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中最重要的兩次戰役地點
1,馬斯頓荒原戰役。地點:英格蘭北部的馬斯頓草原。馬斯頓荒原戰役是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時,國會軍同國王軍隊之間的一次著名戰役。1643年,議會和蘇格蘭簽訂了一份「神聖的同盟和公約」,根據這個條約,1644年,蘇格蘭軍隊與托馬斯�6�1費爾法克斯所領導的北部蠢兆軍隊以及曼徹斯特和克倫威爾領導的東部聯盟所組成的聯軍,在英格蘭北部的馬斯頓草原與王黨軍隊展開大會戰,國會軍包圍約克鎮,國王查理一世命令魯伯特王子前往約克鎮解圍。魯伯特在約克鎮解圍後把國會軍趕到馬斯頓,前往胡沒約克鎮解圍。魯伯特在約克鎮解圍後把國會軍趕到馬斯頓,並緊追國會軍至馬斯頓荒原。7月2日,克倫威爾率部在此擊潰魯伯特軍的左翼,並猛攻王軍的中路。王軍損失慘重,死亡三四千人。這次戰役是國會軍從失敗走向勝利的轉折點。2,納西比戰役。地點:納西比附近。納西比戰役是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一次重要戰役。1645年6月,國會軍與王軍在納西比附近展開決戰。克倫威爾指揮新模範帶做租軍騎兵大敗王軍,取得勝利。這次戰役為國會軍在第一次內戰中獲勝奠定了基礎。納西比戰役是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轉折點。
㈡ 英法七年戰爭 詳細情況
七年戰爭(1756年-1763年)是歐洲兩大軍事集團即英國-普魯士同盟與法國-奧地利-俄國同盟之間,其中漢諾威、葡萄牙為英普的盟友,法奧俄的盟友則為西班牙、薩克森、瑞典,為爭奪殖民地和霸權而進行的一場大規模戰爭。所以又稱英法七年戰爭,其中發生在北美地區的英國針對法國及印第安的戰爭稱為法國和印第安戰爭--這是美國的通俗說法,是以英國的兩個主要敵人來命名的。普奧之間的戰爭則稱第三次西里西亞戰爭。戰場遍及歐洲大陸、地中海、北美、古巴、印度和菲律賓等地。
英國是在七年戰爭中最大的贏家,法國在《巴黎和約》中被迫將整個加拿大割讓給英國,並從整個印度撤出,只保留5個市鎮,英國成為了海外殖民地霸主,邁向日不落帝國的傳奇。但英國將這次的大帝國戰爭(法國-印第安戰爭)的戰費轉嫁在北美殖民州身上,引起了當地居民的不滿。七年戰爭完後13年,美國獨立戰爭爆發。
17世紀末到18世紀,英法兩國為爭奪歐洲霸權和殖民霸權展開了激烈的斗爭。在數十年的較量中,1756~1763年的七年戰爭是最後的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戰爭。幾乎所有的強國都參與了這場爭斗。但其他參戰國都受到英法爭霸的制約,自覺不自覺地充當了英法爭霸的脅從,蒙受英法擺布和戰爭勝敗的制約。七年戰爭無論對參戰國還是對國際關系都產生了重大影響,中學教材涉及的許多重大事件都和它有著直接和間接的關系。
首先,戰爭對歐洲國際關系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它重新分配了英、法、俄、普、奧五強的實力,歐洲出現了國際關系的新格局。英國獲利最多,它不僅在西印度、北美和印度的殖民擴張有了長足進展,而且在西非也擴張了勢力。從而確立了世界殖民霸權,並進一步鞏固了它的海上霸主地位。法國不僅喪失了在海外的眾多殖民地,而且使它完全喪失了路易十四所取得的歐洲霸主地位。昔日的泱泱大國、「已降低到二流,甚至三流國家的地位」。俄國在歐洲的國際地位得到加強,成了主宰東北歐的主要一員;俄、普、奧成了歐洲大陸政治上的主角。
