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英國工黨為什麼勝選

英國工黨為什麼勝選

發布時間:2024-11-02 07:43:57

⑴ 英國兩黨政治的影響

1997年5月英國工黨上台執政以來,對內對外強力推行執政主張,取得了執政以來經濟穩定且持續增長等顯著政績,並於2005年5月5日舉行的全國大選中,第三次擊敗了保守黨,實現三連任。英國現任執政黨工黨以相互競爭等執政方式,對英國政黨政治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對這一問題進行研究,有助於我們了解和把握後工業社會西方主流政黨執政的一些客觀規律,從而為我黨進一步改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不斷提高領導能力和執政水平提供有益的啟示。

(一)處理黨際關系:相互競爭
英國工黨的執政地位不是歷史形成的,也不是法定不變而永掌政權的,而是要通過五年一次的全國大選進行競爭而獲得執政地位。大選是首先檢驗包括工黨在內的執政黨處理同在野黨如保守黨之間黨際關系的重要關口和時機。處理得當,可以增加選民支持,多得選票;處理失當,失去其他政黨的支持,可能喪失大選獲勝的機會。英國雖然是典型的以慣例來規范政黨參與選舉的國家,但政黨的活動包括五年一屆的全國大選競爭,不是無所作為,而是滲透到政治運作的諸多環節。特別是大選年,政黨間的競爭在民主、平等、合法和合理的過程中進行和平地、符合程序地競爭。然而,既然是競爭,肯定有勝利者,有失敗者。因而大選驚心動魄,充滿懸念。例如,2005年5月的英國大選,從1月份開始,在英國各地街頭以及全國的一些城市,都可以看到工黨、保守黨相互攻擊的各種創意的廣告牌,還有各黨派在社區、大學舉行的規模不等的宣傳會議。在2005年4月競選活動序幕拉開的第一周,英國的三大政黨——保守黨、工黨和自由民主黨更是迫不及待地發力較勁,陸續公布了他們的競選綱領。工黨為了鼓勵更多的選民到投票站投上自己慎重的一票,選舉委員會煞費苦心,在倫敦市中心的特拉法加廣場豎起了兩塊三米多高的廣告牌,廣告牌上寫著「5月5日投票」幾個大字,非常醒目。其目的是提醒、鼓勵選民投工黨的票。工黨一旦取得執政地位,在日常政治生活中,在處理同保守黨、自民黨和其他小黨黨際關系方面主要採用以下手法:一是為排擠競爭對手,抓住對手弱點竭力醜化和孤立對方。二是拉攏、分化、瓦解對手。三是與對手討價還價。一旦發現對手的主張、見解對自己有利,則拋卻政見分歧加以吸收。
(二)處理黨政關系:黨政合一
處理黨政關系的執政方式,是一個執政黨執掌政權、主導公共權力的重要手段,也是衡量一個執政黨執政方式科學與否的重要標志。從英國慣例來看,無論哪一個政黨取得執政地位,都需要全面接管政治權力,掌握中央行政大權,承擔起內政外交的領導職責。這樣面臨的問題是必須一黨單獨組閣,迅速組建政府並和政府打交道。執政黨黨團與黨的領袖及首相三位一體,黨政兼職,既有立法權又有行政權,還擁有黨內實權。[1](P595) 英國工黨自1997年執政以來,也按照上述慣例組建政府,控制內閣。就控制內閣而言,英國工黨政府實行內閣制。內閣是英國政府的核心,由議會的多數黨領袖組成,是英國國家政策的制定機關,是整個國家政權的樞紐。工黨要順利執政,首先要控制內閣,內閣成員的人選全部來自工黨。在英國君主立憲制下,政府由全體大臣,國務大臣、各部政務次官、執政黨的督導員和王室官員等組成,所有這些都稱國務員。而內閣只是國務員中的一部分,除首相外,一般由外交大臣、國防大臣、財政大臣、大法官、樞密大臣等組成。內閣成員既是政府的行政官,又是議會立法的成員。首相既是黨的領袖,也是內閣的核心人物,同時也是英國政府體制中執政黨、立法和行政相結合的體現者。這樣,執政的工黨既控制議會,又支配著內閣政府。