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分析英美兩國新聞傳播體系異同
與「宣傳模式」將大眾傳媒完全看成是統治精英的宣傳工具不同,「霸權模式」認為大眾傳媒在意識形態的生產過程中具有積極作用。處於統治地位的意識形態和話語並非是一成不變的,而是一個不斷斗爭、妥協、達成共識的變動中的領域。學者凱爾納(Kellner)從葛蘭西(Gramsci)的霸權理論出發,分析認為統治階級從來就不是固定的和統一的,而是在不斷的斗爭和商議中形成霸權的意識形態,因此大眾傳媒的系統性角色也不是「宣傳模式」所強調的完全被動的宣傳工具,而是一種積極的商議過程,受眾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要改變或抵制統治精英。(13)
全球化潮流強化政治傳播比較研究的價值
在70年代以來政治傳播學的橫縱向發展背景下,比較研究逐漸成為當代政治傳播研究最有價值的視角之一。比較研究的興起與政治傳播學轉向宏觀研究的歷史機遇相契合。早在1975年,學者Blumler和Gurevitch就指出政治傳播學界缺乏比較研究的視角,並呼籲建立政治傳播比較研究的理論框架。經過90年代的蓬勃發展之後,比較研究在當今的政治傳播學研究中已逐漸成為一股潮流。(14)正如學者Hallin和Mancini所指出,比較研究在概念構建和因果推論方面具有重要學術貢獻。(15)它在回答70年代以來政治傳播學的主要學術問題和應對全球化對政治傳播學的挑戰上,都具有重要價值。
概念構建:來自全球化的挑戰
媒體環境和政治環境既是政治傳播研究的背景、也是政治傳播研究的對象。它們的變化對媒體內容和媒體效果都會產生關鍵性的影響。現代政治傳播學面臨的最大挑戰就是上世紀末以來現代化和全球化所帶來的發展和後果。政治傳播學的很多理論和概念都建立在對一個國家或者一種文化中的現象研究基礎之上,而這些概念可能將隨著全球化浪潮過時,急需理論創新。(16)一方面,世界各國、尤其是西方各國的政治制度和媒體制度正在逐漸趨同,朝著學者Hallin和Mancini所稱的「全球同質化」演變。(17)這種政治傳播的趨同過程被學術界用全球化、現代化或者美國化來概括。相比美國化強調美國對其他國家的單向影響,全球化的概念更加著重不同國家不同政治傳播體系之間的復雜的互動關系;(18)現代化的概念則在外界影響的基礎上,強調一國自身的內部發展也是各國政治傳播逐漸趨同的重要原因。除此之外,國際媒體產業的日益集中化,也加劇了媒體機制融合的速度。雖然從上個世紀末以來媒體產業的集中已不是什麼新鮮現象,但是在過去的一個十年,新一輪的媒體產業化和媒體市場開放浪潮在世界范圍內興起;(19)另一方面,各國的文化差異和結構性差異仍然對政治傳播研究有重要影響。正如Graber指出,文化差異是21世紀政治傳播學研究最重要的領域之一。不同文化背景之下的政治傳播實踐有巨大的差異,尤其是非美國文化之下的政治傳播研究至今仍比較缺乏。(20)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比較研究因其對「共性和異性的強烈敏感度」而對政治傳播學研究具有特殊的意義。(21)它不僅能夠提醒研究者們避免簡單的模糊概括和推論,也能夠鼓勵研究者們超越一國一地的具體經驗而去探索更加普遍的規律。Blumler等學者稱比較研究是「黑暗中的一躍」,它使研究者們越過自身所處之地的局限,注意到那些在自身社會系統中不曾被注意到的現象,或者通過與其他系統的比較而獲得一種新鮮的視角來觀察自身社會系統中的傳播現象。(22)比較研究可以在不同社會文化背景中檢驗那些由西方社會體系建立起來的、曾被認為是普世的傳播學理論和概念,從而避免直接套用傳播學理論和概念的簡單假設。(23)例如,自90年代以來學界關於各國政黨競選中的政治傳播比較研究逐漸增多,雖然美國模式幾乎被認為是整個西方世界的統一模式,但實際上歐洲各國的政治傳播實踐盡管與美國趨同、仍有相當大的區別。(24)來自美國和歐洲的不少學者已意識到這個問題,並且強烈批評一概以美國模式為中心的政治傳播研究範式。(25)
因果推論:社會現象的系統關系
