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英國工薪階層通過什麼支付工資

英國工薪階層通過什麼支付工資

發布時間:2024-09-09 01:02:32

⑴ 為什麼工業革命發生在英國

瘋狂的殖民地掠奪與奴隸貿易,給英國帶來了巨額的貨幣資本,從而為工業革命累積了財力上的准備。從十六世紀到十九世紀,英國繼續了近三個世紀的圈地運動,為工業革命提供了大批廉價的勞動力。並且,英國過去是以國王名義借債,來彌補宮廷財政運轉的不足。1694年,英格蘭國家銀行的成立,標志著由國王債務制度過渡到國家債務制度,這從另一條渠道為工業革命積累了資金。

英國政府大力開拓海外殖民地,積極實行保護關稅制度,為本國工商業尋找海外市場。與此同時,還把從各個渠道聚斂來的財富,絕大部分都用作生產性投資,以轉換為再生產的資本。而法國卻把資金都用來維持費用浩大的軍隊和宮廷享樂,西班牙更是把海外貿易盤剝來的巨額財富,用來購買國外廉價的商品,結果沖擊了本國的市場。

工業革命是以機器生產代替手工勞動,就是手工工場向大機器工廠的一個飛躍。這個飛躍之所以能夠實現,與手工工場的高度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工場手工業的高度發展是工業革命不可缺少的技術前提。此外,英國為追求更多的利潤,還以滿腔的熱情來關注生產的發展,從而刺激了機器的發明和新科學技術的使用。

早在十五世紀,英國半農半工的農村家庭手工業就非常普遍,最初主要是毛紡織業。這種家庭的毛紡織手工業,後來隨著農民的貧富分化,而發生了改變。很多家庭手工業者變成了為商人進行原料加工的僱傭勞動者。於是,呢絨商人們逐漸把單獨的家庭手工業聯系起來,便形成了毛紡織業的手工工場。這種手工工場有分散的和集中的兩種形式。

在十六世紀時,分散的手工工場佔主要地位。隨著圈地運動而使喪失土地的農民日益增多,由大商人所創辦的集中的手工工場便逐漸發展起來,達到了僱傭一千名以上工人的規模。到十七世紀時,僱傭幾百名工人的手工工場已經非常普遍了。這些手工工場並不限於毛紡織業,在采礦、冶金、制鹽、造紙、玻璃、制硝、啤酒等部門,都建立起很大的手工工場。
英國工場手工業的發展,不僅表現為生產規模的擴大,而且還表現為技術上的巨大進步。英國手工工場在生產技術方面的進步,與歐洲大陸上的大量工匠遷居英國有著密切的關系。在中世紀末期,法國與尼德蘭等國在手工業技術方面,特別是絲織業技術方面,都比英國進步,擁有很多技術熟練的工匠。但是不斷發生宗教戰爭,迫使許多信奉新教的熟練工匠逃亡到英國避難。

十六世紀末十七世紀初,西班牙鎮壓尼德蘭革命時,也有大批尼德蘭工匠逃往英國,從此以後就在英國東部地區定居下來。當時,英國女王伊麗莎白允許這些工匠定居下來,條件是每一戶外來工匠必須負責培養一名英國學徒。這些技術熟練的工匠湧入英國後,對於改良和革新英國的手工業技術,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並且使英國新建了一些過去沒有過的工業部門。英國的染織業¸製糖業¸陶瓷業的發達,就是同尼德蘭工匠的貢獻分不開的。

在十七世紀以後建立和發展起來的各種工業部門中,棉紡織業發展得尤其迅速。十八世紀初,運到英國加工的棉花只有一百萬磅,但是,隨著國內外市場的擴大,手工工場的生產已經不能滿足市場的需要。資本家為了追求越來越多的利潤,除了增加工人以擴大生產規模外,迫切希望改革生產技術以提高勞動生產率。

1733年,機械師約翰·凱伊發明飛梭。凱伊發明飛梭以後,一個織布工人可以做過去兩個工人的工作,使效率提高了一倍。後來, 凱伊的兒子又加以改進,發明了上下自動的杼箱,使用起來更為方便,織布能力更為提高。由於織布效率提高,出現了極其嚴重的紗荒。

由於棉紗供應不足,出現了紡與織之間的矛盾。這個矛盾很長時間沒有得到解決,有些棉布工廠因缺紗而停產。棉紗價格猛烈上漲,接著紡紗工人的工資也提高了。這種情況,對於追逐利潤的資本家來說,是不能忍受的。為了解決棉紗不足的問題,政府也採取了各種措施。1761年,英國「藝術與工業獎勵協會」兩次懸賞,徵求新式紡紗機的發明。

1764年,蘭開夏郡內的詹姆士·哈格里夫斯發明了珍妮紡紗機。珍妮紡紗機的發明是棉紡織技術上一個巨大的飛躍,使棉紗的產量迅速提高,引起了紡織業的一系列變化,並且帶來了巨大的社會影響。因為棉紗生產成本的減少,也就使布匹的價格隨之降低,從而使布匹的需求量增大,這樣就需要更多的織布工人。

由於織工工資跟著棉布需求量的增長而提高,就使得原來兼營農業的織工逐漸拋棄農業,成為專靠工資收入的工薪階層。同時,珍妮機的使用排擠了舊式紡車,使那些買不起珍妮機的原來從事家庭手工業的紡工也放棄農業,到擁有珍妮機的人那裡去工作,從而成為雇傭工人。紡工和織工放棄的土地就為農業資本家所收買,小自耕農無力與資本主義大農場競爭,他們逐漸受到排擠而破產之後,也就淪落為農業或者工業中的無產者了。

珍妮紡紗機雖然大大提高了棉紗產量,但紡出的紗不結實,細而易斷。由於珍妮機帶動的沙錠日益增多,卻需要手工來搖轉紡輪,這樣就使人力越來越難以勝任。於是,便需要在質量和動力方面加以改進。1769年,鍾表匠理查德·阿克萊特發明了水力紡紗機。這種機器用水力推動,機器上安裝著許多滾軸,旋轉很快,紡出的紗質地堅韌。

由於水力紡紗機體積大,又必須設置在可以利用水力的地方,因此,它就不能象舊式紡車或珍妮機那樣安裝在家庭內,而必須建立廠房,集中工人進行生產。這樣,就為工廠制度的確立奠定了基礎。1771年,阿克萊特建立了第一個棉紡廠,成為最早使用機器生產的工廠主。水力紡紗機紡出的紗線雖然結實,但是很粗糙。因此,還需要繼續進行技術革新,以提高棉紗的質量。

1779年,工人賽米爾·克隆普頓發明了騾機。騾機綜合珍妮紡紗機與水力紡紗機的優點,紡出來的棉紗既結實又精細。此外,還提高了紡紗的效率,最初,騾機帶動二三十個紗錠,後來隨著機器的改進逐漸增加,到十八世紀末,已經有了能夠帶動四百個紗錠的紡紗機了。自從騾機發明與廣泛應用以後,集中從事生產的紡紗工廠迅速增加起來。

