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介紹幾種英國報紙
泰晤士報
《泰晤士報》(The Times)是英國的一張綜合性全國發行的日報,是一張對全世界政治、經濟、文化發揮著巨大影響的報紙。
《泰晤士報》隸屬於魯珀特•梅鐸的新聞集團。長期以來,《泰晤士報》一直被認為是英國的第一主流大報,被譽為「英國社會的忠實記錄者」。《泰晤士報》在英國國內政治和國際關系問題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在被默多克收購之後,有指《泰晤士報》的風格逐漸趨向保守。
《泰晤士報》的英文名稱The Times,中文直譯過來應該是《時報》。然而它的譯名卻變成與讀音相近、但毫無關聯的「泰晤士河」(River Thames)一樣。由於約定俗成的關系,錯譯保留至今。現今世界各地有許多名為Times的報章,如《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為了區分出來,《泰晤士報》有時被英語使用者稱為《倫敦時報》(The London Times)。《泰晤士報》是世界上第一張以「Times」命名的報紙。
歷史
《泰晤士報》的版面
《泰晤士報》誕生於1785年,創始人是約翰•沃爾特。誕生之初,這張報紙的名稱是《世鑒日報》(The Daily Universal Register)。1788年1月1日,正式改為如今的名稱。約翰•沃爾特同時也是《泰晤士報》的第一位總編。他於1803年辭職,將發行人和總編之職傳給了他的兒子小約翰•沃爾特。約翰•沃爾特曾經因為誹謗罪而入獄16個月。然而正是在約翰•沃爾特職掌時期,《泰晤士報》最先將新聞視角延伸至英國之外的其他歐洲國家,尤其是法國。這為《泰晤士報》在政界和金融界內贏得了很高的聲譽。
作為一張綜合性日報,《泰晤士報》關注的領域包括政治、科學、文學、藝術等等,並幾乎在每個領域都贏得了良好的口碑。在創立初期,《泰晤士報》都是盈利的,而且利潤空間非常之大,幾乎沒有另外一張報紙能在質量或經濟上與之抗衡。也正是出於這個原因,《泰晤士報》的從業人員,包括記者、編輯和專欄作家的收入要高於供職於其他報紙的新聞從業者。
19世紀早期,《泰晤士報》歷任三位總編輯約翰•斯托達特、托馬斯•巴恩斯和約翰•撒迪厄斯的勵精圖治,其影響力再次得到增強,尤其是在英國政治和倫敦事務領域。
《泰晤士報》是第一張擁有駐外記者的報紙,也是第一張派駐戰地記者的報紙。W•H•羅素曾經被《泰晤士報》派駐到克里米亞戰場,他所撰寫的一系列戰地報道曾經使這個名不見經傳的記者聲名大噪。
在19世紀的諸多重大政治事件中,《泰晤士報》都曾經發揮過重要的作用。例如,在美國內戰中,該報就公開反對蓄奴制。《泰晤士報》會依自己的價值取向而公開支持某些政治人物,卻從不迎合公眾的觀點。美國總統林肯曾說:「除密西西比河以外,我不知道還有什麼能擁有《泰晤士報》那樣強大的力量。」
1847年,約翰•沃爾特第三接任他的父親稱為報紙的發行人。盡管沃爾特家族在政治上越來越保守,《泰晤士報》的言論卻始終保持著獨立。然而1850年前後,廉價的「便士報」的迅速崛起對《泰晤士報》的生存和發展形成了巨大威脅。主要威脅主要來自兩張成功的廉價報:《每日電訊報》和《每日郵報》。
1880年,北岩爵士取得了該報的所有權,加以革新,使之重有起色。1922年,約翰•雅各•阿斯特從北岩爵士手中收購了《泰晤士報》。30年代是《泰晤士報》發展史上極不光彩的一段時期,因為該報秉承「綏靖政策」,公然縱容法西斯德國的侵略活動。其時,《泰晤士報》的主編喬治•傑弗里•道森和英國首相張伯倫結成政治同盟,公然支持英國政府的對外政策。
