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英國是什麼時候開始衰落的,為什麼衰落
英國衰落的根源是沒有抓住第二次工業革命,影響了英國的科技和經濟。隨著殖民地帶來的財富不斷增加,英國的財閥不再重視科技的發展,世界科技中心轉移到統一後的德國。
早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英國就開始走下坡路了。1894年,美國經濟躍居世界第一,英國被美國趕超。不久又被德國趕超,30年代又被蘇聯趕超。
國土因素:
本土面積太小是英國的最大劣勢。國土面積小,就缺乏相應的自力更生能力。無法供養太多人口,提供太多資源。英國無法形成大規模的國內市場,依賴海外3000萬平方公里的殖民地。也意味著英國的國運時刻面臨其他大國的挑戰。
人口因素:
英國只有幾千萬的人口,想要管理面人口達4億的廣闊殖民地,是非常困難的事情。
因為人口少,英國對殖民地只能採取以夷制夷的「羈縻政策」。這並不是一種很牢固的管理模式。
地緣因素:
英國作為一個島國,孤懸海外。由於英吉利海峽的阻隔,在歐洲大陸幾乎沒有領土擴張的空間。
英吉利海峽為英國提供了絕佳保護的同時,也使得英國與眾不同。
❷ 短短幾百年時間里擁有眾多殖民地的英國是怎麼由日不落帝國迅速衰敗的
英國衰落的內因是因為其科技水平相對的落後了。外因是兩次世界大戰和殖民地獨立。
❸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英國為何丟失了那麼多的殖民地
其實答案很簡單——二戰之後,英國的國際地位和國家實力,已經不配享有那麼多殖民地了。
英國衰落的原因,表面上看是兩次世界大戰,但從根本上講,是其由於科技落後導致的國際落後,被德國、蘇聯、美國等國反超。
英國的歷史,可以說是成也殖民地,敗也殖民地。
在18、19世紀,英國攫取了廣闊的殖民地,分到了全球殖民蛋糕中最大的一塊。而英國殖民地給英國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利益,讓英國得以低價獲得原材料,高價傾銷工業品,用全球的殖民地供養英國人的生活。
但是這種殖民經濟的模式由於賺錢太容易,讓英國喪失了繼續前進的動力。所以第二次工業革命發生時,大多數的發明都出自於美國、德國這些沒有什麼殖民地的國家,英國只能跟著人家屁股後面走。
美國、德國靠著第二次工業革命,迅速成長為世界工廠,工業產值先後超過英國。
後來的事情我們知道了,一戰中,德國重創了英法老牌殖民帝國,也讓美國迅速崛起。但一戰之後,殖民體系尚未崩潰,英法實力仍存,只不過是失去了霸權地位而已。
真正要命的,是二戰。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老牌帝國法國直接讓希特勒四十六天給滅了,整個西歐只剩下英國在苦苦支撐。如果沒有英吉利海峽,英國這一口氣也差點沒倒過來。
二戰中,倫敦被德國炸的面目全非,英國為了反擊法西斯,組織了超過六百萬人的軍隊,花光了國家所有的黃金儲備,還欠下了美國巨額的外債。英國艱難到什麼程度呢?二戰後期,享受了上百年舒服日子的英國人開始實行糧食配給制,這種制度持續到五十年代才結束。
二戰後,英國雖然贏得了戰爭,但幾乎沒有得到任何利益。整個世界已經面目全非,德國毀滅了,日本毀滅了,法國幾乎毀滅,。而美國和蘇聯成長為龐然大物,連新中國的解放軍都敢在長江上炮擊英國軍艦。那個英國人打個噴嚏全世界都感冒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
這個時候,面對著全世界此起彼伏的獨立運動,英國又怎麼能鎮壓的住呢?
比較有代表性的事件,是1956年的蘇伊士運河事件。
1956年時,埃及雖然已經獨立,但是作為老牌宗主國的英國,依然不願意放棄在埃及的利益。恰逢此年埃及領袖納賽爾在蘇聯的支持下要收回蘇伊士運河,英國首相艾登斡旋未果,納賽爾派遣埃及軍隊武裝控制了屬於英法的蘇伊士運河,並在蘇聯的支持下驅逐了英法水手,獨立控制了運河交通。
這就是明搶了,英法就是再慫,也不能容忍這種事情。於是英法聯合了以色列,在1956年10月29日發動了對埃及的武裝進攻。
這場戰爭中,英法和以色列的軍隊節節勝利,埃及不斷敗退。可是一路凱歌的英法軍隊,居然在僅僅八天之後,就匆匆結束了這場戰爭,全部撤回了!
