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英國國王葬在法國哪裡

英國國王葬在法國哪裡

發布時間:2022-03-30 10:30:29

① 英國歷史上為什麼會在法國有大片領土

那些領土既不是打下來的,更不是殖民地,而是源於當時歐洲的社會制度.

1066年,法國諾曼底公爵征服英國,建立英國歷史上的諾曼底王朝。諾曼底王朝的英王(當時還只是英格蘭王)既是英國的君主,也是法國諾曼底公國的領

諾曼底王朝之後的金雀花王朝的君主,他們的祖先原來也是法國的貴族,本身在法國就有領地。 像金雀花王朝的第一位英王亨利二世,他的父親是安茹伯爵,母親是英格蘭王的女兒,所以他從父親那繼承了法國的安茹,從母親那繼承了諾曼底。 後來他同阿基坦的領主埃利諾結婚,又得到了阿基坦作為嫁妝。 所以他不僅是英格蘭國王,還是法國的諾曼底公爵、安茹伯爵、阿基坦公爵,這使他實際上成為法國最大的領主。 所以也造成了他和法國國王的宿怨。
從諾曼底王朝開始,到金雀花王朝,一直到百年戰爭,英王和法王之間一直互相對抗。 因為英王在法國有大量領地,而這嚴重影響到法王在法國本土的統治利益。

其實類似英國在法國有大片領地的事情在當時的歐洲是司空見慣的事情。 當時的歐洲不像中國是中央集權的統一王國,而是封建領主各自為政。 當時歐洲各國的貴族領主,經常跨國聯姻,而在當時的歐洲,男女都享有繼承權。 所以經常出現這樣的事情:兩個不同國家的貴族,都在本國有領地,他們結婚後,他們的子女就有可能同時繼承他們兩個在各自國家的領地。 所以當時的很多貴族的頭銜包含了幾個國家內的領地的領主。

當時如果一個貴族去世後無嗣,就會出現旁系親屬和近親親屬爭奪繼承權的事情。 像英法百年戰爭的起因,就是因為法王查理四世死後無嗣,英王愛德華三世聲稱自己是查理四世的外甥,也擁有繼承法國王位的權利。 但法國的貴族們為避免英國干預法國內政而擁戴瓦魯瓦家族的菲利浦六世繼承王位,遭致愛德華強烈的不滿,出兵進攻法國,由此引發了百年戰爭。