再加上首相作為工黨的領袖控制著本黨以及督導員控制著兩院本黨議員,一般情況下能保證立法權與行政權的一致性。另外,由於大法官、最高上訴法院法官等重要司法官員也是由首相向女王推薦並任命的,因而事實上首相也控制著司法權。這樣,執政的工黨就憑借擁有影響國家立法、行政和司法等權力的優勢,制定並執行反映本黨政治價值取向的對內對外重大政策。[2](P77) 實際上由一黨統攬了立法、行政大權。[3](P56) 可見,工黨採用的是黨政合一的執政方式和領導方式,其主要表現形式可概括為:提出自己的政策主張,控制內閣、組織選舉,參與社區活動,聯系公眾和社會組織,爭取選民、取得政權並鞏固執政地位等。
(三)處理黨與民眾關系:朝選民「一邊倒」
民眾的支持是一切政黨生存和發展的前提條件,選民的支持構成了政黨執政的合法性基礎。無論是什麼性質的政黨概莫能外。英國工黨在執政的過程中,從首相到各位大臣、從每位工黨國會議員到每位工黨地方議會議員,非常重視與選民的互動和溝通,及時傳遞親民信號,千方百計處理好黨民關系,極力樹立民本形象,竭力減少執政阻力,優化執政環境,「選民才是真正的上帝」、「選民就是執政的希望」的觀念十分明顯。例如,對社會問題、特別是大眾福利問題給予極大關注,對關繫到千家萬戶切身利益的教育及醫療衛生制度進行強力改革,使其更有利於中下層選民。此外,在控制公共開支、削減財政赤字、還權於民等方面,工黨政府也做了很大努力。例如2000年在倫敦市進行了英國歷史上的第一次由選民直接選舉市長、下放蘇格蘭議會和威爾士議會的權力等,這些共識和做法都是建立在傾聽民意的基礎上而實現的。總之,工黨政府刻意塑造一個與民休戚與共的形象,並且取得了經濟連續穩定增長等政績。而這些實實在在的政績是通過各種各樣的親民形式實現的。一是通過設立網站樹立親民形象。工黨總部網站欄目齊全,選舉意願強烈,開放性強。如可以在線注冊加入工黨、在線注冊做常年選舉志願者、在線為工黨大選捐款。網站面向社會開通首相和大臣電子郵箱,民眾可以就自己關心的任何問題,包括對工黨的重大決策,直接通過發送電子郵件提出意見、建議甚至批評和抨擊。發給首相的郵件,回答結果會在網站上公布。工黨還專門開通了工黨學校管理者網站,目的在於加強工黨與各地學校的溝通,提高教育質量。另外,許多工黨議員除在各自代表的選區卓有成效地搞好每個「周五服務日」外,也在各自代表的選區建立了屬於自己的網站,對外公布通信地址、聯系電話、電子郵箱、傳真電話等,全天候為選民服務。二是通過多媒體互動樹立親民形象。在物質生活越來越豐富的現代西方社會制度下,政治與選民間的疏離感卻越來越強烈,普通大眾參與政治的熱情越來越低,這一點在英國也不例外。為克服這一政治現象,進一步密切政府與選民的聯系,工黨政府非常重視現代化傳媒對加強工黨與黨內外溝通所產生的「喉舌」、「橋梁」作用以及對推行政府決策的輔助作用。一些大臣和工黨議員經常主動邀請媒體和積極接受媒體的邀請、親自上網互動聊天;基層活躍分子廣泛發動小組會、支部會,鼓動市民通過電子郵件、電視、廣播訪談、網上留言、手機簡訊等形式就當前的社會熱點問題向工黨的決策機構「全國政策論壇」建言獻策。這些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修復了英國社會民主制度下政治與民眾之間的疏離感,密切了政府與選民的聯系。三是首相和大臣以身作則樹立親民形象。例如,前任首相布萊爾(於1997年登上首相寶座,時年43歲),年輕活躍,很擅長與民眾和媒體溝通,頗具親和力,一度被英國民眾廣泛認同,甚至被認為是歐洲新一代政治家的典範。特別是布萊爾咧嘴露齒的笑容、生龍活虎的精力、平易近人的形象使得黨內黨外、老老少少對他都頗有好感。尤其是布萊爾利用工作視察、電視采訪、給報刊寫親筆信、網上做客等形式,加強與英國平民大眾交流,在英國民眾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處理黨與媒體關系:自由與干預適度結合
