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英國人為什麼看不起其他歐洲國家

英國人為什麼看不起其他歐洲國家

發布時間:2024-09-25 00:26:12

⑴ 為什麼說英國是世界的「攪屎棍」

因為英國總是不願意看到歐洲統一,在英國看來,歐洲統一就是對自己最不利的事,即使它自己常年以歐洲國家自居,它也不願意看到歐洲統一。

個人利益看的過重

我們都知道英國是近幾百年裡來世界上排名第一的殖民國家,英國通過殖民的手段收獲到了數不清的財富,在綜合國力上,英國也遠遠超過別的歐洲殖民國家,所以在總的水平上,歐洲大陸上的國家其實是被英國所瞧不起的,英國不可能舍棄自己的利益去援助別的歐洲國家,所以當殖民手段消失後,英國就必須依靠打壓統一的策略來幫助自己始終鞏固在歐洲的地位。

⑵ 為什麼英國與法國的關系不好

1337—1453年,英法兩國間先為王位繼承問題展開爭權奪利,爾後演變為英國對法國的入侵,法國則被迫進行反入侵,從而進行長達百年的戰爭。 18世紀英法之間為爭奪歐洲霸權和在印度、北美的殖民地發生戰爭。結果法國戰敗,丟失很多在印度和北美的殖民地。

法國大革命和法蘭西第一帝國時期,英國多次組織反法同盟,武裝干涉法國革命,同拿破崙爭奪歐洲霸權,最後英國打敗法國。

在1777年北美獨立戰爭取得薩拉托加大捷後,法國援美對英作戰。

1814~1815年參加維也納會議,通過限製法國,保持歐洲均勢等決議,英國還奪得了許多原屬法國的海外殖民地。

1853~1856年英法聯合同俄國進行克里米亞戰爭,結果打敗俄國。

19世紀末20世紀初,為對付共同敵人德國,維護自身利益,英法組織包括俄國在內的「三國協約」集團。

一戰期間,英法聯合在西線對德作戰,並最後取得戰爭勝利。

戰後在巴黎和會上,法國極力想削弱德國,英國則奉行歐洲「均勢」,反對過分削弱德國,英法產生矛盾。
戰後初期,英法共同操縱國聯,都反對美國插手歐洲事務。二三十年代在德國賠款問題和法國安全問題上,兩國意見分歧;30年代面對法西斯侵略擴張,採取綏靖政策。

二戰期間,兩國共同實施敦刻爾克撤退,加入世界反法西斯聯盟,共同對敵。

二戰後兩國共同接受美國馬歇爾計劃援助,加入北約。現在兩國都是歐盟成員國.

從本質上看待殖民時代的英法關系,首先,都是殖民主義國家,在對待亞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總體利益上基本一致;在爭奪霸主地位,控制勢力范圍,涉及各自的利益時,會發生矛盾,以致激烈的沖突;在受到共同的敵人威脅侵害時,能暫時團結起來共同應對危機,但結盟中也各打各的算盤。這就是資產階級的本性所決定的。
不過有一點,英法兩國互相之間沒有直接佔領統治過對方的本土,故兩國歷史上沒有象中日之間的切齒之恨。

⑶ 英國人的性格

英國人給世界的印象似乎總是溫文爾雅、彬彬有禮的紳士形象,然而在和英國人加深接觸後,你會發現他們其實是一個充滿矛盾的人群。例如:英國人以保守著稱於世,但英國未成年少女懷孕率竟然是世界最高的;英國人白天沉默內斂,可每當入夜,各地的英式酒吧間間爆滿,充斥著歡聲笑語……不和英國人交往一段時間,是很難發現他們掩藏在紳士外表下的真正性格特點的。另一方面,"英國人的民族性格"這一提法,本身也有以偏概全的問題。眾所周知,英國並不是一個單一民族國家。英格蘭人、蘇格蘭人、威爾士人和北愛爾蘭人各有自己的傳統和民族文化認同。從這個層面上講,似乎根本就不存在同一的"英國性格";或者說,所謂的"英國性格",其實主要指的就是"英格蘭性格"。不過,在整個英國范圍內,不同民族的人群也表現出相當多的相似性,因此筆者採取簡單化的做法,以英格蘭的情況為主,結合蘇格蘭和威爾士,將英國人的性格總結為五點。這五點比較充分地概括了英國人性格中好的一面和不好的一面,希望對廣大計劃赴英國深造的留學生有所幫助。

特點一:友善
許多外國人抱怨英國人冷漠無情,難以接近。顯然,英國人不如美國人隨和率真、不如法國人溫情浪漫、不如義大利人熱情奔放、也不如中國人體貼入微。英國人性格中的保守內斂,是和英國的島國地理特點密不可分的。

