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中國老師教英國學生現在怎麼樣了

中國老師教英國學生現在怎麼樣了

發布時間:2024-09-12 23:33:25

⑴ 英國學霸哭了,我為什麼要和中國學生比

昨天,一段「中國教師赴英教學訓哭學生」的視頻,刷爆了微信朋友圈。

視頻來自英國廣播公司(BBC)今年拍攝的一部教學紀錄片,片名叫《中國學校》,計劃於倫敦時間8月4日、11日、18日晚上9點(因英國現在實行夏令時,所以北京時間是第二天凌晨4點),在BBC2台分三次播出。網上被瘋狂轉發的這段視頻,正是其預告片。

紀錄片邀請了5名中國中學老師,到英國漢普郡頂級公立學校博航特中學開設「中國實驗班」,對50位年齡在13至14歲的英國學生志願者,進行一個月的「中國式教學」,並全程跟拍,研究中式教學在英國是否可行。

看過預告片後,許多人的印象是,中國老師明顯「水土不服」,英國學生的不少舉動讓他們十分「抓狂」;而英國學生也無法適應高強度教學,被中國老師訓哭。有人說,這些英國學生缺乏進取心,懶散無紀律。

事實真是如此嗎?

今年4月剛結束拍攝時,5名中方老師之一的杭外80後數學老師鄒海連就曾接受錢江晚報記者的采訪,他正是這個英國實驗班的班主任。鄒老師介紹了《中國學校》的來龍去脈,以及他如何入選中方老師陣容(詳見錢報5月1日A11版)。

為了保密,不少內容當時並沒有見報。今天,錢報記者為大家透露更多的細節。

原味復制中國式教學?

YES

鄒老師說,事情的起因,是英國BBC廣播公司啟動了一個研究項目——「中國化的英國學校」,來看看中英哪種教學方法更有效,實驗為期一個月。

所以這個月里,50名英國博航特中學的學生,由5位中國老師授課,全天的作息安排和中國學校相同。而博航特中學的其他學生,則跟往常一樣,由校內英國老師教導。

兩組學生分別進行數學、科學、英語、中文的測試,由獨立的第三方機構全程負責測試和後期結果分析。實驗項目開始前測試一次;在實驗項目結束後,對一個月的學習內容進行再測試一次,結果會在紀錄片中公布。

預告片里把英國學生訓哭的老師,其實都是教學經驗豐富的優秀老師,在國內深受學生歡迎,是BBC通過長達近半年的全球海選找到的。

英國學生都很懶散不努力?

NO

各大網站轉載該預告片時,用了許多驚悚的標題,比如《中國教師赴英訓哭學生》,又比如《英國引進5位中國老師,然後他們被英國學生逼瘋了》……

采訪過鄒老師的錢報記者認為,這些說法統統是浮雲,他和其他4位老師都很喜歡那50個英國孩子,臨走時還收到許多祝福卡片,師生告別的場面相當溫馨感人,和預告片里的師生關系,完全是兩碼事。

「中國實驗班」是臨時組建的——50個孩子都是自願報名參加。上課的教室里有一股濃濃中國風——牆上貼著學生行為守則、課程表,甚至還有眼保健操圖、「勤學」「善思」等標語。在這樣的環境中上課,英國學生一臉新奇。

擔任「中國實驗班」班主任的鄒老師,還組織過一次中國式班幹部競選,並安排英國學生做值日,負責升旗、餐廳清潔、打掃教室、主持晨會、課間操領操等。

「學生在這段時間里,能很好地完成自己的值日工作,有部分學生還很主動地幫忙打掃教室,並很享受。當然也有學生需要提醒,這都很正常的。」鄒老師說,「我感覺這些事是英國沒有的,讓英國學生得到了鍛煉。」

嚴格的老師教鬆散的學生?

NO

除了當班主任,鄒老師還要負責數學等多門學科教學。

在網友眼中,這是Hard模式老師教Easy模式學生,但鄒老師不這么覺得。

頭一回給英國孩子上數學課,他感覺很適應,因為本來就是按照中國模式來上,而且英國的課程難度還要低不少,教學難度不高。

班裡也確實有孩子,數學基礎偏弱,不太跟得上進度。鄒老師認為,這是因為臨時組班,50個孩子的學業水平參差不齊,放在國內中學也會有類似情況。「中國實驗班」的學習,沒大家想像的那麼糟,班裡也有好些學霸,不光會按時做完每天的家庭作業,還會自己買練習來做,甚至會主動問老師討習題來鞏固。

在英國《每日郵報》的紀錄片預告新聞上,大標題寫著如今英國孩子「福利太好不努力」。但鄒老師觀察發現,不少英國學生其實也很努力,對自己有很高的要求,也有能特別吃苦的,有個學生每天騎自行車40分鍾上學,讓老師們印象深刻。

課堂紀律真讓老師頭痛?