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政治傳播學者們就媒體對公民參與下滑是否負責的問題以及媒體的宏觀系統性角色反復討論。雖然學界在媒體對於政治演變具有重要作用這一點上早有共識,但就媒體和民主政治制度之間的因果關系長期存在爭議。從研究方法的角度而言,比較研究更加擅長於回答社會現象之間因果推論的研究課題。目前在政治傳播學領域,最常用的研究方法還是內容分析、問卷調查和試驗。但如同Norris所指出,這些研究方法都有自身不可避免的缺陷。(26)內容分析是用來分析政治信息的最常用研究方法,但是樣本的選擇可能很難代表所有新聞媒體,內容分析的結果也無法代表受眾對這些信息的真實接受狀況;(27)問卷調查可以了解受眾的觀點態度,但這只是受訪者在調查那「一時一地」的觀點態度,並且難以掌握受眾的媒體消費的不同詳細狀況:試驗的研究方法則面臨著如何將試驗結果合理地推論到整個現實世界中的問題。(28)
然而,比較研究因其著重於從系統性的角度觀察和解釋不同社會現象之間的關系而對因果推論的課題具有特殊價值。要證明一種社會現象是另一種社會現象的唯一方法,就是比較這個社會現象同時存在和不存在的結果。(29)所以,因果推論要求研究者們分析在同一個社會系統或者文化背景中很難被發現的一些系統性變數。比較研究善於發現宏觀制度因素的影響,成熟的比較研究並非僅僅是對不同社會系統和文化背景中單一分散的社會現象進行比較,而是關注為什麼這樣的社會系統和文化背景會產生這樣的社會現象,從而進行宏觀的比較和推論,揭示不同政治傳播實踐的制度性原因。例如,學者Jeffrey Alexander通過對美國報業歷史的分析得出結論,工人報紙沒有得到充分發展是新聞專業主義強勢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是這個結論卻遭到比較研究的質疑,因為在同一時期的北歐,工人報紙和新聞專業主義都呈現出了繁榮的景象。(30)
案例分析:英美政黨競選傳播的比較研究
本文在此處以英美兩國政黨競選傳播的比較研究為例,簡析全球化浪潮下比較研究對於政治傳播學術發展的價值。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Semetko等學者就依據可能影響新聞傳播在政黨競選中作用的系統性因素,設計研究框架並對英美兩國的政治傳播進行了對比。(31)這個研究框架中包括的系統性因素有:政治和政治家的社會角色,新聞記者對政治和政治家的一般態度;競選運動的專業化水平;媒體競爭的程度以及媒體的商業化或公共服務傾向。結果顯示,英美兩國的政治傳播有明顯的區別,尤其在競選運動的電視報道方面。英國的電視報道仍主要以政黨、政治話題為中心,媒體對政治相對尊重;而美國的電視報道則更多地以記者的個人評論為中心,競選本身則被娛樂化成「賽馬(horse-racing)」。也就是說,美國媒體對政治傳播的干預更深,美國政治的「媒體化」程度更濃。
然而,在當今全球化的浪潮之下,英國的政治傳播以及政黨競選本身都發生了巨大變化,朝著所謂「美國化」的方向演進。隨著撒切爾夫人首次將「政治化妝師(spin doctor)」從美國引入英國,以及布萊爾帶著「電視神童(TV genius)」的昵稱登上權力的最高峰,媒體在英國政治傳播中的地位和作用也逐漸「美國化」。學者Blumler和Gurevitch運用早年Semetko等人提出的研究框架,對英美兩國的政黨競選傳播現象分別進行分析,界定兩國的異同之處,並對作為比較基礎的研究框架本身提出修訂,從而對「美國化」的概念進行反思。(32)他們的研究表明,英國的政黨競選傳播確實有「美國化」的傾向。一方面,英國政治家像美國同行一樣「專業」對待新聞媒體和選民。這體現在政治化妝師和公關專家地位的提高、新聞管理得到更高重視、傳播因素和傳播從業者對政策制訂的影響加深、政黨形象逐漸符號化成領導人的個人形象等。另一方面,英國媒體也更加獨立和強勢地參與到政黨競選的過程中,和美國媒體類似,出現在競選報道中的一些著名記者或評論員甚至比政黨候選人本身還要耀眼。但是,兩位學者同時指出,英國政黨競選傳播中仍存在「美國化」無法解釋的特徵。這包括兩國政黨競選的資金來源不同、媒體商業化程度不同及其對政治報道的影響、競選報道的數量、競選報道內容的多樣化程度、主流新聞界的創新和發展等。
② BBC什麼意思
您好!
