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劉公島為什麼被英國租借

劉公島為什麼被英國租借

發布時間:2023-09-30 02:31:24

『壹』 歷史:威海人民反抗英國殖民統治的史實

(一)強行租占

歷史背景 中國在甲午戰爭中的失敗,加速了帝國主義侵華的進程。西方列強在加強對華經濟侵略的同時,加緊侵佔中國沿海重要港口,在華展開了搶占租借地、劃分勢力范圍的激烈競爭。這一時期,列強瓜分中國的矛頭首指華北。1898年德國在沙俄的支持下租占膠州灣,而沙俄隨即以抵制德國為借口租占旅順大連。同年,法國在華南強租廣州灣(現湛江港)。英國是最早侵華的資本主義國家,在華擁有的政治經濟權益最多。在列強瓜分中國狂潮中,英國為維護其在華的政治、經濟壟斷地位,修改其對華的既有政策,決定租占威海衛和香港新界,以便北與沙俄對峙,南與德法抗衡。1898年3月7日,英國外交大臣巴爾福即要求其駐華公使想盡一切辦法取得租借威海衛的優先權。3月25日,英國政府正式訓令其駐華公使竇納樂不惜一切手段租占威海衛。由於山東已被劃為德國的勢力范圍,而根據《馬關條約》的規定,威海衛又由日本佔領,以監督清政府償付戰爭賠款。因此,英國在決定租占威海衛的同時,積極設法收買德、日兩國。對德國,於3月26日表示租占威海衛乃出於無奈,決不侵犯德國利益。此後又於4月20日正式聲明不修築威海衛至山東內地各處的鐵路,以此承認山東為德國的勢力范圍,因而得到了德對其侵略計劃的默認。日本則由於在東北的爭奪上與沙俄存在激烈的矛盾,因而也希望藉助英國的勢力牽制沙俄,當英國探詢其態度時立即表示同意。在分贓的基礎上與德、日兩國達成諒解後,英國更加肆無忌憚地推行其侵威計劃。

強行佔領 在與德日等國加緊勾結的同時,英國於1898年3月15日從香港調遣軍艦10餘艘前往煙台,圖謀在日軍撤離後搶先佔領威海衛,以武力為後盾逼迫清政府就範,以達到其租借目的。5月7日,清政府對日賠款在倫敦全部付清。5月9日,駐威日軍主力開始撤出威海衛。5月21日,清政府派員接收威海衛和劉公島。英國則於5月19日和22日委派接收大員率「水仙花」號和「敏捷」號戰艦侵入威海衛,並在日軍的協助下佔領日軍退出的營房、炮台、基地及所租用的土地。5月23日,中日交接事宜完畢,日8軍撤出威海衛和劉公島。5月24日是英國維多利亞女王的生日,英軍選擇該日在黃島 舉行了佔領儀式。當天下午1時30分,「水仙花」號指揮官耐皮爾率領海軍陸戰隊士兵登上劉公島並進占黃島。英方接收專員金霍爾和駐芝罘港領事霍普金斯在英國駐華公使館武官布朗、敏捷號艦長史密斯.多倫的陪同下來到設於黃島炮台下的儀式現場。清政府委派的辦理威海衛事宜委員山東侯補道嚴道洪、管帶復濟兵船前游擊林穎啟也隨同前往。金霍爾宣讀佔領宣言後,英國國旗開始冉冉升起,當旗幟飄揚到桅頂時,樂隊奏起了英國國歌,英軍舉槍致敬。隨後,儀式在一片「女王萬歲」的狂呼中收場。至此,英軍完成了對威海衛和劉公島的軍事佔領。

逼簽租約 3月28日,英國駐華公使竇納樂正式向清政府提出租借威海衛的要求,聲稱:俄以旅順為軍港,則對中國異常危險,惟以威海衛租與英國,足以制俄之跋扈。但清政府以威海衛尚在日軍佔領之下為由予以拒絕。竇納樂隨即於3月31日向清政府發出最後通諜:如果得不到確切消息,事情將交由英駐華海軍司令辦理。清政府被迫於4月3日同意其租借要求,並於4月20日委派慶親王奕匡、刑部尚書廖壽恆與英使舉行談判。1898年7月1日,中英《租威海衛專條》在北京簽字。中方簽字代表是奕匡、廖壽恆,英方簽字代表是竇納樂。《專條》規定:將威海衛及附近海面租與英國,租期與俄佔旅順大連之期相同,英國有權在沿海一帶築炮台、駐軍隊等。中國所保留的權利是:軍隊仍可進入;威海衛城由中國管理,原駐城內的官員仍可在城內各司其事;中國兵艦仍可使用威海水面。此後,中英雙方派員於1900年4月25日至同年5月17日將東起大嵐頭村東北海濱、西至馬山嘴、南至草廟子以里除威海衛城以外的738.15平方公里的區域劃為租借區,當時區內人口約為12萬。由此,英國在華北奪得了一個具有戰略意義的港口,而清政府的防禦能力則遭到進一步削弱。

(二)武裝抗英

侵略者的堅船利炮能夠使昏庸腐朽的清政府為之屈服,但是具有高度愛國主義精神的威海人民是不可辱的。在英租威海衛的三十二年裡,面對侵略者的武力進犯和殖民統治,富有保家衛國傳統的威海人民為捍衛民族獨立和國家主權進行了不屈不撓的英勇抗爭。