YES

唯一讓鄒老師他們頭痛的,是課堂紀律,每節課都要花不少時間在維持紀律上。

和網上說的高福利制度養出懶漢的觀點不同,當時剛從英國回來的鄒老師分析,這和英國實行小班化教學有關。平常上課,英國老師常會要求學生分小組討論,課堂氛圍比較自由。可是小班總共沒幾個小組,討論下沒啥;變成「中國實驗班」這樣50人的大班後,課堂上多幾個人講話,教室里就會炸開鍋。

另一個原因是中國式教學的學習時間偏長,英國學生不適應。

原來英國中學早上八點半到,下午四點左右就放學了,但實驗班卻要從早上七點半,上到晚上七點,學生的注意力無法集中那麼長時間。

「確實有調皮的學生,一直很鬧。不過,哪裡都有這樣的學生。班裡也有好學生,非常優秀。」鄒老師說。

在鄒老師眼裡,英國學生們感到頭痛的,不是課程難度和紀律要求,而是每天千篇一律的教學安排,除了上課,居然還有早晚自修和課間操,一樣都不能落,還不能自由選擇。有一回上數學課,就有個娃因為在操場玩HIGH了,沒來上課。

但是從鄒老師收到的祝福卡片來看,這一個月,實驗班的孩子們還是蠻開心的。有同學寫道:「我最大的收獲,就是認識了很多朋友,結下了很深的友誼。」鄒老師分析,中國實驗班讓同學在一起學習、分享,集體氛圍比較好。

最有意思的是,有位英國媽媽還發信息告訴鄒老師,她覺得自己的孩子很適合中國教學,希望鄒老師能繼續教下去。(錢江晚報記者:沈蒙和)

相關閱讀:80後的數學老師為啥贏得英國BBC的青睞

這兩天,兩位英國BBC工作人員在杭外劍橋高中露面。據說,他們這次專程來杭州,就是為了跟拍這所學校的數學老師鄒海連。確切地說,應該是「繼續」跟拍,因為今年3月,鄒老師已經在他們的鏡頭下呆了1個月,但地點是在英國一所中學。

事情的起因,是英國BBC廣播公司啟動了一個研究項目——「中國化的英國學校」,他們在英國頂尖的公立學校博航特中學開設「中國實驗班」,不僅全天作息安排和中國學校相同,所有課程也都由中國老師來上,並且全程跟拍,打算錄製成紀錄片。

鄒海連是這個項目的中國老師之一。

「他們想多了解一些學校的情況,並進入了我的課堂拍攝,為紀錄片尋找更多的元素。明天,他們還會到我家裡補拍鏡頭。」

鄒老師說,他能被英國的這個項目選中,真的不容易。「他們挑選老師非常嚴格,我前後花了半年時間,才通過了主辦方設置的重重關卡。國內最終成行的老師只有兩位,另一位是南京外國語學校的英語老師。」

能過五關斬六將,被英國BBC選中去英國教書一個月,鄒海連是一個什麼樣的老師呢?

是個80後,有浙大[微博]的碩士學位

錢報記者采訪中了解到,鄒海連是個80後,在浙大數理統計專業拿到碩士學位後,到杭外任教,已經有9個年頭。現在的QQ簽名是IGCSE A-Level 課程數學教師。

和多數老師一樣,鄒老師很健談,尤其是說到他的數學課;和普通數學老師不一樣的是,說著說著他會突然冒出一兩個英文單詞,不認識他的學生多數會以為他是一位英語老師。

「我是教數學的。」鄒老師強調,「只不過平時是用英語上數學課。」他用英語上數學課,是到杭外任教的第3年,被調去劍橋高中部教數學開始的。

鄒老師的數學課,看上去蠻西式的。每節課上,他都會拿出一部分時間和學生互動,甚至提問完畢就走下講台,跑到學生中間,旁若無人地一對一討論起來。「因為班裡學生就30個左右,所以課堂上有足夠的交流時間,能讓學生想、讓學生說。」

