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英國為什麼吃紅肉

英國為什麼吃紅肉

發布時間:2023-09-12 13:49:24

A. 英國的飲食文化

要了解一種文化,飲食也是其中很重要的一個方面。英國本土的餐飲比較注重營養,並不注重烹調方式,巧克力和薯條仍然是他們的最愛,在做許多食物的時候,他們都愛添加一些巧克力,而薯條的消費更是驚人,每星期全英國能消耗五百多萬公斤的薯條。
餐餐吃啥
英國人的飲食很豐富,除了本國的飲食以外,還有許多的外國餐館。飯店的飯好吃,但價格比較貴,所以大部分的英國人還是在家吃傳統的英國飲食。
傳統的早餐被稱為Full English或者The Full English Fry-up ,一般有雞蛋、豬排(bacon)、火腿(sausages)、煎麵包(fried bread)、烤豆(baked beans)和蘑菇(mushrooms)(如圖所示),另加一杯咖啡。現在除了飯店或餐館還供應這樣的早餐以外,多數人只是吃一碗麥片粥(a bowl of cereal),一片麵包(a slice of toast),喝點橘子汁(orange juice)或一杯咖啡(冬天的時候,有很多人會用熱的稀飯代替麥片粥或咖啡)。另外,英國人雞蛋的吃法主要有三種,分別是水煮荷包蛋 (poached),煮蛋(boiled), 攪碎了的雞蛋(scrambled),但他們不吃蒸蛋(steamed).
典型的英式晚餐一般由肉和兩種蔬菜組成,調料就是煮肉時的肉湯(gravy)。英國的畜牧業很發達,牛肉(beef)和羊肉(mutton,lamb)較多,價格也比較便宜,但豬肉很少;由於他們的氣候不適合作物的生長,所以蔬菜通常比較貴,很多蔬菜和糧食都需要進口,當地土生的蔬菜主要有土豆、胡蘿卜、豆類(peas)、捲心菜(cabbages)和洋蔥,消費量也非常大。實際上現在英國人的晚餐也有很大的變化,有一種說法就是,現在已經沒有多少英國人吃英國飯了。據最近的調查表明,大多數人的晚餐吃印度的咖喱(curry);現在,米飯和義大利面條也被稱為「英式晚餐」,但他們的米飯是蒸的而不是煮的,比我們的夾生飯還要生,一粒粒都可以數過來,很難吃。
禮拜天的正餐一般在中午,稱為Sunday lunch, 一般是一片烤肉(roast meat)----可以是牛羊肉,也可以是雞肉或豬 肉,約克郡布丁(yorkshire pudding),另外再加上兩種蔬菜(如圖所示),但口味需要自己調,因為除了烤肉是加鹽的,另外還有一些高湯(gravy)以外,其它都是不加鹽的,蔬菜就是用水煮熟了而已。
他們吃肉時都比較講究,為了達到最好的效果,不同的肉配不同的醬(sauce),牛肉配辣根醬(horseradish sauce),豬肉配甜蘋果醬(sweet apple sauce),小羊肉(lamb)配薄荷醬(mint sauce)。
喝點啥
英國是飲茶大國,平均每天要喝掉1.65億杯的茶,每年要進口14.4萬噸的茶葉。他們喝的茶一般都很濃的紅茶,通常是在每個人的茶杯中添加一匙茶葉,然後再在茶壺中加一匙,喝的時候還喜歡再加點奶。源於他們對茶的偏愛,在英語中有好多跟茶有關的詞彙,例如,如果喜歡某物,可以說,「It』s my cup of tea.」 不喜歡的話就是「It』s not my cup of tea。」 還有tea time, tea party, tea break, high tea, cream tea等。如果有人問你: 「Do you like a cuppa?」, 實際上就是問你要不要喝杯茶;另外,主動提出給別人從茶壺中倒茶的表達方式也很有意思,「Let me be mother」或 「Shall I be mother?」,跟是否想當媽媽沒有一點關系。
跟茶能夠旗鼓相當的飲料就是咖啡了,通常有black coffee和white coffee之分,區別就在於加不加奶。酒精飲料主要有啤酒和白酒,其中最有名的啤酒(ale)是bitter(苦啤酒),顏色較深,酒勁比lager(度數較小的啤酒)大一點。白酒比較有名氣的是蘇格蘭威士忌(Scottish whisky)等。無論年輕還是年長,酒吧幾乎是每個英國人必去的地方,是他們生活中必不可缺的。酒吧的裡面往往比較暗,燈光昏黃,個別有情調的小酒吧還會用蠟燭代替電燈;吧台有一溜不同的飲料開關,侍者大部分都會微笑著問你要點哪種飲料,當然消費量最大的還是啤酒。
特色飲食
英國人發明了三明治(sandwiches),另外還有一些特色飲食,這里拋磚引玉挑選幾個有代表性的做一介紹。
約克郡布丁(Yorkshire Pudding)。英國大部分的布丁 都是作為餐後甜點的甜食,但Yorkshire pudding 卻是主菜中的開端,本身由麵粉、雞蛋、奶等原料發酵後在烤爐中烤熟,用來配蔬菜和高湯。
炸魚和土豆條(Fish and chips)。英國最傳統的快餐。魚主要有鱈魚(cod), 黑線鱈(haddock), 鰈魚(plaice),掛糊後再炸熟,配上同樣炸好的土豆條,調料一般需要自己加,口味很好,但比較油膩。早期就用報紙包著賣,現在換上了干凈的包裝。在英國北部,有人還把它配著mushy peas(一種磨碎了的加工好的豆子)吃。
窩在洞里的蟾蜍(Toad in the hole)。名字這么好笑,但實際上就是用yorkshire pudding 裝著的香腸,另外配著蔬菜和高湯吃。
牧羊人派(Sheperd』spie)。做法就是把攪碎了的牛肉,蔬菜,蘑菇湯等攪合在一起,然後把煮熟後的土豆捏碎灑在上面,最後加一層乳酪進烤箱烤,乳酪完全融化後就好了。
農夫的午餐(A ploughman』s lunch)。現在主要是餐館中提供的冷餐,主料是麵包、乳酪、泡菜,另加半個蘋果,一段芹菜和甜菜等。
斑點迪克/狗(Spotted Dick/ Dog)。一個有悠久歷史的甜點布丁, 即加了葡萄乾或醋栗的點心。斑點指的是其中的乾果。

