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的原因是什麼
17世紀時,斯圖亞特王朝厲行專制統治,經常觸犯資產階級的利益,宗教專制政策也進一步激化了階級矛盾,最終導致了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爆發。
英國革命確立了「議會制君主立憲制(議會君主制)」「內閣制」,頒布《權利法案》。以法律形式對國王的權力進行制約,人類社會由專制轉向民主,由人治轉向法制。
英國革命的意義
1、英國革命是人類歷史上民主制度對專制制度的一次重大勝利,為英國資本主義迅速發展掃清了障礙。
2、英國革命揭開了歐洲和北美革命運動的序幕,推動了世界歷史發展的進程,是世界近代史的開端。
3、英國革命後,出現了長期的政治穩定的局面,為社會經濟的順利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環境,為英國開展工業革命和成為工業強國創造了前提。
4、英國革命推翻了君主專制,確立了自己的統治地位,君主立憲制開始確立起來。
5、世界史的觀點看,英國革命的主要意義在於確定並貫徹了自由主義的原則。
6、英國革命沒有根本解決政治經濟制度落後性,反而與舊貴族聯合鎮壓英國人民起義。
B. 英國革命後,建立起了什麼制的政體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確立的君主立憲政體
大大削弱了國王的權力,議會及政府逐步掌握了治理國家的權力,這種政治體制雖然有其歷史局限性,但它結束了英國的封建專制制度,使得英國走上資產階級政治民主化的道路,有利於資本主義的發展。它代表了歷史發展的趨勢,是歷史的一大進步。英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建立君主立憲制的國家,這一制度的確立和不斷完善,不僅對鞏固資產階級在英國的統治起了巨大的作用,而且對其他國家的資產階級建立新的制度,也有著巨大影響。
C.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後確立了什麼樣的政治體制
英國確立了議會制君主立憲制。
君主立憲制,亦即「有限君主制」,是相對於君主專制的一種國家體制。君主立憲是在保留君主制的前提下,通過立憲,樹立人民主權、限制君主權力、實現事務上的共和主義理想但不採共和政體。可分為二元制君主立憲制、議會制君主立憲制。
英國的」光榮革命「為君主立憲制國家開啟了先例。一般君主是終身制的,君主的地位從定義上就已經高於國家的其他公民(這是君主與一些其他元首如獨裁者的一個區別),往往君主屬於一個特別的階層(貴族),此外世襲制也往往是君主的一個特點。
君主雖然是國家元首,但君主的產生方式與權力范圍,會依各個國家的制度而不同;縱使是同一個國家,往往在不同時期,君主的產生方式與權力范圍也各不相同。君主立憲制與一個國家的國情和文化傳統有著密切關系,它具有一定的進步性,同時也有一定的妥協性,落後性,局限性。英國在革命後通過《權利法案》首先確定。
議會制的君主立憲制,則仍為現代不少資本主義國家所採用,如英國、荷蘭、比利時、丹麥、挪威、西班牙、盧森堡、瑞典、泰國、日本、柬埔寨等。
君主立憲制是現代資產階級代議制的表現形式之一,其實質是資產階級通過議會掌握立法權,這是最重要的國家權力。英國的議會制度奠基於中世紀的「自由大憲章」「牛津條例」等封建法律文獻。它們所確立的「法律至上」和「有限王權」基本原則,構成了英國立憲政治的政治基礎。1688年的「光榮革命」是一場「不流血的革命」,而作為重要成果的《權利法案》是君主立憲制的憲法文本。現代英國的君主立憲制的特點是,在保留古老的憲政傳統和確立資產階級政治統治的基礎上,將君主制、貴族制和民主制三者融為一體。
D. 英國 光榮革命 後確立了怎麼樣的政治體制
英國新的政體是君主立憲制。1689年英國議會通過了限制王權的《權利法案》,國王統而不治,國家權力由君主轉移到議會。這場革命未有流血,因此歷史學家將其稱之為「光榮革命」。君主立憲制政體即起源於這次光榮革命。
E.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後確立了怎樣的政治體制確立目標是什麼
