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一戰英國投入多少軍隊

一戰英國投入多少軍隊

發布時間:2024-02-08 11:54:39

『壹』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英國海軍的實力

沒有這方面的報告.我告訴你當時英國海軍很強大.和德國打日德蘭海戰就能看出.
下面是報告.
自1805年特拉法爾加海戰以來,英國一直保持著海上霸主的地位,它的龐大艦隊耀武揚威地游戈於全球的各個海洋上。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盡管德國加強了海軍力量,但在艦只數量和排水噸位上仍然落後於英國,火炮口徑和數量也不及英方。因此,在戰爭開始後的兩年半時間里,英國海軍憑借其優勢對德國實行海上封鎖。英國的主力艦隊像一條看門狗一樣蹲在斯卡帕弗洛港,死死盯住了德國的大洋艦隊,使其多半時間困在威廉港和不來梅港,成了名副其實的「存在艦隊」。

1916年1月,萊因哈德.舍爾海軍上將被任命為德國大洋艦隊司令。面對實力強大的英主力艦隊,舍爾這位「粗暴好鬥」的老水兵認為,戰爭雖說是實力的較量,但擺在他面前的現實選擇只有一個,要麼困在港內無所作為,要麼拼掉英主力艦隊。如何以不佔優勢的德國海軍去拼掉強敵呢?經過一番冥思苦想,一個富有進攻性的大膽計劃在舍爾腦海里醞釀成熟:首先以少數戰列艦和巡洋艦襲擊英國海岸,誘使部分英國艦隊前出,然後集中大洋艦隊主力聚殲,繼而在決戰中擊敗英國主力艦隊。為實現這一計劃,舍爾用了4個月的時間,派出戰列巡洋艦、潛艇和「齊柏林」飛艇,多次襲擊英國東海岸。並實施布雷和偵察行動。

1916年5月31日凌晨,希佩爾海軍中將按計劃率領5艘戰列巡洋艦、5艘輕巡洋艦和30艘驅逐艦組成的「誘餌艦隊」駛出威廉港。根據舍爾的命令,這支「誘餌艦隊」將沿丹麥西海岸北駛直趨斯卡格拉克海峽。這樣,海峽兩邊地區的眾多英國間諜就會將希佩爾艦隊所經過位置報告給倫敦。航行中,希佩爾還讓各艦的無線電發報機不停地發報,以誘使英國人上鉤。

在希佩爾出發2小時後,舍爾親自率領大洋艦隊主力也悄悄地離開了威廉港。這是一支由21艘戰列艦、6艘輕巡洋艦和31艘驅逐艦組成的的龐大艦隊,隱蔽在「誘餌艦隊」艦隊之後50海里處,隨時准備聚殲上鉤之敵。另外,一支由16艘大型潛艇、6艘小型潛艇以及10艘大型「齊柏林」飛艇組成的偵察保障部隊,已預先在英國海域和北海海域展開,嚴密監視英國海軍動向。

與充當「誘餌」的希佩爾艦隊大張旗鼓的航行相反,舍爾所率主力編隊的出航保持了嚴格的無線電靜默。同時,威廉港的無線電台仍繼續使用舍爾的旗艦――「菲德勒大帝」號的呼號,同外界聯絡,造成舍爾海軍上將及大洋艦隊主力仍在港內的假象。

舍爾的計劃看上去似乎無懈可擊,然而,他怎麼也沒想到,此次行動的天機已經泄露。這是因為1914年8月,俄國在芬蘭灣口擊沉德國「馬格德堡」輕巡洋艦後,俄國潛水員在德國軍艦殘骸里,意外發現了一份德國海軍的密碼本和旗語手冊,並將其提供給英國,使英國人輕而易舉地破譯了德國海軍的無線電密碼。5月30日下午,英國海軍主力艦隊司令約翰.傑利科海軍上將接到一份來自倫敦的絕密情報:「德國大洋艦隊將於明日出航。」獲悉情報後,傑利科連夜制定出一個與舍爾如出一轍的作戰計劃:貝蒂海軍中將率領前衛艦隊從蘇格蘭的羅賽思港出發,於31日下午到達挪威以東日德蘭半島附近海域,以期與德艦隊相遇。傑利科則親自率主力艦隊從斯卡帕弗洛港出發,也於31日下午到達貝蒂艦隊西北方向60海里處的海域,如果此刻貝蒂與德艦隊交上火,在主動示弱後,他應將對方引向艦隊主力的方向,這樣傑利科龐大的艦群就會出現在德艦的側後。憑借英艦隊龐大的火力和速度,傑利科認為完全有把握殲滅出現在預想海域上的德國艦隊。

5月30日晚20時30分,傑利科親率由24艘戰列艦、4艘戰列巡洋艦、20艘巡洋艦和50艘驅逐艦組成的龐大艦群開出了斯卡帕弗洛港。之後,貝蒂率領由4艘戰列艦、6艘戰列巡洋艦、14艘輕巡洋艦和27艘驅逐艦組成的前衛艦隊駛離了羅賽思港。幾小時後,設伏在羅賽思港外的德國潛艇向大洋艦隊發回了「敵人艦隊出航」的電報。而德國的「誘餌艦隊」也早在英國人的監視之下。幾乎傾巢而出的兩支艦隊都認為自己的「誘餌戰術」獲得了成功,他們相向而行奔赴預定戰場。這時,無論是舍爾還是傑利科,都未預料到對方艦隊已經全數出動。更未預料到在不久之後,他們將親自參與世界上最大規模的艦隊決戰。

5月31日14時,貝蒂海軍中將率領的英前衛艦隊到達了合恩礁以北海域。此時,在貝蒂艦隊以東的海面上,希佩爾海軍中將率領的德前衛艦隊也正按平行的航線向北行駛,其後40海里處是舍爾海軍上將率領的德國大洋艦隊主力。貝蒂和希佩爾誰也不知道敵人就在自己不遠處,眼看這兩只敵對的艦隊就要擦肩而過,但命運的玄妙安排硬是把這兩個死對頭拉在了一起。14時20分,一艘丹麥籍貨輪「弗約爾」號經過日德蘭半島以南海面時拉響了汽笛。隨著一聲尖利的嘯叫,一股濃濃的蒸氣沖上天空。英巡洋艦「加拉蒂」號和德輕巡洋艦「埃爾平」號同時發現了這股異常的蒸汽,並都前往查看。當兩艦共同向這艘貨輪接近時,不久便相互認了出來,於是立即向各自艦隊司令官發出警訊:「發現敵艦!」的信號。14時28分,「加拉蒂」號首先向德艦開炮,德艦「埃爾平」也開炮還擊,雙方展開了一場短暫的炮戰。這幕序劇之後,一場總共有265艘各類型軍艦,其中英國149艘,德國116艘和10萬名左右海軍官兵,在400平方英里洋面上展開的日德蘭大海戰很快就拉開了正劇的戰幕。