抗英集會 1900年義和團運動在山東內地蓬勃興起。威海姜南庄村秀才崔壽山深受鼓舞。為抗英衛國,他聯絡同村谷輝庭、萊海村董紹亮、於家夼村叢志范等人,招募訓練團民並籌集資金購買軍火,組織秘密武裝,准備發動武裝抗英運動。1900年3月26日,崔壽山組織群眾四、五千人在張村慈聖寺舉行抗英集會。殖民政府得知消息後,立即派英軍上校鮑爾率軍趕到現場進行鎮壓,強令群眾繳械解散。但與會群眾並未被武力威脅所嚇倒,雙方相持達1個小時。英軍立即當場審訊崔壽山、谷輝庭。崔壽山臨危不懼,拍案而起,歷數英國侵華的累累惡行,直言組織團民武裝即為驅逐英人出境。鮑爾惱羞成怒,下令將二人押往威海衛。會場頓時群情激憤、劍拔弩張。為保護群眾,崔壽山挺身而出,和張雨、董紹亮二人被英軍關押到劉公島監獄。在獄中,面對英國殖民當局高官厚祿的收買,他絕食抗議,堅貞不屈。與此同時,獄外群眾掀起了大規模的援救活動,英軍懼怕引起更大的反抗斗爭,一個月後將其釋放。籌建團民武裝和慈聖寺集會以英雄的氣概和不屈的鬥志,表明了威海人民維護民族尊嚴和反抗外來侵略的堅強意志和決心,吹響了威海人民武裝抗英的第一聲號角。此後不久就爆發了大規模的武裝反勘界斗爭。

道頭襲敵 1900年4月25日,中英雙方勘界專員在英軍武裝護衛下自西向東勘劃界址,埋設界牌。4月28日,英軍埋完25塊界碑之後,中方勘界官員李希傑、嚴道洪、林穎啟來到界外的東道頭村駐扎,英軍則在離道頭三英里的太薄山腳下安營。當天晚上,600多名群眾圍困東道頭村中方官員駐地,聲討李希傑等人的賣國行為,阻止其外出劃界。與此同時,近千名群眾將英軍營地圍得水瀉不通,高呼口號,抗議英國的侵略行為,要求英國人撤出威海衛。英軍當即逮捕了6名群眾,此舉不僅沒能達到驅散群眾的目的,反而使聚眾人員越來越多,第二天便達到2000多人。英軍被迫將逮捕的6名群眾釋放,但聚眾的人群仍不肯散去,勘界無法進行。英軍隨即從威海衛調集大批援軍解圍。5月4日,英軍首領鮑爾、帕恩羅斯在英軍的護衛下進行單方面的強行勘界,在太薄山營地留下以華特索尼中尉為首的30餘名士兵駐守,准備為被困的中方官員解困。5月6日拂曉,華特索尼軍營遭到了由西武林村於冠敬、馬景山、孫家灘村孫義清、草廟子村楊希亭和徐家疃村於漸海等人組織的2000多名群眾的武裝襲擊。激戰中,武裝群眾的土槍土炮一齊向英666665軍營地開火,以華特索尼中尉為首的30餘名英兵到處躲藏,四處開槍,有10名群眾在戰斗中英勇犧牲。

垛山激戰 5月4日傍晚,東去勘界的英軍來到垛山腳下的臨泉河套扎營。江家口村武秀才劉荊山、圈於家村於仁山和南虎口村徐仁山等人得知消息後,立即於5月5日以雞毛信聯系周圍群眾前往碑口廟匯合。隨後便帶領村民1500多人直奔英軍營地。下午2時30分,當群眾趕到離英軍營地1/4英里遠的地方時,與15名勘界歸來的英軍相遇。劉荊山隨即指揮群眾用石塊、鋤頭、鐵杴等猛擊英軍。英軍少校帕恩羅斯當場被打成重傷,4名士兵也被打倒在地,激戰中劉荊山等19人壯烈犧牲。圍擊群眾遭到英軍增援部隊的鎮壓。

在威海人民與侵略者進行殊死搏鬥時,清政府卻超然局外,袖手旁觀。5月9日,山東巡撫袁世凱從煙台調集400名清兵前往威海衛解救李希傑等人,而對群眾派兵打擊英軍的要求置之不理。隨後,又在威海各重要關卡散發布告,對群眾的抗英義舉嚴加訓斥,強令百姓「查照條約、自保身家」。英軍則對群眾的武裝反抗膽戰心驚,勘界被迫中止數日,直到5月15日才重新開始。對威海人民反勘界斗爭,殖民當局始終懷疑是由威海衛城裡的中國當局鼓動起來的。因此,當消息傳到香港後,港英當局即以此為借口要求將九龍城附屬於香港,理由是城裡中國官員的存在與香港的防衛不協調。

威海人民的武裝抗英斗爭是威海近代史上光輝的一頁。盡管由於武器裝備差,缺乏作戰經驗,這場斗爭最終未能取得成功。但抗英鬥士們前仆後繼的獻身精神和英勇無畏的英雄氣概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直到今天,他們的英雄業績還在當地人民群眾中廣為傳頌,成為鼓舞後人奮發向上、建設家園、振興中華的一面光輝旗幟。

『貳』 1898年,英國強租威海衛,其目的是

因為威海衛與旅順港作為中國北洋艦隊的兩個補給港,李鴻章在這兩個港投入了巨本錢去修建,以此作為京城的屏障,保衛京師的安全。甲午戰爭後,北洋艦隊被全部殲滅,但是這兩個港口的海軍軍港設施依然很完善,可以直接停泊軍艦。所以這兩個港口成為了當時列強眼中的肥肉,並且控制了這兩個港口,那北京的門戶可謂說是大開了,俄國本著先下手為強的精神,第一個搶佔了旅順港,並且對外宣布,長城以北是俄國的勢力范圍,正是這個俄國掀起了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俄國人都動手了,作為當時世界頭號工業強國的英國,當然不能坐著乾等啦,於是英國宣布長江流域是英國的地盤,並且要清政府租借威海衛,當時的清政府派李鴻章為全權大臣和英國談判,盡管李鴻章有三寸不爛之舌,但弱國無外交,英國談判大使表示,只要李鴻章能夠說服俄國放棄對旅順港的租借,英國就放棄對威海衛的租借。於是威海衛就這樣被租借給了英國,知道後來蔣介石政府時期,民國政府和英國政府談判,廢除掉了很多不平等條約,這才逐步收回了對威海衛的主權。

