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一戰前,德國為何敢跟海軍第一強國英國叫板
英國,最早實行工業革命的國家。在工業革命的影響下,英國不僅有了更高的科技,並且因此爆發了一場革命,使得英國獲得脫胎換骨般的升級。這讓英國有了更多的實力去海外擴展殖民地。在一戰爆發以前,英國的殖民地遍布全球,英國也成為人類史上,有史以來,疆域面積最大的帝國。為了維護這些殖民地,英國又建設了一支世界水平最強的海軍。
圖中有顏色的區域,就是大英帝國控制過的殖民地
每當英國人提起這段經歷時,都是滿臉的驕傲幸福。面對這么強大的英國,德國為什麼沒有在一戰前將它拉攏為盟友,反而主動跟它叫板開戰呢?
這跟德國的一段歷史有關。德國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經歷過一段非常分裂的時期。那時候的德國被稱作德意志邦國。最多的時候,一個聯邦內,由幾百個小公國組成。這些小公國互相征伐不斷。當時歐洲大陸都普遍認為,德意志邦國支撐不了多長時間,就會被英、法等過蠶食干凈。可誰也沒想到,德意志邦國中,一個叫普魯士的王國開始以強硬態勢崛起,吞並了其餘的小公國,迅速將這些國家融合起來,成為後來的德意志帝國。
當時德意志帝國的首相俾斯麥考慮到德國實力有限,法國又對德國抱有極大仇恨。於是,便推出了聯俄、聯英的外交策略,主張不對外擴張,避免跟這些國家造成不必要的沖突。
圖為俾斯麥
當時的德國跟英國之間,關系非常友好。而德國也利用了這段發展時期,積蓄實力,成為在經濟實力上,歐洲最強,世界第二的優勢地位,僅次於美國。在工業上,德國依靠魯爾工業區這顆大心臟,完成工業輸血。再加上德國工業以嚴謹著稱。在國外訂單上,也比其他歐洲國家口碑更好。
圖為魯爾工業區老照片
俾斯麥下台,德國威廉二世上台後。這位新皇帝看到德國已經擁有的財富,開始想大展手腳。他甚至提出過,德國的首都柏林,應當成為「世界的柏林」,可見他的雄心壯志。為了實現這個目標,他開始改變過去的策略,主張發展海軍,不斷對外擴張,以完成自己要達到的願望。
不過,這個做法很快讓德國跟英國之間的關系出現裂痕。因為英國的主要經濟命脈來自海外的殖民地。而當時全世界的殖民地開墾,已經接近飽和狀態。如果德國這時候強勢進入,必然會擠壓英國殖民地的空間。甚至可能奪走英國的殖民地。這讓兩個國家之間產生了利益上的裂痕。
更加火上澆油的是,德國在外交上,對英國還做了很多失禮的事情,這讓兩個國家之間的關系,開始漸行漸遠。雖然英國跟德國的皇室,有著特殊的血緣關系。威廉二世的表親,就是英國的國王。但依然無法挽回兩個國家之間的關系。
圖為威廉二世
前面講到了,當時德國的實力確實夠強,再加上德國對外擴張的願望。讓德國有底氣,也有理由的跟英國叫板。而英國在德國叫板後,會迅速回應,除了因為要保住自己的殖民地,還有以一個原因在於,英國「大陸均勢」的外交政策。這個政策的目的是為了維護英國在歐洲大陸上的霸主地位。具體做法就是,英國會跟其他較弱的國家聯合起來,一起對付能威脅到自己地位的國家。德國的叫板,英國的回應,其他國家為了挽回自己利益的參與,最終導致了一戰的不可挽回。
B. 英國為什麼能在經典的「不列顛空戰」中,完勝德國
20世紀40年代在英國上空發生了第2次世界大戰中最大規模的空戰,最終英國獲勝,德國失敗。正是因為英國在工業,經濟,軍事裝備,戰術戰略以及人心方面的優勢,挫敗了希特勒謀求英國的陰謀。
