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1982年英國有兩艘航母,現在有幾艘
一艘。1982年,英國海軍擁有兩艘現役航母,另有兩艘航母在建造之中;到2008年,英國海軍航母數量縮減到兩艘;2019年,英國只有一艘航母,而且問題不斷。航空母艦,簡稱「航母」,是一種以艦載機為主要作戰武器的大型水面艦艇,可以提供艦載機的起飛和降落。航空母艦艦體通常擁有巨大的甲板和艦島,艦島大多坐落於右舷。航空母艦一般總是一支航空母艦戰斗群的核心艦船。
㈡ 香港回歸前夕,英國派出航母艦隊到中國近海示威,結果灰溜溜離開
1997年7月1日,闊別中國多年的香港終於回到祖國懷抱,在香港上空飄揚了一個半世紀的米字旗落下,代之升起的是五星紅旗和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區旗。英國查爾斯王子和末代港督彭定康登上不列顛尼亞號遊艇,離開了中國香港。
不僅如此,在香港回歸前夕,英國還試圖通過各種手段阻撓香港回歸。就在1997年1月,英國還派出一支龐大艦隊遠征南海,與我海空軍激烈對峙,妄圖給香港回歸製造阻礙。
一、不可阻擾的香港回歸
香港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民族繁衍生息的土地,是中國的神聖領土,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由於近代中國的積貧積弱,英國殖民者用船堅炮利敲開了中國大門,並將香港割去。1944年,英國駐港官員史密斯卻顛倒黑白地說,是英國人使香港從1841年只有五千人的小漁村變成了1937年人口多達六十萬的繁華城市。這種強盜邏輯是站不住腳的,是為英國長期霸佔香港製造話題。
早在1931年,當時的英國駐港總督就向英政府建議說:「不僅九龍城,整個新界,從經濟和戰略上來說,對香港都是絕對需要的,所以不能將其還給中國」。從一開始,英國人就沒想過歸還香港一事,國與國之間的紛爭看得是實力,只要英國仍然強大,就不可能輕易將香港歸還。
1942年,當時的中國國民政府也與英國討論過歸還香港之事,但英國人將香港看做「王冠殖民地」,根本瞧不上需要依靠西方國家輸血和支持的中華民國,斷然拒絕。
在英國人眼中,只要能用武力維持香港,就一定不會輕易還給中國。英國外交部在1943年還明確指出:「最重要的問題是武力收復香港,要用武力維系大英帝國的統一,英國國旗必須在不受阻礙、不受歧視的情況下在香港重新升起」。
那時候的英國人就已經決定用武力來「捍衛」他們在香港的立場,態度十分強硬,也很有底氣。畢竟英國人得到了美國支持,而他們面對的又是一個軟弱無能的蔣介石政權。當年7月,美國國務院遠東司司長霍貝克就表示:「盡管美國人民同情中國,希望香港回歸中國,但美國政府是站在英國一邊的」,帝國主義的丑惡嘴臉躍然紙上。
美國人也用實際行動支持英國,在1945年8月日本無條件投降後,麥克阿瑟發表的戰後第一號命令,竟然是讓英國軍隊到香港和九龍接受日軍投降,在香港問題上公然與英軍合作,阻撓中國收回香港。
到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中國的綜合國力日益增強,收回香港的時機也已成熟。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卻仍然沉浸在「日不落帝國」的美夢中,對中國提出的收回香港主權一事,態度強硬。特別是英國在馬島戰爭中打敗阿根廷,取得勝利後,撒切爾夫人更是得意洋洋,並以此為資本與中國討價還價。
但彼時的英國已經衰落,大英帝國的余暉再也無法照亮香港的前程。鄧老在與撒切爾談判時,明確提出:主權問題沒有迴旋餘地,不是可以討論的問題。如果1997年不將香港收回 , 就意味著我們是晚清政府,我們是李鴻章!
