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香港的人種分布香港目前有多少人
香港人一般是指香港的居民,而並不取決於其種族或國籍。「香港人」(英文:Hong Konger、Hongkonger或Hongkongese) 在中文和英文上沒有法律定義;但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指有香港永久性居民身分的人,或指居住香港有若干時日的人(這個定義空泛,而且每人有不同標准,但這是香港人最接近的定義),甚至是單純以香港為家的人。 常住居民占 6 732 700人,而流動居民占 230 400人。 香港的少數族裔人士,主要有以下類型:
歐美西洋人 - 以在英治時代來香港工作和定居的英國人及其家屬居多,少部份能操流利廣州話。通常是專業人士、大企業或政府部門以至公營機構的高層要員,如董事長、行政總裁、政府高官、警官(督察級或以上)、法官、律師、醫生、大學教授、機師等;也有一部份在公立和津貼學校任教英語。雖然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中國後,有少量英國人離港回英,但仍有很多選擇繼續定居香港,甚至歸化中國籍,成為有資格申請香港特區護照的中國公民。據2005年人口統計,居港英國人約13,490人。
日本人 - 通常是商人或日資大企業香港分公司的高級職員及其家屬。他們大多數在1980年代中國內地改革開放初期來到香港,希望以香港作為進入中國內地發展事業的跳板。有部份在香港落地生根,他們的第二代普遍操流利廣州話,但通常入讀國際學校。如果他們不打算在港永久性定居,則通常會安排子女入讀日本人學校,以便將來回日發展。據2005年人口統計,居港日本人約11,800人。
中國內地人 - 通常是與香港男士結婚的中國內地女士和其在中國內地出生的子女。官方稱謂是「新來港定居人士」,坊間通常稱為「大陸人」或「大陸新移民」。 香港自英國管治以來,一直都有不少中國內地人移民到香港,現時更每天均有150名中國內地人移民來港定居。他們雖然和主流華人居民同是華人,但未必能操純正廣州話和適應香港的生活方式。通常要在香港生活一段頗長時期,才能融入香港主流社會及操較純正口音的廣州話。
南亞人 - 以巴基斯坦人、印度人和尼泊爾人居多。英治時代的駐港英軍當中,有部份是被稱為「啹喀兵」(Gurkhas)的尼泊爾人雇傭兵,其軍團隨著香港主權移交中國而解散,但他們和其家屬仍然留港;在數十至百多年前,香港的警員中,亦有不少南亞人,其後裔至今仍然居港。他們現時以從事銀行護衛員和建造工人等藍領職業為主,亦有前「啹喀兵」擔任富豪或政府高官的保鏢,或從事類似的護衛服務,亦有極少數在公立和津貼學校任教英語。他們大都能操流利英語,部份甚至能操流利廣州話。
東南亞人 - 以菲律賓人、印尼人和泰國人居多,當中以菲律賓人最多。絕大部份是來香港從事家庭傭工工作、能操流利英語的女士,少部份操流利廣州話。這些人在香港通常只是受雇當家庭傭工性質,賺到足夠的金錢就衣錦還鄉,並無在港落地生根的打算。此外,亦有極少部份是香港男士的妻子。據2005年人口統計,居港菲律賓人和印尼人人數,分別約130,000和110,000人。
2. 簡述英國佔領香港的經過
1840年6月,中國與英國之間漸次升級的貿易和外交沖突,使得英國國會在同年4月以271票對262票通過對中國發動戰爭,史稱第一次鴉片戰爭。
1842年7月,英國軍艦百餘艘與官兵約9千人,自吳淞口溯長江西上,進攻長江與京杭大運河交叉點的軍事要地鎮江,意圖截斷南北交通,阻止漕運。駐守鎮江的1500名八旗兵與英軍展開激烈巷戰,死傷慘重;最後全城遭受焚掠,一片廢墟。對岸的揚州紳商,惶恐萬狀,給了英國軍隊50萬銀元,作為不佔領的交換條件。道光皇帝遂決定接受英國條件議和。
