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英國等國家為補充什麼勞動力

英國等國家為補充什麼勞動力

發布時間:2024-09-26 20:38:53

㈠ 第一次工業革命,以英國為領頭羊,並且英國成為當時名副其實的霸主,究其歷史原因是怎樣的當時的英國

我感覺是必然,一個國家的發展受生產力的發展水平的限制,任何國家的發展都要遵循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關系,只有遵循規律,才會迅速發展。英國率先開展工業革命,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生產關系也跟著迅速發展,在各個方面也都迅速發展,領先世界各國,在制度,軍事,文化,經濟,思想等方面都領先,自然來說就是必然。

㈡ 請從政治,地理,技術,資本,勞動力,市場等方面說明工業革命為什麼首先發生在英國

(1)政治方面,資產階級革命廢除了封建制度,消除了不利於資本主義發展的種種束縛,為工業革命創造了重要的政治前提;
(2)地理方面,英國的地理位置正好位於當時方興未艾的大西洋貿易的航線上,便於海外貿易、殖民地的開發、販賣黑人奴隸,從殖民地往國內運送搜刮財物用於資本積累。此外英國屬於典型的溫帶海洋性氣候,環境好;自然災害較少
(3)技術方面,資本主義工場手工業長期的發展,為大機器生產的出現准備了技術條件。
(4)資本方面,資本主義原始積累過程,提供了資本主義大工業所必需的大批自由勞動力和巨額的貨幣資本(殖民);
(5)勞動力方面,英國通過「圈地運動」(即18世紀英國國會准許地主圈有舊公地,空地,許多鄉紳利用機會並購公地或小自耕農土地),圈成大農場,使用新農具,提高生產量 ,迫使許多佃農和自耕農喪失耕地,或移民北美十三州,或至城市謀生,為工業革命提供充沛的「自由」勞動力 。
(6)市場方面,殖民地的擴張為英國提供了巨大的市場空間。