但是,絕不能因此就認為英國人不友善。一方面,英國人注重隱私和個人空間。有一句英國諺語這樣說:"An Englishman's house is his castle"。英國人從不去打探別人的私事,不侵犯其他人的空間,不將自己的觀念和價值強加在別人身上。整個英國社會的構成基礎,就是對個人的體諒和尊重。英國人並不隨隨便便亂交朋友,但一旦和他們成為朋友,就會得到他們的真心相待和忠誠友誼。另一方面,英國人對他們不認識的人也都表現得彬彬有禮,親切友好。在生活節奏不太快的中小城鎮里,走在外面,迎面過來的路人總會和你打招呼;在公車上和店鋪里,不認識的人也會和你聊上幾句。當然,談話照例是從談論天氣開始的。筆者在英國留學期間,經常乘坐長途汽車到各地觀光。每當長途客車行駛在高速公路上,只要對面有長途客車開過,不論年齡大小,每位司機都無一例外地伸出手來做手勢和對方打招呼。雖然僅僅是幾秒鍾時間,卻讓人倍感溫馨。在英國,向公車上的人問路而得到全車人的指點,這樣的經歷是很多的。

英國人的友善還表現在他們熱衷慈善事業的愛心上。英國各地大大小小的慈善商店通過售賣捐贈物品來為各種慈善工作籌款。每間商店都會源源不斷受到各種物品。僅以牛津英國救濟委員會(Oxfam)為例,這一英國最大的慈善機構2002年總共從金錢和實物捐贈中獲得2200萬英鎊善款,並有 23760名志願者無私奉獻時間,參與工作。

對於中國留學生來說,初到英國時因為對環境不熟悉、語言表達不自如,很難和英國人交上朋友。實際上,英國人對中國人普遍懷有善意,但覺得東方人很神秘、不願和西方人交往。因此,中國留學生首先要打破自身顧慮,主動大膽地去贏得英國人的友好,消除雙方的隔閡。按筆者的經驗,中國學生憑他們的誠摯,是一定可以交到英國朋友的。

特點二:文明
英國是歐洲公認的"君子國",社會文明有序,井井有條。英國有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現代公共管理體系,在幾個世紀優良風尚的積淀下,英國人不論男女老幼,都表現出溫文爾雅的紳士風度。

英國人的秩序舉世公認。在公車站、商店、銀行,只要有排隊,一定是整整齊齊的一條線,前後兩個人拉開一點距離,緩緩向前移動,絕不擁擠和混亂。更可貴的是,無論隊列多麼長,時間多麼久,所有人仍然安安靜靜,毫無怨言,這在中國是不可想像的。在英國,人們自我解嘲地打趣說,只要在街上看到兩個人一前一後站在一起,就肯定有人會跟著排上去。

在英國,路上行人互相讓路司空見慣,"Thank you"和"Sorry"更是掛在嘴邊的用語;一旦有身體或行李的接觸,被撞的人往往還搶在對方之前道歉;進出建築時,走在前面的人永遠會扶住門,等待後面的人經過;有交通燈的路口,無論有沒有車,人們都等綠燈才過馬路;在沒有交通燈的路口,永遠是小車司機微笑著揮手讓行人先過;上公共汽車時,在門口買完票後,你盡可以向司機問路,時間再長,全車人也會靜靜地等待;再擁擠的汽車、商店,也聽不到嘈雜,每個人都壓低聲音和別人說話……這樣的社會,你也許可以說它沉悶,說它效率低下,然而生活在這樣的社會中,人的尊嚴和生活水準會得到最大的體現。

英國還是個講求誠信的社會。人與人之間極少有坑蒙拐騙的事。商店售出的商品,只要顧客不喜歡,隨時可以不問任何理由地退回。一些家庭經營的有兩層樓的書店或雜貨店,往往只有一個人在店堂里,而地下一層沒有任何看護措施,就算是顧客拿些東西,店主也根本不會知道。英國的火車車廂兩頭和雙層巴士的門口都設有擺放大件行李的架子,筆者留意到每次人們把東西一放,就到自己的位置上或是到雙層巴士的上層去坐,根本不擔心停站時行李會被別人拿走。久而久之,筆者自己出門坐車,也放心地扔下行李不管了。

特點三:幽默
英國人給世人的感覺經常是不苟言笑,表情僵硬的。其實,英國人個個都是頂尖的幽默大師。英國人的幽默和美國人不同,他們從來不以誇張的表情和粗俗的語言來賺取別人的笑,他們的幽默,是一種語言的藝術,乍聽上去似乎平淡無奇,但在有點英國文化背景的人聽起來卻忍俊不禁,回味無窮。

