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英國和法國是怎麼轉為盟友

英國和法國是怎麼轉為盟友

發布時間:2024-10-03 11:03:36

1. 兩大軍事同盟是如何形成的他們對形成大戰的爆發起了什麼作用

樓主,一戰事實上大體上是一場來遲了的戰爭,但是也正是因為遲來了而變得尤為慘烈。因為這是由於當時歐洲內部2個環節-----經濟發展舉步維艱的俄羅斯和奧地利的矛盾,發展狀況相對較好的法德矛盾長期所導致。還有英國竭盡全力要保持它軍事和經濟力量在世界領導地位的因素。

法國在普法戰爭戰敗了以後,由於德國軍方容克集團的強硬立場,卑斯麥未能保持一貫的剋制和平衡, 法國無時無刻不在指望向德國復仇,但如果是法德之間的一對一決斗,法國難免會落得個更加悲慘的下場,因此一戰爆發前的法國外交始終在尋求對付德國的盟友,而德國也始終警惕法國的東山再起,盡量孤立它。

德國外交:從玩八個球到只玩一個球

在德意志第二帝國這種既遭受大國包圍,又對包圍的大國形成沖擊的態勢下,俾斯麥的歐陸政策是在孤立法國的同時,防止出現一個反對德國的大同盟。為此他殫精竭慮地編織他的大陸聯盟
國家外交體系。(自打1830年代俄普兩國因共同鎮壓波蘭民族起義以後,兩國關系一直都很好),在這個體系中,德國維持著與俄國的傳統友好關系,與奧匈帝國則建立密切的聯盟關系,不僅是為了防止奧匈帝國跑到法國的陣營中,更是為了對奧匈帝國的外交政策享有否決權。為了防止俄羅斯-奧地利2國因為巴爾干問題而導致矛盾激化,俾斯麥先後通過1873年「德俄奧三皇同盟」與1879年「德奧秘密軍事條約」和「俄德再保險條約」加以約束。為轉移法國對阿爾薩斯—洛林的注意力,俾斯麥刻意推動法國積極開展海外殖民活動,以增加英法之間的競爭。

德皇威廉二世登基以後,順應了統一以後的帝國西部製造業集團的利益訴求,這個集團一直鼓噪德國應該追求「日光下的世界政策」,建立強大的遠洋海軍,俾斯麥穩健自製的外交政策
被拋棄。繼任的首相比洛顯然承認缺乏俾斯麥那種「在空中同時玩八個球的能耐」:

威廉二世和德國首相等人嘗試和英國建立起正式的同盟關系以減少海外擴張的阻力,卻不管英
國有無這樣的現實需要和符合英國的外交傳統。更要命的是,當英國拒絕德國的同盟請求以後,德國當局竟然是採取武力恫嚇的方式。因為英國本身一貫不願意在歐洲外交情勢明朗前就締結針對未來不確定因素的盟約,而且由於德國咄咄逼人的態度引起了英國的極度警惕——一個有能力絕對保護大英帝國的國家就是一個能絕對摧毀大英帝國的國家,因此德國的友好承諾不具備外交意義。而威廉二世等人在同盟請求屢次被拒後,卻明確了取代英國充當世界霸主的慾望。俾斯麥的外交才能能夠同時玩八個球,他的繼承者就只剩下玩大英帝國這一個球的本事了——當然最後還是玩砸了。

法國外交:一心一意對德復仇

戰敗後的的法國在一少部分冒險家、軍官和傳教士們在或多或少脫離政府管制的情況下成功地進行了一系列殖民活動,通過殖民地源源不斷的原料輸入和市場開發,並且通過巨額資本輸出爭取盟友和獲得大量利息收入,法國增強了綜合國力,得以繼續在歐洲大陸占據大國地位。