英國上院議員鮑威爾勛爵就曾回憶說:「鄧小平在談判中直言,中國一定會在1997年收回香港,也不能接受英國繼續管治香港的主張,那情景簡直就是告訴英方,中國主意已定,英國沒有半點討價還價的可能」但是,英國非常不甘這塊殖民地的失去,所以在暗地裡搞了不少小動作。
二、中英圍繞香港回歸的「暗戰」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香港經濟開始騰飛,香港不僅是英國工業產品的傾銷地,還成為英國與亞洲各國之間經濟往來的橋梁,英國許多大型公司也紛紛在香港落戶。
對於這樣一塊寶地,英國交還中國顯得十分不舍。1959年7月,英國內閣大臣布魯克在寫給首相麥克米倫的信中就強調:「香港對於英國的象徵意義和政治意義要遠遠大於經濟意義」。
英國人十分擔心中國會採取突然襲擊,用武力奪回香港。為了達到霸佔香港的目的,喪心病狂的英國甚至提出了用核彈阻止香港回歸的計劃。1952年,英國試驗核彈成功。1956年,英國人在一份絕密作戰計劃中寫道,如果東盟與中國開戰,中國軍隊進入緬甸,英國將毫不猶豫地對中國使用核武器。
到了1961年2月,英國外交大臣赫姆向首相提議,如果中國試圖用武力收回香港,只有動用核武器才能解決根本問題。這個建議也得到了首相的贊同,為此英國還特意將核彈運至新加坡保存,預備隨時啟用。
在英國人眼中,核武器能夠解決一切問題,甚至也有計劃付諸行動。但隨著1964年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英國人徹底打消了這個瘋狂的計劃。
1997年1月,對香港回歸已經阻攔不住,但又心有不甘且賊心不死的英國特地派出了一支規模龐大的特混艦隊,這就是代號為「Ocean Wave 97」(海浪97)的特混編隊,艦隊包括航母、核潛艇在內共計16艘。在香港回歸已經開始倒計時的時候,這支從馬六甲海峽闖進中國南海耀武揚威的艦隊,究竟想要在全世界面前表達什麼意思,可謂路人皆知。
面對這支來勢洶洶的艦隊,中國海軍沒有掉以輕心,南海艦隊和廣州軍區迅速提升戰備等級,嚴陣以待提防可能發生的任何變故。 6月25日,一艘大力級英國護衛艦和一艘綜合補給船出現在中國軍港30海里處的地方,我軍艦艇當即拉響緊急哨,官兵迅速進入到戰斗崗位,隨時准備迎戰。
期間,面對我軍的驅逐,英國艦艇毫不退讓,甚至還妄圖用撞擊逼迫我軍撤離,結果卻是在解放軍官兵大無畏犧牲精神的奮力拚搏下,成功將英國軍艦逼退,盡管當時的中國海軍相對英國皇家海軍多有不如,但我們為維護領海領土主權的決心毫不動搖,最終也使得英國「碰瓷」的想法落空,不得不灰溜溜的回去。最終1997年7月1日,在中國萬眾期盼下,香港正式回歸祖國,英國落寞離場。
㈢ 英國最大航母首次下水試航是什麼時候
2017年6月26日,英國羅塞斯,英國「伊麗莎白女王」號航空母艦從羅塞斯港出海試航。
目前,技術問題已經讓這艘航母試航的時間晚了三個月。
雖然英國國防部保證它能在2020年前處於作戰狀態,但英國國家審計署唱反調,並說他們預計不可能。
英國皇家海軍預計,俄羅斯軍方將密切關注這艘航母在北海的試航。
㈣ 墨爾本號航空母艦有哪些歷史
「墨爾本」號航母購自英國,是「巨人」級輕型航母「威嚴」號的改裝型。其原型艦建造於1943年4月13日。1949年,澳大利亞海軍決定購買該艦,並將其改名為「墨爾本」號。改裝內容包括增加蒸汽彈射裝置和雷達。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它配備了5.5度的斜角甲板和助降鏡。
1955年1月,經過改裝的「墨爾本」號航母在英國北愛爾蘭東部港口貝爾法斯特沿海進行試航。這個時候,「墨爾本」號已經煥然一新,配備了許多新式武器裝備。
這年晚些時候,該航母配備了3個中隊的戰機,它們分別是808、816和817中隊,部署著固定翼戰機和直升機,具有空戰、對海攻擊和對地攻擊能力。很快,「墨爾本」開始起航去澳大利亞。途中,航母先後經過了直布羅陀、那不勒斯、馬爾他、蘇伊士運河、亞丁和科倫坡等地。
