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大英帝國當年為什麼不整體遷移到廣大的北美洲去呢
這的確是一個腦洞大開的問題,大航海時代尤其是工業革命以來,西方國家成為世界的中心,四分五裂、總面積不過與中國相仿的歐洲,卻幾乎將大部分世界納入了殖民地范圍。長期占據世界第一強國位置的英國無疑是個殖民地第一大國,當時,英國遍布全球的殖民地,讓英國的日不落帝國變得名副其實,英國曾占長期占據了超過3000多萬平方公里疆域的殖民地。
由世界第2面積大國加拿大和世界第4面積大國美國組成的北美洲,可謂名副其實的天選之地,其遼闊的疆域、肥沃的土地、豐富的自然資源,給予了加拿大和美國無與倫比的發展潛力,也促使北美成為當今最為富裕和發達的地區。
相反,二戰後失去絕大部分殖民地後的英國只能退回英倫三島,雖然英國依然是世界排名前列的大國之一,但與其巔峰時期相比,卻相差不可以道里計,至於與如今的唯一超級大國美國相比,更難以相提並論。
㈡ 征服世界的大英帝國,為何不徹底吞並它的殖民地
近代的大英帝國,可以說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將影響力和勢力范圍覆蓋至全球的帝國,所謂的文化輸出,一直停留在較淺層面,只需要在上層建立統治即可,對基層並不過多干預,甚至哪怕是在上層,它也很少追求絕對的統治地位,甚至都不追求摧毀當地本土政治勢力的統治基礎,而是只要他們臣服,願意跟自己合作,便就滿足。總而言之,英國的殖民,更注重於攫取現實物質利益,而對土地征服興趣缺缺。
如果英國是個政治型國家,這個可能倒還可以。畢竟政治型國家,他拓土開疆的目的本身就是要壯大國家版圖。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政治型國家願意同化被征服地區的民眾,賦予他們與本部居民差不多的地位和待遇,讓他們成為自己國家的一份子。
㈢ 英國為什麼逐漸放棄殖民地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大英帝國完成了最後一次的大規模海外擴張。英國經國際聯盟的批准對原本屬於奧斯曼帝國的巴勒斯坦和伊拉克進行委任統治,而德國殖民地坦噶尼喀、西南非洲(納米比亞)和新幾內亞也被劃入英國的版圖(西南非洲被由南非,新幾內亞由澳大利亞統治)。
一個位於都柏林的英愛戰爭紀念碑雖然英國贏得了戰爭,並從戰爭中獲得了新的殖民地,戰爭的巨大開銷使得英國無法繼續承擔維系一個帝國所需要的龐大財政支出。英國有數百萬人死亡,無數資產被毀,其結果是債台高築、資本市場的混亂以及在海外殖民地英國籍官員人數的缺乏。與此同時,民族主義情緒在新老殖民地都在高漲,而帝國的參戰以及黑人士兵在戰爭中所感受到的強烈的種族歧視都更加助長了這種民族主義情緒。
1920年代是自治領發生巨大變革的時代。雖然自治領在一戰爆發時還無權選擇是否參戰,1919年結束一戰的《凡爾賽條約》,卻是由英國和其自治領分別簽署的。1922年自治領不再願意支持英國對土耳其的軍事行動,迫使英國尋求一個和平的妥協方案。
自治領的完全獨立經由1926年的《貝爾福宣言》和1931年的《威斯敏斯特法案》得到最終確立:所有自治領取得與英國的同等地位,英國的立法機構不再有權干涉自治領內部事務,自治領也將享有自主外交政策的自由。1907年在殖民部內設立的一個主管自治領事務的部門也在1925年從殖民部分離出來成立獨立的自治領部,並在1930年擁有了首位部門大臣。
加拿大在1923年成為第一個獨自簽署外交條約的自治領,並在1928年迎來了首位英國駐渥太華高級專員,從而結束了加拿大總督原先即是加拿大國家元首、又是英國駐加拿大代表的矛盾地位。1927年加拿大向華盛頓派遣了第一位永久性的外交官;1940年澳大利亞也派出了首位駐外大使。
愛爾蘭自由邦在一場反抗英國統治的血腥戰爭後於1921年取得了自治領地位;1937年愛爾蘭與英國斷絕了正式的憲法關系,並在1949年正式成為完全獨立於英聯邦之外的愛爾蘭共和國。原本就獨立、直到1922年才被英國掌控的埃及也在1936年斷絕了與英國在憲法上的特殊關系(雖然直到1956年英國才從埃及撤軍)。在1922年成為英國保護國的伊拉克也在10年之後的1932年完全獨立。
㈣ 英國為什麼不使中國變成全部的殖民地呢
因為英國沒這能力,大清在1840年以前的GDP超過整個歐洲總和,英國殖民印度的時候大清是乾隆年間,雖然英國人來了不跪乾隆爺,但是乾隆爺也不可能給英國佬跪了。大清是從1840-1864年兩次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運動以後,國力開始大幅衰弱,並且錯過了第一次工業革命才落後歐洲的。
就算1864年以後也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大清開始了洋務運動,建立了近現代的裝備,海軍的實力當時亞洲第一能跟美國比肩,能幹翻法國佬,能到阿根廷護僑,能出兵俄羅斯,能到小日本那裡耀武揚威,還能出兵照顧朝鮮小弟。雖然比不上西方列強但是實力並不是很弱
