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緊身胸衣的發展歷史
人們對細腰的癖好已經這樣反復折磨婦女們好幾千年了,克里特島出土的壁畫上的蛇女祭司身上束得很緊的腰圍尺寸使得她們象甜瓜一樣結實豐滿的乳房頂向下巴。西方人對女性審美的歷史在截然不同的時期里就像鋸條一樣反復地拉來拉去:有肚皮和沒有肚皮。古希臘人和羅馬人喜歡自然的平肚(加上小巧的乳房和豐滿的臀部)。而在1348年黑死病大流行以後,人們開始崇拜起沙漏形的身材起來。「當一些婦女在公開場合戴上假發,穿上低胸襯衣,任其乳房束得如此之高,竟至可以將一柄蠟燭徑直擱在酥胸之上時,誰會懷疑人性已經破滅到了地獄的邊緣?」歷史學家馬修·維尼淪是這樣描述那些黑死病的倖存者們是如何瘋狂追求享樂的。
在古希臘羅馬時期,婦女以自然為美,因此在那時決不可能出現緊身胸衣這種通過改變女性自然體態達到美的效果的服裝。在中世紀,由於宗教陰影在歐洲的籠罩,人們對女性美避而不談。因此在那時也不可能出現緊身胸衣這種服裝。但中世紀出現的緊身厚質背心可視為對歐洲女服格局產生重大影響的緊身胸衣的雛形。
文藝復興時期,新興的人文主義思潮反對封建神學權威,他們以人為中心來觀察問題,以人性代替神性,反對教會的禁慾主義,提倡個性解放,強調仁愛、平等的觀念。這個時期的思想、文化、藝術等各方面都對服裝產生了重大影響。從服裝外觀上看,性別差異的強調和誇張是這時期的主要特點。男子服裝的重心在上半身,呈 上重下輕的倒三角形,通過上半身的健壯和下半身的緊貼來表現男性的性感特徵;女性服裝重心在下半身,呈上輕下重的正三角形,通過袒露胸口,使用緊身胸衣與下半身膨大的裙子形成對比來體現女性的性感特徵。17世紀的巴洛克時期,其藝術風格與文藝復興時期不同,充滿生氣和動感,氣勢雄偉,非常強調裝飾性。17 世紀後半葉,女服中出現了表面極富裝飾性的緊身胸衣——苛爾·巴萊耐(CorpsBaleine),它使得16世紀的上身細長造型重新流行。
發源於文藝復興時期的西班牙風女裝 (1550-1620)。西班牙風女裝在使用法勤蓋爾(一種原始的裙撐)誇張下半身的同時,在上半身使用束腰的緊身胸衣「巴斯克依」(Basquine, 嵌有鯨須的無袖緊身胴衣)來整形,腰被勒得很細,胸也被包在倒三角形巴斯克依奴裡面。強調女性的細腰之美,早在13世紀,人們就對此挖空心思地做了不少努力,但真正用來勒細腰身的緊身胸衣的發明是在16世紀後半葉,也正是從這個時候,女性的細腰成為表現女性性感特徵的重要因素。與強調豐臀的裙子越發膨大相對應,女性的腰身也被緊身胸衣勒的越來越細,甚至出現了鐵制胸衣。法國國王亨利二世(1547-1559在位)的王妃卡特琳娜· 德·梅迪契的嫁妝中就有鐵制緊身胸衣(說句題外話,後來英國的圓顱黨領袖、處死了查理一世國王的克倫威爾就把這種鐵制緊身胸衣穿在衣服里以防止暗殺者的襲擊,那時已經裝備了火槍,大概這是世界上最早的防彈衣吧。),也就是這位王後第一個把這種本來用在醫療上的鐵制胸衣穿在身上,這種鐵甲似的胸衣分前後兩 片,一側裝合葉,一側用掛鉤固定。卡特琳娜認為理想的腰圍尺寸是13英寸(約33厘米),據說她的腰圍是40厘米,她表妹瑪麗·斯圖亞特的腰圍只有37厘 米。一般貴族女子的緊身胸衣是用布製成的,1577年前後,出現一種叫做「苛爾·佩凱」(Corps Pique)的緊身胸衣,其特徵是用兩片以上的亞麻布納在一起,中間還常加薄襯,很厚硬,為保持形狀和達到強制性束腰的效果,在前、側、後的主要部分都縱向嵌入鯨須,前部中央下面的尖端用硬木或金屬製成,這部分法語叫「比尤斯克」(busc),英語叫「巴斯克」(busk)。也有前下端呈棒狀地突出來。胸 衣的開口在後部或前部的中央部位,用繩或細帶系緊。苛爾·佩凱的下緣內側有鉤扣或細帶以連接下面的法勤蓋爾,外側有垂下的飾布。