但和真正的英國老師比,鄒老師覺得自己的課蠻中式的。比如,他備課非常仔細,會預估課堂、學生會發生的各種狀況,並想好應對解決方案。哪怕就是選幾道例題,也要想好前後順序,和題目對應的知識點。「就像在幫學生設計學習路線,國外老師一般不會這么仔細。」鄒老師說。

用英語上數學課是「中標」原因

在鄒老師中西結合的課堂里待過的學生,成績都蠻好的。去年他帶的兩個班,幾乎人人是A或A+。

鄒老師覺得,自己會被BBC相中,肯定不是因為帶的學生成績優秀。「主要還是語言水平,國內能用英語上數學課的老師確實不多。」

為練好英語上數學課,鄒老師沒少花力氣。「讀研[微博]究生那會兒,要看文獻寫論文,所以我的書面英語還行,口語不怎麼樣,於是經常去浙大英語角練習,或者看看美劇。後來到杭外教書,英語氛圍就更好了,日常對話基本沒問題。」

鄒老師說,他記得在學校用英語上的第一節數學課,花費了比平時多幾倍的時間來備課。用他的話來說,那真是硬著頭皮上:先是梳理等邊三角形之類的數學專用名詞,再把原來的教案統統翻譯成英文。擔心講到一半卡殼,或者遇到突發狀況,他還將課堂上可能會說的每一句話都記下來……

鄒老師就是這么講著講著,把數學課說溜了。「沒啥訣竅,就是上課練出來的。」

去英國上課,難不難

挑選很嚴格,必須要過四關

要被BBC相中,去英國給英國中學生上課有多難?鄒老師說,自己算了一下,一定要過四關。

第一關,要會玩微信,因為如果信息不靈通,就沒有這次機會。

據了解,這次BBC尋找中國老師,並沒有在國內媒體刊發該消息。去年9月,鄒老師第一次聽說這個消息,是學生發微信告訴他的。接著,有兩位同事也從在英國留學[微博]的學生那裡聽到了該消息,都不約而同把消息轉發給他,鼓動他去試一試。

第二關,教齡滿5年,能全英文教學。

鄒老師回憶,BBC在選人時,開出的3項基礎條件,攔住了絕大多數老師的腳步:第一,該項目要在中國基礎教育體系內尋找老師;第二,這些老師從事英語語法、數學、科學和社會科學的教學工作,至少滿5年,少半年都不行;第三個條件是最難的,這些老師還要具備全英文教學的能力。

鄒老師在杭外劍橋高中任教多年,平常都是用英文給學生上數學課,所以入圍了BBC的初選。

第三關,面試要過三、四輪。

鄒老師說,他給BBC投了簡歷,沒過多久就收到了面試通知,而且不止一次。「光是電話面試就有三、四次,每次起碼要談半小時以上,最長的一次談了整整一小時。」

具體的面試內容,他記不大清楚了:「主要是核實我的情況,包括教育經歷、教學方法,和這個研究項目的契合度等。另外,他們也向我詳細介紹了該項目的來龍去脈。」

讓鄒老師印象最深的是,面試時對方在電話里反復強調,希望他在英國上課時,能用中國傳統的教育方法。

第四關,要進行心理測驗。

在所有的程序差不多時,BBC又專門找了一家獨立機構,評估鄒老師的心理狀況。

那次測試是通過網路在線完成的,總共花了1小時。「從題目上看,主要是測試有沒有心理創傷,對新環境的適應能力、抗壓能力等。」鄒老師回憶說,「當時覺得英國人挑老師蠻慎重的,後來聽說德國航班失事,可能是由於副駕駛患嚴重抑鬱,我就覺得這樣的測試真的有必要。老師要面對那麼多孩子,心理健康可能比教學水平更重要。」

當然,開朗健談的鄒老師很順利地通過測試,在去年12月底,被確定錄用。今年2月底他飛赴英國,給50名英國學生上了一個月的數學課,同時還擔任了該實驗班的班主任。

⑵ 去英國執教中式學校的老師後來怎麼樣了

去英國執教中式教師的老師,迎來的大結局就是5名中國老師赴英國公立學校,用中式方式教學。4周內交出的中國實驗班,在期末考試中,數學自然科學普通話三科平均分高出,其他班約10%。

