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電影筆記--《英國病人》
好長一段時間沒有想好好看電影的情緒了,也沒有認認真真的看些電影了。上一次看到自己一定要記錄下來的電影(《成長教育》)是4月份了,兩個月了,中間也看了好幾部電影,但都沒有強烈的觀影感受。昨天周六,參加了一場25km的徒步活動,自己是第一次參加這種公益活動,參加完最大的感受就是我從昨天走完全程到現在,腦子很清醒,是生理上的清醒,真的好長時間沒有這種感覺了,很感謝給我推薦這項活動的同事(生活態度很積極的漂亮姑娘)。
今早起來後,渾身還是很酸痛的,沒有外出計劃,就打算趁精神清爽的時候好好看看電影。《英國病人》這部電影,我在大學里就計劃要看了,但是一直都是打開點幾下就關了,一直到現在都沒有真正看過。
扯了半天的閑淡,也算是給自己湊些字數吧。今天我只看了一遍,但是我想之後有機會的話,還會再看。電影中的一些情節讓我想起之前看到的電影,對之前的電影感受加強了。
本部電影是以戰爭為背景,講述了在戰爭中男主與女主的婚外戀情,電影除了這一條主感情線外,處處顯示著多種感情。包括斷指人女下屬對他的愛戀等等,甚至還有男主的一個男同事與阿拉伯男青年的同志感情。
電影開頭的在沙漠上空飛行的飛機,開始我以為是男主與女主最快樂高興的時刻,直到電影結尾,才給出答案:是男主最悲痛的時刻。飛機上的女主已經死亡。
飛機被敵人打下,男主幾乎被燒焦,但是被阿拉伯人救下,看著男主被燒焦的臉和阿拉伯醫生的出場(移動的葯架)時,我還差點以為這部影片是科幻片。(看著男主被燒焦的臉真的似曾相識,沒想到男主就是哈利波特中伏地魔的扮演者,看這部電影還有個小驚喜是竟然有科林費斯,那時的科林費斯還是年輕啊,真的是憑借他獨有的英倫紳士范兒認出他的。)
阿拉伯人救下男主,男主是匈牙利人。這里,讓我想到《孤獨的生還者》中阿拉伯人救下美國大兵的情景:即便與自己同種族的人(武裝分子)開戰,也不惜救下美國兵的命。戰爭時期(英國病人這部電影以二戰為背景),戰場上廝殺,但是在戰場外,不分種族,不分國籍,每個人都會向需要被幫助的人予以援助。我想這也是電影想要表達的人文關懷吧。
電影以男主的回憶為線索,現在與過去來回穿插,照顧病床上男主的另一女主漢娜是我看這部影片的最大驚喜,自我認為漢娜的扮演者是朱麗葉羅伯茨和梅麗爾斯特里普的結合體,有朱麗葉羅伯茨的外形,再加上梅姨的神,漢娜的每一個特寫鏡頭都像是一幅畫。
很喜歡上面的第一個鏡頭,雖然身邊一片廢墟,但是不遠處就是藍天白雲,加上女主的鋼琴聲,這個鏡頭美。
生活在戰爭時期的漢娜很是受傷,自己認識的人,愛自己的人和自己愛的人都相繼死去,讓她懷疑是不是因為自己的原因,自己是所有愛她的人的剋星。其實在戰爭中倖存的人,哪一個沒有背負自責,內心深處都會深深地為自己身邊的人感到悲傷。戰爭帶給經歷過它的人們的創傷是無法癒合的,也是我們這些在和平年代生活的人們無法感同身受的, 在戰場上奮勇殺敵的而犧牲的英雄們值得我們稱贊,那些活下來的戰士也應,該得到我們的稱贊, 正如電影《戰馬》中的所說,在戰場上奮勇殺敵需要勇氣和膽量,但是在戰爭結束後,面對家園的滿目瘡痍和親人朋友的離去生活下去,則更需要勇氣 。在漢娜幫助救助男主的同時,他也被印度人所救和關愛,如果印度人在拆橋下炸彈時犧牲了的話,那麼漢娜很有可能會喪失活下去的希望。正是印度人的關懷和愛讓漢娜重新燃起希望。但是,印度人在下屬犧牲後的的反思,讓他認為自己不能讓漢娜過於依賴自己,戰爭時期,他是士兵,他隨時可能死去,他不想讓漢娜成為他下屬未婚妻那樣,悲痛愛人離去。所以,印度人和漢娜最終選擇分開,兩人彼此給予對方希望,望和平時期,兩人能重新相見,相戀。