『叄』 威海衛被割占及回歸的史實

(一)強行租占
歷史背景中國在甲午戰爭中的失敗,加速了帝國主義侵華的進程。西方列強在加強對華經濟侵略的同時,加緊侵佔中國沿海重要港口,在華展開了搶占租借地、劃分勢力范圍的激烈競爭。這一時期,列強瓜分中國的矛頭首指華北。1898年德國在沙俄的支持下租占膠州灣,而沙俄隨即以抵制德國為借口租占旅順大連。同年,法國在華南強租廣州灣(現湛江港)。英國是最早侵華的資本主義國家,在華擁有的政治經濟權益最多。在列強瓜分中國狂潮中,英國為維護其在華的政治、經濟壟斷地位,修改其對華的既有政策,決定租占威海衛和香港新界,以便北與沙俄對峙,南與德法抗衡。1898年3月7日,英國外交大臣巴爾福即要求其駐華公使想盡一切辦法取得租借威海衛的優先權。3月25日,英國政府正式訓令其駐華公使竇納樂不惜一切手段租占威海衛。由於山東已被劃為德國的勢力范圍,而根據《馬關條約》的規定,威海衛又由日本佔領,以監督清政府償付戰爭賠款。因此,英國在決定租占威海衛的同時,積極設法收買德、日兩國。對德國,於3月26日表示租占威海衛乃出於無奈,決不侵犯德國利益。此後又於4月20日正式聲明不修築威海衛至山東內地各處的鐵路,以此承認山東為德國的勢力范圍,因而得到了德對其侵略計劃的默認。日本則由於在東北的爭奪上與沙俄存在激烈的矛盾,因而也希望藉助英國的勢力牽制沙俄,當英國探詢其態度時立即表示同意。在分贓的基礎上與德、日兩國達成諒解後,英國更加肆無忌憚地推行其侵威計劃。

強行佔領在與德日等國加緊勾結的同時,英國於1898年3月15日從香港調遣軍艦10餘艘前往煙台,圖謀在日軍撤離後搶先佔領威海衛,以武力為後盾逼迫清政府就範,以達到其租借目的。5月7日,清政府對日賠款在倫敦全部付清。5月9日,駐威日軍主力開始撤出威海衛。5月21日,清政府派員接收威海衛和劉公島。英國則於5月19日和22日委派接收大員率「水仙花」號和「敏捷」號戰艦侵入威海衛,並在日軍的協助下佔領日軍退出的營房、炮台、基地及所租用的土地。5月23日,中日交接事宜完畢,日8軍撤出威海衛和劉公島。5月24日是英國維多利亞女王的生日,英軍選擇該日在黃島舉行了佔領儀式。當天下午1時30分,「水仙花」號指揮官耐皮爾率領海軍陸戰隊士兵登上劉公島並進占黃島。英方接收專員金霍爾和駐芝罘港領事霍普金斯在英國駐華公使館武官布朗、敏捷號艦長史密斯.多倫的陪同下來到設於黃島炮台下的儀式現場。清政府委派的辦理威海衛事宜委員山東侯補道嚴道洪、管帶復濟兵船前游擊林穎啟也隨同前往。金霍爾宣讀佔領宣言後,英國國旗開始冉冉升起,當旗幟飄揚到桅頂時,樂隊奏起了英國國歌,英軍舉槍致敬。隨後,儀式在一片「女王萬歲」的狂呼中收場。至此,英軍完成了對威海衛和劉公島的軍事佔領。

逼簽租約3月28日,英國駐華公使竇納樂正式向清政府提出租借威海衛的要求,聲稱:俄以旅順為軍港,則對中國異常危險,惟以威海衛租與英國,足以制俄之跋扈。但清政府以威海衛尚在日軍佔領之下為由予以拒絕。竇納樂隨即於3月31日向清政府發出最後通諜:如果得不到確切消息,事情將交由英駐華海軍司令辦理。清政府被迫於4月3日同意其租借要求,並於4月20日委派慶親王奕匡、刑部尚書廖壽恆與英使舉行談判。1898年7月1日,中英《租威海衛專條》在北京簽字。中方簽字代表是奕匡、廖壽恆,英方簽字代表是竇納樂。《專條》規定:將威海衛及附近海面租與英國,租期與俄佔旅順大連之期相同,英國有權在沿海一帶築炮台、駐軍隊等。中國所保留的權利是:軍隊仍可進入;威海衛城由中國管理,原駐城內的官員仍可在城內各司其事;中國兵艦仍可使用威海水面。此後,中英雙方派員於1900年4月25日至同年5月17日將東起大嵐頭村東北海濱、西至馬山嘴、南至草廟子以里除威海衛城以外的738.15平方公里的區域劃為租借區,當時區內人口約為12萬。由此,英國在華北奪得了一個具有戰略意義的港口,而清政府的防禦能力則遭到進一步削弱。

(二)武裝抗英

侵略者的堅船利炮能夠使昏庸腐朽的清政府為之屈服,但是具有高度愛國主義精神的威海人民是不可辱的。在英租威海衛的三十二年裡,面對侵略者的武力進犯和殖民統治,富有保家衛國傳統的威海人民為捍衛民族獨立和國家主權進行了不屈不撓的英勇抗爭。

