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西敏寺在哪裡~
建造年代:始建於公元960 年,1045年進行了擴建,1065年建成,1245年至1517年進行了重建
地理位置: 英國倫敦泰晤士河畔,毗鄰議會大廈和唐寧街10號首相官邸
建築規模:教堂總長156米,寬22米;大穹窿頂高31米,鍾樓高68.5米
威斯敏斯特教堂的歷史
威斯敏斯特的本義是西部大教堂的意思。由於這座教堂在倫敦城的西部,便得此名。曾有過一座自東撒克遜王塞伯特在公元7世紀建造後便長期矗立的教堂。威斯敏斯特教堂在倫敦威斯敏斯特教堂的現址上,當時,它本應建在托尼島。該島現在已經消失,因為泰晤士河道變窄後它與岸地融為一體。這座教堂的建立似乎是遵循聖彼得的指教,據說他曾在首位主教梅里圖斯領行的封聖典禮上現身。從巴耶彩圖(彩織廣景壁畫,生動詳細地記錄了11世紀諾曼征服者威廉侵佔英格蘭的過程。傳說為威廉王後瑪蒂爾達親織,畫中共有1152人和72幕場景。)上看,這座老教堂建有中心塔樓、交成十字橫線的兩側耳堂和鉛板屋頂。
威斯敏斯特教堂是由「懺悔者」愛德華(1042—1066年在位,因病未能參加威斯敏斯特教堂的封聖典禮。他那繼位的兒子哈羅德二世,成為末代撒克遜族英王。)擴建,並於1065年被封聖。亨利三世為了紀念愛德華,發誓建立一座哥特式更加威嚴的教堂,致使原來的結構所剩無幾。從13世紀到16世紀,英格蘭的國王們個個為其設計獻力,結果把它弄成了各種風格的大雜燴。如此觀察,它與今日的英國王室倒是相配——他們也是出自大量不同的祖源,而長久以來都將威斯敏斯特教堂作為「教區本堂」來舉辦婚喪儀式和加冕典禮。但恰如丹·布朗在《達·芬奇密碼》中的描述,威斯敏斯特教堂既非大教區的主教堂,也不是教區里的教堂,而是人們所知的王室專屬的教堂,行使管理的教長與其法規都要由王室決定。雖說平面圖上標明入口在堂前左側,實際上它設在了教堂側面的北耳堂。
英王「懺悔者」愛德華應教皇利奧九世之請求,將威斯敏斯特教堂敬獻於聖彼得。來自法蘭西諾曼底的威廉一世(征服者),是首位在威斯敏斯特教堂榮受加冕的國王。經過黑斯廷斯戰役,他擊敗了英王哈羅德二世。他的加冕典禮於1066年的聖誕日舉行,英格蘭本地居民擁聚門前歡呼慶賀。神經質的諾曼人錯誤理解了這一場面,威廉在整個典禮過程中惶惶惟恐喪命。加冕結束,諾曼士兵對人群發動攻擊,還焚燒了周圍的一些房屋。這種舉動對始終不得安穩的英法關系來說,自然毫無改善。
自此之後,王室的加冕禮即在威斯敏斯特教堂舉行,包括現在伊麗莎白女王在內的英國歷朝歷代君王,除了愛德華五世和愛德華八世兩位外,無不是在威斯敏斯特教堂加冕登基,坐上王位。就是百年之後,也都長眠寺內。
18 世紀上半葉,英國建築家尼古拉斯·霍克斯穆爾建造了教堂西端的雙塔。1875 年起,教堂正面由英國建築師、哥特復興式建築風格運動的領袖人物喬治·吉爾伯特·斯科特整修。這位沉湎於哥特式建築風格的建築師在承擔修復工作時,常因傲慢地毀掉許多精美的非哥特式作品而引起時人的爭議。不過,這種作風對西敏寺來說未嘗不是一件幸事。
威斯敏斯特教堂的外觀及建築結構
作為英國中世紀建築的主要代表,威斯敏斯特教堂的建築風格和特點,雖然在馬拉松式的建造年代中不斷地推移變化,從諾曼式、哥特式,一直到早期文藝復興的式樣,不過它的基本特色仍屬於哥特式,所以歷經700 多年的修葺而猶能保持原貌,實在多虧了斯科特這樣的建築師。
