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20世紀四十年代英國發生了什麼

20世紀四十年代英國發生了什麼

發布時間:2024-06-15 19:02:48

❶ 簡要介紹英國歷史上的重大事件.

16世紀圈地運動--資本積累的開始
1588 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建立海上霸主地位
17世紀資產階級革命--確立君主立憲制
1642 英國內戰--成立共和國
1688 光榮革命 1689《權利法案》
1756-1763 英法七年戰爭
18世紀60-19世紀40年代 第一次工業革命
1776 亞當斯密《國富論》--自由經濟
1840 鴉片戰爭
1847《共產黨宣言》發表
1859 鎮壓印度民族大起義
19世紀第二次工業革命
1914 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戰
1939 第二次世界大戰
1941 簽訂《大西洋憲章》
1973年1月1日 加入歐洲共同體

❷ 英國歷史重大事件及其影響按時間順序

中古時期的英國 從5~6世紀日耳曼人入侵,到17世紀中葉資產階級革命爆發,是英國封建生產方式形成、發展和衰落的時期;學術界亦有把諾曼征服視為英國中古史開端的觀點。

諾曼征服 英王愛德華死後無嗣,法國諾曼底公爵威廉於1066年率軍入侵,同年10月進入倫敦,加冕為英王威廉一世(1066~1087在位),史稱「征服者威廉」,諾曼王朝(1066~1154)由此建立。諾曼征服加速完成了早已開始的封建化過程,封建生產方式基本確立。威廉征服英國後,宣稱自己是全國土地的最高所有者。他大量沒收盎格魯-撒克遜貴族和自由農民的土地,把全國可耕地面積約1/6和山林面積約1/3據為己有,其餘的分給他的諾曼親信和隨從,並根據分封土地的多少,授以貴族爵位。教會也由諾曼人接管。威廉一世的封臣再將自己的封地分成小塊,分賜給自己的附庸。通過分封土地,建立起一套嚴密的封建等級制度。威廉不僅要求自己的直接封臣宣誓效忠,要求封臣的封臣也對他效忠。 諾曼征服 英王愛德華死後無嗣,法國諾曼底公爵威廉於1066年率軍入侵,同年10月進入倫敦,加冕為英王威廉一世(1066~1087在位),史稱「征服者威廉」,諾曼王朝(1066~1154)由此建立。諾曼征服加速完成了早已開始的封建化過程,封建生產方式基本確立。威廉征服英國後,宣稱自己是全國土地的最高所有者。他大量沒收盎格魯-撒克遜貴族和自由農民的土地,把全國可耕地面積約1/6和山林面積約1/3據為己有,其餘的分給他的諾曼親信和隨從,並根據分封土地的多少,授以貴族爵位。教會也由諾曼人接管。威廉一世的封臣再將自己的封地分成小塊,分賜給自己的附庸。通過分封土地,建立起一套嚴密的封建等級制度。威廉不僅要求自己的直接封臣宣誓效忠,要求封臣的封臣也對他效忠。

1086年,威廉派出大臣到全國進行調查,編成土地調查書(亦稱土地清丈冊),詳細記載每郡多少土地屬於國王,多少屬於領主,各領主又有多少附庸,每個庄園有多少土地、牧畜,多少自由農民、依附農民、奴隸,多少森林、草地、牧場、磨坊、魚塘等,領地上有多少貨幣收入(見彩圖 《末日審判書》(片斷) )。編制清冊的目的,是為了讓國王詳細掌握封臣的財產狀況,從而要求他們嚴格履行封建義務,人們害怕這種調查,感到象是面臨末日審判一樣,因此調查清冊被稱為《末日審判書》。據這次調查,英國當時的人口約150~200萬,貴族約佔4%,自由農民佔12%,農奴及其他依附農民佔70%以上。這表明諾曼征服後,農奴制迅速發展了。在地方上,國王的權力主要通過各郡郡長貫徹。郡長由國王任命並直接管轄。為商討國家大事,國王組織樞密院,該院當時又稱元老院或國王法庭。諾曼王朝通過以上措施,建立起比法國更加強大的中央集權的封建統治。這是英國封建制的一個重要特點。強大的王權得到中、小封建主、教會和富裕市民階層的廣泛支持,他們要求得到王權的保護。大封建領主反對王權過於集中,但他們封土分散,難以割據一方、同王權對抗。

諾曼征服後,在分封的領地上到處都出現封建庄園。封建庄園是英國封建社會的基本經濟單位,領主是庄園里握有全權的最高統治者。庄園土地通常包括領主直接領有地、農奴份地和森林、牧場、池沼等公用地 3部分。勞役地租是主要剝削形式。大部分農民淪為真正的農奴。農奴在英國叫做維蘭,擁有15~30英畝份地,為領主服勞役;此外還有邊農、茅舍農和奴隸。英國社會封建化的過程是漫長、緩慢、不徹底的,保留了較多的前封建殘余。庄園里還有不少自由農民。大封建領主的勢力不如歐洲大陸一些國家封建主勢力強大,封建制度的解體也比其他國家早。這是英國封建制度的又一特徵。

大憲章和議會起源 威廉征服後建立起的強大王權對鞏固封建秩序起了積極作用,雖有大封建諸侯時起背叛,終未能壓倒王室。但國王們連年對外征戰,需要諸侯們提供越來越多的軍費。到金雀花王朝的無地王約翰統治時期(1199~1216在位),君臣之間矛盾尖銳化。諸侯們要求維持封建的權利義務,約翰王卻肆意踐踏既成的封建秩序,又在對外戰爭中失敗,丟失了在法國的大部分領地。因此,不僅大封建主,就連支持王權的中、小領主乃至市民也投入了反抗國王的行列。在聯合壓力下,約翰被迫於1215年 6月接受《大憲章》,與封建主妥協。大憲章本質上是一個封建性文件,是保護封建領主的利益;但也有如保護市民貿易自由這樣有進步意義的條文。(見彩圖 《自由大憲章》(片斷) )

但約翰不久就否認憲章,君臣之間內戰連綿不斷,1258年,亨利三世(1216~1272在位)為干預義大利戰爭,又向諸侯索取軍費。在1263年爆發的內戰中,S.de孟福爾在一些諸侯、騎士和市民支持下獲勝,一度俘虜亨利三世和王子愛德華,控制了國家。1265年,孟福爾召集有僧俗貴族、騎士和市民代表參加的大會,此為議會的胚胎。1295年,國王愛德華一世(1272~1307在位)為籌集戰費,再次召集議會(見彩圖 愛德華一世主持議會 )。除僧俗貴族外,還有每郡騎士代表2人、每市市民代表2人參加,史稱「模範議會」。議會此後經常召開,1297年獲批准賦稅權,14世紀又獲立法權。從14世紀中葉起,貴族和騎士、市民逐漸分別開會,慢慢演變出上下兩院。議會的出現對以後英國歷史發展有積極意義。

