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英國在征服者威廉加冕後如何深化封建制度的封建制度在英國又是如何消亡的呢
征服者威廉的征服,對歷史影響最大的是,使英國自羅馬帝國時代以來再次被捲入了歐洲中心地區的復雜關系中(此前征服英國的,不過是文明程度比英國還落後的諾曼人),由於英王在法國擁有領地,英法兩國王室成為一對剪不斷,理還亂的冤家,此後數百年中兩國的交流和碰撞成了西歐政治生活的主題之一。這次征服改變了英格蘭的歷史進程,甚至連英語都發生了改變,大量新的詞彙加入到英語中。他將許多新事物帶入了這個孤島,如陪審制度,後來英國法律自成體系,就是以此發端的。
威廉一世將諾曼底傳統的集權統治和軍事立國帶入了英國,是英國歷史上一大轉折。在此之前,英國一直是被入侵,被征服的對象,而從他開始,英國轉守為攻,以後的戰爭主要只在別人的國土上進行,盡管此兩項傳統在英國以後的發展中逐漸淡化了。在評價威廉的重要影響時,人們首先不應忘記,如果沒有威廉,諾曼人對英國的征服就不可能發生。威廉不是王位的自然繼承人。離開他的個人能力和野心,諾曼人既無理由也無能力征服英國。自從羅馬人在威廉1000年前征服英格蘭後,英格蘭從未受到過來自法國的侵略。威廉之後的10個世紀中,法國(或其他地方)對英國的侵犯無一成功。問題在於威廉征服英國後,其統治英國的效率如何?諾曼底入侵者的人數並不多,但他們對英國歷史產生了巨大影響。諾曼人統治前的五六百年中,英國反復遭到盎格魯-撒克遜人和斯堪的那維亞人的進犯,其文化基本上是日耳曼型的。諾曼人雖是斯堪的那維亞半島上維京人的後裔,但他們的語言和文化是屬於法蘭西型的。因此,威廉征服英國,使英格蘭文化同法國文化發生緊密的聯系(今天,這是一件十分自然的事,但在威廉一世之前的幾百年間,英格蘭文化大多隻同北歐文化接觸)。其結果是,法蘭西文化同盎格魯-撒克遜文化在英國融為一體。如果沒有威廉,這種融合不會發生。威廉將當時先進的封建主義帶入了英國。諾曼底國王與之前的英國國王不同,他親自指揮一支幾千人的武裝騎士隊伍,按中世紀的標准,這是一支強大的軍隊。諾曼人善於行政管理,使英國政府成為當時歐洲最強大和最有效率的政府。有趣的是,威廉的征服促進了英語的發展。大量新的詞彙加入到英語之中。實際上,在現代英語字典中,起源於法語和拉丁語的詞彙,多於源於盎格魯-撒克遜的詞。而且,就在威廉征服英國的三四百年間,英語語法變化很大,在很大程度上朝著簡化的方向發展。今天的英語,可能同低地德語和荷蘭語沒有多大差別。這是惟一一個由於個人原因而出現一個大語種的例子(值得一提的是,英語無疑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語言)。也許會有人提及威廉征服英國對法國產生的影響。在征服後的三四百年間,英國和法國進行了長時間的戰爭(由於英國國王源於法國,因此他們在法國擁有大片土地)。這些戰爭可直接追溯到威廉征服英國。而在1066年以前,英法之間,幾無戰爭。在本質上,英國在很多方面不同於所有的歐洲大陸國家。英國以其所建立的龐大帝國和民主制度,對世界其他地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不列顛政治發展史上,威廉的活動產生過多大的影響?歷史學家不同意現代民主制讀起源於英國而不是德國的說法。但英國的文化和制度,是盎格魯-撒克遜和諾曼人的融合體,這種融合應歸功於威廉征服英國。誠然,威廉征服英國後的100年中,英國並沒有出現寶貴的民主制度,這是事實。但對於大不列顛帝國的形式,威廉的影響則尤為重要。1066年以前,英國不斷受到外族入侵,1066年以後,情況正好相反。原因在於威廉建立起了強大的中央政府,而這種政府被後繼者所擁護。由於有政府指揮的軍事力量,英國再也沒有受到過外族入侵。相反,它不斷進行海外擴張,這使英國必然比其他歐洲國家得到更多的殖民地。當然,不能把英國後來的發展全部歸功於威廉。但威廉征服是英國後來發展的間接動因。因此,從長期來看,威廉的影響是巨大的,要大於後來的伊麗莎白一世和維多利亞女王。
②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原因、主要領導人、革命經過、特點和影響
