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英國是什麼時候開始下坡的

英國是什麼時候開始下坡的

發布時間:2024-02-28 07:55:08

㈠ 英國是什麼時候開始衰落的,為什麼衰落

英國衰落的根源是沒有抓住第二次工業革命,影響了英國的科技和經濟。隨著殖民地帶來的財富不斷增加,英國的財閥不再重視科技的發展,世界科技中心轉移到統一後的德國。

早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英國就開始走下坡路了。1894年,美國經濟躍居世界第一,英國被美國趕超。不久又被德國趕超,30年代又被蘇聯趕超。

國土因素:

本土面積太小是英國的最大劣勢。國土面積小,就缺乏相應的自力更生能力。無法供養太多人口,提供太多資源。英國無法形成大規模的國內市場,依賴海外3000萬平方公里的殖民地。也意味著英國的國運時刻面臨其他大國的挑戰。

人口因素:

英國只有幾千萬的人口,想要管理面人口達4億的廣闊殖民地,是非常困難的事情。

因為人口少,英國對殖民地只能採取以夷制夷的「羈縻政策」。這並不是一種很牢固的管理模式。

地緣因素:

英國作為一個島國,孤懸海外。由於英吉利海峽的阻隔,在歐洲大陸幾乎沒有領土擴張的空間。

英吉利海峽為英國提供了絕佳保護的同時,也使得英國與眾不同。





㈡ 英國是在何時開始衰落的呢

19世紀中期的維多利亞時代是英國的黃金時代,但1870年以後就開始呈現衰落跡象

㈢ 英國國力什麼時候開始衰落的這期間發了哪些事情

英國是世界近代歷史上一個有著特殊影響的國家。作為世界第一殖民帝國,英國稱霸長達一個多世紀,鼎盛時期的英國占據了世界陸地面積和人口的四分之一,掌握著世界貿易的22%,壟斷著世界的金融和海上航線,是名副其實的世界老大。英國如此強盛,勢力如此龐大,但在二戰結束後出現斷崖式衰落,殖民體系土崩瓦解,在全球勢力急劇收縮,從世界霸主變成了二流國家,逐漸淪為美國的小跟班。那麼為何二戰後英國衰落的如此快?

第三,二戰後,世界獨立浪潮興起,世界殖民體系崩潰。英國人已經無法維持其在全球各地的殖民勢力,英國也沒有必要再捍衛自己全球第一的位置,他們把社會發展和資源整合放在了第一位。現在的英國福利制度不是全球最高的,但卻是最好的最完善的,這和二戰後英國的政策轉向有關。二戰後英國人一腳踢開了主戰的丘吉爾,丘吉爾連會都沒開完就被趕下了台,這是一種政治和思想極其成熟的表現,是一種非常理性的表現。英國人雖然放棄了世界霸主地位,但換來了國民生活質量的提高,也為英國的發展創造了更好的條件,否則那些慧眼如炬的商業巨子為何要賣了資產都往英國跑?盡管英國的霸主地位不在,但英國在世界各地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英國的文化和英國的制度以及英國人的很多理念已經深入人心,英語早已成為世界第一國際語言,英國人仍然領導著英聯邦。

㈣ 英國從何時開始衰落的

實際上英國的衰弱源自20世紀初的布爾戰爭

布爾戰爭之前,英國這個日不落帝國已經徹底成型,英國遵循光榮孤立的原則,不搞結盟,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

布爾戰爭之後,英國國力有了巨大的損失,而且諸如俄國之類的國家都看出了英國的弱點——戰線太長,試圖挑戰英國的霸權(沙皇當時曾說,只要向中亞地區派兵,英國的明珠印度就將處於無法防衛的狀況)
英國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不得不拉攏小兄弟,當時簽訂了英-日同盟條約,將日本拉上英國的戰車,在亞洲對付俄國人,結果就是1904年的日俄戰爭