1966年,阿斯特家族將《泰晤士報》出售給來自加拿大的大出版商羅伊•湯姆森。也正是在這一年,《泰晤士報》開始在報紙的第一版刊登新聞報道(在此之前,《泰晤士報》的第一版一般主要刊登小型的奢侈品廣告,對象為英國的富人階級)。這時的《泰晤士報》已經不堪重負。
發生於1979年的一起工業糾紛使得《泰晤士報》停刊將近一年。直到1981年,新聞集團的魯珀特•默多克以1200萬英鎊收購了該報。默多克的新聞集團同時還擁有英國發行量最大、以第三頁裸女而聞名的通俗報紙《太陽報》。
收購《泰晤士報》後,默多克立即撤換了原來的總編輯威廉•李斯-摩格,並委任哈羅德•埃文斯擔任新總編。埃文斯對《泰晤士報》做了較大規模的改革,主要包括對新的采訪和傳播技術的採用以及引入了更加高效的管理系統。1982年,《泰晤士報》開始採用當時電腦排版和激光照排印刷技術。這一舉動導致《泰晤士報》的一次大幅度裁員,其印刷部門的員工總數從375人縮減到186人。然而此時記者們還不能直接通過打字輸入來撰寫稿件。這一狀況一直持續到1986 年。
2005年,英國官方公布的數據顯示《泰晤士報》日均發行量為68.8萬份。這一銷量已經是《泰晤士報》近年來最好的發行水平。同屬綜合性品質報紙的《每日電訊報》在銷量上要高於《泰晤士報》,其日均發行量約為92萬份,訂戶總數也超過30萬。
特徵
《泰晤士報》一直秉承「獨立地、客觀地報道事實」、「報道發展中的歷史」的宗旨,但縱觀其200多年的歷史,可見該報的政治傾向基本上是保守的,在歷史上歷次重大國內及國際事務上支持英國政府的觀點。
《泰晤士報》每天40版左右,版面主要可以分為兩部分,一是國內外新聞、評論、文化藝術、書評,一是商業、金融、體育、廣播電視和娛樂。報道風格十分嚴肅,報道內容也很詳盡。其讀者群主要包括政界、工商金融界和知識界。
默多克收購《泰晤士報》後,曾一再強調自己不會干涉報紙的編輯方針,不降低其歷史積淀的品質和風格,但有指《泰晤士報》仍發生了一些變化。在編輯風格上,圖片新聞更多,社會新聞的比例在加大;在政治傾向上,出現了親美國政府的趨勢。
歷任發行人
• 約翰•沃爾特 (1785-1803)
• 小約翰•沃爾特 (1803-1847)
• 約翰•沃爾特第三 (1847-1894)
• 亞瑟•弗雷澤•沃爾特 (1894-1908)
• 北岩爵士 (1908-1922)
• 阿斯特家族 (1922-1966)
• 羅伊•湯姆森 (1966-1981)
• 魯珀特•默多克 (1981- )
歷任總編
• 約翰•沃爾特 (1785-1803)
• 小約翰•沃爾特 (1803-1809)
• 約翰•斯托達特 (1809-1817)
• 托馬斯•巴恩斯 (1817-1841)
• 約翰•迪雷恩 (1841-1877)
• 托馬斯•切諾利 (1877-1884)
• 喬治•厄爾•巴克爾 (1884-1912)
• 喬治•傑弗里•道森 (1912-1919)
• 亨利•威克漢姆•斯蒂德 (1919-1922)
• 喬治•傑弗里•道森 (1923-1941)
• 羅伯特•麥克高溫•巴林頓-瓦爾德 (1941-1948)
• 威廉•凱西 (1948-1952)
• 威廉•黑利 (1952-1966)
• 威廉•李斯-摩格 (1967-1981)
• 哈羅德•埃文斯 (1981-1982)
• 查爾斯•道格拉斯-休姆 (1982-1985)
• 查爾斯•威爾遜 (1985-1990)