英國人是語言高手,反應之迅速、言辭之俏皮令大部分民族自愧不如。一個經典的例子是關於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學生的。這兩所大學一向有點互相比拼,學生也就經常借機"攻擊"一下對方,長自己志氣。有一次兩個學校的一些學生一起參加一個活動,在洗手間,劍橋學生發現牛津學生小便後沒有洗手,於是按捺興奮,不動聲色地說:"難道牛津大學的教授沒有教您方便後要洗手嗎?"牛津學生本已處於絕對劣勢,但是他毫不慌亂,平靜地反擊道:"難道劍橋大學的教授沒有教您方便的時候不要弄臟自己的手嗎?"一來一往,還是打成平手。

英國人的幽默感最常用在自我解嘲上,他們習慣將一件本來很壞的事情用反語說成好事,充分顯示他們的樂觀主義精神。英國人經常用的兩句話是"It could be worse"和"I've seen worse",輕描淡寫,何必和生活計較太多?今年夏天,筆者重訪英國,適逢英國有天氣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天,氣溫達到39℃。當我向英國朋友抱怨天氣太熱時,他卻說:"恭喜你,以後你可以和你孫子說,爺爺見證了英國有史以來最熱的那一天。"說完後又補充一句,"這無論如何總比下雨好"。(英國人最喜歡拿下雨來開玩笑)

當然,真理往前一小步就是謬誤。英國人的幽默,有時也顯得刻薄。例如,有一次筆者和英國朋友在火車上,正好車廂里有一群美國遊客在大聲說話。車廂里的英國人不免微微皺起眉頭。朋友聳聳肩說:"也不能怪他們,他們是美國人。"

特點四:自大
不可否認,英國人禮貌的表面下,有著一顆自大的心。雖然他們自己不一定承認自己的自大,但據筆者的觀察,英國人普遍有一種深層次的優越感。不過,用英國人自己的話來說,也不能怪他們,他們是英國人。

英國曾經有過稱霸世界的輝煌歷史,這種君臨天下的感覺已經成為他們性格中不可磨滅的一部分。50年代的美國國務卿艾奇遜曾經這樣評價英國的尷尬局面:"英國失掉了一個帝國,卻沒有找到一個角色"。而這種政治和國際地位上的今不如昔,卻在英國人的言談舉止中找到平衡。比如,很多英國人喜歡和筆者談論香港,他們先問筆者是香港人還是中國人(他們似乎總是把香港和中國單列開來)。當筆者告訴他們自己來自中國大陸時,他們就會問香港現在的情形。言語間的那種關切口吻,總是會透露出一些淡淡的遺憾和不甘。就好像"自己家"的一間屋子現在別人住進去,問別人"那屋子還好吧?"的感覺。

英國人大多數對中國缺乏基本的了解,這也是為什麼他們總是把中國內地留學生當成日本人、韓國人、新加坡人、香港人。令筆者不滿的是,英國普通民眾對於發生在世界另一半的事情完全是漠然的。電視新聞和報紙甚至連報道本地一個老人的狗走失了,也不報道世界各國的大事;即使有報道,也都是和英國利益相關的美國、歐洲各國或是英國前殖民地。這也體現出英國人不屑去理會其它"低等"國家的自大心態。

更可氣的是,英語是國際語言,全世界的學生都在學習英語,這無疑更加增添英國人的優越感和惰性(其實英語的通行大部分是美國的功勞)。不少英國人甚至在心裡還是覺得世界都是大英帝國的領地。就這方面有一個經典的例子。一位英國貴婦在一艘地中海上的西班牙豪華游輪上抱怨為什麼身邊的人不講英語。有人向她指出,這是一艘西班牙船,她是個外國人。貴婦頓時勃然大怒,厲聲說道:"告訴他們,我可不是什麼外國人,我是英國人!"

特點五:刻板
英國人尊重法制、遵守秩序、有條不紊,這本是一件好事,不過如果走極端的話就難免顯得不夠靈活。英國人的象徵動物是"約翰牛(John Bull)",因為約翰是最常見的英國人名,而牛的特徵就是固執笨拙。英國人食古不化,保守刻板體現在許多方面。比如不久前英國的全民公決否決了政府加入歐元區的提議,就說明英國人的戀舊和不願變革。在歷史上,從國家體制到王室地位,英國的革新都是慢於其它歐洲國家的。而維系整個英國社會的,恰恰是深厚的傳統和刻板的風格。

今年夏天,筆者在牛津大學工作和研修時,和一些代表一起參觀牛津大學出版社。當時,大家從牛津大學基督堂學院出發,其實走路去只要15分鍾。但是由於上午下雨,組織者怕下午還有雨,為穩妥起見,就找計程車公司訂了兩輛計程車接大家去。為了使兩輛計程車有時間來回接人,組織者特意將代表們分成兩批,前後共半個小時出發。然而,第一批人出發後,因為路上交通問題,車遲遲回不到基督堂學院。第二批人就和組織者一起在大門口左等右等。這事情如果給中國人辦,是很容易解決的:要麼打電話馬上再叫兩部計程車來;要麼大家就走過去,本來雨也停了。結果刻板的英國組織者完全不會轉圜,一邊不斷道歉,一邊安排大家一直等下去,最後遲到了近半個小時。 和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一樣,英國人的性格有優點也有缺點。不過,筆者認為英國人仍然不失為一個優秀而可愛的民族。
參考資料:http://tieba..com/f?kz=134591083

