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生產力改革最開始是英國,為什麼現在英國落魄了呢
因為英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就已經被其他國家給超過了。
就比如美國的總統上台以後就對英國實施了很多的政策,在大客機項目上收取了英國很高的關稅。英國現在已經沒有什麼收入可言了,但是還想著打造航母繼續跟在美國後面在各個世界耀武揚威。英國的國防部長還聲稱要遣派航母巡邏,以增強英國在海上的地位,我覺得英國現在的軍事力量在世界上已經沒有多少話語權了。
② 英國工黨大選失利,為何說這是自1935年以來最慘痛的失利
在這次英國大選中,工黨的表現是自1935年來最差的一次,也是最慘的一次。其實吧,這次工黨的失利也並不出乎意料,畢竟科爾賓一直是一個理想主義者,對於一些急迫想要做出改變的年輕人群體,工黨顯然是沒有拿出滿意的答案。
最後,關於脫歐問題上的態度始終不能解決大多數人的問題,甚至沒有贏得北部蘇格蘭的支持。
蘇格蘭的態度和大眾面對「脫歐」問題上是一樣的,不過不同的是蘇格蘭內部也舉行了公投,對於脫歐的表態也是堅持「脫歐」,這種支持票對於工黨來說是極其不利的。
③ 英國的全球霸權地位是在什麼時候最終喪失的
時期是二戰之後,確切標志是英國第二次中東戰爭(1956)的失敗,這次失敗,標志著英國正式失去世界霸主的地位,自此世界上只剩下美國和蘇聯兩個超級大國
第二次中東戰爭是英法對於保住世界霸權的最後一次嘗試,雖然英國頑強的想要保住世界霸主地位,但是帝國的光輝終將不復存在
有趣的是,英國通過華盛頓這個導火線,打了七年戰爭成為了世界霸主,最後卻因為美蘇的反殖民主義而失去了世界霸權,只能說表面上成也美國敗也美國
本回答僅憑自己的知識分析,難免有誤或者局限性
④ 「從世界霸主到如今的落魄」,英國為何會如此衰落
英國是近幾年來混得最慘的國家,甚至可以說從二戰之後,英國的國際地位就開始一落千丈,日不落帝國已經徹底變成了一個夕陽西下的帝國。這樣的情況不是沒有原因的,首先第一個原因就是英國沒有抓住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機會,其次就是英國雖然稱霸近百年,但是隨著周邊的德國崛起,英國被迫和德國進行了多次大規模的戰爭,讓英國的國力大規模消耗。最後就是因為二戰之後,世界上興起了一股驚天動地的獨立浪潮,英國的殖民體系徹底崩潰。
最後就是世界獨立運動的興起,英國所屬的各個殖民地開始慢慢興起了獨立的浪潮,所以在這樣的世界大潮下,英國的各個殖民地陸續陷落,而英國的經濟主要依靠的就是殖民地發展起來的。所以喪失了大批的殖民地之後,英國的日子過得更是步履維艱了。
⑤ 第一次世界大戰對英國的影響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英開始衰落,其世界霸權地位逐漸被美國取代。
第一次世界大戰改變了世界的經濟格局。一戰爆發之前,英國是世界的金融中心,英國每年在海外的投資高達40億英鎊,占據當時世界投資總額的43%。一戰過後,英國不僅流失了大量的黃金儲備,還從世界最大的債權國成為凈債務國。
在歐洲的所有參戰國中,英國採取了最負責任的財政政策。
英國政府花在戰爭上的開銷多達430億美元,其中包括借給法國、俄國等盟友的110億美元的貸款。為了支付這些費用,英國一方面通過增加稅收籌集到了90億美元;另一方面通過向國內和美國長期借款籌集到了270億美元;其餘的款項是從國內銀行借來的。
英國人之所以如此慷慨,在於歐洲國家一開始就把債務視為戰爭合作的一部分,理應放在戰後統一解決。1915年,英法俄三國財長在巴黎財政會議上明確表示:「英法俄三國財長同意整合三國的財政和軍事資源,以促進戰爭的最終勝利。」
這場戰爭使歐洲對美國物資和商品的需求迅速增加,刺激了美國經濟的繁榮。更重要的是,這一行為導致大量黃金流入美國,美國的黃金儲備從不足20億美元一下子飆升到40億美元。 戰爭一舉改變了美國在世界各國經濟和金融中的地位。戰爭結束後,戰債償還的問題被提到了議事議程上。
英國被夾在整個債務結構的中間,即擁有大量債權也擁有大量債務。英國深知收回債務的難度,希望統一解決戰債問題,最好全面取消。這符合歐洲歷史的傳統,拿破崙戰爭後各國就全面取消了戰債。在歐洲國家看來,一切戰爭的花費都是「自由國家」維護「自由世界」應盡的義務。
但美國卻堅持按照商業模式完成對於戰債問題的處理。兩國之間的分歧直到戰爭結束後5年才得以解決。當時,英國為了快速恢復經濟,盡早重建戰前由自己主導的金本位制度,從而接受了美國的方案。
然而,巨額的戰爭貸款成為了英國經濟復甦的負擔,而美元卻趁機輸入歐洲,蠶食著屬於英國的經濟地盤。英國試圖恢復世界金融中心的期望落空了。
(5)英國什麼時候最落魄擴展閱讀: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帝國主義過渡時期產生的廣泛的不可調和矛盾。
亞洲、非洲、拉丁美洲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基本上被列強瓜分完畢,新舊殖民主義矛盾激化、各帝國主義經濟發展不平衡,秩序劃分不對等的背景下,為重新瓜分世界和爭奪全球霸權而爆發的一場世界級帝國主義戰爭。