• 西蒙•詹金斯 (1990-1992)
• 彼得•斯托薩德 (1992-2002)
• 羅伯特•湯姆森 (2002- )
在職專欄作家
• 西蒙•巴恩斯
• 艾倫•科倫
• 本傑明•科恩
• 伊萊斯•科恩
• 邁克爾•高夫
• 提姆•休姆斯
• 安東尼•霍華德
• 菲利普•霍華德
• 米克•休姆
• 阿納托爾•卡萊斯基
• 馬格納斯•林克萊特
• 安東尼•羅伊德
• 本•馬奇泰爾
• 凱特琳•摩倫
• 理查德•莫里森
• 馬修•派里斯
• 利比•珀維斯
• 威廉•李斯-摩格
• 彼得•李戴爾
• 尼克•羅賓遜
• 瑪麗•安•西格哈特
• 詹妮斯•特納
• 佩興斯•維特克勞夫特
外部鏈接
• 《泰晤士報》網路版
• 《泰晤士報》時尚手冊de:The Times
en:The Times es:The Times fi:The Times fr:The Times he:הטיימס ja:タイムズ nl:The Times nn:The Times no:The Times pl:The Times pt:The Times ru:Times sv:The Times
補充內容
《泰晤士報》創刊於1785年元旦,原名為《每日環球紀錄報》,也有資料翻譯為《世鑒日報》,創辦人是約翰·沃爾特。1788年正式定名為《泰晤士報》。該報創刊時並不顯眼,但由於它致力於詳盡而迅速的報道國內外新聞、整版刊登國會辯論實況,以及時報道法國大革命的進程,幾年後便成為倫敦第一流的大報。到1803年沃爾特兒子小沃爾特接手《泰晤士報》時,又進一步擴大該報的報道面,一步步把《泰晤士報》推上了它歷史發展的第一次巔峰。這一時期,小沃爾特對《泰晤士報》進行了全面改革:1.在經營方面,該報完全割斷和政府的聯系,依靠廣告和發行收入而充分自立。2.在報道方面,它大量刊登國內外要聞,派遣干練的記者奔赴國內外熱點地區采訪獲得許多獨家新聞, 1815年拿破崙滑鐵盧戰敗的消息就是由《泰晤士報》搶先報道的。當時《泰晤士報》在國外的影響力很大,以至於報社的駐外記者常被人們視為第二大使。3在言論方面,它崇尚獨立,通過遍布全國的記者網經常了解各基層的情緒和意見作為評論依據,因此逐步成為輿論界的重要力量。4在技術方面,重視新技術,率先採用蒸汽印刷機、輪轉印刷機,不斷提高印刷質量和速度。經過這些改革《泰晤士報》成了當時英國首屈一指的大報,到1847年小沃爾特去世時,《泰晤士報》的發行量已達三萬多份,竟然超過了倫敦其他大報發行量的總和。
到十九世紀後期,隨著英國一些新興報紙的產生,《泰晤士報》就顯得有些跟不上時代的步伐了,由於它長期墨守陳規,固步自封,導致發行量不斷下降,直到 1908年被當時英國最早的報業集團———北岩報團買下,才使它起死回生。北岩報團的掌門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哈姆斯沃思,這個人很有本事,現在英國很有名氣的兩種小報《每日郵報》和《每日鏡報》就是由哈姆斯沃思創辦的,後來被封為北岩勛爵。他任命道森為主編,全力革新,使《泰晤士報》重有起色,發行量由3萬份上升到31萬份,這是《泰晤士報》的第二次巔峰時期。