⑷ 為何英國人很敵視周圍西歐大陸眾多國家,而且有許多英國人甚至認為自己國家不屬於歐洲

英國那群紳成為歐洲攪屎棍這么多年。俄國德國法國西班牙神羅的霸主之路被打斷都可以從英國找原因。另外,當英國還沒有什麼人的時候,那個島就是一個流亡貴族落腳地。島上的人都是歐洲大陸各國的失敗者。

⑸ 歐洲各國人是怎樣相互調侃其他國家的

法國人——部分西班牙人(尤其是加泰羅尼亞人)不喜歡法國人,他們覺得法國人太傲慢。一個來自巴塞羅納的女人告訴我:「拜託!誰喜歡法國人啊?沒人!」瑞士人也不喜歡法國人,他們鄙視法國當局和法國人的懶惰。至於英國人嘛,他們對法國人的感覺最為復雜,一半討厭法國人,另一半則喜歡法國人。那些討厭法國人的英國人傾向於喜歡美國人,反之亦然。在英國人的眼裡,法國人臭、沒禮貌(他們從不排隊);而且納粹進軍的時候,法國人並沒有奮起反抗,所以英國人認為法國人很懦弱。法國人同時也不喜歡英國人;法國人看不起比利時人,覺得他們很**;從我的經驗來看,法國人對西班牙人和德國人也沒有好印象。

義大利人——歐洲其他國家的人對義大利人的評論大部分是正面的,但是主要還是因為義大利的美食。北歐人認為義大利人懶惰、古里古怪,而且可能國家管理不當(主要是因為,自二戰以來,義大利政府已更迭50餘次)。我的一個荷蘭教授解僱了一個義大利人,他是這么說的,「所有的義大利人都只關心義大利面和媽媽。」反過來,義大利人對歐洲其他國家的人也沒什麼好感。而且在義大利內部,南北分裂非常嚴重。北方人抱怨南方人的懶惰、不思進取,而南方人則抱怨北方人沒文化且不懂得享受生活。

德國人——歐洲其他國家人認為德國人勤奮、嚴謹、缺乏幽默感。二戰是德國最大的污點,歐洲其他國家人也因此無情地戲弄和嘲笑德國人。盡管德國是一個經濟強國,但是歐洲其他大部分國家的人都不想學德語,也不想在德國留學(或者也不願意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德國留學)。德國的食物也不受待見,只有柏林的一些有活力的地下俱樂部對年輕的歐洲人有一點吸引力。最反感德國要數荷蘭人和丹麥人了,因為德國曾頻繁侵略這兩個國家。當德國人在荷蘭問路時,荷蘭人通常會告訴他最短的離開荷蘭的路線,或者直接說「把我們的自行車還給我們!」,因為二戰的時候德國曾經沒收過荷蘭的自行車。丹麥人不喜歡你把他們的首都名念成「ko-pen-HAH-gen」,因為這是德語發音。你既可以用英式發音(用「HAY」代替「HAH」),也可以用丹麥式發音(在此無法表示)。德國人對他們西邊鄰國的喜愛遠大於其鄰國居民對他們的喜愛,但是他們瞧不起東方鄰國,尤其是波蘭。但是有一點很奇怪,對於曾經強烈抵制他們侵略的捷克人,他們倒是懷有一絲敬意。

斯堪的納維亞人(北歐人)——他們受到大多數歐洲人的尊重,因為他們的高質量生活標准……還有他們金發碧眼的外表。但是,在斯堪的納維亞內部,他們對彼此有些固執的看法。挪威人、丹麥人和芬蘭人都認為瑞典人愚蠢又嚴肅。挪威人被認為是有種族歧視的。丹麥人比其他歐洲國家的人更直率,脾氣性格也有點古怪。北歐人比較內向,但即使以北歐的標准來看,芬蘭人也還是非常內向的。除了討厭德國的丹麥人和討厭俄羅斯的芬蘭人以外,北歐人對其他歐洲國家的人並不反感。