到16世紀,緊身胸衣具有了完備的形制,成為一種塑造女性胸腰部位立體造型的獨立部件。當時的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1558—1603)曾一度極力倡導束腰, 影響了當時女性的時尚。文藝復興時期的女服以細腰身的裝束美而著稱,剛剛從「罩殼型」無腰身服飾盛行的中世紀走出的女性,為了突出身體的曲線美,通過緊身胸衣和裙撐這兩者的組合對比來完成細腰身的造型,從而讓堅硬的緊身胸衣和龐大的裙撐開始時興起來。在接下來的巴洛克時期,女服仍尚好纖腰凸臀,依然採用了 緊身衣形態,而裙撐則一度被淘汰。這時期的緊身衣在腰部嵌入了許多鯨須,縫線從腰向胸呈放射狀扇形張開。 人們開始追求希臘式的自由民主精神,新古典主義風格的女裝也學習古希臘女裝的式樣。後來的帝政時期,由於拿破崙對古羅馬的崇拜,而延續了新古典主義的風格,向直線性女裝發展,女人們短暫的擺脫了緊身胸衣的束縛。但到了1810-1811年左右,隨著拿破崙宮廷對華麗式樣的推崇和對內衣的重視,緊身胸衣又悄然興起。這時的緊身胸衣與以往不同的是不再嵌入很多鯨須,而是把數層斜紋棉布用很密的線跡緝合在一起,或用塗膠的硬亞麻做成長及臀部的新型緊身胸衣。對於豐滿的胸和臀採用插入細長的三角形檔布的技巧使其合體,前面把乳房托起,腰腹部束緊、壓平,背部中央用繩子扎緊,以起到整形的作用,因此穿著起來舒服一些。
獨特的新浪漫主義時代開始以後,女裝再度回到追求16實際豪華宮廷趣味的方向。緊身胸衣「苛爾塞特」(corset)成為達到整形目的的必備用具,整個上半身縫制的非常合體,一般多在背部開口系扎,如果開前襟,就使用掛鉤扣合。以前為強調細腰衣服前中心呈銳角尖下去的裝飾線又一次登場。與次想對應,裙子的擴大化也不斷加劇,襯裙的數量不斷增多常達五、六條之多(最多的達30層)。這時的男裝也開始強調細腰收身,時髦的男士們也用緊身胸衣來整形(變態!),整個造型裝腔作勢。
拿破崙三世的第二帝政時代里,歐洲第一美女、拿破崙三世的皇後歐仁妮(Engenie,1826-1920),以她的氣質優雅、感覺敏銳領導了女裝的新潮流,新洛克克時代開始了。人們發明了在硬襯裙里加入細鐵絲圈製成輪骨的新型襯裙克里諾林(來源自義大利語crinolino),裙子不再依靠襯裙的數量來膨大,從而大大減少了襯裙的數量。與此配合的緊身胸衣苛爾塞特自然必不可少,有些在胴衣上自腰部起有15-20厘米的誇張下擺,而且胴衣上也施以與裙子相呼應的華麗裝飾。 自文藝復興以來,在緊身胸衣流行的三百多年中,為了獲得妖嬈的身段,許多貴族家的少女在母親的監督下,從小有計劃地長期進行束腰活動。就象我國古人喜愛「三寸金蓮」一樣,西方人認為美麗的姑娘必須腰肢纖細,據說歷史上有13英寸和14英寸的畸形細腰,一個英國婦女曾經給一家雜志寫信描述自己16.5英寸的腰肢,而編輯回信說:「我無一例外地發現,腰圍最小的姑娘們都是些舞池的皇後」。為了得到細腰,最遲在十四、五歲以前,女孩們在肉體未發育成熟時就開 始整天扎著緊身胸衣束腰,只在晚上睡覺時才解下來,隨著她們對束腰習以為常,胸衣會越扎越緊,經過多年努力,盡管身體其他部分都發育正常,而腰卻細得象蜜蜂一樣,這就是所謂的「苛爾塞特教育」。