其次,七年戰爭對北美獨立戰爭產生了重要影響。七年戰爭後,法國一直沒有放棄對英國復仇的打算,而北美獨立戰爭給了法國一個極好的機會。美國宣布獨立後,就派遣富蘭克林到法國游說。法國人都迫不及待地想報七年戰爭之仇。但美軍在戰爭初期的失利,使得法國政府不相信美國的實力,不敢正式承認美國獨立。所以法國一方面秘密以金錢及武器援助美國,另一方面在英國面前表示嚴守中立。但是1777年薩拉托加大捷改變了法國的態度,法國終於參戰。在法國的慫恿下,西班牙也參加了援美反英斗爭。有力的國際援助,對北美獨立戰爭的勝利起了重要作用。
第三,七年戰爭給各國特別是法國的內政也造成了嚴重的影響。戰爭給法國帶來了嚴重的財政困難,消耗的戰費,數字驚人。戰爭還沒有結束已出現嚴重的財政拮據。而漫無止境的征稅,導致階級矛盾的激化,人民展開了抗稅斗爭。巨額的軍費,進一步加深了法國的財政危機,舊制度已無可挽回地陷入了絕境。對英戰爭的慘敗、不斷加劇的財政危機成為法國大革命爆發的原因之一。
第四,七年戰爭還影響到後來美國的領土擴張。從中學教材中我們可以看出課本上的一個隱性知識:路易斯安那(即法王路易的土地)是1682年法國人在北美開拓的一塊殖民地,包括整個密西西比河流域,它東與法國的新法蘭西殖民地相鄰,西至落基山脈,面積廣大。七年戰爭後,法國完全喪失了這一地區。不過它被一分為二。密西西比河以東的全部土地、加拿大和新法蘭西都由法國之手轉入英國手中;密西西比河以西地區轉屬西班牙,作為報答,西班牙將佛羅里達轉讓給英國。拿破崙取得法國政權後,懾服於法國的威勢,1800年西班牙被迫把路易斯安那還給法國。1803年,為了全力對付英國,拿破崙以1500萬美元的代價把它賣給了美國。
巴黎條約
1763年在巴黎訂立的有關結束七年戰爭並確定其結果的條約。同年 ,在胡貝圖斯堡還訂立有《胡貝圖斯堡條約》。1763年2月10日英國為一方,法國、西班牙為另一方(後葡萄牙加入)在巴黎簽訂《巴黎條約》。
條約規定:在歐洲,英國收回梅諾卡島,法國收回貝勒島。在美洲,法國將加拿大、布雷頓角島、密西西比河以東的全部土地(新奧爾良除外)讓給英國,西班牙將佛羅里達讓給英國,從法國手中得到路易斯安那、新奧爾良和部分金錢補償。在西印度群島,法國將特立尼達、聖文森特、格瑞那達、多巴哥諸島讓給英國,收回馬提尼克、聖露西亞、瓜德羅普和瑪麗加朗特諸島。在非洲,法國將馬略卡島讓給西班牙,將塞內加爾讓給英國,收回戈雷島。在印度,法國僅保留5個城市,且不得設防駐軍。西班牙收回古巴和菲律賓。該條約還規定,法國撤出漢諾威選帝侯國、黑森、不倫瑞克、普魯士的萊茵區、奧地利的奧斯坦德和紐波特。法國和西班牙撤出葡萄牙及其殖民地。該條約的簽訂打擊了法國在海外的勢力,標志著英國海上霸權的確立。1763年2月15日參加七年戰爭的普魯士與奧地利、薩克森在薩克森境內的胡貝圖斯堡簽訂《胡貝圖斯堡條約》。該約規定,普魯士仍保有西里西亞,薩克森恢復戰前疆界; 在秘密條款中,普魯士保舉瑪麗亞·特蕾西亞之子約瑟夫二世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該條約的簽訂標志著普魯士開始崛起。
㈢ 英國戰爭有那些
1、百年戰爭