原因:封建專制嚴重阻礙資本主義的發展
主要領導人:克倫威爾
革命經過:
(1)導火線:蘇格蘭人民起義。克倫威爾
(2)革命戰爭階段
①革命開始於1640-1642年議會斗爭,資產階級、新貴族控制下的下議會要求限制王權,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開始。
②1642-1649內戰期間。克倫威爾率領的議會軍在納西比戰役,馬斯頓荒原戰役中擊潰王黨軍。
③1649年,查理一世被處死,英國成立了共和國。
(3)1660年,斯圖亞特封建王朝(查理二世)復辟。
(4)1688年,支持議會的輝格黨人與部分托利黨人邀請詹姆士二世的女兒瑪麗和時任荷蘭奧蘭治執政的女婿威廉(後來的瑪麗二世和威廉三世)回國執政,發動宮廷政變,推翻斯圖亞特王朝封建統治,建立了資產階級新貴族的統治,史稱「光榮革命」。
(5)1689年,頒布《權利法案》標志君主立憲制的資產階級統治確立。
特點:沒有流血的戰爭
影響:英國資產階級通過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專制,確立了自己的統治地位,為發展資本主義掃清了道路,推動了世界歷史的進程。
希望可以幫到你、
③ 英國的封建制度具體怎麼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我用我自己組織的語言簡單說明下,希望對你有幫助。
英國的封建專制之所以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展是因為:
第一,封建制的剝削方式是將國家的整體財富集中到君主或者說是皇室,而君主的財富積累不是以將所得財富用於投資實業,促進經濟的再發展為目的。而資本主義的經濟房展方式是用所得財富進行再次投資,將所得利益最大化,進而促使國家經濟的整體蓬勃發展,增加國家整體的財富。
第二,封建制度政治環境不利於資本主義的發展,經濟和政治是相輔相成的共同體,封建制維護的是封建主的利益,在國家意志維護某個群體利益的時候必然會損害其他群體。
第三,新生資產階級的財富積累極大的威脅到皇權對於國家的控制,封建君主也必然要對資產階級進行打壓,資產階級希望在政治上改變現狀的夙願也必然不能被滿足,進而影響資產階級對實業投資的積極性,影響經濟的整體發展速度。
④ 英國的資產階級革命給英國帶來什麼樣的變化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推翻了英國的封建主義制度,為英國帶來了君主立憲制,同時也使得英國的政治從人治變成了法治。
1640年到1688年,英國爆發了資產階級革命,這場革命被稱為「光榮革命」。爆發革命的主要原因是當時英國執政國王查理一世行事荒誕,肆意壓榨群眾,惹得天怒人怨,進而引發暴亂。
英國的工業革命的勝利不僅推進了當時英國社會的進步,對世界各地影響巨大。如革命的勝利讓歐洲和北美洲同樣受壓迫的勞動人民看到了勝利的希望,紛紛發起革命,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世界其他區域的改革進程。
⑤ 中世紀英國封建制度與中國封建制度的差異,以及該差異對兩國現代發展的影響
中世紀的英國是封建領主制,中國是大一統的專制主義鍵碼中央集權制度。歐洲的資本主義就是在封建領主制的社會里誕生的。
封建領主制的領主有各自的地盤,但都處於小國寡民狀態,歐洲有一些工商業比較發達的城市,如義大利的威尼斯、熱那亞。這些城市工商業發展,市民力量壯大,當他們要反抗時,封建領主往往鎮壓力量不足。封建領主之間要相互競爭,誰也不敢對自己領地上的工商城市橫征暴斂,如果這樣做,會有大量民眾攜帶錢財外逃,跑到對手地盤上去,增加對手力量。當商野亮消人以及其他平民富人財力壯大時,封建領主還經常向他們借高利貸。我國戰國時候跟歐洲一樣,周赧王當年討伐秦國也是借高利貸的。這些人成為新興資產階級,所以資產階級的力量就在封建領主制度下放開手腳發展了。集權制度下的皇帝和官僚就不用借高利貸了,皇帝或者官僚動用國家暴力的威脅就可以讓商人無償捐獻了。