但畢竟法國人三百年來(17世紀中期執政的路易十四開始)一直夢想獲得自然邊疆,在歐洲大陸上建立霸權(佔領阿爾薩斯-洛林,背後控制比利時和瑞士的政治就是其代表)。法國自上而下都希望對德復仇,與宿敵英國協調了殖民地沖突,與君主專制的俄國成為了盟友,花大價錢爭取到了義大利的中立,與傳統盟國土耳其和奧地利反目成仇又賠本,卻根本不願也不能與德國達成和解。

奧匈帝國:冢中枯骨,盛裝死屍

法國要尋找對付德國的盟友,在歐洲內陸只有兩個,第一是奧匈帝國、第二是俄國。法奧聯合雖然有很多優越性(兩國從沒有地緣上的相互威脅,同時都在19世紀中後期受到了柏林方面的侵犯),但是兩國都要面臨一個新問題,那就是義大利統一,法國在海外殖民競爭中又多了一個對手,奧匈與義大利之間還有領土爭端。法奧聯盟反對德國的時候,不得不考慮背後還有一個平衡因素,義大利到底會不會在德國的支持下對法奧兩國造成威脅?從德意兩國長期友好的歷史來看,這完全是可能的。其次,奧地利同時面對德國、俄國還有義大利威脅的時候,法國的援
助是否還那麼有效及時也是值得懷疑的。

失去了均勢外交大師梅特涅之後的奧地利外交,總是在關鍵時刻出錯誤。奧地利最終選擇了一個最簡單的方案,那就是徹底投靠德國,奧地利在失去德意志的優勢地位和義大利的領地後,一意孤行的要往巴爾干方向擴張,希望從「西亞病夫」土耳其帝國那裡獲得更多的土地和人口。奧匈帝國追隨時代潮流,追求赤裸裸的權力政治和實力外交,卻看不到自身的權力基礎和國家實力是最弱的-----經濟發展緩慢,少數日耳曼民族和匈牙利人統治眾多內部都矛盾極大的斯拉夫諸民族,這樣的國家經不起一點波折。俄羅斯和塞爾維亞早對這個垂死的帝國虎視眈眈。

沙皇俄國:不求局部戰爭,只求全面戰爭

1890年,德國拒絕延長「俄德再保險條約」,這等於是把德國對外關系的一根支軸給抽走了,德俄奧三國間之所以能長時期保持和平,靠的就是德國既和奧匈有軍事同盟,又和俄國有秘密協約的曖昧關系所導致的外交制衡。盡管俄羅斯對於普魯士的迅速崛起抱有一絲憂慮和嫉妒,但總體兩國並無根本的利害沖突。相反,俄國與奧匈帝國倒是不共戴天,因為「泛斯拉夫主義」的思潮,俄羅斯極度不滿奧地利在巴爾乾的軍事行動。俾斯麥之後的德國外交決策者,輕率地採取了對奧一邊倒政策,迫使俄國與法國接近,而德法之間的矛盾又是不可調和的。這樣,雖然俄德兩國並無重大的地緣政治、經濟和殖民地沖突,卻均受制於本國的盟國而互相對立。

從地緣政治的角度來說,法俄兩國既然在歐洲已經不再發生直接沖突,殖民地競爭方面也沒有矛盾,那麼面對德國在歐洲大陸上的咄咄逼人之勢,法俄接近是不可阻擋的。在1879年以後俄德之間爆發經濟戰,導致俄國的農產品出口受阻,財政狀況惡化。這時來自法國的巨額資本源源不斷的投入,給了俄國經濟以復甦的機會,這樣法俄同盟是水到渠成了,1891年法俄之間締結了外交協定,1893年,法俄軍事協定正式生效。這意味著大國間結盟與敵對的對象已經固定,歐洲大國協調外交走入了死胡同。

還有一點,法國對於俄羅斯在巴爾乾的利益訴求一點都不支持,俄羅斯最終喪失了一切耐心,外交界和軍方根本不打算在小規模的、可控的外交沖突中耗費精力,只打算準備進行全面戰爭,把所有的大小盟國和對手全部拖進來,進行「最後的審判」。

