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HE.13】英國現代教育的概況(一)
教育史的內容有比較多的法案部分,現階段無法做更多情境的聯系,因此作為復習的作用來寫文章。
一、《巴爾福教育法》建立起普遍的中等公立學校。
20世紀初,面對人人都需要中等教育的背景,為了教育補助金的公平發放,英國教育委員會會長巴爾福頒布一系列政策,希望解決中等教育不足的問題,並且加強國家對地方教育的管理。
1.教育行政管理方面:建立地方教育局,管理地方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師范教育,還管理教會學校、私立學校。提高地方教育管理的質量。
2.發展中等教育:普遍建立中等公立學校。
從此形成中央和地方相結合的運做教育管理體制,並且以地方教育局為主體,中央和地方是友好合作的關系。地方統一管理的好處是,地方有能力將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相銜接,為統一的公共教育制度奠定基礎,此時建立的一系列中等公立學校面向中下層勞動人民子弟。
二、《費舍教育法》將初等教育免費化。
1.加強地方當局對教育的管理,加強國家教育委員會對地方的監督。這一點實際上是向集權更進一步。
2.延長義務教育。地方當局對2-5歲幼兒開設幼兒園。規定5-14歲為義務教育階段。小學階段一律免費。
3.地方教育當局建立和維持繼續教育學校。向14-16歲的年輕人提供適當的學習課程和教育訓練。
《費舍教育法》完善了英國過敏教育制度,調整了中央與地方的關系,但是此時英國的中小學並沒有完全公平開放。中下層平民的中等教育選擇非常少,只能去公立的現代中學,只有貴族可以進入公學,接受高質量的中等教育。
三、《哈多報告》、《斯賓斯報告》第一次將中等教育向所有學生開放,銜接初等、中等教育。
哈多報告確定11歲以前為初等教育,在11歲時用考試分流的方式決定兒童進入怎樣的中等教育。可供選擇的有:文法中學、選擇性現代中學、非選擇性現代中學、公立小學高級班。
而早悄猛斯賓斯充分肯定了哈多的政策,不過將中等教育階段劃分成三類:文法中學、現代中學、技術中學。並且暢想了一種「學園」,即多科性質的學校。
四、《1944年教育改革法》里程碑式的教育改革,加強中小學的銜接,中等教育義務化。
1.加強中央對地方教育的領導,設立教育部統領全國教育。
2.加強地方教育行政權力,建立初等教育、中等教育、繼續教育相互銜接的公共教育體制。
3.規定5-15歲為義務教育階段,向未接受義務教育的超齡者提供全日制或者業余教育。
4.向宗教教育、教師教育、高等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
這個法案形成了現代英國國民教育制度,進一步肯定了中央和地方的友好合陸橋作關系。在此法案之下,基本普及了10年義務教育。
② 英國基礎教育改革中為謀求教育公平有哪些政策舉措,這些舉措起到效果了嗎
英國的初等教育在17到18世紀發展非常緩慢,教育條件不好的一些農村地區,主要是教會進行管理,當然那些貴族階級他們都有家庭教師。中等教育主要依靠公學,當時所建立的公學現在也演變成英國的九大公學,比如說伊頓公學,聖保羅公學,溫徹斯特公學等等。
大學高等教育的狀況也有所改變,大學推廣運動的開展,使得更多的平民階層,尤其是中產階級的子弟,可以進入大學接受教育,並且一些要承擔家庭養育工作的學生,也可以通過非全日制的方式進入大學進行學習。
這時有兩部法律改變了,當時英國整個的教育狀況,一個是巴爾福教育法,一個是哈多報告。
其中尤其是哈多報告,英國之前一直實行的是雙軌制教育制度,但是哈多報告的實施第一次使得所有的中學生都有機會進入文法中學,由此進入大學。
③ 英國中等教育的目的以及它的成就,越詳細越好
二、中等教育 文法中學 學制5-7年。前五年為基礎階段,後兩年為分科階段(第六學級)。現在,在這類學校就讀的學生佔全部學生總數的3%左右。它們繼承了英國傳統的學術性教育,培養學生升入大學是其主要目標。注意培養學生的自我表達和演講才能,並經常組織辯論會。每所文法中學都有管弦樂隊,經常組織高質量的演出。此外,還有諸如自然科學俱樂部、自然愛好者學會、集郵和棋弈俱樂部等各種學生組織,組織豐富多彩的活動。 綜合中學 所謂綜合中學就是把文法中學、技術中學和現代中學綜合在—起的學校。讀完初級學校的11歲兒童均可進入這種學校。7年一貫制綜合中學在校生年齡為11-18歲。課程設置一般是前三年開設必修課,第四年和第五年開始開設選修課。其具體科目設置與五六種專業課程的現代中學沒有多大區別。其教學很多隻是把原來三種中學的教學融合在一起,把學生分為學術組、技術組和現代中學組,每一組的具體課程不同。所以,選擇性教育的問題依然沒有得到根本解決。近年來,這類中學的學生人數超過了總數的90%。 中間學校 所謂中間學校就是介於小學和中學之間的一種學校,為學生提供一個從小學到中學的過渡階段。