8月4日,英國軍艦駛抵南京下關江面,清政府被迫在靜海寺與英國政府議約,雙方共在寺內議約4次。8月29日(道光二十二年七月二十四日),清廷代表欽差大臣耆英、伊裡布,英國代表璞鼎查在英軍旗艦康華麗號上正式簽訂中英《南京條約》[1]。
《南京條約》為中國近代歷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從最初割讓香港島和開放口岸到在其後續訂的《中英五口通商章程》(1843年7月22日)和《五口通商附粘善後條款》(虎門條約,1843年10月8日)中,英國人相繼取得了協定關稅、治外法權(仿照中美望廈條約索取了領事裁判權,中外人民訴訟各按本國法律管理)、劃定租界、片面的最惠國待遇(利益均沾)、軍艦停泊口岸等特權。
當時清朝政府輕易的放棄這些主權,一個重要原因也是因為不了解當時的國際形勢和通行西方的國際法,並沒有完全認識到這些條款損害國家主權的嚴重性,有人甚至反以為有許多便利,如認為劃定租界,可便於防範外人,對中國人的擾亂可以較少;而協定關稅使得中國稅收實際上比較以往還有所增加,得到了實利等。 對南京條約不平等性及其危害的認識,也是隨著時間的變化而逐漸加深的。
1843年至1844年,新開的五個條約口岸:廈門、上海、寧波、福州、廣州相繼開埠。廈門、福州、寧波因地理限制,商務並不繁盛。而位於長江口的上海因最接近主要出口物資——絲綢和茶葉的產地,又位於江、浙富庶之區,同時是國內南北海運的中間站,原在廣州的英美商人及其僱傭的買辦蜂擁而至,開設洋行。1853年起,上海開始取代廣州,成為全國最大貿易港口。英、美、法三國相繼沿黃浦江設立租界,並不斷擴展,形成上海公共租界和上海法租界。
英國人取得香港島後則逐步建設,成為英國在遠東的軍事政治和經濟中樞
3. 香港有什麼民族
香港有少數族裔,根據2011年人口普查,香港有45萬多名少數族裔,相當於香港總人口約6%。
即使不是具有華人血統的少數族裔很多是居住香港超過半世紀,當中有已經有5代以上者,他們除了具備香港永久居民身份外,他們更有不少是入籍香港特區,擁有香港特區護照,甚至回鄉證。例如香港海洋公園主席猶太裔的盛智文放棄加拿大國籍、英國裔的盧維思放棄英國國籍等等外籍人士,亦有不少獲得雙重國籍或雙重護照。
一、東南亞人
東南亞人主要為菲律賓人、印尼人和泰國人,主要來香港從事外籍家庭傭工。根據2011年人口普查結果,居於香港的菲律賓人和印尼人各有130,000。
二、越南人
越南戰爭於1961年爆發,不少越南人面對戰爭,紛紛逃亡香港。1979年,香港被列為「第一收容港」,因此收容從越南出逃的難民,到1990年代,香港政府開始對越南船民作出有秩序的遣返行動,包括自願遣返,而香港政府事先亦與越南方面作出協議,保證他們回到越南後不會受到政權迫害,不過自願遣返的越南船民甚少。
至2000年,香港政府向仍然滯留在香港的難民給予居留權及簽發身份證,讓他們融入香港社會,有些開設餐館和在社會工作,不少其家人和後裔在香港定居。
三、南亞裔
香港開埠初期,即有印度人居住。香港殖民地時期需要從印度次大陸調派一些人員來到香港維持香港治安。他們最初聚居於上環一帶,以商人、軍人和警察為主。南亞裔人士已經於香港生活逾半世紀,不少已經世居香港4至5代,當中以巴基斯坦裔、印度裔和尼泊爾裔居多。殖民地時期駐港英軍當中,被稱為啹喀兵的尼泊爾人雇傭兵,其軍團隨著香港回歸而解散。
很多南亞裔已經落地生根,其後裔仍然居於香港,部分聚居於尖沙咀至油麻地一帶,例如尖沙咀重慶大廈。在香港社會,他們除了能夠說自己的民族語言和英語外,當中不少亦能夠操練流利的粵語,如喬寶寶(退休懲教署人員、現時香港藝人)和利君雅(記者)。根據2011年人口普查結果顯示,居港印巴和尼泊爾人共約63,000人。
四、朝鮮、日本人
定居香港的日本人或韓國人通常是商人或日本、韓國資本大企業香港分公司的高級職員及其家屬,大部份於1980年代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初期來到香港,希望以香港作為進入中國大陸發展事業的踏腳石。有部份人在香港落地生根,部分人有與香港華人通婚生子。