B. 英美兩國的飲食結構

英國人在吃肉時正逐步將興趣從紅肉轉移到白肉身上,雞肉開始取代牛肉、羊肉和羔羊肉成為他們餐桌上的最愛。由於一年四季均可以做到大量進口,所以目前英國人對於新鮮水果的消費量與日俱增。與50年前相比,英國人對於糖、蛋糕、點心以及蜜餞類食品(包括果醬、橙皮醬以及蜂蜜)的消費量出現了明顯下降,這說明他們已經不再像以前那樣酷愛甜食了。
http://gb.cri.cn/18504/2008/01/29/[email protected]

美國式飲食不講究精細,追求快捷方便,也不奢華,比較大眾化。一日三餐都比較隨便。

早餐以麵包、牛奶、雞蛋、果汁、麥片、咖啡、香腸等為主。午餐一般在工作地點用快餐(快餐是典型的美國飲食文化,十分普及),一般有三明治、水果、咖啡、漢堡包、熱狗等。晚餐是正餐,比較豐盛,有一二道菜,如牛排、豬排、烤肉、炸雞等,配麵包、黃油、青菜、水果、點心等。也有不少人上餐館用晚餐。美國餐館很多,一般供應自助餐、快餐、特餐(固定份飯)、全餐等各種形式的餐飲,價格一般比較低廉,也可點菜,點菜價格最高。早餐一般在8時左右,午餐一般在12時-14時,晚餐一般在18時左右。他們在臨睡前有吃點心的習慣,成人以水果、糖果為主,孩子則食用牛奶和小甜餅。