革命者反對緊身胸衣
由於緊身胸衣代表了當時上流社會的審美情趣和價值取向,因此常常被革命者們視為腐朽生活和價值觀念的象徵(就像我國的革命者看待纏足一樣),因此在革 命爆發的時候,緊身胸衣必然成為革命的對象之一。在法國大革命期間,緊身胸衣和所有的貴族生活及其用具一起成為了革命者所反對的目標。正如後來美國20世紀60年代的激進分子燒掉胸罩一樣,法國的革命者也在18世紀90年代燒掉了緊身胸衣。
「看見女人象黃蜂一樣被束成兩半,那可不是什麼賞心悅目之事,」法國啟蒙思想家讓·雅克·盧梭這樣說,他為法國革命設定了兩個目標,即自由與自然。「 腰部的纖細,跟其他所有東西一樣,都有其自然的比例,有其尺寸,超出那個范圍,那就一定會成為瑕疵了。這種瑕疵在光著身子的時候將非常觸目驚心,因此,為 什麼必須是在穿著衣服時候的美呢?」
巴士底獄被攻克以後,巴黎各處都貼著這樣一條標語:「Vous avez la liberte des cultes et celle costume.」也就是說:「你可以自由崇拜,亦可自由著裝。」但是隨著帝政的到來和王政的復辟,緊身胸衣再度「壓迫」著婦女。昏厥和沒有胃口,成為維 多利亞時代教養很好的婦女的共同毛病。革命與反革命,緊身胸衣又被賦予了文化和政治上的含意,成為一種代表腐朽生活的符號。在1856年,法國上演了名為 《喧鬧的衣裳》諷刺劇,女演員穿上誇張的鋼鐵大傘裙登場,嘲笑它的笨拙、累贅和對女性身軀的禁錮,漫畫家們也將克里諾林畫成鋼鐵囚籠,對其大加諷刺。
⑵ 中世紀歐洲貴族的服飾是怎樣的
歐洲中世紀拜占庭樣式服裝繼承和發揚了古希臘與古羅馬的文明和藝術風格,同時又糅合了東方精美華麗的刺綉圖案,並以絲綢為貴為尚。
14—16世紀,在文藝復興思潮影響下,人們開始反對封建神學,反對教會的禁慾,提倡個性、人性解放,這些思想、文化、藝術等各方面對服裝產生了重大影響。
服裝開始改變了用符合人體的自然形態來表現服裝的做法。越來越無視人體,走向極端的追求服裝個性造型美道路。
從中世紀對女性美避而不談的宗教禁慾陰影走出來的女人們為了突出自己的曲線美,開始讓堅硬的緊身胸衣和龐大裙撐組合來完成自身的曲線美。
巴洛克,中世紀歐洲廣泛流行的一種藝術樣式,特點是宏大、絢麗、誇張、激情、宗教感。這一時期服裝充滿生氣和律動,強調裝飾性。
男裝不再像之前那麼短,並且前襟有很多排扣。繁多裝飾性的排扣密密麻麻的從上打到下,裝飾也頗為華麗,外套的扣子只扣上面幾個,剩下的都為裝飾用。
(2)英國什麼時期男子束腰擴展閱讀:
貴族,可能是這個時代最時髦的詞之一,只是,其中以調侃與誤讀居多。在歐洲,貴族群體雖已逐漸沒落,但貴族文化卻沉澱下來,尤其是貴族服裝對藝術圈的影響,至今仍在。
從西歐4世紀末開始,日耳曼民族大遷移,低文化的日耳曼民族終於滅掉高文化的西羅馬帝國,成為西歐中世紀歷史舞台上的主要角色,為形成近代歐洲文明打下了基礎。
古代日耳曼民族生活環境地處山洪排水道口處,由於環境惡劣,造就了這個民族深思熟慮的頭腦,他們不得為了生存而拚命幹活。
可能是由於為了自身行動方便,他們慢慢脫離了古希臘古羅馬的傳統 文化,順應自然環境,形成了他們那種自然發生的四肢分離的體型服飾。而這種服飾就是現代西歐服裝的基礎。
⑶ 求英國傳統服裝的資料!!