1956年5月,「墨爾本」號抵達澳大利亞的悉尼港。澳大利亞海軍為「墨爾本」航母的到來而萬分高興。然而,他們沒料到的是,這艘航母帶來的不僅僅是現代化作戰能力,還帶來了苦難和災難。
1957年10月28日,也就是「墨爾本」航母抵達澳大利亞一年半的時間,這艘航母就開始闖禍了。當日,它在阿德萊德港行駛時,突然與「藍卡」號戰艦相撞,開創了碰撞歷史的先河。幸運的是,第一次撞擊是在港口裡,因此,只受了點小傷幾年後,「墨爾本」的脾氣難改,開始越來越多地發生相撞的事件了。
1964年2月10日,大悲劇終於發生了,「墨爾本」號居然與自己編隊的護駕戰艦「航海者」驅逐艦發生了相撞。這次撞擊可是悲劇性的,偌大的航母居然撞向驅逐艦的中部,將驅逐艦攔腰切斷,原先好好的驅逐艦頓時成了兩大半。
不過,澳大利亞海軍的調查結果是,「航海者」驅逐艦的艦長嚴重失職,偏航進入了航母航道的水域。這是「墨爾本」號航母第一次把一艘戰艦撞沉,驅逐艦共有82名官兵死亡。其中,他們多數是在驅逐艦的前部死亡的。
澳大利亞海軍得知此事後,悲哀不已。顯然,一艘驅逐艦的報廢是重大損失,然而,82條人命的突然消失更是重大悲劇。驅逐艦畢竟排水量達數千噸,因此,兩艦相撞後,「墨爾本」也受到重創。
艦長羅伯森給海上委員會的戰艦損害報告說,航母雖然沒有人員傷亡,然而,許多地方已經損害。其中,1號和2號平衡水艙已經淹到了第5甲板,前舷和右舷撞出了洞,電纜艙也可能有窟窿。
隨後的幾年裡,「墨爾本」號航母老實了一些,基本上沒有再發生什麼問題。從1964年底到1967年12月,「墨爾本」開始成為友好使者,出訪了許多國家。它先後訪問了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港口,包括巴布亞紐幾內亞的拉包爾、新加坡、馬來西亞的檳榔、日本的橫濱、吳港和中國的香港等地。同時,「墨爾本」號還大量參加了太平洋地區的軍事演習,它們包括「福特演習64」和「海豹」等聯合演習。其中,1965年3月15日,它與英國海軍一起進行聯合演習,英軍戰艦包括「鷹」號和「勝利」號航母。
1967年秋,「墨爾本」號航母穿越太平洋前往美國進行現代化改裝。途中,該航母訪問了夏威夷美軍港口,後來,訪問了美國加州的舊金山港。在聖迭戈,它接收了20多架新型戰機,包括10架A-4攻擊機和14架「跟蹤者」反潛機。
隨後,「墨爾本」開始在美國軍港進行現代化的改裝,時間一直持續到1969年。期間,整個航母的電子系統進行了全部的更換。隨後,「墨爾本」航母回國,開始了新的生涯。「墨爾本」回到澳大利亞後,沒有多長時間,「舊病復發」,又開始與別的戰艦相撞了。
1969年6月3日,在南海行駛的「墨爾本」號航母與美軍「伊文思」號驅逐艦一起進行「海妖」聯合演習。然而,兩艦突然發生相撞。結果,「墨爾本」再次如同一把巨刀,刺進了驅逐艦的艦體里。
結局是十分悲慘的:驅逐艦就像以前倒霉的那艘驅逐艦那樣,當即沉沒,但死亡人數達到73名,成為又一次海上大悲劇。調查發現,戰艦相撞時,美軍「伊文思」的艦長在鋪位上正呼呼大睡,而兩名負責觀察的年輕軍官竟然讓驅逐艦駛進了航母的航道。
事故發生後,美軍對「墨爾本」航母感到毛骨悚然,很快就取消了與它的聯合演習。隨後,「墨爾本」號航母前往新加坡進行緊急修理。不久,它返回澳大利亞悉尼港進行整修。誰知,「墨爾本」航母就是在港口裡也不本分。
6月10日,它又與一艘名叫「馬魯」的船隻發生相撞。雖然航母損失輕微,然而,「墨爾本」航母的「好撞之艦」的名聲頓時大噪起來。「墨爾本」的相撞故事絲毫沒有結束的意思。
1970年9月3日,「墨爾本」航母在悉尼港又與一艘渡船發生相撞。幸運的是,雙方在港口裡相撞,因此,只是表面受了一些小傷。經過一番修理,航母又恢復了原貌。兩年後,正當人們快要把「墨爾本」忘掉的時候,「墨爾本」卻再次引起了人們的關注。