美國人的口味比較清淡,喜歡吃生、冷食品,如涼抖菜、嫩肉排等,熱湯也不燙。菜餚的味道一般是咸中帶點甜。煎、炸、炒、烤為主要烹調方式,不用紅燒、蒸等方式。以肉、魚、蔬菜為主食,麵包、面條、米飯是副食。甜食有蛋糕、家常小餡餅、冰淇淋等。他們喜歡吃青豆、菜心、豆苗、刀豆、蘑菇等蔬菜。所用肉類都先剔除骨頭,魚去頭尾和骨刺,蝦蟹去殼。

美國人喜歡吃糖醋魚、咕嚕肉、炸牛肉、炸牛排、炸豬排、烤雞、炸仔雞等肉食菜品,愛用冰水、礦泉水、可口可樂、啤酒、威士忌、白蘭地等飲料,喜歡在飲料中加冰塊,不喜歡飲茶。飯前以蕃茄汁、橙汁等作為開胃飲料,吃飯時習慣飲用啤酒、葡萄酒、汽水等飲料,飯後則喝咖啡,很少喝烈性酒。美國人不愛吃豬蹄、雞爪、海參、動物內臟、肥肉等。烹飪時不放調料,調料放在餐桌上自取,有醬油、醋、味精、胡椒粉、辣椒粉等。

部分美國人喜歡吃蚯蚓、罐頭、餅干。製作冷盤時,一般用色拉油、沙司作調料。不少人喜歡吃我國的粵菜、川菜以及甜醬、蚝油、海鮮醬等。喜歡用威士忌、杜松子酒、伏特加等生酒混合調制雞尾酒。

http://www.chilema.cn/news/view.aspx?id=1903

C. 一些關於英國飲食文化的資料

1、苦啤酒

苦啤酒是英國最具代表性的啤酒,起源於18世紀,起初作為英國傳統麥芽酒的替代品,最大的特點是酒精度數低,以窖藏溫度供應,僅需幾日便可發酵。

2、維多利亞海綿蛋糕

英國社會有一個久負盛名的傳統——下午茶會。維多利亞海綿蛋糕,是英國下午茶點的經典必備。它因維多利亞女王最喜愛海綿蛋糕的吃法(一層奶油一層果醬)而得名。

3、下午茶

下午茶是餐飲方式之一,用餐時間介乎午餐和晚餐之間,可以追溯到英國17世紀時期,綿延至今,漸變成現代人休閑習慣。由於下午茶並不是每天的正餐,所以不是每天都會有下午茶。

近代的下午茶發展自英國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式下午茶(afternoon tea),一邊吃著西式糕點一邊喝茶。其在中國逐漸流行,隨著各地餐飲文化的融合,悄然在世界各地發展起來。

4、烹飪方式

一般較喜愛的烹飪方式有:燴、燒烤、煎和油炸。

對肉類、海鮮、野味的烹調均有獨到的方式;對牛肉類有特別的偏好,如燒烤牛肉(ROASTED BEEF),在食用時不僅附上時令的蔬菜、烤土豆,還會在牛排上加少許芥末醬;在佐料的使用上喜好奶油及酒類;在香料上喜好肉寇、肉桂等新鮮香料。

5、哈吉斯

哈吉斯是一道菜餚名稱,用羊胃、羊心、羊肺、羊肝等製作而成,被稱為蘇格蘭「國菜」,一般認為是受到了蘇格蘭民族詩人羅伯特·彭斯1787年創作的 Address to a Haggis一詩的影響。

