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英國稅收政策
英國作為歐洲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國內外經濟貿易發達,也是歐洲經濟中的重要體,如果想在英國注冊公司投資發展,那麼就首先來了解一下英國當地的稅收情況有哪些吧!2. 2022英國個人所得稅稅率
300億英鎊。
財政大臣宣布,個人所得稅基本稅率的起征門檻將保持在12,571英鎊直至2027年。
這幾乎意味著所有英國居民集體大加稅,稅收幅度創下了二戰以來的最高水平!領取福利和養老金的人群成為最大受益者,但納稅人可能將面臨更高額的支出。
3. 英國的稅收政策
一、英國稅制特點
(一)直接稅為主,間接稅為輔
英國稅制由個人所得稅、公司所得稅、資本利得稅、石油稅、資本轉移稅、印花稅、土地開發稅,以及增值稅、關稅、消費稅等組成。所得稅在其中占據了主導地位,佔全部稅收收入的60%以上。1991年包括所得稅在內的直接稅收入佔全部稅收總額的67.3%。
間接稅在英國稅制中處於輔助地位,其在全部稅收收入中所佔比重較低。1991年,英國間接稅收入占當年全部稅收總額的32.7%,低於直接稅所佔的比重。
(二)稅收收入和許可權高度集中
英國是實行中央集權制的國家,稅收收入和許可權高度集中於中央。英國稅收分為國稅和地方稅。國稅由中央政府掌握,佔全國稅收收入的90%左右,是中央財政最主要的來源。地方稅由地方政府負責,佔全國稅收收入的10%左右,是地方財政的重要來源,但不是主要來源。構成地方財政主要財源的是中央對地方的財政補助。
與稅收收入劃分相適應,英國的稅收許可權也高度集中於中央。全國的稅收立法權由中央掌握,地方只對屬於本級政府的地方稅才享有徵收權及適當的稅率調整權和減免權等。但這些許可權也受到中央的限制,如80年代英國頒布的地方稅收額封頂法就是顯著一例。
二、英國稅制結構
英國的稅制由直接稅和間接稅構成。
1.直接稅。主要有所得稅、資本利得稅及公司稅。個人、合夥企業及信託要繳納所得稅,並就其資產處置所獲資本利得繳納資本利得稅。公司就其利潤及資本利得繳納公司稅。此外,英國還開征遺產稅及贈與稅。
2.間接稅。主要包括增值稅、關稅、消費稅、印花稅。
三、英國稅法的表現形式
英國並無獨立的稅收法典。當涉及某一領域的法規數量太多時,都會匯編統一的法案。另外,還有如下主要的稅收法律:
xxxx年的印花稅法
xxxx年的稅收管理法
xxxx年的石油稅法
xxxx年的增值稅法
xxxx年的遺產稅法
xxxx年的公司所得稅法
xxxx年的資本折扣法
除上述法律外,法庭判決(即案例法)也起著補充性作用,不過,它只是解釋性而不是立法性的,而且法庭判決是以更高級法庭以往的判例作為依據。
對那些稅法不夠清楚或存在疑問的.地方,在實踐中形成的特別解釋或說明可用來提供指導,雖然它沒有法律效力,但一般都能得到採用,除非立法機關的判決導致權力的濫用。
四、英國稅務管理
負責稅務管理的是國內收入局和關稅與消費稅署。後者主要負責增值稅、關稅與消費稅的征管,其餘稅種則由前者負責。
1.納稅申報。公司稅按每個財政年度(由4月1日至次年3月31日)規定的稅率申報納稅。對個人而言,其所得稅及資本利得稅則按納稅年度(4月6日至次年4月5日)申報。
稅款的徵收一般以納稅人填寫的納稅申報表為依據。公司應在申報表之外附加其年度會計報表,如果公司在正常的稅款支付期之前未能及時提供足夠的信息以便稅務官員估定稅款(財務結算期結束的9個月之內),那麼稅務當局可對其處以罰息。
