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把英國歷史比作什麼

把英國歷史比作什麼

發布時間:2023-10-31 03:40:24

Ⅰ 英國的歷史是什麼

英國的歷史:英國全稱為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由英格蘭、威爾士、蘇格蘭和北愛爾蘭組成,而整個英國的歷史也就是由這四個區域的歷史交織組成。

18世紀後半葉至19世紀上半葉,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完成工業革命的國家。19世紀是大英帝國的全盛時期,1914年佔有的殖民地比本土大111倍,是第一殖民大國,自稱「日不落帝國」。

1922年愛爾蘭共和國獨立,愛爾蘭北部仍留在聯合王國內,即是今天的北愛爾蘭。

地形地貌

英國西北部多低山高原,東南部為平原泰晤士河是國內最大的河流。塞文河是英國最長的河流,河長338公里,發源於威爾士中部河道呈半圓形,流經英格蘭中西部,注入布里斯托海峽。

泰晤士河是英國最大的一條河流,流域面積1.14萬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60.0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徑流量18.9億立方米。流域地理位置西經2°08′~東經0°43′,北緯51°00′~52°3′。

Ⅱ 英國的歷史是什麼

英國歷史始於日耳曼人與凱爾特人,亦是後來的英格蘭、威爾士、蘇格蘭,其源頭可追溯到羅馬統治時期,英國全稱為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由英格蘭和威爾士以及蘇格蘭和北愛爾蘭組成,而整個英國的歷史也就是由這四個區域的歷史交織組成。具體來說1535年威爾士成為英格蘭王國的一部分,1588年格拉沃利訥海戰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使英國挫敗了國外天主教勢力的入侵,基本消除了天主教的威脅,鞏固了宗教改革的成果。

1640年英國在全球第一個爆發資產階級革命,成為資產階級革命的先驅,1649年5月19日宣布成立共和國,1660年王朝復辟,1688年發生光榮革命,確立了君主立憲制。

到了1707年英格蘭與蘇格蘭合並,通過七年戰爭英國奠定日不落帝國的基礎,並獲取了海上霸主,1801年又與愛爾蘭合並,拿破崙戰爭後英國完成了日不落帝國的霸業,18世紀後半葉至19世紀上半葉,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完成工業革命的國家。

19世紀是大英帝國的全盛時期,1914年佔有的殖民地比本土大111倍,是第一殖民大國並且自稱日不落帝國,1922年愛爾蘭共和國獨立,愛爾蘭北部仍留在聯合王國內,即是今天的北愛爾蘭。

並且在1535年威爾士成為英格蘭王國的一部分,1588年格拉沃利訥海戰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使英國挫敗了國外天主教勢力的入侵,基本消除了天主教的威脅,鞏固了宗教改革的成果。

1640年英國在全球第一個爆發資產階級革命,成為資產階級革命的先驅,1649年5月19日宣布成立共和國,1660年王朝復辟,1688年發生光榮革命,確立了君主立憲制,18世紀後半葉至19世紀上半葉,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完成工業革命的國家。

Ⅲ 英國的歷史可以用什麼詞來形容

元前地中海伊比利亞人,比克人,凱爾特人,先後來到不列顛。公元1-5世紀大不列顛島東南部為羅馬帝國統治。羅馬人撤走後,歐洲北部的盎格魯人、薩克遜人、朱特人相繼入侵並定居。7世紀開始形成封建制度,許多小國並成七個王國,爭雄達200年之久,史稱「盎格魯—撒克遜時代」。

829年威塞克斯國王愛格伯特統一了英格蘭。8世紀末遭丹麥人侵襲,1016年至1042年為丹麥海盜帝國的一部分。其後經英王短期統治,1066年諾曼底公爵渡海征服英格蘭。1215年約翰王被迫簽署大憲章,王權遭抑制。

1338年至1453年英法進行「百年戰爭」,英國先勝後敗。1588年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樹立海上霸權。1640年英國在全球第一個爆發資產階級革命,成為資產階級革命的先驅。1649年5月19日宣布成立共和國。1660年王朝復辟,1668年發生「光榮革命」,確定了君主立憲制。1707年英格蘭與蘇格蘭合並,1801年又與愛爾蘭合並。

18世紀後半葉至19世紀上半葉,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完成工業革命的國家。19世紀是大英帝國的全盛時期,1914年佔有的殖民地比本土大111倍,是第一殖民大國,自稱「日不落帝國」。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開始衰敗。英國於1920年設立北愛蘭郡,並於1921年至1922年允許愛爾蘭南部脫離其統治,成立獨立國家。1931年頒布威斯敏斯特法案,被迫承認其自治領在內政、外交上獨立自主,大英帝國殖民體系從此動搖。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經濟實力大為削弱,政治地位下降。隨著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相繼獨立,到60年代,英帝國殖民體系瓦解。1973年1月加入歐共體。

