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為什麼英國人可以把首相趕下台,為何卻從不遷怒女王呢
因為英國是君主立憲制,英國的實際掌權者是英國首相,英國女王只是一個吉祥物,所以為什麼要遷怒英國女王呢?英國首相都不是英國女王選擇的。
總的來說,英國人從來不遷怒英國女王,是因為這件事和英國女王沒關系,英國女王沒有實權,決定不了英國的未來,英國首相都不是其自己選擇。
⑵ 英國女王為什麼沒有廢除
第一,英國女王和皇室是英國的象徵,是英國人的精神寄託,也是維系英國以及英聯邦國家的重要紐帶。英國女王不僅是英國人的女王,也是全球50多個英聯邦國家的共同領袖,澳大利亞和加拿大等一些國家根本沒有國家元首,只認英國女王。如果廢除了英國女王或者停止供養英國女王,造成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不僅英聯邦成員國可能離心,威爾士、蘇格蘭等本土成員獨立也是分分鍾的事,這自然是英國人不願意看到的。英王室存在的政治價值遠大於經濟價值。
第二,英國王室是一個非常尊貴、非常有素養的王室。女王和她的家族對英國是有巨大貢獻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時候,英國王室和革命者達成協議,英國王室放棄了權力,把權力讓給了政府和人民,雙方是有約定的,自然不能隨意廢除。另外,英國王室帶領英國人實現了工業化,帶領英國人打贏了兩次世界大戰。不管是德行還是功績都對得起英國政府和英國人民。當然,英國人也發自內心的尊重英國女王和英國王室。
第三,雖然英國政府每年支付給英國皇室一大筆經費,但這些經費對於英國政府來說,簡直是九牛之一毛,而且花的非常合算。僅從經濟角度來看,英國王室給政府創造的經濟效益遠遠高於英國政府的支付費用。一方面,英國王室拿到的錢是他們該拿的,因為這些經費主要來自英國政府的土地收益。英國國王喬治三世弄丟了北美十三州,又欠了一屁股債,所以就把皇室的土地抵押給了英國政府,由英國政府替他還錢,就這樣逐漸形成政府每年給皇室發薪水的局面。事實上,英國王室應得的地租遠遠高於英國政府給的經費。換句話說,是英國王室在養著英國政府和英國人。如果皇室願意,完全可以收回這些土地。另一方面,英國王室在世界各地有很多庄園、股票、酒店等資產,每年的收益足以支付自己的開銷,政府給的那點錢只是英國皇室開銷的零頭,政府給的錢其實只是象徵性的。此外,英國皇室每年也為英國繳納了大筆的稅收,還拉動了英國的旅遊、文化、慈善等產業。其實,不是英國在供養皇室,而是皇室在養英國人。說到底,還是英國政府和國民賺了。
⑶ 英國王室的權力,是如何一步步被架空的
《權利法案》在政治,經濟,軍事等多方面限制了君主的權力,但是,國王依舊有召開內閣的權力,即在《權利法案》下確立的是二元制的君主立憲政體,但斯圖亞特王朝結束後漢諾威王朝的喬治一世二世 三世不再主持內閣會議,轉而由財政大臣主持,通過一系列的完善和創新,內閣逐漸由對國王負責轉向對議會負責,英國即確立議會制的君主立憲政體,國王王權完全被架空,國王成為象徵。
三、二戰期間,英國王室已經成了花架子在一戰剛剛結束時,有些貴族還能支撐一段時間。但老一代的貴族大量凋零,新一代的貴族數量又大幅度減少。
⑷ 英國皇室不斷犯錯,英國人為什麼不推翻皇室呢
英國實力雄厚,處於發達國家地位,那為何還存在王室統治,下面就簡單分析一下原因。
【原因】
1、皇室代表著國家的根,是歷史的象徵。在英國人眼裡,聰明的人會讓自己的國家保住王室,即使王室不斷犯錯,或是奢侈無度,經常擺姿態。他們認為皇室不僅代表著國家的根,也象徵著民族的價值和高貴的歷史。
5、王室成為一種職業,別人無法勝任。在不主張廢除王室的英國人眼裡,王室成員只是一種職業,一種別人無法從事的特殊職業。這是一種象徵,一個民族和國家的象徵。尤其是在危機時刻,一個好的國王或女王是有能力團結一個國家的所有民族和人民的。就比如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的英國。目前在英國持這種觀點的人還在主流,所以英國王室安然無恙。
⑸ 英國國王為何沒有實權
說起英國國王,絕大多數人都知道。因為英國在世界上的影響力還是比較大的,尤其是現在的英國女王,更是世界關注的焦點。不過英國國王雖然很引人注目,生活得也非常好,不過幾乎沒有任何權利。在英國的政治體系中,國王只是國家的象徵,沒有任何實權。很多人都知道英國是君主立憲政體,所以國王才沒有實權的,其實並不是這樣。英國國王之所以失去實權和一戰有很大的關系,可以說是一戰讓英國國王喪失了掌權的資本。我們看一下一戰和英國國王到底有什麼關系。