棉紗產量的大幅度增加,把織布拋到了後面,於是,紡與織之間又出現新的脫節現象。這種情況下,迫切需要改良織布機。1785年,牧師埃德門特·卡特萊特發明了用水力推動的織布機。但是,這種機器非常呆笨,銷路不廣。後來,經過拉德克利夫、霍洛克斯等人的改進,這種織布機才日益完善,逐漸推廣應用。

1803年,拉德克利夫還發明了一種整布機,霍洛克斯又發明鐵制的織布機器。經過改進的自動織布機,比手工織布提高了四十倍的效率。棉紡織業機器的使用又引發了其他行業的連鎖反應,不久在採煤、冶金等許多工業部門,都陸續有了機器生產。隨著越來越多的工業部門實現了機械化,一個新的課題又擺在人們面前,這就是動力問題。
眾所周知,水燒熱了之後就膨脹為水蒸汽。事實上,這個道理人們在很早就知道了。約在公元前二世紀末,亞歷山大里亞的赫羅,就認識到蒸汽的動力作用。在他的著作中,記載了他曾經製造過一種利用水蒸汽旋轉的玩具。文藝復興時期,達·芬奇嘗試過設計一種利用蒸汽開動大炮的圖紙。然而,為了工業的目的把蒸汽用來作為動力的試驗,則是從近代才開始的。

法國物理學家尼斯·帕旁稱得上是第一個蒸汽力的實驗者,他於1680年在英國試驗成功第一台可以把熱能轉變為機械能的蒸汽泵。但是,帕旁的發明並沒有實際用於工業上。1698年,英國人托瑪斯·塞維利發明了利用蒸汽力而製成的抽水機,但是不夠堅固,經受不住大量蒸汽的壓力,常常破裂。1705年,鐵匠托馬斯·紐科門在塞維利抽水機的基礎上加以改進,製造出了第一台真正可用作動力的蒸汽抽水機。

瓦特在格拉斯哥大學擔任製造和修理自然科學儀器的工作時,注意到紐科門式蒸汽機之所以浪費很多熱量和時間,是因為汽缸里既要產生蒸汽,又要注入冷水。1765年春,瓦特終於想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在安上一個隔離式冷凝器裝置後,蒸汽不是在汽缸內冷卻凝固,而是讓蒸汽通過一個閥門,進入一個單獨保持冷卻的冷凝器,這樣就不需要降低汽缸的溫度,真空也能夠不斷產生。

1769年, 瓦特製成第一台蒸汽機。這一年,瓦特以發明分離冷凝器,獲得他在革新紐可門蒸汽機過程中的第一個專利。但這種蒸汽機仍無法克服紐可門蒸汽機只作往返運動的缺點,不能使蒸汽機變成能帶動各種工作機的原動機。1781年,瓦特研製出一套齒輪聯動裝置,可以將活塞的往返直線運動,轉變為輪軸的旋轉運動,他因此獲得了第二個專利。

接著,為了進一步提高效率,增大蒸汽機的動力,瓦特對汽缸本身進行了分析與研究。1782年,瓦特試制出一種帶有雙向裝置的新汽缸,把原來的單向汽缸組裝成雙向汽缸,並首次把引入汽缸的蒸汽,由低壓蒸汽改為高壓蒸汽,他也因此取得第三個專利。

1784年,經過再次改進的蒸汽機,不僅能夠適用於各種機械運動,而且還增加了一種自動調節蒸汽機速率的裝置。1785年,一個使用瓦特蒸汽機的紡紗廠建成。很快,蒸汽機在棉紡織業、毛紡織業、采礦業、冶金業、造紙業、印刷業、陶瓷業等工業部門,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瓦特蒸汽機的問世,解決了工業發展中的動力問題。從此以後,只要有煤作為燃料,就可以開動蒸汽機。並且,工廠也是根據需要建立起來,而不再受河流水力的限制。馬克思說:「瓦特的偉大天才表現在1784年4月他所取得的專利的說明書中,他沒有把自己的蒸汽機說成是一種用於特殊目的的發明,而是把它說成是大工業普遍應用的發動機。」

蒸汽機的發明使機械化生產沖破自然條件的限制,是人類社會進入機械化時代的標志,從而大大加速了工業革命的進程。蒸汽機的廣泛利用,出現了發明和使用機器的熱潮,促使工業革命轟轟烈烈開展起來。

英國到處建立起大工廠,那些高聳入雲的煙囪噴出縷縷煙霧,龐大的廠房發出隆隆的轟鳴,打破了原來中世紀田園生活的恬靜。以此為標志,歷史跨入一個新的時代,人類社會由此進入了蒸汽時代。

煤炭可以說是近代工業的食糧,如果沒有煤,就沒有大機器工業的發展,也就沒有工業革命。正因為英國的煤炭儲藏量非常豐富,所以才支撐著英國工業革命的蓬勃發展。在中世紀,由於燒煤使空氣污染,封建統治者嚴厲禁止採煤。然而,由於工業革命的興起,英國對於煤炭的需求擴大,煤炭工業迅速發展。1846年,英國煤炭年產量已經達到四千四百萬噸,成為歐洲乃至全世界第一大產煤國。

隨著工業生產中機器生產逐漸取代手工操作,傳統的手工工場無法適應機器生產的需要,為了更好地進行生產管理,提高效率,資本家開始建造廠房,安置機器,僱用工人集中生產,這樣,一種新興的生產組織形式工廠出現了。工廠成為工業化生產的最主要組織形式,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

1840年前後,英國大機器生產已基本取代工場手工業,用機器製造機器的機器製造業也建立起來,工業革命基本完成,英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國家。機器的廣泛使用,根本改變了工業的技術面貌,大大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工業革命造成的生產力大發展,使英國出現了空前的繁榮。

⑵ 英國工作平均工資簡介

雖然薪金的多少並不是評價一個英國工作好壞的最重要因素,但相信很多留英的中國留學生都非常關系自己專業相關的英國工作未來能有多高的薪金,下面就來看看高薪英國工作詳解。

英國皇家稅收與關稅局(HMRC)剛剛公布了2011年度300多種行業收入納稅情況的統計數據。年度行業納稅情況統計往往被用來對比不同工種人士收入水平在社會中的升降變化。

英國工作平均工資

據統計,在即將過去的一年中,英國大型公司企業高級管理人員的薪水再次有較大幅度攀升,增長率高達15%;英國公司高管的平均年薪達到了11.22萬英鎊(約合 112.2萬元人民幣)。

同屬高薪階層的還有資深政府官員、民航駕駛員和飛機工程師;上述三類人的平均年薪均在7萬到8萬英鎊之間。

另外,證券經紀、警官、醫生的平均收入也名列前茅。

而英國普通工薪階層的人均年薪水平僅為2.62萬英鎊;平均小時工酬則為12.62英鎊。

英國高薪職業收入排行榜,年均收入排在前10名的英國職業分別是:

1.大型公司企業高管,平均年薪11.22萬英鎊,年度同比漲幅15%;

2.資深官員和企業經理,7.77萬英鎊,漲幅7.1%;

3.飛行員和飛機工程師,7.16萬英鎊,漲幅不詳;

4.醫生,6.99萬英鎊,漲幅-0.6%;

5.警官,5.87萬英鎊,漲幅3.8%;

6.民航地控員,5.54萬英鎊,漲幅6.8%;

