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英圍君主立憲製成為現代世界奠定基石的史實
1.國王(女王)處於統而不治的地位。 國王(女王)必須根據國會意願行使行政權力。國王(女王)名義上是國家元首、聯合王國武裝部隊總司令和英國國教的世襲領袖。就法律地位而言,國王(女王)可以任免首相、各部大臣、高級法官和各屬地的總督,召集、停止和解散議會,批准和公布法律等。實際上處於統而不治的地位,與封建專制制度下擁有絕對權威的封建君主相比,立憲君主只能是依法而治的君主。其存在主要作為國家的象徵。在對外交往中代表英國;英王(女王)是英國國家的人格化,提供了國民效忠的對象,成為民族團結的紐帶和國家統一的象徵;在日常政治生活中,英王(女王)具有被咨詢權、支持權和敬告權;英王(女王)作為英聯邦首腦,還起著維系英聯邦紐帶的作用。 2.議會成為國家權力中心。 議會擁有立法權、財政權和對行政的監督權。表面上,議會通過的法案要經過國王批准,實際上這只是一種形式。18世紀以來,英王從來沒有否決過議會通過的法案。 3. 國王必須信奉英國國教(即是新教徒),天主教徒或同天主教徒結婚者不得繼承王位。 傳統馬克思主義認為立憲君主制優於專制君主制,但共和制又優於立憲君主制,英國保留君主制實行君主立憲制是封建殘余濃厚的表現——但現在有很多學者對此有不同看法。比如歷史學家劉宗緒、劉祚昌、唐德剛等都反對簡單地把君主制與封建殘余等同,認為在特定歷史環境下君主立憲制對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可能更大。 比如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確立的君主立憲政體大大削弱了國王的權力,議會及政府逐步掌握了治理國家的權力,結束了英國的封建專制制度,使得英國走上資產階級政治民主化的道路,有利於資本主義的發展。它代表了歷史發展的趨勢,是歷史的一大進步。不僅對鞏固資產階級在英國的統治起了巨大的作用,而且對其他國家的資產階級建立新的制度,也有著巨大影響。
Ⅱ 英國是如何為現代世界奠定基石的
政治上,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開創了資本主義制度,確立了君主立憲制,開了近代民主政治的先河;
經濟上率先進行工業革命,帶動了世界資本主義的發展;
思想上:資產階級革命時期洛克、霍布斯率先興起了啟蒙運動,掀起了西方第二次思想解放運動。
Ⅲ 二戰中,英國為何採取「基石」行動
自從1942年6月英國開往馬爾他的兩支護航船隊被擊潰以後,英國沒有再進行例行的護航戰役。高射炮彈和航空汽油等重要物資,是由快速水面艦艇和潛艇運往馬爾他的。然而,守軍面臨的飢餓問題一直未得到解決,從3月到8月只有2艘受創的補給船開到馬爾他。補給的物資遠遠不夠。島上尤其缺乏麵粉和彈葯,假如得不到及時足夠的補給,英國守軍很難堅守下去。於是,英國政府決定在8月中旬再進行一次護航戰役,派一支龐大的運輸船隊去馬爾他,行動代號為「基石」。英軍統帥部深知,只要昔蘭尼加控制在軸心國手中,船隊從東部進入馬爾他島是絕對不可能的,6月的「精力旺盛」護航戰役已證明了這一點。英國船隊必須集中力量從直布羅陀打開一條通路。為此,英國集結了一支包括現代化巡洋艦和強大的驅逐艦在內的龐大的護航隊,用以對付義大利戰艦。同時,英國和埃及大力加強馬爾他島的空軍力量,以支援「基石」行動,希望可以取得成功。
Ⅳ 英國是怎麼成為海上強國的這其中經歷了什麼
英國由海盜起步而走上爭奪殖民霸權的途程中,發動了近200次的戰爭。戰火遍及歐、亞、美三大洲,結果摧毀了法國在歐洲大陸的霸權,又使得英國奪得了北美殖民地和南亞次大陸的勢力范圍。這80年的戰爭歷程,奠定了英國海洋霸權和殖民霸權的基石。
Ⅳ 英國在光榮革命後又是怎樣用妥協
685年詹姆士二世即位後,企圖恢復天主教會和專制統治,遭到人民反對.1688年,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為了捍衛「英國人的自由」,便向封建貴族妥協,邀請詹姆士二世的長女瑪麗和她丈夫、荷蘭執政威廉來英國當女王和國王,詹姆士二世被迫逃亡.瑪麗和威廉即位後批准國會提出的《權利法案》,從而確立了君主立憲制.由於這次政變沒有引起內戰,所以資產階級史學家稱之為「不流血革命」或「光榮革命」.