② 記得英國好像有一段歷史是 他們的國王在法國也有封地。。然後同時自己是英國國王 後來英國貴族都說法語了

對英國貴族的興趣,源自17-19世紀的英國文學作品。前些日子,看了若干BBC經典名劇,探究的慾望,變得更加強烈。還好,得到了閻照祥的《英國貴族史》,

導言:世紀末的喪鍾
第一章 貴族起源(盎格魯-撒克遜時期)
千多年前,以軍事貴族的面目出現。為國王效力,履行軍職,財富主要是地產,繼承遺產要繳納捐稅。600年間,戰亂不斷,國王依戰功賞賜給將士土地,而國王自己,通常也被視為「牛」一點的貴族。
開始叫「哥塞特」,後來叫「塞恩」,詞語含義是為他人服務,地位的高低,由被服務的對象決定。彼時,很多自由農變為農奴。約6世紀起,貴族群體中注入宗教成份。
撒克遜人,是傳說中的亞瑟王的手下敗將。在《Wives and Daughters》中,漢姆雷老爺,很為自己是到英格蘭最早的撒克遜人而驕傲。其實,之前,英格蘭是凱爾特人的天地,盎格魯人和撒克遜人,是來自日耳曼的入侵者,經過長達3個世紀的征服與混合,幾個民族融為一個民族,才有了今天的英格蘭人。
刻爾(農民)與哥塞特之間的基本區別,是著名的《伊尼法典》中關於償命金的規定,後者通常是前者的6倍。勤勞且家運亨通的刻爾,就有可能成為哥塞特。大約10世紀,Ealdorman這個詞,開始專指大貴族,漸漸具備了伯爵、方伯、親王等涵義,意即地方統治者。
教會執事這一專職,可能出現在800年前後。早在6-7世紀,不列顛就形成了世俗貴族與宗教貴族關存的體制。教會貴族與英格蘭君主的聯系相當密切,從屬關系比較確定。他們,既能佈道,又能揮舞寶劍。
賢人會議成員,能參與重大決策,有司法權。
直到11世紀前期,大貴族伯爵與普通中下貴族塞恩的等級差別才終於明朗化。
第二章 封建貴族制的確立(諾曼時期)
英法兩國的封建制,存在較明顯的差異。
英:我的附庸的附庸也是我的附庸——類似於中國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法: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社會語言開始分化——上層階級說法語,下層民眾講英語。重要的文件,多用拉丁文和法文。直到1259年,亨利三世同時使用兩種語言發表文件,英語才逐漸地在上層政治領域占據了一席之地。
1086年,征服者威廉(諾曼底公爵),弄出一本《土地調查清冊》,把許多自由或半自由的農民,劃成了維蘭(農奴),因此,這本清冊,被英國人民稱為「末日審判書」。
貴族因婚嫁而獲得領地時,需向國王繳納數量可觀的轉讓費。
立憲的細胞,在諾曼登陸百年後就開始顯現,以國王與貴族的對立為表象。
騎士教育,重武輕文。經常進行比武大會,常有傷亡。得勝的騎士,有權親吻一位可愛的女士。所謂騎士精神,即貴族精神。早晨一本正經地彌撒,中午酗酒鬧事,下午洗劫教堂,晚上調戲婦女。
在戰場上,騎士很少殺騎士,死的都是平民步兵。十字軍東征的路上,騎士和北歐海盜沒啥區別。騎士精神化作替私人復仇的戰斗。
騎士精神的副產品是「英雄愛美人」。12世紀起,一個婦人,在丈夫之外要有個情人,否則,就會被視為缺少魅力。
1075年,大會議規定,禁止7代之內有血緣關系的人婚配,禁止與配偶的4代之內的血親成婚。不過,1215年,教廷便將此做了修改,7代改成4代,因為,門當戶對,太不容易了。
第三章 興盛與衰落(12世紀末-15世紀)
1399年-1485年間的每次改朝換代,都由大貴族發起,都以一具國王的屍體奠基,而為此受牽連、危及身家性命、失爵丟官的貴族更多。英國的君主,事實上是選出來的,而非世襲。
1215年6月,倫敦25名貴族迫使英王約翰簽署了著名的「貴族綱領」《大憲章》。《大憲章》共有61項條款,大部分都列明一些有利於貴族的權利。例如,國王在國家所有重要事務上,包括征稅,必須徵求貴族的意見並且得到他們的同意;過往不得隨意侵犯貴族的人身自由,等等。「法律至上,王在法下」的法則,從此被人銘記。
1265年的「西門議會」,成為未來下院乃至議會制度的重要起來。1325年,英國議會歷經百年終於形成。1376年,騎士代表彼得•馬克,成為首任議長。15世紀60-70年代,貴族院正式稱為上院,平民院正式稱為下院。
15世紀後期,英國貴族制逐漸成形,最終定製。即公侯伯子男,另外,還有從男爵和騎士,勛爵是獎勵性稱呼。1301年開始,威爾士親王成為不列顛王國的繼承者的名號。
黑死病,成為封建農奴制的殺手。