可以說,從這時候起,英國就開始走下坡路了。在國際上為了應對德國的危險拉上了法國

一戰更是國力消耗巨大,經濟上被美國趕超。但當時世界的政治和經濟中心還是在歐洲,美國的國際貨幣地位尚未奠定

二戰之後,隨著布雷頓森林體系,美元的世界貨幣地位奠定,同時隨著馬歇爾計劃,美國占絕了世界工業的霸主,消滅了競爭者

英國只能退居二流。而且在二戰之後,各國尤其是亞洲和非洲,人民自治要求不斷提升,殖民地紛紛獨立,英國的經濟更是受損

中間工黨又搞了次放棄國防工業,更是對英國的國防和重工業雪上加霜

英國什麼時候衰落的

1960年以後,隨著德意志第一帝國,日本帝國以及美國的崛起英國在世界的絕對霸主地位就受到了動搖。在19世紀末德美日意等國海軍實力大升,特別是德國憑借著歐洲第一的經濟實力與英國展開了海軍的軍備競賽。一戰英國雖然戰勝但是欠下巨債,同時美國憑借著《九國公約》等新條約開始與英國分廷抗禮。二戰時期英國在德國及日本的進攻下損失大量戰艦飛機,還損失了東南亞的殖民地,英國的地位就大幅下降了。後來隨著鐵幕降下以及英國在中東和印尼與美國的暗鬥失敗英國就逐漸成為美國的附庸。
鴉片戰爭英國的目的是打開中國市場,扭轉中英之間的貿易逆差,掠奪原料,傾銷商品。
時間:第一次鴉片戰爭1840-1842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1860
領導人:第一次英女王維多利亞,第二次英女王維多利亞和法皇拿破崙三世

㈥ 英國的霸主地位從什麼時候開始衰落的

我覺得應該是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也就是19世紀60,70年代。因為在二次工業革命時,英國已經不願學習先進技術,而是單純的依靠殖民地擴張。
而在二戰後,美國制定了馬歇爾計劃和布雷頓森林體系,可以說是鞏固了美國的霸主地位。英國對美國俯首稱臣,曾經的霸主地位也衰落了。

㈦ 英國什麼時候衰落的

1960年以後,隨著德意志第一帝國,日本帝國以及美國的崛起英國在世界的絕對霸主地位就受到了動搖。在19世紀末德美日意等國海軍實力大升,特別是德國憑借著歐洲第一的經濟實力與英國展開了海軍的軍備競賽。一戰英國雖然戰勝但是欠下巨債,同時美國憑借著《九國公約》等新條約開始與英國分廷抗禮。二戰時期英國在德國及日本的進攻下損失大量戰艦飛機,還損失了東南亞的殖民地,英國的地位就大幅下降了。後來隨著鐵幕降下以及英國在中東和印尼與美國的暗鬥失敗英國就逐漸成為美國的附庸。
鴉片戰爭英國的目的是打開中國市場,扭轉中英之間的貿易逆差,掠奪原料,傾銷商品。
時間:第一次鴉片戰爭1840-1842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1860
領導人:第一次英女王維多利亞,第二次英女王維多利亞和法皇拿破崙三世