抗英集會1900年義和團運動在山東內地蓬勃興起。威海姜南庄村秀才崔壽山深受鼓舞。為抗英衛國,他聯絡同村谷輝庭、萊海村董紹亮、於家夼村叢志范等人,招募訓練團民並籌集資金購買軍火,組織秘密武裝,准備發動武裝抗英運動。1900年3月26日,崔壽山組織群眾四、五千人在張村慈聖寺舉行抗英集會。殖民政府得知消息後,立即派英軍上校鮑爾率軍趕到現場進行鎮壓,強令群眾繳械解散。但與會群眾並未被武力威脅所嚇倒,雙方相持達1個小時。英軍立即當場審訊崔壽山、谷輝庭。崔壽山臨危不懼,拍案而起,歷數英國侵華的累累惡行,直言組織團民武裝即為驅逐英人出境。鮑爾惱羞成怒,下令將二人押往威海衛。會場頓時群情激憤、劍拔弩張。為保護群眾,崔壽山挺身而出,和張雨、董紹亮二人被英軍關押到劉公島監獄。在獄中,面對英國殖民當局高官厚祿的收買,他絕食抗議,堅貞不屈。與此同時,獄外群眾掀起了大規模的援救活動,英軍懼怕引起更大的反抗斗爭,一個月後將其釋放。籌建團民武裝和慈聖寺集會以英雄的氣概和不屈的鬥志,表明了威海人民維護民族尊嚴和反抗外來侵略的堅強意志和決心,吹響了威海人民武裝抗英的第一聲號角。此後不久就爆發了大規模的武裝反勘界斗爭。

道頭襲敵1900年4月25日,中英雙方勘界專員在英軍武裝護衛下自西向東勘劃界址,埋設界牌。4月28日,英軍埋完25塊界碑之後,中方勘界官員李希傑、嚴道洪、林穎啟來到界外的東道頭村駐扎,英軍則在離道頭三英里的太薄山腳下安營。當天晚上,600多名群眾圍困東道頭村中方官員駐地,聲討李希傑等人的賣國行為,阻止其外出劃界。與此同時,近千名群眾將英軍營地圍得水瀉不通,高呼口號,抗議英國的侵略行為,要求英國人撤出威海衛。英軍當即逮捕了6名群眾,此舉不僅沒能達到驅散群眾的目的,反而使聚眾人員越來越多,第二天便達到2000多人。英軍被迫將逮捕的6名群眾釋放,但聚眾的人群仍不肯散去,勘界無法進行。英軍隨即從威海衛調集大批援軍解圍。5月4日,英軍首領鮑爾、帕恩羅斯在英軍的護衛下進行單方面的強行勘界,在太薄山營地留下以華特索尼中尉為首的30餘名士兵駐守,准備為被困的中方官員解困。5月6日拂曉,華特索尼軍營遭到了由西武林村於冠敬、馬景山、孫家灘村孫義清、草廟子村楊希亭和徐家疃村於漸海等人組織的2000多名群眾的武裝襲擊。激戰中,武裝群眾的土槍土炮一齊向英666665軍營地開火,以華特索尼中尉為首的30餘名英兵到處躲藏,四處開槍,有10名群眾在戰斗中英勇犧牲。

垛山激戰5月4日傍晚,東去勘界的英軍來到垛山腳下的臨泉河套扎營。江家口村武秀才劉荊山、圈於家村於仁山和南虎口村徐仁山等人得知消息後,立即於5月5日以雞毛信聯系周圍群眾前往碑口廟匯合。隨後便帶領村民1500多人直奔英軍營地。下午2時30分,當群眾趕到離英軍營地1/4英里遠的地方時,與15名勘界歸來的英軍相遇。劉荊山隨即指揮群眾用石塊、鋤頭、鐵杴等猛擊英軍。英軍少校帕恩羅斯當場被打成重傷,4名士兵也被打倒在地,激戰中劉荊山等19人壯烈犧牲。圍擊群眾遭到英軍增援部隊的鎮壓。

在威海人民與侵略者進行殊死搏鬥時,清政府卻超然局外,袖手旁觀。5月9日,山東巡撫袁世凱從煙台調集400名清兵前往威海衛解救李希傑等人,而對群眾派兵打擊英軍的要求置之不理。隨後,又在威海各重要關卡散發布告,對群眾的抗英義舉嚴加訓斥,強令百姓「查照條約、自保身家」。英軍則對群眾的武裝反抗膽戰心驚,勘界被迫中止數日,直到5月15日才重新開始。對威海人民反勘界斗爭,殖民當局始終懷疑是由威海衛城裡的中國當局鼓動起來的。因此,當消息傳到香港後,港英當局即以此為借口要求將九龍城附屬於香港,理由是城裡中國官員的存在與香港的防衛不協調。

威海人民的武裝抗英斗爭是威海近代史上光輝的一頁。盡管由於武器裝備差,缺乏作戰經驗,這場斗爭最終未能取得成功。但抗英鬥士們前仆後繼的獻身精神和英勇無畏的英雄氣概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直到今天,他們的英雄業績還在當地人民群眾中廣為傳頌,成為鼓舞後人奮發向上、建設家園、振興中華的一面光輝旗幟。

?/P>

(三)政制模式

?/P>

1898年英國設立了威海衛臨時行政署,隸屬英國海軍部。1899年轉歸英國陸軍部管理。自1901年1月1日起,正式由英國殖民部主管。同年,英國樞密院頒布《一九零一年威海衛法令》,殖民部頒布《威海衛地方政府組織法》,由此效仿香港直轄殖民地統治模式,在威海衛建立起一套高度集權、控制嚴密的殖民統治體系。