7.證券、保險業務員,5.49萬英鎊,漲幅17.3%;

8.財務經理和專業秘書,5.39萬英鎊,漲幅3.7%;

9.礦產和能源企業經理,5.37萬英鎊,漲幅-0.8%;

10.典獄警官,4.93萬英鎊,漲幅5.4%。

廣電媒體行業人士2011年的年均工資水平在英國300多種職業中排行第35名,平均年薪為3.99萬英鎊,年度同比漲幅為2.1%;中學老師排行第62位,年均收入為3.51萬,同比漲幅1.5%。

總結,公司高管還是穩坐高薪英國工作的榜首,這樣的工作對於中國留學生來說也是遙不可及的,不過找英國工作最重要的還是自己的興趣以及專業,而不能為了找英國工作而找工作。

⑶ 英國革命的原因

瘋狂的殖民地掠奪與奴隸貿易,給英國帶來了巨額的貨幣資本,從而為工業革命累積了財力上的准備。從十六世紀到十九世紀,英國繼續了近三個世紀的圈地運動,為工業革命提供了大批廉價的勞動力。並且,英國過去是以國王名義借債,來彌補宮廷財政運轉的不足。1694年,英格蘭國家銀行的成立,標志著由國王債務制度過渡到國家債務制度,這從另一條渠道為工業革命積累了資金。

英國政府大力開拓海外殖民地,積極實行保護關稅制度,為本國工商業尋找海外市場。與此同時,還把從各個渠道聚斂來的財富,絕大部分都用作生產性投資,以轉換為再生產的資本。而法國卻把資金都用來維持費用浩大的軍隊和宮廷享樂,西班牙更是把海外貿易盤剝來的巨額財富,用來購買國外廉價的商品,結果沖擊了本國的市場。

工業革命是以機器生產代替手工勞動,就是手工工場向大機器工廠的一個飛躍。這個飛躍之所以能夠實現,與手工工場的高度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工場手工業的高度發展是工業革命不可缺少的技術前提。此外,英國為追求更多的利潤,還以滿腔的熱情來關注生產的發展,從而刺激了機器的發明和新科學技術的使用。

早在十五世紀,英國半農半工的農村家庭手工業就非常普遍,最初主要是毛紡織業。這種家庭的毛紡織手工業,後來隨著農民的貧富分化,而發生了改變。很多家庭手工業者變成了為商人進行原料加工的僱傭勞動者。於是,呢絨商人們逐漸把單獨的家庭手工業聯系起來,便形成了毛紡織業的手工工場。這種手工工場有分散的和集中的兩種形式。

在十六世紀時,分散的手工工場佔主要地位。隨著圈地運動而使喪失土地的農民日益增多,由大商人所創辦的集中的手工工場便逐漸發展起來,達到了僱傭一千名以上工人的規模。到十七世紀時,僱傭幾百名工人的手工工場已經非常普遍了。這些手工工場並不限於毛紡織業,在采礦、冶金、制鹽、造紙、玻璃、制硝、啤酒等部門,都建立起很大的手工工場。
英國工場手工業的發展,不僅表現為生產規模的擴大,而且還表現為技術上的巨大進步。英國手工工場在生產技術方面的進步,與歐洲大陸上的大量工匠遷居英國有著密切的關系。在中世紀末期,法國與尼德蘭等國在手工業技術方面,特別是絲織業技術方面,都比英國進步,擁有很多技術熟練的工匠。但是不斷發生宗教戰爭,迫使許多信奉新教的熟練工匠逃亡到英國避難。

十六世紀末十七世紀初,西班牙鎮壓尼德蘭革命時,也有大批尼德蘭工匠逃往英國,從此以後就在英國東部地區定居下來。當時,英國女王伊麗莎白允許這些工匠定居下來,條件是每一戶外來工匠必須負責培養一名英國學徒。這些技術熟練的工匠湧入英國後,對於改良和革新英國的手工業技術,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並且使英國新建了一些過去沒有過的工業部門。英國的染織業¸製糖業¸陶瓷業的發達,就是同尼德蘭工匠的貢獻分不開的。

在十七世紀以後建立和發展起來的各種工業部門中,棉紡織業發展得尤其迅速。十八世紀初,運到英國加工的棉花只有一百萬磅,但是,隨著國內外市場的擴大,手工工場的生產已經不能滿足市場的需要。資本家為了追求越來越多的利潤,除了增加工人以擴大生產規模外,迫切希望改革生產技術以提高勞動生產率。

1733年,機械師約翰·凱伊發明飛梭。凱伊發明飛梭以後,一個織布工人可以做過去兩個工人的工作,使效率提高了一倍。後來, 凱伊的兒子又加以改進,發明了上下自動的杼箱,使用起來更為方便,織布能力更為提高。由於織布效率提高,出現了極其嚴重的紗荒。

由於棉紗供應不足,出現了紡與織之間的矛盾。這個矛盾很長時間沒有得到解決,有些棉布工廠因缺紗而停產。棉紗價格猛烈上漲,接著紡紗工人的工資也提高了。這種情況,對於追逐利潤的資本家來說,是不能忍受的。為了解決棉紗不足的問題,政府也採取了各種措施。1761年,英國「藝術與工業獎勵協會」兩次懸賞,徵求新式紡紗機的發明。

1764年,蘭開夏郡內的詹姆士·哈格里夫斯發明了珍妮紡紗機。珍妮紡紗機的發明是棉紡織技術上一個巨大的飛躍,使棉紗的產量迅速提高,引起了紡織業的一系列變化,並且帶來了巨大的社會影響。因為棉紗生產成本的減少,也就使布匹的價格隨之降低,從而使布匹的需求量增大,這樣就需要更多的織布工人。

由於織工工資跟著棉布需求量的增長而提高,就使得原來兼營農業的織工逐漸拋棄農業,成為專靠工資收入的工薪階層。同時,珍妮機的使用排擠了舊式紡車,使那些買不起珍妮機的原來從事家庭手工業的紡工也放棄農業,到擁有珍妮機的人那裡去工作,從而成為雇傭工人。紡工和織工放棄的土地就為農業資本家所收買,小自耕農無力與資本主義大農場競爭,他們逐漸受到排擠而破產之後,也就淪落為農業或者工業中的無產者了。

珍妮紡紗機雖然大大提高了棉紗產量,但紡出的紗不結實,細而易斷。由於珍妮機帶動的沙錠日益增多,卻需要手工來搖轉紡輪,這樣就使人力越來越難以勝任。於是,便需要在質量和動力方面加以改進。1769年,鍾表匠理查德·阿克萊特發明了水力紡紗機。這種機器用水力推動,機器上安裝著許多滾軸,旋轉很快,紡出的紗質地堅韌。

由於水力紡紗機體積大,又必須設置在可以利用水力的地方,因此,它就不能象舊式紡車或珍妮機那樣安裝在家庭內,而必須建立廠房,集中工人進行生產。這樣,就為工廠制度的確立奠定了基礎。1771年,阿克萊特建立了第一個棉紡廠,成為最早使用機器生產的工廠主。水力紡紗機紡出的紗線雖然結實,但是很粗糙。因此,還需要繼續進行技術革新,以提高棉紗的質量。