男主在第一眼見到女主時,就愛上了女主,但是男主由於自己所愛之人是他人妻,備受折磨,想要示愛,卻又被束縛。在女主出現前,男主開朗,愛唱,愛笑,女主出現後,男主整個就是一個悲喪的表情,內心千濤萬浪,表面卻只能強撐。在女主丈夫獨自離去執行任務時,男主建議其帶上女主,這里既顯示了男主對女主的關懷,也盡可能的想剋制自己。女主感受到了男主對自己的感情,但是沒有予以回應,在經歷沙漠中沙塵暴和看了男主筆記後,更加堅定了男主對自己的感情,此時的女主,也已愛上了男主。獲救後的男主的情緒還是備受煎熬,喜歡女主卻又不敢表達,最後還是女主表達了心意,兩人才算正式真正的開始相處。女主的丈夫在發現妻子的婚外情後,極力剋制自己,始終沒有讓妻子不堪,直到最後,還深愛著自己的妻子,女主丈夫也是盡顯紳士范,為了報復背叛,選擇與妻子和男主同歸於盡。女主也是很悲情的一個人物 ,同時愛上兩個男人,最開始時沒有選擇克制, 當自己要回頭時,已經為時已晚。這也正是很現實的生活情感寫照吧。
為了救女主,男主不惜放棄自己的忠誠,將自己工作的成果交於德軍,只為對女主的承諾,要回去救她,對於一個有伯爵稱號的人,讓其做出這種抉擇,可以想像男主需要背負多大的煎熬,與對女主愛的深刻與歉意。病床上,斷指人對男主的指責,向男主講述男主最好朋友的死去,又加重了男主的自責與悲痛。最後,男主在清醒中,完全回憶起與女主的經歷後,選擇離去,也是對自己最好的解脫。
看完電影,暫且不說電影的表達,單從電影的取景和攝影,和喜歡沙漠和戈壁荒涼的畫面,很美。
男主與女主的相識是在沙漠中,離去也是在沙漠中 ,環境的凄美也更加襯托出男主女主感情的凄涼。
這篇記錄只是我自己看完電影後的記錄,並不是電影表達的說明。
謹以此作為記錄。
② 英國病人 人物和劇情介紹
簡介:原 片 名:The English Patient
中 文 名:英國病人
出品公司:米拉麥克斯
出品年代:1996
國家:美國
類別:愛情 / 劇情 / 戰爭
導演:安東尼 明格拉(Anthony Minghella)
主演:拉爾夫 法因斯 (Ralph Fiennes)
朱麗葉 比諾奇 (Juliette Binoche)
威利姆 達福 (Willem Dafoe)
克里斯汀 斯科特 托馬斯 (Kristin Scott Thomas)
內維因 安德魯斯 (Naveen Andrews)
影片長度:161 Mins
對白語言:英語/中文普通話
字幕語言:外掛中/英文
內容簡介:
一架英國飛機在飛越撒哈拉沙漠時被德軍擊落,飛機上的機師面部被全部燒傷,當地的人將他救活後送往了盟軍戰地醫院。這個機師由於受傷,不能想起自己是誰,因此只被叫做"英國病人"。
護士漢娜是戰地醫院的一名護士,戰爭使她失去了男友麥根,在傷員轉移途中由於誤入雷區,又失去了最好的朋友珍,這使她身心交瘁。於是她決定獨身留下來照顧那個"英國病人"。這是義大利的一個廢棄的修道院,遠離戰爭的喧囂,顯得寧靜而閑逸,"英國病人"靜靜的躺在房間的木床上,窗頭的一本舊書漸漸喚起了他的思緒……
匈牙利籍的歷史學者艾馬殊伯爵跟隨探險家馬鐸深入撒哈拉沙漠進行考察,在那裡,他結識了"皇家地理學會"推薦來幫助繪制地圖的"飛機師"傑佛和他美麗的妻子嘉芙蓮。嘉芙蓮的風韻和才情深深地吸引了艾馬殊,並對她產生了無法抗拒的愛慕之情。傑佛由於回開羅籌集資金,留下嘉芙蓮和考察隊一同進行考察,在這段時間里,他們共同發現了沙漠深處的繪有原始繪畫的洞穴,同時,嘉芙蓮對機警、智慧、幽默的艾馬殊也產生了好感。終於,一場激情不可避免的爆發了,嘉芙蓮倒入了艾馬殊的懷抱,不盡的溫存使艾馬殊深陷情網而不能自拔。然而,身為有夫之婦的嘉芙蓮深知這是一場沒有結局的愛情,盡管她深愛艾馬殊,但她無法逾越道德的屏障,最終,她決定與艾馬殊分手,這深深地傷害了艾馬殊。