主要有圓頂硬禮帽、燕尾服。
圓頂硬禮帽是毛氈帽的一種,在1850年由英國人詹姆斯·寇克發明。起先設計的出發點是利用硬式材質來保護頭部,但在19世紀後期開始普及。
主要原因是這種圓頂硬禮帽有些類似上流社會配戴的高頂絲質禮帽,但價格又不那麼高昂,毛氈的質料也容易清洗,因此頗受社會小康階層歡迎。
燕尾服歐洲男士在正規的特定場合穿著的禮服。其基本結構形式為前身短、西裝領造型,後身長、後衣片成燕尾形呈兩片開衩,源於歐洲人馬車夫的服裝造型。色彩多以黑色為正色,表示嚴肅、認真、神聖之意。
(3)英國什麼時期男子束腰擴展閱讀:
圓頂硬禮帽簡介:
在英國倫敦,圓頂硬禮帽曾是英國紳士與文化的象徵。在1960年代才逐漸式微,今日多數的英國年輕人沒有看過圓頂硬禮帽做為正式禮服的樣子。
在北愛爾蘭每年7月12日的遊行時,橙黨都會戴上圓頂硬禮帽做為傳統服飾,不過平日他們是不戴這種帽子的。
圓頂硬禮帽在西方有英式與美式兩種講法,英式經常稱為Bowler Hat。美式則講Derby Hat。
在南美洲高原的許多傳統部落中,女人戴圓頂硬禮帽是相當常見的。
燕尾服發展:
燕尾服起源於英國。在十八世紀初,英國騎兵騎馬時,因長衣不便,而將其前下擺向後捲起,並把它別住,露出其花色的襯里,沒想到這卻顯得十分美觀大方。
於是,許多其他兵種相繼仿效。十八世紀中葉,官吏和平民紛紛穿起剪短前擺的服裝作為一種時尚,這樣燕尾服就產生了,並且很快地遍及了全英國。到了十八世紀晚期,燕尾服已經在歐美大部分國家風靡起來了。
隨著時間的推移,燕尾服發展成兩種樣式。其一為英國式。英國式主要為高翻領,且是對稱的三角形,扣上扣時為對襟形狀。它一般與白色的短外褲一同穿,如是穿緊身褲,就應以黑皮靴相配。
燕尾服穿著風俗
燕尾服的後衣片長垂至膝部,後中縫開衩一直開到腰圍線處,形成兩片燕尾。後背兩側有公主線構成,使其造型合體,腰部有橫向切斷線,與前面的衣擺切斷線相接,在橫切斷線下連接著燕尾部分,這是維多利亞時代男裝基本裁法的繼承。
後腰橫切斷接縫上裝飾著兩粒包扣,後中縫和兩側的公主線均採用劈縫做法,不緝明線。
燕尾服的袖子很細,袖山很高,袖窿較小,在袖根內側的腋窩部分有一塊做成雙層的三角形墊布,以增加耐磨性和吸汗性。
燕尾服衣身部分的里子一般為黑色緞子,袖裡子則是白色的人字形斜紋綢。為了使胸部富有體積感,同時又有柔和的懸垂感,在前胸要用彈性較好的馬尾襯,後背部分一般用棉布襯或縮絨襯,駁頭上要用八字形的針腳來納,以增加駁頭的折返彈性。
與燕尾服相搭配的禮服褲也不同於一般的西褲,立襠較深,一般不用腰帶,而用背帶。褲子前面有兩個活褶,褲腿從臀到膝較寬松。褲長略長一些,但沒有卷褲腳。
外側褲縫處裝飾兩條與燕尾服駁頭同色同質的絲帶。兩側的褲兜為直開兜,前腰省的旁邊有單開線的表兜,一般沒有後褲兜,要有也只是一側有,是雙開線的挖兜。因使用背帶,故褲子前後都裝有背帶扣。後腰中央有三角形缺口,這里保留著過去定做時代的痕跡。
⑷ 英國貴族男女在文藝復興時期服裝特點