瓦特.泰勒起義 13~14世紀,英國封建經濟發展到極盛。農業耕作技術改進,城市發展,商品貨幣經濟滲入農村。封建領主要求更多的貨幣,在農村開始了用貨幣地租代替勞役或實物地租的「折算」過程。折算使少數富裕農民贖得人身自由,但廣大農民群眾紛紛破產,淪為農村的僱傭勞動者。1348~1350年橫掃歐洲的黑死病,奪去英國近半人口。由於勞動力短缺,國王愛德華三世(1327~1377在位)頒令,規定勞動者必須接受低工資僱傭,否則予以監禁。城鄉窮苦人民走投無路,被逼揭竿起義。牛津大學神學教授J.威克里夫(約1320~1384)及J.保爾等下層教士「羅拉德派」的改革宣傳為起義作了思想准備。1380年,國王理查二世(1377~1399在位)為徵集英法百年戰爭戰費,增收人頭稅,導致起義於1381年5月爆發,領袖是泥瓦匠瓦特.泰勒,史稱「瓦特.泰勒起義」。起義雖遭失敗,但震撼了英國的封建農奴制度。14世紀末,英國農奴制實際上已經解體。15世紀時,絕大多數農奴贖得人身自由,成為自耕農,他們在法律地位上分為自由領有農和公簿持有農。貨幣地租成為地租的主要形式,封建主階級也發生變化,從富裕農民、佔有土地的商人以及中小貴族中產生新貴族,他們採用資本主義經營方式。舊貴族的統治陷入危機,封建騎士制度日趨解體,經過1455~1485年的玫瑰戰爭,舊貴族力量大大削弱,為資本主義關系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得到新貴族和資產階級支持的亨利七世即位(1485~1509在位),開始了都鐸王朝的統治。

資本原始積累 圈地運動是英國資本原始積累的重要手段之一。15~16世紀,毛織業成為英國的「民族工業」,對羊毛的需求成倍增加。地主把農場改為牧場,還通過圈地圍田或侵佔公地,把小地產集中,連成大片。這樣一來,大批自耕農失去土地而破產,淪為流浪人。國王從1530年起頒布一系列血腥立法,迫使流浪人受雇於新貴族和資本家。海外掠奪和貿易也是原始積累的重要途徑。16世紀以後,英國陸續組織許多貿易公司,進行海盜掠奪,碼頭官吏、海關人員、海軍官兵,甚至地方高級官吏,都勾結海盜。海盜J.霍金斯販運黑人致富,F.德雷克則在伊麗莎白一世贊助下劫掠西班牙美洲殖民地,並於1577~1580年間進行了震驚歐洲的環球航行。1588年,英國戰勝西班牙的無敵艦隊,在攫取世界海洋霸權上邁出第一步。(見彩圖 西班牙無敵艦隊的覆滅(1588) )

英國海盜在南美襲擊西班牙船隊

專制王權和宗教改革 都鐸王朝統治時期,英國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王權空前強化。舊貴族在玫瑰戰爭中自相殘殺殆盡;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希望保持和平,以利於發展經濟。亨利七世利用這些條件,實行絕對專制統治。他解散封建貴族的家臣,設「星室法庭」,懲治不馴順的貴族。亨利八世時正式成立樞密院,聽命於國王,地方上的治安法官則受樞密院監督。專制王權的統治首先依靠新貴族,多從他們中間選任治安法官;其次是依靠新興的城市資產階級,包括手工工場主、大商人和銀行家等,都鐸王朝一貫執行重商主義政策,保護和獎勵工商業和航海業,以增強國力。

1527年,亨利八世國王要求離婚遭教皇拒絕,由此觸發同羅馬教廷的公開沖突。從1529年起,他指使議會通過一系列法令,割斷英國教會對教廷的宗屬關系,禁止英國教會向教皇繳納貢賦;1534年,議會通過《至尊法令》,規定英王為英國教會之首,有權任命教職和解釋教義,英國教會遂成為國家機構的一部分,英國國教就此確立。宗教改革客觀上符合建立民族國家的願望,得到多數臣民的支持。亨利八世還大量沒收寺院財產,把沒收的土地投入市場拍賣。這也是資本原始積累的途徑之一。

16世紀,英國經濟發展,文化亦興。人文主義者莫爾,T.撰寫《烏托邦》,成為空想社會主義的先驅。詩人E.斯賓塞初寫田園詩,後寫《仙後》,歌頌伊麗莎白一世時代。F.培根作為唯物主義的「第一個創始人」,撰寫《學問的推進》(1605)和《新工具》(1620),倡導歸納的和實驗的新哲學。16世紀後半葉,英國文學中最繁榮的是戲劇。悲劇作家C.馬洛是新劇的先驅,他盛年早逝,但留下可觀的戲劇創作遺產。文學巨匠W.莎士比亞是英國最偉大的人文主義者、最傑出的戲劇家和詩人。他留下許多不朽名著,對人類文化發展作出重大貢獻。

近現代英國 近現代英國歷史起始於17世紀中葉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這是英國資本主義制度確立和發展的時期。

資產階級革命 1603年,伊麗莎白女王死後無嗣,蘇格蘭國王詹姆斯六世繼承英國王位,稱詹姆斯一世(1603~1625在位),開始斯圖亞特王朝統治(1603~1649,1660~1714)。16世紀後半葉到17世紀前半葉,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經濟實力日益強大的資產階級和新貴族越來越不能忍受封建王權的專制統治。但詹姆斯一世和查理一世無視這些變化,堅持「君權神授」,大力加強英國國教,迫害要求"純潔"教會的清教徒,並出售工商業專賣權,恢復早已廢棄的苛捐雜稅,致使矛盾激化。1628年,議會反對派提出反映資產階級要求的《權利請願書》,國王遂解散議會,實行11年無議會統治。為籌集軍費鎮壓蘇格蘭長老派(清教中的保守派)教徒起義,查理一世被迫於1640年4月召集議會,3周後又解散議會,史稱此屆議會為「短期議會」。同年11月,查理被迫第2次召集議會,這屆議會一直存在到年,史稱「長期議會」,是革命的領導中心。它的召開被認為是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開始。1641年11月,議會向國王提出《大抗議書》;翌年1月,國王企圖逮捕議會反對派首領未逞,逃出首都,8月在諾丁漢向議會宣戰。

第 1次內戰初期,議會軍節節失利。克倫威爾,O.率領的主要由信仰清教的自耕農和手工業者組成的一支騎兵隊伍,1644年取得馬斯頓大捷,扭轉戰局,被譽為「鐵軍」。1645年初,議會按照克倫威爾的要求改組軍隊,建立「新模範軍」,新模範軍在1645年6月納斯比戰役中擊敗王黨軍隊。翌年,國王被俘,第1次內戰以議會軍勝利告終。內戰期間,議會先後通過法令,沒收王黨分子土地,拍賣給資產階級,廢除地主對國王的封建義務,但農民一無所得。戰爭結束後,革命陣營內部長老派、獨立派和平等派之間矛盾激化。1647年底,查理國王逃跑,1648年2月,王黨勢力乘機又挑起內戰,在獨立派、平等派聯合打擊下,王黨勢力復被擊敗,第2次內戰結束,1648年12月,克倫威爾清除了議會中的長老派;1649年1月30日,查理一世被斬首(見彩圖 查理一世被處死(1649) ),同年宣告建立一院制共和國。資產階級共和國先後鎮壓平等派和掘土派,征服愛爾蘭和蘇格蘭,打敗荷蘭和葡萄牙。1707年,蘇格蘭正式並入英國,英國從此亦稱大不列顛。年4月,克倫威爾驅散殘余議會,12月建立護國政府,實行軍事獨裁。

1660年2月,斯圖亞特王朝復辟。盡管查理二世和詹姆斯二世(1685~1688在位)力圖復辟舊秩序,但革命期間發生的社會經濟變革已不可逆轉。1679年,圍繞王位繼承問題議會分成輝格和托利兩派,是為近代政黨的起源。1688年6月,信奉天主教的詹姆斯二世國王老年得子。為阻止天主教信徒繼承王位,輝格黨和托利黨聯合行動,邀請信奉新教的荷蘭執政威廉來英國即位,11月,威廉率艦隊在英國登陸,推翻復辟王朝。1689年2月,威廉和妻子瑪麗同時登位,威廉稱三世(1689~1702在位);瑪麗稱二世(1689~1694在位)。這次政變史稱「光榮革命」。光榮革命是地主貴族和資產階級聯合專政的開始,它所宣布的《權利法案》限制王權,擴大議會權力,奠定了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基礎。