Ⅳ 英國歷史

英國歷史是一部征服與合並和的歷史。

英國全稱為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由英格蘭、威爾士、蘇格蘭和北愛爾蘭組成,而整個英國的歷史也就是由這四個區域的歷史交織組成。

1535年威爾士成為英格蘭王國的一部分,1707年蘇格蘭與英格蘭正式合並為大不列顛王國,1800年大不列顛王國和愛爾蘭合並成為大不列顛與愛爾蘭聯合王國,1922年愛爾蘭共和國獨立,愛爾蘭北部仍留在聯合王國內。

19世紀50-70年代,是英國自由貿易資本主義發展的鼎盛時期。其時正值維多利亞女王在位,有維多利亞時代之稱。

英國歷史

英國歷史是一部征服與合並和的歷史。英國全稱為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由英格蘭、威爾士、蘇格蘭和北愛爾蘭組成,而整個英國的歷史也就是由這四個區域的歷史交織組成。1535年威爾士成為英格蘭王國的一部分,1707年蘇格蘭與英格蘭正式合並為大不列顛王國,1800年大不列顛王國和愛爾蘭合並成為大不列顛與愛爾蘭聯合王國,1922年愛爾蘭共和國獨立,愛爾蘭北部仍留在聯合王國內。19世紀50-70年代,是英國自由貿易資本主義發展的鼎盛時期。其時正值維多利亞女王在位,有維多利亞時代之稱。

基本信息

中文名:英國歷史

英文名:British History

英國全稱: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

組成部分:英格蘭、威爾士、蘇格蘭等

聯合王國(unitedkingdom)

1642年至1651年在英國議會派與保皇派之間發生的一系列武裝沖突及政治斗爭

蘇格蘭歷史

英國行政區劃 大不列顛島 英國地圖 英國地圖中文版全圖

羅馬時期

羅馬帝國疆界正在載入羅馬帝國疆界

在不列顛群島上很早就有人類活動。約公元前30世紀,伊比利亞人從歐洲大陸來到大不列顛島東南部定居。約公元前700年以後,居住在歐洲西部的凱爾特人不斷移入不列顛群島,其中有一支稱為不列吞人,不列顛這一名稱可能來源於此。凱爾特人已經使用鐵器,耕犁在技術上不斷進步,並已使用貨幣。生產力發展促使凱爾特社會逐漸分化。

公元前55和前54年,G.J.凱撒兩度率羅馬軍團入侵不列顛,均被不列顛人擊退。公元43年,羅馬皇帝克勞狄一世率軍入侵不列顛。征服不列顛後變其為羅馬帝國的行省。羅馬人以位於泰晤士河口的倫敦為中心,向四面八方修起大道,連接各地的城市,使倫敦成為羅馬不列顛統治和對外聯系的中心。為阻止北方凱爾特人南下,公元2世紀20年代羅馬皇帝P.A.哈德良在位時期,羅馬人在大不列顛島北部修建了一條橫貫東西、全長118公里的長城,史稱哈德良長城。在羅馬人統治的東南地區,羅馬人和凱爾特人上層搶占部落的公有土地,建立起奴隸制大田莊,變凱爾特人或戰俘為奴隸。羅馬人強迫奴隸從事耕種、采礦,奴隸販子還把奴隸遠銷到歐洲大陸。3~4世紀,隨著奴隸反抗斗爭的加劇,羅馬帝國逐漸衰落。4世紀中葉前後,不列顛反抗羅馬統治的斗爭也漸趨激化。到407年,羅馬駐軍被迫全部撤離不列顛,羅馬對不列顛的統治即告結束。

中古時期

日耳曼入侵

從5~6世紀日耳曼人入侵,到17世紀中葉資產階級革命爆發,是英國封建生產方式形成、發展和衰落的時期;學術界亦有把諾曼征服視為英國中古史開端的觀點。

盎格魯-撒克遜人入駐不列顛羅馬人撤離後,居住在易北河口附近和丹麥南部的盎格魯-撒克遜人以及來自萊茵河下游的朱特人等日耳曼部落,從5世紀中葉起陸續侵入不列顛。入侵過程延續約一個半世紀。入侵者洗劫城鎮和鄉村,不列顛人被殺戮或淪為奴隸,有的被驅趕到西部、西北部山區,大部分人同入侵者融合,形成後來的英格蘭人,或稱英吉利人。到7世紀初,入侵者先後建立起7個強國:東部和東北部盎格魯人的麥西亞、諾森伯利亞和東盎格利亞,南部撒克遜人的威塞克斯、埃塞克斯和蘇塞克斯,東南部朱特人的肯特。這個時期史稱「七國時代」。