行政機構1901年英國設立了威海行政公署,做為租借地最高管理機構。1906年殖民政府又將租借地劃分為南北兩大行政區,分設長官公署管理。至此,形成了行政公署—南北區行政公署—小區—村的完整的殖民統治體系。行政長官是殖民政府最高首腦,在整個殖民統治制度中居於核心地位,由英國國王直接任命,地位等同於英屬各殖民地總督。行政長官作為最高首腦,除享有行政權外,還享有一定的立法權和司法權。因此,其實際權力遠大於英屬各殖民地總督。其中,行政長官在威海衛頒布法令要得到英國國王的承認和允許,由國王根據殖民部的意見作出是否承認的決定。從1898年的道華德到1930年的庄士敦,先後有7任行政長官在威海任職。其中任職時間最長的是駱克哈特。該人生於蘇格蘭,畢業於英國愛丁堡大學,1883年擔任港英政府鴉片稅收督辦,1895年升任輔政司,在港地位僅次於香港總督。在任期間,曾極力鼓吹擴大香港新界范圍並作為英方定界委員參與新界陸界定界談判,簽訂《香港英新租界合同》。隨後,又率軍鎮壓新界人民抗英斗爭並武力接管新界。做為英國殖民部派駐威海衛的首任行政長官,駱克哈特在威任職19年,是英租威海衛時期殖民制度和統治政策的主要制定者和執行者。其次是庄士敦,在威任職16年,任行政長官3年,其間曾擔任過末代皇帝溥儀的英語老師。做為最後一任行政長官,他主持過中英收交威海衛儀式。行政長官的主要屬僚有正、副華務司和醫官長等。正華務司多由駐華外交官擔任,兼任政府秘書和北區行政長官,主管財政、民政、文案、獄政並審理民事案件;副華務司主要從香港和新加坡警務人員中選調,兼任高等公堂書記,主管稅收、警務並審理刑事案件;醫官長設有正、副兩名,主管全區公共衛生、官辦醫院及船舶檢疫。1928年殖民政府又專設收稅司,掌管徵收捐稅。次年設工程師,負責公共建築。在殖民政府人員組成上,高級職位全部由英國人擔任,雇員則多採用中國人。因此,權力牢牢控制在英人手中,中國人則始終排斥在權力中心之外。

村董制為對租占區廣大農村進行有效統治,殖民當局特別重視與地方勢力的結合,加強基層政權建設。其主要手段就是全面推行村董制,實施以華治華。最初,威海農村政權組織只有村一級。殖民當局鑒於在威立足未穩,通過登記原村董或族長姓名,承認他們在農村中的權力和地位,對農村宗族勢力和封建地主勢力極力拉攏。到1906年,當統治基本穩定之後,殖民政府即開始實施新的村董制。將全區360個村劃為26個小區,並將26個小區分成南北兩個行政區。北區轄9個小區,外加劉公島、愛德華港;南區轄17個小區,區長官公署設在溫泉湯。各小區設總董一名,從而在原來村之上增設小區一級政權、在村董之上增設總董一職,並頒布了整套村董的產生、職權和待遇的管理章程。根據有關規定,村董和總董均要由選舉產生,由殖民政府批准後發放任命證書。村董和總董主要負責傳達政令、徵收捐稅、發放契紙、書狀和維持治安等。事實上,增設總董一職,原來主要由村董擔負的農村管理職權大部分轉移給了總董,形成了總董與村董之間的分權,因而更加便於殖民政府對農村的控制。總董每月可從殖民政府得到5美元津貼及小部分銷售契紙和征稅的收入。自1923年開始,每年舉行兩次宴會宴請總董。殖民政府每季度召開一次總董大會,以傳達政令、搜集基層情報。此外,殖民政府還通過發放獎牌、獎章等方式對村董和總董們進行拉攏引誘。作為殖民當局在農村的代理人,村董和總董雖為選舉產生,但由於擔任該職須「有十畝以上土地並受過良好教育」,實際上主要由豪強地主士紳擔任。根據村董選舉章程的規定,如不忠實維護英國利益,殖民當局也可隨時取消他們的職位。如1907年,26名總董中就有7名被解職。村董制是英國在威海衛政治制度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構成殖民統治的重要支柱和基礎,也是殖民勢力同封建宗族勢力相結合的產物。殖民政府以此使威海衛原有的封建統治形式得到鞏固和加強,使封建地主和封建宗族勢力成為其殖民統治的忠實維護者。

