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英國內戰的第二次內戰
第1次內戰結束後,保王勢力受到了沉重的打擊,革命陣營內各階級、各政治集團的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長老派控制了國家最高權力機關議會,並把它作為維護自己利益的工具。在經濟上,他們通過拍賣王黨和教會的土地而撈取了很大的好處,大批土地落入大資產階級和上層新貴族之手。但是,整個社會的經濟和政治狀況卻沒有改變。戰爭的負擔主要轉嫁到廣大群眾和中小資產階級的頭上。廣大群眾所迫切關心的土地問題並沒有得到解決。所以,他們要求把革命進行到底,徹底廢除封建枷鎖。由於長老派控制著議會,獨立派掌握著軍隊,兩派之爭主要表現為議會和軍隊的斗爭。
甚至在第1次內戰結束之前,議會就於1647年2月通過了解散軍隊的議案。它規定除保留一支6000人的軍隊外,其餘部隊全部解散。消息傳來,引起廣大士兵和一部分下級軍官的不滿。政府拒絕補發所欠薪餉更激起了士兵的普遍憤怒。
反映小資產階級利益的激進派別——平等派的思想在士兵中廣泛傳播。該派代表人物約翰·李爾本從人民主權學說出發,主張取消一切封建特權,廢除王權,實行普選制,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在平等派思想的影響下,軍隊士兵為保衛自身利益而組成了「士兵鼓動員委員會」,作為團結和領導士兵的核心。
以克倫威爾為首的獨立派為抗衡長老派控制的議會,表示答應士兵的要求,拒絕執行議會遣散軍隊的命令。軍隊官兵為防止國王與長老派勾結,於1647年6月把國王從赫姆比城堡押到軍隊大本營紐馬克特控制起來。克倫威爾為保持獨立派對軍隊的領導權,成立了以高級軍官為主體,吸收士兵鼓動員參加的全軍會議,代表全軍討論和決定重大問題。同年6月5日,全軍會議通過了《庄嚴協約》和《軍隊聲明》,以全軍名義拒絕執行議會解散軍隊的命令,提出補發軍隊欠餉、實行政治改革等要求。8月6日,在倫敦群眾的支持下,軍隊開進倫敦,許多長老派議員倉皇逃走。獨立派掌握了議會的實權。
1647年8月1日,獨立派發表了《軍隊建議綱目》,提出了建立君主立憲制的政治主張,並以此為基礎與國王進行談判,遭到國王的拒絕。獨立派的政治主張完全忽視了廣大士兵和人民群眾的利益,引起平等派的不滿。士兵鼓動員發表了自己的政治綱領《人民公約》,針鋒相對地提出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的主張。在10月28日召開的帕特尼會議上,兩派進行了激烈的辯論。11月,9個團隊的士兵帽子上貼著《人民公約》和「給人民自由,給士兵權利」的標語,舉行武裝示威。在此情況下,克倫威爾決定進行鎮壓。11月11日,在全軍會議上,他以武力驅逐了與會的士兵鼓動員,強令解散全軍會議,其職能由軍官組成的軍事委員會取代。 革命陣營內部的分裂,給國王和保王黨人以可乘之機。1647年11月11日,查理一世從紐馬克特逃往南方的懷特島。他一面同長老派談判,一面又秘密同蘇格蘭人談判,並締結了秘約。同時,加緊煽動各地王黨叛亂,以挑起新的戰爭。
1648年2月,保王黨人在西南部發動叛亂,第2次內戰爆發。大敵當前,革命陣營各黨派重新謀求團結。克倫威爾答應戰勝王軍後實行《人民公約》,將查理一世交付法庭審判。革命陣營的團結保證了第2次內戰的勝利。