由於英國對德宣戰,馬鐸也要回國,留下艾馬殊在沙漠繼續他在原始人山洞的考察。在一次傑佛駕駛飛機來接艾馬殊時,飛機降落出了事,傑佛當場死去。而同機的嘉芙蓮也受了重傷,艾馬殊抱起嘉芙蓮將她送往山洞,嘉芙蓮此時向艾馬殊道出了自己一直都在深愛著他。
艾馬殊要拯救嘉芙蓮,可是那裡沒有人煙,他必須步行走出沙漠求救。他將嘉芙蓮安置在山洞裡後,對他許諾一定會回來救她。
然而,當走出沙漠的艾馬殊焦急地向盟軍駐地的士兵求救時,卻因為他的態度和名字被當作德國人抓了起來,並送上了押往歐洲的戰俘車。
時間在一點點地流逝,心掛嘉芙蓮的艾馬殊焦急萬分。他終於找機會逃了出來,此時,對他來說,沒有比救嘉芙蓮更重要的事了,情急之中,他用馬鐸繪制的非洲地圖換取了德國人的幫助,用德國人給的汽油駕駛著馬鐸離開時留下的英國飛機返回山洞。他沒有違背諾言,可是,時間已過去太多,嘉芙蓮已在寒冷中永遠地離開了他……
在照顧"英國病人"的日子裡,漢娜結識了印度籍的拆彈手基普,並產生了愛情,在戰爭的陰影下,他們的愛情顯得謹慎而剋制。就在此時,戰爭結束了,然而,死亡並沒有結束,身為拆彈手的基普,註定還要無數次地面對死亡。漢娜理智地和奔赴雷場的基普分手了。
由於艾馬殊將地圖交給了德軍,使德軍長驅直入開羅城,直搗盟軍總部。馬鐸得知後深感愧對祖國,飲彈自殺。為盟軍效力的間諜
③ 求電影《英國病人》的簡介
內容介紹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最後時刻,在義大利佛羅倫薩北部山區的聖吉洛拉莫別墅廢墟中,躺著一位從北非運來的燒的面目全非的被稱為「英國病人」的神秘男子,他從一家燃燒墜毀的飛機中被貝都因牧人救活。誰也不知道他的真實身份。哈納是一位加拿大籍女護士,戰爭中失去了情人、父親和腹中的孩子。
戰爭結束了,當大批英國軍隊撤走時,兩人拒絕與別人一起返回比薩的醫院,哈納留下來照顧他。這個神秘的傷員成了她的精神寄託。和他們一起留下來的還有卡拉瓦焦,印度錫克族工兵基普。在卡拉瓦焦的不斷引誘下,「英國病人」漸漸道出了自己的真實身份,他是奧地利人,叫奧爾馬西。
在30年代,一直在研究勘探北非沙漠,尋找澤祖拉綠洲。一次,一位叫傑弗里·克利夫頓的年輕英國貴族帶著他的新婚妻子凱瑟琳飛到了開羅,加入了沙漠勘探的行列。一個月里,奧爾馬西成了她的情人。為報復奧爾馬西,凱瑟琳的丈夫設計了一起自殺飛行,要他們三人同歸於盡。
凱瑟琳的丈夫死了,奧爾馬西和凱瑟琳倖存下來,奧爾馬西穿越沙漠,去尋求幫助。這時,戰爭爆發了,他被英軍逮捕。為了能夠返回凱瑟琳藏身之地,奧爾馬西成了德國間諜的向導。三年後,他回到凱瑟琳的藏身洞穴,帶著凱瑟琳的身體,駕著飛機飛離沙漠。飛機年久失修,空中爆炸,奧爾馬西成了火人掉下地面。原子彈打破了他們的別墅生活,最終幾人各奔前程。
(3)英國病人是什麼片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翁達傑之所以把小說命名為《英國病人》是因為英國做為英聯邦的核心國,她曾經也有著非凡的凝聚力。雖然這種凝聚力在小說創作之時雖已大不如前,但她的影響還會繼續存在下去,在前廣大殖民地地區發揮重要作用。獨立後的英帝國成員如印度、加拿大等,由於歷史原因,在移民組成、文化背景和發展道路等方面都留有共同的英殖民統治的烙印。