比利時人——荷蘭人和法國人都認為比利時人是**。反過來,比利時人認為荷蘭人是一群脾氣暴躁的怪B,法國人是一幫傲慢無禮的二B。

荷蘭人——如北歐一樣,荷蘭因其繁榮的經濟和良好的社會秩序讓南歐人羨慕嫉妒恨。但是,他們自以為是,自以為無所不知的聲譽也響徹歐洲,他們的固執和刻板也和他們的德國表親有得一比。但是他們不喜歡別人把他們和德國人做比較。如果你提醒他們,說他們的國歌里有一句「van Duitse bloed(來自德國人的血)」,那你就遇到如同死寂的沉默。大家不喜歡荷蘭人,還因為荷蘭人是歐洲最著名的守財奴。因為這一點,無論他們去哪旅行,都不受待見。他們去法國南部露營時,甚至會囤好水,把所有物資准備好。在被眾人鄙視的時候,荷蘭人也鄙視所有人。是的,他們的自以為是並非空穴來風。

瑞士人——即使是德國人,也認為瑞士人極度的嚴謹死板。瑞士人與「友好的」和「熱情的」這兩個詞完全沒有關系,直白地講,他們是粗魯無禮的。要注意的是,講法語的瑞士人和講德語的瑞士人是有很大的文化差異的。講法語的瑞士人就是再版法國人,不過瑞士的食物沒有法國那麼乏味,對當局的態度也沒有法國那麼隨便;講德語的瑞士人跟德國人比是青出於藍,他們比德國人理嚴肅、死板而古里古怪。但是,所有人都知道瑞士的好,所以有一點很明朗,外籍人口(大部分來自歐盟國家)占瑞士全國總人口的百分之二十。要注意的是,瑞士人的德語是變體的德語,如果你只接觸過標準的德語,那你會覺得瑞士人的德語非常奇怪。

西班牙人——說實話,對於和來自西班牙的負面評論都很少。沒人真正討厭西班牙人,而且西班牙人基本上也不討厭任何其他國家的人。(是的,與法國相鄰的部分西班牙人不怎麼喜歡法國人)具體原因不明。但是,千萬別講一口拉丁美洲口音的西班牙語,不然上帝都不會原諒你的,因為仍然有很多西班牙人非常鄙視拉丁美洲人。西班牙人自認為是白種歐洲人,如果你把他們和拉丁美洲人扯上一丁點兒關系,他們會感覺倍受污辱

希臘人——對其他歐洲國家而言,希臘人只是名義上的歐洲人,但是希臘人堅稱自己是歐洲人。自然而然,如果說希臘人不是歐洲人,是對他們的強烈刺激。

波蘭人——除了安靜以外,波蘭和波蘭人也沒有什麼特別的了。波蘭算是一個大國,有四千萬人口。在2005年,當以波蘭為主的一批東歐國家加入歐盟時,大家曾擔心東歐人在歐盟的泛濫。德國人非常不喜歡波蘭人,在德國的九個鄰國中,波蘭是最不受德國人待見的。在德國人眼裡,波蘭人就是一群偷車賊。確實如此,德國和波蘭的關系就像美國和墨西哥的關系一樣,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也差不多(收入差距、戰爭歷史、語言障礙等等)。波蘭人則把他們的憎恨轉移給了他們東邊和南邊的鄰居們,雖然他們不喜歡捷克人、斯洛伐克人和立陶宛人,但他們更討厭俄羅斯人和烏克蘭人。奇怪的是,他們對德國人並沒有特別的情緒,也許是因為他們仍然害怕德國吧——所以你在波蘭永遠也聽不到關於德國人的笑話。

捷克人——對西歐人來說,捷克算是東歐一個不錯的亮點,但是我認為,這主要是因為布拉格是一座漂亮的城市和旅遊勝地吧。捷克人和德國人有點兒像——有些粗魯、直白和冷酷。波蘭人不喜歡捷克人。

奧地利人——綜合了德國人和巴爾幹人的最好和最差的特質,奧地利人雖然懶散,但是他們的愛國主義和種族主義值得一提。據說奧地利是希特勒的出生地,但是從來沒有像德國一樣為大屠殺道歉過。除德國人以外,大多數西歐國家的人對奧地利是中立態度。德國人認為奧地利人不思進取,不能代表德語國家的良好形象。但出於對哈普斯堡王朝的懷念,東歐國家的人對奧地利是敬仰的態度。

英國人——如果你把英國人稱之為歐洲人,大約一半的英國人會生氣,那麼相信你開始了解英國了。英國就是美國的乖乖狗,與歐洲對抗也是美國要英國這么做的。英國人有禮貌,但是有點兒牆頭草(所以被稱為Janus Britain兩面神),還有點兒勢利。蘇格蘭人和威爾士人都不錯,主要是英國之外的人對他們並不了解。直面歐洲其他國家對英國的負面情緒的,當然首當其沖是英格蘭了。畢竟,倫敦就在英格蘭嘛。
英格蘭還因其居民敲詐遊客而臭名昭著,比如阿姆斯特丹和伊比薩,那裡的居民噪門大而且酒品差。
反過來,英格蘭人對其他所有人也看不順眼。這就是為什麼很難找到一個對歐洲其他國家(或者對美國,或者對其他洲的國家)不持負面想法的英國人了。歐洲到處都住著英國人,而且他們在一個國家住得越久,他們就越討厭那個國家,但是他們又不願意回自己的國家。

