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愛立信的起源
愛立信於1876年成立於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從早期生產電話機、程式控制交換機發展到今天全球最大的移動通訊設備商,業務遍布全球180多個國家和地區,是全球領先的提供端到端全面通信解決方案以及專業服務的供應商。
愛立信的起源:
1876年4月1日,拉什-馬格拉斯-愛立信和同事安德森一起注冊了名為「拉.馬.愛立信機械修理公司」。在Stockholm Drottninggatan15號一間租借的廚房裡,愛立信的簡陋作坊開工了。愛立信的機電作坊的工作條件十分簡陋,主要的設備就是一架製造儀器的腳踏式機床,運行資金只有1000克朗,還是從一位叫做Maria Stromberg那裡借的。
當時,美國的Alexander Graham Bell剛剛獲得第一批專利,從此電信業向世人打開了一個全新的領域。愛立信敏銳地對這個新領域表現出了極大熱情。創業之初,愛立信主要從事修理電報機及其它電器儀表,愛立信以其非凡才能、飽滿精力、精煉手藝和豐富的工作經驗迅速設計並生產出一系列改進的設備。一個值得一提的例子,就是用於鐵路系統的愛立信自動電報裝置。愛立信以其優質的工作和優良的產品在當地贏得了廣泛贊譽,並很快得到來自消防、警察和鐵路運輸部門的眾多公、私機構的訂單。
1877年,美國生產的電話機開始進入瑞典市場,愛立信通過對電話機的維修和認真研究,迅速掌握了電話機製造技術,並於1878年11月推出了愛立信自己的電話機。由於愛立信設計的電話機經濟耐用,很快就贏得了大量訂單。盡管當時電話機對大多數人來說還是一種奢侈品,但愛立信以其超人的洞察力覺察到,一個全新的充滿前途的產業即將誕生。愛立信在電話機和相關的設備研究、改進方面投入了他畢生的精力。
愛立信的發展:
初創成功
1880年,美國的貝爾公司利用在美國生產的設備在斯德哥爾摩、Gothenburg、Malmo、Ndsval和Soderhamn建立了瑞典首個電話網路。這對愛立信來說,形勢異常嚴峻,如果沒有足夠的證據證明他的設備可以和貝爾產品媲美,那麼愛立信公司面臨失去瑞典整個國內市場的危險。
1881年,攤牌的時刻到了,位於Baltic海岸的Avle市為當地的一個電話系統公開招標,貝爾的出價是每年為每戶安裝和運行系統需要200克朗,並可以與當地用戶簽訂為期5年的合同。愛立信通過仔細研究,勇敢地站出來挑戰貝爾,提出每個用戶的初裝費為275克朗,每用戶每年只需繳納56克朗作為運維費用。同時,貝爾和愛立信生產的設備都同時在Gavle安裝並作試用比較。
大多數試用者最後驗證認為:兩家公司的產品均運作良好,然而愛立信的電話「更加簡便、耐用、美觀」。通過Gavle交換機協會和權威專家的最後鑒定,愛立信最終獲得本次競標的巨大成功。10天後,愛立信的設備競標方案略作修改後便付諸了實施。
同年在挪威,貝爾與愛立信再次展開市場競標,愛立信獲勝。這是愛立信公司歷史上的第一次輝煌商業成就,也是愛立信發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它向世人公開展示,愛立信的技術和產品有能力和世界上最大的公司競爭。
快速發展
1880年愛立信公司雇員表上只有10名工人,到1884年,這個數字接近100名。從此以後,在長達一個多世紀的發展中,愛立信始終保持強勁增長勢頭,幾乎沒有出現過明顯的衰退。1883年愛立信和塞德格倫創辦的斯德哥爾摩公眾電話公司(SAT)雙方就電話供應簽訂正式供貨合同,愛立信全面負責SAT的電話及相關設備供應,從此開啟了愛立信和SAT的長期合作。1883年,愛立信開始建造屬於自己的第一家較大規模的工廠。次年愛立信遷入新工廠,1885年根據安東-阿文的設計,愛立信生產出了第一部手持話筒電話機。1887年愛立信簽訂了當時最大的一筆合同,為SAT在斯德哥爾摩開辦的歐洲最大電話局供應基礎設備。
1892年愛立信的海外業務拓展取得顯著的進展,與荷蘭電話公司建立了業務聯系,並與中國簽訂了第一個供貨合同。1893年愛立信電話機產量超過10,000台。1896年,愛立信股份有限公司宣告成立,原始股本達到100萬克朗。1897年愛立信開始在俄羅斯的聖彼得堡開辦工廠,組裝並生產電話機。