目前最早有關哈革斯的記錄出現於在英格蘭蘭開夏郡西北部發現的一本食譜《Liber Cure Cocorum》,大概可以追溯到1430年左右。

D. 19世紀的歐洲有哪些食物

食材
麵包師傅若然騙秤,在中世紀是嚴重罪行,麵包師寧願向客人送上比實際購買量再多一點的麵包,以求自保
谷類
谷類是歐洲人最重要的主食,穀物多數會製成麵包,一些估計指當時歐洲人一天會吃1至1.5公斤的麵包,但谷類有時也會煮成稀粥、乳粥(Frumenty西班牙及英文)和面條,其中裸麥、大麥、蕎麥、粟麥、燕麥最為盛行。當時義大利北部有種植大米,但中世紀時期大米價格仍偏高。鬧飢荒時,他們會用粟子、干豆莢、橡樹果和蕨類植物代替穀物。
在芸芸縠物中,中世紀人認為小麥是眾麥之首,營養最高,售價亦最貴。貴族吃的麵包是用精製麵粉製作,而下等人只能吃一些粗糙、干黑和滿布面糠的麵包。不分貧賤和大小場合,他們經常會把麵包放到酒、湯和醬汁之內,混和食用,這種濕吃麵包在英語和西班牙文中均稱為Sop。
當時麵包已是家家戶戶必備的食品,這幅日歷也畫上造麵包的圖案。而乳粥的做法是把麥片壓碎、煮滾,加入牛奶、蛋或肉湯烹調,亦可放入杏仁、葡萄乾、糖、橙味水等調味,這做法在今天的歐洲仍頗為流行。[13]這類乳粥當時也會供給病人食用。
焗批是另一種廣受歡迎的谷類產品,早期焗批的底皮是不會食用,直至14世紀才出現現代焗批的樣式,常混以肉、蛋、菜、以至水果。而一些油炸面團如多拿滋(donut,甜甜圈,冬甩)、炸粉團(Fritter)亦相當普遍。中世紀後期,餅干亦開始出現。
麵包在社會上舉足輕重的地位,也連帶周邊行業出現附帶規管。其中,中世紀的行會最初就是由麵包師傅組成,而各地亦有連串法令,穩定麵包價格。1266年,英國就曾訂立《麵包和麥酒法令》(Assize of Bread and Ale)指定每便士必須購得多少麵包、其重量和小麥與麵包的關系[14]。麵包師傅的利潤同樣有保證,當時英國麵包行會為了提高價值限制,於是展開游說,成功把燈油火蠟、妻子家用、住房和家犬的開銷,都列入麵包的成本之內,直到19世紀這類法令才在倫敦廢止。
若有人借麵包行騙,在當時更屬嚴重罪行。麵包師傅要是騙秤,又或用次級材料製作上等麵包,會被重重罰款。業者為求自保,每當有人買一打12個的麵包,他們寧可給予一打13個,稱之為"麵包師傅的一打"(Baker's dozen)。
麵包的用途不止在食用,他們用餐時由於共享一張刀,當把刀具傳給另一人使用前,往往會把麵包當作抹布,把刀具清潔干凈,有時更會把麵包當成隔熱布,而以舊麵包當作餐碟的做法亦相當普遍。這些另類麵包用途,今天仍見諸於歐洲餐桌上。
海鮮
每逢齋戒,中世紀人都會以海鮮代替紅肉中世紀的齋戒時,家家戶戶都不得吃紅肉,海鮮由此成為最受常見的替代品,而在沿海地區,海鮮更是每日必備,但由於運費昂貴,魚類在中歐等內陸地帶亦相當昂貴。
鯡魚和鱈魚是最主要的魚獲,常見於大西洋和波羅的海,其中鯡魚更曾對北歐經濟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亦是德國北部行會漢薩同盟中極為重要的商品,一些腌鯡魚更會由北海運到遙遠的君士坦丁堡出售。這些魚鑊除了新鮮烹調外,也會被鹽腌、風干,有時也會煙醺。其他常見魚類有梭子魚、鯉魚、鱸魚、七鰓鰻和鮭魚等。[17]而當時魚類泛指所有海上生物,包括鯨魚、海豚、海狸,有些地方還會把白額黑雁也包括進來。