但是好景不長,隨著廣播電視的問世,英國報業受到嚴重的沖擊,《泰晤士報》也逃脫不了衰落的命運。到北岩勛爵去世以後,它的後代把《泰晤士報》賣給了阿斯特家族,阿斯特家族又因財政困難轉賣給了國際報業大王湯姆森。湯姆森本是加拿大人,50年代到英國闖盪,創建了湯姆森集團公司,該公司是二戰以後英國最大的報業公司,目前尚擁有五十多家地方日報、五十多家雜志。盡管由這么大的報團來經營《泰晤士報》但也沒能挽救《泰晤士報》。老湯姆森曾為彌補報紙赤字花掉了80萬英鎊的家產,老湯姆森去世以後,他的兒子小湯姆森不堪重負,最終將《泰晤士報》以1200萬英鎊的價格賣給了傳媒大王默多克。默多克堪稱傳媒界奇人,他從澳大利亞辦一份小報起家,逐步成為澳大利亞著名報業主,它控制著澳大利亞三分之二的報紙。1969年進入英國創業,先後買下了《太陽報》、《世界新聞》、《泰晤士報》、《星期日泰晤士報》及其附屬的三種周報和《利物浦郵報》等三十多家地方報紙,還有廣播電視台,組成了新聞集團,成為目前世界上由個人控制的最大的媒介集團,個人財產已超過110億美元。他主張加強與中國的關系,努力在中國拓展業務,他的第三任妻子就是中國的青島姑娘鄧文迪。
在默多克接手《泰晤士報》之後,《泰晤士報》開始注重施展商業手段,在編輯方針、經營策略、人員管理等方面都做了較大調整,既要抑制報紙下滑勢頭,又要向競爭對手發起挑戰,向市場爭奪讀者。
《泰晤士報》的調整是多方面的, 在編輯方面力求新穎,《泰晤士報》注意尋找嚴肅性和可讀性之間的平衡,更多地採用彩色報紙和大幅彩色照片,總體風格進一步軟化,對重要文章都要求「以跳動的文字抓住讀者」。另外,該報擴大了報道範圍,在保持言論、頭版頭條獨家新聞報道這些傳統優勢的基礎上,社會新聞、體育、音樂和文學等內容也明顯增加,目的在於適應青少年讀者閱讀習慣的變化,吸引更多的年輕讀者。
在市場營銷方面花樣繁多,採用報紙降價、強化報紙品牌、贊助公益活動等商業手段。例如,1996年,該報贊助了在倫敦大英博物館舉辦的名為「中國的奧秘」 的展覽。1999年,該報還贊助舉辦了中國陝西文物珍品展覽。1998年默多克還通過新聞集團向中國洪災重災區捐款100萬美元。
在人員管理方面求新求變,人員管理上出現了年輕化和國際化的趨勢,開始招聘非英國籍的編輯與記者,比如目前常駐中國的記者郭橄農就畢業於牛津大學,但出生於德國。
自《泰晤士報》被傳媒大王默多克控股後,《泰晤士報》的變化就一直是個敏感話題。當時很多英國人擔心,《泰晤士報》將會像默多克先期收購的《太陽報》一樣,大肆刊登「丑聞、半裸女郎照片」,該報總編輯斯托薩德先生等認為,報紙既要保持傳統優勢,又要符合當代讀者的口味,變化是不可避免的。
在報紙管理、市場營銷等方面,如今的《泰晤士報》雖然不無默多克傳媒經營手法的痕跡,但是近年來《泰晤士報》的調整,更多地體現在競爭手段上,而傳統風格變化不大,政治性報道的數量並未減少。
事實證明,正是該報編輯方針和報道內容等方面的調整,成為其發行量上升、報紙影響力擴大的有效措施。據介紹,在英國近年來的報刊大戰中,其它報紙發行量一般至多增加了15%左右,但該報發行量則翻了一番,從3年前的37萬份上升到今天的80多萬份,現在泰晤士報正處在其發展歷史的第三次巔峰時期。未來的泰晤士報將如何發展,會不會再次被轉賣,會不會被網路媒體所取代,讓我們大家來拭目以待。
⑵ 英國有名的報紙
1、The Times,是英國的一張綜合性全國發行的日報,《泰晤士報》隸屬於魯伯特·默多克的新聞集團。長期以來,《泰晤士報》一直被認為是英國的第一主流大報,被譽為「英國社會的忠實記錄者」。
2、每日電訊報,是英國有影響的全國性報紙。1855年6月29日創刊,1937年與英格蘭地區的《晨郵報》合並,稱《每日電訊和晨郵報》,後改為現名。初創人亞瑟·巴勒斯·斯萊上校。
3、Financial Times,由James Sheridan及其兄弟於脊銷襲1888年創辦的世界著名的國際性金融媒體。該報在倫敦、法蘭克福、斗神紐約、巴黎、洛杉磯、馬德里、香港等地同時出版,日發行量45萬份左右,其中70%發行於英國之外的140多個國家。
