一體化進程中的表現、影響因素及未來趨勢,探討英國與歐盟及歐洲一體化的關系。
一、英國在歐洲一體化進程中滯後於法、德等西歐大國
(一)歐洲一體化初期英國置身於外
歐洲人在兩次世界大戰後,痛定思痛,為實現歐洲長期和平,開始認真考慮歐洲一體化。1951年4月,法國、德國、義大利、荷蘭、比利時、盧森堡等歐洲六國簽定巴黎條約,創立煤鋼共同體。創立煤鋼共同體本身僅僅是一小步,但作為歐洲政府將重要權力讓渡給一個超國家的組織,還是第一次,拉開一體化的先聲。經過幾年的成功運作,1957年3月,六國在羅馬簽署條約,創立歐洲經濟共同體,並於1958年1月開始實施。
當法、德等國組建煤鋼共同體時,與法、德相比,英國處於最優越的地位,政治穩定,經濟富有,實力強大。英國在歐洲以外擁有廣泛利益,向西歐出口的鋼鐵佔比很小。並且新工黨政府剛剛國有化了煤、鋼產業,因此,對於加入煤鋼共同體,英國沒有興趣。
二戰結束時,英國仍視自己為世界強國。但1956年蘇伊士運河危機,動搖了英美特殊關系的基礎,也改變了英國對自身實力的看法,認識到全球重大政治經濟事務開始由美、蘇掌控。因此英國開始調整外交戰略,不再反對歐洲合作,但反對國家間過於緊密的聯系,決定支持創立更為鬆散的歐洲自由貿易聯盟。1960年,英國與瑞典、挪威、丹麥、奧地利、瑞士、芬蘭等七國創立歐洲自由貿易聯盟。該聯盟出於自由貿易而非經濟、政治一體化的目的,屬自願性質,並且除了一年會面兩到三次的部長理事會及一些在日內瓦常駐的代表外,該聯盟也沒有其他機構。沒有規定超國家的控制手段和協調手段,也沒有要求對外部世界設立共同關稅。聯盟致力於逐步取消內部關稅。但從長期效果看,削減關稅成效甚微,這主要因為,部分聯盟成員與歐洲經濟共同體之間的貿易,超過了聯盟夥伴。事實證明,聯盟運作不佳,這從英國較低的經濟增長率中可見一斑。
(二)英三次申請打開歐洲經濟共同體大門
英國不久即意識到,歐洲的政治影響在於歐洲經濟共同體,而非歐洲自由貿易聯盟。如果英國仍停留在歐洲經濟共同體的門檻外,在政治上就會冒被邊緣化的危險。同時英國注意到,歐洲經濟共同體運行良好,成員國在經濟、政治方面取得了顯著進步。1961年8月,英國開始申請加入歐洲經濟共同體。
但法國總統戴高樂認為,應以法德軸心為基礎,構建歐洲經濟共同體,允許英國加入,會削弱法國在共同體內的影響。同時,戴高樂認為,英國加入歐洲經濟共同體,會導致美國過多地影響歐洲。戴高樂否決了英國的申請。1967年英國再度申請,再度遭戴高樂否決。1969年戴高樂辭職後,英國第三次申請。幸運地,第三次申請被接受。經過1970-71年的加入談判,1973年1月,英國終於加入了歐洲經濟共同體。
(三)英在接納歐洲統一貨幣上裹足不前
隨著歐洲一體化的深入,歐盟成員國認識到,如果沒有共同的歐洲貨幣,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共同市場。但這是一個引發爭議的想法,因為取消本國貨幣,意味著國家主權的重大喪失,等於放棄了國家調控國內經濟政策的重要手段,如調整利率的能力。還會使歐洲經濟共同體朝政治聯盟的方向轉變。經過多年的爭論及艱難的經濟調整,2002年初,歐盟十五個成員國中十二國廢除本國貨幣,接納歐洲統一貨幣——歐元,歐洲一體化邁出了最重要的步伐。歐元是否會導致歐洲合眾國,尚有待討論,但無疑根本改變了歐洲人彼此做生意的方式。從某種意義上,60年代、70年代和80年代所達成的一切協議和數千份決定,都只不過是這一最大事件——轉向單一貨幣——的序曲。