西敏寺主要由教堂及修道院兩大部分組成。教堂平面呈拉丁十字形,主體部分長達156 米,本堂兩邊各有側廊一道,上面設有寬敞的廊台。本堂寬僅11.6 米,然而上部拱頂高達31 米,是英國哥特式拱頂高度之冠,故而本堂總體顯得比例狹高,巍峨挺拔。耳堂總長62 米,與本堂交會處的4 個柱墩尺寸很大,用以承托上部穹頂。穹頂以西是歌唱班的席位,以東是祭壇。教堂西部的雙塔(l735~1740 年)高達68.6 米。平衡本堂拱頂水平推力的飛拱橫跨側廊和修道院圍廊,形成復雜的支撐體系。教堂東端,即教堂中軸線的末端,原是聖母禮拜堂,後來毀壞。16 世紀初,在這個位置上建起了一個規模更大的禮拜堂(1503~1519 年,另說1502~1512 年),即著名的亨利七世禮拜堂,這是英國中世紀建築最傑出的代表作品,由羅伯特·渥都設計。禮拜堂本身就是一個小教堂,有獨立的本堂和兩邊側廊,陵寢設在一端。其巨大的扇形垂飾和宛如倒掛著的晶瑩華美的鍾乳石拱頂,設計大膽,構思巧妙,拱肋圖案別具一格,是整個建築中最精彩之處。室內牆上滿布壁龕,龕內共立有95 個雕像。這座禮拜堂裝飾華麗精美,被認為是「所有基督教國家中的至美之所。」在教堂內還有許多象亨利七世禮拜堂這樣的獻給死去君主的建築,使人不由得不驚嘆西敏寺教堂內別有洞天。如祭壇東端的聖·愛德華禮拜堂,其中央的愛德華祠墓建於1269 年,是世界各地香客的朝聖之處。主祠周圍還有亨利三世及其他國王祠墓,形成了各個時代的雕刻博物館,尤其是東端的亨利五世墓堂更以雕飾華美著稱。建築西敏寺的初衷就是將它作為英國國王的墓地,事實上,從亨利三世到喬治二世的20 多位國王的確都葬在了這里。在聖·愛德華禮拜堂西側有著名的愛德華一世加冕寶座,它高踞於祭壇前面的高台之上,寶座下有一塊稱之為「斯庫恩」的聖石,它原是蘇格蘭國王傳統的加冕座位,是其權力的象徵,1297 年,愛德華一世將它帶到了倫敦。順便說一句,西敏寺還是英國國王加冕和王室成員舉行婚禮的所在。可以說,西敏寺是一部英國王室的石頭史書。
在教堂的祭壇前面的尖背靠椅,是歷代帝王在加冕時坐的,據說那是件700年以前一直使用至今的古董。 椅子坐板下有一塊大石頭,被稱為「命運之石」(Scone),它是愛德華一世在13世紀掠奪來的。原來,這是蘇格蘭王登基用的,據說現今蘇格蘭人中,還有人發起要把這塊石頭取回去的運動。與1996年,這塊蘇格蘭人的至寶又回到了它的家鄉。
教堂內,還有一座特殊的小禮拜堂。說它特殊是因為這座小禮拜堂不是獻給君主,而是獻給勇赴國難者——犧牲於「不列顛之戰」(1940 年秋季發生的英德空軍之戰)的皇家空軍戰士的。小禮拜堂的彩色玻璃上繪有當年參戰的68 個空軍中隊的隊徽。這為滿目的皇家奢華中注入了一股剛健悲壯之氣。
在教堂或具有特別紀念意義的建築物中,大都會專為傑出的人物劃出一席之地。正如法國的名人葬在先賢祠,英國的名人身後則有幸進入威斯敏斯特教堂。他們或被埋葬在教堂內,或者在此樹立紀念碑。這里一些著名政治家、科學家、軍事家、文學家的墓地,其中有丘吉爾、牛頓、達爾文、狄更斯、布朗寧等人之墓。耳堂南翼的「詩人角」就是詩人和作家墓祠的薈萃地。這里還有著名的第一次大戰時的無名戰士之墓(1920 年)。所以,這里墓室累累,紀念碑林立,堪稱英國著名的歷史文物陳列館。而且,這些祠墓和紀念碑在建築上還有一個妙用:有效地避免了教堂中軸線上氣勢非凡的縱深可能產生的枯燥感。教堂南側是修道院,創建於13 世紀,是一方形庭院,周圍設開敞拱廊,拱廊周圍另有許多附屬建築物。此外修道院庭院東南一側,還有寶庫廳和地下小教堂。後者為一長方形廳堂,現為寺院博物館,館內陳列著國王、王後和貴族們在葬禮中放置在無蓋棺材中供人憑吊的雕像。這些雕像都是根據死後面容模製下來的,造型真實生動。其中以愛德華三世(1312~1377 年)的雕像最為古老,以英國海軍中將納爾遜子爵的雕像最為精緻,這位被譽為「海洋權威的化身」的英國歷史上最傑出的海軍指揮官曾在一次海戰中大敗拿破崙,從而最終導致後者滑鐵盧的失利。西敏寺的柱廊恢宏凝重,拱門鏤刻優美,屏飾裝潢精緻,玻璃色彩絢麗,雙塔嵯峨高聳,整座建築既金碧輝煌,又靜謐肅穆,被認為是英國哥特式建築中的傑作。
威斯敏斯特教堂是歷代國王加冕登基、舉行婚禮慶典的地方,也是英國的王室陵墓所在地。最後一個在這里舉行葬禮的王室成員是已故的王妃黛安娜。除了王室陵墓外,這里也安葬著許多偉大的人物,包括牛頓、達爾文、丘吉爾等。
⑵ 路易十四下葬在何處
得不到安息的國王們
——法國大革命軼事之一
一 聖丹尼教堂的浩劫
1793年10月12日的清晨,巴黎城北的聖丹尼教堂。