文藝復興時期服飾分為;
一、義大利風格時期服飾(1450年—1510年)
二、德意志風格時期服飾(1510年—1550年)
三、西班牙風格時期服飾(1550年—1620年)
文藝復興時期服飾發展的三個階段及各階段的特點:
義大利式時期特點:內衣部分地從外衣縫隙處露出,與表面華美的織錦布料形成對比,進一步襯托出美麗的布料。
男裝普爾波安:工藝和服裝結構三大顯著特點:一絎縫,用倒針法;二是前開;三是改變了中世紀袍服的裁剪方式。
分體式女袍:外規似上下相連,腰部有接縫。
德意志式時期特點:切口服裝、用裘皮作為衣領或服裝緣邊的裝飾方法
切口服裝也叫雇兵步兵風格,原意是用刀、劍等亂砍、劈刺、割傷等,引伸為切口、裂縫、開衩,或開縫於衣服上的裝飾。
西班牙時期特點:追求極端的奇特造型和誇張的表現,縫制技術高超。
皺領的流行:閉口式輪狀,敞口式立領,披肩式。緊身胸衣:鯨須胸衣,布納胸衣。撐裙:吊鍾式箍撐裙,環輪形箍撐裙
袖子根據填料不同造型可分為:泡泡袖,羊腿袖,悍婦袖
男人仿照法國勃艮第地區的緊身褲,穿彈性布料縫制的連襪褲。襯衫在衣領和衣袖上顯得很時髦。除了樸素的衣袖外,還喜愛不同色彩或多種色彩的豪華衣袖,有燈籠袖、裝飾袖以及剪開袖等。作為大衣式的外衣,長短不一,可以有真袖和假袖,也可以沒有袖子。
女人的服裝,已由哥特式那種舒展而又自然苗條的外形,演變為厚實布料或豪華絲絨的寬大褶裙。到了文藝復興盛期,時裝顯得笨重、不舒適和臃腫,衣料越厚實就是越雅緻。腰身縫得很窄,為了突出體形,穿細金屬棒襯墊的緊身胸衣。衣服往往向上開成一個寬大的袒領。當時有人曾同情地談到這種時裝,說:「身子被可怕地緊箍著,女士們就像烈士們為信仰而獻身那樣,出於虛榮而不得不忍受同樣的痛苦。」
樣式主義時期的時裝顯示出一種新的自我限制的意願,因為文藝復興時期的個人主義已最終表明是歧途。男人穿一件緊身短上衣,幾乎是幾何形的剪裁式樣,僵硬的立領使得頭部失去了活動自由。女人的服裝也同樣僵硬。緊身胸衣迫使上身緊箍在一個尖端朝下的圓錐形里,寬大的裙子藉助於裙撐而呈現為一個穩定的鍾形。
西班牙人穿著相對比較隨意,特別是在休閑場所以舒適為主,但在會談等正式場合要求穿西裝,特別隆重的場合要求穿禮服(如燕尾服等),因此,到西班牙進行工作訪問,肯定需要帶西裝等正式服裝。按照西班牙人的禮儀要求,參加外事活動時建議男士穿西裝,內穿白襯衫,打領帶,穿黑色皮鞋;女士穿職業套裝(或套裙),盡量避免下身穿褲子(而是穿裙子)。去劇院看演出或去賭場,也一定要穿正裝。在出席外事活動時,應注意請貼上的服裝要求,絕對避免穿便裝(如牛仔褲等)。在外出旅遊觀光(特別是郊遊)時,可以穿休閑服裝(如有外國人陪同,最好事先與外方打招呼)。參觀教堂等場所時,注意著裝整齊。