盎格魯-撒克遜人入侵時是氏族部落組織。入侵過程中,原來的氏族組織解體,按地域組成的村社代之而起。村社土地公有,歸村社自由農民使用。隨著生產力發展,土地逐漸變成私有財產,出現了貴族、大土地佔有者、依附農和奴隸。村社成為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向封建土地所有制過渡的形式,一般認為是英國社會封建化過程的開始。6世紀末,基督教傳入英國。597年,羅馬教皇格列高利一世(590~604在位)派修士奧古斯丁到英格蘭傳教。到7世紀下半葉,英格蘭全境基本上都皈依了羅馬基督教。

丹麥入侵

從8世紀末開始,以丹麥人為主體的斯堪的納維亞人屢屢入侵英國。為抗擊丹麥人,威塞克斯王國國王埃格伯特(約802~839在位)於827年統一七國,建立統一的英格蘭王國。到9世紀末,丹麥人已在大不列顛島上建立大片居留地。879年,阿爾弗烈德大王和丹麥人訂立條約,將英格蘭東北部劃歸丹麥管轄,稱為「丹麥區」。10世紀初,阿爾弗烈德大王的後繼者逐漸收復丹麥區。11世紀初,丹麥人卷土重來,丹麥王克努特大帝成為全英之王(1016~1035在位)。克努特之子死後,英國王位復歸於英人懺悔者愛德華(1042~1066在位)。丹麥人佔領期間,英國封建化過程加速。由於戰爭頻繁,稅課繁苛,特別是沉重的「丹麥金」,使自由農民紛紛破產,淪為依附農。國王以詔書的形式把土地冊封給教俗貴族,成為封建領地。930年,英王下令「(自由)人必有主」,農民為躲避戰禍和捐稅、求得安全,便將土地交給大地主,再領回耕種,表示自己受地主保護。國王還給教俗地主以「特恩權」,即對領地內的依附農民實行政治、經濟、法律等全面統治的權力。特恩權加速農民的農奴化。

諾曼征服

英王愛德華死後無嗣,讓位於西薩克森伯爵哈羅德。法國諾曼底公爵威廉於1066年率軍入侵,同年10月進入倫敦,加冕為英王威廉一世(1066~1087在位),史稱「征服者威廉」,諾曼王朝(1066~1154)由此建立。諾曼征服加速完成了早已開始的封建化過程,封建生產方式基本確立。威廉征服英國後,宣稱自己是全國土地的最高所有者。他大量沒收盎格魯-撒克遜貴族和自由農民的土地,把全國可耕地面積約1/6和山林面積約1/3據為己有,其餘的分給他的諾曼親信和隨從,並根據分封土地的多少,授以貴族爵位。教會也由諾曼人接管。威廉一世的封臣再將自己的封地分成小塊,分賜給自己的附庸。通過分封土地,建立起一套嚴密的封建等級制度。威廉不僅要求自己的直接封臣宣誓效忠,要求封臣的封臣也對他效忠。

1086年,威廉派出大臣到全國進行調查,編成土地調查書(亦稱土地清丈冊),詳細記載每郡多少土地屬於國王,多少屬於領主,各領主又有多少附庸,每個庄園有多少土地、牧畜,多少自由農民、依附農民、奴隸,多少森林、草地、牧場、磨坊、魚塘等,領地上有多少貨幣收入。編制清冊的目的,是為了讓國王詳細掌握封臣的財產狀況,從而要求他們嚴格履行封建義務。人們害怕這種調查,感到象是面臨末日審判一樣,因此調查清冊被稱為《末日審判書》。據這次調查,英國當時的人口約150~200萬,貴族約佔4%,自由農民佔12%,農奴及其他依附農民佔70%以上。這表明諾曼征服後,農奴制迅速發展了。在地方上,國王的權力主要通過各郡郡長貫徹。郡長由國王任命並直接管轄。為商討國家大事,國王組織樞密院,該院當時又稱元老院或國王法庭。諾曼王朝通過以上措施,建立起比法國更加強大的中央集權的封建統治。這是英國封建制的一個重要特點。強大的王權得到中、小封建主、教會和富裕市民階層的廣泛支持,他們要求得到王權的保護。大封建領主反對王權過於集中,但他們封土分散,難以割據一方、同王權對抗。諾曼征服後,在分封的領地上到處都出現封建庄園。封建庄園是英國封建社會的基本經濟單位,領主是庄園里握有全權的最高統治者。庄園土地通常包括領主直接領有地、農奴份地和森林、牧場、池沼等公用地3部分。勞役地租是主要剝削形式。大部分農民淪為真正的農奴。農奴在英國叫做維蘭,擁有15~30英畝份地,為領主服勞役;此外還有邊農、茅舍農和奴隸。英國社會封建化的過程是漫長、緩慢、不徹底的,保留了較多的前封建殘余。庄園里還有不少自由農民。大封建領主的勢力不如歐洲大陸一些國家封建主勢力強大,封建制度的解體也比其他國家早。這是英國封建制度的又一特徵。