不少軟體食物也頗為常見,其中生蚝、青口、帶子是沿河或沿海居民經常的普遍食糧,小龍蝦則是禁食節日中深受喜歡的食物。
肉類
豬容易飼養,是當時最常見的肉類,它的耳、舌、尾、嘴和子宮都會被吃掉今天歐洲人對動物內臟較為抗拒,但中世紀人幾乎會吃盡動物每一部分。耳、舌、尾、嘴巴以至子宮,全部會入饌;而腸、膀胱、胃會用來做腸衣,又或復活節時的人造巨蛋。
芸芸肉類中,豬肉最為流行,因為飼料相宜,而且養豬毋須太多打理。當時家豬會放到戶外四處走動,即使城鎮的道路上亦常有家豬的縱跡,它們吃的是飯菜渣,乳豬更是非常受歡迎的美食。
羊肉是另一種常見肉類,在織毛業盛行的城鎮,羊肉尤為普遍。但牛隻能夠提供牛乳、而且飼養牛隻需要牧場和大量食物,當時只有一些年老或不事生產的牛才會被宰殺食用。除了這些現代人常見的肉類外,刺蝟(Hedgehog)和箭豬(porcupine),在中世紀末期的食譜中亦偶有提及。這兩種動物的英文名字都帶有"豬"的意思,反映當時人對它們的看法。
在禽鳥方面,中世紀人會幾乎會吃所有狩獵而得的雀鳥,當中有天鵝、孔雀、鵪鶉、山鶁、鸛鳥、丹頂鶴、百靈鳥。其中,天鵝和孔雀會被馴養,供上層社會所食,吃禽鳥也不一定是為了肉質,有時只為了看它們漂湸的外貌,並用它們做成伴菜。鵝和鴨也被當時的人飼養,但雞只才是所有家禽中最多人食用,其角色猶如家畜中的豬肉。
一如不少古代國家,肉類遠遠比植物昂貴,有些研究認為肉類大致較麵包貴4倍,而魚類更可以貴上16倍。直至14世紀歐洲爆發大規模的黑死病,估計約2500萬歐洲人死亡,令大量農地荒廢,可以種更多飼料供家畜食用,而薪金不斷上揚,也推高了購買力,結果肉類、蛋和奶也開始在民間流行起來,不論貧富都可以享用。
蔬果
15世紀歐洲人種植捲心菜的情況中世紀視蔬菜為低下食菜,雖然不少人以此為生,甚至是人類生命中不可或缺,但食譜卻很少記載純蔬菜製作的菜式,多數只用來當作伴菜。較例外是法國北部興起的菜肉濃湯(法文:Pottage),這種湯以蔬菜和肉類餚成,質感相當厚,但濃湯在當時也不能算作主菜。
常見蔬菜有捲心菜、甜菜、洋蔥、蒜、蘿卜。以蘿卜為列,一種是紅紫色、一種是較次等的黃綠色品種。至於今人常吃的橙色蘿卜要到17世紀才出現。不少人亦會吃豆莢吸取蛋白質,德國酸菜也頗為流行,當時的農民一天可以吃上三至四次。
水果是另一種廣為採用的食材,中世紀人秉承古羅馬和古希臘的體液學說,認為水果有濕氣,不宜生吃,但生吃、風乾和腌制同樣普遍。由於白糖和蜜糖售價不菲,生果也會用作調味,點綴肉類菜式,其中南歐較多用檸檬、柚子、苦枳(bitter Orange)、石榴、葡萄,北歐多會用蘋果、梨子、洋梅和草莓。棗椰樹果實和無花果在歐洲各地流行,但在北歐因運費緣故,售價會較高。
不過,不少現在歐洲菜常見的蔬菜,中世紀時並不存在。其中馬鈴薯、紅豆、可可、香莢蘭、蕃茄、辣椒、玉米都是在15世紀發現新大陸後,才開始從美洲引入歐洲,並且經歷一段漫長時間和爭議,才慢慢融入歐洲菜系中。
香料
法文版馬可波羅游記曾加入一幅插圖,描述收割黑椒的情況歐洲原生的香料,包括鼠尾草、芥末、香芹、香菜、薄荷、蒔蘿和茴香。這些原生香料味道始終不夠豐足,多數的效果較接近色素。
到了大航海時代,進口香料一直是奢昂的材料,比方黑椒、藏紅花、肉桂、桂皮、孜然、肉豆蔻、姜和丁香都要從外地進口,令它們價格居高不下。有估計指出該時期,西歐每年進口多達1000噸黑椒和1000噸不同香料,其貨值足以為150萬人購買日常穀物,其中又以黑椒和藏紅花最為矜貴。