光榮革命留下最深刻的遺產是:制度變遷可以用非革命的手段完成,從此以後英國歷史上不再出現重大的暴力沖突.它使統治者和被統治者都學到:過快或過急的變革難以鞏固,真正的變革可以在保留舊有的形式下加以實行.①
對統治者而言,形勢需要變革時,不妨作一些讓步,以避免革命的爆發;對被統治者而言,應當以積極的態度要求變革,但也不一定非要採取極端的形式不可,只要妥協能達到目標,也就沒有摧毀舊機構的必要.於是,光榮革命不僅奠定了英國現在政治的基石,也基本確定了一種漸進的變革方式,這種變革方式是在保守與激進的政治傾向的激烈沖突中形成的,無不體現英國民族特性在政治領域的凝結.②
光榮革命奠定了現代英國的基礎,它在幾個方面開啟了現代英國之路.
第一,從形式上看,「光榮革命」只改變了一個國王,而接替王位的又是他自己的女兒和女婿,因此事件看起來像是一次家族變動,完全不是什麼「革命」.但其實遠非如此,究其實質我們看見:在「光榮革命」中,議會締造了一個王國,沒有議會,這個國王登不上王位;他根據議會的條件登上王位,並許諾要服從議會的法律.這樣,議會和國王的關系就完全反轉了,不再是議會屈從於王國,而是王國從屬於議會;在以後的歲月里,統治國家的是議會,而不是國王.因此專制時代固有的矛盾被解決了:專制時代的國王以民族代言人自居而統治國家;現在民族自己掌握國家,宣稱議會是它的代表,盡管控制議會的在當時只是大土地所有者.③英國是第一個把國家真正放回到「民族」手中的國家,在這個方面,它成為後來所有國家的榜樣.英國的政治制度從這時起就走在世界的前面了,這為它後來的領先提供了道義基礎.
第二,「光榮革命」締造了一個自由、寬松的政治、社會框架中,其他階層的創造力更容易得到發揮,經濟活動不再受約束,相反更受到激勵.英國在全歐洲、全世界第一個開始了政治、經濟現代化的過程,它率先走向了現代化,「光榮革命」是第一塊基石.
第三,「光榮革命」開辟了一條英國式的發展道路.英國人發現,光榮革命用和平手段解決了革命未能解決的問題.從表面上看,「光榮革命」沒有改變英國的君主制,也沒有改變國王的地位.國王和議會達成和解;議會承認國王的地位,國王則承認議會的主權.這就為後世提供了一種可能性,即兩方沖突,最後用和平的手段達成融合,從而把歷史推進了一個新的階段.事實上,「光榮革命」的發動者企圖做的是一件極奇特的事:他們要推翻專制王權,同時又不願意發動革命.邀請威廉正是想避免再出現一個新的克倫威爾,從革命的經歷中,英國人發現了革命的悖論.他們認為新的革命只會產生新的克倫威爾,而新的克倫威爾最終又會再導致另一個復辟.他們想跳出這個怪圈,同時解決兩個問題,即既不要革命,又推翻專制.而「光榮革命」確實做到了這一點,從此英國不再發生革命,和平與漸進成了社會變革的手段.這個特點讓英國在動盪不安的歐洲各國中獨具特色,從而在後來的經濟發展中具備優越的機制保障.英國在300年時間中和平發展,它把重商主義推到高峰,又率先發動工業革命.英國的強盛不是沒有基礎的,「光榮革命」就是它的第一塊基石.
「光榮革命」的歷史意義是重大的,正如一位英國人談到英國後來的發展時所說:「大不列顛的確是各國中最適合於商業的國家,這是由於它的島國的位置,同樣也是由於它的政體的自由和優越性所致.」④這個制度,是在「光榮革命」中創造的.英國後來能引領世界歷史的潮流,它在制度方便的創新是根本的因素.
在「光榮革命」後,英國社會經歷了巨大的變動,這些變動為工業革命提供了合適的社會土壤,因此有一經濟史學家說到:「工業革命之所以首先發生在英國,主要是由於該國……社會和政治結構、人民精神面貌以及價值標准已經發展到適合於工業化的程度……」總之,通過光榮革命,個人的專制時代結束了,英國社會實現了從絕對王權向貴族寡頭制的轉化.這樣,英國近代政治基本以光榮革命所確立的議會王權原則為基礎,開始了英國的政治民主化的演進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