這座建於12世紀的哥特式建築差不多已化為一具凄慘陰森的骨架,而僅僅兩個月前,它還是巴黎最優美最典雅的教堂之一。傳說這里是殉教聖人聖丹尼的埋葬地,為此波旁王朝的歷代君主和王族選擇了這塊聖地作為自己的安息場所,兩百年來,聖丹尼教堂一共埋葬了54位國王、王後和其他王室成員。正因為此,在巴黎民眾的眼裡,這座教堂無疑是專制王權的最高象徵之一。
1793年是法國大革命爆發後的第四個年頭,也是大革命一步步走向恐怖和瘋狂最高潮的一年,這一年的1月,國王路易十六被送上斷頭台,但激進的民眾並不滿足,而是開始搜尋下一個發泄憤怒和仇恨的目標,他們找到的,就是路易十六祖先們安眠的這個教堂。93年8月里,民眾手持鐵錘沖進教堂,搗毀了所有的墓葬、雕塑和教堂裝飾,青銅像被溶化後鑄成大炮,大門口樹立起象徵共和國理想的自由女神像,人們圍繞著她徹夜跳舞狂歡。
聖丹尼教堂的劫難並沒有因此而結束。兩個月後的今天,又一批更徹底的破壞者進入教堂,他們手持火把,沿著昏暗的階梯走進教堂的地下大廳,出現在眼前的,是一排排安放在鐵制台座上的橡木棺材,覆蓋著暗紅色的天鵝絨,一共54具。地面上的陵墓已經在8月里摧毀殆盡,安放在地下的棺木卻尚未染指,而今天的目標,就是這些君王顯貴的屍體。
破壞者們選擇的第一個目標,是波旁王朝創始者亨利四世的棺木。用板斧劈開橡木板,裡面還有一層鉛棺,再用鑿子將它鑿開,掀掉裹屍布,亨利四世的遺體出現了,保存狀態幾近完美,絲毫沒有腐爛,面目安詳如同入睡一般,讓人不敢相信他已經在這里躺了整整183年。
亨利四世的屍體連同棺材一起,被豎立起來靠在柱子上,示眾兩天。巴黎民眾蜂擁而至,多數僅僅是出於看一眼的好奇,但也有不少激進分子,把自己對專制帝王的仇恨付諸行動。一個士兵拔出劍來,割下亨利四世的白鬍須按在自己的鼻子底下,大叫:「現在我有信心啦,我們一定能打敗所有的敵人!」還有人打落老國王的門牙,或者撕碎包裹身體的屍衣。兩天之後,遍體鱗傷的遺體被抬出教堂,扔進附近瓦洛阿公共墓地里剛剛挖好的深坑。
亨利四世之後輪到路易十三,路易十三之後則是赫赫有名的「太陽王」路易十四。鉛棺打開之後,人們看到的是一張顏色發黑但依然不失威嚴的臉龐,屍體的保存狀態甚至超過亨利四世。屍體之所以經久不腐,訣竅在於鉛棺,如果鉛棺能夠焊接得不留一絲縫隙,空氣和水分無法進入棺內,屍體便不會變質。但這需要高度的焊接技巧,並不容易做到,事實上54具棺材中,除了亨利四世和路易十三,其他遺體或多或少都已經敗壞,其中最可怕的當數浪盪國王路易十五。
路易十五性喜尋花問柳,最後便是死於梅毒,死時全身腐臭,皮膚脫落,慘不忍睹。工匠用鑿子剛在鉛棺上鑿出一個洞,一股難以忍受的惡臭噴出,竟把四周的人群熏得一鬨而散。好不容易把鉛棺全部打開,只見鹽水裡漂浮著一團團紫色的爛肉,簡直看不出人的形狀。屍體運到瓦洛阿墓地後,先是用火燒,再灑上生石灰埋進土裡,其間惡臭怎麼也驅不散,警衛的士兵們實在受不了,只好向空中頻頻放槍,用硝煙來緩和一下發臭的空氣。路易十五是最後一個被搬出聖丹尼教堂的國王,這天是10月16日。也是在這一天,差不多同一時刻,在巴黎中心的革命廣場上,末代王後瑪麗•安托瓦奈特走上了斷頭台。
光陰流逝,大革命的暴風驟雨早已過去,盛極一時的拿破崙帝國也雲散煙消。王政復辟後的1817年1月,瓦洛阿墓地的王族遺骸再次被挖掘出來,裝進兩具巨大的棺木,重新送回修葺一新的聖丹尼教堂。這一次,他們總算得到了永久的安眠——不,這句話只說對了一半。
二 尋找路易十四的心臟
為什麼說只說對了一半?因為國王們身體的另一部分,仍然沒有找到歸宿。
1819年2月的一天,一個名叫謝克的巴黎人走在街頭,被告示板上的一則廣告所吸引。廣告是這樣的:去年去世的建築家拉戴爾所遺留的傢具和收藏品定於今天拍賣。謝克愛好收集古董,雖然不知道拉戴爾的藏品里有些什麼,還是決定去看一看。拍賣品里有13塊雕刻著繁復紋樣的銅板,精美異常,謝克十分的喜愛,便買下其中的一塊。回家後,謝克取出銅板仔細打量,發現花紋中間有一行文字:路易十四的心臟。這是怎麼回事?