1972年10月15日,航母突然燃起大火,濃煙滾滾,好不嚇人。還好,航母備有滅火系統,消防員迅速展開了滅火,終於將大火撲滅。雖然這次火災損失得到了控制,然而,「墨爾本」的名聲開始越來越讓人感到厭惡。或許,「墨爾本」航母天生就是多災多難。
大火事故結束兩年後,該航母再次演繹相撞事件。那是1974年7月11日,「墨爾本」航母正在悉尼港里行駛,居然與一艘客輪撞上了。澳大利亞人大為震驚。誰都知道,客輪容納大量乘客,要是在海上相撞,那麼,很可能會導致大量乘客的死亡。
「墨爾本」航母在澳大利亞人心目中的形象已經成了惹禍的代名詞。兩年後的1976年7月24日,「墨爾本」號航母在悉尼港又相撞了。這次,它是與一艘日本貨船相撞的,雙方都受到了一些損失。
1977年,英國海軍舉行艦隊校閱活動,邀請了英聯邦和其它一些友好國家海軍參加。作為英聯邦成員國,澳大利亞自然派出了戰艦。於是,「墨爾本」號航母率領導彈驅逐艦「布里斯班」號前往英國訪問。訪問結束後,「墨爾本」號航母前往英國造船廠進行維修。
1978年,「墨爾本」回到澳大利亞,繼續進行改裝工作,包括擴大飛行甲板,更換電子作戰系統。隨後,航母重新投入使用,成為澳大利亞海軍最有戰鬥力的戰艦。問題是,「墨爾本」航母的悲慘命運似乎難以改變。
1979年3月3日,「墨爾本」航母一台鍋爐突然發生了爆炸,一些士兵躲閃不及,當即受了傷。其實,這次事故還算是輕的,嚴重的還在後面呢。這年8月22日,「墨爾本」航母在太平洋行駛,安在支架頂部的好端端的雷達罩突然掉了下來,一頭扎進了大海。
這可是澳大利亞海軍最新型的雷達系統的重要部分,因此,「墨爾本」航母迅速組織人員打撈。然而,大海波濤洶涌,深不見底。澳大利亞海軍徹底地失望了。
幾十年來,「墨爾本」不但沒有為澳大利亞海軍增輝,反而禍端迭出,導致人員死傷慘重,成了地道的「惹禍」航母。1982年初,澳大利亞海軍決定,「墨爾本」應該退出歷史舞台了。
於是,「墨爾本」航母進入了備用狀態,只是在需要的時候出來使用一下。當時,英國決定出售「常勝」號航母,價格為2.5億多美元。澳大利亞海軍有點動心。隨著馬島海空大戰於5月中旬結束,澳大利亞海軍忽然感到航母的作用已經不如以前了,任何先進的反艦導彈都可以讓一艘航母葬身海底。
因此,澳大利亞海軍決定,放棄「常勝」號航母的購買。至於「墨爾本」號航母的結局,可想而知了。既然馬島戰爭證明了航母的脆弱性,那麼,「墨爾本」就只能走向解體。況且,航母幾十年的服役,沒讓澳大利亞海軍少為它寒心。
於是,「墨爾本」航母拆除了所有設備,僅剩下殼體。1984年墨爾本號作為廢船賣給中國聯合拆船公司。1985年5月21日,墨爾本號被牽引進廣州黃埔船廠。
㈤ 二戰期間英國的航母都在什麼地方
大西洋為主
主要分布的位置有英吉利海峽、地中海
㈥ 英國在地中海的兩艘航空母艦分別是什麼
英國在地中海的兩艘航空母艦,一艘是「鷹」號,它跟隨坎寧安轉戰1年,曾多次遭到義大利岸基飛機的攻擊,已顯得老態龍鍾;另一艘是「光輝」號,它剛剛服役4個月,顯得生氣勃勃。
「光輝」號航空母艦是皇家海軍的驕子,它艦長226米,寬29.2米,排水量為2.3萬噸,吃水7.3米,航速31節,載機36架,其中「箭魚」式魚雷機24架,「管鼻燕」式戰斗機12架。「箭魚」式魚雷機是一種老掉牙的飛機,其最高時速只有138海里,和年輕的「光輝」號實在不太相稱。讓它們在夜間溜進塔蘭托港貼著水面低飛,在離目標幾百米時投下魚雷,那無異於去送死。
為此,他們對「箭魚」飛機進行了改裝,領航員被擠在後座上,炮手被取消,空位上加放了1個60加侖的副油箱,以延長飛機的續航力。為完成突襲任務,還從艦隊中挑選了一批經驗豐富的飛行員,抓緊進行夜間訓練。駕駛員練習陡直下降,在快要碰到浪尖時再把飛機拉起來,然後朝模擬目標投雷。
對這樣大噸位的航空母艦來說,「光輝」號的載機量也許過少。然而,這正是英國人在設計上的巧妙之處。當時的海軍大臣丘吉爾敏感地預見到即將到來的空中威脅,他指示:「寧可犧牲載機量,也要加強防護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