希佩爾海軍中將在他的旗艦「呂措夫」號上收到「埃爾平」號發現敵情的報告後,即下令所屬各艦轉向東南,盡量將貝蒂引向大洋艦隊主力。貝蒂見希佩爾要溜,便驅艦猛追。他的行動太過急切,以至於手下4艘威力巨大的戰列艦未能看清信號而掉隊10多海里,結果,貝蒂對希佩爾本來是10∶5的實力降為6∶5。

15時45分,日德蘭海面,英德海軍的兩支前衛艦隊成同向異舷的航行狀態,由於貝蒂在速度上稍快一些,他和希佩爾的距離越來越縮短。與此同時,雙方的主力艦隊――傑利科距此約20海里,舍爾距此約40海里。但在希佩爾的引誘下,貝蒂逐漸向舍爾所在的海域接近,而他自己卻渾然不知。當然,希佩爾也不知道在貝蒂艦隊之外,還有一支由傑利科海軍上將親自率領的規模更龐大的英國艦隊,也正向這里駛來。15時48分,希佩爾命令命令各艦向21000碼之外的貝蒂艦隊開火,隨著德艦發出的第一批炮彈,雙方前衛艦隊之間的戰斗終於打響了。

由於德艦採用了先進的全艦統一方位射擊指揮系統,火炮命中率遠遠高於英艦。另外,德軍的穿甲彈也優於英軍。雙方交火後,德艦的第一次齊射就命中了貝蒂的艦隊,貝蒂的旗艦「獅」號頻頻被擊中。16時,一枚穿甲彈洞穿中「獅」號中部炮塔,並在塔內爆炸,引燃了火葯袋。就在千鈞一發之際,雙腿已被炸斷的炮塔指揮官哈維上校掙扎著通過傳聲管下令向彈葯艙注水,才使2.6萬噸的「獅」號免遭覆沒的厄運。戰後,哈維上校被追授維多利亞十字勛章。

16時5分,英1.9萬噸的戰列巡洋艦「不屈」號被2枚穿甲彈擊中,發生了驚人的大爆炸,不久就連同艦上1017名官兵沉沒了。之後,希佩爾下令集中火力猛轟英戰列巡洋艦「瑪麗皇後」號,使這艘2.635萬噸的超級無畏戰艦連中數彈,爆炸後一折兩段,迅速沉沒,全艦1275人僅有9人生還。

在短短幾十分鍾內,英戰列巡洋艦艦2沉1傷,而德軍只損失了2艘小型驅逐艦。力量對比迅速發生逆轉,英軍的形勢岌岌可危。就在這個關鍵時刻,掉隊的4艘英戰列艦趕到,巨炮怒吼,彈如雨注,總算把貝蒂從困境中解脫出來。

在英戰列艦大口徑火炮的轟擊下,德國艦隊有些頂不住了,希佩爾指揮他的戰艦,向東邊打邊撤,貝蒂緊追不舍。直到發現迎面而來的德國大洋艦隊主力時,才發覺上當,急令他的艦隊北撤,同時向傑利科發電呼救。舍爾見狀下令艦隊全線追擊,但他萬萬沒想到,自己釣上的「魚」,也是他人布下的誘餌。希佩爾則復仇心切,轉身率領他的艦隊沖在最前面。

18時左右,傑利科的主力艦隊從東北方向殺入戰場,發現了德大洋艦隊的位置。傑利科立即命令艦隊變換戰斗隊形,採用海戰中慣常的「T」字頭戰術,24艘戰列艦很快排成一條1.5萬碼長的作戰單行,向東南方向的德大洋艦隊猛撲過去。貝蒂艦隊也調轉航向,與希佩爾艦隊展開激烈的搏殺。18時20分,希佩爾的旗艦「呂措夫」號被英艦密集的炮火擊中。而英國的2艘老式裝甲艦也被德國的戰列巡洋艦擊中,一炸一沉;18時33分,1.7萬噸的英第3戰列巡洋艦中隊旗艦「無敵」號又被德艦擊中,當即炸成兩段,艦隊司令胡德少將連同全體艦員一同沉入海底。但英國艦隊的損失並沒有影響主力艦隊在數量上的優勢,加之傑利科成功地運用「T」字頭戰術,充分發揮了他的艦炮火力。而德方一艘接著一艘的排成縱行的戰艦,由於前面的擋住了後面的射界,所以在發揮火炮威力方面大大受到了阻礙。更加不利的是,提前轉向的貝蒂艦隊,已經開始插入德國艦隊的後方海面, 面對困境,加上英國水兵俘虜的供詞,舍爾終於發現他所面隊的是整個英國主力艦隊。他沒有猶豫,果斷地命令各艦轉向右舷。根據這項命令,德國各艦都倒轉航向,作了個180度的急轉彎,撤出了戰斗。由於通往德國本土基地的航路被貝蒂艦隊切斷,大洋艦隊只得向西南方向行駛,這就是說大洋艦隊跑得越遠,離東南方向本土基地也就越遠。舍爾見傑利科沒有實施追擊,判斷傑利科一定是把他的主力艦隊部署到自己的返航航線上去了,這比追擊更加可怕。於是,舍爾決定趁英國艦隊變換隊形時轉身殺回去,從主力艦隊的尾部實施突破,打破英軍封鎖,拼殺出一條血路,返回基地。一番琢磨之後,舍爾再次下達了全艦隊轉向的命令。他要打回去,與傑利科再廝殺一番。

晚上19時剛過,舍爾的艦隊在傑利科艦隊的左舷出現了。不幸的是,由於參謀們的計算誤差,德國大洋艦隊沒有沖向英國主力艦隊的尾部,而是直接撞入了英國主力艦隊的中央,戰場上又一次形成了對英國艦隊有利的「T」字行作戰態勢。大洋艦隊再度處於背向日落的方向,其輪廓清晰可見,而主力艦隊仍隱沒在煙霧之中。英國戰列艦在8000碼的距離開炮,德艦看不到英艦,只看到遠方炮口處的閃光。舍爾眼見大洋艦隊又一次陷入危急之境,立即下令施放煙幕和魚雷,並命希佩爾的戰列巡洋艦作「死亡沖鋒」,掩護主力轉向後撤。在煙幕和希佩爾的掩護下,大洋艦隊又一次脫離險境。當最後一批艦只從亂軍中沖殺出來時,屢建戰功的「呂措夫」號已千瘡百孔,無法繼續航行,被迫棄艦沉沒。戰列巡洋艦「毛奇」號上升起了希佩爾海軍中將的指揮旗。