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的戰斗。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保加利亞王國屬同盟國陣營,大英帝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俄羅斯帝國、義大利王國和美利堅合眾國則屬協約國陣營。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強的戰爭之一。
大約有6500萬人參戰,1000多萬人喪生,2000萬人受傷。戰爭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第一次世界大戰給人類帶來了深重災難,但在客觀上促進了科學技術的發展。在一戰中,各種新式武器如飛機、毒氣、坦克、遠程大炮相繼投入戰爭,是武器發展史的重要階段。
⑥ 為什麼說19世紀40年代的英國是世界上最富於的國家,但也是窮人的地獄
英國工業革命始於18世紀60年代,以棉紡織業的技術革新為始,以瓦特蒸汽機的改良和廣泛使用為樞紐,以19世紀30、40年代機器製造業機械化的實現為基本完成的標志。
生產力發生飛躍,生產關系和經濟結構也發生了變化,資本主義社會內部矛盾加深與加劇。
生產剩餘價值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絕對規律。這決定了資本主義生產力發展的性質,也決定了工業革命以後,資本主義社會內部的矛盾並沒有解決,正如列寧所說的,隨著技術革命而來的必然是: 「社會生產關系的最劇烈的破壞,參加生產者的各種集團之間的徹底分裂,與傳統的完全決裂,資本主義一切黑暗面的加劇和擴大。」
首先,資本主義社會所固有的基本矛盾即生產的社會性和生產資料的私人佔有這個對抗性矛盾更加突出了。其次,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愈來愈尖銳化了,工農業之間的矛盾更加尖銳化了,城鄉矛盾加劇。
也就是大多數資本集中在一小部分人手中,富的更富,窮的更窮,商人通過壓榨工人的剩餘價值獲取利益。窮人沒有資本,只能出賣自己廉價的勞動力換取物資,所以是窮人的地獄。
當然原因還有其他很多方面,對於資本和剩餘價值這方面,如果想深入了解的話,可以研究一下《資本論》
⑦ 英國「日不落帝國」興衰之路
在漫長的中世紀和近代初期,英國一直是歐洲的一個主要國家,曾經歷了多次的輝煌。但奇怪的是,英國的國運呈現出清晰的波浪型趨勢,它在每一次輝煌之後總會跌入衰落的低谷,淪為二流國家。
在大陸國家竭力爭奪歐洲霸權(1618—1648年的「三十年戰爭」)的時候,英國正忙於內部的爭斗,幾乎被其他國家忽略不計。
光榮革命後的英國以全新的姿態挑戰歐洲頭號強國路易十四法國的霸權,連續投入兩場遏制路易十四稱霸歐洲的戰爭。
即九年戰爭(1689—1697)和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1701—1713),並取得了巨大成功。之後,英國在保證歐洲大陸力量格局基本均衡的同時,主要通過成功的海外擴張穩步壯大力量,其力量觸角大大超越了歐洲的范圍。
當1740年前後歐洲大陸局勢再度出現動盪之時,英國返回歐洲再次抵制復興的法國稱霸大陸的野心。
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1740—1748)和七年戰爭(1756—1763)中,英國與西班牙以及與法國之間的戰事都爆發於歐洲戰事開始之前,由此產生的結果也就自然超出了歐洲,擴展到全世界。
英國不僅通過七年戰爭維持了歐洲大陸均勢格局的穩定,還再度摧毀了法國和西班牙的海上力量,奪取了法國在北美大陸和印度的幾乎所有殖民地。
英國的殖民地在19世紀猛烈擴張。1801年合並愛爾蘭,英國的正式名稱成為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對亞洲的侵略繼續擴大。
大英帝國指由英國本土及其治下的自治領、殖民地、領地、託管地和保護國共同構成的大帝國,是有史以來領土面積最大的國家和最大的環球殖民帝國。
帝國在19世紀初達到鼎盛,大約有4到5億人口,占當時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領土約3367萬平方公里,佔到了世界陸地總面積的四分之一。帝國繼16世紀的西班牙王國之後,被稱為「日不落帝國」。
不過二十年後因為美國獨立戰爭的失敗,英國被迫收起自傲心,暫時取消日不落帝國的自稱。
1815年英國在拿破崙戰爭中的勝利,又進一步鞏固了它的國際政治軍事強權地位,工業革命更讓英國成為無可爭辯的經濟強權,因此1815年徹底打贏第二次百年戰爭後,英國又開始自稱日不落帝國。
維多利亞時代的大英帝國步入了全盛時期,1938年人口達4.58億,約佔世界總人口的四分之一,1922年通過一戰獲得德國殖民地後,國土面積達到3367萬平方公里,約為世界陸地總面積的24.75%。