bbc 的全稱是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英國廣播公司)
我幾乎每天都在聽bbc 1xtra的節目。和咱們國內的電台相比,1xtra沒有廣告,而且電台的大部分歌曲單都及時在網上更新,播放過的永久保存,便於我查找歌曲的名字。這些特點在國內的電台是少有的。
有意思的是,倫敦和北京的 時差-7個小時
我每天下午才能聽到電台播送的「Breakfast Show」
當然你也可以收聽bbc電台的中文節目。
③ 英國媒體和中國媒體有哪些相似和不同的地方
1、從涵蓋范圍上看,英國媒體和中國媒體都是社會化媒體的子集,因為現在所有的中國媒體都具有社會化屬性。
2、從概念定義上看,英國媒體是中國媒體的一種形式。
3、中國媒體通常打造的是」企業品牌」,與打造」個人品牌」的運營方式有所出入。但為了與粉絲之間拉近距離,通常這些中國媒體也會將自己的內容進行」人格化」,與粉絲對話。
4、英國媒體的運營思路,通常更偏向於輸出」個人品牌價值」,並圍繞著個人打造的媒體。打造個人品牌能夠快速的與粉絲拉近距離,運營好的話背後的商業價值相當龐大。
因為巨大的商業價值,現在許多的英國媒體已經從個人轉向團隊作戰、公司化運營,即便如此這些英國媒體的核心仍然是放在自媒體個人的」個人人格魅力」上。
(3)英國媒體為什麼服務擴展閱讀:
網路媒體具有快速的傳輸速率,很多信息是第一次通過網路媒體傳播出去的,傳播速度非常快。
以網路環境為基礎,根據信息用戶的信息使用習慣、偏好和特點,為用戶提供滿足其各種個性化需求的服務。這種新媒體所提供的個性化信息服務,使得信息傳播者能夠向不同的受眾提供個性化的服務。
現代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將不可避免地改變了人類的工作、學習和娛樂,也就是說,人類生存的方式。它們的未來最終取決於它們的產品或服務能否轉化為數字形式。
④ 英國新聞傳播業對世界的貢獻
英國新聞傳播業對世界的貢獻:
一、英國新聞傳播是發源地之一
1、威廉.卡克斯頓在1476年開辦了英國第一家印刷所,1480年發行傳單位宗教書作廣告。同時還是翻譯家和出版家,1481年出版了第一本圖解的英文網路全書《世界鏡鑒》。
2、 巴特在1605年出版不定期新聞書《約克郡謀殺案》,1624年,與出版商尼科拉斯.波爾尼合作創辦《每周新聞續編》,連續出版23期以上,標志著英國報業的又一進步。1641年又參加第一家報道國會新聞的《國會新聞》的編輯工作,被認為是英國第一位報人。
3、《每周新聞》是英國第一家定期刊物,於1621年8月13日創刊,創辦人尼古拉斯.伯恩和托馬斯.艾克爾。這也是news 作為「新聞」之意,第一次用於刊名,從此流行開來。
二、英國早期的新聞發起人物,包括爭取出版自由斗爭,都為世界新聞的發展打下來思想基礎
1、約翰.利爾本是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的平均派領袖,也是傑出的出版自由戰士。 平均派是城市小資產階級和農村中下層農民利益的代表。利爾本是卓越的宣傳家,他堅信天賦人權,提出取消國王和上議院,呼籲自由、民主,實現信仰自由等要求。他被稱為「生而自由的約翰」。
2、彌爾頓是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家和政治家,偉大的詩人。1644年發表了《論出版自由》的演說,系統闡述了出版自由思想。從彌爾頓的這種思想出發,形成了現代關於「觀點的公開市場」以及「自由修正過程」的概念。彌爾頓的《論出版自由》是「資產階級新聞理論的基石」。
3、1803~1875,沃爾特第二接辦報紙之後,《泰晤士報》進入黃金時期,並成為英國最大最權威的報紙。《泰晤士報》成為獨立報紙,這一時期的報紙是工商資產階級的代言人,與統治集團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所以在工業革命的背景下能成為影響英國政局的主要力量。
三、英國的公共電視台BBC的模式對新聞界來說是一個不錯的模板
英國廣播公司(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簡稱BBC,是英國的一家由政府資助但獨立運作的公共媒體,長久以來一直被認為是全球最受尊敬的媒體之一,提供包括書籍出版、報刊、英語教學、交響樂團和互聯網新聞服務。
今天的BBC除了是一家在全球擁有高知名度和覆蓋度的媒體之外,還提供包括書籍報刊出版、英語教學、交響樂團和互聯網新聞服務等其它各種服務。在BBC剛誕生的年代,AUSTIN SEVEN就是BBC的熱門話題之一。
(4)英國媒體為什麼服務擴展閱讀
英國是世界上新聞傳播業最為發達的國家之一,擁有全球知名的通訊社、廣播台,以及報社。英國新聞傳播業的領先地位與英國大學提供的優質高等教育息息相關,英國大學新聞傳播專業歷史悠久、范圍廣泛,針對每一個專注領域都有相應的本科、研究生甚至博士文憑。
英國大學新聞傳媒教育素以與創意文化產業的緊密聯系著稱,重視實踐性教學以及為學生提供頂尖傳媒公司的實習工作機會。世界領先的產業環境,優質的高等教育和巨大的高端人才需求吸引著世界各地的學生到英國留學學習新聞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