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道光帝都不知道英國在哪兒,竟想納23歲女王為妃,後來怎樣了
一說到清朝,很多人都會覺得清政府腐敗無能,的確在道光那會兒的時候,清朝就已經不太平了,國外一心一意的在搞工業革命,日本也在明治維新,而西班牙和荷蘭開始把目光盯向了我國的台灣,可照樣沒有人清醒過來,整個清朝的官員都把自己當成是天朝上國族純,繼續做著美夢,但他們都不知道,外面在發生著改變,而他們嘴裡的蠻人也早就發展到強盛的地步。
而他手底下那些官員,為了討好他也跟著阿諛奉承,而且當他知道英國是女王的時候,他還想著要把這個女王納入自己的後宮當妃子,多麼可笑的一個想法,而且還夢想著自己能把英國給拿下,然後讓他們每年都給清朝進貢,只是可惜他這個美夢是無法實現的,最後英國讓他簽下《南京條約》,丟了清朝祖先的臉。
② 英國使臣覲見道光,道光問了哪三個問題,他還想娶英女王
第一個問題是英國的地理位置在哪?第二個問題是去往英國可以步行嗎?第三個問題是維多利亞已經結婚了嗎?從這三個問題中,我們可以很明顯地看出道光帝深受“閉關鎖國”政策的毒害。
由於我國古代實行了“閉關鎖國”的政策,所以我國對其他國家的情況一概不知,甚至其他國家已經開始工業革命了,我國仍處於封閉狀態。雖然鄭和下西洋給我國古代君王帶來了一些其他國家的信息,但是鄭和經過的國家全是落後國家,完全沒法和我國進行比較,所以我國古代的君王一直都被蒙在鼓裡,清朝的道光帝就是一個例子。03、維多利亞已經結婚了嗎?
之前道光帝已經在使者們的口中得知英國的女皇是維多利亞,他還在納悶:怎麼英國的統治者是個女人?因為在他心裡,一個國家的統治者一般都是中年男子,所以他才問了這個問題,在他的潛意識里,他有意將維多利亞納入後宮,英國使者們實在不知道該如何向道光帝解釋,他們便匆匆告辭了。
③ 為什麼道光皇帝會懼怕英吉利
作為大清帝國一國之君的道光帝,作為積極支持林則徐禁煙、並且抵抗英國侵略的大清最高統治者愛新覺羅?F寧此時卻害怕了。
這位萬聖之尊並不被英軍大張旗鼓的人侵所嚇倒。雖然英軍在裝備上要強於清軍,但在林則徐、關天培等抗英將領的率領下,連日的血戰也沒能打開廣州的城門。真正讓道光感到空前恐懼的,是定海之戰。
僅僅是兩代之前,也就是乾隆帝在位的時候,英吉利還只是國人眼中的化外蠻荒之地。一則故事能充分地說明這點:法蘭西使者前往京城,向乾隆尋求兩國之間的貿易往來。而乾隆帝卻沒聽說過法蘭西。輕蔑地認為:「什麼法蘭西、比利時,都不過是英吉利窮得活不下去了,又不好意思總相求於我閏,換個名字罷了。」
當然,這只是個故事。實際上乾隆與法國大革命期間的波旁政府關系十分密切,不可能不知道法蘭西和英吉利有什麼區別。但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閉關鎖國的清王朝與世界之間的差距所在。
正是這種日益加深的差距,讓道光帝從最開始的積極禁煙與迎戰,變得開始懦弱退讓。定海一戰所導致的空前浩劫,徹底摧垮了?F寧的自信,讓他開始畏英如虎。
定海失陷後,清政府內部出現了兩種不同的聲音。一種是以穆彰阿、琦善等滿族貴族為代表的主和派。在他們眼裡,英軍船堅炮利,武器先進,憑著朝廷現有的武力,根本不是西方列強的對手,不可能戰勝,因此即使是作出一些必要的妥協,也要絕對避免與其發生沖突。另一種則是以林則徐等人為代表的主戰派。作為開眼看世界的第一批人,他們對兩國軍力的對比有著相對客觀的認識,從這一點上來說,與英軍戰場相見,並非所願。不過要是上升到整個中華民族利益的層面上,這些愛國人士便無法容忍外國浸略者憑借著強大的武力在中國肆無忌憚,將中圍主權肆意踐踏,唯有團結一心,抵抗外侮,方能保住大清的江山。在此基礎上,主戰派提出了一系列可行方案,他們認為,只要將中國的有利條件充分利用起來,將侵略者趕出中國的領域並不是痴人說夢。在虎門銷煙時,林則徐就曾向西方列強庄嚴地表示:「我們不怕戰爭。」