司警機構在加強行政機構建設的同時,殖民當局又通過加強警政、司法等手段維護其統治。司法方面,根據《一九零一年威海衛法令》,殖民政府設立了記錄庭性質的威海衛高等公堂,1906年南、北兩區分別設立了民事法庭(又稱民事衙門)和刑事法庭(又稱刑事衙門)。不服兩處法庭判決的案件,可以上訴到威海衛高等公堂。由於該公堂沒有專職高等法官,因此案件全部委託行政長官審理。重大案件,則專由上海英租界高等法院派高等法官來威審理。特赦權和減刑權由行政長官行使,死刑審判必須由行政長官最後批准。威海衛租占區適用的法律主要由香港法律變通而來,也適用英國法律及殖民政府頒布的法令。此外,對中國人之間的民事訴訟,只要不違背英國法律原則,也可適用中國法律或風俗習慣。訴訟程序上採取村董負責制,即民事訴訟,由起訴人從總董處領取殖民政府制發的訴訟狀,填好後由村董蓋章,交正華務司審理;刑事及治安案件,則由村董將人犯直接扭送到巡捕房,較交副華務司審理。威海衛高等公堂的上訴法院為香港最高法院,但由於租借地內很少有人付得起去香港上訴的費用,而且也很少有人知道敗訴後還可以上訴,所以直到1910年,沒有出現過一起上訴案件。警務方面,殖民政府將全區分為碼頭區、劉公島區和鄉區三個警區,由副華務司統率。每區設英國巡查一人,1929年三區共有華人巡捕近200人,此外還有水上和司法巡捕20多人。碼頭區設有總巡捕房,在交通要道、重要村鎮及邊境地帶,還設有分卡(即巡捕房)15個。駐守各卡子的巡捕定期調換,一般每年四月份互調一次。此外,也時常與香港等地警員互調。殖民當局還在巡捕當中挑選部分人擔任「視查」,即特務或稱密探。獄政方面,殖民當局在碼頭區東倉村(現紀念路陸軍宿舍處)設立看守所一處,百姓通稱黑屋子,共有7間牢房,可容納三、四十人,主要關押判處兩個月以下拘役的犯人。劉公島上設有監獄一處,可容納90多人,分男監18間,女監3間,設監獄官和男、女看守長各一人,主要關押叛處兩個月以上拘役的犯人。罪刑較重的則要押往香港監獄受刑。

(四)軍事管制

駐軍情況英國租占威海衛的最初目的是把威海衛建成其海軍在遠東地區的永久性基地。1898年英國駐華海軍司令、海軍中將西摩爾(曾任八國聯軍司令)和皇家工兵部隊上校劉易斯相繼來威進行軍事勘察,並向英國政府提交了威海衛防禦設施建設規劃。在其計劃當中,劉公島海軍基地的建設是重中之重,所有防禦設施和軍用儲備庫都建在劉公島,艦隊停泊地點也全部安排在劉公島海面,並以能夠抵擋來自海上和陸地上的任何進攻為目標進行火力和兵力配備。其中島上軍營計劃容納1個步兵營、1個炮兵連和1個機械師以及重機槍部隊。隨後,英軍在接收日軍在金線頂、竹島、王家莊、寨子及威海衛城左右原清軍的營房、馬場、醫院及南北幫、劉公島各炮台等軍事設施的基礎上,又在島上開始了大規模的炮台、兵營、碼頭、戰壕、掩體等軍事防禦設施建設。駐華英軍則受命在香港集結准備調駐劉公島。但是,由於20世紀初德國海軍的崛起和俄法聯盟的形成威脅到英國的海上霸權,英國海軍發展重點隨之迅速轉移到造艦業。因此,英國於1902年修改了其原有計劃,將威海衛劃為英國海軍軍事訓練基地,並加強了各種訓練設施建設。為把劉公島建成英軍專屬軍事控制區,殖民當局將島上百姓4811畝土地和所有房屋全部徵用,並發布禁止華人入島條例,嚴禁中國人隨意上島。此後,英國常年在威海衛派駐軍隊。海軍方面,每年常駐軍艦3艘,夏天則增至二、三十艘,劉公島上則常駐海軍陸戰隊四、五十人。陸軍方面,每年夏天派駐1個團,約一千四、五百人,冬季駐守一個營,約一百七、八十人。威海衛被辟為英軍訓練基地後,英國遠東艦隊每年都要來威舉行大規模的實彈軍事演習。至今,英國艦隊來威演習時失事的潛艇仍然躺在威海海底。

中國軍團由於殖民地面積廣闊而本國兵源不足,所以組建殖民軍是英國加強對殖民地的控制和對外侵略的主要手段。英國佔領威海衛後,即計劃將其建成在華組建殖民軍的大本營,一方面用於威海衛租借地的防衛,另一方面為英國對華及其他國家和地區進行軍事侵略提供兵源。由於此舉違反租約規定,遭到清政府的反對。英方雖迫於外交壓力而表示僅在威海衛招募並僅用於本地防衛,但仍然於1899年開始,從香港選調軍官並從山東內地和天津招募流民組建殖民軍。該殖民軍屬僱傭軍性質,稱中國軍團,又叫華勇營,駐守北大營、南、北竹島和寨子等處,起初有600多人,1902年高峰時期曾達到1300多人。該軍團各級軍官全由駐華英國軍官擔任,主要採取英國治軍方式加以訓練。由於軍紀渙散,逃跑率特別高,到1903年就有800多名士兵開小差。1906年中國軍團被迫解散,部分士兵被編入租借地內巡捕房充當巡捕。中國軍團存續期間一直是英國維護其早期在威海衛殖民統治的重要支柱力量。1900年,中英勘劃威海衛界址時,該軍團曾作為主力充當了鎮壓威海人民抗英斗爭的劊子手。同年9月份八國聯軍侵華期間,威海衛行政長官道華德被提升為陸軍准將指揮在華北地區登陸的英軍,該軍團被作為主力編入八國聯軍中英軍序列,前往天津鎮壓義和團。