這一轉變最終導致了一個奇特的外交格局,奧地利的外交被塞爾維亞牽制,德國的外交被奧地利牽制,俄國的外交被德國牽制,法國的外交被俄國牽制,英國的外交被法國牽制,最終歐洲的各大國統統被巴爾干局勢所左右,印證了俾斯麥的預言,歐洲大國「總有一天會為了幾個巴爾乾的蠢貨打一場歐洲大戰的。」

英國:收縮戰線,全力對德

傳統上英法矛盾本來大於英德矛盾和法德矛盾,在1882年英國佔領埃及以後這英法矛盾有明顯升級的情況。雙方因此爆發了海軍競賽,在歐洲以外,一戰前英法之間的殖民沖突並不少見。英俄之間同樣是矛盾重重,英國由此扶植了遠東專制帝國日本去對抗俄羅斯在亞洲的利益訴求。英國也為了對抗法俄同盟,在1882年與奧匈帝國和義大利締結了「地中海協定」,從而間接地與以德國為首的三國同盟拉上了關系。但是,英國和法俄的矛盾,這都一直被一些很理性的政策控制在一個有限的范圍內。

但是隨著德國力量的大幅度擴張,尤其是其「公海艦隊」的建立和在土耳其帝國范圍內的勢力膨脹,迫使英國認真考慮德國擴張的意圖何在。英國人認為,英國的世界霸權是建立在英國優越的地緣政治處境和歐洲大國聯合統治世界的基礎上,不可能在歐洲大國內部的均勢失去平衡之後還能長久維持。而德國在中歐和西歐的過分強大,事實上是損害了這一種均勢,讓英國決策層無法在放心進行其「光榮孤立」政策。德國如果不「自我約束,自損實力」的話,英國將會建立反德聯盟以求徹底地消除這種威脅。

基於這一種觀點,英國實質上已經決定要與德國進行殊死一戰來維護大英帝國的存在了。在維護比利時中立地位上的做作表演,無非是顧左右而言他的一貫作風。

大戰爆發,是偶然還是必然?

維也納體系的建立,是基於保守傳統、自我節制與內外均衡的正統主義原則,這成了我們國家說的「歷史的反動」,也保持了歐洲多年大體的和平。隨著科技的進步、交通的發達和市場的擴張
,國家的管理深度和鎮壓力量進一步加強,一旦那些保守國家不再需要彼此支持來對付國內外的形形色色的革命運動,那麼它們在外交上就可以自行其事,互相拆台。雖然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起因是法德矛盾,但決定性因素確是俄國、普魯士和奧地利三個君主專制國家的分裂,而英國的態度轉變,則成了壓垮歐洲均勢這頭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十九世紀也是民族主義潮流激盪的世紀。一戰爆發前,俄國在東歐和巴爾干大肆宣揚泛斯拉夫主義,而德國則針鋒相對地推行泛德意志主義。奧匈帝國這個多民族帝國一方面在泛斯拉夫主義的浪潮中搖搖欲墜,一方面則指望德國能夠站在泛德意志主義的立場上拉自己一把。法國出於國家榮耀和民族統一,念念不忘奪回阿爾薩斯—洛林地區,德國出於同樣的原因,決不肯放棄。俄國嫉妒德國在歐洲大陸上的霸權,德國則害怕俄國巨大的潛力。德國覬覦英國的世界霸權,羨慕英國的公海艦隊,英國則視德國模仿英國建立公海艦隊為推翻大英帝國的明白無誤的證據。每一個國家都患上了自戀症,對本國的天然權利無限釋放,對他國的意圖不憚以最大的惡意來揣測。