這些國家的人對於前宗主的感情是愛恨交加、難以言喻的,正如小說中的卡拉瓦喬和基普:當自己的猜測最終得到證實時,卡拉瓦喬決定對過注不予追究,基普則舉槍對准他所敬重的「英國」病人。
《英國病人》從構思至完稿歷時近六年,其創作之時正是加拿大多元文化政策出台之際。為了緩和各移民民族之間的矛盾、支持各族裔群體發展自己的民族文化、保護其在文化習俗和社會生活等方面的平等地位,加零大政府積極推行「多元文化」政策。
④ 如何評價《英國病人》這部電影
這是一段婚外情,卻蓋過了道德與倫理
很早之前就聽說過這個故事,光看名字《英國病人》,還以為是部醫患關系片,看了之後才發現,這明明就是部婚外情。
但是,看了它之後,我第一次覺得愛情可以蓋過道德,但我說不出理由。
甚至就連一向哭點高到無法理解的打油小妹,每次一看到男主角過山洞喊著女主角的名字,畫面暗下來她就開始哭。
《英國病人》改編自加拿大著名作家翁達傑的同名小說,曾獲布克獎等多項文學獎。
導演明格拉祖籍義大利,但自幼移民到英國小鎮。
從小以「外國人」身份與人相處,那種沒有歸屬感的體驗使他對「國籍」、「身份」問題十分敏感。因此有關「身份不明」的小說《英國病人》引起他極大的興趣。
和平年代的人可以同時擁有許多名字,也可以選擇沒有。
而1939年9月,德國閃襲波蘭,從那一天開始,「你叫什麼?」變成了一個關乎存亡的問題。
而愛情,何嘗不是人與人之間的一場戰爭呢?
艾馬殊和凱瑟琳相遇在平靜無垠的撒哈拉,這是一片沒有邊界國土,未知而自由。
那時他叫艾馬殊伯爵,只是個冷淡的歷史學家。
而她卻有另一個名字,基夫頓夫人。
兩人的愛情從開始,就是建立在「婚外情」這個特殊的基礎上的。
剛看到時我是無比意外,因為出軌有違常人所能認同的愛情模式。
而看完後,我卻不得不為這段感情喟嘆。
可以說出軌與不忠是影片整個形成的基礎,或者說病根的一部分。
而愛情,是艾馬殊一輩子的絕症。
影片將艾馬殊和凱瑟琳塑造成為人上一等的人物,他們對世間的事有著自我七分認醒,所以縱使沒經歷過,也該知道婚外戀在放縱後所帶來的折磨。
但是他愛她。
於是他跟蹤她,為她寫小說。他叫她K,請她跳舞,她的身體在他的懷抱。大風暴時他們在汽車里平安地度過一夜,討論生與死。可他拒絕把她的畫夾在自己心愛的書里,或許那是企圖掩飾對她的感情。
後來他們還是相愛了,在乾燥而炎熱的北非。
艾馬殊這個人,最害怕擁有和被擁有, 所以他與凱瑟琳初次雲雨之後,他乞求凱瑟琳「離開之後,請你忘了我」。
他們的愛情其實一直掙扎在「所有權」和「標簽」之間。
克利普頓夫人凱瑟琳羅敷有夫,跟隨丈夫來沙漠考察,她屬於克利普頓先生,屬於那個婚姻,她的標簽是「妻子」,「克利普敦夫人」。
可是她這樣悄無聲息的愛上另一個男人,快樂地享受每次和他的約會,又接受著良心的譴責。終於,她不能再接受這樣的生活。
在那個臨時的電影院,凱瑟琳隱忍著跟艾馬殊說了再見。
而嘴上說著最討厭佔有和被佔有的艾馬殊,其實從沒有猶豫過,甚至不需要任何儀式,就把凱瑟琳實實在在地當做了自己的妻子。
他甚至偏執地迷戀凱瑟琳脖子以下,鎖骨之間的凹陷,他用手指撫摩著她,深情地把這里命名為艾馬殊海峽。
他最珍重的感情和最在意的人,終究也被自己打上了「艾馬殊」的標簽,而他,也早病入膏肓,無葯可醫。
這種悶聲在荒漠的熱烈愛情沖破一切世俗戒律,原本應迸發出美麗的光焰,卻被龐大而殘酷的戰爭完完整整地碾碎。
還記得艾馬殊用顫抖的手指將嗎啡推到一旁,他的眼中充滿了堅定。
戰爭的陰雲以及刻骨的仇恨都在那一刻悄然散去,只留下一個肺部殘存著幾升氧氣的人追隨愛情的決絕手勢。
我記得《戀愛的犀牛》中,馬路說:「遇見你是我一生中最好的事情。」我想,遇見凱瑟琳也是艾馬殊一生中最好的事情。