從英倫三島蔓延到香港、甘比亞、紐芬蘭、加拿大、紐西蘭、澳大利亞、馬來亞、緬甸、印度、烏干達、肯亞、南非、奈及利亞、馬爾他、新加坡以及無數島嶼,地球上的24個時區均有大英帝國的領土。英國霸權領導下的國際秩序被稱為「不列顛治下的和平」。
英國出版的大英帝國全球地圖通常用紅色把帝國的領土標出,可以清晰地了解到這個龐大的帝國在全球的影響力。
但到了20世紀中葉,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隨著全球民族主義運動的興起和英國國力的日漸式微,其殖民地紛紛獨立,與此同時,新興霸權國家美國的崛起,也促使大英帝國逐漸瓦解。
如今,英國和它的大部分前殖民地國家組成了一個國際組織——英聯邦以取代大英帝國。但是與大英帝國不同的是,英國再也無法在政治、外交和經濟等各個方面直接影響英聯邦的其他成員了。
(7)英國什麼時候最落魄擴展閱讀:
興衰路上的重大歷史事件:
1、光榮革命
光榮革命,英文「Glorious Revolution」。1688年,英國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發動的推翻詹姆士二世的統治、防止天主教復辟的非暴力政變。這場革命沒有發生流血沖突,因此歷史學家將其稱之為「光榮革命」。
1689年英國議會通過了限制王權的《權利法案》。奠定了國王統而不治的憲政基礎,國家權力由君主逐漸轉移到議會。君主立憲制政體即起源於這次光榮革命。
英國在1688年「光榮革命」後建立起來的議會權利超過君主的立憲君主制度以及兩黨制度等,不僅對英國以後的歷史發展,而且對歐美許多國家的政治都發生了重要影響。
在17世紀的西歐以及世界其他地區,君主專制是一種普遍的政體形式。西歐的法國、西班牙、奧地利以及丹麥、瑞典、德意志的一些公國,都建立起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制度。
在這些國家中占統治地位的政治思想是君權神授。至於東歐的俄國以及東方的中國等,則等級森嚴,絕對專制君主制更為強固。
1688年後,英國的政治制度及由此而萌發的政治思想,對歐洲絕對君主專制制度和君權神授、君主萬能、臣民必須無條件服從等思想,都是一個沉重的打擊,而對一些民主、進步的思想家,如18世紀法國的啟蒙思想家孟德斯鳩、伏爾泰等則起了巨大的鼓舞作用。
雖然對東歐、俄國及東方的中國等國未發生直接影響,但當這些國家的改革運動興起的時候,英國的「巴力門」(議會)、「君民共治」(立憲君主制)就成了鼓舞他們進行斗爭的現實源泉和效法的榜樣。
19世紀末,中國的維新派在為改革而奮斗的時候,就常常引用英國的民主政治制度作為楷模。
2、七年戰爭
七年戰爭發生在1754年至1763年,而主要沖突則集中於1756年—1763年。當時歐洲上的主要強國均參與了這場戰爭,其影響覆蓋了歐洲,北美,中美洲,西非海岸,印度,以及菲律賓。
這場戰爭由歐洲列強之間的對抗所驅動。英國與法蘭西和西班牙在貿易與殖民地上相互競爭。同時普魯士,這個日益崛起的強國與奧地利正同時在神聖羅馬帝國的體系內外爭奪霸權。
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之後不久,歐洲列強間進行了「夥伴交換」,被稱為「外交革命」。普魯士與英國建立了聯盟,同時互為傳統對手的法蘭西和奧地利締結了同盟關系。
英普同盟日後陸續有德意志小邦(特別是漢諾威)以及葡萄牙參與,而法奧同盟則包括瑞典,薩克森,以及後來加入的西班牙。俄羅斯起初與奧地利結盟。但在1762年沙皇彼得三世即位後改變了立場,並同瑞典一起與普魯士單獨締結了合約。
1763年法蘭西,西班牙與英國簽訂的《巴黎和約》(Treaty of Paris 1763),以及薩克森,奧地利與普魯士簽訂的《胡貝爾圖斯堡和約》 (Treaty of Hubertusburg)共同標志著戰爭的結束。
這次戰爭在歐洲以攻城戰,對城鎮的縱火,以及造成慘重損失的野戰而著稱。戰爭總共造成了約900,000至1,400,000人死亡。
英國是在七年戰爭中最大的贏家,法國在《巴黎和約》中被迫將整個加拿大割讓給英國,並從整個印度撤出,只保留5個市鎮,英國成為了海外殖民地霸主,邁向日不落帝國的傳奇。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光榮革命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七年戰爭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大英帝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英國
⑧ 英國明明不是二戰的戰敗國,為何還會成為最大的輸家
因為歐洲的主要的戰場就在英國,而戰爭將英國的很多建築都給毀壞了,重建工作本身就是一件耗費錢財的大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