其第二代部份能夠操練流利粵語,但是通常入讀國際學校。如果長遠不打算在香港定居,則通常會安排子女入讀於香港日本人學校或韓國國際學校,以方便於將來回歸日本或韓國發展。根據2011年人口普查結果顯示,居港日本人和韓國人分別約12,600人和5,200人。
五、歐美人
歐美人以殖民地時期來香港工作和定居的英國人及其家屬居多,大部分都不懂粵語,通常是專業人士、企業或香港公務員;亦有一小部份於公立和津貼學校任教英文。雖然香港回歸後大量英國人返回英國,但是仍然不少部份選擇繼續定居香港。
根據2011年人口普查結果顯示,居港的白種人約55,200人,其中15歲以上具專上教育程度的人口比例是73.9%,位於居港日本人(79.4%)和韓國人(74.8%)之後,比香港其他種族的人的教育程度高出許多。
(3)解放初期香港有多少英國人擴展閱讀
香港仍未割讓成為英國殖民地之前,四大原居民早已在香港居住,香港開埠前的香港原居民分為四大民系,即香港圍村人(圍頭人)、疍家人(又稱水上人)、客家人和鶴佬人(閩南人),亦是最早原居民之一,各族群皆有自己的方言,如:粵語圍頭話、粵語疍家話、客家話、鶴佬話這四大方言。
香港開埠後,因太平天國戰爭漫延至廣州,大批廣州一帶平民涌進香港市區,才使粵語廣州話(俗稱廣東話)開始進入香港。現在居住在香港的人,佔大多數是廣東的廣府人,比例超過香港總人口的67%,來源地主要是珠江三角洲一帶,包括南番順、東莞、四邑、香山、高明、三水、鶴山、四會等。
由於來自珠江三角洲的廣府人的大規模移民,而且當時說廣州話(標准粵語)的都是經濟地位較高的人,加上來香港定居的廣東人中不乏商人和知識分子等上流社會人物,使粵語很快便成為香港市區的通用語。
二次大戰後至國共內戰後的一段時期,大量難民湧入香港,其中包括數量極多的非粵語人口,使香港市區於1950年代變得方言紛陳,其中以隨資本家來香港的上海人的上海話和隨政要來香港的官話勢力較大。
由於平民社會中各種方言都不佔優勢,因此彼此間要以粵語為共通交際語,而本地出生的移民第二代便多轉用標准粵語(廣州話),使粵語逐步從不具壟斷地位的主流語言變成占絕對壟斷地位的華人慣用語言,而各種方言則只保留在家庭內部使用,在此之前因為香港有本地客家及上海、潮州、福建等移民,不少第二代港人更會曉多種以上的方言,使語言文化更多元。但今天的香港人大多已不懂自己的家鄉語言。
4. 英國侵佔我國香港的過程
英國開始對香港的殖民統治,時間是在第一次鴉片戰爭時,當時清政府戰敗於1842年8月29日與英國簽訂的《南京條約》,將香港島及鴨脷洲割讓給英國。
1860年10月,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清政府再次戰敗,被迫簽訂《北京條約》,將九龍半島(時稱九龍司地方一區)界限街以南及昂船洲交給英國管治。
1898年,清政府與英國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將深圳河以南,界限街以北的230塊大小島嶼總計975.1平方公里的土地租借給英國,並將租借地稱為「新界」,租期為99年。從1898年7月1日開始,至1997年6月30日期滿。從而佔領香港全境。
香港開埠前,不計九龍和新界,香港島已有數千以上人口。 英國人看中維多利亞港水深港闊、四季不結冰,而且不在地震帶,是天然良港。
1842年,大清國在鴉片戰爭戰敗後,分階段割讓和租借香港土地予英國,英國開始統治及發展香港,香港從荒蕪、地瘠山多且缺乏天然資源的小漁村,發展成轉口港,成為歐洲各國商船向中國交易鴉片、紡紗及其他商品的樞紐,而且未受末亂局影響。
(4)解放初期香港有多少英國人擴展閱讀