此後,英國議會君主制逐漸形成和發展,輝格和托列兩黨進行長期爭權奪利的斗爭。1714年,漢諾威王朝入主英國,輝格黨取得長達60多年的政治優勢。在沃波爾,R.任內,國王的主要諮詢機構樞密院發展成內閣,內閣首腦由議會多數黨領袖擔任,內閣對議會負責。沃波爾實際是英國第1任首相。

英國歷屆首相表

工業革命 資產階級革命勝利後,資本原始積累更加迅速。議會法令使圈地合法化,圈地規模迅速擴大,在廣大被圈佔土地上建立起資本主義農場或牧場,被剝奪生產資料的農民成為」自由」勞動力。國內市場擴大。1689~1763年間,英法為爭奪殖民地屢開戰端。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後,英國政府在1793~1815年期間,積極組織並參加反法聯盟。在整個18世紀,英國成為販賣黑奴的國際中心。在國內,政府實行保護關稅政策,高關稅阻止外國商品輸入,獎勵本國工業品出口,以低稅保護本國工商業發展。以上種種原始積累手段為工業生產的變革提供了前提。18世紀後半葉,在工業生產中出現並開始使用機器,這標志著工業革命的開始。變革首先發生在棉紡織業。1733年織機中開始採用飛梭,60~70年代紡紗機普遍採用;80年代,蒸汽機投入使用。隨著蒸汽機採用范圍的擴大,特別是機器製造業的出現,工業革命迅速擴展到各部門。到19世紀30~40年代,各主要工業部門都採用機器,大機器生產在紡織業中已佔主導地位。英國從農業國發展成工業國,工業革命至此基本完成。工業革命改變了英國的經濟地理面貌,西北地區興起一批工業大城市,人口也向那裡集中。19世紀中葉,英國已成為世界上第1個工業強國,工業革命造就了兩個新階級——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他們之間的對立和斗爭成為英國工業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

議會改革與憲章運動 隨著工業革命的勃興,英國工商業資產階級的力量漸漸壯大。他們的經濟實力迅速增長,但缺乏與之相適應的政治權利。18世紀60~70年代,圍繞J.威爾克斯和《北不列顛人報》事件,工商業資產階級利益的代言人資產階級激進主義者抨擊國王的專橫和議會的腐敗,要求改革選舉制度,取消「衰敗選區」,擴大選舉權,在議會中增添新興資產階級的代表。他們的主張受到為喬治三世國王(1760~1820在位)所不信任的輝格黨貴族的支持,輝格黨人採取一些措施,進一步限制王權。18世紀末,在法國革命影響下,下層人民群眾掀起爭取改革的運動,他們希望獲得參政權以改善自己的經濟地位,並對後來的改革作出了重大貢獻,1830年,在各階層人民壓力下,輝格黨C.格雷政府提出議會改革法案,經過一年多的斗爭,1832年6月,改革法案經議會兩院通過、國王批准成為法律,1832年第1次議會改革法稍稍調整擴大了選舉權,工業資產階級獲得政治權利,開始躋身於統治階級行列。

英國議會大廈

議會改革未給工人帶來任何好處,他們為爭取普選權進行新的斗爭,憲章運動興起。1838年,倫敦工人協會提出《人民憲章》,要求按民主原則改革議會。1840年成立全國憲章協會。1840、1842和1848年,憲章派在全國掀起3次群眾性的向議會請願運動,在請願書上簽名者達數百萬人,但請願書都被否決,運動被鎮壓。1848年以後,運動轉入低潮,逐漸銷聲匿跡。憲章運動雖未成功,但為工人階級留下了寶貴的斗爭遺產。

19世紀下半葉 19世紀50~70年代,是英國自由貿易資本主義發展的鼎盛時期。其時正值維多利亞女王在位,有「維多利亞時代」之稱。這個時期,英國率先完成工業革命,成為「世界工廠」,其鋼鐵產量佔世界總產量一半以上,進出口貿易佔世界總額的1/3以上,倫敦成為國際金融、貿易中心。1832年議會改革後,托利黨和輝格黨逐漸改造成為近代資產階級政黨——保守黨和自由黨,兩黨輪流執政。由於經濟地位鞏固,資產階級在政治上也開放較多的民主自由。1858年取消對猶太人政治權利的限制。1867年和1884年進行了第2次、第3次議會改革,使城鄉工人階級上層獲得選舉權。1872年,議會開始實行秘密投票。資產階級政府還改革教育制度、文官制度、司法制度和軍隊。改革促進了資本主義制度的鞏固和發展。
60年代初,在馬克思,K.、恩格斯,F.幫助下,英國工人投身政治斗爭,支持美國、波蘭人民的斗爭,參與創建第一國際,在國內開展爭取普選權的斗爭。1868年召開工會第 1次全國代表大會,要求政治權利。80~90年代,社會主義運動復興,出現了社會民主聯盟(1884)、費邊社(1884)、獨立工黨(1893)等社會主義組織。工人運動中也出現新氣象,廣大非熟練工人紛紛組織起來,開展罷工斗爭,號召工人隊伍團結。1900年,工會和社會主義組織、政黨的代表共同組成「工人代表委員會」,1906年委員會更名為「工黨」。工黨初建時只吸收團體會員,是各團體的選舉聯盟。1911年,成立英國社會黨。

殖民擴張 英國的殖民地在19世紀猛烈擴張。1801年合並愛爾蘭,英國的正式名稱成為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對亞洲的侵略繼續擴大。19世紀中葉,發動兩次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參與鎮壓中國太平天國革命;鎮壓1857~1859年印度民族大起義,強化對印度的統治。1876年,保守黨迪斯累里,B.內閣為維多利亞女王加冕,使其成為印度女皇。此後英國又稱為大英帝國(或英帝國)。此外,在伊朗、緬甸、南非、埃及、東非以及紐西蘭、澳大利亞等地也擴大侵略,還逐步對南美洲進行滲透,成為那裡最大的投資者。1867年,加拿大成為英國第1個自治領。英國與第一次世界大戰 19世紀70年代以後,英國逐漸喪失工業壟斷地位。後起的德國、美國逐步趕上並超過英國,導致相互間矛盾的空前激化。20世紀初,德國成為英國最危險的競爭對手。面對嚴峻的形勢,英國政府積極擴充軍備,尤其是海軍。1908年,自由黨政府決定對海軍實行「雙強標准」原則,即英國軍艦噸位不能少於兩個最強的海軍大國軍艦噸位的總和。阿斯奎斯,H.H.自由黨內閣還進行了一些旨在改善勞動群眾狀況的改革,以安定後方。1914年,議會通過愛爾蘭自治法案,後因大戰爆發,自治法到1921年才付諸實施(見彩圖 愛爾蘭議員在英國議會下院拒絕以傳統方式表決(1900) ),愛爾蘭本部獲得自治,成立愛爾蘭自由邦,北部6個郡仍歸英國。此後英國正式國名改為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為對付德國,英國放棄19世紀奉行的「光輝孤立」外交政策,1907年以後,英、法、俄「三國協約」實際上已經形成。它同已經形成的德、奧、義「三國同盟(1882)」相對峙。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大戰期間,英國派遠征軍到歐洲大陸,是西線戰場主要參戰國之一,1916年5月,英德海軍為爭奪海上霸權,在北海進行日德蘭大海戰。1917年,英國最終擊敗德國的「無限制潛艇戰」,維護了它的制海權。戰爭中英帝國參戰人員陣亡總數達50萬以上。大戰初期,自由黨聯合保守黨、工黨組成聯合內閣,1916年自由黨人勞合.喬治,D.繼任首相,組成5人集體內閣,總攬大權。為了爭取群眾、特別是婦女群眾對戰爭的支持,1918年第4次改革議會選舉法,實行全體成年男子和30歲以上婦女的普選權。1928年選舉權擴大到全體成年婦女。1918年11月,大戰以德國等同盟國的失敗告終。