玫瑰戰爭。1455年,以紅玫瑰為標記的蘭開斯特家族和以白玫瑰為標記的約克家族,多次刀兵相見。持續30年,直至紅玫瑰得勝,都鐸王朝建立。
第四章 衰落和變異(1485-1688年)
大貴族揮霍得入不敷出,鄉紳階層開始崛起。
灰、黑逐漸被視為「上色」。長期影響著本國民眾,至今未變。
長子作為家庭姓氏、家產和爵位的優先繼承人,地位格外重要。長子早夭,則由長孫繼承。若無,則次子、幼子循序漸遞。不動產一般只傳一人,其他財產女兒或可繼承。重視家庭禮節,重夫權父權,但貴族婦女有較多自由。
因涉及到財產或爵位等問題,婚戀不自由,基本上是國王或父輩定。宗教信仰也會影響到愛情與婚姻。貴族的非長子的兒子,不容易成婚,而且,在特殊的財產繼承製下,很可能變成窮光蛋。《傲慢與偏見》中的伊麗莎白姐妹,就是沒有不動產繼承權的人。
世俗貴族,文化素質低下。倒是次子、幼子,被送進劍橋、牛津;上流社會,還有一批文化名媛。
伊頓公學建於13世紀。學費很高。游學開始流行,貴族子弟去意法學習語言、文學、藝術、禮儀,經過200多年的潛移默化,前朝的佩劍騎士終於成為通曉文墨的紳士。嘿嘿。幾位知名女作家,都生活在紳士後的時代。
第五章 「貴族時代」(1688年-19世紀中葉)
英國貴族的特點是具有政治獨立性、民主意識和紳士風度。
托利黨,Tory,英國政黨。產生於17世紀末。19世紀中葉演變為英國保守黨。「托利」一詞起源於愛爾蘭語,意為不法之徒。在1679年議會討論詹姆斯公爵是否有權繼承王位時, 贊成的人則被政敵稱為「托利」。托利黨人參加了1688年的「光榮革命」。1760年,逐漸成為執政黨。到19世紀中葉,發展成為保守黨。輝格黨,Whig,是它的對立面,名稱可能是Whiggamores(意為「好鬥的蘇格蘭長老會派教徒」)一詞的縮語。輝格黨得益於1688年「光榮革命」帶來的政治變化。
光榮革命,是英國一場和宗教有關的非暴力宮廷政變,發生在1688年到1689年。當時,支持議會的輝格黨人與部分托利黨人為免信奉天主教的詹姆士二世傳位給剛出生的兒子,而把詹姆士二世廢絀。在廢絀國王之後,他們把王位傳於原本的繼承者,詹姆士二世的女兒瑪麗和時任荷蘭奧蘭治執政的女婿威廉。威廉帶兵進入英國,未發一槍,使詹姆士二世倉惶出逃。議會重掌大權,而威廉亦即位成為威廉三世。因為這場革命未有流血,故史稱光榮革命。至此,英國議會與國王近半個世紀的斗爭以議會的勝利而告結束。
貴族含義發生變化。真正意義上的英國貴族,一直最少,但穩定性在歐洲首屈一指,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最穩定的貴族體制。
1707年,蘇格蘭合並於不列顛,1800年,愛爾蘭合並於不列顛。
資產階級革命後,在英國,幾乎無貴族不富。看了一下統計表,《傲慢與偏見》中的達西,也就是大地產者中的中等。幾乎所有的大地產,都是靠舊的繼承製保留下來的。
英國的資產階級革命是從農業革命開始的。貴族們發展農業、礦業、交通運輸業。托馬斯•科克培養優質綿羊而聞名1837年被封為伯爵。
上院的權利不表現在上院而表現在下院。
拜倫曾任上院議員,雪萊出身於從男爵家庭。
英國貴族不像法國貴族那樣喜歡群聚和沙龍,而是喜歡庄園。「每個人的房舍,都是他們的城堡。」
威斯敏斯特公爵的發家史(現英國首富)。1703年,他的先祖才成為男爵,1874年,便爬到了公爵的位置。
1722年,喬治三世提出,議會通過了《王室婚姻法》。18世紀末-19世紀初,貴族離婚率4%,平民離婚率萬分之一。所以,貴族們的婚姻生活還是相當不安定的。
算六章 真正的衰落(19世紀後期至今)
1872年,產生無記名投票法。
1876年,出版《英格蘭的貴族》,不久,再版,更名為《大不列顛和愛爾蘭的大地產者》。它,是1000年來第一本說明土地佔有的不合理情況的專門著作。
1894年開始徵收遺產稅,致使大地主們雪上加霜。資產階級進入貴族,爵位換財富,財富換爵位。
20世紀20年代開始,出現中產階級新貴。一戰、二戰中,死傷諸多貴族,甚至有老貴族斷了血脈。這,與他們受的愛國主義、民族主義、帝國主義教育有關。
大貴族的地產銳減。
丘吉爾不願意自己偉大的名字被陌生的稱號取代,只接受了嘉德勛章。
麥克米倫也曾拒絕封爵。當然,最後,他還是要了世襲伯爵的稱號。
英國貴族存在的時間,超過10個世紀,可是,直到1998年英國議會改革,世襲貴族才算壽終正寢。他們是「世界史上少有的能夠在適當的時候作出適當退卻的階級」。「英國之所以在現代化的社會轉型方面取得成功,避免了革命的震盪,贏得了社會的平穩發展,英國貴族的遠見、勇氣和妥協精神是不可抹殺的。」