20時,天色已漸漸地黑了下來,傑利科擔心受到德軍魚雷和水雷的攻擊,便沒有追擊,他打算先將舍爾艦隊圍堵在返回其本土基地的航線外,待天明之後再一舉殲滅。用他的話說,「那將是皇家海軍的一個精彩的白晝」舍爾同樣明白,如果他的艦隊未能在夜間沖出包圍,那麼天亮之後,他將不可能再有任何希望了。經過仔細分析和推算,舍爾決定轉向東南,趁夜從主力艦隊的尾部沖殺過去,然後經合恩礁水道返回基地。為此,舍爾把所有能用的驅逐艦都派出去攔截英軍主力艦隊,掩護大洋艦隊突圍。

按照舍爾的命令,德驅逐艦拚死一搏,如狼群一般,從不同的方向襲擊英主力艦隊,給英軍造成混亂和判斷失誤,使傑利科摸不清德國艦隊在哪個方向。23時30分,大洋艦隊和英軍擔任後衛的驅逐艦遭遇,由此演出了日德蘭大海戰的最後一幕。雙方藉助照明彈、探照燈和艦艇中彈的火光進行著漫無目標的射擊和沖撞。夜戰中,英國的戰列巡洋艦「黑太子」號誤以為向其駛來的幾個巨大黑影是友艦,便發出聯絡信號,結果招來4艘德國戰列艦的一陣齊射,「黑太子」當即變成一團火球。德國老式戰列艦「波梅恩「號、輕巡洋艦「弗勞恩洛布」號和「羅斯托克」號被英國驅逐艦的魚雷擊沉,還有1艘輕巡洋艦「埃利賓」號同已方戰列艦「波森」號意外相撞而沉沒。夜間戰斗驅逐艦的損失是:英軍5艘,德軍2艘。進而切斷了德國艦隊與本土基地的航路。

6月1日凌晨3時,德國艦隊終於從英軍封鎖線上殺開了一條血路,向合恩礁水域狂奔。合恩礁水域是出入德國大洋艦隊的基地――威廉港的必經之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德國海軍防禦英國艦隊的海上襲擊,在此布下了無數水雷。水雷陣極不規則,猶如謎宮。開戰以來,許多企圖偷襲威廉港的英國軍艦都有來無回,葬身雷區。要想通過雷區,只有德國海軍高級將領才知道其間唯一的一條狹窄水道。3時30分,時間已到了黎明前最黑暗的時刻,舍爾校對了一下羅盤方位,找到水道的入口,指揮他的艦隊排成一路縱隊,一艘緊跟著一艘安然通過雷區,向著威廉港駛去。大洋艦隊總算擺脫了英國主力艦隊!雷區外,隨後追來的英國主力艦隊只能咆哮著鳴炮,卻不敢越雷池半步。凌晨4時15分,英國海軍部給傑利科發來電訊偵察通報,告訴他舍爾的艦隊已安全通過了合恩礁水道,即將回到威廉港,失望的傑利科只好帶著他的主力艦隊悻悻地返回斯卡帕弗洛海軍基地。這場盛況空前的戰列艦海上龍虎鬥結束了。

海戰結束後,交戰雙方都宣稱自己是勝利者,以至於如何評判它成了世界海戰史上的一段著名公案。此戰英國艦隊共損失3艘戰列巡洋艦,3艘輕巡洋艦和8艘驅逐艦,戰斗噸位達11.5萬噸,傷亡6945人;德國艦隊共損失了1艘老式戰列艦、1艘戰列巡洋艦、4艘輕巡洋艦和5艘驅逐艦,戰斗噸位達6.1萬噸,傷亡3058人。英德雙方損失比近2比1。就戰術而言,德國人的確是這場海戰的勝利者,大洋艦隊向強大的英主力艦隊發起了勇猛的挑戰,希佩爾艦隊重創了貝蒂艦隊,舍爾准確的判斷和優良的航海技術,使他成攻地擺脫了占極大優勢的傑利科的追擊。然而就戰略而言,德國海軍沒能打破英國的海上封鎖,全球海洋仍然是英國海軍的天下,大洋艦隊困在港內毫無作用,仍然是一支「存在艦隊」。正如美國《紐約時報》所評論的那樣:「德國艦隊攻擊了它的牢獄看守,但是仍然被關在牢中。」

日德蘭海戰是戰列艦時代規模最大也是最後的一次艦隊決戰。在這次海戰中,大炮巨艦主義遭到失敗。此後,德國和其它海上強國開始研發爭奪制海權的新型力量和探索新的戰法。二戰中出現的潛艇破襲戰和航母海空決戰正是這一探索的產物。

『貳』 一戰時期各國軍費

一戰時期,歐洲各國軍費支出極其龐大,英國支出的軍費達到了歷史上最高的水平。根據英國統計局的統計,1914年英國的軍費支出達到了5.5億英鎊,1915年增加到了7.2億英鎊,1916年增加到了10.5億英鎊,1917年增加到了13.6億英鎊,1918年增加到了14.9億英鎊。

法國在一戰期間也投入了巨大的軍費,1914年法國的軍費支出達到了3.7億法郎,1915年增加到了5.5億法郎,1916年增加到了7.8億法郎,1917年增加到了10.7億法郎,1918年增加到了11.7億法郎。

德國也是一戰期間軍費支出最大的國家之一,1914年德國的軍費支出達到了4.2億馬克,1915年增加到了6.9億馬克,1916年增加到了9.5億馬克,1917年增加到了13.2億馬克,1918年增加到了15.3億馬克。

瑞士在一戰期間也投入了大量的軍費,1914年瑞士的軍費支出達到了7千萬瑞士法郎,1915年增加到了9.5千萬瑞士法郎,1916年增加到了12.4千萬瑞士法郎,1917年增加到了14.2千萬瑞士法郎,1918年增加到了14.9千萬瑞士法郎。