就應試結果而言看成完勝。中式教育在英國學堂取得了成功。

⑶ 華裔老師在英國教學,被4人圍堵被打得滿臉血,事情最後怎樣了

南安普頓大學一名37歲的中國講師王鵬(音譯)在英國遭4人圍毆謾罵,導致受傷嚴重,從王鵬的陳述中了解到,當時的他正在郊區慢跑,這時有一群人駕車經過,他們在車上對著王鵬大喊大叫,隨後就將車停在路邊,下車之後就開始對著他拳打腳踢,王鵬當時就被踢到在地,面部受傷嚴重,鼻子和嘴巴流了很多血。而這些人除了毆打他之外,還對其惡語相向,「滾出英國」「中國病毒」等其他不堪入耳的話和進行種族攻擊的言語從那伙暴徒口中罵出,而這些對於已經在英國本地生活了6年且已經安家立業的王鵬來說,實在是無法接受。

這一新聞被曝光後,引起網友的熱議:有網友評論道:「現在才知道國外不安全,早點幹嘛去了?」很多人認為他被打是活該,似乎出國已經成為了一種錯誤,但是這種看法是有失偏頗的,在全球化的時代,我們不能故步自封,中國人出國工作,有利於傳播文化,也能夠減少國內的競爭,更有助於時代的發展。

⑷ 英國人是怎麼評價「中國老師赴英國支教」的

UKEC英國教育中心了解到:在BBC播出中國老師赴英支教之後,很多英國人發出了「我們應該像中國人那樣教孩子嗎?」的疑問!

雖然有人批評中國學校僵化呆板,但事實勝於雄辯,即使是在西藏那樣比較邊遠的地區和條件艱苦的學校,中國學生的表現都超過諸如澳大利亞這些國家的學生。英國著名時事評論家詹金斯則持相反意見。他在英國《衛報》的評論文章說,中國學校是考試工廠。當中國都在從愚蠢的教育方法中覺醒時,為什麼英國如此急著要復制它呢?

不過,在4周的相處後,中國老師和英國學生的關系變得好起來。斯特勞格爾說,一些學生甚至開始表達對中國式教育的偏愛。他們喜歡從黑板上抄板書,認為這能幫助記憶。更多學生也喜歡中國課堂的講課方式。羅西說,她認為這些中國老師工作非常認真,很有熱情,而且很酷。其實英國老師也有教學熱情,只是表現方式不同。

對於BBC這部紀錄片引發的爭議,英國官方沒有做出更多回應。

不過,無論怎樣的爭議出現,英中兩國通過文化交流增進了解,是值得鼓勵和支持的。他認為,英國與中國之間的文化交流合作項目還有很多,因此外界也不必盯著這一部紀錄片不放。

⑸ 如何看待中式教育在英國遭遇水土不服

5個來自中國的中學教師最近很火,因為他們在遙遠的英國遭遇了50名正處在青春期的中學生。中國-英國,教-學生,大人-孩子,不管哪一組身份都註定了火花四射的勁爆故事。

當然,英國BBC也這么認為。

當地時間8月4日晚,BBC播出了紀錄片《我們的孩子足夠堅強嗎》,講述了5名中國教師按照純中國式的教學方式,教英國學生學習數學、科學、體育等課程。一個月後,這些學生將和由英國教師授課的學生一起考試,一決高下。三集紀錄片目前只播出了第一集,就引發輿論的普遍關注,片中的中國教師顯得有些力不從心,英國學生也頗有怨言。

而留給中國觀眾的問題,並不僅僅是英國的孩子是否足夠堅強。我們更多思考的是,中國的教育是不是足夠「堅強」?中國孩子的成長需要怎樣的教育?為此,中國青年報記者專訪了北京大學精神衛生博士汪冰。

紀律往往是為了滿足單向傳遞

中國的父母在批評孩子的時候,最喜歡說的話就是,「你怎麼這么不乖」「你怎麼這么不聽話」。這意味著,聽話、服從是中國式好孩子的標准,尊敬師長也就成了一切校園生活的前提。所以,當5名中國的中學教師來到英國學校,發現「學生對教師的敬畏」並不是天然法則時,他們的內心最初是有些崩潰的。

