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中式教育在英國實驗的怎麼樣

中式教育在英國實驗的怎麼樣

發布時間:2023-09-05 15:56:22

1. 如何看待中式教育在英國遭遇水土不服

5個來自中國的中學教師最近很火,因為他們在遙遠的英國遭遇了50名正處在青春期的中學生。中國-英國,教-學生,大人-孩子,不管哪一組身份都註定了火花四射的勁爆故事。

當然,英國BBC也這么認為。

當地時間8月4日晚,BBC播出了紀錄片《我們的孩子足夠堅強嗎》,講述了5名中國教師按照純中國式的教學方式,教英國學生學習數學、科學、體育等課程。一個月後,這些學生將和由英國教師授課的學生一起考試,一決高下。三集紀錄片目前只播出了第一集,就引發輿論的普遍關注,片中的中國教師顯得有些力不從心,英國學生也頗有怨言。

而留給中國觀眾的問題,並不僅僅是英國的孩子是否足夠堅強。我們更多思考的是,中國的教育是不是足夠「堅強」?中國孩子的成長需要怎樣的教育?為此,中國青年報記者專訪了北京大學精神衛生博士汪冰。

紀律往往是為了滿足單向傳遞

中國的父母在批評孩子的時候,最喜歡說的話就是,「你怎麼這么不乖」「你怎麼這么不聽話」。這意味著,聽話、服從是中國式好孩子的標准,尊敬師長也就成了一切校園生活的前提。所以,當5名中國的中學教師來到英國學校,發現「學生對教師的敬畏」並不是天然法則時,他們的內心最初是有些崩潰的。

汪冰覺得,這其實有關文化差異,並不關乎對錯。「在一個強調集體主義的文化里,重要的是和大家保持一致;而在強調個性的文化里,重要的是保存自我。」他認為,除了這個前提,紀律本身也有值得探討之處。

上課隨意講話、不聽教師講課,甚至是在課堂上化妝,有媒體報道說,「這是英國學生給中國式教育上了一課。」在汪冰看來,「老師說話的時候學生不要說話」與「學生能不能說話」,是兩種不同的情況。「如果紀律是為了幫助孩子更好地學習,那就是好的紀律;而如果紀律是為了讓老師省事,從而違背了孩子的天性,就不是好的紀律」。

在中國,大部分學校是大班教育,紀律能保證課堂的安靜、安全,使50多個學生都能在教室里有效率地學習。汪冰說:「如果50個人亂成一團,教師和學生都是受害者。而BBC片中實驗的不合理之處,是讓習慣了小班教育的英國孩子突然進入大班,這對中國教師是不公平的。」

「但紀律是有限度的,過度強調紀律,會限制孩子的自由發展。而且紀律往往是為了滿足單向傳遞,時間久了,學生的思維會有惰性——聽老師說就夠了,不需要參與。這就是中國學生不太愛發言的原因。」汪冰解釋,單向的教學方式,在人多、時間緊、任務重的時候,會在短時間內提高學生的成績,但不容易「走心」。紀錄片中也提到,學生們好像都明白了,但一下課就都全忘了。

「在教育領域,參與性的記憶是最牢固的。」汪冰認為,雙向的教育方式至少有3個優勢:一是學生不容易疲勞,不懂可以隨時停下來討論;二是師生之間更加平等,有討論的意願;三是學生的提問本身就是學習的過程——這是單向的教育方式永遠無法做到的。「就像談戀愛,沒有人願意和只會自說自話的人交往。需要交流,才能互相理解」。

汪冰說,如果換做5個英國教師來中國上課,他們大概會痛苦於「在人群中叫喊卻無人應和」,鼓勵了半天也不見得有人願意說話;而學生的苦惱很可能是,學了一天,什麼硬貨都沒學到,就顧著跟大家聊天了。「但只要願意給中國孩子時間和機會,都會慢慢變化,00後就比80後開放多了。」汪冰說。

幫助每個孩子找到自己獨特的優勢

紀錄片中,一個男孩體育不佳,跑1000米對他來說簡直是個噩夢。但他在解中國的益智玩具九連環上天賦異稟,全班同學都樂於向他請教。

汪冰說,在一些西方發達國家,教師注重「因材施教」。比如,對閱讀障礙的孩子會更多使用聽覺的教材,課外也會給予特別輔導。「如果班上只有十幾個孩子,我們就有機會幫助每個孩子找到自己獨特的優勢。但是在目前中國的大多數情況下,孩子們都是在同一個班級、用同一套教材、施行同樣的教學節奏。當那麼多孩子在一起,我們只能取最大公約數」。