義大利也投入了大量的軍費,1914年義大利的軍費支出達到了2.6億義大利里拉,1915年增加到了3.9億義大利里拉,1916年增加到了5.3億義大利里拉,1917年增加到了7.4億義大利里拉,1918年增加到了8.6億義大利里拉。

『叄』 第一次世界大戰各國的陸軍人數

各個時期不同,無法逐一描述出,下面給出開戰初各國兵力
德國(施利芬計劃):西線左翼8個軍團(crop)320000
中間11個軍團,400000
右翼16個軍團,700000
東線大約西線的1/8,150000左右
總計1600000,包括了預備部隊
法國(17號計劃):全部兵力集中於德法邊界,第一集團軍280000
第二集團軍180000
第三集團軍200000
第四集團軍160000
第五集團軍240000
總兵力約1000000人,沒有包含預備部隊,因為法國認為他們沒有實力參加第一線戰斗
俄國:和平時期就1423000,戰時擴充軍力為3115000,預備部隊為2000000,總計約為6500000,龐大的壓路機。
英國:由約翰弗倫奇爵士(sir John French)率領的遠征軍赴法作戰,約為150000

『肆』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英國海軍的實力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英國海軍的實力可排當時世界第一。
在一戰和一戰以前,英國是世界上最強大的殖民帝國,為了維護其廣大的帝國面積,英國建立了稱霸幾個世紀的強大海軍。
一戰爆發時,英國海軍編有本土艦隊、地中海艦隊、遠東艦隊和後備艦隊,總兵力19.5萬人。
作戰艦艇主要有戰列艦12艘、戰列巡洋艦3艘、航空母艦8艘、重巡洋艦15艘、輕巡洋艦49艘、驅逐艦119艘、護衛艦64艘、掃雷艦45艘、潛艇69艘,總噸位約130萬噸。位列當時世界第一。

『伍』 第一次世界大戰各國的陸軍人數各有多少

各個時期不同,無法逐一描述出,下面給出開戰初各國兵力
德國(施利芬計劃):西線左翼8個軍團(crop)320000
中間11個軍團,400000
右翼16個軍團,700000
東線大約西線的1/8,150000左右
總計1600000,包括了預備部隊
法國(17號計劃):全部兵力集中於德法邊界,第一集團軍280000
第二集團軍180000
第三集團軍200000
第四集團軍160000
第五集團軍240000
總兵力約1000000人,沒有包含預備部隊,因為法國認為他們沒有實力參加第一線戰斗
俄國:和平時期就1423000,戰時擴充軍力為3115000,預備部隊為2000000,總計約為6500000,龐大的壓路機。
英國:由約翰弗倫奇爵士(sir John French)率領的遠征軍赴法作戰,約為150000

『陸』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怎樣爆發的

1914年6月28日,奧國皇儲斐迪南大公在薩拉熱窩被塞爾維亞愛國青年普林西普刺殺。這一事件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大戰歷時4年又3個月(1914.8~1918.11),戰火席捲歐、亞、非三大洲。戰爭是兩個資本主義列強集團——以德、奧為首的「同盟國」和以英、法、俄為首的「協約國」蓄謀已久的、為著重新瓜分殖民地和爭奪世界霸權而挑起來的。

19世紀70年代,號稱「世界工廠」的英國的煤、鐵、棉布的產量比美、德、法3國的總和還要多。可是過了20年,到了90年代,美國的工業生產就跑到了前面,躍居世界第一位;到了20世紀初,德國的工業生產也超過了英國,躍居世界第二位。1870年,德國生產的煤、鐵、鋼的產量分別為英法兩國總和的21%、18%、26%,到了1913年,則猛增為57%、123%、152%。

19世紀90年代以前,德國根據當時的實力,只推行「歐洲政策」,集中力量在歐洲爭霸;90年代以後,它開始推行「世界政策」,提出重新瓜分殖民地的要求。

當時殖民地主要被英、俄、法等帝國主義列強所搶占,其中搶得最多的是英國。1914年,英國侵佔殖民地面積達3350萬平方公里,約為英國本土面積的130多倍;其次是沙皇俄國,1914年,沙俄侵佔的殖民地面積達1700萬平方公里,約為其本土面積的3.2倍;第三是法國,1914年,法國霸佔的殖民地面積已達1060萬平方公里,約為本土面積的21倍。德國於1884年在非洲奪得多哥、喀麥隆、西南非洲,1885年又在太平洋上強佔了新幾內亞的一部分及其附近島嶼。德國嫌自己的殖民地太少,強烈要求重新瓜分世界,這就引起了帝國主義之間的尖銳矛盾。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主要矛盾有:

英德矛盾。第一次世界大戰是英德矛盾激化的結果。英國倚仗自己的實力,通過與荷蘭的競爭、與法國的爭奪,於1815年最終戰勝拿破崙以後,確立了世界霸權,形成一個地跨五大洲、號稱「日不落」的殖民大帝國。

德國與英國爭奪最激烈的地區是在中近東,這是歐、亞、非三大洲的交通樞紐,加上20世紀初,波斯灣地區發現了豐富的石油資源,英國不僅要保住自己的霸權地位,還想進一步奪取德國等國在非洲等地的殖民地,並打敗德國。

俄德矛盾。俄德兩國爭奪的地區主要是在巴爾干半島和土耳其。沙俄一直把巴爾乾和土耳其看成自己的勢力范圍;德國也想在此建立自己的統治。1903年,德國和土耳其簽訂條約,取得了巴格達鐵路的建築權。這條起自博斯普魯斯海峽,經小亞細亞進入美索不達米亞,直抵波斯灣的巴格達鐵路,使柏林—君士坦丁堡—巴格達聯成一氣,德國的軍事和經濟勢力就能直搗近東和波斯灣,控制整個土耳其和小亞細亞。這不僅激化了俄、德矛盾,也加劇了英、德矛盾,因為它威脅著英國在北非、西亞和印度的殖民利益。

法德矛盾。1871年普法戰爭後,通過《法蘭克福和約》,德國強佔了法國的阿爾薩斯和洛林,強迫法國賠款50億法郎,還想通過戰爭徹底摧毀法國;法國則一直在准備著「復仇」戰爭,要收復被德國佔領的阿爾薩斯和洛林,還想奪取德國的薩爾區。此外,德國要按實力重新瓜分世界也威脅了法國,因為法國的殖民地僅次於英俄兩國。20世紀初,法德矛盾的焦點集中在對摩洛哥的爭奪。