『肆』 威海衛被英國強占的歷史及加強威海衛統治的措施,和中國收回威海衛過程中的重要事件是什麼

訂租威海衛專條條約簡介19世紀末帝國主義在遠東的爭奪中,英、俄是主要的對手。1898年,沙俄通過強租旅順口和大連灣,使東北淪為它的勢力范圍,在華勢力大有擴張,引起英國的強烈不滿。在中俄就旅大租借問題談判時,英國就極力反對。看到沙俄租借旅大已勢不可免,英國政府決定強占威海衛,作為「補償」,來與沙俄抗衡。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3月27日,中俄《旅大租地條約》正式簽訂。次日,英國政府即電令駐華公使竇納樂,並照會清政府,正式提出英國租借威海衛。為了達到這一侵略目的,英國與其他帝國主義國家進行了一系列骯臟的交易。由於當時威海衛還在日軍的佔領之下,英國首先向日本試探。雙方互換了秘密照會,日本表示支持英國佔有威海衛。英德進行秘密交涉,英國保證「無意侵犯或爭奪德國在山東省的權益」,德國認可了英國對威海衛的要求。在爭取日、德支持的同時,英國積極與清政府進行交涉。清政府不敢拒絕,只是軟弱無力地表示,租借一事須待日軍撤出威海衛後才能商議。但英國政府迫不及待,竟揚言要派海軍去煙台。在英國的軍事恫嚇下,總理衙門照會竇納樂,同意將威海衛租借給英國,但租期必須與俄國租借旅大的期限相同;中國仍可使用威海衛港停泊兵輪;英國以後不得再向中國提出領土要求。竇納樂對前兩點表示同意,對第三點卻斷然拒絕。他蠻橫地宣稱,英國租借威海衛是專為在北方抵制沙俄的勢力,如果法國在南方佔有口岸,英國還將「另索一處抵之」。這為日後的勒索埋下了伏筆。清政府雖然幾次提出異議,但最後還是在英國的訛詐與威脅下屈從。1898年7月1日,由慶親王奕?和總理衙門大臣、刑部尚書廖壽恆代表清政府,與英國公使竇納樂在北京簽訂了《訂租威海衛專條》。《訂租威海衛專條》的主要內容有:1.中國將威海衛及附近海面(包括劉公島、威海灣內島嶼及海灣沿岸10英里地方)租與英國,租期與俄國駐守旅順之期相同。2.所租之地均歸英國管轄,但中國兵輪可在威海灣停泊。3.英國可在租地范圍內沿海一帶修築炮台,駐扎兵丁,或另設應行防護之法。專條的這些規定,使英國輕而易舉地獲取了中國北方的一個重要軍事基地。威海衛和旅順曾是北洋海軍根據地,它們分踞渤海灣的南北入口,隔海相望,是保衛北京和華北的門戶。分別落到了俄、英手中,成為兩國的海軍基地。專條的簽訂,使華北門戶渤海灣的控制權完全落到了帝國主義的控制之下,這對北京形成了嚴重的威脅。英租威海衛期間在英租威海衛期間,英方先後派出了7任行政長官,其中任職時間最長的是駱克哈特,他於1902年出任威海衛首任文職行政長官,正是在他的主持下,殖民政府逐步實現了一套高度集權的殖民統治體制。英租威海衛初期對農村採取的是不幹預政策,這樣就不利於殖民政府對農村的管理。為了解決這個問題,1906年推行了總董制,實現了殖民政府對農村的全面控制。英方租占威海衛後,確立了將它建成皇家海軍訓練和療養基地的方針。利用劉公島和大陸沿岸的軍事設施進行艦隊演習、炮術訓練和步兵射擊訓練,並利用威海衛適宜的氣候和優美的環境興建了避暑療養場所。每年入夏以後,人滿島內外,商號的生意也隨之興隆起來。這時的威海衛,已經成為英國遠東艦隊的「後花園」。 中國收回威海衛1930年10月1日 中國收回英租界威海衛1930年10月1日,中國外交次長,接收威海衛專員王家楨與英國駐威長官莊士敦在威海衛英國威海衛行政長官署前,舉行中英交收威海衛典禮。被英人強行租借32年的中國海港威海衛,終於回歸中國。1898年,英國通過《中英議租威海衛專約》,威海衛淪為其殖民地。1921年12月,中國政府代表在華盛頓會議上提出歸還各國在華租借地的要求。此後中國政府便就威海衛租界問題與英國政府開始了長達8年的交涉。1924年6月曾訂立《交收威海衛專約》29條,後曹錕倒台,英國政府借機將此案擱置。直到1930年6月雙方才重開談判。