實打實的一本歷史書籍,初始感覺枯燥,屬於越讀越上癮那種。


P.S.
對英國貴族演變的系統詮釋——《英國貴族史》評介
http://www.cnw3.org/ytht/History_Museum/13/19.html

③ 法蘭克國王的克洛維國王死後葬在哪裡

克洛維一世於511年11月27日逝世,葬於法國巴黎聖德尼基督教堂,而他的父親及之前的國王則都葬於圖爾奈。

④ 路易十四下葬在何處

得不到安息的國王們
——法國大革命軼事之一
一 聖丹尼教堂的浩劫
1793年10月12日的清晨,巴黎城北的聖丹尼教堂。
這座建於12世紀的哥特式建築差不多已化為一具凄慘陰森的骨架,而僅僅兩個月前,它還是巴黎最優美最典雅的教堂之一。傳說這里是殉教聖人聖丹尼的埋葬地,為此波旁王朝的歷代君主和王族選擇了這塊聖地作為自己的安息場所,兩百年來,聖丹尼教堂一共埋葬了54位國王、王後和其他王室成員。正因為此,在巴黎民眾的眼裡,這座教堂無疑是專制王權的最高象徵之一。
1793年是法國大革命爆發後的第四個年頭,也是大革命一步步走向恐怖和瘋狂最高潮的一年,這一年的1月,國王路易十六被送上斷頭台,但激進的民眾並不滿足,而是開始搜尋下一個發泄憤怒和仇恨的目標,他們找到的,就是路易十六祖先們安眠的這個教堂。93年8月里,民眾手持鐵錘沖進教堂,搗毀了所有的墓葬、雕塑和教堂裝飾,青銅像被溶化後鑄成大炮,大門口樹立起象徵共和國理想的自由女神像,人們圍繞著她徹夜跳舞狂歡。
聖丹尼教堂的劫難並沒有因此而結束。兩個月後的今天,又一批更徹底的破壞者進入教堂,他們手持火把,沿著昏暗的階梯走進教堂的地下大廳,出現在眼前的,是一排排安放在鐵制台座上的橡木棺材,覆蓋著暗紅色的天鵝絨,一共54具。地面上的陵墓已經在8月里摧毀殆盡,安放在地下的棺木卻尚未染指,而今天的目標,就是這些君王顯貴的屍體。
破壞者們選擇的第一個目標,是波旁王朝創始者亨利四世的棺木。用板斧劈開橡木板,裡面還有一層鉛棺,再用鑿子將它鑿開,掀掉裹屍布,亨利四世的遺體出現了,保存狀態幾近完美,絲毫沒有腐爛,面目安詳如同入睡一般,讓人不敢相信他已經在這里躺了整整183年。
亨利四世的屍體連同棺材一起,被豎立起來靠在柱子上,示眾兩天。巴黎民眾蜂擁而至,多數僅僅是出於看一眼的好奇,但也有不少激進分子,把自己對專制帝王的仇恨付諸行動。一個士兵拔出劍來,割下亨利四世的白鬍須按在自己的鼻子底下,大叫:「現在我有信心啦,我們一定能打敗所有的敵人!」還有人打落老國王的門牙,或者撕碎包裹身體的屍衣。兩天之後,遍體鱗傷的遺體被抬出教堂,扔進附近瓦洛阿公共墓地里剛剛挖好的深坑。
亨利四世之後輪到路易十三,路易十三之後則是赫赫有名的「太陽王」路易十四。鉛棺打開之後,人們看到的是一張顏色發黑但依然不失威嚴的臉龐,屍體的保存狀態甚至超過亨利四世。屍體之所以經久不腐,訣竅在於鉛棺,如果鉛棺能夠焊接得不留一絲縫隙,空氣和水分無法進入棺內,屍體便不會變質。但這需要高度的焊接技巧,並不容易做到,事實上54具棺材中,除了亨利四世和路易十三,其他遺體或多或少都已經敗壞,其中最可怕的當數浪盪國王路易十五。