19世紀90年代,當德國資本主義日益趕上並超過英國的時候,英、德關系驟然大變。英國面臨著德國與它爭奪世界霸權的嚴重挑戰,便力求與其他國家聯盟。鑒於法國一直是德國誓不兩立的敵人,英國便轉而和法國接近。共同的利益和要求使英法冰釋前嫌,結束了長期的宿怨,於1904年簽訂協約,調整了兩國在殖民地問題上的矛盾:法國放棄幾十年來對英國佔領埃及所抱的敵對態度,正式承認埃及為英國的殖民地;英國則同意法國奪取摩洛哥。英、法協約使兩國的爭斗得到了緩和,促使它們一起來對付德國。

1891年~1893年,俄、法進行了一系列外交協商,簽訂了軍事協定,這些協商和協定統稱為「俄法協約」。俄國為了對抗德國,除了法國的援助外,還需要尋找一個更強有力的同盟者英國。英俄兩國在1907年締結協約,調整了雙方在伊朗、阿富汗和中國西藏的勢力范圍。他們把伊朗劃分成三部分:北部屬於俄國,南部屬於英國,中部是緩沖區。俄國還承認阿富汗為英國的勢力范圍。關於中國的西藏,英俄雙方都詭稱負有不幹涉的義務,承認西藏是中國的一部分,同西藏交涉要通過中國政府等等。英俄協約的簽訂標志著英、法、俄「三國協約」最終形成。

至於「同盟國」集團,早在19世紀80年代就已形成了。1879年,德、奧兩國為了共同對付俄國在巴爾乾的擴張,也為了孤立法國,就訂立了軍事同盟條約。1881年,義大利在與法國爭奪突尼西亞的斗爭中失敗,加上德國的拉攏,義大利便投向德、奧一邊。1882年,德、奧、意三國在維也納簽訂同盟條約。三國同盟中,德國是盟主,義大利是不穩定的暫時的同盟者。

20世紀初,國際政治危機和局部戰爭連綿不斷。例如1905年~1906年發生的第一次摩洛哥危機;1908年~1909年的波斯尼亞危機;1911年的第二次摩洛哥危機;1911年~1912年的意土戰爭;1912年~1913年的兩次巴爾干戰爭。這一系列危機和戰爭,終於導致了1914年世界大戰的爆發。

20世紀初,巴爾干半島成了大國激烈爭霸的場所。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仍然控制著巴爾干半島的大片領土。不少南斯拉夫人、保加利亞人和希臘人還受著土耳其封建主的統治和壓迫,阿爾巴尼亞人也還沒有得到完全獨立。各族人民要求推翻土耳其的統治,建立自己獨立、統一的民族國家。俄國竭力利用巴爾干各族人民的反土斗爭,以擴大自己在巴爾干半島的勢力,奪取博斯普魯斯海峽和達達尼爾海峽。奧匈帝國則害怕巴爾干民族解放運動會影響自己多民族國家的統治,堅決反對民族解放運動。德國為了爭奪世界霸權阻撓巴爾乾的民族解放運動。1908年,奧匈帝國正式吞並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

1911年,德法之間因爭奪摩洛哥引起新的戰爭危機。英國出面支持法國,德國被迫暫時讓步。摩洛哥危機尚未過去,義大利和土耳其之間的戰爭又接連爆發。義大利為爭奪土耳其的北非屬地的黎波里,乘英、德、法等國捲入摩洛哥危機時,發動了對土耳其的戰爭,土耳其很快被打敗,被迫把的黎波里和普蘭尼加割讓給義大利。

意土戰爭的硝煙未散,巴爾干半島上的戰爭又開始了。希臘、塞爾維亞、門的內哥羅和保加利亞經過長期斗爭,贏得了獨立。已獨立的國家要求徹底驅逐土耳其壓迫者,紛紛結成了同盟。1912年3月,塞爾維亞和保加利亞建立了反土同盟。不久,希臘和門的內哥羅也參加進來,形成四國反土同盟,於10月發動對土戰爭。戰爭開始不久,土耳其軍隊就被擊潰。12月中旬,土耳其被迫求和,這就是第一次巴爾干戰爭。

不久,巴爾干同盟內部又發生了沖突。1913年6月1日,塞爾維亞和希臘建立反保同盟,接著羅馬尼亞也參加了這個同盟,它們和門的內哥羅、土耳其一起同保加利亞之間發生了第二次巴爾干戰爭。

在巴爾於戰爭的影響下,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的民族解放運動繼續向前推進,它們迫切要求擺脫奧匈帝國的統治,與塞爾維亞合並。奧匈帝國堅決反對,並以吞並塞爾維亞來絞殺南斯拉夫的民族統一運動。

進入20世紀以後,連續出現了幾次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它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催化劑。

1914年6月,奧匈帝國的軍隊在鄰近塞爾維亞邊境的波斯尼亞舉行軍事演習,把塞爾維亞作為假想敵人。6月28日,斐迪南在觀看了三天的軍事演習並檢閱了軍隊之後,到達波斯尼亞首府薩拉熱窩訪問。當斐迪南夫婦參加完在市政廳舉行的歡迎儀式,乘車行駛到一個街口的轉彎處時,塞爾維亞愛國青年普林西普當場用手槍把他倆擊斃。

1914年7月23日,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政府提出最後通牒:要求塞爾維亞嚴厲取締一切反奧組織。決心開戰的奧匈,仍以沒有得到滿意答復為借口,斷絕了與塞爾維亞的外交關系,並於28日向塞爾維亞正式宣戰。俄國出面支持塞爾維亞,宣布戰爭總動員,法國又支持俄國。

8月1日,德國對俄國宣戰。3日,德國又對法國宣戰。4日,德軍侵入比利時,同日,英國以德國侵犯比利時的中立為借口,對德宣戰。5日,門的內哥羅對奧匈宣戰,8日又對德宣戰。23日,日本對德宣戰,25日又對奧匈宣戰。

1914年8月28日,在北海赫耳果蘭附近的海戰中,德國海軍遭受失敗,從此德國的艦隊就被封鎖在自己的海軍基地里;同時,德國和奧匈帝國的海岸也都被封鎖了。

大戰爆發後,在歐洲戰場上形成了三條戰線:比利時、法國北部和德、法邊境構成了西線,那裡主要是英、法、比三國軍隊對德軍作戰;從波羅的海南岸直到羅馬尼亞構成了東線,那裡是俄國軍隊對德奧軍隊作戰;沿多瑙河和薩瓦河構成了巴爾干戰線,那裡是奧匈軍隊對塞爾維亞軍隊作戰。此外,在亞洲的南高加索,有俄、土軍隊交戰;在兩河流域和巴勒斯坦,有英土軍隊交戰。第一次世界大戰主戰場在歐洲。