當時也會用一種叫非洲豆蔻(aframomum melegueta)的香料代替黑椒,在法國北部尤其常見,此外,長椒(Piper longum)、肉豆蔻種子中的核仁、甘松香、高良姜、蓽澄茄也常會入饌。當時因為白糖也被視為香料之一,而且售價高昂。
飲料
葡萄酒的滋味,連修士也偷喝中世紀人認為酒精比清水更有營養,亦有助消化,而且酒精較難腐壞,而潔凈食水在古歐洲亦非必然可得,這令酒精在當時大為流行,其中地中海北部和大部分法國等盛產葡萄的地方,更視酒精為每日必備飲料。而在北歐以麥酒和啤酒較常見。
當時歐洲也有蜂蜜酒和用駱駝奶或馬奶製成的酸奶(稱為Kumis),但各地飲用習慣有所不同。有些地方視它們為葯水,由古時醫生處方[22]。但斯拉夫人卻視蜂蜜酒為精品,在簽定一些重要條約時,還會互贈蜜酒,以示友好。在波蘭等地,蜜酒與外來進口的香料和葡酒同樣珍貴。[23]
葡萄
14世紀的釀酒方法與現代已非常近似葡萄酒在中世紀廣為接納,既是高級飲料,也被視為有營養價值。古希臘名醫伽林認為葡萄酒本性干、熱,但酒被喝飲後,其性會轉趨溫和,並斷定葡萄酒有別於濕寒的啤酒和清水,對腸胃更為有益、可幫助製造良好血液、改善心情。
當時的人認為葡萄酒的品質除了因應葡萄品種和釀造年期外,更重要是葡萄被擠壓的次數。所謂擠壓是指把果皮里的汁放在釀酒桶內,加上壓力,令果皮和果汁都失去糖份,釋放果中的丹寧酸。
頭一次擠壓出來的酒是為上品,專供上流社會享用;第二及第三次擠壓的酒,質素已大為下降,會留給農民和工人飲用。社會中最窮的人,又或最虔誠的神職人員,甚至會用稀和了的黑醋代替酒類。
上等紅酒還需要經年發酵,這又需要更多昂貴設備。不少中世紀文獻中都廣泛教人如何避免釀酒時令酒質變壞,其中14世紀的食譜Le Viandier就教人酒桶要時刻向上放,又或把干白葡萄種子混入酒糟灰,再倒入酒桶內,在現代醫學中,這方法有如天然的殺菌劑,減慢酒精發酵過程。
中世紀人也認為,溫熱的酒對身體最有益。這些熱酒常會加入香料飲用,幾乎歐洲各地都有相關詞彙形容此一酒類,其中英文會叫成Mulled Wine、德文叫Glühwein、法文稱為vin chaud、波蘭語稱為Grzane Wino,俄羅斯叫作глинтвейн(glintwein)、瑞典則稱為Gl?gg,其製法大同小異,部分歐洲國家今天仍視為禦寒飲品。
此外,葡萄酒中也可以加入姜、小豆蔻、丁香或糖等,變成香料酒。14世紀時,這些調酒香料包已會在香料商店出售。
啤酒
圖中是16世紀啤酒廠的一隅,這種酒廠在中世紀時已相當普遍,酒中還會加入各式香料甚至微毒植物,增加醉意雖然大部分歐洲地區都飲用葡萄酒,但歐洲北部沒有葡萄出產,即使貴族也會飲用啤酒和麥酒,這在今日英國、荷蘭、德國、波蘭和北歐一帶最為常見。當地人不論階層,幾乎每天都會飲啤酒,但受到阿拉伯和地中海的醫學影響,這種酒往往被視為有害身體。
相比南部出產的葡萄酒,啤酒是次級的酒類替代品,而且附帶連串負面評價。1256年,義大利鍚耶納醫生阿杜班羅甸奴這樣形容啤酒:"不論是用燕麥、大麥或小麥釀制,這些酒有損頭腦和胃部,令人口臭、蛀牙、令胃部充斥臭味......"但他亦指啤酒有利尿作用,而且會令人的皮膚看來更白更滑。當時的人亦相信,喝啤酒會宿醉得更長時間。
雖然啤酒的負面評價不少,但法國北部和義大利中部也有喝啤酒的習慣,估計是諾曼人入侵英國後,把當地的啤酒帶回歐洲,加上英法兩地互相通婚,也令啤酒得以在法國流行。14世紀法國食譜《Le Menagier de Paris》就曾指一種叫godale的酒,估計正是英語Good ale(好麥酒)一字。