4、《衛報》,是英國的全國性綜合內容日報。與《泰晤士報》、《每日電訊報》被合稱為英國三大報。由約翰·愛德華·泰勒創辦於1821年5月5日。因總部設於曼徹斯特而稱為《曼徹斯特衛報》。1959年8月24日改為現名。總部於1964年遷至首都倫敦。
5、英國《獨立報》(The Independent )創刊於1986年,是英國最有影響力的全國性日報之一,鼎盛時期每天發行量達40萬份。但2015年12月的統計數字顯示,該報每天發行量下滑到只有5.6萬份,遠遠低於其主要競爭對手。
⑶ 英國幾家主流報紙多少錢一份呀
都是1鎊左右的。一份厚厚的Financial times我在學校超市90P就買到,如果是訂閱,會更便宜。
⑷ 廉價報紙的英國
首先,19世紀前期英國已經出現了廉價的星期日報或周報。早在1801年,倫敦出版了一份《每周快訊》(WeeklyDispatch),自稱其宗旨是「教育和娛樂兼顧」。19世紀20年代以後,這樣的報紙便多起來了。1822年問世的《星期日泰晤士報》 (SundayTimes)就曾以桃色新聞和聳人聽聞的報道著稱。
1836年,英國議會將報紙的印花稅減為一便士,這就在相當程度上為方興未艾的廉價報紙掃除了障礙。大英網路全書寫道:「廉價的刊登犯罪新聞的小報、種種煽情主義的星期日報就象潮水一般涌現了」。其中最為突出的是《世界新聞》 (NewsoftheWorld),它以平民大眾為發行目標,奉行煽情主義的方針,在八版篇幅內包含有從國內到國外、從文學到警察局等種種領域的新聞,報價每份3便士,1845年底發行量達到3萬份。
1855年6月29日英國《每日電訊報》創刊,標志著英國報業發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即「大眾化」時期。《每日電訊報》擴大了新聞報道面,注重新聞的趣味性。在報紙編輯方法上,首先採用了美國報紙多層標題等編輯形式。
1865年的《帕馬公報》是一份政治色彩很濃的廉價報紙。
1881年的《點滴雜志》是一份娛樂性的刊物。該刊在發行、推廣方面採用一系列方法,如免費為讀者辦理鐵路交通安全保險,舉辦各種有獎比賽等。 其次,19世紀前期英國出現過一些政治性的廉價報紙。其中有些是工人報紙,譬如1831年亨利·赫瑟林頓主編的著名便士報《貧民衛報》(PoorMan』sGuardian)。
同時也有一些資產階級性質的激進報紙。譬如著名的《政治紀事報》(PoliticalRegister)是這樣的一份周報。《政治紀事很》(1802-1835年)的主辦人為威廉·科貝特。他是個主張改革的資產階級報人,出身於農民家庭,年輕時赴加拿大從軍,後來因訴訟糾紛逃亡美國,曾在費城主編聯邦派報紙《豪豬公報》,1800年返回英國。1802年創辦《政治紀事報》,鼓吹議會改革,提倡新聞自由,抨擊印花稅法,不斷揭露政府營私舞弊、賣官鬻爵等等腐敗行為,為此1810年被以誹謗罪判徒刑二年,並課以巨額罰款。但是他在獄中繼續指導周報的工作,使該報堅持出版。《政治紀事很》曾經出版過廉價版,並且持續二、三年之久,產生過重要影響,是英國早期重要的政治性廉價報紙。這份廉價版是1816年11月8日發刊的。它以勞工大眾為對象,宣傳議會改革,售價只有兩便士,而且凡成批購買報紙的可以獲得優惠。報紙很受讀者歡迎,銷行極廣,發行量超過4萬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