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一戰後美國怎麼打壓英國

一戰後美國怎麼打壓英國

發布時間:2023-10-31 13:00:43

① 第一次世界大戰對英國的影響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英開始衰落,其世界霸權地位逐漸被美國取代。

第一次世界大戰改變了世界的經濟格局。一戰爆發之前,英國是世界的金融中心,英國每年在海外的投資高達40億英鎊,占據當時世界投資總額的43%。一戰過後,英國不僅流失了大量的黃金儲備,還從世界最大的債權國成為凈債務國。

在歐洲的所有參戰國中,英國採取了最負責任的財政政策。

英國政府花在戰爭上的開銷多達430億美元,其中包括借給法國、俄國等盟友的110億美元的貸款。為了支付這些費用,英國一方面通過增加稅收籌集到了90億美元;另一方面通過向國內和美國長期借款籌集到了270億美元;其餘的款項是從國內銀行借來的。

英國人之所以如此慷慨,在於歐洲國家一開始就把債務視為戰爭合作的一部分,理應放在戰後統一解決。1915年,英法俄三國財長在巴黎財政會議上明確表示:「英法俄三國財長同意整合三國的財政和軍事資源,以促進戰爭的最終勝利。」

這場戰爭使歐洲對美國物資和商品的需求迅速增加,刺激了美國經濟的繁榮。更重要的是,這一行為導致大量黃金流入美國,美國的黃金儲備從不足20億美元一下子飆升到40億美元。 戰爭一舉改變了美國在世界各國經濟和金融中的地位。戰爭結束後,戰債償還的問題被提到了議事議程上。

英國被夾在整個債務結構的中間,即擁有大量債權也擁有大量債務。英國深知收回債務的難度,希望統一解決戰債問題,最好全面取消。這符合歐洲歷史的傳統,拿破崙戰爭後各國就全面取消了戰債。在歐洲國家看來,一切戰爭的花費都是「自由國家」維護「自由世界」應盡的義務。

但美國卻堅持按照商業模式完成對於戰債問題的處理。兩國之間的分歧直到戰爭結束後5年才得以解決。當時,英國為了快速恢復經濟,盡早重建戰前由自己主導的金本位制度,從而接受了美國的方案。

然而,巨額的戰爭貸款成為了英國經濟復甦的負擔,而美元卻趁機輸入歐洲,蠶食著屬於英國的經濟地盤。英國試圖恢復世界金融中心的期望落空了。

(1)一戰後美國怎麼打壓英國擴展閱讀: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帝國主義過渡時期產生的廣泛的不可調和矛盾。

亞洲、非洲、拉丁美洲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基本上被列強瓜分完畢,新舊殖民主義矛盾激化、各帝國主義經濟發展不平衡,秩序劃分不對等的背景下,為重新瓜分世界和爭奪全球霸權而爆發的一場世界級帝國主義戰爭。

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的戰斗。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保加利亞王國屬同盟國陣營,大英帝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俄羅斯帝國、義大利王國和美利堅合眾國則屬協約國陣營。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強的戰爭之一。

大約有6500萬人參戰,1000多萬人喪生,2000萬人受傷。戰爭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第一次世界大戰給人類帶來了深重災難,但在客觀上促進了科學技術的發展。在一戰中,各種新式武器如飛機、毒氣、坦克、遠程大炮相繼投入戰爭,是武器發展史的重要階段。

② 當年美國是怎麼打敗號稱「日不落帝國」的英國並獲得獨立呢

當年隨著哥倫布發現新大陸,越來越多的歐洲移民跑到了北美這塊大陸,其中以英國和法國人居多,雙方在北美這疙瘩進行長期激烈的爭奪,最後終於被英國人拿下了整個北美,就是現如今的加拿大和美國。

但可惜的是,英國人還沒將勝利果實捂熱,因為稅收的問題,殖民地人民不樂意了,這些殖民地土帽召開了大陸會議,還向英女王遞交了《權利宣言》和請願書,提出了諸如不交稅、自治、撤走駐軍等要求。英國人認為這些殖民地人民太過分了,現在日子好了竟然就開始忘恩負義,也不想想當初是誰給這片大陸帶來的文明?雙方的矛盾日益激烈,殖民地也開始私下訓練民兵隨時准備開打。