1779年,工人賽米爾·克隆普頓發明了騾機。騾機綜合珍妮紡紗機與水力紡紗機的優點,紡出來的棉紗既結實又精細。此外,還提高了紡紗的效率,最初,騾機帶動二三十個紗錠,後來隨著機器的改進逐漸增加,到十八世紀末,已經有了能夠帶動四百個紗錠的紡紗機了。自從騾機發明與廣泛應用以後,集中從事生產的紡紗工廠迅速增加起來。

棉紗產量的大幅度增加,把織布拋到了後面,於是,紡與織之間又出現新的脫節現象。這種情況下,迫切需要改良織布機。1785年,牧師埃德門特·卡特萊特發明了用水力推動的織布機。但是,這種機器非常呆笨,銷路不廣。後來,經過拉德克利夫、霍洛克斯等人的改進,這種織布機才日益完善,逐漸推廣應用。

1803年,拉德克利夫還發明了一種整布機,霍洛克斯又發明鐵制的織布機器。經過改進的自動織布機,比手工織布提高了四十倍的效率。棉紡織業機器的使用又引發了其他行業的連鎖反應,不久在採煤、冶金等許多工業部門,都陸續有了機器生產。隨著越來越多的工業部門實現了機械化,一個新的課題又擺在人們面前,這就是動力問題。
眾所周知,水燒熱了之後就膨脹為水蒸汽。事實上,這個道理人們在很早就知道了。約在公元前二世紀末,亞歷山大里亞的赫羅,就認識到蒸汽的動力作用。在他的著作中,記載了他曾經製造過一種利用水蒸汽旋轉的玩具。文藝復興時期,達·芬奇嘗試過設計一種利用蒸汽開動大炮的圖紙。然而,為了工業的目的把蒸汽用來作為動力的試驗,則是從近代才開始的。

法國物理學家尼斯·帕旁稱得上是第一個蒸汽力的實驗者,他於1680年在英國試驗成功第一台可以把熱能轉變為機械能的蒸汽泵。但是,帕旁的發明並沒有實際用於工業上。1698年,英國人托瑪斯·塞維利發明了利用蒸汽力而製成的抽水機,但是不夠堅固,經受不住大量蒸汽的壓力,常常破裂。1705年,鐵匠托馬斯·紐科門在塞維利抽水機的基礎上加以改進,製造出了第一台真正可用作動力的蒸汽抽水機。

瓦特在格拉斯哥大學擔任製造和修理自然科學儀器的工作時,注意到紐科門式蒸汽機之所以浪費很多熱量和時間,是因為汽缸里既要產生蒸汽,又要注入冷水。1765年春,瓦特終於想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在安上一個隔離式冷凝器裝置後,蒸汽不是在汽缸內冷卻凝固,而是讓蒸汽通過一個閥門,進入一個單獨保持冷卻的冷凝器,這樣就不需要降低汽缸的溫度,真空也能夠不斷產生。

1769年, 瓦特製成第一台蒸汽機。這一年,瓦特以發明分離冷凝器,獲得他在革新紐可門蒸汽機過程中的第一個專利。但這種蒸汽機仍無法克服紐可門蒸汽機只作往返運動的缺點,不能使蒸汽機變成能帶動各種工作機的原動機。1781年,瓦特研製出一套齒輪聯動裝置,可以將活塞的往返直線運動,轉變為輪軸的旋轉運動,他因此獲得了第二個專利。

接著,為了進一步提高效率,增大蒸汽機的動力,瓦特對汽缸本身進行了分析與研究。1782年,瓦特試制出一種帶有雙向裝置的新汽缸,把原來的單向汽缸組裝成雙向汽缸,並首次把引入汽缸的蒸汽,由低壓蒸汽改為高壓蒸汽,他也因此取得第三個專利。

1784年,經過再次改進的蒸汽機,不僅能夠適用於各種機械運動,而且還增加了一種自動調節蒸汽機速率的裝置。1785年,一個使用瓦特蒸汽機的紡紗廠建成。很快,蒸汽機在棉紡織業、毛紡織業、采礦業、冶金業、造紙業、印刷業、陶瓷業等工業部門,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瓦特蒸汽機的問世,解決了工業發展中的動力問題。從此以後,只要有煤作為燃料,就可以開動蒸汽機。並且,工廠也是根據需要建立起來,而不再受河流水力的限制。馬克思說:「瓦特的偉大天才表現在1784年4月他所取得的專利的說明書中,他沒有把自己的蒸汽機說成是一種用於特殊目的的發明,而是把它說成是大工業普遍應用的發動機。」

蒸汽機的發明使機械化生產沖破自然條件的限制,是人類社會進入機械化時代的標志,從而大大加速了工業革命的進程。蒸汽機的廣泛利用,出現了發明和使用機器的熱潮,促使工業革命轟轟烈烈開展起來。

英國到處建立起大工廠,那些高聳入雲的煙囪噴出縷縷煙霧,龐大的廠房發出隆隆的轟鳴,打破了原來中世紀田園生活的恬靜。以此為標志,歷史跨入一個新的時代,人類社會由此進入了蒸汽時代。

煤炭可以說是近代工業的食糧,如果沒有煤,就沒有大機器工業的發展,也就沒有工業革命。正因為英國的煤炭儲藏量非常豐富,所以才支撐著英國工業革命的蓬勃發展。在中世紀,由於燒煤使空氣污染,封建統治者嚴厲禁止採煤。然而,由於工業革命的興起,英國對於煤炭的需求擴大,煤炭工業迅速發展。1846年,英國煤炭年產量已經達到四千四百萬噸,成為歐洲乃至全世界第一大產煤國。

隨著工業生產中機器生產逐漸取代手工操作,傳統的手工工場無法適應機器生產的需要,為了更好地進行生產管理,提高效率,資本家開始建造廠房,安置機器,僱用工人集中生產,這樣,一種新興的生產組織形式工廠出現了。工廠成為工業化生產的最主要組織形式,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

1840年前後,英國大機器生產已基本取代工場手工業,用機器製造機器的機器製造業也建立起來,工業革命基本完成,英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國家。機器的廣泛使用,根本改變了工業的技術面貌,大大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工業革命造成的生產力大發展,使英國出現了空前的繁榮。

⑷ 英國工業革命成功是靠資源,市場,還是技術

背景[編輯]
家庭工廠化[編輯]
殖民地掠奪與奴隸貿易,給英國帶來了巨量的外地資源,為工業革命做好了准備。從十六世紀到十九世紀,英國繼續了近三個世紀的圈地運動,為工業革命提供了大批廉價的勞動力。並且,英國過去是以國王名義借債,來彌補宮廷財政運轉的不足。1694年,英格蘭國家銀行的成立,標志著由國王債務制度過渡到國家債務制度,這從另一條渠道為工業革命積累了資金。
英國政府大力開拓海外殖民地,積極實行保護關稅制度,為本國工商業尋找海外市場。與此同時,還把從各個渠道聚斂來的財富,絕大部分都用作生產性投資,以轉換為再生產的資本。而法國卻把資金都用來維持費用浩大的軍隊和宮廷享樂,西班牙更是把海外貿易盤剝來的巨額財富,用來購買國外廉價的商品,結果沖擊了本國的市場。