汪冰覺得,這其實有關文化差異,並不關乎對錯。「在一個強調集體主義的文化里,重要的是和大家保持一致;而在強調個性的文化里,重要的是保存自我。」他認為,除了這個前提,紀律本身也有值得探討之處。

上課隨意講話、不聽教師講課,甚至是在課堂上化妝,有媒體報道說,「這是英國學生給中國式教育上了一課。」在汪冰看來,「老師說話的時候學生不要說話」與「學生能不能說話」,是兩種不同的情況。「如果紀律是為了幫助孩子更好地學習,那就是好的紀律;而如果紀律是為了讓老師省事,從而違背了孩子的天性,就不是好的紀律」。

在中國,大部分學校是大班教育,紀律能保證課堂的安靜、安全,使50多個學生都能在教室里有效率地學習。汪冰說:「如果50個人亂成一團,教師和學生都是受害者。而BBC片中實驗的不合理之處,是讓習慣了小班教育的英國孩子突然進入大班,這對中國教師是不公平的。」

「但紀律是有限度的,過度強調紀律,會限制孩子的自由發展。而且紀律往往是為了滿足單向傳遞,時間久了,學生的思維會有惰性——聽老師說就夠了,不需要參與。這就是中國學生不太愛發言的原因。」汪冰解釋,單向的教學方式,在人多、時間緊、任務重的時候,會在短時間內提高學生的成績,但不容易「走心」。紀錄片中也提到,學生們好像都明白了,但一下課就都全忘了。

「在教育領域,參與性的記憶是最牢固的。」汪冰認為,雙向的教育方式至少有3個優勢:一是學生不容易疲勞,不懂可以隨時停下來討論;二是師生之間更加平等,有討論的意願;三是學生的提問本身就是學習的過程——這是單向的教育方式永遠無法做到的。「就像談戀愛,沒有人願意和只會自說自話的人交往。需要交流,才能互相理解」。

汪冰說,如果換做5個英國教師來中國上課,他們大概會痛苦於「在人群中叫喊卻無人應和」,鼓勵了半天也不見得有人願意說話;而學生的苦惱很可能是,學了一天,什麼硬貨都沒學到,就顧著跟大家聊天了。「但只要願意給中國孩子時間和機會,都會慢慢變化,00後就比80後開放多了。」汪冰說。

幫助每個孩子找到自己獨特的優勢

紀錄片中,一個男孩體育不佳,跑1000米對他來說簡直是個噩夢。但他在解中國的益智玩具九連環上天賦異稟,全班同學都樂於向他請教。

汪冰說,在一些西方發達國家,教師注重「因材施教」。比如,對閱讀障礙的孩子會更多使用聽覺的教材,課外也會給予特別輔導。「如果班上只有十幾個孩子,我們就有機會幫助每個孩子找到自己獨特的優勢。但是在目前中國的大多數情況下,孩子們都是在同一個班級、用同一套教材、施行同樣的教學節奏。當那麼多孩子在一起,我們只能取最大公約數」。

但是,汪冰提醒,如果一個孩子被教師評判為「高考(精品課)要考的科目都不行,你學其他的有什麼用」,那孩子可能會採用自毀的方式徹底放棄自己——我就不學了。「因此,即便從功利的角度來看,我們也要鼓勵孩子,如果他能從一些與考試科目無關的事情上找到自信,就不太容易放棄學校的學習」。

汪冰講了一個故事:有一個男生特別喜歡打網球,但因為學習不好,父親就不再讓他打球了。然而,不再打球的孩子不僅學習依然不好,自信心也特別受挫,和家長的關系開始對立。父親為了修復關系,請了教練繼續教兒子打網球。漸漸地,父親發現,孩子在打球的時候特別能吃苦,就贊美兒子:「你練那麼長時間也不累,面對困難那麼勇敢,在學習上也應該能做得更好啊。」故事並不是心靈雞湯,孩子最終也沒有成為「網球高手+學霸」,如果他學會了把打網球的經驗遷移到了學習上,父子關系也得到重建。

「如果幫助孩子找到自信,在他未來面對人生困難的時候也會更加勇敢。」汪冰說,「如果一個人知道自己的生命中不全是困難,除了困難還有其他愉悅,他才會更願意去解決這些困難。」

節制和規則是中國教育更要突破的方面

汪冰覺得,BBC之所以拍攝這部紀錄片,是因為他們意識到英國的教育有一部分出了問題。而這個問題並不僅僅是紀錄片開頭所說的「《國際學生評估項目》報告指出,截至2012年,中國上海中學生的數學、閱讀、科學能力均為世界第一,而英國學生的排名則大概在20名開外」。