㈧ 【熊爸爸講歷史】英國是從什麼時候走向衰落的

英國軍隊的衰落,

跟英國國家實力的衰落息息相關。

英國衰落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首先我們要看一下英國是怎麼強大的。

英國的強大源於第一次工業革命,

因為技術發明領先,英國獲得了先機。

在這種先機條件下,

英國通過對全世界殖民地的強占和控制,

迅速成為 世界第一強國,號稱日不落帝國。

但是, 英國對於全世界殖民地的控制模式,

存在很大問題。

它並不是把殖民地佔領成為自己的領土,

而是以 一種 聯邦的形式進行管理 。

英國海軍通過控制全世界的航線和海洋,

來確保殖民地的財富和資源

能夠源源不斷地輸往英倫三島。

這種管理模式, 存在著極大的隱患 ,

並且 成本巨高 。

英國的沒落,

最早可以追溯到北美殖民地的獨立。

北美13個殖民地獨立脫離英國統治,

並且美國利用自己的各種優勢條件,

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迅速崛起。

這個時候,英國還沉浸在

對海外殖民地的財富掠奪享受中,

因為海外殖民地供應的財富

實在太龐大太豐厚,

導致英國人的精力和資本,

都沒有放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上。

這就給了後發國家,

如美國,德國,日本巨大的機會。

經過第二次工業革命以後,

雖然英國在GDP和國際地位上依然是老大,

但新興的資本主義國家

已經開始威脅到它的地位。

尤其是以強軍崛起的德國,

希望重新劃分世界格局,

德國通過布爾戰爭,

看清楚了英國軍隊的虛弱,

對貌似強大的大英帝國不再害怕。

最終,德國發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英國在一戰中損失慘重,

而美國卻通過大賣軍火,

並且在歐洲各國消耗殆盡之後出來收拾殘局,

迅速的提升了自己的國家實力和國際地位。

一戰之後,

英國的綜合國力已經遜色於美國,

國際地位也大幅下滑。

沒過多久, 第二次世界大戰 爆發,

英國再次捲入其中,

並且把自己的戰線拉的非常長。

因為英國有全世界的殖民地需要保護,

但是自己的軍隊實力卻遠遠無法

在如此漫長的戰線上對抗德國和日本。

在歐洲大陸,英法聯軍被德軍擊敗,

在敦刻爾克才逃回生天。

在北非戰場,

英軍被德軍統帥隆美爾打的落花流水。

在亞洲太平洋上,

英國的遠東艦隊被日本人全殲,

香港、新加坡全部淪陷。

二戰之後,

英國的海外殖民地幾乎全部獨立,

大英帝國徹底坍塌,

在國際政治舞台上,

英國也徹底淪為了美蘇爭霸的附庸。

英國衰落的一個重要的原因,

就是對於海外殖民地,

沒有建立起一個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

我們拿 印度 來做例子。

印度被稱為英國女王皇冠上的明珠,

意思是印度為英國帶來的財富貢獻是最多的。

但是英國在印度所耗費的精力、投入的資源

和消耗的成本也是無窮無盡的。

因為印度國家很大,民族和宗教非常復雜,

印度文化非常堅韌,

英國統治了很長時間依然沒能在印度

形成一個有效運行的政府。

相反,

印度在追求獨立的過程中

不斷地消耗英國的資源,

當英國投入的成本和獲得的產出

不成正比的時候,

英國人必然要放棄印度。

同樣的情況,

也發生在北美、南非、

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等地。

可以說,

大英帝國成也因為殖民地,

敗也因為殖民地。

㈨ 英國在二戰過後衰落的原因是什麼

計劃經濟。
作為最早的本錢主義國家,英國的經濟發展曾經長期居於歐洲和世界的領先地位,它是工業革命的發源地,是世界上第一個實現工業化的國家,尤其是在 19世紀上半葉,英國的工業在世界上幾乎居於壟斷地位,主要工業品的產量遙遙領先於其它國家,號稱「世界工場」。在1840年,英國的工業生產佔全世界的 45%。到1870年,盡管歐洲其它國家和美國的工業也有了很大的發展,但英國在世界工業生產中仍佔有1/3的份額。然而,好景不長,到19世紀70年代以後,英國開始進入了經濟發展相對緩慢的時期,其增長速度明顯低於其它主要本錢主義國家,先後被美國和德國趕上。進入20世紀以後,英國的經濟也一直是發展滯緩、步履維艱,即使是在二戰之後整個西方世界普遍的繁榮時期,英國的經濟仍無多大起色,到60年代又先後被法國、日本趕上。到80年代,甚至連原先很不起眼的義大利也幾乎趕上了英國。