但是,汪冰提醒,如果一個孩子被教師評判為「高考(精品課)要考的科目都不行,你學其他的有什麼用」,那孩子可能會採用自毀的方式徹底放棄自己——我就不學了。「因此,即便從功利的角度來看,我們也要鼓勵孩子,如果他能從一些與考試科目無關的事情上找到自信,就不太容易放棄學校的學習」。

汪冰講了一個故事:有一個男生特別喜歡打網球,但因為學習不好,父親就不再讓他打球了。然而,不再打球的孩子不僅學習依然不好,自信心也特別受挫,和家長的關系開始對立。父親為了修復關系,請了教練繼續教兒子打網球。漸漸地,父親發現,孩子在打球的時候特別能吃苦,就贊美兒子:「你練那麼長時間也不累,面對困難那麼勇敢,在學習上也應該能做得更好啊。」故事並不是心靈雞湯,孩子最終也沒有成為「網球高手+學霸」,如果他學會了把打網球的經驗遷移到了學習上,父子關系也得到重建。

「如果幫助孩子找到自信,在他未來面對人生困難的時候也會更加勇敢。」汪冰說,「如果一個人知道自己的生命中不全是困難,除了困難還有其他愉悅,他才會更願意去解決這些困難。」

節制和規則是中國教育更要突破的方面

汪冰覺得,BBC之所以拍攝這部紀錄片,是因為他們意識到英國的教育有一部分出了問題。而這個問題並不僅僅是紀錄片開頭所說的「《國際學生評估項目》報告指出,截至2012年,中國上海中學生的數學、閱讀、科學能力均為世界第一,而英國學生的排名則大概在20名開外」。

為了表現「純中國式教學」,英國學生被要求穿上了連中國學生自己都吐槽過無數次的「像降落傘一樣」的校服。平日里做算術都仰仗計算器的學生,要在一堂課內學會三角函數。一個小姑娘嘟囔:「為什麼要學,讓我們學會怎麼繳稅不就可以了」。學生每天早起做早操——據說為了訓練集體意識,「大家一起做一件正確的事」……

一個屢次「破壞課堂紀律」的女生被老師請出了教室,一個上課愛說話的男生被老師懲罰面壁,再進行下去,似乎就差「請家長」這一招了。但英國孩子似乎並不在乎。女孩說:「如果不是考慮到我的朋友,我才不會來學校。」

「強調紀律、強調集體,其實還是在默默傳遞一個理念:老師是對的。這會讓孩子從小覺得,誰做權威就可以任性、可以隨意制定規則。」汪冰認為,東西方教學方式沒有絕對高下,節制和規則才是現在中國教育更要突破的方面。

汪冰提到,比如中國孩子在外留學(課程),家長特別擔心他們吸大麻、濫交。「在一些國家的文化中,如果高中畢業還沒有性經驗,就會被嘲笑;男孩在大學有很多親密關系是一種自豪。但問題在於,這些國家的年輕人一旦選定了交往對象,就會比較忠誠;而中國孩子可能只學了一半,沒有搞明白全部」。

「節制和規則不應該被全部拋棄,因為孩子是一種不考慮未來的動物。他們只想及時行樂,很少有孩子能想到為什麼讀書。如果完全不加限制,一味強調快樂,那是教育者沒有盡到一個成年人的責任。」汪冰說,「痛苦是學習的一部分。進入社會後,每個人都要靠自己,不會再允許你為所欲為。」

有很多HR曾經跟汪冰抱怨,他們發現90後的孩子很注重自我感受,簡而言之,就是想要「活兒少、錢多、離家近」,「你如果讓我不爽,我是不會妥協的」。汪冰說:「這其實是一種缺乏職業精神的表現。我們的教育體系中,對於職業精神的教育十分匱乏,而孩子的自我解放又很徹底,抱著要被全世界點贊的心態進入職場,就十分危險。」

汪冰說:「英國的教育方式會讓自律的孩子更加自律,因為他們嘗試過自由;也會讓不自律的孩子很難變得自律,分層十分明顯。只是在英國,你可以靠福利過得還不錯。」

紀錄片第一集的結尾,中國教師開始嘗試新的管理班級的方法——選班委。這一方式的結果如何尚未可知。汪冰認為,既然班委是由孩子們自己選出的,就要遵守自己制定的規則,以實現同伴的示範作用、同伴之間的自我管理,從這個角度來看,是一件好事。但是,汪冰提醒:「班委只是一種形式,究竟它是幫助教師來實現某種權威的意志,還是讓學生彼此示範和影響,實現自覺、自我管理,將決定這件事的最終結果。」