戰後英國經濟困難。1921年失業人口達到200萬,礦工、鐵路工人先後罷工,要求增加工資,縮短工時,恢復戰爭期間被削弱了的工會權利。1921年英國共產黨成立。戰後繼續執政的勞合.喬治聯合政府內部由於在內外政策上的分歧,1922年10月,保守黨退出聯合內閣,勞合.喬治辭職,A.B.勞遂組成清一色保守黨內閣(1922~1923)。此後自由黨再沒有單獨執掌過政權,它的地位逐步被工黨取代,1923年12月,議會大選,保守黨失敗,1924年1月麥克唐納,J.R.工黨政府執政,同年11月讓位給鮑德溫,S.保守黨內閣。1929年5月末,麥克唐納又主持第2屆工黨內閣;1931年8月組成3黨聯合的國民內閣,仍由麥克唐納任首相,直至1935年6月,在間斷執政的10餘年間,麥克唐納工黨政府恢復和發展經濟,救濟失業,改進社會福利設施,並實行惠特利住宅計劃,以改善國民住宅條件,1924年工黨政府承認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1929年又恢復被保守黨人中斷的同蘇聯的外交關系。

盡管如此,勞資之間的沖突仍很激烈。1925年,礦主向礦工提出降低工資,取消工資最低限額,以區域性工資合同取代全國性合同等,並威脅如果工人拒絕這些條件,礦主將實行同盟歇業。面對資本家的進攻,1926年5月4日,英國工人掀起震驚世界的全國總罷工。投入罷工的工人總計約50萬,規模空前。總罷工持續到12日,工會大會總委員會宣布停止總罷工。煤礦工人則單獨堅持斗爭到11月。罷工在政府鎮壓和工會右翼首領妥協下失敗。此後19年,總罷工被宣布為非法。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英國殖民帝國開始解體。殖民地紛紛要求獨立,大戰前已經取消自治的6個自治領要求完全獨立,1926年帝國會議宣布自治領和宗主國享有平等的法律權利,但外交和軍事仍受英國控制。1931年,議會公布《威斯敏斯特法》,規定英國議會的任何一項法律,未經自治領正式承認,在自治領概不適用。自治領頒布的法律則無須英國議會批准。此後,自治領開始取得同宗主國平等的權利。「英帝國」的稱謂改成了「英聯邦」。英國與第二次世界大戰 20世紀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爆發世界性經濟危機,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矛盾加劇。德義日法西斯在東西方燃起侵略戰火。新的世界大戰迫在眉睫,英國對法西斯姑息遷就,縱容侵略,1937年,張伯倫,A.N.出任英國首相後,更加變本加厲地推行綏靖政策。他改組國民內閣,掃除推行綏靖計劃的障礙。1938年9月,他3次飛往德國會晤希特勒,A.,並於9月29日夥同希特勒簽訂出賣捷克斯洛伐克的《慕尼黑協定》。1939年 9月,德國進攻波蘭,歐戰爆發,英國對德宣戰。1940年4月,希特勒的侵略矛頭指向西方,綏靖政策破產,張伯倫被迫辭職,主張對德國採取強硬政策的丘吉爾,W.L.S.組成戰時聯合內閣(1940~1945),為保證舉國上下團結對敵,政府實行戰時各黨派之間的「政治休戰」和勞資之間的「工業休戰」。丘吉爾上台後,立即組織敦刻爾克撤退,把國民經濟納入戰時軌道,並迅速擴充軍備。1940年7~9月在德國發動的「不列顛空戰」中,英國空軍有效地打擊了敵人,1943年5月以前,英軍的主要戰場在北非;1943年9月英美軍隊在義大利南部登陸,迫使義大利投降;1944年6月英美軍隊在法國諾曼底登陸,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見彩圖 丘吉爾,W.L.S.(後左1)在諾曼底視察(1944年7月) )

❸ 英國20世紀有什麼重大事件,奇聞嗎

鬼魂之謎
你一定有過這樣的感覺:旁邊好像有東西在走動;脊背發涼;後面有人呼氣,但後面並沒有人……從古至今,總有人相信死者的靈魂會在其喪生之地或葬身之所徘徊游盪,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也是「靈魂不朽」說的忠實信徒。我們總是懷疑,在特定的時間和地點,鬼魂會從墳墓里爬出來,在我們的生活中四處游盪。直到今天,還有人一再聲稱曾親眼看見過幽靈,甚至有許多人在成相的照片中拍攝到了鬼魂。對於鬼魂,我們懷有天然的好奇心,卻又懷有莫名的恐懼。那麼,鬼魂真的存在嗎?對於目擊者的種種奇遇,科學家能否做出合理的解釋?
讓我們走進異度空間,探尋鬼魂背後的真相。

沒有比英國更理想的鬼魂之都了,作為鬼魂傳說最多的國度,英國的土地上有300多處地方風傳鬧鬼。幽靈的類型也五花八門,從無頭騎士到地獄遊魂,幾乎無所不有。英國的「捉鬼」行業也非常發達,研究靈異現象的協會就有500多家,簡直成了一項特殊產業。

20世紀30年代初,在英國的埃塞克斯郡有一座十分詭異的住宅。房屋修建在一座中世紀修道院的廢墟上,當牧師萊昂內爾·A·福斯特和他的女兒瑪麗安搬進來後,怪事頻頻發生。房屋的牆壁上開始出現幼稚、潦草的字跡;瑪麗安說自己夜裡被看不見的東西拖下了床,並遭到了暴力攻擊;家裡的一隻瓦罐莫名其妙地丟失了,但過了一段時間瓦罐自己又回來了;房門突然自己鎖上,問遍了家裡每一個人,結果都對此一無所知;晚上,牧師正在房間里看書,書架上的書自己從架子上掉下來了……這只是發生的怪事中極少的一部分,在他們搬進這所房子的前兩年裡,牧師在日記中一共記載了大約2000起無法解釋的怪事。

針對這些怪事,1931年和1935年,神秘學家哈里·普賴斯曾先後兩次來到這里進行實地調查。他第一次的結論是:所有的問題純屬心理學研究領域,或者純屬人為,鬼魂在這里根本不存在。但第二次,普賴斯卻一改往日說法,宣稱這座房子為凶宅。此後,這里成為著名的鬼屋。

與此相類似的鬼屋還出現在英國南部的一個鄉村客棧——蘭姆客棧,這里發生的事情幾乎是埃塞克斯郡鬼屋的翻版。不同的是,蘭姆客棧對外開放,隨時歡迎旅客入住。客棧里鬧鬼的傳聞為客棧主人招徠了不少生意,許多顧客都是沖著鬼魂而來的。