義大利是歐洲文藝復興的策源地與中心,其國家的手工業尤其是毛紡織生產十分興旺。新生產力和新興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產生發展,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繁榮和都市生活的富庶。在此經濟基礎上,文藝復興新思潮活躍在社會各領域,宣揚人生價值和人性自由解放,大肆鼓吹現世的享樂和現實的幸福,追求美飾美物、追求奢華富有的風氣日益昌熾。應運而生的義大利花樣絲絨,以其高雅的質感和高昂的價格被視作富貴和奢侈的象徵,而受到社會特別是貴族和富有者的狂熱青睞,成為許多重要人物的服飾穿戴。竟然還有許多著名畫家參與了絲絨服飾的設計與普及,他們的作品在許多重要人物穿戴的絲絨服裝上得到印證。
文藝復興時期服裝特點包括:
高底鞋-
有點像松糕鞋,是高跟鞋的前身。
但是,高度!竟然驚人的達到25~30cm。也就是說,160的女人,穿上它之後可以到190!
omg。富貴階層為了凸顯自己,總是什麼方法都敢嘗試。
哦,突然想到,文藝復興時期的女人可是喜歡在臉上貼黑痣的,並且這個時期的人都不講衛生,一年最多洗2次澡,香水就是這個時代創造的用來掩蓋臭味的東東。
方頭鞋
與哥特時期的尖頭鞋-波萬那不同,文藝復興時期的鞋子是橫向發展,並且也會裝飾斯拉修紋樣
緊身胸衣
有了膨膨的下身,女人們開始追求細腰了。
據稱,當時認為最完美的腰身是33cm!
當然,那時還不時興S曲線,只喜好纖纖細腰和豐滿膨大的下身。
也是從這個時期開始,傷身的,不科學的束腰趨勢流行起來。這個跟中國纏足沒什麼區別,讓女人都成為了畸形審美觀下的犧牲品。
褶飾領-
好理解,就像個大圓盤,讓佩戴者顯得高傲尊大不可一世。當然,佩戴者多是有身份的貴族皇室。
裙撐
這個時期發明的裙撐大量使用鯨須或鐵絲來製作,讓女人的下身凸顯的更加渾圓豐滿,呈A字形
填充物。主要填充袖子與褲子
文藝復興時期男裝的特點就是大量使用填充物。
袖子,緊身褲子都會大量填充使其膨脹,也是這個時期出現了可摘卸的袖子。據記載,這時還時興用袖子做禮品贈送友人。
⑸ 關於英國皇室的規矩
風土人情
英國人一向注意服裝的得體與美觀。男要肩平,女要束腰,衣服平整,褲線筆挺。即要突出健美的線條,還要掩蓋身體的缺陷。
在某些特定的正式場合,英國人還保留不少傳統服裝。法院正式開庭時,法官仍然頭戴假發,身穿黑袍。教堂做禮拜時,牧師要穿上長袍。每屆國會開幕,女王前往致詞時,更是頭戴珠光閃爍的王冠,隨行的王宮女侍都身著白色的長裙禮服;王宮衛士身穿鮮紅的短外衣、黃扣黃束腰,頭戴高筒黑皮帽。倫敦塔樓的衛士黑帽、黑衣、上綉紅色王冠及紅色邊線。近衛騎兵是黑衣、白馬褲、黑長靴、白手套,頭戴銀盔,上面飄著高高的紅穗。
二
英國的禁忌與習俗
三個禁忌
不能加塞 英國人有排隊的習慣。你可以看到他們一個挨一個地排隊上公共汽車、火車或買報紙。加塞是一種令人不齒的行為。
