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19世紀中期英國的地位如何
英國17世紀較早進行資產階級革命,確立了資產階級在國內的統治。之後又了掌握世界殖民霸權,擁有廣闊的殖民地。18世紀60年代,英國率先進行工業革命,促進了生產力發展,1840年前後完成工業革命。
到19世紀中期,英國世界工廠的地位形成了。
英國是19世紀遙遙領先的世界工業強國和海上霸主,有著當時「世界工廠」的稱號,亦是世界上第一個工業革命和工業化的國家,西方資本主義制度的倡導者,並且是早期議會民主制度的誕生地,無論在科學技術還是文學藝術水平亦有顯著的貢獻。在其頂峰時期,大英帝國曾經控制了世界四分之一的土地和三分之一的人口,因其控制的土地覆蓋了地球所有經度,太陽時刻都會照耀英屬領土,故號稱「日不落帝國」,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帝國之一。
㈡ 英國在歷史上的地位是否被高估了
英國,這個曾經被稱為「日不落帝國」的國家,在歷史上的地位是不可小覷的,任何一個國家在國際中的作用都是必不可少的,所以,不能說是英國在歷史上的地位被高估了。那麼英國在歷史上的地位是否被高估了這是怎麼一回事,下面我來給大家捋一捋。
首先呢,如果從古代來說的話,英國這個國家制度的某些方面呢,是值得其他國家借鑒學習的,雖然比不上羅馬、希臘的法律制度,但多多少少都為國際上其他國家的制度發展奠定了基礎。
總的來說,英國,不管是在經濟、文化、政治還是環境等方面,不管是在過去還是現在,做的還是很不錯的,評價一個人還要從多方面考量呢,何況是評價一個國家。英國,是國際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在國際中發揮的作用也是無可代替的,所以,英國在歷史上的地位也就不存在高估和低估一說。
㈢ 英國都鐸王朝的歷史地位是怎麼樣的
都鐸王朝(一四八五——一六○三年),是在英國紅白玫瑰戰爭以後建立起來的一個封建王朝,共歷時一百多年。在這一百多年裡,英國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它從一個離心分散、不統一的中等國家,一躍而成為了歐洲強國。英國的經濟從此取得了持續長足的進展,海軍實力得以擴大和加強;在意識形態領域里,進行了轟轟烈烈的宗教改革運動;在專制王權支持下的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結成了初步的政治聯盟。凡此種種,便是都鐸王朝在英國歷史上所留下的烙印,且具有其深遠的影響。
㈣ 英國歷史概況
1.早期文明
在不列顛群島上很早就有人類活動,約公元前13世紀,伊比利亞人從歐洲大陸來到大不列顛島東南部定居。
約公元前700年以後,居住在歐洲西部的克爾特人不斷移入不列顛群島,其中有一支稱為不列吞人,不列顛這一名稱可能來源於此。克爾特人已知使用鐵器,耕犁在技術上不斷進步,並已使用貨幣。生產力發展促使克爾特社會逐漸分化。
2.羅馬入侵
公元前54年,凱撒兩度率羅馬軍團入侵不列顛,均被不列顛人擊退。公元43年,羅馬皇帝克勞狄一世率軍入侵不列顛。征服不列顛後變其為羅馬帝國的行省。到409年,羅馬駐軍被迫全部撤離不列顛,羅馬對不列顛的統治即告結束。
3.丹麥入侵
從8世紀末開始,以丹麥人為主體的斯堪的納維亞人屢屢入侵英國。
879年,阿爾弗烈德大王和丹麥人訂立條約,將英格蘭東北部劃歸丹麥管轄,稱為「丹麥區」。10世紀初,阿爾弗烈德大王的後繼者逐漸收復丹麥區。11世紀初,丹麥人卷土重來。丹麥人佔領期間,英國封建化過程加速。
4.諾曼征服
英王愛德華死後無嗣,法國諾曼底公爵威廉於1066年率軍入侵,同年10月進入倫敦,加冕為英王威廉一世,史稱「征服者威廉」。
威廉征服後建立起的強大王權對鞏固封建秩序起了積極作用。約翰被迫於1215年6月接受《大憲章》,與封建主妥協。大憲章本質上是一個封建性文件,是保護封建領主的利益;但也有如保護市民貿易自由這樣有進步意義的條文。但約翰不久就否認憲章,君臣之間內戰連綿不斷。
5.英法百年戰爭
1337年-1453年間英國和法國的為了領土擴張和王位爭奪的戰爭,是世界最長的戰爭,斷斷續續進行了長達116年,當時又是黑死病流行的時代,在戰爭和疫病的雙重打擊下,英法兩國的經濟大受創傷,民不聊生。英格蘭幾乎喪失所有的法國領地,但也使英格蘭的民族主義興起。戰爭結束時,英國已走上中央集權的道路,之後英格蘭對歐洲大陸推行「大陸均勢」政策,轉往海外發展,成為全球最大的帝國。
英國全稱為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由英格蘭、威爾士、蘇格蘭和北愛爾蘭組成,而整個英國的歷史也就是由這四個區域的歷史交織組成。
1535年威爾士成為英格蘭王國的一部分,1588年格拉沃利訥海戰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使英國挫敗了國外天主教勢力的入侵,基本消除了天主教的威脅,鞏固了宗教改革的成果。1640年英國在全球第一個爆發資產階級革命,成為資產階級革命的先驅。1649年5月19日宣布成立共和國。1660年王朝復辟,1688年發生「光榮革命」,確立了君主立憲制。