大憲章和議會起源:威廉征服後建立起的強大王權對鞏固封建秩序起了積極作用,雖有大封建諸侯時起背叛,終未能壓倒王室。但國王們連年對外征戰,需要諸侯們提供越來越多的軍費。到金雀花王朝的無地王約翰統治時期(1199~1216在位),君臣之間矛盾尖銳化。諸侯們要求維持封建的權利義務,約翰王卻肆意踐踏既成的封建秩序,又在對外戰爭中失敗,丟失了在法國的大部分領地。因此,不僅大封建主,就連支持王權的中、小領主乃至市民也投入了反抗國王的行列。在聯合壓力下,約翰被迫於1215年6月接受《大憲章》,與封建主妥協。大憲章本質上是一個封建性文件,是保護封建領主的利益;但也有如保護市民貿易自由這樣有進步意義的條文。

但約翰不久就否認憲章,君臣之間內戰連綿不斷。1258年,亨利三世(1216~1272在位)為干預義大利戰爭,又向諸侯索取軍費。在1263年爆發的內戰中,S.de孟福爾在一些諸侯、騎士和市民支持下獲勝,一度俘虜亨利三世和王子愛德華,控制了國家。1265年,孟福爾召集有僧俗貴族、騎士和市民代表參加的大會,此為議會的胚胎。1295年,國王愛德華一世(1272~1307在位)為籌集戰費,再次召集議會(見彩圖)。除僧俗貴族外,還有每郡騎士代表2人、每市市民代表2人參加,史稱「模範議會」。議會此後經常召開,1297年獲批准賦稅權,14世紀又獲立法權。從14世紀中葉起,貴族和騎士、市民逐漸分別開會,慢慢演變出上下兩院。議會的出現對以後英國歷史發展有積極意義。

瓦特泰勒起義

13~14世紀,英國封建經濟發展到極盛。農業耕作技術改進,城市發展,商品貨幣經濟滲入農村。封建領主要求更多的貨幣,在農村開始了用貨幣地租代替勞役或實物地租的「折算」過程。折算使少數富裕農民贖得人身自由,但廣大農民群眾紛紛破產,淪為農村的僱傭勞動者。1348~1350年橫掃歐洲的黑死病,奪去英國近半人口。由於勞動力短缺,國王愛德華三世(1327~1377在位)頒令,規定勞動者必須接受低工資僱傭,否則予以監禁。城鄉窮苦人民走投無路,被逼揭竿起義。牛津大學神學教授J.威克里夫(約1320~1384)及J.保爾等下層教士「羅拉德派」的改革宣傳為起義作了思想准備。1380年,國王理查二世(1377~1399在位)為徵集英法百年戰爭戰費,增收人頭稅,導致起義於1381年5月爆發,領袖是泥瓦匠瓦特·泰勒,史稱「瓦特·泰勒起義」。起義雖遭失敗,但震撼了英國的封建農奴制度。14世紀末,英國農奴制實際上已經解體。15世紀時,絕大多數農奴贖得人身自由,成為自耕農,他們在法律地位上分為自由領有農和公簿持有農。貨幣地租成為地租的主要形式。封建主階級也發生變化,從富裕農民、佔有土地的商人以及中小貴族中產生新貴族,他們採用資本主義經營方式。舊貴族的統治陷入危機,封建騎士制度日趨解體。經過1455~1485年的玫瑰戰爭,舊貴族力量大大削弱,為資本主義關系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得到新貴族和資產階級支持的亨利七世即位(1485~1509在位),開始了都鐸王朝的統治。