百年戰爭(Hundred Years' War)是指英國和法國,以及後來加入的勃艮第,於1337年 - 1453年間的戰爭,是世界最長的戰爭,斷斷續續進行了長達116年。
百年戰爭中,發展出不少新戰術和武器。戰爭勝利使法國完成民族統一,為日後在歐洲大陸擴張打下基礎;英格蘭幾乎喪失所有的法國領地,但也使英格蘭的民族主義興起。
2、英西戰爭
英西戰爭(英語:Anglo-Spanish War;西班牙語:Guerra anglo-española)(1585年–1604年)指西班牙帝國與英格蘭王國之間未經正式宣戰的間歇性沖突。英西戰爭由多場大范圍戰役組成,起於1585年英國與荷蘭簽訂楠薩奇條約,擁護荷蘭抵抗西班牙帝國的統治。
3、英荷戰爭
英荷戰爭(荷蘭語:Engels–Nederlandse OorlogenorEngelse Zeeoorlogen),是發生於17世紀至18世紀英國與荷蘭之間的四次戰爭,總體而言主要目的是為了爭奪海上貿易主導權。
17世紀英國為了打敗日益發展的商業競爭對手荷蘭,並力求保住開始建立的海上優勢和爭奪殖民地,曾三次挑起對荷蘭的戰爭,互有勝負,雙方實力均受到不同程度傷害。
而第二、三次英荷戰爭的結果,是法國在其中漁翁得利,獲得了大片土地與商貿利益;國力直線上升而超越荷蘭,成為歐洲最強的霸權。
4、普拉西之戰
普拉西戰役(Battle of Plassey),發生於1757年6月23日,是英國東印度公司與印度的孟加拉王公的戰爭,而孟加拉王公西拉傑·烏德·達烏拉有法國為其支持者。
在普拉西,孟加拉當時擁有7萬名軍隊,以及53尊法國東印度公司送給他們的大炮和40名法國炮手。築壕固守的克萊武指揮的軍隊只有900名英兵和2000名印度士兵,雙方實力懸殊。
戰役開始前,詭計多端的克萊武,事先買通了孟加拉軍隊的將領米爾·賈法爾作為英國的內奸。戰役打響後,適逢一場傾盆大雨,孟加拉軍和法軍的槍炮火葯受潮,失去效力,而英軍的槍炮火葯都預先蓋上了防水布,保持完好,因此,當孟加拉軍隊向前沖鋒時,遭到英軍槍炮的密集射擊,死傷甚眾。
印奸賈法爾按兵不動,其他孟加拉軍隊也心懷異圖,許多駐軍對英國人很少甚至不加抵抗,從而使孟加拉的軍隊變成一群烏合之眾。英軍幾度大炮齊發,孟加拉軍隊驚慌失措,印奸米爾·賈法爾率領的騎兵轉到克萊武方面,孟加拉的軍隊就在一場大屠殺中被殲滅了。
5、英美戰爭
1812年戰爭,又稱為第二次獨立戰爭,是美國與英國之間發生於1812至1815年的戰爭。是美國獨立後第一次對外戰爭。
美國正式向英國宣戰,但是英國軍隊的50%兵員是加拿大的民兵。同時,美洲原住民部落由於種種原因也捲入了戰爭。
1812年6月18日,美國向英國宣戰。1812至1813年,美國攻擊英國北美殖民地加拿大各省。1813年10月至1814年3月,英國在歐洲擊敗拿破崙,將更多的兵力增援北美戰場。英國佔領美國的緬因州,並且一度攻佔美國首都華盛頓。
但是英國陸軍在美國南部的路易斯安那州戰場、尚普蘭湖戰役、巴爾地摩戰役、新奧爾良戰役中多次遭到挫敗,並且海軍也遭受敗局。1815年雙方停戰,邊界恢復原狀。
㈣ 歷史上英國和多少個國家打過仗
英法百年戰爭
英德兩次世界大戰
英美獨立戰爭
英中鴉片戰爭
英日本,芬蘭,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奧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克羅埃西亞 第二次世界大戰
英義大利世界大戰