2. 中式教育走進英國對雙方有什麼好處

日前,倫敦書展上一單簽約引發輿論熱議:英國哈珀柯林斯出版集團下屬的柯林斯學習出版社與上海世紀出版集團簽署協議,把涉及36個品類的上海全套基礎教育數學教材引進英國。

3. 去英國執教中式學校的老師後來怎麼樣了

去英國執教中式教師的老師,迎來的大結局就是5名中國老師赴英國公立學校,用中式方式教學。4周內交出的中國實驗班,在期末考試中,數學自然科學普通話三科平均分高出,其他班約10%。

就應試結果而言看成完勝。中式教育在英國學堂取得了成功。

4. BBC紀錄片揭露中式與英式教育的差異:看完你還想讓孩子出國嗎

步入一間典型的中國課堂:窗明幾凈,秩序井然。老師在認真仔細地授課,板書工整而清晰;學生們聚精會神聽課並刷刷地記著筆記,筆尖接觸紙面的沙沙聲,像春蠶在吞食著桑葉,專注且投入,傳達對知識的強烈渴望。

但假如台下坐的是一群金發碧眼的外國學生,那情形可就不一樣了,中西教育方法的差異,挑戰著校園秩序與人們的認知。正如紀錄片《我們的孩子足夠堅強嗎?中式學校》中所說的那樣:「這是一場通向未知的旅行。」

00萬英鎊,在英國部分小學引進中式教育。

但也有很多人認為,短時間呈現的學科成績不能證明什麼結論,中式教育與英式教育,正如爭芳斗艷的中西方文化一樣,各有千秋。

在傳統的大班教學中,中國老師習慣以講授為主,學生要做的是認真聽課,像海綿一樣吸收老師輸出的知識,再通過反復訓練來鞏固。

但這種方法下,教學內容是統一的,教學進度快,所有學生必須緊跟老師節奏同步推進,有些基礎差的學生學習起來就十分吃力。

因為在英國學校,會按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來細致分組,不同層次的學生會面對不同的教學內容,進度也有快有慢,即使是差生也能體會到學習進步的樂趣。從這一點看,英國更傾向於因材施教。

另外,英國習慣師生間打成一片,側重學生的參與感,重視學習過程中的豐富體驗。而中國教師更想知道的是:我今天教的知識你掌握了沒有?參加節目的數學老師鄒連海在采訪說了這樣一件事,班裡有個男孩摔傷了,打電話讓家人來接他回去看醫院。鄒老師發現,受傷的男孩自己拎著很重的書包,笑著拒絕別人的幫助,雖然走得比較慢,但走的很獨立很沉穩。這是英國教育的一個很明顯的閃光點,他們在獨立性與自主性方面,給了孩子更多的成長空間。