1800年英國紡織廠
工業革命是以機器生產代替手工勞動,就是手工工場向大機器工廠的一個飛躍。這個飛躍之所以能夠實現,與手工工場的高度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工場手工業的高度發展是工業革命不可缺少的技術前提。此外,英國為追求更多的利潤,還以滿腔的熱情來關注生產的發展,從而刺激了機器的發明和新科學技術的使用。
早在十五世紀,英國半農半工的農村家庭手工業就非常普遍,最初主要是毛紡織業。這種家庭的毛紡織手工業,後來隨著農民的貧富分化,而發生了改變。很多家庭手工業者變成了為商人進行原料加工的僱傭勞動者。於是,呢絨商人們逐漸把單獨的家庭手工業聯系起來,便形成了毛紡織業的手工工場。這種手工工場有分散的和集中的兩種形式。
在十六世紀時,分散的手工工場佔主要地位。隨著圈地運動而使喪失土地的農民日益增多,由大商人所創辦的集中的手工工場便逐漸發展起來,達到了僱傭一千名以上工人的規模。到十七世紀時,僱傭幾百名工人的手工工場已經非常普遍了。這些手工工場並不限於毛紡織業,在采礦、冶金、制鹽、造紙、玻璃、制硝、啤酒等部門,都建立起很大的手工工場。
英國工場手工業的發展,不僅表現為生產規模的擴大,而且還表現為技術上的巨大進步。英國手工工場在生產技術方面的進步,與歐洲大陸上的大量工匠遷居英國有著密切的關系。在中世紀末期,法國與尼德蘭等國在手工業技術方面,特別是絲織業技術方面,都比英國進步,擁有很多技術熟練的工匠。但是不斷發生宗教戰爭,迫使許多信奉新教的熟練工匠逃亡到英國避難。
尼德蘭人才的流入[編輯]
十六世紀末十七世紀初,西班牙鎮壓尼德蘭革命時,也有大批尼德蘭工匠逃往英國,從此以後就在英國東部地區定居下來。當時,英國女王伊莉莎白允許這些工匠定居下來,條件是每一戶外來工匠必須負責培養一名英國學徒。這些技術熟練的工匠湧入英國後,對於改良和革新英國的手工業技術,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並且使英國新建了一些過去沒有過的工業部門。英國的染織業、製糖業、陶瓷業的發達,就是同尼德蘭工匠的貢獻分不開的。
在十七世紀以後建立和發展起來的各種工業部門中,棉紡織業發展得尤其迅速。十八世紀初,運到英國加工的棉花只有一百萬磅,但是,隨著國內外市場的擴大,手工工場的生產已經不能滿足市場的需要。資本家為了追求越來越多的利潤,除了增加工人以擴大生產規模外,迫切希望改革生產技術以提高勞動生產率。
紡織業崛起[編輯]
1733年,機械師約翰·凱伊發明飛梭。凱伊發明飛梭以後,一個織布工人可以做過去兩個工人的工作,使效率提高了一倍。後來, 凱伊的兒子又加以改進,發明了上下自動的杼箱,使用起來更為方便,織布能力更為提高。由於織布效率提高,出現了極其嚴重的紗荒。
由於棉紗供應不足,出現了紡與織之間的矛盾。這個矛盾很長時間沒有得到解決,有些棉布工廠因缺紗而停產。棉紗價格猛烈上漲,接著紡紗工人的工資也提高了。這種情況,對於追逐利潤的資本家來說,是不能忍受的。為了解決棉紗不足的問題,政府也採取了各種措施。1761年,英國「藝術與工業獎勵協會」兩次懸賞,徵求新式紡紗機的發明。
1764年,蘭開夏郡內的詹姆士·哈格里夫斯發明了珍妮紡紗機。珍妮紡紗機的發明是棉紡織技術上一個巨大的飛躍,使棉紗的產量迅速提高,引起了紡織業的一系列變化,並且帶來了巨大的社會影響。因為棉紗生產成本的減少,也就使布匹的價格隨之降低,從而使布匹的需求量增大,這樣就需要更多的織布工人。
由於織工工資跟著棉布需求量的增長而提高,就使得原來兼營農業的織工逐漸拋棄農業,成為專靠工資收入的工薪階層。同時,珍妮機的使用排擠了舊式紡車,使那些買不起珍妮機的原來從事家庭手工業的紡工也放棄農業,到擁有珍妮機的人那裡去工作,從而成為雇傭工人。紡工和織工放棄的土地就為農業資本家所收買,小自耕農無力與資本主義大農場競爭,他們逐漸受到排擠而破產之後,也就淪落為農業或者工業中的無產者了。
機械化工廠[編輯]

1806年煤粉內燃機專利書

1775理查·阿克萊特水力紡紗機仿製品
珍妮紡紗機雖然大大提高了棉紗產量,但紡出的紗不結實,細而易斷。由於珍妮機帶動的沙錠日益增多,卻需要手工來搖轉紡輪,這樣就使人力越來越難以勝任。於是,便需要在質量和動力方面加以改進。1769年,鍾表匠理查·阿克萊特發明了水力紡紗機。這種機器用水力推動,機器上安裝著許多滾軸,旋轉很快,紡出的紗質地堅韌。
由於水力紡紗機體積大,又必須設置在可以利用水力的地方,因此,它就不能像舊式紡車或珍妮機那樣安裝在家庭內,而必須建立廠房,集中工人進行生產。這樣,就為工廠制度的確立奠定了基礎。1771年,理查·阿克萊特建立了第一個棉紡廠,成為最早使用機器生產的工廠主。水力紡紗機紡出的紗線雖然結實,但是很粗糙。因此,還需要繼續進行技術革新,以提高棉紗的質量。
1779年,工人賽米爾·克隆普頓發明了騾機。騾機綜合珍妮紡紗機與水力紡紗機的優點,紡出來的棉紗既結實又精細。此外,還提高了紡紗的效率,最初,騾機帶動二三十個紗錠,後來隨著機器的改進逐漸增加,到十八世紀末,已經有了能夠帶動四百個紗錠的紡紗機了。自從騾機發明與廣泛應用以後,集中從事生產的紡紗工廠迅速增加起來。
棉紗產量的大幅度增加,把織布拋到了後面,於是,紡與織之間又出現新的脫節現象。這種情況下,迫切需要改良織布機。1785年,牧師埃德門特·卡特萊特發明了用水力推動的織布機。但是,這種機器非常呆笨,銷路不廣。後來,經過拉德克利夫、霍洛克斯等人的改進,這種織布機才日益完善,逐漸推廣應用。
1803年,拉德克利夫還發明了一種整布機,霍洛克斯又發明鐵制的織布機器。經過改進的自動織布機,比手工織布提高了四十倍的效率。棉紡織業機器的使用又引發了其他行業的連鎖反應,不久在採煤、冶金等許多工業部門,都陸續有了機器生產。隨著越來越多的工業部門實現了機械化,一個新的課題又擺在人們面前,這就是動力問題。
水燒熱了之後就膨脹為水蒸汽。事實上,這個道理人們在很早就知道了。約在公元前二世紀末,亞歷山大里亞的赫羅,就認識到蒸汽的動力作用。在他的著作中,記載了他曾經製造過一種利用水蒸汽旋轉的玩具。文藝復興時期,達·文西嘗試過設計一種利用蒸汽開動大炮的圖紙。然而,為了工業的目的把蒸汽用來作為動力的試驗,則是從近代才開始的。[1]
蒸汽機現世[編輯]