戰爭其實說到最後就是拼後勤,拼補給,拼工業產能,拼資源。英國其實對德國的空襲早有防備,早在20世紀40年代,英國便已經開始加大飛機製造力度,並且增設培訓飛行員,地勤,空勤的學校機構。這樣導致的結果是英國飛機的產能一下子增長了一倍,而且每月可以有將近200名的新進飛行員可以補充部隊。而且當時英國是老牌的殖民主義國家,又是工業革命起源地,在經濟以及工業上,英國都有和德國叫板的資本。
而從戰術上來講,當時英軍在防空作戰當中採取了,統一指揮,重要目標集中防守的戰術思想,並結合英軍雷達方陣,高射炮,防空氣球等多項防空設備,最大程度上遏制了數量占優的德國空軍。而且在德國空軍8月份之時,曾有一次重大戰術失誤。德國空軍為了報復當時英軍空襲柏林的行為,放棄了當下正在轟炸英國飛機製造廠以及空軍基地的軍事行動,轉而開始空襲倫敦。這樣錯誤的戰術,最終導致英國空軍迅速恢復戰力,讓德國與勝利失之交臂。
綜上所述,英軍能夠獲取不列顛空戰的勝利,是一件客觀與主觀交織,偶然與必然互相作用的產物。大不列顛空戰的勝利打破了希特勒以及德國不敗神話,保住了反攻德國的歐洲基地,全面提升了同盟國低落的士氣。
C. 德國在二戰中戰敗的真正原因究竟是什麼
德國人輸掉了二戰是有諸多因素綜合而造成的。不過,德國失敗的根本原因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對手的綜合實力太強了,底子太厚。
二戰德國
二戰爆發後,德國橫掃大半個歐洲,昔日老牌強國法國更是在德軍的火力下舉旗投降,英國不敵落荒而逃,歐洲大半個土地均淪陷於德國人之手。在蘇德戰爭爆發前,德國儼然成為全世界的第一強國。
德國在整合了大半個歐洲的各類戰略資源後,他們的工業產能以及經濟實力直追美國,在科技及軍事領域等方面,他們甚至已經到了能完全碾壓美國的程度,可以說,那個時期的德國是名副其實的世界第一科技與軍事強國。
倘若單挑的話,當時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是德國人的對手,即使美、英、蘇三個老牌強國聯手,也是打了很多年才依靠數百年的積累下來的雄厚國力與豐富資源耗死德國的。
眾所周知,美、英、蘇是當時全世界的三大強國,任何一個單拉出來都比德國的盟友義大利和日本強出太多,甚至可以說根本就不在一個檔次。再加上當時
美國是世界第一工業強國,地處北美遠離戰火兜售大量軍火,可以說占盡了各種便宜。
二戰德軍
二戰時期,當其他的參戰國打得一團糟的時候,老美卻在世外桃源優哉游哉地從南美、北美等地區源源不斷地向本國輸入各種資源來進行產能生產,可以說其工業實力在當時無可匹敵。
在美國參戰後,他們的物資不僅供應自己而且也給供應給其他盟友,
實際上,二戰時期很多國家都在吃美國人的物資,也正是因為有了美國的援助,蘇、英才能在歐洲、大西洋、地中海以及北非等地區頂住了德國人猛烈的攻勢。
二戰時期,美國人所生產了戰機就有31萬架,坦克以及自行火炮超過10萬,火炮有37萬多門,海軍有8.7萬艘艦艇等,老美
如此強大的工業產能,二戰時期哪個國家能扛得住?也就初期的德國能與其叫叫板。可以說,倘若二戰沒有了美國,那麼德國人早就統一歐亞大陸了。
二戰德軍
再看英國,二戰爆發前英國是全世界第一的殖民強國,長期占據世界霸主的地位,經過數百年的對外掠奪與殖民,英國積累了雄厚的底蘊,其綜合國力在全世界首屈一指殖民地更是遍及世界各地。