1689年,英國議會通過了《權力法案》,這標志著英國正式確立君主立憲制度。很多人以為所謂的君主立憲制度就是確立之後國王就成為了象徵,沒有任何實權。事實上並不是這樣,《權力法案》通過之後,議會只不過拿到了立法權、財政權、司法權和軍權等,英國國王還是掌握行政權的。當然,之後英國議會權力不斷增加,國王的削弱的越來越嚴重。尤其是在維多利亞女王統治後期,英國國王幾乎不問政事了,首相逐漸掌握行政權。不過這並不是最重要的,國王還是有很大權力的。只不過是國王暫時掌權,是主動放棄的。也就是說,只要國王願意,還是能隨時掌權的。不過最後讓國王徹底喪失大權的就是一戰了。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這次戰爭的主要戰場是在歐洲,交戰雙方分別是英國、法國、俄國、美國、中國、日本等組成的協約國和德國、奧匈帝國、義大利、奧斯曼土耳其等組成的同盟國。這場戰爭進行了四年,最終以協約國的勝利而告終。英國是協約國中的領導者之一,在協約國中地位非常重要,對一戰的也很大。不過英國雖然打贏了一戰,國王卻徹底喪失了大權。之所以這樣說,因為王室的根基在一戰中幾乎喪失殆盡。
一戰前,歐洲進行了兩次工業革命,在軍事方面更是突飛猛進,武器的殺傷力也更大。也正是由於這個原因,很多人說一戰是最殘忍的戰爭,其殘忍程度遠遠超過後來的二戰。因為一戰時只是武器裝備突飛猛進了,其他方面並沒有與時俱進,所有國家的軍事水平都還停留在之前的水平。之前都是靠士兵沖鋒,現在用士兵的血肉之軀對抗新的軍事武器,傷亡比例非常高。
一戰之前的英國軍隊,有一個傳統,軍官幾乎都是貴族擔任。之所以這樣,不是因為有規定平民不能擔任軍官,而是平民負擔不起貴族的裝備。英國的軍隊始終是僱傭制,並不是義務兵,所以人數很少。說白了去當兵和工作是一樣的,國家發錢給你。不過英國軍隊並不提供所有裝備,有些東西是需要自己購買。要知道軍官的武器裝備非常多,不僅要有專門的軍裝,還要有槍支彈葯,戰馬等等。這些東西加起來價格非常高,一般家庭根本負擔不起。貴族經濟實力還是比較強的,能負擔得起這些東西。這也就是英國軍隊中平民軍官少的原因。
當然,英國貴族擔任軍官時不僅僅只是形式這么簡單,在作戰的時候他們都是沖在最前面的。他們不僅是為國作戰,也是為自己的榮譽而戰。而且在一戰之前,歐洲的戰爭都比較紳士,貴族雖然沖在最前面,雙方一般都不會射殺貴族的。也正因為這樣,戰場上到處都是貴族的身影。正如一位爵爺說,「如果我有二十個兒子,那麼如果任何一個在他該走向戰場時而沒去,我會覺得無比恥辱。」可見英國貴族還是非常熱衷於參加戰爭的。人家認為戰爭是最能體現自己紳士風度的事情。
一戰爆發之後,最初的時候英國貴族參加戰爭的並不多。有些貴族因為沒有參加戰爭非常擔憂,他們害怕自己沒去參戰戰爭就結束了。後來隨著戰爭時間越來越長,越來越多的貴族參加戰爭。在沖鋒的時候,這些人都是身先士卒。不過一戰的時候由於武器太先進,戰略戰術並沒有跟上,所以死亡率非常高。所有重要的戰役中,都有貴族傷亡的身影。根據後來的統計英國在一戰參戰兵力達到600萬人,死亡了72萬,可以說死亡率是非常之高。不過這只是平民的傷亡率,貴族的傷亡率更高。
1914年,戰爭進行第一年時。就有6名上院貴族、16名從男爵,95名上院貴族的兒子、82名從男爵的兒子陣亡了。在整個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共有20名上院貴族、49名上院貴族繼承人和更多的貴族子弟戰死。在以貴族子弟為核心的伊頓公學的5679名「參戰生」中,傷亡率高達45%。總的來說貴族的死亡率高達30%以上,遠比平民傷亡率高。
總的來說,英國貴族在一戰中傷亡慘重。要知道貴族是英國國王統治的根基,國王是他們的代表。不過現在代表還在,根基卻已經不在了。即使英國國王想要掌握大權,也是沒有可能的。一戰之前,貴族在政治領域上非常活躍,他們擔任很多重要官職。不僅是在軍事上,在所有領域他們都是有一定的特權和優勢的。不過由於貴族在戰爭中損失太大,空出了很多重要職位,越來越多的平民湧上政治領域。這樣,時間久了之後,貴族就只是象徵,不再參與政治了。
一戰之後,很多平民開始擔任軍官。這一點不僅在英國是這樣的,在德國、法國、義大利等國家都是如此。主要是他們的貴族都受到重大創傷,不得不讓其他人參與進來。之後國王的權力被慢慢削弱。二戰之後國王再也沒有任何實權了,只是起到象徵的作用。當然很多會認為,一戰前的英國國王根本沒有實權,因為君主立憲讓他們失去了實權。
事實上,我們熟悉的維多利亞女王,在位時就掌握大權的。他的丈夫曾控制了內閣和議會等重要部門。就是說在維多利亞統治初期,王權還是得到了恢復和擴大。如果一直按照最初的發展,之後的國王會一直掌握大權的。當然,雖然維多利亞女王晚年幾乎不參與政治,但她還是擁有參與政治的資本。就是廣大的貴族階層依舊掌握大權,我們熟悉的丘吉爾、蒙巴頓等都是貴族出身。一戰讓貴族受損嚴重,國王再也沒有任何希望重新掌權了。之後也就安心地做自己的象徵。雖然沒有實權,但經濟方面過得還是比較好的。
當然,這只是一戰的一小方面的影響。事實上,一戰的影響遠比我們認為的大,比後來的二戰影響大得多。在歐洲人的心目中,一戰比任何一場戰爭都重要。但光是這方面的影響,就徹底改變了整個英國的政治面貌。如果不是一戰,英國國王也不會這么閑,沒什麼事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