中英教育孰優孰劣,真的很難有明確的答案。三人行必有我師,多學習借鑒,多取長短,是我們最明智的選擇。

5. 如何評價英國熊孩子接受中式教育完爆英式教育

非常認真地看完了BBC那三集關於英國熊孩子大戰中國老師的紀錄片,並且非常認真地去網上看了各類評論,國外網友的、國內網友的、支持的、反對的……還是想說說一些由此引發的感受。 首 先,作為一個資深電視媒體人,我很難克制自己不從專業攝制編導的角度去看這個所謂的紀錄片。紀錄片,從來不可能做到真正的客觀記錄。更何況你看,這片子的 剪輯、音樂,渾然一股戲謔的味道。結尾的反轉一點也不驚喜,因為這鋪陳的意味太明顯,明顯到如果最後中國老師不能贏得比賽,結局就未免太boring。 所 以,我們看片子的時候,如果要評價,請記得先體會下編導的意圖。有了意圖和用心,「實驗」過程就有了片子里可能看不見的限制與刻意,人為製造的沖突效果, 營造出種種劍拔弩張的緊張氣氛,結局也是設計編排的產物。畫面和對話的選擇、采訪時的誘導,無不精心地隱瞞了某些痕跡。說真的,懸疑電影差不多就是這個劇 本。以及,金三順式的反轉韓劇,差不多也是。 當然,很多東西是瞞不過中國觀眾的,我們很清楚在這場實驗中的「中式學校」的課時、中國風元素教育等等,都是與實際不符的。但是英國人不知道,他們以為中國孩子就是每天活在地獄般的學校里的一群數學怪人。 也 有人在片子播出後說:「一旦涉及對比,那麼就不再是客觀公正的分析和報道了,他們自然是帶有目的的,有了目的,自然是帶有偏好的,不管是伏爾泰還是魯迅, 都會存在刻意美化他國的情況。他們的目的其實就一個,要麼是激勵本國人,要麼是警醒本國人,所以針對他國都會存在刻意的美化或者抹黑情況。本國人拿著這樣 的分析,可以激勵自己,也可以警醒自己,但是如果他國人把這種分析當真了,連你都會覺得他們太傻逼吧。畢竟別的國家的人進行分析對比,目的也是為了自己國 家,幹嘛要好心的幫你辛苦分析得出結果讓你改進呢?」 當然,我們相信除了那些對國內教育嗤之以鼻的噴子之外,大部分人還是比較理性的。你看,一名曾在上海執教三年的德國老師對該片的評價就是:這部紀錄片似乎就是在刻意迎合社會上對中國以及歐洲教育的種種偏見。也有不少國人表示,要客觀來看待中英兩國的教育差異。 至 少,我自己在看了各種觀點的評論之後,延展了原先對國內教育的一些看法和理解。不得不說,其實教育體系被抨擊了多年,他們始終還是在不斷改進中。「填鴨式 教育」這頂帽子戴了這么多年,可如果真的不填,龐大人數的班級要如何實現個性化教學?如果沒有了應試壓力,老師不急家長就得急死。想當年高中三年,我算是 磨練了頭懸梁錐刺股的拼搏精神,痛並快樂著,也不失為此生一大談資:想當年,我曾那麼努力過。 可現在最大的問題是,家長比老師急,老師比學生急,學生自己急不急呢?一個急字,含義萬千。 紀錄片中說的英國福利體系讓孩子們沒有學習動力,其實在國內由家長們都代勞了。零零後孩子們吃著進口奶粉長大,穿著數不完的新衣服,看著堆成山一樣的書,上著五花八門的興趣班,捧著iPad,長大了也沒買房的壓力,唯一的任務就是學習。 可結果會是怎麼樣呢,你們且看看不甩老闆的90後們,不屑打工的90後們,畢業後毫無人生方向的90後們。大家都想把孩子培養成精英,可真正的精英長什麼樣,家長們可真的見過? 他們是從小就知道或者開始思考人生方向這件事的人。他們是具備獨立思考能力和自我約束能力的人。他們學習,是為了自己和那個他們想要改變的世界。 然而普通人家的父母由於自身眼界的局限,只知道讓孩子埋頭讀書,卻不曾給他們時間空間去思考未來,只一味地在各個輔導班、興趣班、才藝大賽間趕場。爸爸媽媽們描繪的美好未來,對孩子們究竟有沒有吸引力? 孩子們在急匆匆的家長的催促下,被剝奪了太多選擇的權利,甚至,沉默的權利。 興趣班作為應試教育體制外的補充,我個人持支持態度。我曾經這樣天真地想著,這一代的孩子都有了音樂、美術等基礎熏陶,不管他們是不是出於自願,十年之內中國會不會也有一場傳世不朽的文藝復興。夢想還是要有的,對吧。嘿。 但是家長們其實可以不要真的那麼急,糾錯功能可以弱化一些,實在忍不住可以以其他方面的表揚來相抵。給孩子更多的時間空間,讓他們的藝術細胞有生長的縫隙,讓他們的文學夢想可以擺脫刻板的框框。讓他們多看看這世界,然後好給自己人生的努力找個啟程的原因。 可喜的是,這一代小學生的閱讀量真的棒。國學的經典也再度回到了人們的視野中,孩子們也都在家長的督促下再度拿起了毛筆。或許,我們在這個充滿現實和泡沫的年代裡,可以期待一些溫良恭儉讓和仁義禮智信,期待一些藝術創造力和科技創造力。

閱讀全文

與中式教育在英國實驗的怎麼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越南歌哪個比較好唱 瀏覽:620
中國由北向南的海是怎麼排列的 瀏覽:509
義大利死亡率為什麼這么少 瀏覽:454
義大利和巴黎哪個好 瀏覽:273
芭克美國版與中國版哪個好 瀏覽:714
義大利葡萄酒為什麼會醉人 瀏覽:113
中國銀行卡什麼時間發行 瀏覽:180
義大利足球為什麼停賽 瀏覽:533
義大利提供什麼幫助 瀏覽:692
印度電影4個孤兒和一個嬰兒是什麼電影 瀏覽:619
伊朗什麼時候才能去沙特 瀏覽:528
印尼的民丹島是什麼地方 瀏覽:868
英國艾維諾多少錢一盒 瀏覽:209
自由行去印度多少錢 瀏覽:554
義大利垂直森林在哪裡 瀏覽:950
英國未成年是多少歲 瀏覽:534
去英國留學如何辦理入籍 瀏覽:325
印度制葯怎麼稱雄 瀏覽:748
娶伊朗女的要什麼條件 瀏覽:977
護手霜哪個牌子好義大利護手霜 瀏覽: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