㈢ 國外有沒有過類似中國的農民工現象。比如美國、英國、拉美

從理論分析上看,農業勞動力轉移是當今世界各國尤其是發展中國家普遍關注的重大課題,國外學者從發展經濟學、人口學、地理學等角度進行了大量研究,國內理論界也存在著亦工亦農論、內外部轉移論、勞務輸出論等轉移理論。從動因分析上看,農業勞動力轉移主要有經濟技術、社會改革與發展、地方政府推動三個方面的原因。從轉移類型上看,我國農業剩餘勞動力轉移主要經歷了兩次轉變:1978-1998年的就地轉移即「離土不離鄉」模式;1998年後的異地轉移即「離土又離鄉」模式。兩種模式雖然各有利弊,但其目標與著眼點是一致的。 黨和國家關於農民非農化就業政策的演變和制度創新
我國農民非農化就業政策的放開是在改革開放之後,先後經歷了一個從緊到松、從嚴到寬、從無序到規范、由歧視到公平的過程。具體可分為五個階段:1979-1983年的控制流動階段;1984-1988年的允許流動階段;1989-1991年的控制盲目流動階段;1992-2000年的規范流動階段;2000年以後的公平流動階段。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農民工的社會地位和權益保護越來越受到黨和國家及全社會的高度重視,2003年國務院辦公廳下發的《關於做好農民進城務工就業管理與服務工作的通知》,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指導農民非農化就業的「綱領性文件」。但是,農民工作為社會上的弱勢群體,在就業上仍然存在著戶籍管理、社會保障、流動就業等方面的政策性障礙和法律空白。因此,必須在這些政策上進行改革與創新,努力消除影響農民工就業的制度性障礙。 農民工:農民分化的結果1978年,我國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民從此獲得了土地自主權、經營自主權,開始向多元經濟方向發展,進而演變為在生產方式、收入水平、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等多方面出現急劇的分化局面。20世紀80年代以來,農村社會階層主要分為農業勞動者、農村知識分子、個體工商戶與個體勞動者、私營企業主、鄉鎮企業管理者、農村社會管理者和農民工七個階層,每個階層都有自己特殊的經濟地位、利益和要求。農民工作為從農業勞動者群體中分化出來的一個特殊群體,與其他農業勞動者階層有著密切的關聯。農民的分化對於促進城市社會經濟的發展,改變城市面貌,改變城鎮用工制度等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因此可以說,農民分化是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 農民工帶來了什麼:一個最基本的認識農民工對城市化發展的貢獻表現在,他們是城市化的直接動力,是城市經濟建設的生力軍。農民工對工業化的貢獻表現在,我國工業化資本的原始積累源於農民,並且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其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總之,農民工為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做出了不可忽略和替代的重要貢獻,他們不僅創造了大量的國民財富,促進了輸入地與輸出地經濟的發展,而且成為先進文化和現代城市文明的傳播者,成為維系現階段我國社會工農聯盟最現實的紐帶。
農民工: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農民工是一個帶有歧視性的自相矛盾的稱謂,除此之外,他又是尚未被承認的產業工人,是處於邊緣狀態的「邊緣」。從社會學角度看,「農民工」是一個「身份+契約」的稱謂,他們要承受身為「農民」和「工人」的雙重負擔。從社會心理學角度看,由於擔心大量農民工的湧入會給城市生活帶來種種困擾和問題,城市社會產生了一種對農民工的對峙心理和排斥傾向。依據不同的標准,農民工可以劃分為城市化的農民工與非城市化的農民工,鄉鎮企業的農民工和城市中的農民工,體力型、技術型、智能型農民工與勞動資本復合型農民工幾種類型。進城務工的農民在現代產業分工體系的作用下,出現了二次分化,也就是在原來意義上的農民分化為若干職業群體後,作為其中一個統一身份的流動農民內部的再分化,即形成若干類別群體或等級群體的過程。這種分化是我國從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軌的必然產物,是歷史的進步。
農民工行為分析及「民工荒」現象 從經濟學角度看,農民工行為的目的在於增加經濟收益,而城市務工的預期收益則是決定他們進城的重要因素,同時,經濟勢差和市場供求規律也對農民工的流動產生重要影響。從心理學角度看,農民工行為主要受快速奔小康、追求身份轉換、救急解困、求安怕險、橫比攀交、幹事創業、小富即安等幾種心理影響。
當前,一些經濟發達地區產生的「民工荒」現象,除了城市的就業概率偏低、遷移者的就業或創業能力不高、進城務工收益率降低等原因外,主要還在於勞動力總需求上升太快,而工資的調整相對滯後,沒有伴隨物價特別是糧食價格的上漲而相應調整。「民工荒」現象啟示我們,企業不能再像以前那樣,僅僅把低成本的勞動力當成賺錢的工具,而應將其作為重要的人力資源加以培養、開發、利用。
農民工現象的多角度審視
無論是從經濟地位、權利上看,還是從社會聲望、國民待遇上看,農民工的社會地位不僅低於其他社會階層(農業勞動者除外),而且與其對社會的貢獻相比也不相稱。同時,農民工城市化面臨的一大困境,就是一方面他們渴望享受城市文明,一方面對城市敬而遠之,這種尷尬的境地使他們成為亦城亦鄉的邊緣人。此外,「社會隔離」也對農民工的社會心理造成了極大影響,比如自卑心理和孤獨情緒、被剝奪心理和不滿情緒、壓抑心理和怨恨情緒等,有些心理問題已成為社會穩定的制約因素,應引起政府和社會的關注。
農民工制度的形成:一個歷史的誤會
長期以來,我國對人口管理採取的是「單位人」的管理辦法。在計劃經濟體制、二元經濟結構、二元社會結構、二元戶籍制度、二元保障體制、二元勞動力市場與傳統的城市就業和用工制度等諸多因素的合力下,人口被分為相互隔離的農業人口和非農業人口,即農村居民和城鎮居民。改革開放以後,大批農村剩餘勞動力涌進城鎮就業,但是在二元社會管理體系中,農民工即使進了城鎮某一單位就業,也不能成為就業單位的「單位人」,不能享受單位正式職工的同等待遇。也就是說,農民工雖然從事的是「工」,但身份仍然是農民。現行農民工制度是城鄉二元體制在非農領域的復制,是一種畸型的社會體制,存在著許多弊端,必須加快改革調整的步伐。
社會關注的焦點:農民工權益的維護農
民工問題的焦點是農民工合法權益的實現,也就是給予農民工以國民待遇,使其享受同城市職工一樣的權益。現實是:農民工一方面備受歧視,包括戶籍制度的歧視、就業制度的歧視、社會保障的歧視、教育培訓的歧視和社會觀念的歧視;另一方面,其政治上的、經濟上的、生活上的、心理上的合法權益也經常受到侵害。這些歧視和侵害帶來了農民工社會地位低下、就業難度加大、生活和工作條件惡劣等後果。對於農民工權益保護問題,我們雖然出台了不少政策,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由於種種原因,政府對農民工權益的保護仍然不到位。探究農民工權益被侵害的主要原因,除了管理體制、法制和觀念上的原因外,農民工自身缺乏維權意識和能力也是一個重要原因。做好農民工維權工作,必須努力提高農民工的組織化程度,加強工會對農民工維權的介入,同時要完善勞動法律體系,加大勞動執法力度,依法維護農民工的合法權益。 農民工問題的實質:農民工社會屬性的再認識
2003年12月,黨中央、國務院《關於促進農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見》中,首次以中央名義作出重要判斷:「進城就業的農民已經成為產業工人的重要組成部分」,明確地把農民工納入工人階級范疇,使農民的工人地位在理論上和實踐上得到確認。作為工人階級隊伍的新成員,農民工既是成長中的先進分子,又是聯系農村和農民的天然紐帶,同時也存在著一些不足。中國共產黨對農民工身份新論斷的理論價值在於,它豐富和發展了中國工人階級構成的理論,豐富和發展了執政黨建設的理論,發展了工農聯盟的理論;從現實上看,它對於壯大我國工人階級隊伍、促進城鄉經濟協調發展、解決「三農」問題、加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標本兼治:農民工問題的解決是一個社會變革的過程解決農民工問題需要標本兼治,具體來說,應當從以下五個方面入手:一是改革現行的戶籍制度,創造一個有利於農民向城鎮轉移的制度環境;二是完善農村土地產權制度,消除農村城鎮化進程中影響人口流動和產業轉移的障礙;三是建立健全農民工社會保障制度,並在此基礎上將農民工納入城市社保體系,實現城鄉社會保障制度的銜接與整合,最終建立起覆蓋城鄉、面向全體勞動者的統一的社會保障體系;四是建立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加強對農村勞動力的職業技能培育;五是轉變政府職能,促進農民工的合理流動。
他山之石:國外勞動力轉移中的農民工問題
從世界各國的發展歷史來看,現代化進程也是城市化進程,這一進程伴隨著大量的人口轉移,大量農民流向城市。在美、英等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農業勞動力轉移雖然各有特點,但有一點是相同的,即勞動力轉移速度與社會經濟發展速度是一致的。在發展中國家,農業勞動力轉移的方向一般都是直接轉向城市的工業和服務業。就大多數國家和地區而言,農村人口大規模湧向城市帶來了一些普遍性問題,比如身份認可、貧困、犯罪、非法用工等。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有些國家在建立農民工社會保障制度、完善戶籍管理制度、推進農民兼業化經營等方面的做法值得我們借鑒。
中國農民工的終結和社會的全面進步農民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轉變為工人和市民,是我國大力推進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必然產物,是社會全面進步的重要標志。伴隨著我國二元社會經濟結構的解體,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實現,城鄉差距、工農差距的逐步緩解以至最終消失,農民工問題將不復存在,農民工也終將在現代化中完成自身的歷史使命。同時也要看到,二元社會經濟結構的解體、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實現以及城鄉差距、工農差距的消失絕非在短時間內能夠實現,因此,農民工問題的最終解決必將是一個相對艱巨和漫長的過程