1914年8月4日,德軍右翼首先發動突然襲擊,侵入中立的比利時。德軍統帥部原來以為攻佔比利時是輕而易舉的事,只要一個星期就可以通過比利時攻入法國。不料遇到比軍的堅決抵抗,德軍在列日要塞被阻3天,到20日才佔領布魯塞爾。在此期間,英國遠征軍迅速趕到了法國,22日進入了陣地。德軍在佔領布魯塞爾後,分五路向法國北部挺進。22日~24日,德軍在沙勒羅瓦和蒙斯戰役中擊敗英法軍隊,法軍全線潰退,德軍繼續向巴黎推進。9月3日,德軍前鋒距法國首都僅15公里,巴黎人心惶惶,法國政府遷往波爾多。

9月5日到10日,法、德兩國軍隊在馬恩河進行大戰,雙方投入兵力共達152萬人。戰斗十分激烈,法軍傷亡14萬餘人,德軍傷亡近21萬多人。10日,德軍被迫撤退,據守艾訥河,兩軍形成對峙的局面。

在東線方面,俄軍為了配合協約國軍作戰,牽制德軍,於8月中旬派萊寧堪普和薩松諾夫兩個集團軍向東普魯士發動進攻。東普魯士的德軍約有30萬人,而俄軍的數量幾乎兩倍於德軍。最初,俄國的兩個集團軍都取得了一些勝利,但由於指揮官的無能和參謀工作的缺陷,兩個集團軍沒有密切地配合。中間留有110公里的空隙。德軍從截獲的俄軍電報中,得知俄軍的調動情況,迅速進行反擊。8月末,在坦能堡地區,薩松諾夫集團軍首先被興登堡和魯登道夫指揮的德軍包圍、擊潰。近3萬士兵被打死和淹死於湖泊中,9萬人被俘,薩松諾夫自殺。德軍轉過頭來又包圍了萊寧堪普集團軍,這個集團軍損失也達14.5萬人。俄軍被迫退守涅曼河,德軍侵入俄國領土。

在東線的西南戰場上,俄軍擊敗了奧匈軍隊;德軍從西線抽調部隊支援奧匈,亦被俄軍擊退。俄軍包圍普熱密斯耳要塞,進抵喀爾巴阡山麓。從9月下旬到12月中旬,雙方軍隊曾多次發動進攻,但彼此進展不大。到12月底,在東線也呈現出近似陣地戰的狀態。在巴爾干戰線上,裝備很差但士氣昂揚的塞爾維亞軍隊英勇抗擊奧匈軍隊。從8月到12月,奧匈軍隊曾三次侵入塞爾維亞,兩度佔領貝爾格萊德,但均被塞爾維亞軍隊擊退。到12月,奧匈軍隊已被全部逐出塞爾維亞。除上述歐洲大陸上的三條戰線外,戰爭也在西亞、非洲和遠東地區進行。土耳其於1914年11月14日正式向協約國宣戰後,英國乘機於18日宣布埃及脫離土耳其,成為自己的「保護國」。以後幾年內,英國又攻入美索不達米亞,佔領巴格達,進軍巴勒斯坦、敘利亞等地。在非洲,英軍乘機攻佔了德國的非洲殖民地:多哥、喀麥隆、德屬西南非和德屬東南非等地。在遠東,日本在英軍的協助下,佔領中國山東,於11月攻佔了青島。在這個期間,日軍還相繼佔領了太平洋上的馬紹爾、馬里亞納和加羅林等德屬諸群島。

1915年1月至3月,在東線發生了幾次大規模的戰斗。俄軍佔領了喀爾巴阡山隘口,駐守普熱密斯爾要塞的12萬奧匈軍隊向俄軍投降,但俄軍再次進攻東普魯士時卻被德軍擊敗。

5月,德奧集中了18個師和2000門大炮的強大兵力,由德國將軍麥根遜指揮,在俄軍西南戰線長達30公里的地方發動進攻,突破俄軍戰線。俄軍被迫全線退卻,到9月中,俄軍陣線才穩定下來。5個月當中,俄國喪失了波蘭、立陶宛、波羅的海沿岸的部分地區,俄軍傷亡達85萬人,被俘達90萬人。沙皇尼古拉二世撤了尼古拉耶維奇大公最高統帥的職務,自任最高統帥。到9月底,東線進入了陣地戰。

同年4月間,英、法還派遣一支8萬人的遠征軍在達達尼爾海峽的最南端登陸,佔領了加利波利半島的南端,但在德國將領指揮下的土耳其軍隊阻止了英法軍隊的前進。8月,英國又派了10萬軍隊登陸,在佔領了17公里寬、4公里深的狹長地帶後,進路又為土耳其軍隊所阻。1915年底,英軍不得不放棄佔領達達尼爾海峽的計劃,將部隊撤走。

義大利於1915年5月底參加協約國方面作戰。它原是同盟國的成員之一,戰爭爆發後宣布中立。義大利統治階級向交戰雙方討價還價,經過談判,協約國答應了義大利的要求。1915年4月26日,英、法、俄、意四國在倫敦簽訂了秘密協定。根據這個協定,戰後,義大利可以得到蒂羅爾南部、特倫的諾、的里雅斯特、伊斯特里亞、達爾馬提亞和小亞細亞的部分領土。5月23日,義大利向奧匈宣戰。

義大利參戰,對整個戰局並沒有發生重大影響。從6月6日到12月23日,義大利出動了39個師,在依崇佐河畔舉行了4次進攻,損失了幾十萬人,但未取得什麼成果。

1915年,交戰國雙方都在繼續進行爭取保加利亞的斗爭。保加利亞統治階級也乘機向雙方討價還價,它要求得到馬其頓和多布魯查,同盟國同意了它的領土要求。保加利亞看到同盟國在東線的勝利,以為德、奧必勝,於是在1915年9月3日,同德、奧、土簽訂了軍事協定,決定參加同盟國方面與協約國作戰。

保加利亞參戰後,9月底,同盟國在奧塞邊境集中了35萬德、奧軍隊,在保塞邊境集中了30萬保加利亞軍隊,准備給塞爾維亞以致命的打擊。塞爾維亞只有25萬軍隊在抵抗德、奧、保三國軍隊。10月5日,德奧軍隊從北面進攻,佔領了貝爾格萊德,把塞軍壓向南方。12日,保軍從東面進攻,切斷塞軍退往希臘的道路。