歷史上,英國具有典型的公私混合型經濟體制特徵。1945年7月,具有社會主義傾向的英國工黨出人意料地在大選中獲勝,工黨在下議院獲得398個席位,而守舊黨僅得209席。工黨由此單獨組閣,成立了由工黨領袖克里門特•艾德禮為首相的戰後英國首屆政府。工黨政府剛一成立,就決心實行一系列的改革,以振興戰後的英國經濟和改善社會狀況。工黨政府改革的主要內容就是企業國有化、經濟計劃化和推行福利國家制度。在實行國有化方面,英國政府除了原已收歸國有的電話、電報、地鐵、發電站以外,還將煤礦、鐵路、電力、煤氣、運河、船塢、醫院、英格蘭銀行、航空及鋼鐵業收歸國有。國有化的方式是由國家向原業主支付償金。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英國國有企業地位顯著上升。1981年,英國最大 10家公司(企業)按營業額排序,國有化公司佔3家,按職工人數排序,國有企業佔6家。國有企業主要集中在如下部門:英國郵政局、國家煤炭局、英國鐵路局、英國航空和宇航公司、英國機場辦理局、英國港務局、英國貨運公司、國家公共汽車公司、英格蘭運輸局、英國鋼鐵公司、英國國家石油公司、英國製造公司、電力委員會等。英國國有化企業的發展並沒有代替私營公司在英國經濟中的主導地位。而國有化的目的一是利用國家的力量維護英國整個經濟機制的正常運作,鞭策戰後英國經濟的恢復和增長;二是幫手調整英國國內經濟生活中的各種關系,盡可能地爭取社會平等。與國有化彼此關聯的是工黨政府實行了必然程度的經濟計劃化。艾德禮政府從一開始就奉行國家干預經濟的政策,通過對財政、金融、貿易和部分生產的控制,主動地指導和調節經濟發展。福利國家制度是戰後初期英國工黨政府諸項改革舉措中影響最大的一項。1946年8月,通過工黨政府的努力,英國國會通過了國民保險法。該法在以往有關法令的基礎上進一步提供了「從搖籃到墳墓」的社會保險項目,規定凡已就業而未達退休年齡的職工都須參加保險,以便在失業、退休、懷孕、工傷、疾病、死亡的情況下能夠享受津貼和補助。1946 年11月又通過國民醫療保健法,在英國的居民從此享受免費醫療。同年還通過了住房法,該法規定地方當局負責集資修建房屋,解決戰後房荒;同時對房租實行限制,以掩護租戶的利益。1948年5月。國民援助法出台,規定由於種種原因而無力繳納社會保險金的貧困者,可得到政府的救濟。上述所有的社會保險和福利補助的基金來源於投保職工交納的保險費、企業主上繳的保險費和國家的預算撥款等三個方面。工黨政府的福利政策使戰後英國普通居民的生活得到相當程度的改善。 1948年,艾德禮宣布英國已經建成了福利國家。
雖然,這些國家干預辦法對於戰後初期英國經濟的恢復和復興有極大的促進作用,但其毛病也很快顯露:效率低下,包袱沉重,也因此,到1951年,由於工黨政府的內外政策不如人意而使守舊黨通過大選重新上台執政,這種國家干預政策遭到質疑。1951年10月,守舊黨組成由丘吉爾為首相的新政府,從此開始了長達 13年的守舊黨執政時期(在此期間丘吉爾、艾登、麥克米倫和霍姆相繼出任首相)。守舊黨政府終止實行工黨原先准備實施的鋼鐵工業和國內運輸業的國有化計劃。同時繼續推行福利政策,只是在必然程度上減少了一些國家在國民保健方面的開支。丘吉爾政府還按照戰後英國經濟恢復的實際,結束了產生於戰時的國家對經濟生活的嚴格控制,使英國的經濟能更好地發展。50年代前期,英國的經濟呈現繁榮,其國民生產總值位居本錢主義世界第二位。而然進入50年代下半期和60 年代上半期,與實行完全自由經濟的聯邦德國、法國以及日本經濟的迅速發展比擬,英國的經濟發展相對緩慢。