1902年,愛立信在紐約開辦辦事處。1903年愛立信與英國國家電話公司聯合組建英國愛立信製造有限公司,工廠設在比斯頓。1904年,愛立信在美國的布法羅購置地皮,准備建立愛立信電話機製造公司的工廠。1905年,愛立信和SAT等公司一起接受了墨西哥經營電話的特許權,於1909年由新組建的墨西哥愛立信公司接管。1908年愛立信公司接受委託,負責使泰國的曼谷的電話網現。1911年愛立信在巴黎成立了愛立信電話機公司,並在巴黎郊區哥倫布設廠。愛立信匈牙利公司於同年成立,設廠於布達佩斯。
品牌推廣
愛立信公司1876年在瑞典創立,公司創始人拉什•馬格納斯•愛立信(Lars Magnus Ericsson)開辦了一家「拉•馬•愛立信機械修理」公司。創業之初,愛立信主要從事修理電報機和電器儀表。1877年,愛立信先生通過對電話機的維修和認真研究,於1878年11月推出了自己生產的電話機。
1881年,愛立信公司在瑞典與挪威取得兩次關鍵性的競標成功,為愛立信開拓國際市場鋪平了道路。1892年愛立信簽訂了與中國的第一個供貨合同。
在長達130多年的發展歷程中,公司經歷過數次高速增長,同時也經受過數次危機的考驗。二戰後,電話市場需求激增,愛立信率先成功研發了縱橫制系統,並籍此提升了自己的市場份額,成為電信業公認的知名通訊公司。20世紀70年代初,電信業開始進入數字時代,愛立信經過不懈努力,研發出大受市場歡迎的AXE交換機。
20世紀80年代初,經過長達10年的技術累積,愛立信的數字交換技術在行業中領先。隨著移動通信的逐漸興起,愛立信憑借技術優勢開始贏得更多市場份額。20世紀90年代,全球通訊業進入了高速增長的數字時代。這一時期也是愛立信發生重大轉變的時期,愛立信的業務重心也由固定電話向移動通信系統轉移,並在GSM/GPRS網路時代里獲得了巨大成功。擁有2G/GSM領域40%的市場份額和2.5G/GPRS近50%的市場份額,愛立信成為了無可置疑的通信業領導者。
20世紀90年代,電信行業經歷了一段爆炸式的高速增長,愛立信也保持了連續10年年均35%以上的快速增長。然而,自2000年起,受到全球經濟萎靡的消極影響,通信業也出現急剎車,全球諸多大電信企業均受到嚴重沖擊。愛立信也不例外,公司經營在高速增長10年後陷入虧損。面對虧損,愛立信快速做出了應對:2001年第一財季,愛立信推出了降低運營成本、提高效率的「成本控制計劃」,並實行了「瘦身行動」。另一方面,為了應對市場和行業的變化,愛立信開始了市場戰略的調整,將公司的核心業務做了全面的優化與整合。
2001年2月,愛立信將其手機生產業務交給偉創力(FLEXTRONICS)公司代工,自己則集中力量於手機的技術研發、設計、品牌推廣和市場營銷。
2001年9月,愛立信成立子公司愛立信移動平台公司,向全球行動電話及無線信息設備生產商提供開放標準的2.5G和3G技術平台授權,該公司後來發展成愛立信的一大新核心業務——技術授權。
2001年10月,愛立信與日本索尼(SONY)分別出資50%組建合資公司索尼愛立信(Sony Ericsson),將雙方的手機業務進行合並。索尼愛立信公司總部設在倫敦,致力於開發並向全球用戶提供2.5G和3G手機終端。
2002年,愛立信的核心業務在經歷調整之後發展成四大支柱業務:網路系統設備、全球專業服務、技術平台授權以及索尼愛立信的移動終端。2002年9月,愛立信成功增發近30億美金的新股,為公司的財務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003年4月,思文凱就任愛立信總裁兼首席執行官。思文凱堅持並進一步強化了前任的「成本削減計劃」,以實現公司運營的「精幹、高效、低成本」為目標。2003年第3季度,愛立信宣告結束虧損,恢復盈利。隨著全球通信產業回暖,愛立信之前的一系列戰略調整顯露成效,愛立信在全球3G市場上表現突出。愛立信擁有40%的3G WCDMA市場份額,在3G領域擁有無可爭辯的全球市場領導地位。
得益於多年的技術積累和對研發的巨額投入,繼3G之後,愛立信在4G LTE國際市場依然位居領導者位置。LTE(Long Term Evolution)就是愛立信最先提出的4G標准並為國際標准組織3GPP所確認。從2009年以來,愛立信已經全球部署了130多張4G LTE網路,覆蓋的用戶超過3億。
2012年2月15日合資公司索尼愛立信被索尼收購,成為索尼旗下全資子公司。索尼愛立信遂改名為索尼移動通信(Sony Mobile)。愛立信從手機終端領域正式退出,轉而專注於移動網路設備和通信專業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