十九世紀還是所謂的民意至上的民主時代,公眾的情緒和報紙的社論成為政府制定政策的圭臬。法國的民意便是要求收復失地和對德復仇,英國的民意便是「誰要避免內戰,誰就要去當帝國主義分子」。英法兩國皆為所謂的民主代議制國家,視回應民意為理所當然。德國、俄國和奧匈帝國雖然不是民主國家,但是這種專制國家卻對民意更加敏感。因為這幾個專制國家中,君主的威望和王朝的延續完全靠對外強勢擴張來維持,由於缺乏合適的制度性的宣洩渠道,民意便把關注的焦點集中到外交政策上來,而且根本不會從戰略高度來看待國際關系,總是把外交斗爭看作是體育比賽,視正常的外交妥協為奇恥大辱,對危險的軍事沖突歡呼雀躍,總以為國際危機達到頂點就是金光閃閃的獎杯和數不清的榮耀。這種情緒感染了各大國的決策者,他們認為偶爾爆發戰爭,流點血「會使民族的體質更為強健」。他們唯一的錯誤就是根本沒有預料過在工業化的條件下,國家間的戰爭不再是規模可控的,要麼是徹底的勝利,要麼是徹底的滅亡。

現實主義的權力政治走向反面

歐洲政治家們一開始對於大戰的爆發還是具有一定的警惕,對立的兩個聯盟,三國協約與三國同盟雖然都已經進入了軍事協調階段,但各國都還在進行自我剋制和剋制盟友。奧匈帝國不願意幫助德國進攻法國,德國約束奧匈帝國不要與俄國攤牌,英國警告俄國在為以塞爾維亞為首的巴爾干聯盟出頭的時候要適可而止,俄國告訴法國俄國不打算為阿爾薩斯—洛林而戰,法國則告訴俄國法國不打算捲入巴爾干沖突,至於義大利則早就打算保持中立,兩邊觀望。

但是大戰還是爆發了,這是權力政治和現實主義外交政策的悲劇。自從1912年倫敦會議解決摩納哥危機之後,突然間,每一個國家都害怕失去盟友,而不管盟友的任性胡為是否會給自身帶來什麼樣的後果。之所以發生這樣的變化,是因為那種黎塞留、梅特涅和俾斯麥式的貴族秘密外
交已經成為過去。隨著新聞媒介的普及,任何一個外交事件都會迅速地被公眾知曉,公眾的態度又通過媒體迅速反饋到外交決策者,大眾參與外交決策這種持續不斷的壓力,造成了各國外交決策者的短視和盲動。
受到這種情緒的影響,各國尤其是德國的軍事計劃與外交方針開始脫節,一開始便沉溺於全面戰爭、總體戰爭的規劃,講究「先發制人」,把外交大師黎塞留「行動必須配合目的」的政治箴言拋到了九霄雲外,更不用說把軍事計劃與跟外交政策相配合,為政治談判留下空間了。當然,在那種集團對立的外交格局下,各大國的外交政策本身也好不到哪裡去。最終,在塞爾維亞民族主義分子刺殺奧匈帝國皇位繼承人費迪南大公夫婦引起的「七月危機」中,各大國尤其是德國的軍事部署的速度快於外交協調的速度。德國軍方繞過了本國的外交部門對奧匈軍方開出了無限的空頭支票,支持奧匈帝國開戰,當德國皇帝威廉二世得知如果德國破壞比利時的中立,英國將宣戰的消息後,打算懸崖勒馬,但是德國軍方的戰爭機器早已經開動而無法緊急制動了。

慘絕人寰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了,歐洲近代文明從此走向了衰落,歐洲開始失去對世界的統治權。但是悲劇還沒有走到盡頭,黑格爾曾經說過,人類從歷史中得到教訓是,人類卻是沒有從歷史中得到什麼教訓。經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歐洲各民族國家顯然是寬於責己,嚴以待人,因此他們變本加厲,各顯神通,在二十多年後,又集體投入了一場更為慘重的浩劫——第二次世界大戰。