不能問女士的年齡 英國人非常不喜歡談論男人的工資和女人的年齡,甚至他家裡的傢具值多少錢,也是不該問的。如果你問了一位女士的年齡,也是很不合適的,因為她認為這是她自己的秘密,而且每個人都想永葆青春,沒有比對中年婦女說一聲「你看上去好年輕」更好的恭維了。毫無疑問,每個女士的發型、化妝和衣著都是為了讓自己看起來更美麗、更年輕,但是如果她的打扮讓人感到太刻意,那麼別人就會帶著非難的口吻說她「顯得俗氣」。
不能砍價 在英國購物,最忌諱的是砍價。英國人不喜歡討價還價,認為這是很丟面子的事情。如果你購買的是一件貴重的藝術品或數量很大的商品時,你也需要小心地與賣方商定一個全部的價錢。英國人很少討價還價,如果他們認為一件商品的價錢合適就買下,不合適就走開。
盥洗室與去「100號」
盥洗室一詞的本意為洗手或洗臉的地方,但其實際含義則是廁所,英國人上廁所時不會直截了當地說「去上廁所」,在提醒別人時也是如此,都不直接提到「廁所」二字。如果你想要上廁所,可以說「去男人的房間」,或「去女人的房間」,也可以說「請原諒幾分鍾」或「我想洗手」等等。小孩子們想要大小便時便說「我要去那個地方」。在朋友之間和家庭內部,「100號」則是最常用的說法。
舞會上怎樣不失禮
英國大型舞會一般在晚間10時左右開始。舞會可在私人家中或到飯店舉行。主人邀請客人應事先寄送請柬,並注意邀請的客人男女數目要大致相當;如不等,可使男子多於女子。按照習慣,主人請人參加舞會,有時也設晚宴;有時光請跳舞而不設晚宴;而有的則請參加舞會的客人中少數人吃晚飯,飯後跳舞;其他人只能參加舞會而不能吃飯。所以,被邀請的人一定要看清請柬上的字樣,以免使主人難堪。舞會上,主人備有夜宵,也可能只備些茶、咖啡和三明治等。參加舞會的客人服裝要整齊,跳舞時男賓要輪流請女賓,其中有一次必須與女主人跳舞。男子與男子、女子與女子共舞是要被人笑話的。遇到重大喜慶節日,一個人如同時接到兩份請柬,那麼可參加一個舞會,提前退場後再趕另一個舞會,因為按習慣參加舞會的人可隨來隨走,不算失禮。
女士優先與紳士風度
在英國,尊重婦女是體現紳士風度的一個重要方面。女士優先是一個人人皆知的行為准則。
在通常情況下,英國人總是把女子放在優先考慮的地位。如男女一起進房間,男的要替女士開門。進房間或進餐館大多是女子在前,除非男的必須在女士的前頭去選餐桌、開車門或做其他效勞。在街上行走,或過馬路時,男子要走在女士身旁靠來車方向的一側。如果一個男子和兩個女士一起走,他應當走在兩者當中。如果男主人或女主人或者兩者同坐一輛車來接客人去吃飯,客人應該擠在汽車的前座,讓後座空著,因為司機就是男主人或女主人。在宴會上,主人把客人領進客廳時,如果客人是位女士,她進客廳時,廳中的大多數男子都要站起來以示敬意。如果女主人的女兒在,她要把客人給女兒作介紹。通常是把男士介紹給女士,除非他年長得多或地位高得多。一般的慣例是年輕的介紹給年長的。不管進入客廳的是男士還是女士,在客廳里就座的女士都不必起身為禮。宴會開始,男士們為女士們拉開椅子,幫女士入座。
有些英國人慨嘆,在對待女士的禮遇方面,如今世風已不如以前。據說是因為婦女在選舉、就業、 工資待遇和接受高等教育方面獲得了與男人平等的權利,她們就不再需要以往的那種照顧了。看來,對女士的禮貌是出於男士覺得女士需要保護。
