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獨立戰爭英國失敗有哪些原因
美國獨立戰爭(1775年—1783年)或稱為美國革命戰爭,是大英帝國和其北美十三州殖民地的革命者,以及幾個歐洲強國之間的一場戰爭。這場戰爭是始於為了對抗英國的經濟政策,但後來卻因為法國加入戰爭對抗英國,而使戰爭的范圍遠遠超過了英屬北美之外。
由於英國一直以來對殖民地進行剝削,對北美殖民地經濟的發展起到嚴重阻礙作用,為了對抗英國的經濟政策,北美人民奮起抗爭。始於1775年4月的萊剋星頓槍聲,1776年7月4日大陸會議通過了由托馬斯·傑斐遜執筆起草的《獨立宣言》,宣告了美國的誕生。
英國失敗的原因:
這場戰爭是英國進行的殖民戰爭,英國國內對進行這場戰爭缺乏熱忱。人們稱這場戰爭為「國王的戰爭」,政府和議會被稱為「丑惡的愛國者」,對兵員和戰爭費用的徵集常常受到民眾的抵制和反對。其次,英國雖然是當時的頭號殖民帝國,但它戰線過長,維護殖民帝國的戰略目標與其實力相對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特別是英國與北美殖民地遠隔重洋,往返一次達數月之久。英軍漂洋過海,勞師遠征,途中經常受大西洋風暴的襲擊。在北美戰場上,英軍陷入重重敵意的包圍之中,人地生疏,水土不服,孤立無援,寸步難行。加之英軍在戰術上僵化保守,只習慣於在開闊地上以整齊的步伐行進和排槍齊射,這種線式作戰方式,行動遲緩,運轉不靈,上上下下缺乏獨立作戰和機斷行事的能力。英軍引以為榮的整齊橫隊常常成為革命的散兵進行點射的活靶子,英軍用以威懾敵人的鮮紅的制服也只能起暴露目標的作用。所有這些都大大制約了英軍作戰能力的發揮,並最終導致了英軍在這場戰爭中的失利。——常識歷史篇。
㈡ 1861年美國南北戰爭的時候,英國是什麽情況為何當時不再次殺來北美,重新佔領美國真心求解!
南北戰爭時,由於美國南方政權與英國經濟關系密切,英國其實一直在支持美國南方政權的,經常幫助南方政權建造和武裝軍艦、提供武器等,這樣英國可以借戰爭使南方政權更依賴自己,最後若美國南方政權戰後獲勝,由於對英國負債嚴重,將成為英國的代理人,這樣,英國不用拋頭露面不但能發戰爭財,還可以從經濟上實際控制美國,何樂而不為呢?而法國當時則支持北方政權。
當時國際背景是,西方國家的殖民地爭奪越演越烈,所以當時英國戰略重點在於和其他西方國家爭奪非洲和亞洲的殖民地和勢力范圍,而通過代理人方式控制美國而非直接出兵佔領成為他在美國謀取利益代價最小獲益最多的首選方案。唯一可惜的是最後的結局未能讓英國如願。
㈢ 五百多萬軍隊的大英帝國為什麼允許最大的殖民地印度獨立
1945年,德國和日本先後投降。截止那個時候,英國軍隊的總兵力超過了510萬。但是這個數字包括了各個殖民地的軍隊,並不全都是英軍。既然戰爭已經結束了,印度希望英國兌現自己的承諾。此時丘吉爾准備反悔,印度對於英國太重要,他不惜違背自己的承諾。但面對印度負責的局勢,英國想維持在印度的獨立,需要大量的軍隊。經過二戰的消耗,英國的國力遭到嚴重削弱。英國已經無力維持龐大的軍隊,戰爭剛剛結束,英國就開始大裁軍。此時的英國處於兩難的境地,一方面不想放棄印度,另一方面有無力阻止。截止這樣的情況下,艾德禮取代丘吉爾成為了新任首相。艾德禮是工黨領袖,主張提高國民生活水平,在對外問題上主張戰略收縮。艾德禮同意印度獨立,並且派遣蒙巴頓前往印度負責此事。印度的獨立已成定局,英國人根本無力阻止。
㈣ 兩次世界大戰後,強盛一時的大英帝國為何走向了衰落
首先要知道英國的國土面積是非常小的,雖說在經歷了二次工業革命之後,英國的實力有了長足的長進,並且在海外有著廣闊的殖民地,號稱當時的日不落帝國,但是當時的英國是沒有這么多兵力去管理這些地方。
而且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時候,美國以一個局外人的身份進行了一個全程的觀戰,不僅沒有陷入過戰爭的泥潭,並且還大發了一筆戰爭財,所以這個時候美國的實力基本上是世界第一。
此外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對英國產生的破壞太大了,不僅已經打崩了以英鎊建立起來的世界經濟體系,而且英國本土的製造業,建築以及各行各業遭到了很嚴重的破壞,沒幾十年的時間根本恢復不過來,再加上新任的英國首相並沒有採取有力的措施對英國進行改革,所以導致英國的發展越來越不如意,到今天英國已經不能算是一個超級強國,只能算是一個大國。
㈤ 美國獨立戰爭後期,英國為什麼不調集更多的軍隊繼續和美國打下去
從戰爭本身來看,戰爭爆發時,英國在軍事上、經濟上都佔有絕對優勢,但英國國內不支持對美國的殖民戰爭,英國政府招募外國僱傭軍與殖民地作戰,外國僱傭軍的出現使美洲殖民地人們感受到他們被英國當作外地人看待。 從戰略上看,諾斯政府實行了一種錯誤的戰略,首先是對戰爭的嚴峻性估計不足,認為英國只要派遣3萬官兵就能平定北美的反抗。 從戰術上看,英國固守在歐洲戰爭中的戰術,奪取城市,希望通過軍事上的勝利來使北美殖民地重新歸順,但北美沒有形成中心城市,其特殊的地理環境不利於英軍的正規戰,反而有利於大陸軍和民兵的運動戰和游擊戰。
在美國獨立戰爭後期,英國的國力仍然強於美國。它為什麼主動承認失敗?