本人告誡所有讀者:當今世界上,美國「先發制人」的軍事戰略,北約國家追隨美國在世界各地的軍事行動,俄羅斯對喬治亞的用兵,世界上大多數亞非國家人民自殺性爆炸,絕望的抵抗。吸引著大家的眼球,但大家不要對他們有任何的羨慕和模仿,做一隻「人見人愛,人畜無害的小白兔」,事實上是中國人最應該做的。

2. 英國的盟友有哪些

英聯邦-一大堆,比如:澳大利亞 紐西蘭 加拿大等等
美國-在獨立後明確與英國\"互補干涉\"但是一戰後鐵腕關系形成.冷戰中成為一級同盟,同屬於北約軍事集團的頭號強國.
法國-曾經和大英帝國有著悠久淵源,但是在拿破崙時代是反法同盟國的結盟國,法國革命後約100年中關系不斷友好,後成為歐洲鐵腕結盟.
歐洲各國-英國曾與西班牙進行過空前的戰斗,解放了歐洲許多小國,樹立了大國風范.
歐盟-發起者之一,有首腦地位.
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之一.

3. 第二次鴉片戰爭中關系不好的英國和法國為何聯軍

當時的法國剛剛經歷了30多年的退讓(1815拿破崙被流放聖赫勒拿開始),經濟外交受制於英國。1851年他的侄子路易·波拿巴掌權,開始謀求突破,此時的法國最大的敵人已經變成了新崛起的普魯士和野心勃勃的沙俄,所以英法開始聯合起來。所以此時英國和法國關系還算不錯。結伴打劫,何樂不為?

4. 100多年歷史中英法兩個強國 為何一直是對好基友

說起英法兩國,許多人會首先想起火燒圓明園的英法聯軍。懂軍事知識的人還會想到兩個國家合作的一些軍事專案,似乎這兩個國家在100多年的歷史中一直是一對好基友。本來並不是這樣,英法兩國聯合是當時的政治格局決定的,在19世紀之前,英法兩國爆發了好幾次大決戰,雙方是互有勝負。進入19世紀以後,處於政治利益的需要,這兩個西歐國家不管是在非洲還是在亞洲,甚至是在歐洲都是寸步不離。

一、在維也納體系確立之後,英法兩國正式成為了絕對的盟友

在19世紀初期,歐洲各國聯合打敗了不可一世的拿破崙。隨後的維也納會議確定了歐洲的新秩序,這壹次會議形成的體系也被成為維也納體系。這個體系的核心是普魯士和奧地利兩個歐洲中部的國家,法國被排擠到了邊緣地帶。但是後來沙俄開始向中歐地區擴張,而且勢頭非常猛。最重要的沙俄此時和普魯士、奧地利的關系都不錯,那問題就來了。英國一直主張大陸均衡政策,英國絕不希望俄國人主宰歐洲大陸。英國與法國開始正式聯合,這正中法國人的下懷,法國重新回到了歐洲統治秩序的中心。1853年開始的克里米亞戰爭是英法兩國與沙俄的激烈碰撞,最終沙俄大敗虧輸,被迫割地求和。沙俄龜縮回東歐之後,英法兩國成為西歐地區絕對的主宰。

今後19世紀後期,普魯士迅速崛起。1871年,普法戰爭爆發,法國被普魯士一頓爆發。此時英國選擇了作壁上觀,因為英國人以為法國的勢力太強不利於自個的大陸均衡政策,讓法國吃些苦頭,歐洲大陸的國家勢力均衡最好。但是普魯士演變成為德國之後,這個國家的後勁越來越大。隨著國力的增強,德國開始在世界各地挑戰大英帝國的絕對權威,這是英國絕對不可以忍受的。進入20世紀初期之後,英法兩國再次聯合,不過為了共同對付德國,它們還拉上了自個的老冤家沙俄。歐洲兩大陣營對抗的格局正式形成,最終1914年的那一聲槍響,第一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德國軍隊雖然戰鬥力強悍,但是也招架不住各大國的輪番夾擊,最後德國於1918年宣布投降。