個人應在其納稅申報表中詳細填報其所得、利得及其申請的費用、津貼、折扣等。獨立個人勞務者也必須在申報其應稅的經營或職業所得時附送經營報表。雇員如元別的投資收入,可由其僱主代扣稅款(對於此類納稅人,稅務機關一般隔幾年才會要求其填報納稅申報表)。納稅人一般須在收到報表30日之內填報。
2.徵收方式。英國對公司及個人分別規定不同的規則,適用直接徵收制或預扣制。
3.支付方式。公司一般在會計年度結束後9個月內支付其稅款。
對個人,如果稅款的預扣制不能實施,稅務機關則會採取直接徵收制-雇員分季按估計收入預繳,待實際數字計算出來後再進行調整。
個人應就其經營所得、職業收入等在每年1月1日及7月1日分兩次繳付稅款。非職業性所得則以當年收入為基礎在1月1日支付。資本利得及其他適用較高稅率的所得(如利息)則在下一年度的12月1日前支付。
4. 為什麼十七世紀英國稅制以直接稅為主 它的政治背景是什麼樣的
17世紀前,英國稅制以原始的直接稅為主體,並輔之以某些單項消費稅和其他稅收。17~18世紀盛行消費稅,開始建立以直接稅為主體的稅制結構。
英國的稅收制度經歷過極為漫長的發展歷程。英國近代稅制的第一塊奠基石是土地稅。這是一種直接稅,由漢諾威王朝從斯圖亞特王朝繼承而來。1692年,英國國會授權徵收土地稅。這種簡單的直接稅在無疑是「革命」性的。因為這表示國王此後不再只依靠封地維持。此前,在歐洲封建體系中,大大小小的貴族就是他們自己領地上的「國王」,英國王室的開支只能依賴於王室領地的收入。只有戰事來臨,王室需要額外支出時,才召集國會,商量戰爭費用的解決辦法,臨時徵收某項特別稅收。
17世紀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便是由於英王查理一世要求徵收對蘇格蘭作戰的費用而與議會發生沖突,最終爆發了英國內戰。1720—30年代「無議會統治時期」,查理一世強行徵收的「船稅」,也是古代英國為抵禦海盜進攻而在東南沿海徵收的臨時稅收。查理一世無視傳統慣例,打算強征稅收,激起民憤。直到17世紀,稅收在英國依然是應對突發事件的手段。18世紀每一項新稅的開征總會引起朝野輿論嘩然、民眾抵觸及統治集團內部的相互攻擊。
不過,土地稅的開征使英國政府有了較穩定的收入,並成為英國政府的財政基礎。斯圖亞特王朝末期,其土地稅的收入佔到政府總財政收入的一半左右,可見其重要程度。
英國的土地稅不僅包括對土地徵收的稅,還包括對房屋、窗戶、僕人、馬車,甚至化妝撲粉、紙牌等征的稅,其稅率一般為10%,戰時上升到20%。但是,縱觀18世紀,土地稅在國家財政收入中所佔的比例逐漸下降。尤其是18世紀下半葉開始的工業革命,使英國的社會財富不斷增長,稅額固定的土地稅就相應地減少,到1793年時,土地稅的收入只佔全國財政收入的五分之一左右。
在18世紀末前,英國政府大力徵收間接稅,其中最重要的是貨物稅、關稅和印花稅。18世紀是英國人口增長較快的時期。當時英國約有500 萬人口,而僅僅在18世紀的前40年中,其人口就凈增了57萬,向消費大眾征稅無疑是個好主意,所以政府對貨物稅格外重視。1723年,沃爾波下令對茶葉、咖啡、可可徵收貨物稅。由於茶和咖啡在英國的普及,因而帶來了大量稅收。