1707年英格蘭與蘇格蘭合並,通過七年戰爭英國奠定日不落帝國的基礎,並獲取了海上霸主。1801年又與愛爾蘭合並。拿破崙戰爭後英國完成了日不落帝國的霸業。18世紀後半葉至19世紀上半葉,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完成工業革命的國家。
19世紀是大英帝國的全盛時期,1914年佔有的殖民地比本土大111倍,是第一殖民大國,自稱「日不落帝國」。
1922年愛爾蘭共和國獨立,愛爾蘭北部仍留在聯合王國內,即是今天的北愛爾蘭。
㈤ 什麼是英聯邦,英國在英聯邦中的地位
英聯邦是個有著70多年歷史的老牌世界組織,目前有54個成員,共17億人口。它由英帝國演變而成,所走過的歷程與世界民族獨立運動的興起和英帝國的衰敗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極盛時期的英帝國,被人稱為「龐然大物,巍然屹立,叱吒風雲,左右世局」。英國本土的面積並不大,但它在非洲到亞洲,從拉丁美洲到大洋洲的廣闊范圍內擁有眾多的殖民地和自治領域,構成了一座「日不落帝國」的大廈。但隨著時代的變遷,尤其是全世界的民族獨立呼聲不斷高漲,這座大廈在20世紀30年代便開始出現了裂縫。英國政府出於無奈,不得不以英聯邦的形式替代原來的英帝國。
1926年10月27日舉行的「帝國會議」最後通過了,由以英國樞密大臣貝爾福為首的帝國內部關系委員會起草的《貝爾福報告》。報告規定,英國和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和南非是「自由結合的英聯邦成員」,「地位平等,在內政和外交的任何方面互不隸屬,惟依靠對英王的共同效忠精神統一在一起」。1931年的《威斯敏斯特法案》又從法律上確認了以上原則,英聯邦遂正式形成。
二戰結束後,世界非殖民化進程迅猛發展,大批英國殖民地和保護國擺脫了英國的殖民統治。獨立後的英帝國成員多以主權國家的身份加入了英聯邦。由於歷史原因,這些國家都以英語為官方語言,在移民組成、文化背景和發展道路等方面都保留有共同的英屬殖民統治的烙印,它們當中的大多數成員國在國家的政治、經濟、法律等制度上都沿襲了英國的模式,然而,衰敗的英國已不可能完全控制英聯邦。雖然英聯邦各成員國政府首腦定期舉行會議,但其結果對成員國來說並沒有約束力。所以有人說,英聯邦內部的聯系變得越來越不穩定,變成了一個鬆散的、相互進行政治、經濟磋商與合作的組織。目前,英聯邦多數成員國是由本國人擔任國家元首。在其他由伊麗莎白二世女王擔任國家元首(其職能由她任命的總督行使)的成員國中,要求廢除君主立憲制而改為共和制的呼聲越來越高。
在英聯邦的成員國中,貧富懸殊極為明顯。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屬於發達國家,而其餘的成員國都是發展中國家,有些還屬於世界最不發達國家。窮國需要富國的資金和技術援助,富國則需要窮國的原料、勞動力和市場。過去的英聯邦特惠制,實際上就是英聯邦內的「最惠國待遇」。現在這一制度雖被取消,但經濟上互求和互惠的關系依然在英聯邦內部優先發展。從政治和外交的角度看,英國很需要英聯邦作為它重展大國雄風的一個舞台,而別的成員國希望藉助這個舞台增強本國的國際地位。因此可以說,盡管英聯邦的凝聚力已大不如從前,但這個組織還會繼續存在下去。
有若干跡象表明,英國正著意對英聯邦施加更大的影響,力圖在英聯邦內重新發揮其主導作用。布萊爾政府一方面加強了對英聯邦貧窮落後的成員國的經濟援助,同時用英國的價值觀重整英聯邦內部秩序。最近,英國以「踐踏人權」作為借口,鼓動歐盟和美國對英聯邦辛巴威實行制裁就是一個例證。然而這樣做的效果只能適得其反。若真的想使英聯邦重新凝聚起來,恐怕還得堅持「地位平等」的原則
㈥ 英國歷史上什麼走在世界領先地位(從經濟、政治、科技方面回答)
成因:1,最早完成資產階級革命,建立了資本主義制度,極大的解放了生產力,適應了新興資產階級的要求,當然也從根本上改變了英國的生產方式,促進了其經濟的發展。2,作為島國,優越的地理位置使英國的海軍力量雄厚,擊敗西班牙的「無敵艦隊」後,英國建立其海上霸權,為其產品的輸出和對外貿易的發展創造了條件,這也是英國可以建立其廣大的海外殖民地的起點。3,同樣是島國的位置使英國長期遠離歐洲大陸的爭霸戰爭,保持了其國內的和平穩定。4,作為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發源地,以蒸汽機為標志的一系列發明創造為經濟發展提供了巨大動力支持。
表現:1,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發源地,十九世紀初成為了世界工廠。2,倫敦成為了世界金融中心,英鎊成為地位最高的貨幣。3,擁有世界上最廣大的殖民地,產品輸出與資本輸出均為世界第一。4,被稱為「日不落帝國」,在世界政治中佔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