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在曾經的全球爭霸中,法國有明顯優勢,卻為何總是爭不過英國
因為英國在航海時代,他們的海軍實力就已經遠遠超過了法國,並且比法國率先成為世界一流的強國,英國是一座海洋國家,周邊四面環海,所以航海業也非常的發達,這樣海外擴張殖民速度也是很快的,而法國的地理條件則不具備這些功能,在航海時代中就已經開始慢慢落伍了,所以海外擴張的效果也是不如英國的。
這樣看來法國在海外擴張方面已經沒有英國那樣的優勢存在了,如果讓法國在陸地上擴張,它的難度可要更大了,因為它接壤的國家都是德國,西班牙,荷蘭,尤其是德國是非常具有軍事實力的,法國當然也是打不過它的,並且在戰爭當中法國內部也經常存在不穩定的因素,動不動就容易爆發革命,而英國相對要穩定的多,所以發展的速度也要平穩多了。
B. 為什麼說英國與法國是宿敵
英國與法國在中世紀到19世紀初,一直都是宿敵。他們打過的戰爭大大小小幾十個,我就說說我知道的幾場大戰爭。
第一次;英法百年戰爭,1337—1453年。起因是因為法國國王查理四世死後無嗣,而英王愛德華三世要以近親的身份繼承王位,結果腓力六世繼承王位,英王繼而向法國宣戰,而此時英國早已經擁有法國半壁江山了。這場戰爭出現了最先進的武器:大弓。英軍用這種武器大量射殺法國騎士。當時論人口來說,英國遠遠少於法國。但一直到出現聖女貞德解救法國之前,在100年間的戰爭中,英國可以說是百戰百勝。
第二次:奧地利王位繼承戰是歐洲兩大聯盟為爭奪奧屬領地,因奧地利王位繼承權問題而引起的,它於1740—1748年以中歐為主要戰場展開。奧皇查理六世於1740年10月20日死後無嗣,其長信唯纖女瑪利亞·特蕾西亞承襲父位。查理六世死後,普魯士、法國、巴伐利亞、薩克森、西班牙、皮埃蒙特、撒丁、那不勒斯王國拒絕承認瑪利亞·特蕾西亞的繼承權,而奧地利、英國、捷克、匈牙利、荷蘭、西里西亞、俄國從其各自的既得利益出發,則全力支持瑪利亞·特蕾西亞的繼承權。由此而爆發了長達8年之久的由兩次西里西亞戰爭所構成的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其中英法在比利時、殖民地和大海上進行戰爭。
第三次歐洲七年戰爭(英法七年戰爭),又有第一次世界大戰之稱,1756~1763年。這是一場殖民爭霸戰爭。英國自始自終就是法國的宿敵,而法國也是英國宿敵,英國一直都在大陸尋找盟友一起對付法國。英國的盟友在1700年前後都是奧地利,而普魯士要在中歐的崛起,最大的敵人就是奧地利。戰爭不可避免。當奧地利人正忙於和普魯士戰斗時,他們對法國的關注自然沒那麼強了,而英國看他們的盟友真在忙別的事情是,英國人決定從新找一個盟友。他們找到了同樣對法國有矛盾的普魯士王國。於是歐洲變成了一個火葯桶,而普魯士新的國王將成為那個火星。而奧地利和法國拋棄前嫌,要做好基友。腓特烈二世即位沒幾個月,就向奧地利宣戰,進攻西里西亞地區。隨後法王路易十五向普魯士宣戰,英國向法國宣戰,俄國早已垂涎歐洲大陸,與法奧結盟宣戰普魯士。這是主要戰爭國還有不少小國,其中就有漢若威王國是幫英普的,其他還有好多就不說了。
這是歐洲局勢,在美洲:法國與英國上演了殖民戰爭,法國失去了加拿大和俄亥俄地區。在亞洲即印度次大陸:英國在海上以少勝多並在陸上突擊法軍據點,法國在印度元氣大傷,法軍被迫轉為守勢,與孟加拉將軍結盟。在決戰時,英國買通了孟加拉將軍,英軍將領羅伯特 克萊武率領英軍進攻法軍陣地,孟加拉將軍拒不出戰,直到英軍攻下法軍陣地,擊敗法軍。七年戰爭結束後法國僅在印度保留幾個港口。