中國真正開始全面落後並且全面進入半封建半殖民地,還是從甲午戰爭之後被打斷了脊樑,再往後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了,中國還是戰勝國,雖然得到了不公的待遇,但是還是從戰爭賺到了不少錢,由於沙俄滅亡欠的錢都不承認了不用還了。第一次世界大戰英國雖然贏了但是大英帝國也開始衰落,頭號的位置慢慢開始讓給了美國。只能算是第一梯隊的列強,更不可能獨吞中國。
積貧積弱還是從1840到1949這100年時間一步步的開始的,英國也不是開始就那麼強的。這段時間中國企圖兩次雄起都是被日本打斷的,所以咱們最應該警惕的是日本人
㈤ 英國在其鼎盛時期為什麼不舉國遷往美洲大陸,而寧願待在英倫三島
英國本土作為英國人生活了幾百年的地方,是不可能輕易舍棄的,而美洲大陸也是他們的殖民地。
㈥ 英國為什麼逐漸放棄殖民地
英國放棄殖民地的原因:
一、英屬殖民地人民的抗爭
英國在殖民地的瘋狂掠奪,給殖民地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20世紀初,世界民族主義情緒高漲,英國殖民者受到了殖民地人民的激烈抗爭,英國的殖民統治日趨瓦解。
二、經濟危機的影響
1947年的經濟危機迫使克萊門特·艾德禮的工黨政府放棄繼續維護英國作為世界一流強國,接受美國的崛起。英國也必須處理與歐洲其他國家的關系,但英國和歐洲大陸之間扭曲的關系至今沒有完全解決。無力繼續經營殖民統治。
三、兩次世界大戰大大削弱英國實力
在1940年納粹德國進攻英國本土時雖然英軍奮力抵抗將德軍擊退,但德國空軍之後持續不斷的轟炸倫敦等英國主要城市也給英國經濟造成不小的打擊,納粹德國在1940年至1945年間佔領了英國皇家屬地海峽群島。
至1945年德國投降前英國的戰爭物資基本全部依賴加拿大和美國,造成二戰結束後英國經濟對美依賴度增加。世界大戰造成英國國力衰退,各自治領也因此獲得了更多的決策權,1942年澳大利亞總理約翰·柯廷(John Curtin)史無前例地下令將駐扎在英屬緬甸的澳大利亞士兵調回參加保衛澳大利亞的戰斗。
四、二戰後世界去殖民化運動興起
在加勒比、非洲、亞洲和太平洋地區,戰後的非殖民化運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實現,而英國幾乎從未試圖抵制這股浪潮。
1947年8月15日,印度獨立,這是印度國大黨長達40年反抗殖民主義斗爭的勝利,英國從此失去在海外最重要的殖民地。但是印度的獨立是以分割印度和巴基斯坦為代價的,為的是避免穆斯林和印度教徒之間互相的內斗,但也因此導致印巴關系長期緊張。印度獨立後世界范圍內掀起去殖民化浪潮,大英帝國開始瓦解。
1948年緬甸也獲得獨立,並選擇不加入英聯邦;之後又有斯里蘭卡(1948年)和馬來亞(1957年)的獨立。1948年英國結束在巴勒斯坦地區的委任統治,以色列建國。還有眾多原英國殖民地國家相繼獨立。
(6)英國為什麼不把皇室搬到殖民地擴展閱讀
現今英國的發展狀況
英國作為一個重要的貿易實體、經濟強國以及金融中心,是世界第五大經濟體系,也是全球最富裕、經濟最發達和生活水準最高的國家之一。
在過去的三十年間,政府大量減少了國有資產,並減緩了社會福利計劃的發展。十八世紀時英國本地產小麥開始不敵北美廉價小麥,放棄大量種植小麥,大量從美洲進口糧產,逐漸轉以乳畜業為主,較為集中,高度機械化,效益十分高:1%的勞動人口能夠滿足大約60%的食品需要。
英國主要工業有:采礦、冶金、化工、機械、電子、電子儀器、汽車、航空、食品、飲料、煙草、輕紡、造紙、印刷、出版、建築等。生物制葯、航空和國防是英工業研發的重點,也是英最具創新力和競爭力的行業。
同許多發達國家一樣,隨著服務業的不斷發展,英製造業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萎縮,80年代和90年代初兩次經濟衰退加劇了這一態勢。英製造業中紡織業最不景氣,但電子和光學設備、人造纖維和化工產品,特別是制葯行業仍保持雄厚實力。
服務業包括金融保險、零售、旅遊和商業服務等,是英經濟的支柱產業,截至2014年8月,英國服務業產值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四分之三。2012年英服務貿易總額3058.5億英鎊,約合4863億美元。
截至2014年8月英國旅遊業收入居世界第五位,僅次於美國、西班牙、法國和義大利,是英最重要的經濟部門之一,從業人員約270萬,占就業人口的9.1%。2012年來英遊客達3108萬人次,收入達186億英鎊,約合295億美元。
㈦ 英國為什麼放棄了對所有殖民地的統治
英國為放棄對所有殖民地的統治,原因有兩點。
第一點是整個國際大環境的趨勢使然。在和平年代,有聯合國安理會這樣的組織,就不會容許侵略的發生。任何國家只要是被侵佔的,都可以申請獨立,脫離殖民地的統治。所以英國不敢逆著這種趨勢來,只好放手。
第二點是英國已經在殖民地上撈到了足夠的好處,所以即便心有不甘,也會退出。這就是所謂的見好就收,否則可能吃進去的東西還需要吐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