17世紀初,斯圖亞特王朝開始統治英國,其國王詹姆士一世和他的繼承者查理一世都宣揚「君權神授」,厲行君主專制和宗教專制,經常觸犯資產階級的利益,迫害非國教徒,特別是迫害代表資產階級利益的「清教徒」,引起資產階級對斯圖亞特王朝的強烈不滿,導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發生。因此,從17世紀初斯圖亞特王朝開始統治英國到1649年英國宣布為共和國時止,英國的政治體制屬於封建君主專制。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後,通過內戰,議會軍打敗了王黨軍隊,英國議會於1649年以叛國罪處死查理一世並宣布為共和國。在此期間,掌權的新貴族和資產階級採取了一系列的對內對外政策,反映了英國資產階級的利益和要求。盡管年英國出現了克倫威爾的軍事獨裁的「護國主」政府,並多次解散議會,但其政治體制至1660年斯圖亞特王朝復辟前仍然屬於資產階級統治的共和制。 由於克倫威爾死後,高級軍官們爭權奪利,造成英國政局混亂,嚴重影響了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利益,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為了鞏固統治秩序,不得不考慮尋找新的途徑。這時,逃亡在外的查理一世的兒子洞悉了英國國內的政局變化,乘機在法國發表宣言,表示如果英國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同意他回國恢復斯圖亞特王朝的統治,將不追究革命期間處死其父親的責任,不改變革命期間造成的土地和其他財產的變動,並盡力維護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利益。在這種情況下,英國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同意流亡在海外的查理一世之子返回倫敦,登上王位,稱查理二世。雖然,英國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同意查理二世回國,是以不改變革命成果為條件的,英國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專政的國體也未改變,但查理二世登上王位表明從1660年斯圖亞特王朝的復辟開始,英國的政治體制已經由前面的共和制轉變為君主制了。 後來,由於查理二世的背信棄義,實行反攻倒算政策,激起英國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失望和不滿,特別是查理二世的繼承者詹姆士二世力圖在英國恢復天主教,這不僅激怒了英國資產階級和新貴族,也使英國舊貴族的既得利益受到損害。在這種情況下,英國資產階級和新貴族聯合一部分舊貴族於1688年發動宮廷政變,推翻詹姆士二世在英國的統治,邀請其女兒和女婿(荷蘭執政)來英國擔任國王。為了避免國王專權損害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利益,保證英國資本主義的順利發展,他們吸取了查理二世復辟以來的教訓,對王權進行限制。1689年,英國議會通過《權利法案》,規定國王「四不準」,後來又通過了《王位繼承法》等一系列的法案,進一步削弱了國王的權力,英國國王最終處於「統而不治」的地位,到19世紀中期,英國資產階級的統治在君主立憲制的框架內確立起來。因此,從1689年開始,英國的政治體制應屬於君主立憲制。根據我們對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期間的政治體制的變化過程的分析,可以看出,從1640年至1689年,英國的政治體制的變化應該是封建專制→共和制→君主制→君主立憲制,
F. 為什麼英國革命突出自由而忽略平等
英國革命確立了資產階級代議制——即:英國模式的君主立憲制.(國王統而不治,是虛位君主;議會掌握國家權力.體現了自由.)但這個時候的議會是掌握在少數人手裡,沒有實現真正地平等.所以後來才會出現1832年英國議會改革,英國憲章運動等等一系列爭取民主權利的斗爭.英國的君主立憲制才日趨完善.法國革命強調的是全民性.我們一般都管它叫法國大革命.巴黎人民有好幾次武裝起義,都是為了推翻封建統治.法國真正的做到了平等。
比如說:法國現在的選舉就有直接選舉眾議院議員.人民的平等可見一般.法國是歐洲大陸典型的封建專制國家.它國家中的封建勢力異常強大,1875年《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以一票的微弱優勢通過,充分說明了共和制度確立的艱難.更多強調平等的話,自然就會以犧牲自由為代價.在這里需要注意,美國是結合了法國的平等思想,而不是法國大革命的思想.美國實行三權分立,充分保障人民的自由和平等.我們是新興的國家,國內沒有所謂的封建勢力,所以說不需要強調平等,民眾就把平等看做理所當然的事情.至於自由,美國是個開放的移民國家,兼容並蓄,自由理念體現的是一覽無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