原來,法國的王族死後,他們的遺體並不像平民百姓那樣裝進棺材就完事,而是要經過好幾道復雜的保存程序,類似古埃及人製作木乃伊的工藝。先是切開腹部取出所有的內臟,並將身體中的血全部擠出,用香油仔細塗抹後包上細布,然後穿好衣服放入鉛棺,焊死後再放入更大的橡木棺內。從身體中取出的心臟,則浸泡在盛有酒精的玻璃瓶里,加進肉桂、沒葯、安息香等香料後密封,然後裝入鉛盒焊死,最後再放進琺琅盒保存。謝克買下的銅板,無疑就是鑲嵌在安放路易十四心臟的琺琅盒上的。王族們的心臟,本來都安放在巴黎幾處王家所屬的教堂,在大革命的動亂中早已下落不明,但既然有了銅板這樣一條線索,順藤摸瓜,或許可以找到劫後遺存的心臟,忠心耿耿的保王派謝克決心追究到底。
經過一番努力,謝克得到一條重要線索:拉戴爾的密友、畫家馬爾坦或許和這件事有關。借口要買畫,謝克敲開了馬爾坦家的大門。說明真實來意後,馬爾坦先是推說毫不知情,經不住謝克再三的懇求,終於說出了真相。事情的真相,完全出乎謝克的意外。
聖丹尼教堂遭到破壞時,拉戴爾作為一名建築師,被指定為現場的監督官。在那段瘋狂的年月里,遭難的不僅僅是聖丹尼教堂,法國全土幾乎所有與王族有關連的教堂、城堡、別墅等等,都難逃一劫。聖丹尼教堂以外,拉戴爾同時也是格拉斯教堂和聖路易教堂破壞工程的現場監督官。出發去這兩個教堂時,拉戴爾帶上了自己的兩個朋友:畫家馬爾坦和畫家德勞林。
這兩個畫家都懷著同樣一個目的,那就是獲取心臟。這兩個教堂一共保存著38顆王族的心臟,監督官拉戴爾將其中的11顆賣給德勞林,馬爾坦則買下了兩顆,包括最大的一顆也就是路易十四的心臟。畫家為什麼要搜集心臟?說起來令人難以置信,在當時,用香油等進行過防腐處理的屍身和內臟溶解後產生的清油,塗抹在畫布上,可以產生其它任何原料都無法製造出來的光澤,因此成為畫家們夢寐以求的寶物。獲得這種屍油的主要途徑是從中東進口,因為猶太人有為屍體塗抹瀝青和香料的習慣,不法商人便掘開猶太人的墳墓,收集屍油後出售,但價格昂貴無比,令馬爾坦和德勞林這樣並不出名的畫家只有望而興嘆。沒想到大革命的混亂,竟給他們帶來了意外的機會。
馬爾坦把買下的兩顆心臟帶回家,卻遲遲不敢打開使用。畢竟,這可不是普通人的心臟!最後他僅僅用掉了路易十四心臟的一小部分,另一個也就是路易十三的心臟則絲毫未動。謝克立即將這個消息報告當政的路易十八,宮廷派人從馬爾坦手中買回這兩顆先王的心臟,將它們安置在聖丹尼教堂,和它們曾經屬於的身體聚於一處。
德勞林的心腸要比馬爾坦硬得多,11顆心臟一個不剩,全部被他用在了畫布上。作為畫家,馬爾坦早已湮沒無聞,德勞林則並沒有完全被遺忘,時至今日,他的作品還陳列在凡爾賽宮還有斯特拉斯堡博物館這樣的藝術殿堂里。不知道畫面上的那一層光澤,會是來自哪一位君王的心臟?