王權時期

資本原始積累

圈地運動正在載入圈地運動

圈地運動是英國資本原始積累的重要手段之一。15~16世紀,毛織業成為英國的「民族工業」,對羊毛的需求成倍增加。地主把農場改為牧場,還通過圈地圍田或侵佔公地,把小地產集中,連成大片。這樣一來,大批自耕農失去土地而破產,淪為流浪人。國王從1530年起頒布一系列血腥立法,迫使流浪人受雇於新貴族和資本家。海外掠奪和貿易也是原始積累的重要途徑。16世紀以後,英國陸續組織許多貿易公司,進行海盜掠奪。碼頭官吏、海關人員、海軍官兵,甚至地方高級官吏,都勾結海盜。海盜J.霍金斯販運黑人致富,F.德雷克則在伊麗莎白一世贊助下劫掠西班牙美洲殖民地,並於1577~1580年間進行了震驚歐洲的環球航行。1588年,英國戰勝西班牙的無敵艦隊,在攫取世界海洋霸權上邁出第一步。

專制王權和宗教改革

都鐸王朝統治時期,英國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王權空前強化。舊貴族在玫瑰戰爭中自相殘殺殆盡;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希望保持和平,以利於發展經濟。亨利七世利用這些條件,實行絕對專制統治。他解散封建貴族的家臣,設「星室法庭」,懲治不馴順的貴族。亨利八世時正式成立樞密院,聽命於國王,地方上的治安法官則受樞密院監督。專制王權的統治首先依靠新貴族,多從他們中間選任治安法官;其次是依靠新興的城市資產階級,包括手工工場主、大商人和銀行家等。都鐸王朝一貫執行重商主義政策,保護和獎勵工商業和航海業,以增強國力。

1527年,亨利八世國王要求離婚遭教皇拒絕,由此觸發同羅馬教廷的公開沖突。從1529年起,他指使議會通過一系列法令,割斷英國教會對教廷的宗屬關系,禁止英國教會向教皇繳納貢賦;1534年,議會通過《至尊法令》,規定英王為英國教會之首,有權任命教職和解釋教義,英國教會遂成為國家機構的一部分,英國國教就此確立。宗教改革客觀上符合建立民族國家的願望,得到多數臣民的支持。亨利八世還大量沒收寺院財產,把沒收的土地投入市場拍賣。這也是資本原始積累的途徑之一。

16世紀,英國經濟發展,文化亦興。人文主義者T.莫爾撰寫《烏托邦》,成為空想社會主義的先驅。詩人E.斯賓塞初寫田園詩,後寫《仙後》,歌頌伊麗莎白一世時代。F.培根作為唯物主義的「第一個創始人」,撰寫《學問的推進》(1605)和《新工具》(1620),倡導歸納的和實驗的新哲學。16世紀後半葉,英國文學中最繁榮的是戲劇。悲劇作家C.馬洛是新劇的先驅,他盛年早逝,但留下可觀的戲劇創作遺產。文學巨匠W.莎士比亞是英國最偉大的人文主義者、最傑出的戲劇家和詩人。他留下許多不朽名著,對人類文化發展作出重大貢獻。

征服威爾士

中世紀時候,威爾士由許多地方公國分別統治,幾乎沒統一過。當英格蘭受到諾曼人侵入時,威爾士人也南進接鄰英格蘭的邊界地區,在當地和威爾士東部建立一些貴族統治。威爾士北部和西部則逐漸統一在羅埃林大王等人之下。

1282年,英格蘭王愛德華一世征服最後一個威爾士北部和西部的威爾士公國,兩年後以《羅德蘭法令》(Statute of Rhuddlan)確立自己在該地區的統治。1301年2月7日,他為了平息當地威爾士人,冊封其出生於威爾士的兒子為威爾士親王(後來繼任為愛德華二世)。此一將威爾士親王頭銜封給英國君主長子的傳統,至今持續實行。英王室直接統治這塊地區,故稱之威爾士公國(1284年—1536年)。該公國之外的威爾士東部和南部地區,仍然不受英王管轄。

1535年,《聯合法案》完成英格蘭和威爾士的統一,劃分後者為13個郡,並規定英格蘭法律通行全威爾士,英文為其官方語言。大部分威爾士人因此無法擔任政府公職,但可以派代表參與英國國會。