為了扭轉局勢同時也為了便於統一指揮,大陸會議選舉了華盛頓當總司令,統一指揮民兵與英國龍蝦兵干仗。本來當時的美國老百姓並不是所有人都支持獨立的,但這時候英軍的倒行逆施起了很大的作用,可以說正是英軍的燒殺搶掠激起了殖民地人民的眾怒,本就不多的英軍開始陷入了人民戰爭中的汪洋。

③ 一戰後帝國主義國家是怎樣調整遠東和太平洋地區的關系的

1918年,一戰結束,美國等27個國家代表召開巴黎和會,最終簽訂了《凡爾賽和約》。但對於急於在全球擴張勢力的美國來說卻是失敗。這迫使美國謀求新的地區霸權,日本在和約中爭得大量的在華特權鞏固了其在中國和南太平洋地區的優勢,大有在遠東稱霸之勢,美日矛盾加深。巴黎和會以後,美日矛盾逐漸成為遠東和太平洋地區最主要的矛盾。戰後,遠東和太平洋地區的霸權之爭與戰前相比發生了很大變化,但和會的決議並沒有反映出美國經濟地位的變化,同時日本利用一戰中列強無暇東顧和巴黎和會上的外交勝利,在遠東大肆擴張勢力,妄圖推行「東亞門羅主義」,獨佔中國,從地緣戰略來看,這顯然嚴重觸動了美國在遠東和太平洋地區的戰略利益。為了改變這種局面,以實力為基礎重建帝國主義在遠東和太平洋地區的新秩序,進而確立美國在這一地區的戰略優勢,美國採取了新的外交策略,「它除了在歐洲進一步扶植德國以外,把對外矛頭的主要方向移向亞洲」 。1918年6月,美國提出了組建以美國銀行團為首的國際銀行貸款方案,企圖利用自己的經濟優勢,通過資本輸出以達到「制華」的目的,同時遏止日本在華勢力,以經濟優勢搶佔中國市場。
當然,美國要稱霸遠東和太平洋地區必須處理好以下兩對矛盾:一是美英海上霸權之爭。我們知道,「海軍歷來是帝國主義國家對外侵略的重要工具」 。海上霸權對遠東和太平洋地區霸權有重要影響。然而,一戰結束時,美國的海軍實力卻遠遠落後於英國。為了取得亞太地區的戰略優勢, 1918年12月,威爾遜總統向國會提出了海軍建設「五年計劃」,這引起了英日的不安,英國在博覽會後上要求美國放棄該計劃,但美國非但拒絕反而要求英國放棄其獨占的海上統治,建立美英兩國在海上的聯合統治,即「必須使美國擁有和英國同樣數量的海軍」 。為此,美英兩國展開了激烈的爭論,但是,最終美國並未取得海上的聯合統治權。此後,兩國便展開了更為激烈的海上爭霸斗爭。二是「英日同盟」問題。我們知道,英日同盟成立於1902年,目的是抑制俄國(後來也反對德國)。但大戰結束後,英日同盟昔日的對手不復存在,同盟的存留引發了國際上的廣泛關注,尤其是美國,因為,在它看來,「英日同盟一直是日本對大陸進行擴張的國際支柱」 。加之戰後矛頭指向美國,危及美國在遠東和太平洋地區的霸權爭奪。美國資深參議員洛奇曾說:「在我看來,英日同盟在我們與遠東和太平洋的關系中是一個最危險的因素。……,支持日本在陸上和海上對新沖突的准備。」

正是由於以上矛盾的加深,同時為了打擊日本獨佔中國,削弱英國海上霸權,拆散英日同盟,掃清在遠東和太平洋地區稱霸的障礙,美國決定召開華盛頓會議。

1921年7月10日,美國國務卿休斯邀請英、日、中、法、意等國召開華盛頓會議,討論遠東和太平洋地區局勢問題,目的是利用中國問題壓倒日本,利用英法矛盾牽制英國;至於義大利,則是為了填補戰略真空,起到某種實力緩沖和平衡作用。由於美國是打著「維護世界和平」的招牌發起會議的,迫於輿論上的壓力,英日兩國被迫同意,但是日本提出,「凡問題之關於任何特殊國家者,或已成為既定事實者,審慎免除其加入」 。對此,美國明確表態,會議不「劃定范圍」,可以「自由討論」。最終華盛頓會議於1921年11月12日召開,美國國務卿休斯擔任主席,在會上處於主導地位。這對急於在遠東和太平洋地區謀取霸權的美國無疑是一場甘露,這從以下幾個條約和問題的解決可以看出。