為了使鬼魂在現代科學的注視與精密儀器的檢測下無處遁形,靈異偵探朱麗和馬克·亨特夫婦以及他們的同事保羅·李博士趕到蘭姆客棧。他們在客棧中放置了動態探測攝像機,用以抓拍屋裡的異象和所謂「鬼魂」。客棧似乎確有鬼影縈繞,在他們入住的第一天就發生了許多奇怪的事情。朱麗看見有人從樓梯上走下來,突然之間一閃又不見了。到了晚上,朱麗甚至看見了這家客棧傳說中的鬼魂,當時那個鬼魂就站在離她幾米遠的地方,盯著她,她甚至感覺那個鬼魂只要伸出手就能摸到她,並且從她身體里穿過。而她的丈夫馬克則親眼看見一件傢具被從樓上扔下來,差點砸到他身上。但當他上樓查看,卻發現樓上空無一人。

這些事情讓他們既害怕又興奮,通過探測攝像機,他們又吃驚地發現,攝像機拍到了一團正在形成人形的霧。難道這團耀眼的光線就是鬼魂?這是否代表著鬼魂正在從無形的狀態變化成人形,或者正從人形變回無形狀態?三個人未免有些迷茫。

❹ 在歐洲,有鞋帶的鞋子最早出現於幾世紀

17世紀早期 作為一種最流行的點綴,鞋帶出現了。

公元前8000年 在密蘇里州,發現了美洲土著人的鞋子遺骸。

公元前3300年 一個死在法國高山上的冰商,留下了一雙原始的用草編織的鞋子。

公元前3000年 在埃及的神殿,可以發現關於鞋或鞋匠的油畫。

公元100年 光著腳丫是希臘奴隸與自由人服裝上最根本的區別。

公元200年羅馬皇帝馬可.奧里利烏斯聲明,除他和他的繼承人外,任何人都禁止穿紅色沙鞋。

15世紀 騎士都穿長鞋頭(24英寸長)的鞋,素來提倡節儉的法律明文規定鞋頭的長度。

16世紀早期 在達芬奇的影響下,發明了高跟鞋。

16世紀中期 30英寸的高跟鞋風靡了整個歐洲南部。

17世紀早期 作為一種最流行的點綴,鞋帶出現了。

17世紀末 由於誤譯,法國童話故事中的灰姑娘的絨布拖鞋,變成了灰姑娘的水晶鞋。

18世紀中期 花費近百年的時間,才終於取代了傳統製鞋方法,第一家鞋廠出現。很快,第一家鞋鋪又在波士頓出現。

19世紀早期 扁平鞋與希臘沙灘鞋很受歡迎。

19世紀中期 出現了第一雙運動鞋(也稱橡皮底帆布鞋)。隨後,伊萊亞斯、豪發明第一部針車。

19世紀末 服裝不可缺少的裝飾品---搭紐扣,也運用到鞋款上,並很快成為時尚標准。

本世紀以前,鞋匠與木匠、鐵匠和裁縫一樣,是一個低賤的行當。鞋的設計不被認為是一種獨立的、具有藝術性的工作,而被看作是整個製鞋工序中的一部分。

著名鞋業設計師主要崛起在歐洲,因為在美國隨著現代鞋業大規模生產得到迅速發展,個體鞋匠顯得多餘。 美國的鞋業起萌於新英格蘭的殖民地,那裡的農夫冬天在廚房裡製作自家用的鞋。整個家庭都參與這項工作。男人割皮革、貼鞋底,女人縫鞋邊。殖民時期鞋匠們所用的工作台現在成了收藏家的物品。 由於掌握了製鞋的技藝,一些有膽識的農夫就開辦了小鞋作坊,三四個工人一起把當地鞋匠縫好的鞋料進行拼裝、上底,然後製成成品鞋。

1750年,馬薩諸塞州的利恩建了一個製鞋廠,使當地的製鞋技術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在那裡工人不再是獨立的做鞋,鞋的每個製作環節都由一個受過訓練的專人負責。生產線開始形成。 起初的鞋仍然是訂做的,但為了使工人在淡季有事可干,鞋坊老闆開始做沒有預訂的鞋。這些鞋被稱作待售鞋,擺在當地商店的櫥窗里。哈維兩兄弟早期是用馬車裝待售鞋,到附近的地方兜售。

在1793年,他們在波士頓開辦了第一家鞋業零售店,每逢周三和周六齣售成品鞋。 十八世紀中葉以來,發明家們一直致力於縫紉機的改進。直到1790年,第一台專用於皮革加工的縫紉機才由一個名叫托馬斯·聖特的英國人改造出來。它差不多隻是一個垂直向上可在皮革上打孔的錐子。 英國的馬克.布朗勒爵士曾任紐約港的總工程師,他發明了一種壓力機,可用金屬針把鞋幫與鞋底縫起來。為了在英國反拿破崙的戰爭中盡職,在傷殘軍人的幫助下,布朗勒一天生產400雙鞋子。戰爭結束以後,英國的製鞋工業又回到了手工操作的方式。

1810年,美國出現了類似的機器。與此同時,兩個名叫井格布勒和約利勒爾的法國人也在巴黎製造這種機器。 一位名叫布勒西的德國斯圖加特的製鞋人嘗試過用螺釘把鞋幫和鞋底連接起來。1829年,美國馬薩諸塞州梅里馬克一個名叫納賽尼爾·涅奧拿多的人,使釘鞋機得以最後的完善。 大約在1812年,馬薩諸塞州沙頓的托馬斯·布蘭查得,把一部制槍托用的車床改成了用來雕刻鞋楦的機器,鞋楦是一個製成鞋狀的木模,鞋就是在它上面拼裝的。在十九世紀三十年代,還是在新英格蘭,鞋匠們開始藉助模具來裁剪鞋幫,而不再依靠個人的裁剪技能。十九世紀四十年代,滾軋機在皮革壓縮方面的應用,便於鞋幫後跟加固後部成型。 英國人仍繼續手工製鞋,直到十九世紀末期,才迫於經濟的需要轉入機器生產。這時他們才發現所有的專利權都屬於美國人,他們不得不租用美國人的機器,並支付專利權使用費。但這也使英格蘭保留了很強的手工製鞋的傳統。

1846年,馬薩諸塞州斯賓塞的艾利斯·豪維把一台縫紉機登記了專利。該機不僅可以縫合布料,而且可以用蠟線來縫合皮革。三年後,美國發明家伊沙克·M·辛格在波士頓發明了帶踏板的縫紉機。

1858年,利曼·B·布萊克發明出可以把鞋底和鞋幫縫合起來的機器。兩年後,一位名叫麥克的紳士對該機器進行了完善。以後的21年當中,布萊克和麥克強手聯合壟斷了機製鞋行業。在義大利,手工製鞋的傳統一直持續到二十世紀,而在法國,預訂鞋的設計與生產規模不大的時裝業緊密地結合到一起。 巴黎的時裝業是由一個名叫查爾斯·弗里德里克·伍斯的英國人創立的,1858年他在巴黎的得·拉佩斯大街7號開辦了一家時裝店。他第一個於每一季推出一批服裝,並叫年輕姑娘來當模特。作為時裝界崛起的第一人,他還第一個建立了設計服裝的體系,設計出來的服裝可以在巴黎的工廠里批量生產,並銷往全世界。 奧地利駐法大使夫人保琳·得·麥特里奇公主穿了他的一件衣服去參加了拿破崙三世的宮廷舞會,這給了他第一個大好機會。很快拿破崙三世的妻子約瑟尼皇後和宮廷里的其他貴婦開始穿伍斯的衣服。他設計了第二帝國時期的豪華襯裙並在背後加上了腰墊,使之成為了十九世紀七十和八十年代婦女的標准服裝。伍斯主導著人們的著裝品位,在1895年去世之前,他已在為歐洲所有的皇室製作服裝。有的服裝甚至沒有加標簽就給秘密地送到維多利亞女王的宮廷裡面去。 伍斯死後,生意由他的兩個兒子蓋斯頓和讓·菲力浦接管。他們很快意識到時裝正在飛速變化,1900年,為了趕上不斷變化的時裝品味,他們請來了當時只有21歲的設計師保羅·波樂斯。波樂斯的前衛服裝很快就出現在當時的名流顯貴身上。在為伍斯兄弟幹了四年以後,他離開他們,另起爐灶。那時,一些其他的時裝店---帕奎、舍路特、道舍特---也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在伍斯兄弟商店的周圍和鄰近的文多姆廣場上,巴黎成了世界時裝業的中心。 大多數製鞋人默默無聞地為時裝店工作,但少數人開始成為知名的鞋業設計師。