英國現代化造就了高度發達的信息業,媒體對政治的影響正變得越來越大,大眾傳媒有「第四種權力」之稱,因而處理好同新聞媒體的關系已成為工黨執政的重要課題。[4](P24) 工黨執政之初,正是英國媒體處於急劇擴張的時期。到目前,英國的電視台已發展到擁有400多個頻道的傳媒帝國。其新聞產品和英文節目跨越和占據了世界傳媒版圖上的大部分角落,並享有不可撼動的地位。BBC的全球電視新聞服務——BBC世界(BBC World)節目被傳輸到世界上100多個國家。在英國無線電廣播中,BBC迄今保持著統治力量,收聽率達到了人口的56%,其節目產出占所有廣播節目的30%。另外,BBC不但通過「世界服務」製作電視節目,而且也製作廣播節目,目前BBC已經擁有全球1.2億的聽眾。在期刊方面,如《私家偵探》(Private Eye)和《經濟學人》(Economist)都是非常成功的出版物。目前全英有3000多種期刊雜志在發行,現在仍然不斷出現新雜志,期刊雜志正在一個相對健康的環境下快速發展。如今,英國傳媒在資本和有序的市場運作下,其發展已經達到了一個相對成熟的階段。傳媒領域的電視、報紙、期刊等不同的新聞產品,在細分的市場、合理的定位、穩固的消費群和完善的組織形式下更是描繪出了一幅英國的傳媒地圖。總的來說,新聞產業在英國如同在其他一些先進資本主義國家一樣,成為一個強勁的經濟產業部分。在英國。有80%的成人至少讀一種全國性的報紙,而星期日報的閱讀率是75%。在英國的某項調查中顯示,作為信息獲取的來源,電視和報紙排在了朋友、家庭、政治家和其他信息資源之前的位置;在現代工業化的國家中,2/3的公眾是通過電視獲得國內和國際新聞的。電視在所有媒體中,是對最大人群產生最大影響力的媒介。[5] 因此,布萊爾當上工黨領袖後,更加重視媒體對工黨政府的正負面影響,重視媒體進行的各種各樣的社會調查結果,認為輿論監督是密切執政黨與外部聯系的重要手段,是建立政府與公眾之間相互信任,促進政府的信息透明化,有效制約政府職權的重要「法寶」,「以更為專業化的方式使黨與媒體有機地結合,以媒體為坐標設計黨的競選戰略」,[6](P39) 同時非常注意政策的包裝,以此樹立工黨的形象。工黨明確規定由首相新聞發言人協調內閣大臣和政府各部對外表態,並宣布禁止工黨議員在媒體上攻擊黨的政策,違者給予嚴厲追究。執政的工黨對於媒體持一種審慎的態度,新聞媒體享有比較充分的報道自由,政府很少直接進行檢查和干預,除非在危害國家利益或政府形象時控制媒體。[7](P33) 縱觀布萊爾及其工黨執政的幾年,處理「黨媒關系」的執政方式主要有:直接佔有或間接控制新聞媒體;重視對媒體的公關,化解媒體對執政黨的消極報道,積極引導輿論導向;重視更新宣傳觀念和宣傳方法,改進宣傳機制,樹立良好的政黨形象。當然,當輿論監督在事關政府形象或國家利益的時候,工黨政府毫不手軟。英國和其他西方國家一樣,盡管政府信息已經相當透明,盡管有一系列制度作保障,但在媒體對政府的輿論監督里仍含有很多政治運作的成分,而且政府也會向媒體施加相當的壓力。各個領域的媒體在一定程度上都受到某種特定形式的控制或限制。可見,英國輿論監督自由是受到政府權力制衡的,而這種制衡的手法實質上是一種變相的控制。[8](P13) 正如詹姆士·柯蘭和科林·雷斯所說:「現在已到了同時解釋媒體和英國政治的時候……一切證明,英國國家執政黨正在嬗變過程中,它正在把具有北美風格的機制有步驟地納入原本傾向左翼的英國工黨組織內部,想方設法架構出一種聯盟式的政治力量,全球傳播技術的飛速發展由默多克媒體帝國的迅速崛起彰顯若揭,同時伴隨著英國國家政治的迅速變化,伴隨著國家政治人物比如布萊爾等對於全球化之下文化的嬗變和經濟壓力猛增的調適。媒體與政治互依互存的關系已經變得史無前例地更加密切,因而在單獨一個國家的層面上已經無法進行判斷和分析,然而對這種關系的分析無論對媒體還是政治,都是理解的基礎。」