戰爭在威爾士、東部和北部3個地區進行。5月3日,克倫威爾親率議會軍精銳部隊5個團近7000人出征威爾士。議會軍迅速攻佔丹比、齊普斯托等地。至5月底,叛軍被迫退至港口城市彭布魯克,企圖負隅頑抗。克倫威爾對該城進行幾次強攻,但因城防工事堅固,均未得手。最後,議會軍調來重炮猛轟叛軍工事,終於於7月11日攻克彭布魯克,頑固的保王黨人、要塞司令波耶爾被迫投降。
與此同時,費爾法克斯率7個團向肯特郡進軍,6月1日在梅德斯通大敗叛軍。接著橫穿肯特郡,掃盪叛軍各孤立據點。但戈林率領的叛軍約三四千人,企圖襲擊倫敦,但響應者寥寥無幾,被迫調頭北上埃塞克斯郡,與查爾斯。盧卡斯爵士指揮的叛軍會合,一起開往科爾徹斯特,但遭到費爾法克斯等人統率的議會軍的圍攻。直到8月底,東部各地的叛軍才被徹底擊敗。
正當議會軍分頭平息叛亂之時,強大的蘇格蘭軍隊對英國構成巨大威脅。蘇格蘭人在第1次內戰中曾是英國議會軍的盟友,但是,隨著英國革命的深入發展,蘇格蘭長老派右翼轉而支持查理一世。(見阿蓋爾公爵詞條下的阿蓋爾第八伯爵)1648年4月,蘇格蘭議會向英國議會發出最後通牒,要求允許國王返回倫敦,解散獨立派和其他民主教派等。蘇格蘭人企圖乘議會軍被牽制在南威爾士和英格蘭東部之機,揮師南下,直奔倫敦,把查理一世重新扶上王位。但漢密爾頓指揮的蘇格蘭軍主力,多為新征入伍的士兵,訓練差,裝備缺,加之門羅指揮的另一支蘇格蘭軍未能及時與之會合,因此,蘇格蘭軍隊推進速度十分緩慢,克倫威爾因此贏得了時間。 克倫威爾攻佔了彭布魯克後,立即率五六千人的精銳部隊揮師北上,迎擊蘇格蘭軍。這是一次漫長而艱苦的行軍。行軍途中,大雨滂沱,士兵衣衫不整,靴襪磨破,但他們卻毫無怨言。他們深知,他們是為正義事業而戰,為反對專制王權而戰。他們冒雨前進,從廣漠荒涼的威爾士草原來到滿布礦坑的北部山區。7月27日,克倫威爾的先頭部隊與蘭伯特指揮的北部騎兵會合。8月5日,克倫威爾抵達諾丁漢,8日進入約克郡的道恩凱斯特,12日在里茲和約克城之間與蘭伯特會師,比預定時間提前了6天。兩軍會合後,議會軍總人數達到9000餘人。
與此同時,蘇格蘭軍隊則沿西部大道,經坎伯蘭、威斯特摩蘭和蘭開夏向南推進。由於部隊行動遲緩,2.4萬多人的兵力散布在裡布爾河谷,南北伸展約十五六英里。當時,克倫威爾的軍隊就在附近,而且正在准備發動進攻。但漢密爾頓公爵卻固執地認為克倫威爾不可能在這么短的時間內趕到這里。8月16日,他把大本營遷到裡布爾河以北的普雷斯頓。
8月17日,克倫威爾首先向位於蘇格蘭軍左側的英國王軍蘭代爾部發起猛攻。蘭代爾率部依託有利地形進行頑抗,同時請求漢密爾頓增援。但漢密爾頓的援軍遲遲未到。經過4個小時的激戰,議會軍終於擊潰王軍。克倫威爾乘勝直撲蘇格蘭軍,當時蘇格蘭軍正在匆匆搶渡裡布爾河,多數人已經過河,只有漢密爾頓率兩團步兵、幾營騎兵在河右岸掩護。克倫威爾立即率兵將河右岸的敵軍擊潰,並渡河追擊。
次日晨,議會軍繼續追擊蘇格蘭軍。在距普雷斯頓15英里處的威根追上蘇格蘭軍,克倫威爾立即率部插入敵陣,將其後衛部隊切成數段,分而殲之。
議會軍連戰皆捷,士氣大振,19日又繼續窮追敵軍。蘇格蘭軍雖人數居多,但連戰皆敗,無心戀戰。漢密爾頓率部退至沃林頓附近時,企圖依託一條地形有利的山隘,突然殺個回馬槍。雙方進行了蘇格蘭軍入侵以來最激烈的戰斗。結果,克倫威爾軍奪取了山隘,隨後又奪佔了沃林頓附近默西河上一座橋梁。蘇格蘭軍因退路被斷,陷入一片混亂,大部人馬投降。漢密爾頓率少數殘余退往斯特拉福德郡。