1982年9月,英國政府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開始就香港前途問題展開談判。雖然《南京條約》與《北京條約》皆指香港島及鴨脷洲與界限街以南的九龍及昂船洲永久割予英國。
但中華人民共和國拒絕承認《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等所有相關不平等條約,只承認香港受英國管理,而非英國屬地,並要求英國將香港島和九龍連同新界一並交還。1997年,英國政府決定將香港的主權交還給中國,但同時爭取維持英國在香港的利益。
中英雙方經過兩年多達22輪的談判,最終在1984年12月19日正式簽署了《中英聯合聲明》,決定從1997年7月1日起,中國在香港成立特別行政區,開始對香港島、界限街以南的九龍半島、新界等土地重新行使主權和治權。
5. 香港被英國佔領了多少年
香港被英國統治了155年。
香港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1842-1997年間曾為英國殖民地。二戰以後,香港經濟和社會迅速發展,不僅躋身「亞洲四小龍」行列,更成為全球最富裕、經濟最發達和生活水準最高的地區之一。1997年7月1日,中國政府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
香港特別行政區還通過實施《性別歧視條例》《種族歧視條例》《最低工資條例》等法例,為香港居民的權利和自由提供進一步保障。特別行政區政府設立平等機會委員會、申訴專員公署、法律援助署、婦女委員會、扶貧委員會等多個機構,協助推廣、保護居民的基本權利和自由。
6. 香港有很多外國人嗎
首先,因為香港現在還是全球第三個金融中心,也是一個自由貿易港,到這個地方來是不需要簽證的,所以很多人都到這個地方來玩耍,兩千多個公司的亞太總部就設在香港,一千多個公司在香港設立有辦事處,加起來可是非常多的,這些外籍公司有的會聘請當地人,但是管理層基本上都是公司母國的,還有很多員工是公司總部派遣過來的,所以街道上會有那麼多外國人,這里邊一些可能是在香港工作的。
其次,因為香港是一個旅遊勝地,香港其實並沒有什麼特別有名的自然景點,但是作為「東方之珠」,在全世界都非常有名氣,人們都知道這個地方可以買到傳統的中國商品,也可以買到價格較為便宜的國外品牌,不管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都很喜歡到這個地方來購物,於是就出現了類似的情況。
第三,因為香港是連接西方與內地的橋梁,我們知道香港在1997年才回歸祖國,但其實也有專家認為,很早以前中國人就有實力把香港收回來了,之所以沒有做,就是因為那個時候西方對中國進行封鎖,為了留一個和西方人溝通的橋梁,就一直沒有做出什麼大動作,嫌現在其實也是這個樣子的,很多外國人想要到中國來旅遊,但是因為西方媒體一直都不報道中國的正面新聞,有點兒擔心,就先來香港看看,於是就出現了這種情況。
第四,我們知道,香港的很多制度都是和西方非常接近的,比如說我們內地是成文法系,有一個個的法條可以作為判斷案件的依據,但是香港不是這個樣子的,香港是一個判例法系,都是根據以前的判例來決定的,這給了歐美人一種天然的親近感,加上香港的英語普及率很高,於是就出現了類似的情況。
第五,我們知道,香港在歷史上是英國人統治過的,清末的時候,朝廷衰敗,在戰爭中簽訂了條款,把香港割讓給了英國人,那以後的一百年裡邊,都被英國人統治著,英國在這個地方有著很深遠的影響,據說,曾經香港有一萬多個來自英國的警察,在香港回歸以後,有的人沒有回到英國,還繼續在香港生活著,於是就出現了題目里邊提到的這種情況。
綜上所述,這是因為香港是一個很國際化的大都市,有很多跨國公司,再加上歷史原因的影響,所以才會有那麼多的外國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