英國在接納歐洲統一貨幣方面,裹足不前。孤立於歐元之外,使英國經濟受損。自歐元在歐元區正式流通以來,歐盟中大多數歐元國的貿易都發生戲劇性的增長。但英國卻沒有出現增長而僅僅是保持著靜止狀態。在歐元啟動前的1998年,英國吸引了來歐盟區新投資項目的28%,但到2001年卻下降到21%。相反,法國作為歐盟中的歐元國,在新建的生產製造業領域中吸引外資上已經超過英國成為歐盟中第一國;甚至原來曾承諾將投資英國的許多公司提出,如果英國不盡早加入歐元,這些公司將考慮把投資轉到歐元區國家內。
英國在加入歐元問題上不僅僅使其經濟利益蒙受損失,在政治上也漸顯下風勢頭。原本領導歐盟經濟發展的三架馬車(德、英、法),由於英國目前處於歐元國家之外,導致英國在歐盟內有關經濟方面的發言權受到一定局限性,而德、法兩國為維護歐盟中歐元國利益更具有廣泛的代表性。除歐元外,英國在取消人員流動限制方面,也態度保守。1985年,法國、德國、荷蘭、比利時、盧森堡簽署了申根協議,規定取消所有邊境控制。之後,除英國和愛爾蘭外,歐盟十五國其他成員都加入了。甚至兩個非歐盟成員國——挪威和冰島——都加入了,而英國至今尚未簽署該協議。
(四)英對待政治一體化態度保守
在政治一體化方面,英國更趨保守。1992年簽署的馬斯特里赫特條約(又稱歐盟條約)在起草時曾包括「以聯邦為目標」的字樣,在英國反對下,措辭改成「歐洲人民間更緊密的聯盟」。在為修改馬斯特里赫特條約而於1996年和1997年初舉行的歐盟國家政府間會議上,英國幾乎對所有加深一體化的建議都持反對或牽制的態度,致使會議很難進行下去。英國在歐洲政策上的僵硬立場,使得「謀求使英國處於歐洲中心」的政策目標實際上成為一句無法兌現的空話。
總體而言,英國在歐洲一體化進程中,步伐遲緩,明顯不如法、德等西歐大國態度積極,英國更多時候都採取懷疑、觀望態度。分別而論,英國對建設歐洲內部統一市場持積極支持的立場,而對政治和經貨聯盟的建設則持保留態度。因為在英國看來,前者主要是個自由貿易的問題,英國歷來是自由貿易的支持者;而後者則涉及大量轉讓主權的問題,會導致英國所厭惡的聯邦主義的歐洲。
二、影響英國對歐洲一體化態度的主要因素
英國對歐洲一體化的態度,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概括起來,包括戰後英國的外交戰略、歷史傳統、政治文化、地理環境以及英美特殊關系等。
(一)戰後英國的外交戰略
歐洲一體化初期,英國置身於外,這與二戰後英國的外交戰略直接相關。二戰後,丘吉爾提出「三環外交」的外交政策總方針:「對於我們來說,第一環自然是英聯邦和英帝國及其所包括的一切。其次是包括我國、加拿大及其他英聯邦自治領在內,以及美國在其中起著如此重要作用的英語世界。最後是聯合起來的歐洲。這三個大環同時並存……我們是在這三個環中的每一個環里都佔有重要地位的惟一國家。事實上我們正處在三環的連接點上。」在三環外交中,英聯邦和英帝國是基石,這一環最為重要;而歐洲一環,最不被重視。1946年,丘吉爾說:「我們必須建立歐洲合眾國」。但丘吉爾認為,該合眾國應以法國和德國合作為基礎,並非一定要包括英國。因此,英國在歐洲一體化初期,採取漠然態度,也就不足為奇了。
(二)歷史傳統
自16世紀以來,英國迅速成為歐洲資本主義工商業的中心,和一個超然於歐洲之外的世界帝國。鼎盛時期英國統治世界1/4的人口,其殖民地遍及世界五大洲,約佔全球陸地總面積的1/4,成為「日不落帝國」。這樣,英國就必須把主要精力放在歐洲以外的自治領地、殖民地和勢力范圍上,也就沒時間過多顧及歐洲內部事務,而是希望歐洲會出現一種不威脅自身利益的「均勢狀態」。因此,「均勢外交」和對歐洲大陸的「光榮孤立」政策成為英國的外交傳統。兩次世界大戰後,英國國力明顯衰落,再也不是昔日叱吒風雲的帝國了。但無論是英國的政治家,還是普通民眾,依然抱著「大英帝國」的幻覺不放,不願放棄對歐陸孤立的傳統。英國人的帝國情結太深,總感覺對英聯邦和美國,比歐洲更親,甚至不認為自己屬於歐洲人。英國加入歐洲經濟共同體後,歷史的包袱和傳統的影響,總是妨礙英國在歐洲建設問題上採取積極的態度。
