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鴉片戰爭後英國的民族命運是怎樣的
從經濟學解讀會發現,近代中國的市場甚至比英國發達,也沒有絕對意義上的閉關鎖國,否則怎麼會有對英國的貿易順差?
因此,現在是需要對鴉片戰爭原因進行重新思考的時候了。
只有找到近代中國落後的真正原因,才能理解為什麼自鴉片戰爭到新中國成立之前,雖有無數人仁志士浴血奮斗但仍改變不了被殖民的命運,也才能真正全面認識為什麼新中國成立70年、尤其改革開放40年,就能取得偉大成就,使今天的中國再振聲威。
用「閉關鎖國」來解釋鴉片戰爭和近代中國的落後,是一種深受西方中心論影響的敘事,忽視了歷史真相。好在,西方主導歷史的時代已一去不復還。盡可能還原歷史,也是對歷史的尊重。
那麼,真正成因又是怎樣的呢?
閉關鎖國的出處
最早用「鎖國」一詞描述清朝中國的中文文獻,目前能查到的是始於汪精衛。
1906年,他在《民報》刊發文章《駁革命可以召瓜分說》,其中有雲:
「自西力東侵以來,吾國陷於旋渦之地位,既無復孤立之餘地,又不能自立。國力頹喪,瓜分在人,保全在人,岌岌然不可終日,國民所已知者也。而其所以致此者,實惟滿洲人秉政之故。蓋我國民之能力薄弱,固亦不能無過,而厲行鎖國主義,鼓舞排外思想,見靡外侮,馴致於危亡,猶復調唆列國之沖突及其嫉妒心,使勢力平均主義亦將不能維持者,實惟滿洲政府,獨任其咎。……」
隨著此文被大量引用,「閉關鎖國」逐漸被廣泛接受,並成為詮釋清朝落後的標准範式。
這里要特別提醒的是,汪精衛用「鎖國」描述清朝中國,並非首出於己見,而是受西方話語影響。
近代中國的「鎖國」狀態,最初都是出自西方對中國的感受。西方以自己的立場和對錯尺度看待和判斷他者,割裂了中國歷史上長期與外界產生的關系,把中國與世界的聯系說成是一種被動的接受。
近代以來中國學習西方,常常以西方之是為是,拿西方話語做真理。因此,汪精衛雖然顯示出「睜眼看世界」的視野,但卻落入了西方話語的陷阱。
那麼,「閉關鎖國」的印象到底是怎麼產生的呢?
最初來源,應該是鄭和下西洋之後。鄭和下西洋開歷史之先,早於哥倫布航行世界一個世紀。有人說,如果不是明朝過早海禁,世界歷史會重新改寫,東西方大分流也不會出現,可能今天的中國會是另一番景象。
『貳』 在19世紀,英國也鴉片泛濫,後來怎麼解決了
清朝時期,中國向英國出口瓷器和絲綢導致英國白銀大量外流,為了扭轉這一不利局面,英國向中國傾銷鴉片,鴉片的吸食導致中國對鴉片的需求大量增加,英國因此扭虧為盈。最後,林則徐於道光十九年(1839年)在虎門進行了一次鴉片燃燒,並配製了解葯。第二年,英國以微弱多數投票發動了對中國的戰爭,這就是所謂的鴉片戰爭。從表面上看,戰爭是由鴉片引起的。所以英國沒有鴉片?事實上,當時英國鴉片泛濫的情況並不比中國好到哪裡去。
當時英國的情況是這樣的:感冒頭痛怎麼辦?失眠多夢怎麼辦?疑難雜症治不好?孩子哭著不睡覺。你不用再擔心了。一點鴉片酊,你的麻煩就會馬上結束!
隨著吸食鴉片人數的不斷增加,犯罪率急劇上升,英國社會秩序十分混亂。社會各界都注意到了這個問題,並在自己的作品中有所表現。
發動侵華鴉片戰爭後,英國政府也意識到,這種"神葯"已經造成了嚴重的社會動盪,必須通過立法加以限制。1868年,英國通過了《葯品葯劑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鴉片貿易。
但真正讓鴉片從西方社會消失的,不是法律,也不是越來越高的價格,而是"治療鴉片成癮"的葯物——嗎啡。這種著名的"止痛葯",效果比較好,而且也算不上上癮,於是,更換新的"鴉片酊",開始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