做客和餐桌上的禮節
如果你被邀請到別人家做客,就要考虎這樣幾個情況。比如,該在什麼時候到主人家?如果不是談正經事,只是個社交聚會,早到是不禮貌的。女主人正在做准備,她還沒完全准備好你就到了,會使她感到非常尷尬。晚到10分鍾最佳。晚到半小時就顯得太遲了,需要向主人致歉。什麼時候應該離開呢?這沒什麼規定,但在主人家坐得太晚是很不禮貌的。如果只是邀請你共進晚餐和聊天,那麼你最好在10點至11點之間離開或者餐後1小時告別。如果你被邀請留下來住幾天或度周末,在離開之前應特意買束花送給女主人,這會使她非常高興。另外,離開後的第二天要發一封便函向主人致謝,並隨附一件小禮品如一盒巧克力或一些鮮花等。
英國的飯菜簡單,但是吃飯的規矩復雜。最主要的是坐直,學別人的樣,吃飯的時候不準高高興興地問別人,並和別人不停地交談。每個人不能把自己使用的匙子留在湯盆或咖啡杯或其他菜盤上。湯匙應放在湯盆的托碟上,咖啡匙要放在茶托上。喝湯時最好不弄出響聲,並用匙的一側從里往外舀,不能用匙頭,更不能端著湯盆把盆底剩的湯全喝光。不論吃什麼東西,都盡量別弄出聲響,否則,就會被認為是不懂規矩。每餐一般只上一道主菜和沙拉,最後上一道甜食。如果客人沒有吃飽,可向女主人誇贊她做的美味並再要點雞、牛排或其他菜,女主人會多加一份菜給他,但從不再多加。不能在別人面前打飽嗝。端上咖啡時要就著杯子喝,咖啡匙要放在托盤上。不能在餐桌上抽煙。吃完飯,客人要將餐巾放在餐桌上,然後站起來。男士們要幫女士們挪開椅子。如果主人還要留客人再吃一頓飯,餐巾可按原來的摺痕折好。餐後,客人要坐上一兩個小時,然後向主人道別。
⑹ 英國19世紀禮服的特點
英國的19世紀主要處於維多利亞所統治的時代(1837年~1901年)。這個時期的服飾特點是;
1、大量運用蕾絲、細紗、荷葉邊、緞帶、蝴蝶結。
2、多層次的蛋糕裁剪、折皺、抽褶等元素,以及立領、高腰、公主袖、羊腿袖等宮廷款式。
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上層社會,有許多禮儀講究,特別是夜裡的社交活動,男士必須穿燕尾服,需舉止文雅談吐不俗。
隨著復古風潮的盛行,這股華麗而又含蓄的柔美風格,正帶給我們耳目一新的感覺。
(6)英國什麼時期男子束腰擴展閱讀:
有古董感的蕾絲材質是19世紀維多利亞服裝風格的頭號代表。上好的蕾絲頗費手工,而且代價不匪,具有高級訂制的珍貴感。
而如今先進技術手法的運用,令坊間的蕾絲也變得較為柔軟、透氣、易熨燙,因此開始被大面積運用在了服裝上。
維多利亞時代,女人們喜歡在領口、袖口、裙擺處露出內衣的蕾絲花邊,而就算是當時流行的下午茶,也要鋪上白色刺綉蕾絲的桌布和餐巾,可見蕾絲在維多利亞時代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