甚至其實任何人一生中所能遇見的最美好的事情也莫過於愛情了。
就像張藝謀所說:一切都如過眼雲煙,唯有愛情永世長存。
聽到有人說過:我能三天長出艾馬殊的鬍子,卻及其可能一輩子遇不上凱瑟琳。
在北非的那個荒漠里,艾馬殊抱著在那場災難中身受重傷的凱瑟琳,包裹著她的白色降落傘在沙漠的風中獵獵飄揚。他看到她脖子上佩戴著他送她的那個頂針,就問,「你一直戴著它?」
「當然,我一直戴著它。傻瓜,其實我一直深愛著你。」
艾馬殊聽後卻大慟,痛苦從他扭曲的臉和沒有發出任何聲音的痛哭中彌散。
延綿的沙漠里,滿溢不曾決堤的愛欲。
我知道你會回來,抱著我迎風屹立,
凱瑟在那個山洞裡垂死掙扎,用最後的信念支撐著,給艾馬殊寫下:
「我們死了,我們死在愛情里……我們才是真正的國度,沒有地圖上那些以權貴們命名的邊界。我知道你會來帶我離開這里,到風的聖堂。那是我一直嚮往的:在一個沒有地圖的地方與你和朋友們散步。」
她一定還記得,在那個沙暴颳起的夜晚,他們相擁躲在狹小的車內。
她問他,我們能活下去么?
他說,是的,肯定,我保證。
艾馬殊最終忘記了自己的名字和國籍,甚至也忘記了凱瑟琳的名字。提到她時,他只是喃喃地說:「我的妻子。」
榮譽與恥辱,道德與絕望,在這一瞬間歸於塵土。
所有的標簽不再重要,「我愛你」成為唯一值得遵守的諾言。
好比他倆的第一次見面就爭論用詞的問題。凱瑟琳說出好多種愛,說那是不一樣的。
艾馬殊說,你可真把我難倒了。
他或許是在說這么多種的愛還真是不一樣呢;也或許是說,他不認為愛會有很多種,因為愛在他心中,只有最純潔的一種而已。
就像每個人的心中本來都有一塊叫做「愛」的物質,後來被某個人拿走了,那個位置便空了。為了填補,我們往那個空洞里拚命塞掠奪我們愛的人的影子。
後來才知道,那就是愛最純真的含義。
——知友回答,希望能幫到你
⑤ 如何評價《英國病人》這部電影
深入探討電影界的瑰寶——《英國病人》(《The English Patient》),它以其獨特的敘事手法和深刻的主題引發了觀眾的情感共鳴與思考。這不僅僅是一部愛情電影,而是對道德沖突與人性探索的深度剖析。主角凱瑟琳(Katherine)和艾馬殊(Alamshah)的糾葛,如同一首纏綿悱惻的交響曲,他們的般配讓人心動,卻也揭示了愛情與道德之間微妙的界限。
影片巧妙地描繪了愛情與道德的糾葛,而非盲目崇尚愛情至上。艾馬殊的拒絕佔有,象徵著他對自我價值的堅守,他的鎖骨凹陷被賦予了象徵意義,成為「艾馬殊海峽」,揭示了情感中的佔有欲與自由的追求。然而,傑弗里(Geoffrey)與凱瑟琳的爭奪,卻無情地帶來了悲劇,這顯示了國家對個體的無情佔有,如艾馬殊因戰爭中的誤判而遭受的無辜。
電影中的艾馬殊,如同一個尋找「無地圖樂土」的靈魂,嚮往著自由與無差別。翁達傑(Michael Ondaatje)通過角色的視角,揭示了殖民主義對人性的深遠影響,尤其是基普(Kip)在教堂的浪漫舉動和凱瑟琳講述的希羅多德故事,為觀眾提供了一場情感的洗禮。
故事中,命名、標簽與佔有成為了剖析人性的工具,它們如何塑造角色,如何影響他們的選擇和命運。同時,電影也對傳統觀念和殖民主義的陳規進行了批判,通過愛情和歷史的交織,揭示了更為深遠的主題。《英國病人》如同一面鏡子,讓我們審視戰爭的殘酷,反思人性的復雜,以及歷史如何塑造我們的現在。
總的來說,這部影片以其深刻的內涵和精湛的技藝,不僅贏得了觀眾的心,也挑戰了我們對愛情、道德和歷史的固有認知,是一部值得深入品味和探討的電影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