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歐洲地圖中相對應的半島有哪些
四大半島是:斯堪的納維亞半島(ScandinaviaPeninsula,北歐,挪威和芬蘭的位置),伊比利亞半島(IberiaPeninsula,葡萄牙和西班牙的位置),亞平寧半島(ItaliaPeninsula,由於形狀像跟很高的靴子又叫做高跟靴半島,義大利的位置),巴爾干半島(BalkanPeninsula從希臘開始往東的所有東南歐國家的位置)
Ⅱ 歐洲南部三大半島是什麼
歐洲南部的三大半島自西向東分別是伊比利亞半島、亞平寧半島、巴爾干半島。
1、伊比利亞半島(Ibérian Peninsula)
位於歐洲西南角,東部、東南部臨地中海,西邊是大西洋,北臨比斯開灣。比利牛斯山脈在半島東北部,為天然界線與法國連接。南部隔著直布羅陀海峽與非洲對望。面積約58.4萬平方公里,人口5200多萬。包括西班牙、葡萄牙、安道爾和英屬直布羅陀。
2、亞平寧半島
亞平寧半島(義大利語:Penisola appenninica,英語:Apennine Peninsula),也稱義大利半島(義大利語:Penisola italiana,英語:Italian Peninsula),自北部波河平原向南到地中海中部,因貫穿該半島的亞平寧山脈而得名。
南歐三大半島之一(與西班牙、葡萄牙所在的伊比利亞半島、希臘等國所在的巴爾干半島並稱為南歐三大半島)。
3、巴爾干半島
巴爾干半島(Balkan Peninsula),是一個歷史和地理上的名詞,用以描述歐洲的東南隅位於亞得里亞海和黑海之間的陸地,詳細的范圍依照定義不同有許多種說法。巴爾干一詞是由土耳其語的「山脈」一詞派生出來的。
巴爾干半島約有55萬平方公里和近5500萬人口。在古希臘時代的巴爾干半島指的是Haemus半島。該地區採用其名稱套用到通過保加利亞中心到西部塞爾維亞的巴爾干山脈上。
巴爾干半島歷史由來
巴爾干半島歷史悠久,是人類文明較早發祥地之一。南部是古希臘文化的發祥地。公元前2世紀以後,曾先後被羅馬、拜占廷(東羅馬帝國)、奧斯曼土耳其等帝國所統治。
公元4到7世紀,匈人,阿瓦爾人,倫巴第人,保加利亞人,羅馬人以及斯拉夫各民族對半島的統治權進行過激烈的爭奪。奧斯曼帝國的統治長達500餘年,其間半島人民曾進行了一系列反奧斯曼帝國統治的斗爭。
從19世紀初期起,沙俄渴望打通南下地中海的通道,奧地利帝國企圖向南擴張通向亞得里亞海,英、法則要保護通往印度洋和遠東的交通命脈,因而半島成為俄、奧、英、法激烈爭奪的地區,多次發生戰爭,有「歐洲火葯庫」之稱。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伊比利亞半島、網路-亞平寧半島、網路-巴爾干半島
Ⅲ 九龍半島割讓給英國的條約是什麼
九龍半島割讓給英國的條約是《北京條約》。
1860年,清朝於第二次鴉片戰爭再敗給英法聯軍,簽下《北京條約》,把九龍半島南部連同鄰近的昂船洲一同割讓給英國。
《北京條約》,包括《中英北京條約》《中法北京條約》《中俄北京條約》,是1860年清朝政府於第二次鴉片戰爭後在北京分別與不列顛(英)帝國、法國、俄羅斯帝國(沙俄)簽訂的不平等條約。
清政府委任欽差大臣奕䜣作為談判及簽約代表。簽約地點在北京禮部衙門,今天安門廣場東南角。另外,1887年與葡萄牙簽定的《中葡和好通商條約》亦稱《中葡北京條約》。
九龍半島簡介
九龍,地理上稱為九龍半島,為中國香港的三大區域之一(香港島、九龍、新界),是除了香港島以外市區的主要組成部份。
九龍半島東南西三面被維多利亞港包圍。過去由於英國與中國的租約問題,一度分為「九龍」(即界限街以南)與「新九龍」(即界限街以北,獅子山以南)兩部分。
以上內容參考:九龍半島 - 網路
Ⅳ 歐洲五個半島名稱
四大半島:亞平寧半島(義大利)、伊比利亞半島(西班牙、葡萄牙)、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北歐)、巴爾干半島(希臘、黑山、波黑、馬其頓、阿爾巴尼亞、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克羅埃西亞等國)
其他小半島:日德蘭半島(丹麥)、諾曼底半島(法國西北)、布列斯塔尼亞半島(法國西北角)、康沃爾半島(英國西南角)、伯羅奔尼撒半島(希臘南部)、卡寧半島(俄羅斯境內靠近芬蘭)、克里米亞半島(烏克蘭南部靠近黑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