英國18世紀蒸汽機工廠仿製品

1890年鐵工廠油畫
法國物理學家尼斯·帕旁稱得上是第一個蒸汽力的實驗者,他於1680年在英國試驗成功第一台可以把熱能轉變為機械能的蒸汽泵。但是,帕旁的發明並沒有實際用於工業上。1698年,英國人托瑪斯·塞維利發明了利用蒸汽力而製成的抽水機,但是不夠堅固,經受不住大量蒸汽的壓力,常常破裂。1705年,鐵匠托馬斯·紐科門在塞維利抽水機的基礎上加以改進,製造出了第一台真正可用作動力的蒸汽抽水機。瓦特在格拉斯哥大學擔任製造和修理自然科學儀器的工作時,注意到紐科門式蒸汽機之所以浪費很多熱量和時間,是因為汽缸里既要產生蒸汽,又要注入冷水。1765年春,瓦特終於想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在安上一個隔離式冷凝器裝置後,蒸汽不是在汽缸內冷卻凝固,而是讓蒸汽通過一個閥門,進入一個單獨保持冷卻的冷凝器,這樣就不需要降低汽缸的溫度,真空也能夠不斷產生。
1769年,瓦特製成第一台蒸汽機。這一年,瓦特以發明分離冷凝器,獲得他在革新紐可門蒸汽機過程中的第一個專利。但這種蒸汽機仍無法克服紐可門蒸汽機只作往返運動的缺點,不能使蒸汽機變成能帶動各種工作機的原動機。1781年,瓦特研製出一套齒輪聯動裝置,可以將活塞的往返直線運動,轉變為輪軸的旋轉運動,他因此獲得了第二個專利。接著為了進一步提高效率,增大蒸汽機的動力,瓦特對汽缸本身進行了分析與研究。1782年,瓦特試制出一種帶有雙向裝置的新汽缸,把原來的單向汽缸組裝成雙向汽缸,並首次把引入汽缸的蒸汽,由低壓蒸汽改為高壓蒸汽,他也因此取得第三個專利。
1784年,經過再次改進的蒸汽機,不僅能夠適用於各種機械運動,而且還增加了一種自動調節蒸汽機速率的裝置。1785年,一個使用瓦特蒸汽機的紡紗廠建成。很快,蒸汽機在棉紡織業、毛紡織業、采礦業、冶金業、造紙業、印刷業、陶瓷業等工業部門,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瓦特蒸汽機的問世,解決了工業發展中的動力問題。從此以後,只要有煤作為燃料,就可以開動蒸汽機。並且,工廠也是根據需要建立起來,而不再受河流水力的限制。馬克思說:「瓦特的偉大天才表現在1784年4月他所取得的專利的說明書中,他沒有把自己的蒸汽機說成是一種用於特殊目的的發明,而是把它說成是大工業普遍應用的發動機。」[2]
蒸汽機的發明使機械化生產沖破自然條件的限制,是人類社會進入機械化時代的標志,從而大大加速了工業革命的進程。蒸汽機的廣泛利用,出現了發明和使用機器的熱潮,促使工業革命開展起來。英國到處建立起大工廠,那些高聳入雲的煙囪噴出縷縷煙霧,龐大的廠房發出轟鳴,打破了原來中世紀田園生活的恬靜。以此為標志,歷史跨入一個新的時代,人類社會由此進入了蒸汽時代。
煤礦業崛起[編輯]

1814年描述用煤發動火車和機械;又用火車和機械開采更多煤的油畫
煤炭可以說是近代工業的食糧,如果沒有煤,就沒有大機器工業的發展,也就沒有工業革命。正因為英國的煤炭儲藏量非常豐富,所以才支撐著英國工業革命的蓬勃發展。在中世紀,由於燒煤使空氣污染,封建統治者嚴厲禁止採煤。然而,由於工業革命的興起,英國對於煤炭的需求擴大,煤炭工業迅速發展。1846年,英國煤炭年產量已經達到四千四百萬噸,成為歐洲乃至全世界第一大產煤國。
隨著工業生產中機器生產逐漸取代手工操作,傳統的手工工場無法適應機器生產的需要,為了更好地進行生產管理,提高效率,資本家開始建造廠房,安置機器,僱用工人集中生產,這樣,一種新興的生產組織形式工廠出現了。工廠成為工業化生產的最主要組織形式,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
1840年前後,英國大機器生產已基本取代工場手工業,用機器製造機器的機器製造業也建立起來,工業革命基本完成,英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國家。機器的廣泛使用,根本改變了工業的技術面貌,大大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工業革命造成的生產力大發展,使英國出現了空前的繁榮。

⑸ 英國的工業革命為什麼能夠這么順利

家庭工廠化 編輯
殖民地掠奪與奴隸貿易,給英國帶來了巨量的外地資源,為工業革命做好了准備。從十六世紀到十九世紀,英國繼續了近三個世紀的圈地運動,為工業革命提供了大批廉價的勞動力。並且,英國過去是以國王名義借債,來彌補宮廷財政運轉的不足。1694年,英格蘭國家銀行的成立,標志著由國王債務制度過渡到國家債務制度,這從另一條渠道為工業革命積累了資金。

英國政府大力開拓海外殖民地,積極實行保護關稅制度,為本國工商業尋找海外市場。與此同時,還把從各個渠道聚斂來的財富,絕大部分都用作生產性投資,以轉換為再生產的資本。而法國卻把資金都用來維持費用浩大的軍隊和宮廷享樂,西班牙更是把海外貿易盤剝來的巨額財富,用來購買國外廉價的商品,結果沖擊了本國的市場。

1800年英國紡織廠
工業革命是以機器生產代替手工勞動,就是手工工場向大機器工廠的一個飛躍。這個飛躍之所以能夠實現,與手工工場的高度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工場手工業的高度發展是工業革命不可缺少的技術前提。此外,英國為追求更多的利潤,還以滿腔的熱情來關注生產的發展,從而刺激了機器的發明和新科學技術的使用。

早在十五世紀,英國半農半工的農村家庭手工業就非常普遍,最初主要是毛紡織業。這種家庭的毛紡織手工業,後來隨著農民的貧富分化,而發生了改變。很多家庭手工業者變成了為商人進行原料加工的僱傭勞動者。於是,呢絨商人們逐漸把單獨的家庭手工業聯系起來,便形成了毛紡織業的手工工場。這種手工工場有分散的和集中的兩種形式。

在十六世紀時,分散的手工工場佔主要地位。隨著圈地運動而使喪失土地的農民日益增多,由大商人所創辦的集中的手工工場便逐漸發展起來,達到了僱傭一千名以上工人的規模。到十七世紀時,僱傭幾百名工人的手工工場已經非常普遍了。這些手工工場並不限於毛紡織業,在采礦、冶金、制鹽、造紙、玻璃、制硝、啤酒等部門,都建立起很大的手工工場。