三 路易十七和基因鑒定
或許有人要問:誰是路易十七?國王路易十六上了斷頭台後,法國不是成了共和國了嗎?確實如此,但路易十六留下一個兒子路易•查爾斯,雖然從沒有當過一天政,法國人還是尊他為名義上的國王,王政復辟後登基的普羅旺斯伯爵也自稱路易十八,為的就是把路易十六之後的空白留給他的兒子。
小查爾斯在大革命時代的遭遇,是一段悲慘而離奇的故事。1792年8月推翻立憲君主制廢黜國王之後,國王一家五口人被送進丹普爾堡監禁,包括國王路易十六、王後瑪麗•安托瓦奈特、路易十六的妹妹伊麗莎白公主,還有國王夫婦的兩個孩子:14歲的公主瑪麗•黛萊絲和7歲的王子路易•查爾斯。隨著革命的日漸激進,災難接二連三地降臨到這一家人頭上,先是93年1月國王被送上斷頭台處死,半年之後國民公會又突然下令,將小王子從他的「反動母親」身邊帶走,另行接受平民式的教育。據說官員們強行帶走小王子的那一刻,生性高傲的瑪麗•安托瓦奈特跪倒在地,一邊痛哭一邊苦苦哀求把兒子留在自己身邊。其實過不了多久王後自己也走上了斷頭台,她與愛子的生離死別只不過提早了幾個月。隨後伊麗莎白公主也被處死,丹普爾堡的囚犯只剩下兩個與世隔絕甚至相互之間都見不了面的孤兒。
小王子從母親身邊被帶走後,仍然住在丹普爾堡中,由國民公會指定的鞋匠西蒙夫婦負責養育和管教。西蒙是個鐵桿共和派,性格粗野但心腸其實不錯,少不更事的小王子很快習慣了新生活,並喜歡上了西蒙。然而奇怪的是,94年年初西蒙夫婦突然不明不白地辭職,收拾行李離開了丹普爾堡,而從這時候起,小王子就被關在屋內,再也沒有在院子里出現過。
時光又過去半年,羅伯斯庇爾終於倒台,恐怖政治宣告結束。督政官帕拉斯乍一上任,立刻帶領隨從來到丹普爾堡,看一看這個有可能成為「法國王位繼承人」的孩子究竟怎樣了。他看到的是一幅令人震驚不已的景象:房間里凌亂不堪,彌漫著刺鼻的臭氣,送進來的食物已經幾天沒有動過,一個少年身裹著骯臟的被單躺倒在床邊的地板上,膝蓋腫脹化膿,虛弱得幾乎無法開口說話。帕拉斯當即下令招來醫生為孩子治療,並改善居住和飲食條件,但一切都為時已晚。將近一年之後的1795年6月8日,這個病入膏肓的孩子靜靜地離開了人世。
法國政府對外公布了路易十六之子路易•查爾斯也就是路易十七的死訊,當時誰也沒有對此表示懷疑。但漸漸地,巴黎的街頭巷尾傳出了這樣的風聲:死在丹普爾堡里的那個孩子,並不是真正的路易十七!
如果是這樣,真正的路易十七哪裡去了?流傳得最廣的說法,是說西蒙夫婦偷偷把小王子藏在行李中帶出監獄,並用另一個不相乾的孩子掉了包。西蒙本人在羅伯斯庇爾倒台時和他的領袖們一起被砍掉了腦袋,他的老妻珍妮貧病交加,只能在救濟院里度過餘生。在救濟院里,珍妮反復向人講述的故事就是:她和丈夫當年救出了小查爾斯並把他送出巴黎,而且,在過了八年之後,這個孩子還回來探望過她!另一種說法是,路易十七其實早已在1794年1月病死,當時的國民公會害怕這孩子的死會刺激國內的保王勢力,並且引來歐洲各國的抗議和攻擊,所以隱瞞不報,用另一個孩子來冒充。趕走西蒙夫婦並把孩子禁閉在房內,正是因為害怕計謀敗露。
法國官方對這些流言起先並不理會,但流言越傳越廣,到了王政復辟之後,甚至冒出好些自稱路易十七的人物來,鬧得沸沸揚揚。為求一了百了,1846年政府下令挖出當年落葬的遺體,檢驗一下到底不是路易十七本人。檢驗的結果是:這具屍體死亡年齡在15到18歲之間,根本不可能是死時年僅10歲的路易十七。難道謠傳竟然是真的?
自稱路易十七的人物前後多達一百五十來個,除了法國以外,還來自英國、丹麥、加拿大等各個國家。其中最著名的是德國人魯道爾夫,他來到巴黎認祖歸宗,竟然得到了路易十七幼年時的乳母甚至英國和荷蘭政府的認可,但法國政府始終拒絕承認。路易十七的生死去向成為法國歷史上的一大謎團,業余的和專業的歷史學家們為此窮究不已,出版的專著多達800餘種。眾說紛紜之下誰都以為永遠不會找到真正的答案,想不到在20世紀的最後一年裡,現代科技手段居然徹底破解了這個謎團。
還是先回到丹普爾堡那個少年死去的時候。少年死後第二天,四位醫生奉命對遺體進行解剖,調查死因。其中一個醫生佩爾丹趁旁人不注意,偷偷把少年的心臟切下,用布包好帶回到家中,當作一件珍貴的紀念品保存起來。佩爾丹死後,這顆心臟幾經轉手,最後送到安葬王族遺體的聖丹尼教堂。正是這顆心臟,成為揭開謎團的關鍵。1999年年底,比利時魯本大學和德國穆恩斯特大學的研究人員從心臟上取樣,分析其基因構造,並與波旁王族其他成員的基因樣本相比較。用於比較的樣本包括路易十七母親瑪麗•安托瓦奈特的頭發,還有在世的波旁王族後人的血液。基因鑒定的結果在2000年4月公布:這顆心臟與其它樣本的基因構造完全一致,也就是說,丹普爾堡的少年千真萬確就是路易十七本人。
一切都水落石出:珍妮老婦的話完全是出於妄想,魯道爾夫則是個地地道道的騙子,而1846年的發掘肯定找錯了地方,因為當年埋葬時並沒有立碑,發掘時完全藉助守墓人模糊的記憶。只是不知道這樣的一個結局,對於為此耗費了無數筆墨的歷史學家,還有從歷史之謎中感受浪漫的無數普通人,到底是令他們感到滿足呢,還是失望?