整個中國都是皇帝的,明朝時蘇州市民暴動,結果皇帝一下子就調集幾萬幾十萬軍隊鎮壓了,換成封建領主,頌知就力不從心了。中國明朝清朝皇帝及其代理人各級官僚、官差可以對工商城市進行肆無忌憚的敲詐勒索,中國工商業無法發展,假如反抗,皇帝朝廷有的是軍隊。明朝清朝時候少數幾個工商城市如蘇州揚州等,是中國農業社會海洋中的幾個小孤島,富於反抗的市民階層在人口中只佔極少的一部分,而大多數是逆來順受的廣大農民,這些農民為朝廷皇帝提供了大量的稅源兵源,使皇帝鎮壓新興市民階層如捏死一隻螞蟻。
集權制度下的官僚是皇帝僱傭來管理百姓的,這些是皇帝的百姓不是自己的百姓。他們只能在有效的任期內剝削百姓。而封建領主的臣民是自己的,他們要世代剝削百姓。
所以集權制度下的官僚往往是殺雞取卵的剝削,想實現短期剝削最大化。而封建領主要有節制的剝削,所以集權制度下的官僚比封建領主更狠,更不關心百姓死活。
另外,英國的貴族世襲制度使官職都把持在貴族手裡,平民沒機會當官,所以平民精英都去當資產階級、當科學家去了,促進社會生產力發展。而中國的平民精英都去考科舉當官,當官又剝削百姓,成為社會生產力的摧殘者。
⑥ 英國封建主義的簡介
英國封建主義的發展史
公元前地中海的伊比利亞人、比克人、凱爾特人,先後來到不列顛。公元1-5世紀大不列顛島東南部為羅馬帝國統治。羅馬人撤走後,歐洲北部的盎格魯人、薩克遜人、朱特人相繼入侵並定居。7世紀開始形成封建制度,許多小國並成七個王國,爭雄達200年之久,史稱「盎格魯—撒克遜時代」。829年威塞克斯國王愛格伯特統一了英格蘭。8世紀末遭丹麥人侵襲,1016年至1042年為丹麥海盜帝國的一部分。其後經英王短期統治,1066年諾曼底公爵渡海征服英格蘭。1215年約翰王被迫簽署大憲章,王權遭抑制。1338年至1453年英法進行「百年戰爭」,英國先勝後敗。1536年威爾士與英格蘭合並。1588年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樹立海上霸權。1640年英國在全球第一個爆發資產階級革命,成為資產階級革命的先驅。1649年5月19日宣布成立共和國。1660年王朝復辟,1668年發生「光榮革命」,確定了君主立憲制。1707年英格蘭與蘇格蘭合並,1801年又與愛爾蘭合並。18世紀後半葉至19世紀上半葉,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完成工業革命的國家。19世紀是大英帝國的全盛時期,1914年佔有的殖民地比本土大111倍,是第一殖民大國,自稱「日不落帝國」。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開始衰敗。英國於1920年設立北愛蘭郡,並於1921年至1922年允許愛爾蘭南部脫離其統治,成立獨立國家。1931年頒布威斯敏斯特法案,被迫承認其自治領在內政、外交上獨立自主,大英帝國殖民體系從此動搖。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英國經濟實力大為削弱,政治地位下降。隨著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相繼獨立,到60年代,英帝國殖民體系瓦解。1973年1月英國加入歐洲共同體。 歷史上,英格蘭,蘇格蘭,威而士和愛爾蘭是四個國家。後來英格蘭和威而士由聯姻合並,再後來,都鐸王朝的最後一個國王伊里莎白一世無後,便傳為給她的外甥,蘇格蘭國王詹姆士,於是蘇格蘭和英格蘭合並。後詹姆士的兒子查理被克倫威爾的革命軍推翻,克倫威爾統治期間武力征服了愛爾蘭。1923年,英國國會決定將愛爾蘭分為2部分,南部的23個郡獨立為愛爾蘭共和國,北部的4個郡作為北愛爾蘭仍留在英國。大不列顛是一個島嶼,是由英格蘭,蘇格蘭和威爾士共同組成,所謂UK是United Kingdom的縮寫,也就是聯合王國的意思。
君主制
君主制是當今世界最古老的政府體制。自從1952年就位以來,伊麗莎白女王二世一直是英國的首腦,她也是埃格伯特國王的直系後裔。在其執政期間,埃格伯特國王於公元829年統一了英國。在議會制誕生之前,君主制就已經在英國存在了數百年,期間僅僅中斷過一次,那是在1649年至1660年,當時英國採用了共和國的體制。數百年以來,君主的絕對權力遭到不斷的侵蝕和削弱,盡管如此,作為憲法意義上的國家元首,君主仍然保留了重要的象徵意義。
