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三角貿易的路線是什麼
歐洲本土啟航→非洲(搶奪[購買]黑奴)→美洲(出售黑奴,其中牟取暴利,從而得到:白銀,煙草等經濟作物)→回到歐洲本土(發展資本主義)
朗姆酒等,在非洲換成奴隸沿著所謂的"中央航路"通過大西洋,在美洲換成糖、煙草和稻米等種植園產品以及金銀和工業原料返航。在歐洲西部、非洲的幾內亞灣附近、美洲西印度群島之間,航線大致構成三角形狀,由於被販運的是黑色人種,故又稱「黑三角貿易」。歷時300年之久。
由加那利寒流、幾內亞暖流、北赤道暖流、墨西哥暖流、北大西洋暖流所組成的三角形形狀的環流,為「黑三角貿易」提供了極為有利的航運條件,使得奴隸販子在出程、中程、歸程中一直順風順水,奴隸貿易的速度因此加快。
擴資資料:
它促進了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給英國帶來了巨額財富,推動了英國工商業的發展,使歐洲資本主義得到充分發展,是資本原始積累的重要步驟。
中美洲及西印度群島屬於熱帶雨林氣候,終年高溫多雨,適合甘蔗的生長。正由於氣候適宜,加上黑奴在殖民者的壓迫下拚命勞作,種植園的發展迅速,種植園園主獲得了大量的糖、煙草、茶葉等原料,賺取了巨大的財富。
⑵ 經濟積累1101:鴉片戰爭前的中英三角貿易
18世紀的的英國紳士們迷戀上了喝茶,每年英國需要從大清購買大量的茶葉,但是英國一直沒有找到可以平衡中英貿易的商品。直到1704年英國船凱瑟琳號在廈門洞讓運卸下第一批印度棉花之後,英國人逐漸發現,印度棉花在中國的銷路很好。於是就開啟了中國——印度——英國之間的三角貿易。英國人將工業產品運送到印度,在印度將棉花運送到大清,從大清購買大量的茶葉運回英國本土。
當時的棉花被稱為「白色黃金」,世界上三大最早棉花種植地區印度、東非和北美,南亞和北美都是英國的殖民地。掌握著重要的棉花產地,也支撐起大英帝國的紡織工業的崛起。
從1760年代開始,英納梁國開始穩定地向中國輸出棉花,1768年,貿易額接近10萬白銀,而到18世紀70年代,由於中國很多地方出現災荒,農民減少了種少種棉花,所以英國送來的棉花越來越重要,1775~1779年間,棉花的進口量達到年均28萬兩,首次成為英國對華的第一出口商品。而中國市場的廣闊,對棉花的需求是無窮無盡的,在40年以後的1817年,英國人在廣州每年都能賣掉價值450萬兩的棉花。在當時卻是貨值高的暢銷貨(每擔棉花在廣州能賣出8-30兩白銀)。在1817年,英國向中國輸送了近44萬擔棉花,價值400萬兩白銀以上。
但是到了1820年前後,這種三角貿易的做不下去了。在1821年,甚至有大量棉花積壓,英國人的棉花生意一落千丈,而對茶葉的需求卻有增無減。這種平衡打破之後,英國對大清的貿易出現了大額的逆差。
清朝對英國棉花的需求迅速減少的原因是什麼呢?經過長期的推廣,中國的農民已經大規模種植棉花,中國的紡織工廠不需要進口棉花了。
為了平衡貿易逆差,英國人想到了走私鴉片,但是長期的貿易逆差和英國的大工廠主崛起,為了給英國的工業品找到市場,最終發生了中英鴉片戰爭成了滑州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