(三)政治文化
英國是世界上最早的議會民主制國家,同時也是對「議會主權」具有強烈認同的國家。這種對「議會主權」的認同是經過長久歷史延續下來的,已成為英國政治文化的核心價值信仰原則。英國這種對「議會主權」的高度信仰,使其在歐洲一體化問題上頑固堅持政府間的自由合作,特別反感歐盟向超國家方向發展。而歐洲一體化的發展過程,實際上就是民族國家主權不斷讓渡和匯集的過程。主權讓渡,是歐洲一體化順利發展的必要條件。而且,隨著一體化向更寬范圍、更深層次的擴展和滲透,必然要求成員國讓渡更多的主權,這對於信仰「議會主權」和敵視超國家權力的英國人來說,無疑是一種巨大的威脅。
(四)地理環境
英國是一個孤懸於歐亞大陸之外的島國,英吉利海峽是一道天然的屏障,這種進可攻、退可守的有利地理位置,使英國免受了無數場歐洲戰火的直接殃及。二戰期間,英國能夠堅持下來並成為向德國發起反攻的重要基地,這與英吉利海峽這一天然屏障的存在不無關系。同時,英國之所以能夠在工業化時代的大部分時間里充當世界霸主,其有利的地理位置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這樣獨特有利的地理位置,使得英國人感到英國不是歐洲大陸的一部分,只是歐洲的鄰居。丘吉爾曾說,「英國與歐洲在一起,但不屬於歐洲。」同歐洲合作,與英國人的觀念相距甚遠。
(五)英美特殊關系
英國雖地處歐洲,但由於歷史原因,長期以來在感情上卻與大西洋那一頭的美國更為接近。而在二戰中發展起來的英美特殊關系,無疑又增強了這種感情上的親近感。英國自1973年正式加入歐共體以來,已逐步地卷進歐洲一體化進程。但英國加入歐共體後,在對外關繫上依然存在著所謂的「歐洲主義」與「大西洋主義」之爭,仍然面臨著「歐洲主導,還是美國第一」的兩難選擇問題。這對英國在歐洲一體化進程中的態度取向,也構成了長期影響。
三、英國在歐洲一體化進程中的前景
(一)英國加入歐元只是時間問題
英國雖然至今未加入歐元,但一般都認為,英國加入歐元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從工黨政府方面來說,只要條件具備,特別是政治條件具備,它就會採取積極態度,推動英國加入經貨聯盟。因為政治與經濟上的考慮,都不允許英國長久地滯留在歐元區之外。盡管英國還未加入歐元區,但自2002年1月1日後歐元已在英國流通,不知不覺地滲入到英國人的生活中。鑒於英國國內對主權問題的傳統觀念和歐洲懷疑主義情緒的根深蒂固,布萊爾政府對於歐盟進一步一體化的任何步驟和措施,都不得不採取審慎的態度。工黨政府之所以決定暫不加入歐洲統一貨幣,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出於政治上的考慮,顧忌懷有強烈歐洲懷疑主義情緒的英國公眾,一時難以接受帶有超國家色彩的歐元。但估計在今年大選後,工黨政府會選擇合適的時機,積極推動英國加入歐元。
(二)英通過歐盟憲法條約前景難測
2004年6月,歐盟首腦會議就歐盟憲法條約草案最終文本達成了一致。但是草案需要經過全體25個成員國政府的批准,以及包括英國在內的10多個國家全民公決通過之後,才能夠真正成為歐盟憲法。英國《世界新聞周報》的一份民意調查結果顯示,一半以上的英國選民反對英國批准歐盟憲法條約。這一民意調查反映出,至少從目前看,布萊爾希望英國批准該條約的計劃缺乏基本的民意支持。調查結果顯示,在被調查者中,有55%表示將在公決中投反對票,僅有25%表示將投贊成票,另外約20%表示不能決定。這一調查結果與英國其它媒體公布的調查結果以及分析人士的預測基本吻合。看來英國通過歐盟憲法條約的前景,並不樂觀。