路易十五性喜尋花問柳,最後便是死於梅毒,死時全身腐臭,皮膚脫落,慘不忍睹。工匠用鑿子剛在鉛棺上鑿出一個洞,一股難以忍受的惡臭噴出,竟把四周的人群熏得一鬨而散。好不容易把鉛棺全部打開,只見鹽水裡漂浮著一團團紫色的爛肉,簡直看不出人的形狀。屍體運到瓦洛阿墓地後,先是用火燒,再灑上生石灰埋進土裡,其間惡臭怎麼也驅不散,警衛的士兵們實在受不了,只好向空中頻頻放槍,用硝煙來緩和一下發臭的空氣。路易十五是最後一個被搬出聖丹尼教堂的國王,這天是10月16日。也是在這一天,差不多同一時刻,在巴黎中心的革命廣場上,末代王後瑪麗•安托瓦奈特走上了斷頭台。
光陰流逝,大革命的暴風驟雨早已過去,盛極一時的拿破崙帝國也雲散煙消。王政復辟後的1817年1月,瓦洛阿墓地的王族遺骸再次被挖掘出來,裝進兩具巨大的棺木,重新送回修葺一新的聖丹尼教堂。這一次,他們總算得到了永久的安眠——不,這句話只說對了一半。
二 尋找路易十四的心臟
為什麼說只說對了一半?因為國王們身體的另一部分,仍然沒有找到歸宿。
1819年2月的一天,一個名叫謝克的巴黎人走在街頭,被告示板上的一則廣告所吸引。廣告是這樣的:去年去世的建築家拉戴爾所遺留的傢具和收藏品定於今天拍賣。謝克愛好收集古董,雖然不知道拉戴爾的藏品里有些什麼,還是決定去看一看。拍賣品里有13塊雕刻著繁復紋樣的銅板,精美異常,謝克十分的喜愛,便買下其中的一塊。回家後,謝克取出銅板仔細打量,發現花紋中間有一行文字:路易十四的心臟。這是怎麼回事?
原來,法國的王族死後,他們的遺體並不像平民百姓那樣裝進棺材就完事,而是要經過好幾道復雜的保存程序,類似古埃及人製作木乃伊的工藝。先是切開腹部取出所有的內臟,並將身體中的血全部擠出,用香油仔細塗抹後包上細布,然後穿好衣服放入鉛棺,焊死後再放入更大的橡木棺內。從身體中取出的心臟,則浸泡在盛有酒精的玻璃瓶里,加進肉桂、沒葯、安息香等香料後密封,然後裝入鉛盒焊死,最後再放進琺琅盒保存。謝克買下的銅板,無疑就是鑲嵌在安放路易十四心臟的琺琅盒上的。王族們的心臟,本來都安放在巴黎幾處王家所屬的教堂,在大革命的動亂中早已下落不明,但既然有了銅板這樣一條線索,順藤摸瓜,或許可以找到劫後遺存的心臟,忠心耿耿的保王派謝克決心追究到底。
經過一番努力,謝克得到一條重要線索:拉戴爾的密友、畫家馬爾坦或許和這件事有關。借口要買畫,謝克敲開了馬爾坦家的大門。說明真實來意後,馬爾坦先是推說毫不知情,經不住謝克再三的懇求,終於說出了真相。事情的真相,完全出乎謝克的意外。
聖丹尼教堂遭到破壞時,拉戴爾作為一名建築師,被指定為現場的監督官。在那段瘋狂的年月里,遭難的不僅僅是聖丹尼教堂,法國全土幾乎所有與王族有關連的教堂、城堡、別墅等等,都難逃一劫。聖丹尼教堂以外,拉戴爾同時也是格拉斯教堂和聖路易教堂破壞工程的現場監督官。出發去這兩個教堂時,拉戴爾帶上了自己的兩個朋友:畫家馬爾坦和畫家德勞林。