英西班牙無敵艦隊海權爭霸
英葡萄牙
英奧匈 土耳其 第一次世界大戰
英朝鮮 朝鮮戰爭
英阿根廷 馬島戰爭
英法侵略埃及戰爭
英美對伊拉克 阿富汗戰爭增
英國印度殖民戰爭
英國 緬甸 伊朗 殖民戰爭
英 俄國克里米亞戰爭
英國蘇丹殖民戰爭
英 荷蘭 三次海上爭霸戰
英法西對墨西哥侵略戰爭
㈤ 英(英國)荷(荷蘭)戰爭簡介
第一次英荷戰爭 背景:
1649年查理一世被處死,英國國內資產階級迫切要求開辟新的海外殖民地、拓寬海外市場,而荷蘭對於海上貿易的壟斷成了這種需求最大最直接的阻礙和威脅。英國「護國公」克倫威爾當政時期為此制定了控制海洋的戰略。他非常重視海軍的組建,專門成立了「海軍委員會」負責建造為海戰設計的新型戰艦。英國海軍從1649年的39艘猛增至1651年的80艘,其中大部分是二層甲板、並擁有60至80門炮的巨型戰艦。克倫威爾還加強海軍訓練和管理:改善水兵的薪餉膳食;制定所謂的「獎金」制度,犒勞俘虜或擊沉敵艦有功的士兵;還專門從陸軍中選出兵士擔任職業海軍軍人,並任命經驗豐富的職業軍官指揮海軍。英國在完成戰備後對於荷蘭公然挑釁,英國議會頒布了著名的《航海條例》.此《條例》中的各款明顯是針對大量從事「中介貿易」和海運的荷蘭,是對荷蘭的嚴重挑戰。荷蘭提出抗議要求英國廢除,遭英國斷然拒絕。於是雙方都意識到戰爭的不可避免性,劍拔弩張的形勢下秣馬厲兵式擴軍備戰展開了。英國在原有的基礎上緊急動員了125艘武裝商船;荷蘭也在1652年大量徵用商船,使海軍艦艇擴充至226艘。
導火索:
1652年5月,英國海軍將領布萊克率領20多艘艦船在多佛爾海峽巡邏,與荷蘭海軍上將特羅普率領的42艘為商船護航的軍艦不期而遇。布萊克要求荷蘭海軍下降軍旗向英國國旗致敬,遭到拒絕。(自從13世紀以來,英國總是要求其他國家的船隻在經過多佛爾海峽時必須向遇見的英國軍艦行「升旗」禮。以示敬意,承認英國的所有權。原本這一要求無礙大局,但在兩國矛盾日趨尖銳、敵對氣氛日益加劇的情況下,摩擦自然不可避免地不斷發生。)英國開炮轟擊,於是雙方互酬炮彈4個多小時,荷蘭損失了2艘戰艦,布萊克的旗艦「詹姆斯」號被射穿了70多個彈孔。第一次英荷戰爭的序幕被拉開了。7月28日,雙方正式宣戰。
規模及過程:
第一次英荷戰爭由一系列規模空前的海戰組成,主要集中在多佛爾海峽戰區(包括北海在內)和地中海兩大戰區,其中又以多佛爾海峽戰區為主——這是由兩國所處的地理位置決定的。幾乎每次海戰雙方都要投入2-3萬名水兵6000-8000門大炮,而其作戰次數之多恐怕亦是歷史上所罕見的。據說有人作了次統計,僅在1652年5月至年8月的15個月之內,雙方艦隊作戰次數已經不亞於當時世界各海洋歷次戰役的總和。
英國方面制定的戰略主要是控制多佛爾海峽和北海,切斷荷蘭與外界的一切聯系,迫使荷蘭人投降。為此,海軍艦隊司令布萊克採取了集中強大艦隊、攔截通過海峽的一切荷蘭船隻的戰術,以確保其的絕對制海權。他大膽地在海軍作戰中引進了陸軍作戰注意隊形和整體效果的戰法,發展了海軍戰術。戰爭的伊始,英國便將自己的艦隊分成紅、白、藍三個支隊以便於指揮。並頒布了「第一個海軍紀律條令」,整頓軍紀。另外,他還派出艦隊到蘇格蘭北部襲擊荷蘭東印度公司的運銀船,到北海擊沉或捕獲荷蘭的捕魚船,甚至進入波羅的海,破壞荷蘭和北歐、東歐方面的海上貿易。毫無疑問,這種戰略戰術的運用對於荷蘭經濟方面的打擊是致命的。