愛爾蘭人——雖然誇大了他們在美國人心裡的重要性,但是愛爾蘭其實只是一個非常小的國家。愛爾蘭人禮貌而謙虛。愛爾蘭人名義上討厭英國人,但是我沒見哪個愛爾蘭人真正討厭英國人。總體來說,來自和對於愛爾蘭人的情緒似乎都是積極正面的。

我個人對葡萄牙人、匈牙利人、羅馬尼亞人、保加利亞人和其他國家人的感知和被感知並不是很了解。但是,如果你還有其他內容要添加,請在下面評論。幾年前,我在義大利見過一張海報,多少可以總結一些方面:

在天堂……
工程師是德國人
廚師是法國人
警察是英國人
情人是義大利人
一切由瑞士人統領

在地獄……
工程師是法國人
警察是德國人
廚師是英國人
情人是瑞士人
一切由義大利人統領

⑹ 英國人歧視美國人,為什麼

英國人覺得自己的國家有歷史有文化唄。 英國人太古板了。美國人那麼開化,當然看著美國人頭疼了。打個比方說,英國人有幾個開自動擋的車?美國人大多都是自動的。英國人就這么頑固 哇咔咔。從歷史來講,美國人的獨立戰爭是和英國人打的。從現在的角度來講,英國人有些安於現狀,所以戰爭是他們最討厭的事情,很多英國人認為美國的霸權思想是錯誤的,這一點上美國人的確有些做得不好,很多美國遊客都有自視高人一等的態度。經濟方面來看,戰爭結束之後,美國並沒有對歐洲有什麼實質性的授予,大部分的時間都是拿走,在這個方面並不是英國一家在不滿,德法一樣持有相同態度。學術方面就更不用說,很多歐洲高端人才在項目即將成功的時候,被美國高價挖走。其實歐洲的實際情況並不像我們書本上所講的那樣,如果說歐洲人有歧視美國人的成分,基本上是在嘲笑美國沒有什麼文化底蘊,這一點也確實是事實,但美國的麥當勞在歐洲一樣賣得很好。所以國家之間並不存在絕對的沖突,更何況這些和我們並沒有什麼關系。