Ⅳ 英國的歷史可以用什麼詞來形容

英國歷史-正文全稱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歐洲西北部島國,國土由大不列顛島上的英格蘭、蘇格蘭、威爾士和愛爾蘭島上的北愛爾蘭 4部分和眾多小島組成。西、西北瀕臨大西洋,南、東和法國、荷蘭、丹麥隔海相望。海岸線曲折漫長,島上河流縱橫,航運便利。面積244108平方公里,人口5625.6萬(1984),主要是英格蘭人,占人口的80%以上,其次為蘇格蘭人,愛爾蘭人,威爾士人等。居民多信奉基督教,其中大部分屬於英格蘭教會(英國國教),一部分屬於蘇格蘭教會,另有部分居民信奉天主教。通用英語,首都倫敦。
古代不列顛 在不列顛群島上很早就有人類活動。約公元前第3千紀,伊比利亞人從歐洲大陸來到大不列顛島東南部定居。約公元前700年以後,居住在歐洲西部的克爾特人不斷移入不列顛群島,其中有一支稱為不列吞人,不列顛這一名稱可能來源於此。克爾特人已知使用鐵器,耕犁在技術上不斷進步,並已使用貨幣。生產力發展促使克爾特社會逐漸分化。
公元前55和前54年,G.J.凱撒兩度率羅馬軍團入侵不列顛,均被不列顛人擊退。公元43年,羅馬皇帝克勞狄一世率軍入侵不列顛。征服不列顛後變其為羅馬帝國的行省。羅馬人以位於泰晤士河口的倫敦為中心,向四面八方修起大道,連接各地的城市,使倫敦成為羅馬不列顛統治和對外聯系的中心。為阻止北方克爾特人南下,公元1世紀20年代羅馬皇帝P.A.哈德良在位時期,羅馬人在大不列顛島北部修建了一條橫貫東西、全長 118公里的長城,史稱哈德良長城(見彩圖)。在羅馬人統治的東南地區,羅馬人和克爾特人上層搶占部落的公有土地,建立起奴隸制大田莊,變克爾特人或戰俘為奴隸。羅馬人強迫奴隸從事耕種、采礦,奴隸販子還把奴隸遠銷到歐洲大陸。3~4世紀,隨著奴隸反抗斗爭的加劇,羅馬帝國逐漸衰落。4世紀中葉前後,不列顛反抗羅馬統治的斗爭也漸趨激化。到407年,羅馬駐軍被迫全部撤離不列顛,羅馬對不列顛的統治即告結束。