首先來看《耶普島條約》:該條約從形式上看是在華盛頓會議之外由美日兩國單獨簽訂的,但本質上它是美日華盛頓會議妥協的產物。耶普島問題是美日爭奪遠東和太平洋地區霸權的焦點之一。一戰後,美國的太平洋擴張計劃的核心內容是要奪取德屬太平洋島嶼。如加羅林群島等,因為這些島嶼離美國的海軍基地菲律賓群島和夏威夷群島很近,具有重要的軍事戰略意義。特別是巴拿馬運河通航後,這些地方島嶼的戰略價值更加突出。但是,一戰期間,原德屬太平洋島嶼被英日強占,這是美國所不能容許的。美國副國務卿龍格在 1918年12月14日的備忘錄中說:「英國和日本在太平洋佔領了許多島嶼,這對於美國和它要在太平洋占據的統治地位,是一個經常的威脅。」 [3](P296) 因此,在1919年的巴黎和會上,美國急於迫使英日放棄該勢力范圍。海軍備忘錄中說:「馬紹爾群島和加羅林群島,德國的新幾內亞和薩摩亞,都應該由國際共管。」 [3](P296) 至於「國際共管」的主張,實質是要確立美國對上述島嶼的統治權。和會確立的國際聯盟委任統治制度,在英日的聯合抵制下,美國企圖在太平洋島嶼的擴張計劃受到嚴重挫折。由於在這些重要的戰略要地中,對美國最重要的是耶普島,因此,美國總統威爾遜在巴黎和會上就耶普島問題發表正式宣言,聲明對耶普島的決定權保留意見。美日耶普島之爭引起國聯的介入,但仍沒能最終解決。於是耶普島問題就成了美日之間的一大懸案,直到華盛頓會議召開前夕,日本仍不願在耶普島問題上做出讓步。華盛頓會議開幕後,美日兩國經過商討,最後達成協議,於1921年12月12日簽訂了《耶普島條約》。條約的主要內容是:「1.美國及其公民有使用耶普島海底電線之自由,不受檢查或監督,與日本處於同等地位;……;4.美國同意日本統治遲到以北太平洋委任統治諸島,但日本必須維持和尊重美國公民在這些島嶼的既得財產權,並且不得在島上設立陸海軍基地和建立電台。」 [8](P68)

由此可見,《耶普島條約》的簽訂為華盛頓會議上美國的外交活動打開了勝利之門,條約承認了美國在耶普島的一些特殊利益,這對美國加強其在太平洋地區的經濟和軍事地位有重要意義,但美國也對日本做出了讓步,有條件地承認了日本對赤道以北原德屬島嶼的統治。

其次看《四國條約》的簽訂。英日同盟是遠東國際關系的症結。美國為了在遠東擴張勢力,決定利用外交手段解散英日同盟。為迫使英國做出讓步,美國借愛爾蘭獨立問題對英國施壓。 1921年6月23日,美國國務卿休斯在同英國駐美大使談話時說:國會關於愛爾蘭問題的決議,將視英日關系的性質而定。在美國壓力下,出席華盛頓會議的英國樞密院院長提出了以美、英、日三國同盟代替英日同盟的方案。他們的目的是:「1.能夠使美國成為三方協定的一方,消除美國的疑慮;……;3.如果英日再次受到德國或俄國的威脅,就能恢復與日本的防禦同盟。」 [9](P41) 這顯然與美國的初衷不符,休斯因此提出了三點修正意見,英日迫於美國的壓力,基本上同意了美國的方案,並於1921年12月13日簽訂了美、英、法、日《四國條約》。條約的主要內容是:1.締約國「相互尊重它們在太平洋區域內島嶼屬地和島嶼領地的權利」 [10](P508) ;……;3.根據第4條,從條約生效之日起,英日同盟即宣布解散。

《四國條約》的簽訂是美國外交史上的又一大勝利,是華盛頓會議的一項重要成果,它以體面的形式埋葬了英日同盟。「不管怎樣,你們畢竟給英日同盟安排了一個盛大的葬禮。」 [10](P490) 日本代表的反應更加印證了這一點。同時《四國條約》消除了美國在遠東稱霸的最大障礙,美國無需使用武力便達到了自己的戰略目的,成為美國外交史上成功範例;條約的簽訂,調整了帝國主義列強在遠東和太平洋地區的關系,它們相互勾結起來,建立了反蘇和鎮壓該地區民族解放運動的聯盟。