四 處刑前後的末代國王和王後
巴黎市中心的協和廣場,是遊客必到的一處景點。1793年時它的名字是革命廣場,廣場西北角上豎立起斷頭台,成為向民眾展示公開行刑的場所。大革命的諸多領袖包括羅蘭夫人、丹東、羅伯斯庇爾等都在這里被砍下頭顱,君臨法國二百餘年的波旁王朝的末代君主路易十六和他的王後瑪麗•安托瓦奈特,也是在這里走完了人生的最後一段路程。
路易十六的死刑判決,1793年1月16日由國民公會投票通過。其實一直到死刑確定的那一刻,大部分議員還有民眾,都不相信國王的死刑會成為現實。投票結果是361票對360票,支持死刑的票數僅僅多了1票,而這關鍵的1票,竟然來自路易十六的堂兄、投身革命陣營的奧爾良公爵!
1月20日,死刑執行令由議會代表傳達給監禁國王一家的丹普爾堡,對於王後、王妹和孩子們來說,這個可怕的消息如同五雷轟頂,唯一鎮定自若的是路易十六本人。當天晚上,他向家人們告別,特別叮囑小王子將來決不尋求復仇,還答應第二天早晨下樓去再與他們見最後一面。路易十六和神甫談話談到深夜,隨後像往常一樣入睡,居然睡得很香也很死,一直到唯一的侍從格萊利進來叫醒他。
城堡外漸漸人馬聲嘈雜,路易十六把格萊利叫到身邊,遞給他一個戒指和一個裝著全體家人頭發的小包,請他轉交給王後和王子。國王告訴他,雖然答應過家人見最後一面,但自己實在難以忍受生離死別的殘酷場面,所以請他代作最後的訣別。說這番話時,路易十六流下了眼淚,這也是他在接到死刑判決後唯一一次在他人面前動情。
將近9點,丹普爾堡大門洞開,涌進一大群議員、憲兵和軍人,他們是來押送路易十六去刑場的。離開房間時,路易十六想把自己的遺書交到一個憲兵手上,請他轉交國民公會,卻被粗暴地拒絕:「這不關我的事。我來這兒不是給你跑腿的,而是要把你送上斷頭台!」「確實如此。」路易十六微微嘆了口氣。
路易十六乘坐的馬車在武裝憲兵的簇擁下,緩緩駛離丹普爾堡。由於國民公會得到保王黨人計劃在途中營救國王的情報,一路上崗哨林立,戒備森嚴,家家戶戶門窗緊閉。但是當馬車進入革命廣場時,頓時歡聲震天,這里聚集著兩萬多名等待目睹國王受刑的民眾。
劊子手桑松剪去國王的頭發,將他雙手反綁在身後。路易十六很吃力地一步步走上又窄又陡的階梯,在平台上站定,開始向面前的民眾們演說:
「法國人啊,我無罪而死。我寬恕所有送我走向死亡的同胞。我向上帝祈禱,再也不要發生我的血流在法蘭西土地上這樣的悲劇……」
現場指揮官當即舉起劍下令鼓手們擂鼓,路易十六的聲音淹沒在震耳的鼓聲中,沒有一個人聽見。隨著斷頭台的刀刃落下,「共和國萬歲」的歡聲響徹整個巴黎,人們發狂一般地湧向斷頭台,用斷頭台上流下的血水洗手,甚至伸出舌頭舔上一口,大叫:「卡佩的血可真咸!」人們把手絹、紙片、帽子、衣袖還有一切隨身攜帶的東西塗抹上路易十六的鮮血,或者買下一束死者的頭發、一張衣服的碎片,心滿意足地帶回家去。鼓聲和歡聲也傳到了丹普爾堡,小王子和小公主不停地哭泣,一夜沒有合眼的瑪麗•安托瓦奈特嗚咽著倒在床上,但她立刻直起身,走到王子面前跪倒,向自己的愛子、法國的「新王」致敬。
路易十六的遺體被運到瑪德萊納墓地,放進一口木棺,和所有被處決的犯人一樣,頭顱夾在兩腿中間,鞋不知什麼時候掉了,所以赤裸著雙腳。三米多深的墓穴已經在前一天挖好,兩個神甫送上簡短的祈禱之後便開始填土,沒有彌撒,連墓碑也沒有。兩個神甫中名叫羅納爾的一個,內心對國王無限同情,他叫墓地工人填上一層土後再填上一層生石灰,這樣反復多次,形成明顯的夾層。不用說這是為了留下標志來判定墓葬的位置,以便將來改葬。羅納爾神甫這一預見的實現,還要等上22年。
如果說路易十六的死刑判決令所有人震驚,對於王後瑪麗•安托瓦奈特的審判結果,誰也不會感到驚奇。這已是雅各賓黨人恐怖獨裁的頂峰期,議會里溫和派和妥協派不是流亡便是上了斷頭台,革命法庭的陪審員們沒有一個人敢向王後的死刑說不。安托瓦奈特的辯護律師,由於為代理人作了無罪陳述,居然在法庭上被法官宣布當場逮捕。所以,1793年10月15日凌晨,當法庭向安托瓦奈特宣讀死刑判決時,王後的臉上看不到一絲的動搖,自從心愛的幼子被奪走之後,安托瓦奈特已經萬念俱灰。從法庭走回牢房的途中,被日以繼夜的審訊,還有不停的出血症狀折磨得精疲力竭的王後突然停住腳步,喃喃自語:「我什麼也看不見了,沒法走路。」身邊的衛兵皮諾默默地伸出手攙扶住她。皮諾旋即遭到告發並逮捕。