荷蘭方面制定的戰略是以強大的艦隊為商船護航,強行通過多佛爾海峽,確保與外界的聯系。決定於海軍實力的對比,這本就是多少有些消極的戰略,然而戰略部署的不當卻更使之陷入劣勢的境地:荷蘭在次要戰場,即地中海戰區投入了過多的兵力,從而使其在海峽爭奪方面的力量顯得十分薄弱。荷蘭海軍將領馬頓·特羅普(1579-)盡管在與法國海盜和西班牙海軍的長期作戰中積累了豐富的海戰經驗,具有很高的統率藝術,荷蘭水兵的戰斗素質也比較高,但各艦常常缺乏協調能力,加之裝備、數量方面的欠缺,以致在軍事方面仍處於劣勢,使得英國的海上封鎖奏了效。
雙方海戰次數不計,但一般意義上規模較大的公認的有9次,多以發生地點命名。
多佛爾海峽和北海戰區:
這一戰區的戰斗通常被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1652年5月~年2月)(說法不一,另一說為1652年5月~年5月)
階段特點:戰略相持,英荷雙方在這一階段互有勝負。
主要海戰:普利茅斯海戰、肯梯斯諾克海戰、波特蘭海戰
第二階段(年2月~1654年4月)
階段特點:英國取得戰略優勢。
主要海戰:加巴德沙洲海戰、斯赫維寧根戰役
地中海地區:這一戰區的戰斗從戰略層面觀之,對戰爭影響不大。但在這個地區荷蘭集結了強大的艦隊,始終保持著對英國的優勢。
戰爭的結果:
在英國海軍絞殺式的封鎖之下,荷蘭經濟最薄弱的一面——過度依賴對外貿易,很快就暴露出來了。據說當年阿姆斯特丹街道上雜草叢生,乞丐遍地,將近1500所房屋無人居住。封鎖幾乎使得荷蘭處於一種民窮財盡的窘境,於是荷蘭被迫與英國進行和談。
1654年4月15日兩國簽訂了《威斯敏斯特和約》,根據和約,荷蘭承認英國在東印度群島擁有與自己同等的貿易權,同意支付27萬英鎊的賠款,同意在英國水域向英國船隻敬禮,並割讓了大西洋上的聖赫勒那島。
第一次英荷戰爭以英國的勝利告終。英國勝利之因固然離不開對方戰略部署的失當——在次要戰區集中優勢兵力,忽略了生死攸關的多佛爾海峽和北海戰區,但更為重要的恐怕是英國擁有雄厚的工業實力——能夠迅速補充戰力、戰略指導思想的正確和其海軍的裝備、數量、火力乃至戰術水平都要優於荷蘭所致。
㈥ 1982年英國在哪裡發動了一場戰爭
1982年英國在馬爾維納斯群島發動了一場戰爭。
馬爾維納斯群島又稱福克蘭群島,是一個位於南大西洋巴塔哥尼亞大陸架上的群島。主島地處南美洲巴塔哥尼亞南部海岸以東約500公里,南緯52°左右海域。
英國最初對阿根廷的進攻感到吃驚,派遣了一支海軍特遣戰斗隊來對抗阿根廷海空軍的進攻,皇家海軍陸戰隊也加入了戰斗。在一番激烈和艱苦的爭奪後,英軍奪回了馬島的控制權。但是阿根廷至今仍未有放棄對馬島的主權要求。
戰爭對雙方的政治影響都是巨大的。阿根廷的戰敗導致了更大規模的反政府運動,最後導致軍政府倒台。
相關報道
油價高漲福克蘭群島受關注
地質學家的研究結果顯示,福克蘭群島附近海域蘊藏約600億桶的石油,不遠的將來,這里將成為南大西洋地區的資源寶庫。
不過,阿英兩國一直未能就聯合開采這一海域石油資源達成協議。英國政府單方面允許石油公司在福克蘭群島周圍海域勘探和開採石油,引起阿政府的強烈抗議。豐富的油資源引來必和必拓礦業公司等4家英資企業,其中渴望石油公司鑽油台「海洋守衛者」2010年2月19日抵達當地,准備下周展開鑽探。
美國《華爾街日報》稱,英荷殼牌公司1998年曾在該海域搞開發,後來由於油價過低(每桶12美元)、開發成本過高而放棄。如今,石油價格猛漲,開發變得有利可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