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越南戰爭,為何英法都堅決不參戰
自二戰以後,英國和法國損失慘重,法國在越南戰爭上已經輸過一次,所以盡管是由美國接手,但是面對中國和蘇聯的援助是根本打不贏的,英語自從二戰以來,可以說是,到了最低谷的時期,殖民地丟失,國內損失慘重,根本無力投入越南戰爭中。
雖然英國和法國,面對強有力的美國,一直是保持著順從的態度,但是對於這次越南戰爭,法國是不敢出手,失敗只會更拖自己的後腿,英國方面是不能打,面對慘淡的軍工業,百姓也都要求和平安康的生活。
❷ 柯林頓對越南戰爭的看法是如何轉變的
對於越南戰爭,柯林頓的看法前後不一致。在喬治敦大學期間,由於在國會兼職,柯林頓並未顯示出積極的反戰情緒。
到英國後,隨著對美國外交政策的深人了解,他的反戰情緒也越來越激烈,並參加了許多反戰示威活動。與此同時,他的內心感到十分矛盾和痛苦,盡管他反對戰爭,但另一方面卻不想違背自己的祖國。
當時,由於派往越南的軍隊越來越多,美國政府開始了大批徵兵計劃,在國外的留學生也在應征之列。
1969年春夏之交,柯林頓收到一份徵兵通知,他同阿肯色州的地方徵兵部門取得聯系,毫不猶豫地表示願意參軍。
❸ 美國發動越南戰爭英國參與了嗎
英國沒有參加
❹ 求越南戰爭北越以及其支持國和南越以及其支持國家,感激不盡
北越陣營:
越南人民軍和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1176000人死亡(最高估計)、600000人受傷。
中國:參戰17萬人(1979年),1146人死亡,60000受傷。
蘇聯:參戰3000人,16人死亡。
南越陣營
美國:參戰650000人,58220人死亡、303635人受傷、1687人失蹤。
越南共和國(南越):120萬軍隊;220357人死亡(最低估計)316000人死亡(最高估計)、1170000人受傷。
韓國:參戰53000人,5099人死亡、10962人受傷,4人失蹤。
澳大利亞:參戰7672人,521人死亡、3000人受傷。
泰國:參戰10450人,1351人死亡、5000人受傷。
紐西蘭:552人參戰、37人死亡,187人受傷。
中國台灣:參戰人數不詳;1人死亡。
寮國王國30000人死亡,受傷不明。
美國的太平洋盟國,包括日本、菲律賓等國家,以及當時的國民黨當局或多或少皆有間接介入戰役。
美國亦曾要求英國派遣一支1500人的尼泊爾雇傭兵部隊參加越戰,但遭到了英國的拒絕。原因是英國在蘇伊士運河戰爭中失敗後,當時的英國政府的外交政策是,盡量避免在國際上直接參與任何沖突。
美國在歐洲的另一個盟國聯邦德國,由於憲法嚴格限制其向海外派兵參與沖突,這次找到了繞過憲法禁令的機會。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政府迴避在國內對這一問題進行公開討論,應美國政府的要求,瞞著老百姓,於上世紀60年代中期秘密地向越南派出了2500名德國軍人,包括120名飛行員,這些飛行員駕駛美國空軍飛機直接參加了對越南的軍事行動。
越南戰爭發生在1955年至1975年之間,又稱為第二次印度支那戰爭, 其本質是美國等資本主義陣營國家支持的南越(越南共和國)對抗由蘇聯和中國等社會主義陣營國家支持的北越(越南民主共和國)和「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的一場戰爭。發生於冷戰時期的越南(主戰場)、寮國、柬埔寨。
越戰是二戰以後美國參戰人數最多、影響最重大的戰爭,最後美國在越南戰爭中失敗。越南人民軍和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最終推翻了越南共和國,統一了越南全國。