第二天清晨,安托瓦奈特唯一的女僕羅莎麗走進牢房的時候,發現王後和衣躺在床上,看起來徹夜未眠。桌上放著一張滿是被淚水打濕的字跡的紙,那是王後寫給伊麗莎白公主的信,王後沒有勇氣直接給孩子們留下遺言。窗外鼓聲響起,那是軍隊和憲兵出動的信號,羅莎麗開始幫助安托瓦奈特更衣。王後在床頭脫下貼身內衣的時候,羅莎麗站在她身前,擋住24小時監視著王後一舉一動的憲兵的視線,但憲兵走上前來,緊緊盯住王後。「能不能請你們迴避一下,讓一個女人從容地換一身衣服?」王後問。憲兵的回答斬釘截鐵:「不行,我們接到的命令,是監視你的每一個舉動。」王後只能嘆一口氣,盡量背過身去。
和乘坐四輪馬車赴刑場的路易十六相比,安托瓦奈特沒有得到一絲一毫的特權,她不得不坐在一輛原先用來裝乾草的破板車上,雙手反綁,穿過人潮洶涌的街道,在一片辱罵和嘲笑聲中駛向革命廣場。38歲的王後早已滿頭白發,容顏蒼老,當年那個傾倒巴黎的絕代佳麗連一絲痕跡都難以尋覓。她雙唇緊閉,面如冰霜,彷彿什麼也聽不見什麼也看不見,只有一次,當一個母親懷中的小男孩邊笑邊向她送來一個飛吻,安托瓦奈特慘白的臉上泛起一層紅暈,淚水湧上眼眶,毫無疑問她是想起了自己即將成為孤兒的孩子們。
板車抵達了終點,沒有人伸手相幫,安托瓦奈特獨自走下車。當她第一眼看到那具黑色的怪物般的斷頭台,眼中似乎閃過一絲驚恐,但隨即鎮定下來,快步登上階梯。這時,她無意中踩到了劊子手桑松的腳,王後立刻道歉:「請原諒,先生,我並不是故意的。」這是安托瓦奈特生平所說的最後一句話。
行刑結束後,屍體被裝上同一輛板車,一路滴著鮮血駛向瑪德萊納墓地,路易十六也埋葬在那裡。但是到墓地一看,不僅墓穴沒有挖好,連棺材也沒有準備,時間已經過了正午,負責搬運屍體的警官們急著回家吃午飯,隨手把屍體往草叢里一扔,揚長而去。這以後也沒有任何指令下來,屍體就這樣在草叢里躺了兩個星期,最後總算被守墓人草草埋葬。守墓人向政府開出一張棺材費和人工費的催款單,政府付清這筆小小的費用是在四年之後,用拍賣安托瓦奈特留在獄中的隨身物品所得到的收入。
1815年1月,隨著拿破崙的倒台而登上王位的路易十八,決定尋找路易十六夫婦的遺體並舉行葬禮。所幸的是,當年的瑪德萊納墓地已經被一個保王分子迪克羅梭買下,當作聖地一般保護起來。政府召來22年前守墓和掘墓的工人,進入絲毫沒有遭到破壞的墓地,開始挖掘。首先找到的是一些女人骨骼,損壞得相當厲害,無法辨認身份,但在骨骼邊上發現了兩個完整的鞋扣,這兩個鞋扣幫助判明了死者的身份,正是王後安托瓦奈特本人。
發掘路易十六的遺體進展得更順利,因為羅納爾神甫留下了明確的標志。1月21日,也就是國王走上斷頭台的同一天,路易十六夫婦的遺體在盛大的葬禮後被送往聖丹尼教堂安置。不久之後,在發現遺體的地點建立起一座小小的贖罪禮拜堂,進門的地方,左右兩側樹立著路易十六和瑪麗•安托瓦奈特的大理石雕像。這是國王一家唯一活下來的成員、公主瑪麗•黛萊絲奉獻給父母的禮物。
(望採納,謝謝)
⑶ 巨石陣位於哪裡
已解決問題 收藏 轉載到QQ空間 古老的巨石陣位於哪裡? [ 標簽:巨石陣 位於,古老,巨石陣 ] 藍色蜻蜓 回答:4 人氣:4 解決時間:2009-10-05 15:43 滿意答案巨石陣是歐洲著名的史前時代文化神廟遺址,位於英格蘭威爾特郡索爾茲伯里平原,約建於公元前4000~2000年(2008年3月至4月,英國考古學家研究發現,巨石陣的准確建造年代距今已經有4300年,即建於公元前2300年左右)
建築結構
這個巨大的石建築群位於一個空曠的原野上,佔地大約11公頃,主要是由許多整塊的藍砂岩組成,每塊約重50噸。巨石陣不僅在建築學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在天文學上也同樣有著重大的意義:它的主軸線、通往石柱的古道和夏至日早晨初升的太陽,在同一條線上;另外,其中還有兩塊石頭的連線指向冬至日落的方向。因此,人們猜測,這很可能是遠古人類為觀測天象而建造的,可以算是天文台最早的雛形了。