作為老牌列強的英國,他們不僅擁有強大的產能、科技以及豐富資源等,而且在軍事力量方面也是擁有雄厚的戰爭潛力。
當二戰爆發後,各類資源從世界各地的英屬殖民地源源不斷地運送到英國本土,上千萬的英軍被投入到北非,大西洋以及東南亞等地。除了德國也是沒有任何國家能與之匹敵。
可以說,如果沒有英國,蘇聯可能早就被德國人攻陷了,這也是英國人的物資與戰略配合得到了及時的供給,才讓蘇聯人頂住了德國人的猛攻撐到老美的馳援。
二戰美軍
如果二戰時期蘇聯人撐起了東線戰爭,那麼,英國人則是支撐了西線與南線,德國人的盟友義大利就是被英國所擊敗。對於二戰的勝利英國人也是有一定的功勞,由此可見英國人的實力也是不容小視。
再看同期的蘇聯,他們作為與美、英屬於同級的一流老牌強國其實力同樣是不容小覷。蘇聯當時是全世界土地面積最大的國家,人口數量就有1.8億,二期還擁有強大的工業產能與豐富戰略資源。不僅如此,當時蘇聯的體制與美英都不同,利用優越性能最大限度激發國家的戰爭潛力。
二戰時期,蘇聯共動員6000萬人投入戰爭,製造的各類步槍就有1200萬支,輕重機槍達到9.54萬挺,火炮83.4萬門,戰機15.8萬架,汽車卡車20.5萬輛以及坦克自行火炮等也有10.8萬輛。
二戰英軍
對於蘇聯人如此龐大的軍隊數量以及武器裝備,想想就會讓人敬畏,如果將德國換成小日本,即使是兩三個都不夠蘇聯人打的。一個蘇聯的實力就已經如此彪悍,那麼美、英、蘇三國一同聯手,那戰鬥力簡直可以用恐怖來形容。
而德國與美、英、蘇三國打了那麼多年,都互有勝負,如果不是當時德國的戰略資源實在是跟不上了,那麼美、英、蘇絕對還得付出更為沉重的代價。可想而知當時德國是有多彪悍。
不過,德國雖然很強大,但其對手卻更強大,面對美、英、蘇三大世界頂級強國的聯手合圍,換成任何一個國家絕對頂不住多久,也就只有二戰的德國能扛那麼久。如果拋棄一切客觀因素來講,德國人雖然輸掉了二戰,但是對於德國人來說雖敗猶榮!
D. 英國在二戰為什麼能夠最後戰勝德國
在一個優秀的民主制度下,各個行業各個級別的每個崗位上都是本行業選出來的最優秀的人才,因為首相是民選的,他不擔心政變,不需要把絕大多數精力花在權鬥上,可以任人唯賢。在德軍這一邊不斷看到的就是希特勒一次次犯下戰略錯誤,而在英軍這邊,從首相、統帥一級級往下,一直到前線指揮官和工程師,到處都是人才濟濟,各盡其才,每個人都能創造出力所能及的奇跡。
當年德軍合圍敦刻爾克時英國議會裡面還在吵吵嚷嚷爭論不休的這段歷史,充分體現了民主體制在某些人眼裡看來的最大弱點,就是它反應慢,難以形成合力。但這其實恰恰是它的優勢。在這非常充分的討論里,全社會每一個階層每一個團體的代表都有機會充分表達自己的看法,反對任何自己不同意的提案。這樣一來,一旦通過一項議案,全社會必定全力以赴地擁護和執行。當初那些投票反對的人也會全心全意地去執行,因為他們知道議案的通過是因為多數人支持,所以是一個公平的結果,這項決議自己是少數反對派,另一項決議自己就可能是多數支持者之一,作為民主社會的一員,最基本的責任就是去全力以赴地執行公平通過的決議。所以,一旦英國議會通過丘吉爾戰斗到底的提案,英國人民就立即抱成一團,各盡其才,發出驚人的爆發力。
這就是英國可以以劣勢兵力戰勝德國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