穿著波樂斯或帕奎服裝的時髦女性,一定穿著利謝里大街的查百里或得·拉·古朗基·巴特利爾大街的費里所設計的鞋。 帕拉帝斯·波森勒爾大街的皮樂特是這些設計師中最能追趕潮流的一個。他出生於1817年,是一個鄉村鞋匠的兒子,從父親那裡學會了製鞋的技術。1855年,他到了巴黎,並憑借伍斯兄弟在時裝業買主中贏得了名聲,這主要得益於他所設計的鞋後跟,它要比當時流行的路易後跟更瘦、更直。皮勒特退休以後,他的兒子接管了生意。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皮勒特的鞋都以高貴典雅而著稱。

當皮勒特在倫敦和巴黎的鞋店吸引了成千上萬的顧客的時候,另一位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在巴黎開始工作的著名鞋業設計師只贏得了20名顧客。他的名字叫皮托·嚴特尼,自稱是「世界上要價最高的設計師」。這保證了他有一個獨有的客戶群。他的鞋現在陳列在紐約市藝術博物館。 繼嚴特尼之後,安得·佩魯吉是又一個來自萊斯的年輕設計師。他的製鞋技藝是跟他義大利的父親學的。佩魯吉是被波勒特帶來巴黎的,在許多時裝公司干過事。他設計的鞋現在在法國諾曼的得·拉·肖緒博物館陳列著的數量達兩千隻。

薩爾瓦多·費拉加莫,年輕的義大利鞋匠,1914年移民到波士頓以後,他把手工製作女鞋的技藝帶回了美國。由於對美國機器製鞋的方法深感失望,他搬到了加利福利亞,成為了一名道具製作人,同時為電影界人士手工製鞋。很快電影明星就開始購買他的鞋了。在他1927年回到義大利以後,那幫明星仍然是他的忠實顧客。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他開發出以軟木作底的鞋,流行了十多年。他死後,他的代表作還曾在世界巡迴展出。

二十世紀四十年代,一個名叫戴維·艾文斯的年輕英國人在費拉加莫之後來到了美國西海岸,成了好萊塢明星們的鞋設計師。他還為包括比爾·布拉斯和奧斯卡·得·拉·倫塔在內的紐約最著名的時裝設計師設計過皮鞋。同時,富有傳奇色彩的羅傑·維爾去巴黎為克里絲琴·戴爾工作,在那裡因設計出了細高跟女鞋而出名。他的富有創意的作品也是全世界的藝術博物館獵取的目標。

現在歐美出現了新的一代鞋業設計師,盡管還沒有博物館留意他們,但其作品已經受到顧客和時裝設計師們的青睞。馬羅·布拉尼克、瓊·哈爾佩恩、莫得·弗里讓、貝斯和荷伯特·列文、安得·費思特、簡·簡森、帕特里克·科克斯和克里絲琴·盧伯斯的作品更有靈感,可以說,他們的作品將來某一天也會與他們那些知名前輩的作品享有同樣的地位。他們的鞋將被作為藝術品來欣賞,而不只是腳的保護物

❺ 關於英國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一些事

對於2和3

英國經濟21世紀前十年是英國20世紀40年代經濟擴張以來最糟的十年,股票市場也出現20世紀30年代以來投資者最低回報水平。未來十年,英國經濟將受到本輪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的不利影響。

英國國家統計辦公室(Office of National Statistics)表示,國內生產總值21世紀前十年實際平均僅上升1.7%,是英國20世紀40年代經濟擴張以來的最低增速。在上世紀最後十年,英國經濟平均年增速為2.2%,在上世紀60年代的十年,則一度高達3.1%。

21世紀前十年,英國製造業平均每年收縮1.2%。而即使在上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製造業不景氣的兩個十年裡,英國製造業仍分別增長0 (0)(0)評論此篇文章

其它評論發起話題相關資訊財訊論壇請輸入驗證碼.6%和1%。但新世紀前10年,英國服務業出現較快增長,平均年增速為2.6%,處於歷史「中等」增長水平。

據英國《金融時報》援引摩根士丹利有關數據顯示,21世紀前十年,英國股票市場經歷了上世紀30年代以來的最低迷時期,《金融時報》所有股票價格指數年均收益率下降1.8%,為上世紀30年代大蕭條以來的最差表現。

該報還指出,由於過去18個月里發生的金融危機和嚴重經濟衰退,英國經濟在未來十年將受到不利影響。從近期來看,英國失業率預計將在一段時期內持續上升,經濟增速緩慢。

對於5和6

此時間,英國科學家沒有創造出幾項影響世界進程的重大科技發明成就,主要原因是英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國,大量資本輸出海外。

19世紀40年代,英國商人來華可以享受的特權有:可在上海租房永久居住 ,可到九龍司地區經商,可到天津一帶游覽 ,對黃種人和黑種人還是有一些歧視的

對於1和4
參見http://qikan.hbue.e.cn/upload/htmleditor//200805%20(4).pdf

❻ 英國的歷史大事年表

英國全稱為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由英格蘭、威爾士、蘇格蘭和北愛爾蘭組成,而整個英國的 歷史 也就是由這四個區域的歷史交織組成。英國的歷史大事年表有哪些的呢?本文是我整理英國的歷史大事年表的資料,僅供參考。
英國的歷史大事年表
公元前2000-1500年,古印歐人的一支——凱爾特人(羅馬人稱其為高盧人)西進.

公元前1200-1000年,日耳曼人迫使凱爾特人繼續西進到了不列顛島.在他們之前在島上居住的是皮克特人,皮克特人的首都是斯康宮,被蘇格蘭人稱作歷史中心,該宮殿以「斯康石」聞名蘇格蘭,史稱「定命石」,因為繼承蘇格蘭王位的每一位王公貴族都要到這里來舉行加冕儀式.直至1296年,英格蘭國王愛德華一世 決定 把這種儀式改在倫敦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內舉行.直到諾曼征服後,蘇格蘭仍有皮克特王國.

史前英國(凱爾特英國,史前—43年)

羅馬人佔領時期:公元前55年~公元410年

公元前55年與54年:朱利葉斯·凱撒首次率軍入侵不列顛

公元43年,羅馬皇帝克勞迪厄斯率軍征服不列顛【羅馬人在不列顛島設置了行省,不列顛島被分為 軍事 區(西北部山區)與行政區(東南部平原區)兩部分.羅馬人實際上只控制了行政區,北部的蘇格蘭與西部的威爾士仍在凱爾特人的手中,羅馬人為了防備他們的反抗不得不修建了「哈德良長城」】

中古時期英國

盎格魯-薩克遜英國與七國時代(約440年—850年)與丹麥律法施行區時期(850年—1066年)

4~5世紀,羅馬帝國日漸衰落,逐漸放棄對不列顛的控制,羅馬人從407年開始撤兵,至442年全部退走,結束對不列顛400年的統治.