ps:英國人60%都是開自動檔,而且自動檔比手排檔便宜很多。

⑺ 為什麼英國人會歧視愛爾蘭人為什麼英國在自己的鼎盛時期,殖民地「日不落」時,沒有將愛爾蘭

愛爾蘭早在7000多年前就有人居住了,7000多年來,她經過多次入侵和侵略,結果形成了她豐富而復雜的世系和傳統。第一批定居者主要是來自英國的獵人,他們帶來了中石器時代的文化。大約在公元前3000年的時候,追隨他們而來的農民,在這里飼養動物和耕種土地。在這些新石器時代的定居者之後,也就是公元前2000年左右,來了探礦者和金屬製造工。 到公元前6世紀時,一波又一波來自歐洲的凱爾特入侵者開始達到愛爾蘭。凱爾特人雖然在政治上從未統一愛爾蘭,但他們統一了愛爾蘭的文化和語言。 公元5世紀,基督都開始進入愛爾蘭。傳統上,人們把這歸於聖·帕特里克的功勞,盡管有證據表明,早在他到來之前愛爾蘭島上就有了基督徒。與大多數西歐國家不同,愛爾蘭從未經歷過中世紀早期的野蠻入侵,所以,在6世紀和7世紀,以寺院為中心的愛爾蘭藝術、學術和文化得到了空前繁榮。在公元800年前那段時期,愛爾蘭僧人給歐洲的很多地方帶去了基督教。 在9世紀到10世紀期間,愛爾蘭經常受到斯堪的納維亞人的襲擊。但他們同時也是商人,為豐富都柏林、科克和沃特福德的生活做出了貢獻。1014年斯堪的納維亞人在克隆塔夫(Clontarf)被愛爾蘭王布萊恩·博茹(Brian Boru)打敗,此後斯堪的納維亞人的影響逐漸消退。 在12世紀,以前定居於蘇格蘭和威爾士的諾曼底人抵達愛爾蘭。此時的愛爾蘭已經走上建立一個由一個君王集中統治的國家的道路,這些人的到來破壞了這個進程。諾曼底人很快就掌握了愛爾蘭大部分地區的控制權,這些地區後來置於了蘇格蘭國王的政治影響之下。 在隨後的400年裡,諾曼底人和他們的後裔在愛爾蘭的影響越來越大。但是,該國的很多地區仍然掌握在愛爾蘭人的手中,到16世紀初,英格蘭出現了廣為流傳的恐懼感,那就是英格蘭的影響有瓦解的危險,一方面是因為蓋爾族人的入侵,另一方面是諾曼底定居者的逐漸蓋爾化。 蓋爾族愛爾蘭的逐漸衰落 這段時間英格蘭的宗教變革對愛爾蘭產生了重要影響。後來被稱為老英格蘭人的愛爾蘭,即諾曼底定居者的後裔,對已經導致了愛爾蘭(英國)國教成立的新教改革基本上持敵對態度。此外,愛爾蘭作為一個既靠近不列顛又靠近大陸歐洲的島嶼,處於中央戰略要地的地位,因此很可能成為英格蘭不滿者或外國敵人的據點。這使解決愛爾蘭問題具有幾個世紀以來不曾有過的緊迫性。 作為對宗教分歧和對英格蘭國王從不列顛引入新定居者的反應,蓋爾族人在愛爾蘭發動了一系列叛亂。他們的反抗最終被壓制,到了1603年,最後一個蓋爾族堡壘,烏爾斯泰(Ulster)也被歸入英格蘭國王的統治之下。後來把很多英格蘭和蘇格蘭定居者帶到了烏爾斯泰的烏爾斯泰種植園,對該省的宗教和政治格局產生了持久的影響。 愛爾蘭在17世紀的政治史,與英格蘭和蘇格蘭發生的事件有著密切的聯系,其中包括內戰、奧利弗·克倫威爾(Oliver Cromwell)起義、查爾斯二世復辟、讓威廉姆和瑪麗登上英格蘭王位的光輝革命(1688年)。以信奉舊教的老英格蘭人和蓋爾族愛爾蘭人為一方,以信奉新教的新蘇格蘭人(包括其他新定居者)為另一方,雙方開始爭奪至高權,整個這個時期,經過無數次此起彼伏的爭斗,最後在博伊奈(1690年)和奧格里姆(Aughrim)(1691年)戰役中塵埃落定。老英格蘭人和蓋爾族愛爾蘭人被打敗,隨後,他們的領導人和追隨者(『野鵝』)大多離開愛爾蘭去國外繼續他們的軍事、宗教或商業生涯。成了國教的新教徒壟斷了政治權和土地所有權,並制定了歧視舊教(天主教)的刑法。 十八世紀 愛爾蘭的經濟在18世紀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亞麻生意興隆,特別是在烏爾斯泰,愛爾蘭羊毛、牛肉、黃油和豬肉也是重要的出口。新教勢力逐漸把自己看作是愛爾蘭民族的代表,並發展成了充滿活力和獨具特色的議會傳統。持續的愛爾蘭移民潮也始於18世紀,成千上萬的長老會教友和數量較少的基督徒前往新大陸。 自18世紀60年代開始,英國與她在北美的殖民地之間的分歧日益擴大,促成了激進愛國主義傳統的形成,在「法國大革命」的影響下,這種愛國主義傳統最終產生了聯合愛爾蘭人社會(Society of United Irishmen)。1789年,聯合愛爾蘭人社會在愛爾蘭舉行了一次起義,雖然這次反叛留下了一些宗派色彩的暴力印記,但起義的目標是要成立一個獨立的愛爾蘭共和國,讓所有宗教享受平等地位。這次起義被鎮壓後,1800年的《合並法》在英國和愛爾蘭之間成立了完全的議會聯盟。 然而,到這時英國和愛爾蘭的差距卻越來越大,尤其是在經濟和人口方面。英國在向工業化和城市化發展的同時,愛爾蘭(除烏爾斯泰外)實際上離工業化越來越遠,迅速增加的人口中絕大部分越來越依賴土豆為生。19世紀40年代末,由於土豆連年大規模歉收,發生了一次悲慘的大飢荒:100萬人餓死,另有100萬人逃出愛爾蘭。