為了表現「純中國式教學」,英國學生被要求穿上了連中國學生自己都吐槽過無數次的「像降落傘一樣」的校服。平日里做算術都仰仗計算器的學生,要在一堂課內學會三角函數。一個小姑娘嘟囔:「為什麼要學,讓我們學會怎麼繳稅不就可以了」。學生每天早起做早操——據說為了訓練集體意識,「大家一起做一件正確的事」……

一個屢次「破壞課堂紀律」的女生被老師請出了教室,一個上課愛說話的男生被老師懲罰面壁,再進行下去,似乎就差「請家長」這一招了。但英國孩子似乎並不在乎。女孩說:「如果不是考慮到我的朋友,我才不會來學校。」

「強調紀律、強調集體,其實還是在默默傳遞一個理念:老師是對的。這會讓孩子從小覺得,誰做權威就可以任性、可以隨意制定規則。」汪冰認為,東西方教學方式沒有絕對高下,節制和規則才是現在中國教育更要突破的方面。

汪冰提到,比如中國孩子在外留學(課程),家長特別擔心他們吸大麻、濫交。「在一些國家的文化中,如果高中畢業還沒有性經驗,就會被嘲笑;男孩在大學有很多親密關系是一種自豪。但問題在於,這些國家的年輕人一旦選定了交往對象,就會比較忠誠;而中國孩子可能只學了一半,沒有搞明白全部」。

「節制和規則不應該被全部拋棄,因為孩子是一種不考慮未來的動物。他們只想及時行樂,很少有孩子能想到為什麼讀書。如果完全不加限制,一味強調快樂,那是教育者沒有盡到一個成年人的責任。」汪冰說,「痛苦是學習的一部分。進入社會後,每個人都要靠自己,不會再允許你為所欲為。」

有很多HR曾經跟汪冰抱怨,他們發現90後的孩子很注重自我感受,簡而言之,就是想要「活兒少、錢多、離家近」,「你如果讓我不爽,我是不會妥協的」。汪冰說:「這其實是一種缺乏職業精神的表現。我們的教育體系中,對於職業精神的教育十分匱乏,而孩子的自我解放又很徹底,抱著要被全世界點贊的心態進入職場,就十分危險。」

汪冰說:「英國的教育方式會讓自律的孩子更加自律,因為他們嘗試過自由;也會讓不自律的孩子很難變得自律,分層十分明顯。只是在英國,你可以靠福利過得還不錯。」

紀錄片第一集的結尾,中國教師開始嘗試新的管理班級的方法——選班委。這一方式的結果如何尚未可知。汪冰認為,既然班委是由孩子們自己選出的,就要遵守自己制定的規則,以實現同伴的示範作用、同伴之間的自我管理,從這個角度來看,是一件好事。但是,汪冰提醒:「班委只是一種形式,究竟它是幫助教師來實現某種權威的意志,還是讓學生彼此示範和影響,實現自覺、自我管理,將決定這件事的最終結果。」

閱讀全文

與中國老師教英國學生現在怎麼樣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參加印尼展會需要准備什麼 瀏覽:89
英國的晚餐用英語怎麼說 瀏覽:234
李琦中國好聲音高中是哪個學校的 瀏覽:240
英國摩飛攜帶型榨汁杯怎麼充電 瀏覽:82
玄奘走到印度多少年 瀏覽:685
印度芒果漿為什麼好 瀏覽:444
印度人為什麼左手臟 瀏覽:475
過越南需要辦什麼手續啊 瀏覽:109
葡萄用義大利語怎麼念 瀏覽:220
英國大學學制什麼時候學 瀏覽:715
英國洛克脂類機油怎麼樣 瀏覽:84
印尼人壽命一般多少年 瀏覽:328
梟龍在印度什麼水平 瀏覽:586
西班牙和義大利哪個國家棉織布好 瀏覽:963
中國乒協是什麼單位 瀏覽:570
100萬印尼盾是多少美金 瀏覽:300
越南歷史有多少年了 瀏覽:379
中國雪鄉門票多少錢 瀏覽:331
越南河內什麼時候解除疫情封控 瀏覽:984
中國有多少054a 瀏覽: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