克倫威爾把追殲漢密爾頓的任務交給蘭伯特,他本人則率部北上,跟蹤監視退往邊境的門羅指揮的另一支蘇格蘭軍。8月25日,漢密爾頓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被迫向蘭伯特投降。至此,第2次內戰以英國議會軍粉碎蘇格蘭軍和王軍的進攻而告結束。 英國內戰是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過程中資產階級新貴族與封建專制王權之間的大搏鬥。通過戰爭,封建腐朽勢力受到沉重打擊,專制王權被推翻,新貴族和資產階級確立了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統治地位。第2次內戰結束後,根據議會的判決,查理一世於1649年1月30日被處死刑。同年2月,議會通過決議,廢除上院和王權。5月,英國宣布為共和國。至此,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發展到頂點。
英國內戰在英國軍事史上佔有突出地位,是英國近代正規陸軍創建之始。戰爭中創立的新模範軍是新型的資產階級軍隊,是英國歷史上第一支正規陸軍。新模範軍在許多方面具有近代正規軍的特色:軍費由國家預算撥款,保證了軍需物資的供應和官兵薪餉的支付;實行統一軍服,統一編制,統一紀律;由總司令對全軍實施統一的指揮,等等。議會頒布的強制募兵制是近代徵兵制的雛形,它保證了新模範軍有充足的兵源。
在戰爭中,議會軍在克倫威爾等人的指揮下,實行積極。進攻、力爭主動的戰略,依靠廣大民眾的支持,先後擊敗王軍和蘇格蘭入侵軍,保證了革命的勝利。需要指出的是,新貴族和資產階級雖然掌握革命的領導權、在英國內戰中起到了領導作用,但廣大自耕農和城市平民則是革命的主力軍。他們不僅是新模範軍的基礎,而且還以組織民兵、自發的武裝等形式給議會軍以巨大的支援。
英國內戰中涌現出的傑出將領克倫威爾等人在騎兵戰術的運用上頗有創新,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方面是以騎兵實施長途奔襲。第2次英國內戰中,蘇格蘭軍利用英國議會軍被牽制在南威爾士和英格蘭東部之機,企圖揮師南下,直取倫敦。當時,議會軍處境極為不利。克倫威爾在攻佔彭布魯克後,率精銳騎兵從南威爾士直奔英國北部,經過近1個月的長途行軍,突然出現在蘇格蘭軍的翼側,迫其陷入被動。另一方面是騎兵橫隊戰術的創新。騎兵橫隊戰術是三十年戰爭期間由瑞典人創造的。其主要特點是,將騎兵列成三四排的橫隊,對敵軍翼側實施快速迂迴,以一次猛烈的突擊擊潰敵軍。這一戰術曾經在三十年戰爭中被廣泛運用,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但其缺陷是一次沖鋒結束後,勝利者就四散追擊或奔向敵方營地去擄取物資和輜重。騎兵在一次沖鋒勝利後就難以重新聚攏,形不成新的突擊拳頭。而克倫威爾的騎兵經過嚴格的訓練,雖然也採用橫隊戰術,但他們所依靠的是優勢的力量而不僅僅是一次)中擊。他們在訓練中學會了聽令止步、旋轉、成一個集團或幾個小隊作戰,成為靈活而又堅強的戰斗群體。在戰斗中,他們快速而又有條不紊地向敵沖擊,勝利後能重新集結起來,向敵步兵或另一側敵騎兵實施側後攻擊。在馬斯頓草原之戰和納斯比之戰中,克倫威爾的騎兵戰術與魯珀特親王的騎兵戰術形成鮮明的對照。
總之,議會軍之所以能戰勝王軍和蘇格蘭入侵軍,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議會軍一方進行的是正義戰爭,力量對比上占優勢等客觀原因之外,議會決定創建正規軍和克倫威爾等將領採取正確的戰略戰術等主觀因素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