再次是《五國海軍條約》的簽訂。一戰後,英國海軍仍居世界第一位,遠在美國之上。這是戰後妄圖稱霸世界的美國所不能容忍的。於是,大戰剛剛結束,雙方就展開了軍備競賽。然而大規模的海上軍備競賽,給各國造成了沉重的經濟負擔。美、英、日三國都意識到通過外交手段尋求解決方案的必要性。在這種背景下,美國為了撈取政治資本,限制競爭對手,率先提出了限制軍備的建議。經過美國的努力, 1921年11月12日的第一次限制軍備會議,休斯首先提出了美國關於限制海軍軍備的建議。英、美、日三國主力艦噸位是:英、美各50萬噸,日本30萬噸,即5∶5∶3的比例,並且規定今後建造主力艦,每艘不得超過3.5萬噸。美國的目的是為了爭得美英海軍平等,同時對日本的海軍進行一定程度的限制。經過各方妥協,最終《五國海軍條約》出籠。條約規定:美、英、日、法、意五國主力艦的比例為5∶5∶3∶1.75∶1.75。這意味著美國迫使英國徹底放棄了傳統的「雙強標准」(即英國艦隊應等於世界上其它兩個最強的海軍強國的艦隊總和),而改行「一強標准」。從此,美國獲得了同英國相等的制海權,打破了英國的海上霸權。當然為達到這一目的,美國也對日本做出了重要讓步,它體現了在對外政策中,國家利益會迫使外交策略的變更,外交策略只是謀求國家利益的手段。

最後我們來看《九國公約》:「遠東和太平洋問題」是華盛頓會議上最重要的議題之一,其核心是中國問題。中國是帝國主義列強在遠東爭奪的主要目標。所謂遠東和太平洋霸權之爭,實質上就是對中國霸權的爭奪。美國召開華盛頓會議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迫使日本在中國問題上做出讓步,但美國並不是真正地希望中國獨立、強大,當時美國所關心的是自己在遠東的戰略利益和「門戶開放」政策的推行,根本不可能贊成廢除帝國主義在華的各種特權。後來,美國代表盧特提出了有關中國問題的決議草案,其中心內容是在華貿易「機會均等」和「門戶開放」原則,其目的是要打破「現狀」,特別是要打破日本獨佔中國的野心,擴大美國在中國的勢力。因此,美國表面支持中國代表提出的要求。當然,從條約內容可以看出,日本將山東歸還中國是有條件的。這些「附約」使日本在很大程度上仍保存了一些特權,但畢竟修改了《凡爾賽和約》關於山東條款的規定,從美日爭奪遠東霸權的角度看,它意味著美國外交的勝利和日本外交的失敗。美國在迫使日本承認中國對山東的主權後,於 1922年2月6日同其它八國簽訂了《九國公約》。公約的主要內容是「尊重中國之主權與獨立,及領土與行政之完整」 [8](P79) 。但這只不過是表面文章,公約的核心肯定了美國提出的在中國實行「門戶開放,機會均等」的原則,並賦予它以國際協定的性質,使日本獨佔中國的野心遭到了挫折,為美國壟斷資本在中國大規模擴張創造了條件。因此,美國政界人士認為,該條約的簽訂是他們在華盛頓會議上取得的重要成就之一。休斯得意地說:「多虧這個條約,對華『門戶開放'終於實現了。」 [11](P167)

華盛頓會議同巴黎和會一樣,是一次帝國主義的分贓會議,它調整了帝國主義列強在遠東和太平洋地區的關系,並暫時確認了帝國主義之間的海上力量對比。從而完成了戰後帝國主義瓜分世界的所謂「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可以說美國通過一系列國際條約和事件的處理,成功的完成了遠東太平洋地區新秩序的構築。

