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清朝時期,英國使者哪一行為,惹怒了乾隆和嘉慶,兩國正式交惡
英國使者當年想做的便是和清朝簽訂平等的通商協議。但是乾隆他們卻是認為清朝乃是天朝上國,是不需要這些夷人的東西的,而且此時此刻這些金發碧眼的夷人來要求簽訂通商協議、還要求平等簡直就是在自以為是!乾隆想到這,就氣的很,從此清朝和英國正式交惡。
而喬治·馬戛爾尼在離開中國的時候,也是嘆氣道:「我們在中國的整個故事只有三句話,那就是我們進入北京時像乞丐,在那裡居留時像囚犯,離開時則像小偷。「
如果當年乾隆接受了喬治·馬戛爾尼的請求,或許也就不會有屈辱的近代史了吧?
『貳』 為何一些英國人輕視中國歷史上的「乾隆盛世」
英國人看不起「康乾盛世」是源自他們對康乾盛世的實際觀察。
18世紀的啟蒙運動使歐洲人著從蒙昧中清醒過來,中國在這個過程中給了歐洲人許多啟示。歐洲人發現,沒有教會的中國似乎處處比歐洲優越。歐洲人熱衷談論孔夫子的學說、中華帝國的悠久歷史,甚至還有聖明的康熙大帝的生平。
然而,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英國馬戛爾尼使團訪華,徹底打破了之前歐洲人對中國文化的崇拜。
從此,18世紀盛行於歐洲的關於中國強盛富庶的看法開始改變 ,英國人開始認識到清朝的虛弱,斯當東的兒子小斯當東當時也一道訪華,幾十年之後就是他強烈主張對中國動武,發動了鴉片戰爭。
『叄』 1793年乾隆拒接了英國的要求,50年後英國做了什麼
英國用火炮轟開了清王朝的大門,接下來的歷史發展也是我們都知曉的帝國主義入侵、八國聯軍等情況了,我們都知道中國自古以來可以說都算是世界的中心了,實力強大,一向也是視周邊國家為蠻夷,而且中國的瓷器和茶葉等物品可以說是風靡世界,因此在當時英國去清王朝一方面是對這個國家抱有尊敬,另一方面則是與清朝商議通商方面的事,但奈何清王朝顯得夜郎自大,基本對英國使臣都沒有正眼看的,還拒絕了對方的提議。
一個國家的狂妄最終都會吃下苦果,在50年後最終被英國人用大炮轟開了國門,而且英法聯軍打到了北京城後發現清朝用的火槍啥的都是明朝時期製造的,而且英國人送的8門大炮最後還是在吃灰,可以說這樣的國家滅亡也是正常的了。
『肆』 盛世乾隆,為何在英國人眼中卻如此不堪
1793年,也就是乾隆五十八年夏天,英國派出的第一個訪華使團到達中國。
英國人對這個神秘的國度充滿好奇。他們相信,中國就像馬可?波羅游記中所寫的那樣,黃金遍地,人人都身穿綾羅綢緞。
然而,一登上中國的土地,他們馬上發現了觸目驚心的貧困。
清王朝僱用了許多老百姓來到英使團的船上,為英國人端茶倒水、掃地做飯。英國人注意到這些人「都如此消瘦」。「在普通中國人中間,人們很難找到類似英國公民的啤酒大肚或英國農夫喜氣洋洋的臉」。
這些普通中國人「每次接到我們的殘羹剩飯,都要千恩萬謝。對我們用過的茶葉,他們總是貪婪地爭搶,然後煮水泡著喝」。
▲英國工業革命
在船隻行駛於內河時,英國人注意到,官員們強征大批百姓來拉纖,拉一天「約有六便士的工資」,但是不給回家的路費。這顯然是不合算的,許多人並不想要這份工資,不斷逃亡。
「為了找到替手,官員們派手下的兵丁去附近的村莊,出其不意地把一些村民從床上拉起來加入民夫隊。兵丁鞭打試圖逃跑,或以年老體弱為由要求免役的民夫的事,幾乎沒有一夜不發生。看到他們當中一些人的悲慘狀況,真令人痛苦。他們明顯地缺衣少食,瘦弱不堪……他們總是被兵丁或什麼小官吏的隨從監督著,其手中的長鞭會毫不猶豫地抽向他們的身子,彷彿他們就是一隊馬匹似的。」
乾隆盛世的秩序原來是這樣建立起來的。
而同時代的歐洲,人權觀念已經深入人心。一個人不管地位多高,都不能任意將另一個人置於腳下。
1747年,也就是乾隆十二年,普並羨魯士國王弗里德里希二世建了一座夏宮,叫無憂宮。沒想到這個無憂宮卻給他帶來了麻煩。
原來他的這個王宮選在了一個平民百姓的風磨邊上。在修建期間,磨坊主向法院起訴國王,說新建的王宮擋了風,不利於風磨轉動。最後國王不得不屈膝讓步,同意對磨坊主賠償。
在西方快速前進的對面,清朝無疑是沉重的。
○摘自《飢餓的盛世》,張宏傑(著),重慶出版社授權合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