為什麼?因為美國和蘇聯強勢施壓,英法的仗,打不下去了。
蘇伊士運河事件的結局,更加讓世界各地的殖民地看到了希望——老牌殖民帝國已經完蛋,現在是美國蘇聯說了算,而美國蘇聯支持獨立運動。
所以英國無論怎麼努力,也不可能挽救自己的殖民體系了。
在世界民族獨立的大潮之下,各國紛紛獨立。
英國為了保留最後的體面,搞出了一個叫「英聯邦」的東西——各國擁有獨立主權,但是在英聯邦中還是盡量於英國在外交和經濟事務中步調一致。
可是英國的國際影響力根本不足以維持一個幾十個國家的英聯邦,現在的英聯邦,最大的意義就是它會組織一個英聯邦運動會,是規模僅次於奧運會的世界性綜合賽事。
不過把殖民體系的崩潰完全歸結於英國的衰弱,也是不全面的。
二戰後的英法意識到,殖民地在二戰後已經不是財富,而是負擔了。
拿印度來說,印度已經不再是那個靠一個「東印度公司」就能獲得取之不盡的茶葉香料的印度。隨著科技的進步,印度的民族意識逐漸覺醒,而資源攫取卻越來越難,還要應付印度內部復雜的教派、地方派之間的矛盾。這些都讓英國疲於維持,需要花大量的金錢來維持在印度的統治。
而經貿的發展,讓英國意識到了繼續剝削的可能,英國可以不需要統治就獲得原材料,也可以不需要殖民就向原殖民地搞傾銷。
換句話說,沒有殖民體系,工業國一樣通過貿易剪農業國的羊毛!
所以英國的殖民地帝國崩潰了,英國人也沒有太過傷心。反倒是香港回歸的時候,英國人痛感失去了東方明珠,不過英國人也還是清醒的意識到——中國人可不是非暴力不合作的甘地,如果捂著香港不還,後果可比當年蘇伊士危機嚴重的多啊!
希望回答對你有幫助,感覺回答的可以,望點贊採納,謝謝。
❹ 從日不落到日薄西山,英國為何會從全球性帝國衰落到四分五裂
當年的日不落帝國是有多麼地強大與繁盛,其實也就是金絮其外,英國並沒有多少人卻擁有那麼大的地盤。日不落的稱號很好,可是好景不長,很快就日落西山了。這與英國的自身的政治,經濟,管理國家的方式以及自身領土等問題都有一系列的關系。
到那二戰結束後,英國雖然作為戰勝國,取得了勝利,但氣勢衰落,財政,軍隊等也是元氣大傷,已經無力來管這些殖民地了,這些殖民地也就漸漸的丟了,而失去了殖民地,本來戰後帶來的損傷就很大,如果有殖民地支撐還能恢復,結果失去了,更是損傷慘重,很難恢復了。還有一個是英國自己管理的模式太過於比較粗獷,完全屬於收割,殖民地的人民普遍存在著反抗心理。
而建設殖民地,花了不少的資金在那殖民地上面,這些殖民地也得到了一些較為先進的文化,隨著社會進步,接受教育的人也逐漸增多了,也就是民族意識覺醒了,當地的一些激進分子開始反對,趁著英國戰敗,趁勢反擊,英國的日不落也就漸漸分裂了。
❺ 大英帝國衰落的原因,竟然是領土面積太大呢
大約從1870年開始,英國人又開始了新一輪的殖民擴張,進入了史學家們所說的"帝國主義"時期。這個時期同時也是大英帝國擴張的最後階段。在這段時期,英國領土面積達到了歷史的頂峰——3500萬平方公里,這樣大的面積,相當於現在的3.6個中國,92個日本。可以說是非常之廣闊的。但是,領土面積達到了頂峰,並不等於大英帝國的實力和地位就達到了頂峰,相反,這樣廣闊的領土還給大英帝國造成了沉重的負擔,最終促使大英帝國走向衰落。
那麼,領土擴張為何會導致大英帝國走向衰落呢?
布爾戰爭
所以,無論是個人還是國家,越是處在繁榮之中,越要懂得危機意識,越要避免進入過度擴張這樣的大陷阱之中。否則,在不經意間,就會被這種不理智拉進無底深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