⑵ 工黨和民主黨異同

工黨

執政黨。1900年成立,原名勞工代表委員會,1906年改用現名。該黨薯寬曾於1945—1951年,1964—1970年,1974—1979年上台執政。1997年大選獲勝,2001年6月大選後蟬聯執政。工黨近慧搭年來更多傾向於中產階級的利益,與工會關系有所疏遠。布萊爾當選工黨領袖後,政治上提出「新工黨、新英國」的口號,取消黨章中有關公有制的第四條款,經濟上主張減少政府幹預,嚴格控制公共開支,保持宏觀經濟穩定增長,建立現代福利制度。對外主張積極參與國際合作,對歐洲一體化持積極態度,主張加入歐元區,主張同美國保持特殊關系。現有黨員近40萬名,是數碧亮英國第一大黨。

美國民主黨建於1791年,由部分種植園主和與南方奴隸主有聯系的企業家組成,當時叫共和黨。1794年改為民主共和黨,1840年正式稱民主黨。1861年南北戰爭結束後民主黨一蹶不振。1933年羅斯福利用經濟危機引起的人民不滿情緒競選
從歷史上看,美國基本實行民主黨和共和黨兩黨通過競選總統輪流執政的"兩黨制"。

美國民主黨建於1791年,由部分種植園主和與南方奴隸主有聯系的企業家組成,當時叫共和黨。1794年改為民主共和黨,1840年正式稱民主黨。1861年南北戰爭結束後民主黨一蹶不振。1933年羅斯福利用經濟危機引起的人民不滿情緒競選總統獲勝並連任四屆總統,民主黨因而連續執政20年。民主黨群眾基礎主要是勞工、公務員、少數民族和黑人。

⑶ 關於英國工黨的問題

作為20世紀新興的政黨,工黨與歷史悠久的保守黨至少有兩大不同。第一,它不是一個內部紀律森嚴、傳統深厚的政黨,相反它的早期更像是一個政治聯盟,其中主要構成來自工會、社會主義團體和自由派分子,這種結構導致了缺乏一個強有力的核心來領導工黨在民主選舉中獲勝。

第二,工會是工黨發起者,也是早期主要的經濟來源。工人階級傳統和平均主義使得一人一票的選舉在工黨內部有著意識形態基礎。但是,工會勢力獨大,使得選票流向工會青睞的人物,這類人當選黨魁後,在實施選舉和執政過程中,時常要考慮工會利益,在為全民服務上常受到掣肘。

分權和利益獨大,對於殘酷的選舉來說,不是一個成功的基礎。對比20世紀早期歷史,工黨的獲勝,往往源自保守黨的衰退。在1970年代工黨幾次執政過程中,英國學者曾有評論,「看起來似乎有兩個工黨,一個是在全國執行委員會和年會,一個在議會的領導層里」。

保守黨與工黨之間,真正意義上展開選舉對決是在1980年代之後。而這當中,基諾克(Neil Kinnock)是扭轉局面的關鍵人物。1987年,他發起工黨現代化運動,在某種程度實現了工黨的「集權化」,推動產生了布萊爾、曼德爾森等新工黨的領袖人物。