在過去的幾百年中,在位君王的個性特徵對國家事務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公元九世紀末,西薩克斯的阿爾弗雷德國王擊敗了由丹麥國王古德龍率領的入侵者,並使丹麥國王轉化為基督徒,從而使英國的政治版圖發生了重大的變化,並為統一英國盎格魯-撒克遜種族奠定了基礎。
多年之後,國王亨利八世的統治引發了重大的社會變革。為了實現其建立王朝的目的,亨利八世對教會進行了改革,這為以後新教和天主教之間的分歧埋下了火種,並增強了議會的權力。在亨利八世在位期間,貴族的經濟實力得以加強,這為他們在其後的都鐸王朝進行內部斗爭奠定了經濟基礎。在十六世紀後半期,面對國內外多重危機,執政的伊麗莎白一世向世人證明自己是一名精明強干、堅決果斷的政治領袖。到了十九世紀,在維多利亞女王統治期間,英國再次進入了重大的社會和政治變革時期,並由此奠定並發展了大英帝國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影響力。與此同時,維多利亞女王的丈夫埃爾伯特王子在維多利亞女王漫長的統治期間(從1837年到1901年)積極鼓勵藝術、科學和工業的發展,對英國社會的發展同樣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2002年英國慶祝了伊麗莎白女王二世執政五十年的金色慶典。在此期間,盡管英國乃至全世界都發生了巨大的社會和技術變革,伊麗莎白女王二世一直是英國社會堅定不移的掌舵人,成為公眾服務、公共職責等傳統價值觀的神聖代表。
編輯本段政治
政體為君主立憲制。國王是國家元首、最高司法長官、武裝部隊總司令和英國聖公會的「最高領袖」,形式上有權任免首相、各部大臣、高級法官、軍官、各屬地的總督、外交官、主教及英國聖公會的高級神職人員等,並有召集、停止和解散議會,批准法律,宣戰媾和等權力,但實權在內閣。議會是最高司法和立法機構,由國王、上院和下院組成。上院(貴族院)包括王室後裔、世襲貴族、新封貴族、上訴法院法官和教會大主教及主教組成。1999年11月,上院改革法案通過,除92名留任外,600多名世襲貴族失去上院議員資格,非政治任命的上院議員將由專門的皇家委員會推薦。下院也叫平民院,議員由普選產生,採取最多票當選的小選區選舉制度,任期5年。但政府可決定提前大選。政府實行內閣制,由女王任命在議會選舉中獲多數席位的政黨領袖出任首相並組閣,向議會負責。英國陪審團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中世紀,至今已經是其刑事法制根深蒂固的組成部分了。從價值選擇來看,不難發現,這實際上也是人為地將法理與情理結合在一起的制度設計。法律固然是社會關系的調節器,但「法有限而情無窮」的固有矛盾從未消失過;法官固然是精通法律的,但存在著機械執法、無視情理的可能性。來自社會的陪審員們雖然不懂法律,卻懂社會情理。一個人難以代表復雜的社會心理,但來自方方面面的12個人應當說差不多了。知曉情理的陪審團和精通法理的法官結合在一起,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巧妙的組合。這不等於詬病沒有陪審團的訴訟模式,更不等於說不設陪審制度就必然會出現情與法的沖突。那麼多大陸法系國家都沒有陪審團,定然有別的結合方式,比如制度層面和操作層面。形式可以多種多樣,但理念應是相近的,即剛性之法和柔性之理的統籌兼顧。有一點還需注意,情理是柔性的和不具體的,但吸納情理的途徑和范圍應是剛性的和具體的,嚴防情對法的隨意侵蝕。
政黨
(1)工黨(Labour Party):執政黨。1900年成立,原名勞工代表委員會,1906年改用現名。該黨曾於1924,1929~1931,1945~1951年,1964~1970年,1974~1979年上台執政。1997年大選獲勝,2001年6月大選後蟬聯執政。工黨近年來更多傾向於中產階級的利益,與工會關系有所疏遠。布萊爾當選工黨領袖後,政治上提出「新工黨、新英國」的口號,取消黨章中有關公有制的第四條款,經濟上主張減少政府幹預,嚴格控制公共開支,保持宏觀經濟穩定增長,建立現代福利制度。對外主張積極參與國際合作,對歐洲一體化持積極態度,主張加入歐元,主張同美國保持特殊關系。現有黨員近40萬名,是英國第一大黨。