二、好基友在具體利益面前,也有大翻臉的時候

德國投降之後,重建歐洲秩序的問題就再次擺上了桌面。首先是削弱德國的問題,由於俄國已變種成為了蘇聯,所以歐洲事務沒有蘇聯什麼事了。法國主張全力削弱德國,以實現法國獨霸歐洲大陸的目的。而英國希望德國牽製法國,兩國死磕才最符合英國的利益。在關於德國的問題上,英法兩國進行了激烈的較量。不過在其他問題上,兩國的態度還是一致的。美國一直想插手歐洲事務,而英法兩國聯合把美國排擠出了歐洲的秩序圈子。還有就是與蘇聯的關系,英法兩國始終對蘇聯不理不睬,它們與蘇聯的意識形態完全對立。在納粹德國崛起之後,英法兩國被迫與蘇聯進行了商談,但是由於波蘭的破壞,三國的商談沒有取得任何結果。

1939年9月,德國出動了150多萬軍隊進攻波蘭。作為波蘭在名義上的盟友,英法兩國退無可退被迫向德國宣戰。但是英國人高估了法軍的戰鬥力,英國以為這壹次戰爭會像一戰那樣進入陣地戰的局面。因此英國在慢悠悠的集結部隊,在英國大跌眼鏡的事情發生了。法國在德軍的進攻下絲毫沒有招架之力,開戰不到40天既向德國投降。此時英國面臨著一個很尷尬的局面,它將自個孤軍奮戰。為了防止法國海軍的艦艇被德軍利用,英國海軍奉命進攻法國海軍。在上個月還好的穿一條褲子的兩個國家,現今已大打出手。英國海軍給法軍下達了最後通牒:「要麼加入英軍,要麼被消滅。」這哪有之前盟友的口吻,分明就是敵人。

三、在美國的庇護之下,歐洲各國成了一群好基友

依靠英國自個自然無法擊敗納粹德國,但是德國在錯誤的時間進攻了蘇聯,而德國的盟友日本,在錯誤的時間進攻了美國。這樣一來結果就不一樣了,在英美蘇等國的夾擊之下,德國最終宣布無條件投降。在德國的問題基本解決之後,美國和蘇聯兩個超級大國立刻翻臉。此時英法等國已喪失了獨立對抗強大蘇聯的能力,它們必須藉助美國的力量。隨後北約和華約兩大陣營出現,英法兩國和德國握手言和,現今它們成了一群好基友,而它們的對手就是蘇聯。雖然各國之間仍然存在著這樣那樣的矛盾,但是在對外問題上的態度基本上是一致的。國家與國家之間根本沒有什麼友誼可言,最重要的東西是國家利益。

閱讀全文

與英國和法國是怎麼轉為盟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英國20磅等於多少元 瀏覽:387
美國為什麼殺伊朗中將 瀏覽:406
和印度對峙是在哪裡 瀏覽:811
中國給印尼打電話加什麼區號 瀏覽:472
中國哪些人喜歡吃泰國菜 瀏覽:185
護照丟了怎麼去越南 瀏覽:538
義大利的水果主要分布在哪裡 瀏覽:470
印度生產的益生菌哪裡買 瀏覽:814
越南是怎麼出現的 瀏覽:944
耳朵怎麼拼義大利語 瀏覽:279
義大利黑胡椒面是什麼面 瀏覽:61
瑞士和英國哪裡生活品質好 瀏覽:410
義大利居留證在哪裡辦理 瀏覽:796
中國自然審美確立哪個朝代 瀏覽:944
越南粉配什麼菜 瀏覽:970
中國至伊朗集裝箱海運價多少 瀏覽:155
泰國安妮在中國哪裡表演 瀏覽:224
印尼葯材怎麼銷售 瀏覽:957
為什麼印尼華人不團結起來反對排華 瀏覽:320
外國人在中國怎麼找工作 瀏覽: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