政府內部兩種截然相反的對待英國武裝侵略的態度,哪一種能成為清政府的對英方針,決定權還應該由作為手握大清帝國最大權力的道光帝來行使。
道光帝雖有心再造大清盛世,但終究在日漸衰敗的國家面前無力回天。一方面,他仍然對?父乾隆時期的鼎盛記憶猶新,祖業的衰敗並不是他所希望看到的,而是想要在這個位置上有所作為,扭轉嘉慶時期的不利局面,再造盛世的輝煌;而另一方面,他卻在世界范圍內的大革命風暴中無動於衷,甚至是毫不掛懷,依舊沉浸在「天朝上國」的幻夢之中:對於工業革命掀起來的科技迅猛發展風暴,他也毫無了解的興趣,認為那隻是化外野蠻之民的奇技淫巧罷了。世界范圍內的巨變,壓根不是他所在意的。他唯一不知道的是,閉關鎖國的清王朝早已遠遠落後於時代。
內,腐敗叢生,民生哀怨;外,鴉片槍炮,強權外交,紛至沓來。清王朝危機四伏'面對著政府內部運轉不良、財政人不敷出、清兵孱弱不堪的現狀,面對著鴉片戰爭節節失利、大好山河寸寸淪喪的局面,道光帝唯一能做的就是勉力維持一個看起來天下太平的表象,最起碼,也要做到祖輩浴血打下來的江山不淪喪在他的手中。不求有功,仍然對祖父乾隆時期的鼎盛記憶猶新,祖業的衰敗並不是他所希望看到的,而是想要在這個位置上有所作為,扭轉嘉慶時期的不利局面,再造盛世的輝煌;而另一方面,他卻在世界范圍內的大革命風暴中無動於衷,甚至是毫不掛懷,依舊沉浸在「天朝上國」的幻夢之中3對於工業革命掀起來的科技迅猛發展風暴,他也毫無了解的興趣,認為那隻是化外野蠻之民的奇技淫巧罷了。世界范圍內的巨變,壓根不是他所在意的。他唯一不知道的是,閉關鎖國的清王朝早已遠遠落後於時代。
內,腐敗叢生,民生哀怨;外,鴉片槍炮,強權外交,紛至沓來。清王朝危機四伏面對著政府內部運轉不良、財政入不敷出、清兵孱弱不堪的現狀,面對著鴉片戰爭節節失利、大好山河寸寸淪喪的局面,道光帝唯一能做的就是勉力維持一個看起來天下太平的表象,最起碼,也要做到祖輩浴血打下來的江山不淪喪在他的手中。不求有功,但求無過。
在這種心態下,道光帝對有可能威脅到統治的變亂十分恐懼。從很早開始,他便提出了所謂的「天朝體制斷不可失,外夷釁端斷不可啟」的對外原則。而他對林則徐禁煙的大力支持,也只是因為鴉片輸入,白銀外流,出超變入超,讓本已不復當年之局的財政變得更加捉襟見肘。同時,日益廢弛的軍隊已毫無戰鬥力可言,一旦戰事突起,道光帝就不得不面對無御敵之兵的尷尬。這種局面有損於天朝體制事小,危及清王朝統治的情況卻是天大的事。而且,道光把禁絕鴉片看得很簡單,以為禁煙之舉引起的只是鴉片販子的反抗。
以一個國家之力,對付幾個鴉片販子還不是小菜一碟?總不至於引起大規模的戰爭。他所不知道的是,鴉片貿易並不只是區區幾個鴉片販子的私人行為,在這囂張的背後,是英倫三島的官方支持,是英國女王維多利亞手中的東印度公司對財富的貪婪。對英吉利來說,對華鴉片貿易是打開中國市場的一塊敲門磚,也是扭轉多年以來對華貿易逆差局面的唯一方法。古老的東方帝國之富庶早已傳遍世界,誰都垂涎於這塊肥肉。一旦打開中國的大門,那麼對於本國的經濟發展來說,將起到一個質的飛躍:曰後的事實也證明了確是如此。
從一副高傲的姿態,到抱有一絲僥幸心理,再到信心的徹底粉碎,道光帝所經歷的心路之變,已足矣摧毀他那根粗大的神經。在他的眼裡,英吉利已經不是那個蠻荒之地,而是地獄來的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