597年:聖·奧古斯丁到達不列顛,使當地人昄依

7世紀,開始形成封建制度,許多小國並成七個王國,爭雄達200年之久,史稱「盎格魯—撒克遜時代」.

829年威塞克斯國王愛格伯特統一了英格蘭.

832~860年:肯尼斯·麥克阿爾平統一皮克特人和蘇格蘭人

8世紀末遭丹麥人侵襲,1016年至1042年為丹麥海盜帝國的一部分.其後經英王短期統治.

諾曼底王朝:1066~1154

1066年:諾曼底公爵威廉征服英格蘭

1086年:發布《末日審判書》

金雀花王朝:1154~1399

1154年:亨利二世繼承王位,金雀花王朝開始

1215年:英王約翰被迫簽署由封建貴族提出的《大憲章》

13世紀初: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創立

1277~1288:英格蘭征服威爾士

1337~1453:英法"百年戰爭",英國先勝後敗.

1387~1394:喬叟寫作《坎特伯累 故事 集》

【公元13世紀—15世紀, 資本主義 萌芽.】

蘭卡斯特王朝:1399~1461

1413年:蘇格蘭第一所大學聖安德魯斯大學成立

1455~1487年:約克家族與蘭卡斯特家族之間的"紅白玫瑰戰爭"

約克王朝:1461~1485

1477年:威廉·卡克斯頓出版印刷第一本書 【玫瑰戰爭時期(1399年—1485年)】

都鐸王朝:1485~1603(近代英國開始)

1485年:亨利七世即位

【15世紀中葉,30年的玫瑰戰爭導致都鐸王朝建立,獲勝方南方大地主和新貴族的代表亨利·都鐸加冕為王,是為亨利七世.都鐸王朝正值資本主義在英國初升時期,產生了兩位有名君主:亨利八世,為子嗣和婚姻問題與羅馬教庭宣布決裂,成立英國國教(即聖公會);伊麗莎白一世(1558~1603)確立了英國的海上霸權,正值文藝復興時期,出現了莎士比亞.蘇格蘭國王詹姆斯四世被伊麗莎白指定為繼承人,1603年,詹姆斯登上英格蘭國王的寶座,成為詹姆斯一世,開始了斯圖亞特王朝的統治,這為100年後(1707年)蘇格蘭與英格蘭正式合並創立了條件.】

1536年:英格蘭與威爾士合並

1558年: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即位,統治英國達45年之久

1564年:莎士比亞誕生

1588年: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樹立海上霸權.【英國在1588年英西海戰中的勝利,是一次以弱勝強的勝利,它 再一次顯示了在王權統治下的民族國家的力量.長期處在歐洲主流 文明之外的島國,第一次以強國的姿態向歐洲大陸發出了聲音,並 迅速進入世界海洋霸權和商業霸權的爭奪中心.】

斯圖亞特王朝1603~1714

1603年:80歲的伊麗莎白一世去世了.

蘇格蘭王詹姆士六世加冕成為英格蘭的詹姆士一世,統一了英格蘭和蘇格蘭

1620年:對新教徒的鎮壓激化,一批新教徒乘"五月花號"抵達美洲

1628年,《權力請願書》

1628年,解散議會

1640年,英國在全球第一個爆發資產階級革命,成為資產階級革命的先驅.

1642~1651年:英國內戰爆發

1649年:查理一世(詹姆士一世的兒子)被處決(1.30),克倫威爾宣布共和政體(5.19)

1660年:(查理二世)王朝復辟 【詹姆斯二世(查理二世兒子)繼承王位,後被罷黜.】

1676年:格林尼治天文台設立

1679年,人身保護法 ;托利黨成立(1833年改稱現名)

1685年: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定律

1687年,牛頓出版《 自然 哲學的 數學 原理》

1688~1689年:光榮革命,確定了君主立憲制.瑪麗二世(詹姆斯二世女兒)執政.

1694年:英格蘭銀行成立

1698年:倫敦 股票 交易所成立

1707年:英格蘭、蘇格蘭合並,形成"大不列顛王國"

漢諾威王朝:1714~1917

1714年,王位傳給查理一世的外甥家族、德國的漢諾威王室.接著是喬治一世、二世、三世、四世執政.喬治三世在位期間,美國獨立,英國擊敗拿破崙.

1721~1742年:羅伯特·華爾波爾成為英國第一任首相

1727年,牛頓去世

1760~1830年:工業革命

1763年,結束英法七年戰爭

1775~1783年:美國獨立戰爭

18世紀後半葉至19世紀上半葉,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完成工業革命的國家.

19世紀是大英帝國的全盛時期

1801年:合並愛爾蘭,"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成立

1815年,英國威靈頓公爵在滑鐵盧擊敗了拿破崙

1837年:維多利亞女王即位【1837—1901年,維多利亞女王執政,英國的黃金時代,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工業國,在生產及貿易方面躍居世界首位,到處推行炮艦政策,奪取海上霸權,侵佔殖民地,搜刮別國財富.大英帝國稱霸世界,在海外統治的地域遍及歐、亞、非、美、澳各洲,號稱「日不落帝國」.】

1859年:達爾文發表《物種起源》

1900年,勞工代表委員會成立(1906年,改工黨)

1901年:維多利亞女王逝世

1911年,議會法

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衰敗

1919年,喬治五世將漢諾威王朝改為溫莎王朝.現在的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就是溫莎王朝的第四代君主.

溫莎王朝1917~

1920年設立北愛蘭郡

1921年:愛爾蘭獨立

1928年:弗萊明發現青黴素

1931年頒布威斯敏斯特法案,被迫承認其自治領在內政、外交上獨立自主,大英帝國殖民體系從此動搖.

1939~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經濟實力大為削弱, 政治 地位下降.

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相繼獨立

1949年,議會法

1952年,伊麗莎白女王二世加冕

1988年3月,自由民主黨

20世紀60年代,英帝國殖民體系瓦解.

1973年1月加入歐共體.
英國歷史大事年表
都鐸王朝:1485~1603(近代英國開始)

1485年:亨利七世即位

【15世紀中葉,30年的玫瑰戰爭導致都鐸王朝建立,獲勝方南方大地主和新貴族的代表亨利·都鐸加冕為王,是為亨利七世。都鐸王朝正值資本主義在英國初升時期,產生了兩位有名君主:亨利八世,為子嗣和婚姻問題與羅馬教庭宣布決裂,成立英國國教(即聖公會);伊麗莎白一世(1558~1603)確立了英國的海上霸權,正值文藝復興時期,出現了莎士比亞。蘇格蘭國王詹姆斯四世被伊麗莎白指定為繼承人,1603年,詹姆斯登上英格蘭國王的寶座,成為詹姆斯一世,開始了斯圖亞特王朝的統治,這為100年後(1707年)蘇格蘭與英格蘭正式合並創立了條件。】

1558年: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即位,統治英國達45年之久

1564年:莎士比亞誕生

1588年: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樹立海上霸權。【英國在1588年英西海戰中的勝利,是一次以弱勝強的勝利,它再一次顯示了在王權統治下的民族國家的力量。長期處在歐洲主流文明之外的島國,第一次以強國的姿態向歐洲大陸發出了聲音,並迅速進入世界海洋霸權和商業霸權的爭奪中心。】