英國工場手工業的發展,不僅表現為生產規模的擴大,而且還表現為技術上的巨大進步。英國手工工場在生產技術方面的進步,與歐洲大陸上的大量工匠遷居英國有著密切的關系。在中世紀末期,法國與尼德蘭等國在手工業技術方面,特別是絲織業技術方面,都比英國進步,擁有很多技術熟練的工匠。但是不斷發生宗教戰爭,迫使許多信奉新教的熟練工匠逃亡到英國避難。

尼德蘭人才的流入 編輯
十六世紀末十七世紀初,西班牙鎮壓尼德蘭革命時,也有大批尼德蘭工匠逃往英國,從此以後就在英國東部地區定居下來。當時,英國女王伊麗莎白允許這些工匠定居下來,條件是每一戶外來工匠必須負責培養一名英國學徒。這些技術熟練的工匠湧入英國後,對於改良和革新英國的手工業技術,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並且使英國新建了一些過去沒有過的工業部門。英國的染織業、製糖業、陶瓷業的發達,就是同尼德蘭工匠的貢獻分不開的。

在十七世紀以後建立和發展起來的各種工業部門中,棉紡織業發展得尤其迅速。十八世紀初,運到英國加工的棉花只有一百萬磅,但是,隨著國內外市場的擴大,手工工場的生產已經不能滿足市場的需要。資本家為了追求越來越多的利潤,除了增加工人以擴大生產規模外,迫切希望改革生產技術以提高勞動生產率。

紡織業崛起 編輯
1733年,機械師約翰·凱伊發明飛梭。凱伊發明飛梭以後,一個織布工人可以做過去兩個工人的工作,使效率提高了一倍。後來, 凱伊的兒子又加以改進,發明了上下自動的杼箱,使用起來更為方便,織布能力更為提高。由於織布效率提高,出現了極其嚴重的紗荒。

由於棉紗供應不足,出現了紡與織之間的矛盾。這個矛盾很長時間沒有得到解決,有些棉布工廠因缺紗而停產。棉紗價格猛烈上漲,接著紡紗工人的工資也提高了。這種情況,對於追逐利潤的資本家來說,是不能忍受的。為了解決棉紗不足的問題,政府也採取了各種措施。1761年,英國「藝術與工業獎勵協會」兩次懸賞,徵求新式紡紗機的發明。

1764年,蘭開夏郡內的詹姆士·哈格里夫斯發明了珍妮紡紗機。珍妮紡紗機的發明是棉紡織技術上一個巨大的飛躍,使棉紗的產量迅速提高,引起了紡織業的一系列變化,並且帶來了巨大的社會影響。因為棉紗生產成本的減少,也就使布匹的價格隨之降低,從而使布匹的需求量增大,這樣就需要更多的織布工人。

由於織工工資跟著棉布需求量的增長而提高,就使得原來兼營農業的織工逐漸拋棄農業,成為專靠工資收入的工薪階層。同時,珍妮機的使用排擠了舊式紡車,使那些買不起珍妮機的原來從事家庭手工業的紡工也放棄農業,到擁有珍妮機的人那裡去工作,從而成為雇傭工人。紡工和織工放棄的土地就為農業資本家所收買,小自耕農無力與資本主義大農場競爭,他們逐漸受到排擠而破產之後,也就淪落為農業或者工業中的無產者了。

機械化工廠 編輯

1806年煤粉內燃機專利書

1775理查·阿克萊特水力紡紗機仿製品
珍妮紡紗機雖然大大提高了棉紗產量,但紡出的紗不結實,細而易斷。由於珍妮機帶動的沙錠日益增多,卻需要手工來搖轉紡輪,這樣就使人力越來越難以勝任。於是,便需要在質量和動力方面加以改進。1769年,鍾表匠理查·阿克萊特發明了水力紡紗機。這種機器用水力推動,機器上安裝著許多滾軸,旋轉很快,紡出的紗質地堅韌。

由於水力紡紗機體積大,又必須設置在可以利用水力的地方,因此,它就不能像舊式紡車或珍妮機那樣安裝在家庭內,而必須建立廠房,集中工人進行生產。這樣,就為工廠制度的確立奠定了基礎。1771年,理查·阿克萊特建立了第一個棉紡廠,成為最早使用機器生產的工廠主。水力紡紗機紡出的紗線雖然結實,但是很粗糙。因此,還需要繼續進行技術革新,以提高棉紗的質量。

1779年,工人賽米爾·克隆普頓發明了騾機。騾機綜合珍妮紡紗機與水力紡紗機的優點,紡出來的棉紗既結實又精細。此外,還提高了紡紗的效率,最初,騾機帶動二三十個紗錠,後來隨著機器的改進逐漸增加,到十八世紀末,已經有了能夠帶動四百個紗錠的紡紗機了。自從騾機發明與廣泛應用以後,集中從事生產的紡紗工廠迅速增加起來。

棉紗產量的大幅度增加,把織布拋到了後面,於是,紡與織之間又出現新的脫節現象。這種情況下,迫切需要改良織布機。1785年,牧師埃德門特·卡特萊特發明了用水力推動的織布機。但是,這種機器非常呆笨,銷路不廣。後來,經過拉德克利夫、霍洛克斯等人的改進,這種織布機才日益完善,逐漸推廣應用。

1803年,拉德克利夫還發明了一種整布機,霍洛克斯又發明鐵制的織布機器。經過改進的自動織布機,比手工織布提高了四十倍的效率。棉紡織業機器的使用又引發了其他行業的連鎖反應,不久在採煤、冶金等許多工業部門,都陸續有了機器生產。隨著越來越多的工業部門實現了機械化,一個新的課題又擺在人們面前,這就是動力問題。

水燒熱了之後就膨脹為水蒸汽。事實上,這個道理人們在很早就知道了。約在公元前二世紀末,亞歷山大里亞的赫羅,就認識到蒸汽的動力作用。在他的著作中,記載了他曾經製造過一種利用水蒸汽旋轉的玩具。文藝復興時期,達·芬奇嘗試過設計一種利用蒸汽開動大炮的圖紙。然而,為了工業的目的把蒸汽用來作為動力的試驗,則是從近代才開始的。[1]

蒸汽機現世 編輯

英國18世紀蒸汽機工廠仿製品

1890年鐵工廠油畫
法國物理學家尼斯·帕旁稱得上是第一個蒸汽力的實驗者,他於1680年在英國試驗成功第一台可以把熱能轉變為機械能的蒸汽泵。但是,帕旁的發明並沒有實際用於工業上。1698年,英國人托瑪斯·塞維利發明了利用蒸汽力而製成的抽水機,但是不夠堅固,經受不住大量蒸汽的壓力,常常破裂。1705年,鐵匠托馬斯·紐科門在塞維利抽水機的基礎上加以改進,製造出了第一台真正可用作動力的蒸汽抽水機。瓦特在格拉斯哥大學擔任製造和修理自然科學儀器的工作時,注意到紐科門式蒸汽機之所以浪費很多熱量和時間,是因為汽缸里既要產生蒸汽,又要注入冷水。1765年春,瓦特終於想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在安上一個隔離式冷凝器裝置後,蒸汽不是在汽缸內冷卻凝固,而是讓蒸汽通過一個閥門,進入一個單獨保持冷卻的冷凝器,這樣就不需要降低汽缸的溫度,真空也能夠不斷產生。