為此,英國政府也進行了一系列經濟調整。好比,國有企業私有化。這一改造浪潮最早源自英國。英國是一個老牌的本錢主義國家,二戰以後英國經濟逐漸走下坡路。為提高經濟競爭力,英國戰後歷屆政府先後對國有企業進行了多種形式的改革,其基本辦法是對國有企業實行私有化及股份制改造。其做法從80年代末到90 年代初逐漸影響到世界大多數國家,形成所謂私有化浪潮。英國國有企業改革主要是政府通過制定私有化政策加以推行。其發展大體經歷了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1979年-1986年):主要對包羅石油公司、天然氣海岸設施、宇航公司、電報電話公司、鐵路、旅館、全國卡車公司等在內的虧損不太嚴重、仍可獲利、且大多屬競爭行業的企業實行私有化。具體做法是:(1)企業公開上市;(2)整體出售給私人企業;(3)職工內部持股。總起來看,該階段改造的規模相對較小。第二階段(1987年-1991年):主要涉及虧損較為嚴重的國有企業,以及公用事業和自然壟斷性行業。包羅:天然氣公司、航空公司、機場、鋼鐵、供水、造船、電力、全國公共汽車公司等。與第一階段不同,第二階段主要以將國有企業出售給私人企業,其它則採用股份公開上市及職工持股的措施。從改造的規模看,該階段比第一階段擴大了近一倍。
在這樣改造過程中,為包管整個改造進程的平穩性,英國政府採取了多種相關配套辦法。其中最為重要的是: 特別股權部署及照顧職工和分散的小額股東的權益。所謂特別股權部署是指:政府保存一部分國有股權暫不出讓。其目的在於防止某些行業或私人企業利用國有企業私有化改造,採取惡意收購或兼並國有企業的不良做法,同時也在於制約企業的個別經理人員利用私有化改造轉公為私,乘機擴大個人利益,使國有資產流失。所謂照顧職工和分散的小額股東的權益,重點在於合理確定職工持股購股方案,一般讓本企業職工持有本企業總股份的10%左右。總體上看,英國國有企業改革值得必定及借鑒的經驗主要有:(1)化大為小,區別對待。政府按照具體情況,對虧損的大企業自己進行劃分,按照各部門具體的盈虧情況劃分為若干個小公司,以區別對待。由於一個大型企業的虧損,不等於其各部門一概虧損,因此區別對待的優越性在於:政府能夠把有限的資金用於那些因虧損而急需改造的部門中去,從而降低了國企改造的成本,並增加了企業扭虧為盈的機會。(2)逐步推行,相對平穩。整個改造過程分階段實施、按步驟進行;重視可行性研究及前期准備;實際推行中先易後難,由小到大;改造的形式不拘一格:整體出售、內部收購、股票上市、國有民營等多種形式綜合使用,同時注重各種改革辦法之間的彼此銜接配套。由於政策可行、辦法有效,通過10多年的私有化改造,英國國有企業的經濟效益得到普遍提高,其中英國最大的40家被改造的國有企業全部取消了虧損,企業盈利增幅較大。同時政府也甩掉了一些財政包袱,使財政收支狀況有明顯好轉,政府通過出售國有企業,直接獲得的總收入超過600億英鎊。國有企業職工的收入也有較大增長,加上股票收益,使職工參與企業辦理的意識增強,企業的經營辦理機制也相應地得以改善。此外,股份制改造也得到英國社會各階層及廣大人民的支持,表示在社會公眾持股人數大增,由300萬人上升到1000萬人。
雖然,英國私有化改造取得必然成效。然而,國家干預政策終究使得英國錯過最好的發展時期,因而跟一直實行完全自由經濟的美國、德國和日本比擬力,也就只能望塵莫及了。從中,我們也不難看出:計劃經濟雖然可以集中財力,取勝一時,但其違背人性違背市場的頑疾,終究會拖累整個經濟——英國是這樣,GDP曾經是韓國三倍的朝鮮也是這樣。

閱讀全文

與英國是什麼時候開始下坡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小車怎麼過越南 瀏覽:276
去印尼前的准備什麼材料 瀏覽:456
中國鯉魚是什麼魚 瀏覽:215
徐崢為伊朗捐了多少錢 瀏覽:698
印尼隱世小島在哪裡 瀏覽:316
印尼有些什麼金店 瀏覽:219
伊朗都是什麼酒 瀏覽:404
中國最北山脈在哪裡 瀏覽:452
印度垃圾場上有什麼鳥 瀏覽:662
學義大利語的機構哪個好 瀏覽:17
越南旅遊現在能帶多少現金 瀏覽:605
越南黃花梨能治什麼病 瀏覽:741
中國人出境游都去哪裡 瀏覽:987
哪個國家成立東印度公司 瀏覽:578
印度為什麼不發生傳染病 瀏覽:179
英國是如何依託資本 瀏覽:617
越南人民早上吃什麼 瀏覽:454
英國文化代表什麼 瀏覽:918
中國哪個省離太陽近 瀏覽:504
義大利面怎麼做很好吃 瀏覽: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