需要指出的是,這場基諾克領導的現代化運動,正是發生在撒切爾時代,比海格的民主化早了10年。當時的工黨與20世紀末21世紀初的保守黨一樣,處在一個內部調整的關鍵期。

基諾克首先解決的是工會勢力。工黨早期的黨魁選舉也是採取議員內部投票,到了1970年代末,工會勢力在黨內達到頂峰,在80年代初引入了通過選舉團制度(electoral college),由這個選舉團來投票產生黨魁。這個機構中工會占據40%票數,但是通過基諾克和繼任者努力,在1992年把OMOV的方法引入黨魁選舉,用以削弱工會勢力,使其這個比例降到33%。與此同時,布萊爾開始向工商界靠近,爭取他們的捐款(在英國是合法的,但有具體的法律限制)。從1986年到1996年,工會的經費贊助從3/4下降到1/2。

其次是年會,或曰代表大會。英國各個政黨基本上都會每年召開一次全國性代表大會。保守黨的年會,更像一場誓師會,鼓動士氣,顯示黨的團結,給新人一個發言亮相的機會,讓地方代表將黨的政策帶回到地方。相反,工黨的年會,更像一場民主的大會,尤其是黨的政策,要在大會上辯論和質詢,年會扮演了一個決策機器的作用。布萊爾改變了這個局面。他在年會之外,設了親工黨的智庫「政策論壇」,其目的是擺脫工會勢力對工黨政策的影響。

配合對工會勢力的解套,新工黨更加樂意從媒體公司、民調機構了解自己在政治市場的走勢,對於傳統的工會產業工人則產生隔膜。而所有這一切,與布萊爾對英國和國際政治走勢(傳統產業工人比例降低,政治實力弱化)的把握有關,這一判斷也是他主張「第三條道路」的政策依據。

遺憾的是,1992年基諾克在大選中落敗。但是他的失敗,與海格1997年大比分輸給布萊爾不同,純屬意外,因為當時輿論也偏向基諾克。基諾克之後,新工黨勢力持續發展,工會實力也繼續被削弱。1997年新工黨的勝利和執政紀錄,證明了基諾克、布萊爾等人政治改革和判斷的預見性。但是,他們的勝利,是政策的勝利,而不是黨內民主的勝利。

⑷ 英國是怎樣選舉首相的

英國首相選舉:一般情況下國會下議院的多數黨黨魁或執政聯盟的首領自動成為首相人選,人選經國王/女王任命後正式成為首相。
議會大選後,即由英王召見多數黨領袖,任命其為首相並授權組閣。首相從本黨議員中提出閣員名單 ,請英王任命。
大臣分閣員大臣和非閣員大臣。參加內閣的閣員大臣只是政府中的部分大臣,閣員人數由首相確定,組成人數經常變動。參加內閣的除首相外,通常有外交、國防 、財政、內政等 重要部門的大臣,不擔負某一具體部門首長的大法官、樞密院院長、掌璽大臣,主管地區事務的蘇格蘭事務大臣、威爾士事務大臣、北愛爾蘭事務大臣。
內閣會議之前,首相有時就重要政策方針先召集少數親近大臣開會討論,稱小內閣或內內閣。

⑸ 丘吉爾帶領英國打贏了二戰,為何卻被民眾趕下了台

1945年的英國的領導人大選讓無論是保守黨還是工黨都大跌破眼鏡,工黨393個議席,保守黨213席,在選民支持率上,工黨也以47.8%的支持率勝過了39.8%的保守黨,這兩組數據只有一個結論就是丘吉爾競選失敗了。這是連丘吉爾自己也沒有想到的一個結果,畢竟正處於事業、名譽的頂峰。

對選民來說,「作為戰時領袖的丘吉爾依然深孚眾望,作為和平時期的領袖,他卻毫無吸引力」。因此,如同1945年7月《每日先驅報》所評論的那樣:「投丘吉爾的票,就是贊成保守主義的一切黑暗面……投丘吉爾的票就是要英國人民仍然過他們不願再過的那種不愉快的日子。」