1769年,瓦特製成第一台蒸汽機。這一年,瓦特以發明分離冷凝器,獲得他在革新紐可門蒸汽機過程中的第一個專利。但這種蒸汽機仍無法克服紐可門蒸汽機只作往返運動的缺點,不能使蒸汽機變成能帶動各種工作機的原動機。1781年,瓦特研製出一套齒輪聯動裝置,可以將活塞的往返直線運動,轉變為輪軸的旋轉運動,他因此獲得了第二個專利。接著為了進一步提高效率,增大蒸汽機的動力,瓦特對汽缸本身進行了分析與研究。1782年,瓦特試制出一種帶有雙向裝置的新汽缸,把原來的單向汽缸組裝成雙向汽缸,並首次把引入汽缸的蒸汽,由低壓蒸汽改為高壓蒸汽,他也因此取得第三個專利。

1784年,經過再次改進的蒸汽機,不僅能夠適用於各種機械運動,而且還增加了一種自動調節蒸汽機速率的裝置。1785年,一個使用瓦特蒸汽機的紡紗廠建成。很快,蒸汽機在棉紡織業、毛紡織業、采礦業、冶金業、造紙業、印刷業、陶瓷業等工業部門,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瓦特蒸汽機的問世,解決了工業發展中的動力問題。從此以後,只要有煤作為燃料,就可以開動蒸汽機。並且,工廠也是根據需要建立起來,而不再受河流水力的限制。馬克思說:「瓦特的偉大天才表現在1784年4月他所取得的專利的說明書中,他沒有把自己的蒸汽機說成是一種用於特殊目的的發明,而是把它說成是大工業普遍應用的發動機。」[2]

蒸汽機的發明使機械化生產沖破自然條件的限制,是人類社會進入機械化時代的標志,從而大大加速了工業革命的進程。蒸汽機的廣泛利用,出現了發明和使用機器的熱潮,促使工業革命開展起來。英國到處建立起大工廠,那些高聳入雲的煙囪噴出縷縷煙霧,龐大的廠房發出轟鳴,打破了原來中世紀田園生活的恬靜。以此為標志,歷史跨入一個新的時代,人類社會由此進入了蒸汽時代。

煤礦業崛起 編輯

1814年描述用煤發動火車和機械;又用火車和機械開采更多煤的油畫
煤炭可以說是近代工業的食糧,如果沒有煤,就沒有大機器工業的發展,也就沒有工業革命。正因為英國的煤炭儲藏量非常豐富,所以才支撐著英國工業革命的蓬勃發展。在中世紀,由於燒煤使空氣污染,封建統治者嚴厲禁止採煤。然而,由於工業革命的興起,英國對於煤炭的需求擴大,煤炭工業迅速發展。1846年,英國煤炭年產量已經達到四千四百萬噸,成為歐洲乃至全世界第一大產煤國。

隨著工業生產中機器生產逐漸取代手工操作,傳統的手工工場無法適應機器生產的需要,為了更好地進行生產管理,提高效率,資本家開始建造廠房,安置機器,僱用工人集中生產,這樣,一種新興的生產組織形式工廠出現了。工廠成為工業化生產的最主要組織形式,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

1840年前後,英國大機器生產已基本取代工場手工業,用機器製造機器的機器製造業也建立起來,工業革命基本完成,英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國家。機器的廣泛使用,根本改變了工業的技術面貌,大大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工業革命造成的生產力大發展,使英國出現了空前的繁榮。

⑹ 英國人賺多少錢

大部分工薪階層年收入才20k鎊左右啊,即便30k,扣稅後多不了多少啊。
在倫敦如果年薪少於三萬英鎊(稅前)就算是低收入人群。一般實習生的收入都會有每年1萬3千英鎊左右(即每個月1100多一些。還是PART TIME的)。在英國,可樂需要1英鎊,午餐三明治至少1點2英鎊,公交車1-2英鎊,從利茲到倫敦需要80英鎊往返,普通的PUB周日午餐砸5-6英鎊,晚餐每道菜在8-20英鎊之間。1200英鎊稅後相當於2000稅前的收入水平,只能算中等剛好的生活水平。相當於在上海賺2500-3200元人民幣的生活水平。

⑺ 今冬中等收入英國人得靠政府補助才付得起能源賬單,這反映出啥問題

國財政部門有關人員警告說:「今年冬天英國中等收入群體將同低收入者一樣,需要政府補助才能支付能源賬單。」這一個說法可以看出,目前英國能源問題已經非常突出,且已經引發了不少社會問題。
國這名財政部門有關人員這么赤裸裸地將這個說法告知公眾,也表明他認為目前英國能源的形勢之糟糕,也已經不能繼續欺瞞英國民眾了。這也反映今年的冬天,英國很多地方的家庭想要度過冬天,應該不會那麼容易,一到了冬天,地處高緯度的英國應該會一如既往地引來寒冷的天氣,隨之能源的需求會更加緊張,進一步再推動能源價格的上漲。所以,到了冬天,這些收入處於中等收入或者是低收入的民眾,將要面臨的是跟往年低收入群體那樣,依靠政府的補貼才可以勉強過冬。
這個「今年冬天英國中等收入群體將同低收入者一樣,需要政府補助才能支付能源賬單。」 說法中也可以看出,假如相關部門沒有相應,沒有給出對應的援助措施,那麼,這些中等收入群體連帶低收入者,都要在寒風中艱難「求生」。因為他們面對的也不僅僅是高漲的能源價格,還有能源供應問題。

到國際局勢的影響,再加上英國的高通脹問題,英國從今年年中就開始了一系列的遊行抗議活動,主要是工薪階層抗議自己的薪資,要求漲工資,以及市民要求開給能源價格設置上限,一直漲價的能源,他們無法承擔······這些抗議活動和罷工活動出現了英國社會的多個職業,有碼頭工人,有地鐵工人,有長途火車司機,甚至是收入較高的律師。

閱讀全文

與英國工薪階層通過什麼支付工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長生術是如何傳入日本的 瀏覽:117
越南凱旋摩托車多少錢 瀏覽:37
印度野牛幼崽怎麼是黃色的 瀏覽:229
印度因疫情損失多少錢 瀏覽:202
中國海南車禍多少起 瀏覽:799
2018中國股市怎麼了 瀏覽:198
伊朗人和阿拉伯人哪個更溫和 瀏覽:400
jdi在中國有多少家 瀏覽:653
我國的哪些地方靠近印度 瀏覽:837
中國多少銀行有信用卡 瀏覽:760
中國遠征軍有多少滇軍 瀏覽:385
越南金蘭灣在越南哪個省 瀏覽:417
伊朗的人均gdp是多少 瀏覽:928
越南胡椒哪裡生產的 瀏覽:673
英國皇家空軍團是什麼部隊 瀏覽:780
印度肥雞怎麼做好吃 瀏覽:984
700萬伊朗是多少人民幣 瀏覽:117
去義大利小物件買什麼好 瀏覽:632
怎麼評價越南女人 瀏覽:901
義大利吃什麼豆 瀏覽: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