斯圖亞特王朝1603~1714

1603年:80歲的伊麗莎白一世去世了。

蘇格蘭王詹姆士六世加冕成為英格蘭的詹姆士一世,統一了英格蘭和蘇格蘭

1620年:對新教徒的鎮壓激化,一批新教徒乘"五月花號"抵達美洲

1628年,《權力請願書》

1640年,英國在全球第一個爆發資產階級革命,成為資產階級革命的先驅。

1642~1651年:英國內戰爆發

1649年:查理一世(詹姆士一世的兒子)被處決(1.30),克倫威爾宣布共和政體(5.19)

1660年:(查理二世)王朝復辟【詹姆斯二世(查理二世兒子)繼承王位,後被罷黜。】

1676年:格林尼治天文台設立

1679年,人身保護法;托利黨成立(1833年改稱現名)

1685年: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定律

1687年,牛頓出版《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

1688~1689年:光榮革命,確定了君主立憲制。瑪麗二世(詹姆斯二世女兒)執政。制定《權利法案》

1694年:英格蘭銀行成立

1698年:倫敦股票交易所成立

1701年:制定《王位繼承法》

漢諾威王朝:1714~1917

1714年,王位傳給查理一世的外甥家族、德國的漢諾威王室。接著是喬治一世、二世、三世、四世執政。喬治三世在位期間,美國獨立,英國擊敗拿破崙。

1721~1742年:羅伯特·華爾波爾成為英國第一任首相

1727年,牛頓去世

1760~1830年:工業革命

1775~1783年:美國獨立戰爭

18世紀後半葉至19世紀上半葉,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完成工業革命的國家。

19世紀是大英帝國的全盛時期

1814年:史蒂芬遜發明火車

1815年,英國威靈頓公爵在滑鐵盧擊敗了拿破崙

1825年:火車運行、第一次經濟危機發生

1837年:維多利亞女王即位【1837—1901年,維多利亞女王執政,英國的黃金時代,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工業國,在生產及貿易方面躍居世界首位,到處推行炮艦政策,奪取海上霸權,侵佔殖民地,搜刮別國財富。大英帝國稱霸世界,在海外統治的地域遍及歐、亞、非、美、澳各洲,號稱「日不落帝國」。】

1840年:發動 鴉片戰爭

1842年:與中國簽訂《南京條約》

1856年: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

1858年:與中國簽訂《天津條約》

1859年:達爾文發表《物種起源》

1860年:與中國簽訂《北京條約》

1900年,勞工代表委員會成立(1906年,改工黨)參與八國聯軍侵華

1911年,議會法

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衰敗

溫莎王朝1917~

1928年:弗萊明發現青黴素

1931年頒布威斯敏斯特法案,被迫承認其自治領在內政、外交上獨立自主,大英帝國殖民體系從此動搖。

1939~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經濟實力大為削弱,政治地位下降。

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相繼獨立

1949年,議會法

20世紀60年代,英帝國殖民體系瓦解。

1973年1月加入歐共體。

1982年4月到6月間馬爾維納斯群島戰爭

1991年1月17日~2月28日:海灣戰爭

1997年:中國收回香港。

1999年:南聯盟戰爭

2001年10月7日美國發動阿富汗戰爭

2003年3月20日伊拉克戰爭爆發

看了 英國的歷史大事年表 的人還看了:

1. 歐洲歷史大事年表

2. 中外歷史大事年表

3. 高中歷史大事年表

4. 世界近現代歷史事件

5. 中國歷史知識

❼ 英國工業革命是怎麼回事

英國工業革命首先從輕工業部門中的棉紡織業開始。因 為棉紡工業是新興工業,受舊習慣的束縛較少,容易採用先 進技術;而且棉紡工業比較集中,不象毛紡工業那樣分散, 因而比較容易改變為大機器生產。

1733年,機械師凱伊發明飛梭,使織布速度大為加快, 棉紗頓時供不應求,引起了紡織工業各個環節的連鎖反應。 1765年,紡織工人哈格里夫斯創造了手搖"珍妮紡織機”,同時可以紡出十六至十八根紗線。但是紡出的紗細而易斷。 過了四年,鍾表匠阿克萊特又製造了水力紡紗機,紡出的紗- 結實但較粗。後來工人克隆普頓吸取了兩種紡紗機的優點, 發明了 “騾機” 它可以同時轉動三、四百個紗錠,紡出的 紗既細又結實。紡織環節的重大突破,把織布又拋到了後面。 1785年,卡特萊特又發明了水力織布機,提高織布效率四十 倍,隨即出現了大規模的織布工廠。

又過了好多年,到十七世 紀後半期,法國物理學家帕蒂初步進行了蒸汽機的的試制。 後來,在1698年,英國德封郡的神士薩浮里發明了有使用價 值的蒸汽抽水機,被用來柚取礦坑裡的積水。蒸汽抽水機耗 費燃料很多,使用起來也不安全。

1705年,英國人鍛工紐科 門和玻璃工考利共同研製成能夠從深井裡抽水的蒸汽機,叫 做紐科門蒸汽機。瓦特正是在紐科門蒸汽機模型基礎上進行 研製和改進的,17 6 5年製造的蒸汽機比紐料門蒸汽機的效率 嗇兩倍.後來,瓦特又不斷改進他的機器,使它能夠帶動各 種工作憶的蒸汽動力機,這就是萬能蒸汽機。當然,早於瓦 特20年,依國技師巴祖諾夫創造了世界上第一加工廠使用的 蒸汽枇,實踐證明效果良好。但是在農奴制的俄國,手工勞 動很便宜,蒸汽機沒得到廣泛採用。

這樣,從18世紀60年代 起瓦特屢次改良蒸汽機,到1784年,他終於取得構造完備的 蒸汽機的專利權。這種蒸汽機在應用的時候,沒有忽冷忽熱 的現象,耗費原料又少,先後被好多工廠採用,並且被推廣 到其它工業部門。

使用蒸汽動力的工廠就在英國紛紛 出 現 T o到19世紀30年代,單是蘭開夏一個郡就擁有814台蒸汽 機。由亍蒸汽機的出現和廣泛使用,引起了冶金,采礦、交 通運輪.機械製造等一系列變革。英國技術革命開始於18世紀,完成於19世紀三、四十年代,前後歷時七、八十 年。繼英國之後,法、美、德等國也在18世紀末到19世紀上 半期先後開始了工業革命。

這場技術革命的過程,就是以自然力代替人力,自覺應用自然科學的過程。社會對技術的需 要把科學推向前進,自然科學的基礎理論指導技術改革,把 科學知識應用到生產過程,構成為直接生產力。

閱讀全文

與20世紀四十年代英國發生了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大學gpa多少算優秀 瀏覽:11
印度哪個國家的錢最多 瀏覽:622
印度長河是什麼河 瀏覽:948
買的咖喱怎麼沒印度的好吃 瀏覽:721
伊朗為什麼不更新疫情數據 瀏覽:603
印尼黃金椰蒂有什麼功效 瀏覽:75
伊朗新增肺炎病例多少例 瀏覽:118
印度港口是哪裡 瀏覽:20
去印度坐船吃什麼 瀏覽:162
越南打電話用什麼流量好 瀏覽:826
中國電信聯通專線哪個好 瀏覽:528
中國水產品運輸是哪個公司 瀏覽:504
伊朗電影為什麼 瀏覽:277
伊朗做了什麼讓美國退出 瀏覽:571
中國哪個地方的女生結婚不要彩禮 瀏覽:937
伊朗貨幣匯率是多少 瀏覽:44
中國斑羚數量多少 瀏覽:214
越南怎麼說啊不行 瀏覽:287
中國高鐵路程平均年增加多少 瀏覽:51
英國什麼牌子的拖鞋好 瀏覽: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