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一戰後英國在歐洲大陸奉行的什麼政策
英國從古至今都是奉行大陸均勢政策,即維持歐洲各國實力相對平衡,以保證沒有人能威脅到孤懸海外的英國本土,一戰爆發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新興資本主義國家與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的利益沖突,簡單來說就是對殖民地的瓜分不均所導致的,而在歐洲最大的沖突點就在英國與德國之間,特別是在德國大力發展海軍之後,使得英國愈加感受到來自德國的威脅,日後的日德蘭海戰中,也充分的證明了英國人的擔憂並非是空穴來風
所以一戰爆發後,英國必須站在德國的對立面,來鏟除掉可能存在的威脅,而一戰結束後,英國對德國的態度就變得很微妙,一方面英國要繼續維持大陸均勢政策來保證自己的國家安全,另一方面又想狠狠的坑死德國這個戰敗國,讓其永世不得翻身,這就導致了英國想要從德國身上撈上一筆,最好能從軍事、經濟等各方面撼動其國家根基,但又不能罰的太狠,以免法國真的光復拿破崙時期的輝煌,在西歐一家獨大,到那時英國將更加危險,這也就是為什麼在戰後和談上,英國和法國這兩個戰勝國之間,反倒產生了諸多矛盾的原因
㈡ 英國的大陸均勢政策
歐洲地圖
在世界近現代史上,英國長期以來推行傳統的外交政策:歐洲大陸均勢政策,這一政策使英國維持了在歐洲大陸長期的的霸權和世界的霸權。大陸均勢政策在國際關系中也產生了重要影響。什麼是大陸均勢政策呢? 1907 年英國外交部在克勞備忘錄中談及過這一政策:「英國的政策是維持均勢,把自己的力量加在這一邊或那一邊,但總是加在一邊以抵制某一時期內最強大的國家或集團的政治霸權…....」。這一段話揭示了大陸均勢政策的含義,即英國為了維持霸主地位,憑借自己的經濟和軍事實力,維持歐洲各國之間的相互牽制和爭斗,防止一國稱霸的外交政策。
英法七年戰爭
從拿破崙帝國的崛起到二戰結束,英國長期推行這一政策。英國為了抵抗歐洲大陸上的強國,先後實行了聯合抗法、聯法敗俄、扶德抑法、縱德反蘇的。18世紀的法國大革命時期,拿破崙帝國崛起,英國先後組織和領導了七次反法同盟,打敗了強大的法國。俄國成為歐洲大陸強國後,英國又聯合法國於1853— 1856年打敗了俄國。19世紀末20世紀初英德矛盾成為主要矛盾。英國聯合法俄在一戰中打敗了德國。一戰後,英國繼續推行這一政策。在歐洲安全問題和賠款問題上反對法國過分削弱德國,不與法國結盟。使德國政治地位提高,經濟重新復甦,於1929年成為歐洲強國。20世紀30年代,英國又縱容德國入侵蘇聯。直到二戰結束,英國才放棄了這一政策,唯美國馬首是瞻。
克里米亞戰爭
英國之所以能夠推行這一政策,究其原因,一是實力決定:英國18世紀中期成為最大的殖民國家,掌握海上霸權,英國又是最早進行工業革命的國家,19世紀中期處於「世界工場」地位,英國憑借其雄厚的實力推行這一政策。二是國家利益決定:英國的外交家亨利·帕麥斯頓曾說過:「我們沒有永恆的朋友,也沒有永恆的敵人,我們只有永恆的利益,我們應當以這種利益為指針。」英國為了維持資產階級的利益,為了掌握歐洲的霸權和世界的霸權,長期使用這一政策。二是客觀條件決定:英國處於歐洲大陸之外,歐洲大陸上的強國之間的爭斗,英國可以坐山觀虎鬥,同時法、俄、德等國為爭奪大陸霸權的爭斗從未停止,也為英國推行這一政策創造了客觀條件。
普法戰爭
英國的歐洲大陸均勢政策,維護了大英帝國的霸主地位,也使國際關系的斗爭圍繞霸權而展開。世界近現代史上,英法、英俄圍繞歐洲大陸霸權的爭斗,英德、英美圍繞世界霸權的斗爭從未停止。
第一次世界大戰
這一政策的推行也說明:國家性質和國家利益決定外交政策;國家實力是外交的後盾;爭奪世界霸權的斗爭是近現代史上國際關系的主要矛盾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