通過對一戰後美國一系列安全保障體系的構建和國際關系的調整的考察 ,我們可以得出:國家的戰略利益和需求最終決定著國家的外交戰略;外交策略歸根到底只不過是實現國家利益的一種手段而已,雖然有時外交策略會發生某些變化和偏差,但並沒有脫離它的底限——謀求本國的戰略利益和權勢。戰後,美國在遠東和太平洋地區霸權的構建無不證實了這一點。21世紀是人類飛躍發展的世紀,作為在國際舞台上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美國和中國,無論在政治上還是經濟上都有著密切的聯系。如何緊緊握住國家利益這條主線來剖析一戰後美國的外交活動,將有助於我們正確認知當今美國的新戰略,更好地為發展中美關系服務。

④ 關於美國取代英國的過程是怎樣的它的來龍去脈是怎樣的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在以英法俄為首的協約國的逼迫下,同盟國簽署了《凡爾賽條約》,英國也得到了新的殖民地,一切看起來都是如此的美好。但事實上,英國為了取得戰爭的勝利,付出的代價是無法想像的。而這也就是美國迅速崛起的主要原因,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看看。

1、第一次世界大戰

讓我們把時間撥回到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之前,當時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大洋洲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基本上被各國瓜分完畢,而這個時候誰當老大就成了新的矛盾點,英國作為當時實力最強的老牌強國,雖然被人眼紅,實際上卻也沒人敢先對英國動手,於是身邊有點本事並且關系不好的國家之間開始頻繁爆發矛盾。

當時歐洲主要的矛盾點主要集中在法德矛盾,俄奧矛盾上面,而英國作為當時的吃瓜群眾,看著這些國家你爭我奪其實是很開心的,你們爭得越厲害我越是開心,因為打仗是需要消耗經濟的,你們經濟越不好,我就賺的越多。等你們沒錢了,再想打仗就得問我借錢。到時候我依然還是老大。

但是萬萬沒想到這打著打著,德國竟然越來越強,經濟實力也是越打越強,甚至還拉攏了強大的奧匈帝國和義大利當朋友,成立了個「三國同盟」,自己也當上了老大。而這時候高高在上的英國仍然不以為意,依舊在家裡享樂。而這時候法國和俄國就比較慌了,一對一都有難度,好傢伙還帶搖人的,轉臉法俄也成立個同盟。

這下子英國有點坐不住了,唯恐其他列強不帶自己玩了,隨在1904年和1907年分別簽署英法協約和英俄協約,搭上了協約國列車,至此三國協約正式確立,各玩各的局面徹底被打破,歐洲兩大軍事集團也最終形成。

此時同盟國有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協約國有,英法俄,義大利等國。等等!美國干什麼去了?

4、英國落幕與美國崛起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把綏靖政策實行到了極致,《慕尼黑協定》便是綏靖政策的頂峰。但是一味地退讓妥協只會助長法西斯國家對外侵略和擴張的野心。

第二次世界大戰再次加劇了英國的衰敗,因為一二兩次戰役的損失,讓英國對殖民地加大了剝削,各個殖民地不滿情緒日益加重,全世界非殖民化運動日益高漲!

二戰後各國紛紛獨立,其中英國的最大殖民地印度在1947年獨立,隨著印度的獨立,世界各地開始了去殖民化浪潮,但是這些國家獨立時幾乎都有美國人的身影,這中間有什麼貓膩你們細品。

而衰弱至此的英國也知道大勢已去,在獨立這件事上面,並沒有過分為難他們,所以現在英國女王還是大部分國家的名義上的元首,也許是因為這些國家念他們的情,也許是跪久了,已經很難直起來腰了,比如印度就以被英國殖民國反恥為榮,隨著大量的殖民地宣布獨立,英國知道輝煌已經不在了!

同樣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故技重施,又把世界各地的財富重新聚集到了美國,二戰時,美國的生產值一度達到全世界的百分之60!

此時美元已經取代了英鎊成為了世界性貨幣!這時候的丘吉爾也只能緊抱美國大腿!不過我想丘吉爾也沒想到這條腿一直抱到現在也沒有松開!