越南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是法國的殖民地,第二次世界大戰進行中則被日本佔領。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後,胡志明領導的越南獨立聯盟(越南共產黨)在越南北方城市河內市建立越南民主共和國。法國則支持越南末代皇帝保大皇帝在越南南方城市西貢市建國。為爭奪對越南全國的主權,越南民主共和國和法國進行了長達10年的戰爭(1945年—1955年國際社會稱為第一次印度支那戰爭,越南稱為抗法救國戰爭,中國稱為援越抗法戰爭,法語稱為:la guerre de Vietnam)。1954年在中國的軍事援助下,越南民主共和國在奠邊府戰役中贏得對法國國防軍的決定性勝利,法國撤出越南民主共和國。根據瑞士日內瓦會議(1954年)的決議,越南暫時以北緯17度線分裂,越南民主共和國由越南共產黨執政,越南南方在越南末代皇帝保大皇帝的統治之下。1955年吳廷琰在西貢市發動政變,建立越南共和國(南越)。瑞士日內瓦會議(1954年)規定,統一國家的選舉定於1956年7月舉行,但是這場選舉從來沒有舉行。
在冷戰的環境中,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開始將東南亞國家聯盟看成冷戰中潛在的關鍵戰場,美國政府害怕資本主義民主選舉將使社會主義的影響進入越南共和國政府,因此越南共和國得到美國的支持,吳廷琰在越南共和國實行美式民主、法治的資產階級執政,這也使越南民主共和國走上推翻越南共和國之路。越南民主共和國實現了大規模的土地改革,將土地分發給農民,引起了越南共和國人民的恐慌。
❺ 當年美國發動越南戰爭的原因,還有參與戰爭的國家
英國是美國的忠實盟友。但在越戰期間,英國卻一再拒絕美國讓其派兵的請求。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越南戰場沒有英國兵 1964年秋,在越南人民軍的頑強抵抗下,美國在越南戰場顯得力不從心。當時的美國總統約翰遜便呼籲其盟國向越南戰場派兵支援美軍作戰。首先響應美國號召的是奧地利和紐西蘭兩國。在美國的壓力下,加拿大也不得不派出數千名軍人,並被編入美軍。 出人意料的是,美國的親密盟友英國這次卻表現出與眾不同的立場。1961年春天,美國國務卿就提出讓盟國組成一支聯軍進入南越「履行國際義務」,但英國卻沒有支持美國的這一想法。原來英國人對1956年蘇伊士運河戰爭中,美國逼迫英國撤軍的事,還懷恨在心。 到了1965年初,局勢發展不利於美國,於是美國再次向英提出派兵的建議。1966年美國政府曾哀求英國:哪怕向越南派出1個由1500人組成的廓爾喀僱傭旅也行,因為廓爾喀人十分擅長反游擊戰。雙方經長時間談判,沒有結果。最後,美國降低標准,要求英國允許廓爾喀人加入美軍直接參戰,但即使這樣英國也沒有同意。 法國跟美國對著干 當時,美國的歐洲盟國,西德、荷蘭、比利時、希臘、丹麥和土耳其等都派兵或醫療隊參加了越戰。不過,當時最令美國頭疼的就是法國。法國在越戰問題上一直和美國對著干,因此多次受到美國領導人的排擠,並將其從盟國中清除。美國本想以北約的名義與越共開戰,就是因為法國的反對才放棄了這一打算。 除了歐洲盟國外,美國政府開始要求亞洲盟友向越南派兵。美國政府向韓國、菲律賓、泰國和台灣(後來由於美國害怕這一舉動有可能促使中國直接參戰,因此放棄要台灣派兵的要求)等亞洲盟友游說、施壓。韓國積極響應了美國的號召,在整個越戰期間,韓國先後派出了近30萬名軍人。 參戰仆從國結局悲慘 由於越戰造成的損失是巨大的,尼克松政府不得不從越南狼狽撤軍。而與美國一起參戰的其他仆從國結局也都挺悲慘:泰國發生了軍事政變,政府被推翻;而菲律賓「向左轉」,最終要求美國從該國撤出軍事基地。奧地利和紐西蘭也發生了社會動盪。 越戰的一大後果就是,美國組建的東南亞條約聯盟組織解體,其對東南亞的影響力遭到沉重打擊。
❻ 美國越南戰爭有香港人參戰嗎
尚未知道,還沒有相關數據以及信息顯示及證實。據民間有參與者說,正規戰役似乎沒有。但,有不少的直接參與後勤支援及提供消息者無數。主要以地形地貌,以及當地華人提供的情況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