㈣ 在18世紀是什麼原因導致英國將殖民地拓展到了非洲解釋理由

主要是控制航路、掠奪資源、黑奴貿易三大誘因造成的。
英國號稱「島嶼、半島收藏家」。在沿非洲海岸航行過程中,英國建立了一系列航海據點和補給站。
掠奪資源不用多說,南非、尚比亞等等資源豐富的非洲國家都成為英國殖民地。
綁架黑奴是因為英國及其它殖民國家在美洲的勞動力不足。為了補充勞動力,英國人開始有組織、有計劃的綁架非洲黑人,開展黑奴貿易。

㈤ 最先進行黑奴貿易的國家是

最先進行黑奴貿易的是葡萄牙。在15世紀,葡萄牙人首先開始從事販賣黑奴的勾當,為了尋求更多的勞動力。隨著美洲的發現,英國、法國、西班牙等國家也加入了這一行列。

閱讀全文

與英國等國家為補充什麼勞動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走的怎麼樣 瀏覽:96
我在英國的世界長什麼樣 瀏覽:796
伊朗最大的洲是哪個省 瀏覽:807
越南人理發多少錢 瀏覽:21
印尼iphone價格多少錢 瀏覽:92
中國隊一共多少枚奧運牌 瀏覽:885
印尼旅遊外國人電話卡怎麼辦 瀏覽:848
喜達印尼撈面怎麼泡 瀏覽:731
印度iaf是什麼 瀏覽:103
印度寄中國的郵資多少 瀏覽:143
越南已經侵佔南沙群島多少個島礁 瀏覽:640
印尼2o元值人民幣多少錢 瀏覽:221
莆田市荔城區中國銀行在哪裡 瀏覽:131
中國移動號多久可以注銷 瀏覽:791
伊朗有多少人申請失業金融 瀏覽:606
印度衛星到底有多少 瀏覽:651
582萬越南幣相當於多少人民幣 瀏覽:723
印度男女對比差多少呢 瀏覽:106
德國和義大利面積哪個大 瀏覽:533
印尼盾1000k是多少 瀏覽: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