1915年初,英法聯軍按照法軍總司令霞飛的計劃,進行了若干次進攻,企圖突破德軍陣線,迫使德軍退到馬斯河對岸來結束戰爭。結果,損失了幾十萬士兵的生命,卻無進展。在4月間的伊普爾戰役中,德軍第一次使用了毒氣,英法軍隊遭到巨大損失。之後,英法也使用了化學武器。這一年,德國齊伯林飛艇開始轟炸英國,這是歷史上遠距離對敵人大後方的第一次轟炸。戰爭初期,雙方已把飛機用在軍事上,主要是用於偵察和指揮炮兵射擊,以後才較大規模地用在戰爭中。

德國為了進攻凡爾登,從各個戰場調了17個師27萬人的兵力和1400多門大炮。法國在凡爾登只有10萬名守軍和600多門大炮。1916年2月21日,戰斗開始。德軍以空前強大的火力向凡爾登附近的狹窄的三角地帶猛烈攻擊,整整一天,密集的炮彈和燃燒彈不停地轟擊,還施放了毒氣。德軍炮擊以後,21日黃昏和22日,步兵主力就向法軍沖擊,兩軍展開肉搏戰。25日,德軍佔領了控制凡爾登要塞和整個地區的都蒙高地。法軍陣線被切成數段,與後方的交通線也全被斷絕。6月中,德軍已進逼到距凡爾登只有6公里的地方,法軍拚死抵抗,戰斗一直持續到年底。法國全國軍隊70個師當中有66個師先後參加過這次戰斗;德國則投入了46個師。由於法軍的堅決抵抗,以及其他戰線的配合,減輕了法軍的壓力,德軍始終未能攻佔凡爾登,這場大規模的流血廝殺,雙方傷亡總數達百萬餘人。

協約國於7月1日在索姆河畔發動大規模攻勢,由英軍擔任主攻。這是一場巨大的消耗戰,雙方傷亡達120萬人。這次戰役中,英國研製的新式武器——坦克首次投入戰斗。凡爾登和索姆河兩個戰役一直持續到1916年底,雙方傷亡已近200萬人。

當凡爾登戰役還在激烈進行的時候,德軍指揮部命令海軍出擊,於5月31日至6月1日,英、德海軍在北歐日德蘭半島的斯卡格拉克海峽展開了一場惡戰,這就是日德蘭海戰。英國出動151艘軍艦,德國出動了101艘,激戰結果,英艦損失14艘,德艦損失11艘。德國海軍未能打破被動局面,只得退回海軍基地,不敢出海了。

在南部戰線上,奧匈軍隊於5月15日開始向義大利軍隊進攻。意軍損失慘重;奧匈軍突入威尼斯平原,從後方威脅著依崇佐河意軍的防線。義大利向俄國緊急求助,俄國統帥部命令布魯西諾夫指揮俄軍從6月4日起在西南戰線展開全面進攻。俄軍突破奧匈戰線,佔領布柯維納和加里西亞的一部分,並重新佔領了喀爾巴阡山山隘,俘虜了奧匈軍40餘萬人。

俄軍在西南戰線的勝利,吸引了羅馬尼亞參加協約國方面作戰。8月17日,英、法、俄、意和羅馬尼亞簽訂秘密條約,承認羅馬尼亞戰後合並特蘭西瓦尼亞和巴納特。28日,羅馬尼亞正式對同盟國宣戰。9月,保加利亞軍隊和德軍分別攻入羅馬尼亞;12月,德軍佔領了布加勒斯特,羅馬尼亞被擊潰。德奧集團佔領羅馬尼亞後,奪取了它們所急需的糧食和石油。羅馬尼亞的潰敗,使協約國東部戰線又延長了500公里。

1917年,俄國各地發生了反對帝國主義戰爭的示威和政治罷工。3月12日(俄歷2月27日),在布爾什維克黨的號召下,彼得格勒的工人和士兵舉行武裝起義,推翻了統治俄國達300年之久的羅曼諾夫王朝。武裝的工人和士兵在起義中建立了工兵代表蘇維埃。12月,美國又對奧匈帝國宣戰。

美國的參戰,加強了協約國的實力。由於德國實行無限制潛艇戰,觸犯了許多中立國,引起舉世義憤。美國抓住這一時機參戰,政治上的影響也很大。許多中立國紛紛倒向協約國一邊,古巴和巴拿馬緊隨美國之後對德宣戰。接著,中國、希臘、巴西、賴比瑞亞和暹羅(泰國)也對德國宣戰。

俄國二月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勝利後,在列寧的領導下,布爾什維克黨提出了「全部政權歸蘇維埃」的口號,號召人民乘著國內的大好革命形勢,把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推進到社會主義革命。經過重新組織和積聚力量,1917年11月7日(俄歷10月25日),工人和革命的士兵成功地發動了武裝起義,推翻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建立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

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勝利後的第二天,即1917年11月8日,全俄蘇維埃第二次代表大會通過了《和平法令》,提出立即締結不割地、不賠款的和平協定的建議。

1917年12月,協約國拒絕了蘇維埃政府的和平建議。於是,蘇維埃政府就同德國單獨進行談判,雙方簽訂了停戰協定。

1918年3月,德軍在西線開始進攻。德軍投入兵力197個師。英法投入167個師。雙方都有近1萬門輕型炮和6000門重炮。德軍有3000架飛機,英、法有3800架。德國有200輛坦克,英法有800多輛。

德國共舉行了4次大規模的進攻。第一次從3月21日持續到4月4日,德軍進攻的主要目標是亞眠。50萬德軍在長達90公里的戰線上發動進攻,突破了英、法防線,並使英、法軍隊失去了聯系。德軍在一些地方向前推進了60公里。但英軍一邊退卻,一邊增援,終於堵塞了缺口,把戰線穩定了下來,德國的戰略目標沒有達到。

經過這次戰斗,協約國為了加強統一指揮,組成了聯軍指揮部。4月4日,法國福煦將軍被任命為聯軍總司令,英國遠征軍司令海格、美軍司令潘興都受他的指揮。

9日,德軍開始了第二次攻勢。德軍以44個師的兵力向英軍左翼進攻,戰斗一直延續到30日。德軍向前推進了15至20公里,並俘虜了一些英軍,繳獲了許多戰利品,但德軍也傷亡了14萬人。