10年(1846-1856)之內,愛爾蘭人口減少了四分之一(即800到600萬),隨著移民海外成為愛爾蘭社會的顯著特徵,愛爾蘭人口後來又進一步減少。 在政治方面,追求舊教解放(從18世紀末期開始,刑法逐漸放鬆,1829年,由丹尼爾·釉康乃爾(Daniel O'Connell)領導的舊教贏得了參加議會的權利)在19世紀初期居支配地位。此後,進行了一連串改革或解散大不列顛與愛爾蘭聯盟的活動。「大飢荒」不僅是慘烈的人間悲劇和社會經濟分水嶺,而且有著意義深遠的政治影響。在廣大民眾的心目中,應對不列顛政府提起訴訟,大多數愛爾蘭選民尋求某種形式自治的願望變得更加強烈。在「大飢荒」後的幾十年裡,愛爾蘭地主也受到了政治和經濟的雙重壓力。至20世紀初,經歷持續不斷的農民動亂,終於通過了誘使大地主把土地出售給佃戶的立法。為佃戶提供貸款,肥使他們有能力購買自己的租借地。 但是,自治或者說「地方自治」的問題仍然沒有解決:丹尼爾·奧康乃爾和艾薩克·巴特(Issac Butt)在19世紀40年代和19世紀70年代所做的努力沒有什麼結果。但是,19世紀80年代,在查爾斯·斯圖爾特·帕乃爾(Charles Stewart Parnell)的領導下,愛爾蘭議會黨把愛爾蘭問題入到了英國政治的中心。1886年,W.E.格累斯頓領導的自由黨終於支持愛爾蘭實行有限形式的自治。 「地方自治」的前景刺激了愛爾蘭的統一主義者。他們主要是新教徒,占烏爾斯泰省的多數。與英格蘭那些害怕愛爾蘭地方自治可能導致大英帝國分裂的同盟者一道,統一主義者開始阻止通過「地方自治」法案。盡管如此「地方自治法案」最終還是在1914年獲得了通過。 尋求獨立 在一種日益軍事化的氛圍中,秘密組建的准軍事部隊(北愛爾蘭志願軍和愛爾蘭志願者)開始了行軍和操練,二者之間的敵對只在爆發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由此導致的「地方自治」推遲期間稱有緩和。第一次世界大戰改變了一切:1916年在宣布都柏林成立一個共和國,並發動了一次武裝起義。民眾最初對這次起義的支持率極低,起義最終遭到鎮壓。但它的支持者,充分利用了公眾對處決起義領導人的厭惡情緒和對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引入的愛爾蘭兵役制的反對態度,在1918年的大選中獲得了勝利。那次大選,他們以壓倒多數擊敗了爭取「地方自治」的議會黨。 這次選舉的獲勝者,新芬黨(意為『我們自己』),成立了第一個Dali(議會),隨後爆發了民族獨立戰爭。至1921年簽訂《英愛條約》時,東北烏爾斯泰的6個郡,還有當時約三分之二的統一主義者多數派,已經組建北愛爾蘭政府。簽訂《英愛條約》的結果是,其餘26個郡組成在英帝國內部享有自治領域地位的愛爾蘭自由國。自由國成立不久,就在那些視《條約》提供了有效自治的人和那些堅持要成立一個完全共和國的人之間爆發了一次短暫的內戰。這次內戰盡管短暫,卻註定要在後來的幾十年影響人們的態度和確定政治立場。 愛爾蘭國 新自由國的第一屆政府首腦是後來的『Fine Gael』黨『Cumman na nGaedheal』的W.T. 科斯格拉夫(Cosgrave)。從20世紀30年代起,伊蒙·瓦勒拉(Eamon de Valera)成立的『Fianna Fail』黨一直支配著愛爾蘭政治。1955年,愛爾蘭獲准加入聯合國(UN),1973年,愛爾蘭加入了現在的歐洲聯盟(EU)。新經濟發展政策帶來了實質性的迅速發展。與歐洲其它國家一樣,聯合執政在愛爾蘭已成平常事,通常是兩個較大的政黨之中的一個與勞動黨或進步民主黨組成政府。 在愛爾蘭於1922年獲得獨立後的前20年裡,自由國進行了機構合並,並形成了政治穩定的傳統。1937年的憲法和1948年的《愛爾蘭共和國法案》,切斷了愛爾蘭與英國最後的正式聯系。二次大戰期間,愛爾蘭保持中立,它不屬於任何軍事同盟。

閱讀全文

與英國人為什麼看不起其他歐洲國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走的怎麼樣 瀏覽:96
我在英國的世界長什麼樣 瀏覽:796
伊朗最大的洲是哪個省 瀏覽:807
越南人理發多少錢 瀏覽:21
印尼iphone價格多少錢 瀏覽:92
中國隊一共多少枚奧運牌 瀏覽:885
印尼旅遊外國人電話卡怎麼辦 瀏覽:848
喜達印尼撈面怎麼泡 瀏覽:731
印度iaf是什麼 瀏覽:103
印度寄中國的郵資多少 瀏覽:143
越南已經侵佔南沙群島多少個島礁 瀏覽:640
印尼2o元值人民幣多少錢 瀏覽:221
莆田市荔城區中國銀行在哪裡 瀏覽:131
中國移動號多久可以注銷 瀏覽:791
伊朗有多少人申請失業金融 瀏覽:606
印度衛星到底有多少 瀏覽:651
582萬越南幣相當於多少人民幣 瀏覽:723
印度男女對比差多少呢 瀏覽:106
德國和義大利面積哪個大 瀏覽:533
印尼盾1000k是多少 瀏覽: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