但布萊爾政府在此次公決中有一個很大的優勢,即民意搖擺幅度大,選民的態度不像在一般大選中支持某一政黨那樣堅定。1975年,英國曾就是否繼續留在歐共體中舉行公決,大部分選民在開始時准備投反對票,但這部分人中的20%後來改變了立場,最終使贊成英國留在歐共體中的一方贏得了勝利。此次有關歐盟憲法條約草案的公決也有可能出現類似情況,因為歐洲問題在英國選民心中並不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布萊爾為了說服公眾支持英國批准歐盟憲法條約,可能會首先等待其他國家批准,然後布萊爾在大力宣揚歐盟憲法條約將賦予歐洲理事會更多權力並加強歐盟作為國家聯盟地位的同時,突出強調拒絕批准該條約將使英國面臨被逐出歐盟、被孤立和邊緣化以及喪失就業機會等危險,以「軟硬」兩手說服英國選民改變態度。但英國能否通過歐盟憲法條約,尚難以預測。
(三)英國對歐洲一體化將繼續持保守態度
歐盟最近通過的一系列決議,擬加快一體化進程。某些歐洲政治領導人甚至提出了建設歐洲聯邦國家的方案。英國不可避免地將要面臨是把自己進一步納入歐洲一體化進程中去,還是在一些重要領域和方面被排除出「核心歐洲」決策圈之外的嚴峻考驗。工黨政府雖然表示積極參與歐盟一體化進程,特別是在經濟上願意與歐盟密切合作,但堅決反對建設「歐洲合眾國」的主張。目前英國公眾中疑歐情緒仍十分強烈,主要的反對黨——保守黨領導集團更提出要就歐盟基礎條約重開談判,揚言英國有可能退出歐盟。保守黨公開向歐洲懷疑主義方向轉變,使工黨政府在對待歐盟進一步一體化的態度上,更趨穩妥。稍有不慎,就會影響工黨的政治前景。這迫使工黨政府在有關國家主權和民族利益問題上不能不表現出強硬的姿態。布萊爾聲稱,他將在所有有關英國國家利益的問題上表現「強硬」,說英國今後的對歐政策「需要強硬的時候就強硬,需要表現出建設性時就表現出建設性」。可以預計,英國在今後的歐盟一體化進程中,將繼續持保守態度。
(四)歐美競爭加劇將迫使英國在二者間作出選擇
隨著兩極體制的解體和東西方軍事對抗的消失,美、歐共同的敵人業已不存在,軍事安全因素在國際事務中的作用相對下降,經濟因素變得更為重要。美國、歐盟作為世界上兩個最大的經濟體,將日益體現為競爭關系。擴大後的歐盟,是惟一能夠挑戰美國的經濟力量。歐洲推行一體化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通過歐洲聯合來增強與美國競爭的能力。作為世界上惟一超級大國的美國,熱衷於推行「單邊主義」的外交政策。美國這種獨斷專行的行為,導致美歐關系出現前所未有的裂痕,且有愈演愈烈之勢。英國政府如果繼續亦步亦趨,追隨美國,一則將會損害自身的形象,削弱英國作為世界事務中一支獨立勢力的地位。二則會引起歐洲國家的不滿,有可能成為英國進一步融入歐洲的制約因素。如何恰當地處理英國同美、歐之間的關系,怎樣在使英國進一步融入歐洲的同時,又保持與美國的親密關系,是英國外交面臨的兩難選擇。當前,英國尚能在美、歐之間暫時取得平衡,但隨著歐洲一體化的持續深入,以及美、歐競爭的不斷加劇,早晚有一天,英國將不得不在美歐之間作出選擇。
G. 以前,英國為什麼要加入歐盟
錢的話英國有話語權,但現在話語權不是很足了,然後他享受的經濟利益也沒有這么多,以前肯定是很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