第四次,美國獨立戰爭1775—1783年。1775年4月,馬薩諸塞總督兼駐軍總司令托馬斯·蓋奇得到一個消息:在距滑仿波士頓不遠的康科德鎮上,有「通訊委員會」的一個秘密軍火倉庫。蓋奇立即命令少校佛朗西斯·史密斯和約翰·皮特凱恩率800名英軍前往摧毀,以挫傷民兵士氣。部隊連夜出發了,4月19日凌晨,他們來到了離康科德6英里的小村莊--萊剋星頓。在途中英軍遇到了幾十名民兵,英國軍官勸他們不要和自己的祖國戰斗不要受到蠱惑反抗國王。。。就在民兵准備繳械時,一個民兵向英軍開了一槍,導致了戰斗,英軍打敗他們後來到目的地發現軍火被轉移了,就在這時後面出現了上百名民兵,英軍死傷慘重突圍出去(這些是殖民山迅地列兵,不是歐洲的線列步兵)。 在與英軍的歷次交鋒中,屢敗屢戰,終於在一次戰斗中重創英軍,告訴了世人美利堅人民獨立的意志。法西荷等國看到了希望於是幫助美國獨立,在法國王室陸軍的幫助下,打敗了英國。
第五次:拿破崙戰爭1799—1815年。拿破崙執政(1799—1804)和拿破崙一世帝國(1804—1814,1815)時期,法國資產階級為了在歐洲建立法國的政治和經濟霸權,同英國爭奪貿易和殖民地的領先地位,以及兼並新的領土而進行的戰爭。這些戰斗可說是自1789年法國大革命所引發的戰爭的延續。它促使了歐洲的軍隊和火炮發生重大變革,特別是軍事制度。因為實施全民徵兵制,使得戰爭規模龐大,史無前例。法國國勢迅速崛起,雄霸歐洲,但是在侵俄戰役慘敗後,一落千丈。拿破崙建立的帝國,最終戰敗,讓波旁王朝得於1814年和1815年兩度復辟。
關於你們說的二戰的英法戰爭可有可無,主要對手是德意,在亞洲是日本,和法國的作戰除了馬達加斯加島戰役就沒了,英國害怕日本在維希政府控制下的馬達加斯加建立潛艇基地才打的,打了了幾個月(包括從英國調兵去那裡的時間),法軍投降。在北非除了和德意作戰,在後期登陸阿爾及爾的計劃還沒實施,北非的維希政府就投降了。歐洲大反攻,諾曼底登陸成功後打到法國南部,法國維希政府立刻投降。但二戰還是有法國人打德國的,法國的一個組織『自由法國』由戴高樂將軍領導,還創立了精銳的柯菲爾突擊隊
C. 法國投降後,法國海軍為什麼不倒向英國一邊
一方面美國加入戰爭之前二戰的形勢並不明朗,盟軍1940-1942年之間局面上並不佔優,至少是在戰局上不佔優。
另一方面海軍官兵也有家人。很多人的妻兒父母在法國,投了英國不怕家人遭殃么?德國人當年那是什麼事情都幹得出來的。
再就是丘吉爾動手太快,法國海軍還在糾結的時候英國人直接就對法國艦隊下狠手了。
D. 二戰中德國輕松拿下法國,為什麼始終拿不下英國呢
大家知道,在近現代世界歷史上,歐洲的英法兩國,成為世界強國的時間大體差不多少,而且勢力基本旗鼓相當,所以兩國曾經打了100多年的仗,還是法國佔了點優勢。在拿破崙時期,法國橫掃歐洲,英國就更不是對手。就算是英國稱霸世界之時,法國也不算弱,仍在世界強國之列。所以,英法才能狼狽為奸,在一起幹了不少壞事,如若實力差的懸殊,就不可能成為一對好基友。
所以,德國打英國正是弱項對強項,不像打法國那麼簡單。要想打到英國本土,必須要靠海軍,德國的海軍實力根本無法與英帝國相比,當時英國海軍世界第一。正是因為這個,德國海軍遲遲不能突破英國海軍防線,這也就意味著,德國最一流的陸軍上不去使不上勁,因此一直到二戰結束德國也沒有拿下英國。
然而,光靠空軍轟炸是消滅不了敵有生力量的,決定最後的勝利還是要靠陸軍才行。而恰恰是英國在德國空軍轟炸下就是堅持戰斗不投降,而德國強大陸軍又上不去使不上勁,所以德國一點辦法都沒有。德國海軍不行,陸軍不上,就拿不下英國。
E. 法國和英國明爭暗鬥了上千年,為什麼吃虧的總是法國
在許多國人的印象中,歷史上的英法似乎是穿同一條褲子。無論是第二次鴉片戰爭狼狽為奸的兩個強盜,還是兩次世界大戰中鐵打不動的軍事聯盟,英國和法國總是喜歡成雙成對。
可以說,英國得天獨厚的地緣優勢,使其在戰略上已經立於不敗之地。這是法國所不具備的,被動挨打,幾乎已成定局。如果想改變這一局面,要麼法國稱霸歐洲,無人敢惹,要麼再出一個諾曼底公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