Ⅵ 英國歷史

英國歷史簡介
1. 從原始社會性到羅馬征服時期的奴隸社會
公元前3000—2000年間,來自伊比利亞半島的伊比利亞人(Lberians)大都居住在愛爾蘭、威爾士和英格蘭西部。
公元前七世紀,凱爾特人分批從歐洲大陸的萊因河(Rhine)區移居前來後,和伊利亞人在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程度的混合。當時這些人還處在原始公社階段,主要以畜牧、農業為主。
公元 前55---54年,羅馬大將軍凱撒(Caesar)曾兩次侵入不列顛。公元43年,羅馬征服了不列顛,把它改成羅馬和一個行省。
羅馬對不列顛的統治近四百年之久,史稱「羅馬征服」(Roman Conquest)時期。但是羅馬並沒有佔領不列顛全部,而僅僅是英格蘭的大部分。羅馬征服者在其 佔領地區修築不少軍用公路,其中有些公路一直保存到現在。他們修造了城堡和要塞,有些後來發展成為城鎮。他們建立了庄園,使用奴隸,耕種大量土地。
在羅馬統治下,大多數不列顛人滄為奴隸或成為沒有自由的農民。羅馬的官吏、商人和庄園主對不列顛人進行嚴重的剝削,徵收重稅,引起凱爾特人的仇恨與不斷的武裝起義。
羅馬對不列顛的統治是不鞏固的。到了五世紀,羅馬帝國開始瓦解,對不列顛的統治也於公元410年左右隨著羅馬兵團的撤退而結束。
2. 封建制度的形成和發展
1. 盎格魯。撒克遜人的入侵和封建制度的形成
羅馬兵團撒退不久,自五世紀中葉起,中歐的盎格魯人(Angles)、撒克遜人(Saxons)和
裘特人(Jutes)和日耳曼族就渡過北海侵入不列顛。他們的入侵遭到凱爾特人的頑強抵抗,征服過程延續了一個半世紀之久。
入侵的盎格魯、撒克遜人最初建立了許多小國。到七世紀,這些小國倂為七個王國,封建制度開始形成。這七個王國是威塞克斯(Wercia)、埃塞克斯(Essex)、色塞克斯(Sussex)、墨西亞(Mercia)、諾森布里亞(Northumbria)、東盎格里亞(East)和肯特(Kent)王國。在長達二百年的「七國時代(Heptarchy)」,各國互相爭雄,戰事頻繁。
從八世紀末起,北歐的丹麥(Denes)人開始不斷入侵,在將近三百年的反對丹麥人的斗爭中,英格蘭逐漸形成統一的國家。公元827年,西撒克斯王國艾愛格伯特(Egbert,802---839),稱英格蘭王國。後來,國王爾弗雷大帝(Alfred the Great,871---899)在和丹麥人的戰爭中,建立了一支有戰鬥力的軍隊抗擊丹麥人的入侵。雙方通過簽訂和約,把丹麥佔領區限制在英格蘭東北部的「丹麥區」,到了十世紀後半期,英王埃德加(Edgar,959---975)收復了「丹麥區」,全英格蘭又告統一,但丹麥人後來又大舉進犯,一度統治了全部英格蘭(1017---1042)。後來,由於丹麥王國的分裂,英格蘭的丹麥王朝也結束了統治。1042年,英王後裔愛德華(Edward,1042—1066)即位,恢復了盎格魯王朝。
盎格魯。撒克遜人侵入後,原來的氏族制度全面崩潰。人們從經營畜牧業發展到經營農業,社會單位是農村公社。私有制已經產生。貴族------大土地的佔有者-------也已出現。他們佔有奴隸和半自由人,這些大都是被征服的凱爾特人。到十世紀,貴族被認為是普通人的「保護者」,農民對他們逐步轉入「人身依附「的地位。法律規定每一個人都要依附於一個貴族。舊的氏族制度被新的封建制度所代替。國王是一國的領袖,其次是貴族,下面是軍事貴族,再下面是自由人,最下層是依附於土地的農奴。
但是,英國在十一世世紀中期,即諾曼征服的前夕,有半數農民還保持著自由農民的地位,英國封建關系的進一步發展與完成是在諾曼征服以後。
2. 諾曼征服和封建制度的發展
諾曼人(Normans)原意是「北方人」(Northmen),與丹麥人屬同一種族。在九、十世紀一些丹麥人向英格蘭東北部入侵時,另一些北方人
則侵入法蘭西的西北部,建立了一個居留地------諾曼底(Normandy).
1066年愛德華死後無嗣。英國貴族哈羅德與諾曼底公爵威廉爭取王位。1066年9月,威廉率領大軍渡過海峽,在英國南部哈斯丁殺死哈羅德,擊敗英軍,登上英國王位,開始了英國歷史上的「諾曼征服」.
威謙一世(William,1066—1087)在征服英格蘭過程中,遭到盎格魯。撒克遜人不斷的抵抗,但他們的多次起義都遭到殘酷的鎮壓。到1071年,英格蘭被完全征服。
英國在被諾曼征服後,舊的貴族大部被廢除,土地被沒收。威廉把沒收的土地大部分賞賜給他帶來的諾曼臣子們。這些人形成了佔有領地的封建主。每一個封建主在領地內,都是一個最高統治者。封建主把領地劃成若干庄園。一個庄園內多數的居民是農奴;封建土地的所有制在英國遂廣泛建立起來。
庄園里的農奴和奴隸社會的奴隸不同。農奴雖然要以一半的時間用自己的工具為封建主從事農業勞動,作為勞役地租,但可以有自己的份地,其收成歸自己所有。此外,在農忙時節,農奴還被強迫延長服勞役天數,還要為封建主幹一些雜活。
農奴沒有人身自由,必須附屬於一封建主,要向封建主納人頭稅、繼承捐等。為了反抗封建主的壓迫和剝削,他們不斷進行抗役、抗稅的斗爭。