從5月27日到6月4日,德軍發動了第三次攻勢,佔領了蘇瓦松,渡過馬恩河,距巴黎僅37公里。德軍雖然可用遠程大炮轟擊巴黎,但仍然沒有達到殲滅英、法聯軍的目的。

7月15日,德軍發動了第四次也是最後一次攻勢,戰線延伸到蘭凱斯兩側長達100公里的地方,德軍向南進攻。戰斗僅兩天,德軍就遭到慘敗,損失了16萬人。

在這為時4個月的4次攻勢中,德軍損失70萬人,德軍兵源枯竭,軍火匱乏。

8月8日,聯軍總司令福煦下令反攻,在亞眠一帶就消滅了德軍16個師。9月,協約國軍隊全線出擊,迅速突破興登堡防線。

同盟國的困難越來越大。首先是保加利亞支持不下去了。1918年9月29日宣布投降。土耳其也於10月31日宣布退出戰爭,與協約國簽訂了投降協定。曾經是中歐龐然大物、多民族監獄的奧匈帝國也開始土崩瓦解,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波蘭、匈牙利相繼宣布獨立,前線士兵拒絕繼續作戰,奧匈帝國也打不下去了,於11月3日宣布投降。至此,同盟國只剩下德國了。它在戰場上的敗局,已無法挽回;國內的革命烈火,已成燎原之勢。1918年11月9日,柏林的工人、士兵在李卜克內西、盧森堡等人的領導下舉行武裝起義,推翻了霍亨索倫王朝的反動統治,德皇威廉二世逃往荷蘭。

在這種情況下,德國壟斷資產階級、容克地主為了保存反動政權,加緊與協約國帝國主義集團勾結,希望盡快訂立停戰協定,以便保存反動武裝,鎮壓革命運動。協約國集團也認為,如果德國人民革命成功,協約國利用德國反動勢力來扼殺蘇維埃俄國的企圖就無法實現,革命將危及它們自己的統治。帝國主義列強出於以上共同的目的,雙方都需要停止戰爭。1918年11月11日凌晨5時,雙方簽訂協定,德國宣布投降。根據協定的條款,德國必須於15天內把在法國、比利時、盧森堡、阿爾薩斯和洛林以及萊茵河左岸地區的德軍撤退完畢;德軍還必須全部撤出土耳其、羅馬尼亞、奧匈帝國以及非洲殖民地。協定規定:德國必須交出5000門大炮、3萬挺機槍、3000門迫擊炮、2000架飛機、5000台火車頭、15萬節車廂和1萬輛卡車;德國還必須交出160艘潛水艇以及70多艘各種戰艦。

貢比涅停戰協定的簽訂,標志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正式結束。

『柒』 第一次世界大戰各國兵力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各國軍事實力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各國的軍事實力也是有比較大的差距。下面我們就來看一下一戰各國軍事實力。首先,德意志帝國在一戰中的軍事實力是最強的,這一點毋庸置疑。接下去應該是英國、俄國、美國、法國、奧匈帝國和義大利。

一戰東線戰場,1500萬的俄軍幾乎全部崩潰,這一場戰爭中的同盟國是德奧聯軍,其中以德軍居多。可見德國的軍事實力是非常強的。但這還不是德國的主要實力,德國在西線戰場上,也有自己的軍隊。西線戰場共造成英法美聯軍傷亡高達1000萬。而在這英法美聯軍中,又屬法國傷亡最為嚴重,英國其次,美國最後。從這里可以看出,法國的軍事實力應該是低於英國和美國的。

東線戰場俄國以一個國家之力就與德奧聯軍相抗了快四年的時間,可見俄國的軍事實力也是比較強的。而西線戰場從凡爾登戰役之後,幾乎就是英國一個國家在支撐,法國只在1917年發動了一個百萬大軍的攻勢,但是這場戰爭打得法國差點亡國。因此,英國的軍事實力應該是僅次於德國的。

塞爾維亞的軍事實力在這些大國面前是比較弱的,但是比當時的日本要強上許多。一戰前,塞爾維亞是兵力只有25萬,戰時達到了40萬。奧匈帝國前後兩次入侵,都是奧匈帝國的傷亡更加慘重一些。羅馬尼亞的軍事實力是非常弱的,在一個星期內,就被德奧聯軍消滅了30萬左右的大軍。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簡介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於1914年7月,是由同盟國挑起的非正義性的戰爭。一戰雖然是1914年正式爆發的,但是同盟國集團和協約國集團卻是很早就成立的。1882年,德國、奧匈帝國、義大利在維也納簽訂合約,同盟國就此成立。1892年到1907年這段時間,俄國、法國、英國先後簽訂了協約,漸漸形成與同盟國相對立的協約國。

1914年,奧匈帝國皇儲在塞爾維亞炫耀武力,於薩拉熱窩被刺殺。這件事就是一戰的導火線,戰爭一觸即發,很快的就從歐洲蔓延到中近東、遠東和個別非洲地區。除了這些陸地之外,大西洋的北海海域、地中海、太平洋南部海域都發生過戰爭。
一戰的戰線主要分為東線、西線和南線。東線是俄國對抗德國和奧匈帝國;西線是英法對抗德國;南線又被成為巴爾干戰線,主要是塞爾維亞和奧匈帝國之間的戰爭。在這三條戰線中,西線是最為慘烈的,被稱為「凡爾登絞肉機」的凡爾登戰役就是發生西線。一戰最後在1918年以德奧戰敗而結束。

閱讀全文

與一戰英國投入多少軍隊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全中國有多少叫於長海的 瀏覽:315
印度的鐵路怎麼樣了 瀏覽:18
越南簽證怎麼操作 瀏覽:69
義大利酵母怎麼樣 瀏覽:181
伊朗在亞洲的哪個洲 瀏覽:616
越南有什麼石油 瀏覽:960
什麼國家的國旗左上角是英國國旗 瀏覽:373
英國脂肪瘤怎麼消除 瀏覽:810
中國哪個城市有金水區 瀏覽:318
赴英國看病需要辦理什麼簽證 瀏覽:190
越南如何稱呼朝鮮 瀏覽:195
印尼美麗丸效果怎麼樣 瀏覽:95
中國所有節日怎麼寫 瀏覽:296
英國研究生什麼時候能回國 瀏覽:68
為什麼印度人聽不懂中式英語 瀏覽:667
港中國際怎麼樣 瀏覽:242
越南土雞怎麼煮好吃 瀏覽:958
英國下周打什麼疫苗 瀏覽:119
到英國怎麼帶行李 瀏覽:872
印尼物價多少錢 瀏覽: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