中間學校的類型很多,從學生的年齡階段來說,有8-12歲、8-13歲、9-13歲、9-14歲、10-14歲等形式,其中8-12歲和9-13歲的中間學校為最多。中間學校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主要取決於它是被視為小學還是中學。但無論屬於中學還是小學,中間學校都必須開設一門外語。 公學 雖然名稱與美國公立學校(PublicSchool)完全一樣,但是公學是英國中等教育體系中特有的一種私立學校。公學歷史悠久,最早的公學成立於400多年以前。經過400多年的歷史演變,公學已經成為名譽、地位和光明前程的代名詞。公學的出現是英國中等教育史上的大事。它是英國精神和紳士風度的代名詞,其一系列的傳統被作為一種社會精神保留了下來,對英國中等教育乃至整個英國社會的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 公學最初由公眾團體集資興辦,免費招收貧寒學生。到19世紀中期,公學的社會等級性已經相當明顯。原來平民子弟與貴族子弟共享教育的局面,由於貴族的不滿而遭到了破壞。貴族階層認為,貧民子弟因將成為莊稼漢和工匠,無須受學術性教育,只有將來成為紳士的貴族子弟才有必要接受學術性教育。隨後,公學的公費生迅速被自費寄宿生和走讀生所取代,公學很快也就發展成只有社會上層子弟才上得起的貴族化學校,並逐漸形成了著名的「九大公學」,即溫切斯特公學、伊頓公學、聖保羅公學、什魯斯伯里公學、威斯敏斯特公學、拉格比公學、商業縫紉公學、哈羅公學和切爾特豪斯公學。其中,伊頓公學最負盛名。 1965年政府任命了一個公學委員會,明確規定只有校長聯合會、公學董事會協會或女子學校董事會協會成員的獨立學校才能稱之為公學。由於公學屬私立性質,所以有關他們的數字一般不列入官方統計。一般認為目前有英國公學200多所。公學在學年齡一般為13-18歲,修業5年。招收預備學校畢業生,考試嚴格。現在,英國大約每13個學齡兒童中就有一個在公學學習(確切比例為7%)。公學教育費用昂貴,1991年公學寄宿生年學費上升到10,000-12,000英鎊,走讀生年學費上升到7.000-9,000英鎊。一般百姓一年的收入尚不足繳納公學一年的學費。 公學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逐漸形成了一套獨特的教學方法和傳統。它在教育中不僅強調古典文化和現代科學的學習,還強調培養學生的獨立性格。公學特別重視培養學生的紳士風度,極其注意學生的品德訓練和自我約束力鍛煉,重視宗教教育。目前,大多數公學都設古典、現代語和數學三科。培養學生升大學,特別是牛津、劍橋兩大學是公學的主要教學目的。很久以來,盡管公學學生人數不多,但它們與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建立起了一種牢固的特殊關系。19世紀末的一些調查結果表明,牛津和劍橋大學三分之二以上的學生來自伊頓、哈羅、拉格比、溫徹斯特等主要公學,從而使牛津和劍橋大學成了公學教育的自然延伸。 英國公學具有獨特的社會功能,為英國社會造就從軍界、政界、報業界到銀行界、宗教界各重要行業的領袖人才。接受公學教育已成為獲得絕大多數政界、文官職業以及教會和自由專業的主要職位的一項重要條件。例如,創辦於1571年的哈羅公學,除丘吉爾外,英國首相張伯倫等都曾在這里求學。建立於1440年的伊頓公學更是名人輩出,文人如雪萊、菲爾丁、奧維爾、赫胥黎,從這里走出的首相有18位之多。上層社會人士的子弟通過公學占據了絕大部分高級社會地位,又通過同學會或校友會形成了一張巨大的社會關系網,從而嚴密把持著英國的上流社會。 第六學級 「第六學級」是英國所特有的一個教育術語,即中學階段的最後兩年,不屬於義務教育階段。它不僅是前幾個年級教育的自然延續,還是一個相對獨立的階段。多數綜合中學設立了第六學級。此外,還有專門實施第六學級教育的「第六學級學院」和兼施繼續教育的「第三級學院」。學生主要學習古典語文(主要是拉丁文、希臘文)、外國語(主要是法語)和數學三門課程,具有大學預科的性質。現在也開設了一些與現實生活有聯系的技術課程和少量職業課程,而且一些高等教育的內容也下放到了這個階段,如高等數學、工程制圖、地質學、考古學、工程學等。這可能是為什麼英國大學學制一般僅為3年,而英國的大學水平並不低的部分原因。學生在學完第六學級的課程後,參加「高級水平普通教育證書」考試,考試合格即取得升入大學和其他高等院校的資格。 十六歲以後教育 中學生在十六歲完成強制性義務教育以後,就可以合法地離開學校,開始工作。不過,大多數學生會以預科學生的身份進入預科學院或者延續教育學院,在那裡學習中學高級水平考試課程或者同等水平課程。外國學生一般在這個階段來英國接受教育,如學習中學高級水平考試課程,為在英國學習延續課程或上大學做准備。 十八歲以後教育 預科生一般在十八歲時完成中學教育。然後,大部分學生繼續攻讀延續教育課程或攻讀高等教育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