封建主一般是有爵位的封建貴族,如公爵(Duke)、侯爵(Marquis)、伯爵(Earl)、子爵(Viscount)、男爵(Baron)等。這些爵位都是世襲的,英國的爵位和領地實行長子繼承製,但非長子或其它無爵位的人往往可以通過在國王的軍隊里服役而獲得騎士(Knight)的稱號,也可以因此獲得一部分領地。因此,騎土階層成為封建統治的基層統治基礎,他們往往幫助國王鎮壓勞動人民的起義。後來,一些無爵位的人還可以經營工商業,用錢向王室捐獻以購買騎土的稱號,有一些新貴族就是這樣產生的。
(三)城市手工業的興起和行會制的形成
城市的興起是英國封建社會有了明顯發展的標志之一。封建社會開始形成的早期,西歐沒有城市。隨著生產力的提高,剩餘農產品增多,手工業日益從農業中分離出來,專職的工商業者離開農村,聚居在堡壘、寺院、橋梁、道口附近地帶,在那裡定居下來,就日漸形成工商業城市。十一世紀末,英國已有大約一百個城市,居民7.5萬人,約占當時英國人口150萬人的5%。
城市興起在封建主的領地上,封建主視城市為私有財產,對居民肆意敲詐勒索。城市居民為求得生存和發展,一開始就和封建主展開激烈斗爭。十三世紀,大多數城市取得了自治權。
城市居民主要是工商業者,他們是自由人。一個農奴如果逃到城市中,住滿一年零一天,就可取得自由人的資格。隨著階級斗爭激化,農奴紛紛逃往城市,所以城市的發展也反映了農奴反抗斗爭的加強。
城市手工業者是獨立的小商品生產者,有自己的作坊、工具、自產自銷,有一兩名學徒。學徒出師後稱幫工,在師傅處工作一、二年,積得部分工資,經過考試,即可變成師傅,自行開業。同類手工業的師傅在一起組成行會,選舉管理機關,繳納一定費用,實行福利互助,制定規章,規定產品質量價格,以保持市場穩定,防止競爭。所以實行行會制是封建城市的重要標志。
(四)封建貴族與國王的斗爭
威廉一世在征服英國的基礎上形成強大的王權。他攫取了全國七分之一的耕地和大片森林,命令所有封建主向他宣誓效忠,直接受他支配。為了徵收賦稅,1080年在全國進行了土地調查。根據調查情況來看,英國絕大部分土地為封建主所有,直接生產者大部淪為農奴,封建制度已經形成。
威廉一世死後,經威廉二世、亨利一世和其外孫斯蒂芬,而由亨利二世繼承王位,開始了英國歷史上的孔雀花王朝(House of
Plantagenet),因其父常頭帶孔雀花,故名,也稱安如(Anjou)王朝。
亨利二世(1154棗1189)為了進一步加強王室的權力,進行司法改革,擴大國王法庭的權力,以削弱各地封建主法庭的權力;並招募軍隊,加強國王的軍事力量,減少國王對封建領主軍事力量的依賴。
十一世紀,西歐封建主、大商人和天主教會以維護基督教為名,發動了前後近二百年(1096棗1291)八次十字軍東侵(Crusades),企圖從穆斯林「異教徒」手中奪回「聖地」耶路撒冷。實際上,他們都是企圖乘機擴張勢力、掠奪財富。十字軍東侵以失敗告終,但從此開拓了東西方的交通和貿易,促進西歐封建制的衰落和城市商人的興起。
亨利二世之子理查一世(Richard Ⅰ)在位十年,有八年參加十字軍侵戰,死後由其弟約翰王(King
John)繼承(1199棗1216)。他勒索封建貴族的金錢、土地、招致不滿。封建主聯合舉兵叛亂,迫使約翰王於1215年6月簽署了《大憲章》(Magna
Carta/Great Charter)。
《大憲章》的主要內容是保護貴族權利,免受國王的侵犯。如規定國王不得隨意向封建主勒索各種貢納,不得隨意逮捕貴族及沒收他們的財產等等。《大憲章》主要精神是限制王權。其中有關保護城市市民經營商業的自由等條文,在當時具有積極意義。
約翰王不久即否認《大憲章》,於是發生封建內戰。約翰王死後,內戰繼續進行。內戰中,封建貴族西門·德·孟福爾(Simon de Monfort)派獲勝,俘獲國王。孟福爾成了當時英格蘭的實際統治者。英國統治者為了尋求支持力量,以謀統一,開始召集議會。第一次議會於1265年召開,不但有大貴族參加,而且有地方騎士(每郡二人)和市民(每城二人)參加。從會頭目如主教等組成;下院由騎士和市民代表組成,主要職權是討論決定稅收,後又取得制定法律的權力

閱讀全文

與把英國歷史比作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英國曼大商科專業怎麼樣 瀏覽:427
印尼德龍在印尼哪裡 瀏覽:747
印尼新冠病毒情況怎麼樣 瀏覽:865
50萬伊朗幣換多少人民幣 瀏覽:482
伊朗印度哪個好玩 瀏覽:570
美國和中國隔著什麼洋 瀏覽:906
義大利白話怎麼說 瀏覽:361
錢包用義大利語怎麼寫 瀏覽:234
低條件怎麼培養好中國斗魚 瀏覽:477
印尼孕婦吃燕窩飲品怎麼買 瀏覽:268
印度網吧和中國網咖哪個好 瀏覽:702
印尼虎內寄有什麼表現 瀏覽:515
伊朗什麼時候復網 瀏覽:463
瑞士的義大利語怎麼拼 瀏覽:301
伊朗什麼全球領先 瀏覽:215
印尼買什麼商品 瀏覽:820
印度舞肩膀疼痛怎麼辦 瀏覽:324
流入印度的恆河在中國叫什麼 瀏覽:362
八月份伊朗有什麼節日 瀏覽:395
伊朗你好salam怎麼讀 瀏覽: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