為了贏得戰爭,英國繼續向美國派遣軍隊和武器,鎮壓美國的開支也在增加。此時,不滿情緒開始在英國蔓延。人們不滿國王和議會為了自身利益瘋狂徵兵和征稅,國家陷入混亂。
“瘋狂的國王”喬治三世發現,保留北美殖民地不僅沒有給自己帶來好處,而且使他損失慘重,使他的國家陷入危機。然而,通過和平談判,你仍然可以通過與美國新政權做生意賺錢,所以你不必在北美投資維修費用。為什麼不呢?
因此,英國選擇投降,與美國和平相處。
2外國干涉
當時法國是英國的死敵。過去,雙方都對對方懷有敵意,因為他們都想成為世界霸主。
於是,利用奧地利和普魯士爭奪西里西亞所有權的戰爭,英國選擇了普魯士,法國選擇了奧地利,兩個名列前茅的國家開始在殖民地發動戰爭。最後,法國失去了加拿大、印度和密西西比河以東的大片土地,丟臉地簽署了《楓丹白露條約》。法國的貴族和資產階級都不甘心,他們發誓要報復。
在美國獨立戰爭後期,英國的國力仍然強於美國。它為什麼主動承認失敗?
此時,由於內戰不利,美國派富蘭克林到巴黎勸說法國向英國開戰,這是法國“復仇者”的核心。法國立即與英國作戰,派遣陸上和海軍協助美軍。在法國人的幫助下,美軍得以更好地穿梭於海上運送軍隊,並限制了英軍在海上的運輸,給英國人民帶來了極大的麻煩。
輸給英國的前海上霸主西班牙和荷蘭也挺身而出參戰。西班牙失去了它的霸主地位,因為它的無敵艦隊被英軍打敗,導致了霸權的喪失。它在七年戰爭中也被英國打敗,對英國非常憤怒。由於英國出台的“惱人”的航海法規,荷蘭失去了海上霸主地位,心中充滿了對英國的怨恨。
在美國獨立戰爭後期,英國的國力仍然強於美國。它為什麼主動承認失敗?
他們共同為美國提供了資金和設備,以更好地對抗英國。正因為如此,貧窮的美國軍隊才得以在如此長的一段時間里與富有的英國人打交道。
㈥ 英法百年戰爭時期,英國原本勢如破竹,為何突然停止發動戰爭
歐洲中世紀晚期,英國和法國之間爆發了百年戰爭。此戰源於公元1337年法王腓力六世向英王愛德華提出收回阿基坦領土為開端,終結於1558年.
此後的法國卡佩王朝時期,歷任法王經常基於此打壓英王,直至諾曼王朝結束。然而繼承英國諾曼王朝的金雀花王朝的安茹家族同樣源於法國,並且依靠繼承和聯姻,一度將法國整個背部和西部地區都變成了自己的家族領地,一時間英法兩王圍繞英王在法領地問題劍拔弩張。
㈦ 美國獨立戰爭後期,英國為什麼不調集更多的軍隊繼續和美國打下去
那句英國老首相的話不是說過了嗎:在大英帝國眼中,只有永遠的利益,沒有永遠的朋友。在國家利益方面,永遠最應該做的是:從實際出發。
在今天的世界裡,我們知道,英國是美國的鐵桿盟友,好得能穿一條褲子,美國指東,英國絕對不朝西,美國打狗,英國絕對不罵雞。但你可能不知道的是,兩國在歷史上其實恩怨一直綿遠流長,在1914年爆發的一戰後,兩國才從不冷不熱開始親善。而二戰後,隨著大英帝國的衰落,才真正轉化給鐵桿盟友的。
先來說說英美兩國的恩怨史。
就這樣,英國在整場戰爭中始終保持了中立,不過他們當時也向美加邊境派遣了大量部隊。這是因為當時首相總理帕默斯頓(1784-1865)擔心,隨著某一方的勝利,戰爭有可能會擴展到加拿大境內。幸運的是,這沒有發生。
當然,這次中立也還有那個"刺頭"法國的原因,對於這個一直和大英帝國搗亂的傢伙,英國人雖然恨的牙癢癢的,但一直拿他沒法。這確實應該是一個重要因素,不過作為當時英國的政治制度來說,真正決定這一切的還是內部的原因。畢竟,內部穩定很重要,家裡不能亂,別搞不好自己的王位都保不住了。查理一世的例子還歷歷在目。
不過,英國的這次中立也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影響最大就是對英國和美國之間的關系起到了恢復作用。彌補了美國獨立戰爭和1812年戰爭遺留下來的近百年的許多仇恨。盡管此後兩國仍然一直處於不冷不熱的關系,但起碼不再相見時劍拔弩張、分外眼紅了。直到二戰後,兩國成了鐵桿盟友,英國人終於開始抱上了小表弟的粗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