⑤ 二戰期間美國是怎樣訛詐英國的

大炮一響,黃金萬兩。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打響,讓美國大發戰爭橫財,使其漸漸成為世界頭號強國。在這期間,美國大顯高超訛詐的手段,削弱它忌憚已久的大英帝國。現在看來,二戰一爆發,美國從沒有認為德、意、日這三個軸心國真能成大事,也不擔心德國最終會勝利,或者蘇聯會擴張,他擔心的是戰後大英帝國的實力。所以,美國先是坐山觀虎鬥,之後伺機削弱英國的實力,這樣戰後的世界將是美國一家獨大。美國就像一個精明的投機商人,撥打著實力對比的算盤,就這樣盤算著。

於是,哈默利用各種關系,推銷他的方案。終於,他的建議「通過租賃或其他方式」取得英國的島嶼領土,被國會列入議案。不過,並不那麼順利,因為國會不願意得罪國內反戰的民意。可是,哈默還是堅信他的方案,心想這么大的買賣哪能那麼容易。於是神奇的哈默幹了一件事,他僱人把最近一段時間各大報刊的編輯部評論收集起來進行整理,結果發現編輯部評論有92%是贊成援助盟國的,這就是民意支持的證據!

哈默就帶著他的證據,找各種關系去見羅斯福,因為畢竟他曾為羅斯福競選捐過錢。羅斯福一邊看他拿來的證據,一邊聽他的「驅逐艦換軍事基地」對美國未來何等重要的高論。羅斯福認為哈默方案,實際就是美國未來的全球霸權計劃。哈默的計劃實現了!英國得到的50艘美國驅逐艦,在1941年的海戰起到了重要作用。不過,哈默從來不提他在這筆天大的買賣中他到底賺了多少。

二戰之中,美國人的高超訛詐技巧,在英國身上演藝得淋漓盡致,把英國打得再也沒有資格與美國平起平坐,一直到如今仍然是美國的小跟班!

⑥ 美國通過什麼策略和手段替代了英國的第一帝國位置

首先:一個強國形成的首要因素是國土面積和人口數量。再天才的一個人也無法做到千人萬人所做之事,領土亦是如此。英帝國雄踞世界時占據著全球五分之一的土地,而且是工業革命的發祥中心,先進的君主立憲制度都是其崛起的原因。
美國實現這種轉移靠的無非也是這幾點,先進的三權分立制度,南北戰爭後的資本主義生產模式為本國的發展和對歐貿易奠定了很好的基礎。因此第二次工業革命讓優越社會條件下的美國一展激情,美國隊交通電器領域,德國對化學物理學以及生產領域的優勢迅速凸現出來,因此此時英國的傳統輕工業就不足以跟上美國的發展速度了。也如樓上所說,兩次世界大戰拖垮了正在崛起的德國,也讓英國元氣大傷,戰後殖民地也紛紛獨立,盡管丘吉爾在諾曼底登陸計劃,戰後世界重鑄方面都極力想恢復英帝國的末日輝煌,但是未受戰火波及的美國憑其經濟 科技 人才 以及不斷擴張至937W平方公里的土地儼然成為世界霸主。這種轉移有大戰的原因 也有美國內部原因,無疑 大戰是個催化劑 它讓美國的崛起快了幾十上百年。
美國之後的第一強國,要全面從政治經濟文化軍事領域超過它,估計也是百年以後的事情了,一超多強,中國只有文化可與之媲美,俄的軍事,歐盟的政治經濟。我們東方那倆鄰國,說實話,歷史就是附庸,國土就是彈丸,飲食就是泡菜。根本甭管它有啥動作,要非得找一個美國之後的傳承的話,歐盟吧。

閱讀全文

與一戰後美國怎麼打壓英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英國索爾福德留學費用一年多少錢 瀏覽:758
義大利留學建築學專業怎麼樣 瀏覽:208
印尼乾坤核桃怎麼玩 瀏覽:937
印度說中國話和俄羅斯話哪個好 瀏覽:852
中國疫情全國多少人感染 瀏覽:478
越南如何對待確診病例密接者 瀏覽:119
黑色義大利面怎麼做好吃 瀏覽:223
中國平安銀保部做什麼 瀏覽:664
印尼插座什麼標 瀏覽:770
英國有多少皇家陸軍 瀏覽:350
去越南旅遊如何自由行 瀏覽:736
印尼發生過多少次海嘯 瀏覽:228
印度與中國佔地比率是多少 瀏覽:408
伊朗為什麼窮人多 瀏覽:250
義大利語寶石怎麼說 瀏覽:271
怎麼打中國結最簡單 瀏覽:553
伊朗打仗以色列怕什麼 瀏覽:209
印尼的貨幣有多少種面值 瀏覽:963
印度人在武漢做什麼生意 瀏覽:365
中國哪裡有阿米巴 瀏覽: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