巨石陣的主體由幾十塊巨大的石柱組成,這些石柱排成幾個完整的同心圓,巨石陣的外圍是直徑約90米的環形土溝與土崗,內側緊挨著的是56個圓形坑,由於這一些坑是由英國考古學家約翰·奧布里發現的,因此又叫「奧布里」坑。在當地出現的第一塊石頭是位於圓圈「洞口」位置上的一塊重約5噸的沙岩(又被稱為「種石」)。在此石出現200年之後,若干石柱才從英格蘭西部的威爾士運來,矗立在中央,並形成兩個一大一小的圓周。考古學家稱之為「巨石陣」的二期建築。
再後者,「種石」被挪走,「巨石陣」進入了建築的第三階段——人們運來了180塊大沙岩,與原來的青石柱重新排列成圓形和馬蹄形結構。事實上從現有的遺跡上,人們也可窺見「巨石陣」第三階段的基本風貌。據估算,以當時的生產力水平,建造「巨石陣」需要至少3000萬小時的人工,相當於1萬人工作整整1年。
巨石陣最不可思議的是石陣中心的巨石,這些巨石最高的有8米,平均重量近30噸,然而人們驚奇的發現,有不少重達7噸的巨石是橫架在兩根豎著的石柱上的。
英國索爾茲伯里是一座歷史古城,距英國首都倫敦120多公里,在這座古城的附近有一個小村莊叫阿姆斯伯里,史前巨石陣就坐落在這里。 1997年,英國科學家在一次實驗中發現,巨石陣具有令人驚異的聲學特性。科學家們在一些巨石中放入先進的錄音器材進行實驗,發現組成巨石陣的巨大扁平石塊能非常精確地放射巨石陣內部的回聲,並將其集中於巨石陣的中心,形成共鳴效應。
科學家們推測,巨石陣很可能是古代祭祀的場所。早在17世紀,英國古董學家奧波雷就認為,巨石陣是羅馬統治時期德魯伊教的祭祀場所。相傳德魯伊教在英國索爾茲伯里平原上建造了巨石陣,目的是用來獻祭太陽神,從此在巨石陣的故事裡出現了德魯伊教。德魯伊教是公元前5世紀至公元前1世紀,散居在不列顛、愛爾蘭等地的凱爾特人信仰的一種宗教。據說德魯伊教的形式和教義非常神秘,凱撒遠征高魯時說,德魯伊教士精通物理、化學,他們在樹林中居住,甚至用活人獻祭。在英國除了索爾茲伯里巨石陣外,還有900多座圓形巨石陣,這些巨石陣分布在英國不同的地區。
關於神秘的巨石陣,人們仍舊繼續做著各種各樣的推測和解釋。2003年,考古學家在巨石陣不遠的地方發現了一座古墓,墓中出土的陪葬品有100多件,包括金、銀、銅等裝飾品,陪葬品的數量要比同年代墓葬多達10倍,經專家考證,墓中的主人地位非常顯赫,他就是阿徹。阿徹大約生活在公元前2300年,而這個階段恰好是巨石陣形成的時期,考古人員發現,阿徹墓中的陪葬品大部分來自阿爾卑斯山,從阿徹遺留下的牙齒形狀和損壞的程度檢測來看,他的童年是在阿爾卑斯山區度過的,他很有可能是來自瑞士或者是奧地利一帶。如果是阿徹建造了巨石陣,那麼被視為英國古老象徵的史前巨石陣將會是一名外來人的作品。考古學家們推測,幾千年前的維賽克斯人和阿徹都有可能參加了巨石陣的建造,但從他們分別生活的時代可以看出,巨石陣的建造經過了一個漫長的時期。
2008年,英國考古學家傑弗里·溫萊特和蒂莫西·達維爾認為,巨石陣無異於「新石器時代的盧爾德」。盧爾德是法國聖地,因被認為具有神奇的治療功能而名噪一時。
墓葬用品散落在巨石陣及其岩石碎屑周圍,代表一種避邪之物,表明巨石陣在古代的作用首先是一處朝聖地。同時,巨石陣一帶發現了數量非比尋常的骨骼,上面均留有重病或重傷的跡象。對遺骸牙齒分析的結果表明,其中一半人來於巨石陣以外地區。
考古學家根據這次發掘結果推測,人們來到此地的原因或許是認為這里的石頭具有治病「神力」。達維爾猜測,人們當時懷著一種悲傷、絕望的心情來到巨石陣。生病或受傷的古人來到那裡,冀望「神石」能幫助他們康復。新的考古發現表明了巨石陣曾經是史前朝聖者的康復中心,驗證了它在史前社會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