中世紀初期,啤酒會在修道院和一些家庭中釀造,但到了中期,一些中世紀公社開始取代發展出私人釀酒工業,每間商店往往聘請8至10人協助釀酒,而為了應付競爭,他們會購入新式設備,發明不同秘方,加入特別調味,令酒味更為出眾,並以自家品牌出售啤酒。14世紀時,這些釀酒業傳入荷蘭、佛蘭德和布拉班特,15世紀時輾轉傳入英國。
在今日英國和荷蘭等地,每人一年就可飲用275至300升的啤酒,幾乎每餐都會飲用,其中早上會飲酒精較少的啤酒,晚上酒精濃度也相應提升。[25]
蒸餾
雖然古希臘和羅馬也懂得這種方法,但直到12世紀,阿拉伯人發明琉璃水冷蒸餾器後,歐洲才開始大規模以此法製造飲料。中世紀的學者相信蒸餾法能把液體精華提鏈出來,一律把蒸餾液體稱為"aqua vitae"(生命之水)。
早期的蒸餾液體會當作葯品或調味料。例如蒸餾而成的葡萄糖漿混合砂糖和香料後,會拿來治療不同疾病;玫瑰香味水可以當成香水、調味料又或典雅的洗手水。蒸餾酒更是中世紀醫學備受推崇的葯品。1309年,西班牙煉金術師路化就指常飲可延年益壽、鼓舞人心、常保青春。
從13世紀起,一種叫Hausbrand(德文:家中燒制之意)的蒸餾酒開始流行,成為日後白蘭地的雛型,但蒸餾酒的酒精濃度相當高,到了15世紀時,各地政府開始規管其銷售和生產。1496年德國紐倫堡就禁止在假日和周日出售烈性白蘭地。
乳類
中世紀未有消毒技術處理牛奶,一般人只能敬而遠之19世紀前,鮮奶消毒技術仍未發明,直接擠出的奶常常被細菌污染,而在炎夏中,乳類可能會在數小時內腐壞。受種種限制,中世紀雖然已知奶品的營養價值,但成年人只會在生病或太貧窮時,才會飲用,這類飲料多留給小孩和老年人,當中又以乳酪或乳清較為普遍。[27]
當時中國人認為食酪漿是蠻族的特徵,而歐洲富人也對乳類敬而遠之。歐洲一些地方更鬧過傳說,認為牛奶與生蚝、菠菜、番茄或黃瓜混在一起,會使它帶有劇毒。這可能源於乳類變壞或乳蛋白過敏,但亦反映時人對乳類的態度。
直到中世紀末期,西方航海家出海時,為了解決營養問題,開始把奶牛帶上船。1493年,哥倫布第二次探索美洲時,就開始帶有奶牛。而新教徒大舉移居美洲時,英國更規定每5名乘客,必須備有一頭奶牛。

閱讀全文

與英國為什麼吃紅肉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歐元義大利英語怎麼寫 瀏覽:418
在英國讀預科費用多少 瀏覽:829
越南為什麼沒有漢姓 瀏覽:284
印度軟體來自哪裡 瀏覽:425
中國好聲音里合唱的歌曲有哪些 瀏覽:391
伊朗打的美國無人機用什麼導彈 瀏覽:670
伊朗肺炎是怎麼染上的 瀏覽:545
為什麼印度有雅利安人 瀏覽:256
中國房價可以漲多少 瀏覽:786
什麼是中國式素描 瀏覽:177
如何查流量剩餘多少中國電信 瀏覽:341
菲律賓印尼越南哪裡好 瀏覽:538
和平精英國際服的賬號怎麼換 瀏覽:87
伊朗和波斯是什麼關系 瀏覽:866
中國最大的金彈子在哪裡 瀏覽:21
伊朗通貨膨脹中什麼保值 瀏覽:754
印度大橋造價多少錢 瀏覽:243
印度有多少人外出了 瀏覽:118
英國債務怎麼看 瀏覽:621
中國疫情發展怎麼樣了 瀏覽:5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