⑹ 英國的四個政黨

(1)工黨(Labour Party):執政黨。1900年成立,原名勞工代表委員會,1906年改用現名。領袖托尼•布萊爾,1994年當選。曾於1945至1951年,1964至1970年,1974至1979年執政。1997年,大選獲勝,並於2001年6月蟬聯執政。近年來,工黨更多傾向於中產階級的利益,與工會關系有所疏遠。布萊爾當選工黨領袖後,政治上提出「新工黨、新英國」的口號,取消黨章中有關公有制的第四條款。經濟上主張減少政府幹預,嚴格控制公共開支,保持宏觀經濟穩定增長,建立現代福利制度。外交上主張積極參與國際合作,視與美和歐盟關系為二大外交支柱,支持歐盟一體化建設,主張在經濟條件成熟時加入歐元,但表示暫時擱置對《歐洲憲法條約》的全民公決。2001年有黨員近40名,是英第一大黨。2003年因英協美參與伊拉克戰爭導致大量黨員退黨。截至2004年,黨員人數降至約25萬名。2004年6月,工黨在英地方議會及歐洲議會選舉中落敗於反對黨保守黨和自民黨。2005年5月,工黨再次贏得大選,但在議會中的席位減少。
(2)保守黨(Conservative Party): 主要反對黨,領袖邁克爾•霍華德(Michael Howard),2003年11月當選。前身為1679年成立的托利黨,1833年改稱現名。1979–1997年間曾4次連續執政18年。保守黨的支持者一般來自企業界和富裕階層。主張自由市場經濟,嚴格控制貨幣供應量,減少公共開支,壓低通貨膨脹,限制工會權利,加強「法律」和「秩序」等。 近年來,提出「富有同情心的保守主義」,關注教育、醫療、貧困等社會問題。強調維護英國主權,反對「聯邦歐洲」、歐盟制憲及英加入歐元,但強調英應該在歐盟內發揮積極作用。現有黨員約30萬名。
(3)自由民主黨(The Liberal Democrat Party):1988年3月由原自由黨和社會民主黨內多數派組成。領袖查爾斯•肯尼迪(Charles Kennedy),1999年8月當選。主張維持與工黨的合作關系,推動工黨在地方及下院選舉中實行比例代表制。在公共服務、社會公正、環境保護等問題上採取比工黨更「進取」的政策。主張削減地方稅、改善住房和環境,提高退休金,向社會弱勢群體提供更多支持,減少政府的浪費和官僚主義行為。支持歐洲制憲,主張加入歐元。反對英參加伊拉克戰爭。現有黨員7萬名。
英國其他政黨還有:蘇格蘭民族黨 (Scottish National Party)、威爾士民族黨 (Plaid Cymru)、 綠黨(the Green Party)、英國獨立黨(UK Independence Party)、英國國家黨(British National Party)、以及北愛爾蘭一些政黨如:北愛爾蘭統一黨(Ulster Unionist Party)、民主統一黨 (Democratic Unionist Party) 、社會民主工黨 (Social Democratic and Labour Party)、新芬黨 (Sinn Fein) 等。

閱讀全文

與英國工黨為什麼勝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去英國留學去哪裡好 瀏覽:998
伊朗加兩個球什麼意思 瀏覽:525
印度數學加法怎麼算 瀏覽:53
印度恆河龍蝦怎麼吃 瀏覽:294
印尼普通人工資多少 瀏覽:87
中國體育彩票頭獎現在多少億 瀏覽:86
中國人在哪個國家容易禿頭 瀏覽:724
伊朗將敲定退出伊核協議意味著什麼 瀏覽:244
中國多少人會日語 瀏覽:790
中國有哪些貧困地區 瀏覽:686
印尼龍目島怎麼飛 瀏覽:773
印尼女嫖一次多少錢 瀏覽:546
越南的雞肉多少錢一斤 瀏覽:176
義大利的地質災害有什麼 瀏覽:711
郵件到印尼怎麼收費 瀏覽:49
中國野生櫻桃在哪裡 瀏覽:105
英國簽證自取什麼時候取 瀏覽:986
中國換電市場前景如何 瀏覽:908
義大利哪些參與會見 瀏覽:662
伊朗的比特幣為什麼特別貴 瀏覽: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