『伍』 威海衛租借地的簡介

此後,中英雙方派員於1900年4月25日至同年5月17日將東起大嵐頭村東北海濱、西至馬山嘴、南至草廟子以里除威海衛城以外的738.15平方公里的區域劃為租借區,當時區內人口約為12萬。威海衛劃歸為英國的「租借地」,由此開始了英國對威海衛長達三十二年(劉公島又續租十年)的殖民統治。
英屬威海衛的旗幟與香港殖民地旗非常相似,旗幟的主體是英國國旗,它的右下角黃色圓形裡面是一條龍。寓意英國在威海衛行使主權。把中國國旗圖案裁減下了貼在英國國旗的右下角,這實在是對中國皇帝的侮辱。1902年威海衛殖民地旗子做了修改。將黃龍改為海鳥。
1898年威海衛在英國殖民者占據之後,其管理許可權幾經周轉。首先威海衛被交由英國海軍部負責管轄,1899年後又劃歸陸軍部管轄,並由陸軍上校道華德任行政長官,官銜為「政軍專員」。1900年,威海衛屬地改為文官制,1901年1月1日,正式由英國殖民部接管,並頒布了《威海衛地方政府組織法》。同年7月24日頒發了《1901年樞密院威海衛法令》。
威海衛殖民政府主要由正、副華務司署和醫官司長署組成。這一格局是隨著形勢變化逐漸演變而嚴的。1902年殖民政府主要設司法管理、征稅、登記部和綜合部等4個職能部門。1906年衛生事項從綜合部獨立出來,設立醫官司長,主管租代是公工衛、官司辦醫院及船舶檢疫。1906年殖民政府又將租借地劃分為南北兩大行政區,分設長官公署管理。至此,形成了行政公署—南北區行政公署—小區—村的完整的殖民統治體系。
1901年英國設立了威海行政公署,做為租借地最高管理機構威海衛行政公署設行政長官一人,由英皇直接任命,地位等同於英屬殖民地副總督,但不同的是他總攬行政、立法、司法大權於一身,其專制又遠遠超過了其它殖民地。1902年5月3日,首任行政長官斯圖亞特·駱克哈特,印章為「大英欽命威海衛辦事大臣」,時威海人都稱他為「駱大臣」。行政公署下設正、副華務司和醫官長等僚屬。
英租時期,英國先後向威海派駐了7任行政長官,分別為哥恩特(E。F。A。Gaunt)道華德、庫溫(Cowan)、駱克哈特、波蘭特(A.P.Blunt)、布朗(W.Russell Brown)、庄士敦(R..F.Johnston)。其中駱克哈特是任職時間最長的一位。
在基層,殖民當局採用了中國原有之村董制,他們認為這種傳統制度,仍能為群眾所接受,因不少村董還是本村大姓人戶的長輩,且多是富裕之戶,較有威望。為了便於層級管理,1906年由華務司制訂了分區制和總董制,全境劃為南、北兩大區片分26個小區。南區片17個小區,其行政長官駐溫泉湯村;北區片9個小區,由政府秘書兼管,每小區選總董一人,多者管轄32個村,少者只有6個村。其區劃為:北門外、竹島、孫家疃、欽村、王家莊、田村、張村、里口、孫家灘、羊亭、西王家夼、長峰、鳳林、海埠、孟家莊、橋頭、報信、於家夼、冶口、欒家店、崮山、草廟子、劉官屯、港西、鹽灘。
在警務方面,由副華務司統管,設總巡捕房,碼頭區域內設有東山、南大橋、北竹島3個卡子(類似派出所),鄉間設15個分卡。巡捕(警察)分為3級:巡官(三道杠)、巡長(二道杠)、巡捕(多為華人),總計200餘人。
在司法方面,根據其法令規定,案件均歸上海英租界的高等法院審理,但該法官不常到威海,故各種案件均由威海地方行政長官審理,正華務司管民事,副華務司管刑事。在辦案中,英國人發覺中國人的傳統辦案法仍可採用,「只要不與法律相矛盾,不違背公正和道德准則,法庭就要以中國或當地的法律和習俗習慣為依據」。南區行政長官莊士敦在辦案中,常仿效中國「父母官」身份審理案件全過程,並時而走訪民間知情人,還開創設置了「檢舉箱」。
由於殖民地面積廣闊而本國兵源不足,所以組建殖民軍是英國加強對殖民地的控制和對外侵略的主要手段。英國佔領威海衛後,即計劃將其建成在華組建殖民軍的大本營,一方面用於威海衛租借地的防衛,另一方面為英國對華及其他國家和地區進行軍事侵略提供兵源。由於此舉違反租約規定,遭到清政府的反對。英方雖迫於外交壓力而表示僅在威海衛招募並僅用於本地防衛,但仍然於1899年開始,從香港選調軍官並從山東內地和天津招募流民組建殖民軍。該殖民軍屬僱傭軍性質,稱中國軍團,又叫華勇營,駐守北大營、南、北竹島和寨子等處,起初有600多人,1902年高峰時期曾達到1300多人。該軍團各級軍官全由駐華英國軍官擔任,主要採取英國治軍方式加以訓練。由於軍紀渙散,逃跑率特別高,到1903年就有800多名士兵開小差。1906年中國軍團被迫解散,部分士兵被編入租借地內巡捕房充當巡捕。中國軍團存續期間一直是英國維護其早期在威海衛殖民統治的重要支柱力量。1900年,中英勘劃威海衛界址時,該軍團曾作為主力充當了鎮壓威海人民抗英斗爭的劊子手。同年9月份八國聯軍侵華期間,威海衛行政長官道華德被提升為陸軍准將指揮在華北地區登陸的英軍,該軍團被作為主力編入八國聯軍中英軍序列,前往天津鎮壓義和團。
英租威海衛的32年間,社會各項事業雖有不同程度的進展變化,但由於幾種因素的制約,如:一、英租期的不確定性,外商投資猶豫消極,本地人有了錢多是投在土地上,對工商業缺乏熱情;二、交通不便,西鄰煙台早已開埠對外,南鄰青島建有鐵路貫通省內,威海雖有海運,但多被英國人、日本人控制,因而威海衛的經濟、社會建設事業沒有長足的發展。
歸還威海衛租借地,中國與英國政府經過了26年的交涉與談判始得完成。

閱讀全文

與劉公島為什麼被英國租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越南400關稅多少 瀏覽:828
中國駕照去越南怎麼用 瀏覽:635
為什麼在伊朗不能豎大拇指的 瀏覽:465
印尼50億是多少人民幣 瀏覽:838
荷屬東印度公司有多少人 瀏覽:352
印尼一元等於多少盾 瀏覽:68
伊朗美國什麼情況 瀏覽:532
馬雲怎麼援助義大利 瀏覽:248
dolcegabbana在中國有多少 瀏覽:53
網購英國東西怎麼樣 瀏覽:380
中國移動如何辦理兩城一家 瀏覽:813
義大利人養什麼狗 瀏覽:298
建築木工到英國務工怎麼樣 瀏覽:138
美式足球英國人怎麼說 瀏覽:600
英國女王大學一年需要費用多少錢 瀏覽:910
印尼燕窩怎麼寄回國 瀏覽:574
中國茶城十三區在哪個省 瀏覽:638
美國退出伊朗核協議為什麼 瀏覽:513
越南招聘在哪個平台 瀏覽:996
義大利面餐館的英語怎麼讀 瀏覽: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