在貨物稅中,英國政府最大收益是酒類消費稅。據有關資料,在18世紀30年代的450萬英鎊年稅收中,有三分之一來源於酒類消費稅,而到1760—1765年間,在480萬年稅中,300萬英鎊來源於啤酒與麥芽酒的消費稅,而其中,對進口酒類徵收重稅。1800年,酒類進口稅占總關稅收入的60%以上。此外,英國政府還向磚頭、澱粉、玻璃、鹽、紙張、肥皂、蠟燭、皮革、煤、糖、煙草、木材、絲綢、鐵條乃至於糧食等生活資料和生產資料征稅。
小威廉·皮特首相奉行自由貿易,認為高額關稅壁壘不利於經濟發展,應對猖獗的英吉利海峽走私貿易,最有效的辦法是降低關稅,使走私者無利可圖。這個做法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僅僅1790年,英國海關收取的葡萄酒關稅就增加了29%,烈性酒關稅增加63%,煙草關稅則增加了89%,1792年給英國帶來了100萬英鎊的關稅收入。
近代英國稅制誕生的直接推動力則是沉重的債務壓力。在1756—1763年的英法七年戰爭結束時,英國欠下了2460萬英鎊的債務,隨後的北美獨立戰爭使債務增加到了2.31億英鎊,18世紀末19世紀初的反法同盟耗資更巨,在滑鐵盧戰役後,英國的債務總額高達8.2億英鎊。償還不斷增長的巨額債務成了18世紀歷屆英國政府的大事,從英國歷史上第一任首相羅伯特·沃爾波到小威廉·皮特等,無不為開辟財源、清償債務而竭盡腦汁。而近代英國的稅收體系也因此逐步建立起來。
1798—1799年,小威廉·皮特引進了所得稅的概念。由於18世紀後半期經濟的快速增長,資本主義取得了極大的發展。與此同時,社會財富的分配愈加不公,貧富分化更加嚴重,所以所得稅(向商人和工業家們收稅)的建立也是順理成章。
所得稅草創之時,效果並不理想。1799年預期可徵收1千萬英鎊的所得稅,結果只徵收到500萬英鎊左右。到了亨利·阿丁頓手中,所得稅才逐步成型。亨利·阿丁頓在1803—1804年的財政預算中,修改和調整了所得稅的有關規定,他的所得稅後來以財產稅而知名。他認為,增加財政收入的根本不在於提高稅率,而在於保障對財產的准確估價,從而有效地徵收稅收。他的最高稅率,是收入在150磅以上者納1先令,比小威廉·皮特的稅率少了一半。而收入介於60到150磅者,納3便士。這樣溫和的稅率很容易為大眾所接受,因而實際稅收與預算十分接近,如1803年預算收入為450萬英鎊,結果卻徵到了476萬英鎊。阿丁頓把財產稅劃分為A、B、C、D、E五類,分別是土地和建築物稅、土地產出稅、基金持有利息稅、商業利潤和薪水稅、年金與養老金稅等。這種劃分能夠對個人收入做出精確的估價,其基本要素一直延用至今。因此,有些歷史學家和經濟學家認為,亨利·阿丁頓是現代英國稅制之父。
從英國稅制史的角度來看,18世紀是一個摸索的開創期。從稅制結構的演進來看,則濃縮了稅制結構發展的一般過程,從簡單直接稅的開徵到間接稅大量推行的復合稅制。而19世紀初的所得稅 -- 現代直接稅的正式確定,則使英國的稅制結構基本定型,一個適應且促進現代市場經濟發展的稅收體系,形成並固定下來
5. 一戰歐洲各國財政收入
1796年俄國財政收入1170萬英鎊—3510萬兩 約4000萬人口
178~9年法國財政收入1900萬英鎊—5700萬兩 約2900萬人口
1799年英國財政收入3500萬英鎊-10500萬兩 約1500萬人口(不含殖民地)
1800年握猛唯奧地利財政收入875萬英鎊段培—2625萬兩 約2200萬人口
1800年知陪普魯士財政收入865萬英鎊-2595萬兩 約1070萬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