(2)保守黨(Conservative Party): 主要反對黨。前身為1679年成立的托利黨,1833年改稱現名。該黨從1979至1997年4次連續執政,成為20世紀在英國佔主導地位的政黨。在1997年5月和2001年6月兩次大選中慘敗於工黨。保守黨的支持者一般來自企業界和富裕階層,主張自由市場經濟。通過嚴格控制貨幣供應量和減少公共開支等措施來壓低通貨膨脹。主張限制工會權利,加強「法律」和「秩序」。 近年來,提出實行「富有同情心的保守主義」,關注教育、醫療、貧困等社會問題。強調維護英國主權,反對「聯邦歐洲」,反對加入歐元,主張建立「大西洋共同體」以加強英美特殊關系。強調北約仍是英國安全與防務的基石。現有黨員30多萬名。
(3)自由民主黨(The Liberal Democrat Party):1988年3月由原自由黨和社會民主黨內支持同自由黨合並的多數派組成。主張繼續維持與工黨的合作關系,推動工黨在地方選舉及下院選舉中實行比例代表制,在公共服務、社會公正、環境保護等問題上採取比工黨更「進步」的政策。現有黨員約10萬名,是英國第三大黨。
此外,英國其他政黨還有:蘇格蘭民族黨(Scottish National Party)、威爾士民族黨(Plaid Cymru) 以及北愛爾蘭一些政黨如:北愛爾蘭統一黨(Ulster Unionist Party)、民主統一黨(Democratic Unionist Party) 、社會民主工黨(Social Democratic and Labour Party)、新芬黨(Sinn Fein) 等。
議會
議會是英國政治的中心舞台,是英國的最高立法機關。政府從議會中產生,並對其負責。國會為兩院制,由上院和下院組成。自有議會以來,通常在倫敦的一座古老的建築——威斯敏斯特宮(議會大廈)舉行會議。每年開會兩次,第一會期從3月末開始,到8月初結束,第二會期從10月底開始,到12月聖誕節前結束。
憲法
英國憲法與絕大多數國家憲法不同,不是一個獨立的文件,它由成文法、習慣法、慣例組成。主要有大憲章(1215年)、人身保護法(1679年)、權利法案(1689年)、議會法(1911、1949年)以及歷次修改的選舉法、市自治法、郡議會法等。君主是國家元首、最高司法長官、武裝部隊總司令和英國聖公會的「最高領袖」,形式上有權任免首相、各部大臣、高級法官、軍官、各屬地的總督、外交官、主教及英國聖公會的高級神職人員等,並有召集、停止和解散議會,批准法律,宣戰媾和等權力,但實權在內閣。蘇格蘭有自己獨立的法律體系。
大憲章共65條,其內容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為國王與領主關系規定;第二部分為國王施政方針與程序規定;第三部分為國王與領主爭端處理規定。按照大憲章的規定,國王要保障貴族和騎士的封建繼承權,不得違例向封建主徵收高額捐稅,不得任意逮捕、監禁、放逐自由人或沒收他們的財產,承認倫敦等城市的自治權。為了保證憲章不落空,由25名男爵組成一個委員會,對國王進行監督,如果憲章遭到破壞,封建領主有權以軍事手段強迫國王履約。英國以後的憲政,追根溯源即來自大憲章,其基本精神即王權有限和個人自由。有的學者如斯托布斯就認為,整個英國憲政史,實際上是大憲章的注釋史。
司法
有三種不同的法律體系:英格蘭和威爾士實行普通法系,蘇格蘭實行民法法系,北愛爾蘭實行與英格蘭相似的法律制度。司法機構分民事法庭和刑事法庭兩個系統。在英格蘭和威爾士,民事審理機構按級分為郡法院、高等法院、上訴法院民事庭、上院。刑事審理機構按級分為地方法院、刑事法院、上訴法院刑事庭、上院。英國最高司法機關為上院,它是民、刑案件的最終上訴機關。1986年成立皇家檢察院,隸屬於國家政府機關,負責受理所有的由英格蘭和威爾士警察機關提交的刑事訴訟案。總檢察長和副總檢察長是英政府的主要法律顧問並在某些國內和國際案件中代錶王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