這兩個畫家都懷著同樣一個目的,那就是獲取心臟。這兩個教堂一共保存著38顆王族的心臟,監督官拉戴爾將其中的11顆賣給德勞林,馬爾坦則買下了兩顆,包括最大的一顆也就是路易十四的心臟。畫家為什麼要搜集心臟?說起來令人難以置信,在當時,用香油等進行過防腐處理的屍身和內臟溶解後產生的清油,塗抹在畫布上,可以產生其它任何原料都無法製造出來的光澤,因此成為畫家們夢寐以求的寶物。獲得這種屍油的主要途徑是從中東進口,因為猶太人有為屍體塗抹瀝青和香料的習慣,不法商人便掘開猶太人的墳墓,收集屍油後出售,但價格昂貴無比,令馬爾坦和德勞林這樣並不出名的畫家只有望而興嘆。沒想到大革命的混亂,竟給他們帶來了意外的機會。
馬爾坦把買下的兩顆心臟帶回家,卻遲遲不敢打開使用。畢竟,這可不是普通人的心臟!最後他僅僅用掉了路易十四心臟的一小部分,另一個也就是路易十三的心臟則絲毫未動。謝克立即將這個消息報告當政的路易十八,宮廷派人從馬爾坦手中買回這兩顆先王的心臟,將它們安置在聖丹尼教堂,和它們曾經屬於的身體聚於一處。
德勞林的心腸要比馬爾坦硬得多,11顆心臟一個不剩,全部被他用在了畫布上。作為畫家,馬爾坦早已湮沒無聞,德勞林則並沒有完全被遺忘,時至今日,他的作品還陳列在凡爾賽宮還有斯特拉斯堡博物館這樣的藝術殿堂里。不知道畫面上的那一層光澤,會是來自哪一位君王的心臟?
三 路易十七和基因鑒定
或許有人要問:誰是路易十七?國王路易十六上了斷頭台後,法國不是成了共和國了嗎?確實如此,但路易十六留下一個兒子路易•查爾斯,雖然從沒有當過一天政,法國人還是尊他為名義上的國王,王政復辟後登基的普羅旺斯伯爵也自稱路易十八,為的就是把路易十六之後的空白留給他的兒子。
小查爾斯在大革命時代的遭遇,是一段悲慘而離奇的故事。1792年8月推翻立憲君主制廢黜國王之後,國王一家五口人被送進丹普爾堡監禁,包括國王路易十六、王後瑪麗•安托瓦奈特、路易十六的妹妹伊麗莎白公主,還有國王夫婦的兩個孩子:14歲的公主瑪麗•黛萊絲和7歲的王子路易•查爾斯。隨著革命的日漸激進,災難接二連三地降臨到這一家人頭上,先是93年1月國王被送上斷頭台處死,半年之後國民公會又突然下令,將小王子從他的「反動母親」身邊帶走,另行接受平民式的教育。據說官員們強行帶走小王子的那一刻,生性高傲的瑪麗•安托瓦奈特跪倒在地,一邊痛哭一邊苦苦哀求把兒子留在自己身邊。其實過不了多久王後自己也走上了斷頭台,她與愛子的生離死別只不過提早了幾個月。隨後伊麗莎白公主也被處死,丹普爾堡的囚犯只剩下兩個與世隔絕甚至相互之間都見不了面的孤兒。
小王子從母親身邊被帶走後,仍然住在丹普爾堡中,由國民公會指定的鞋匠西蒙夫婦負責養育和管教。西蒙是個鐵桿共和派,性格粗野但心腸其實不錯,少不更事的小王子很快習慣了新生活,並喜歡上了西蒙。然而奇怪的是,94年年初西蒙夫婦突然不明不白地辭職,收拾行李離開了丹普爾堡,而從這時候起,小王子就被關在屋內,再也沒有在院子里出現過。
時光又過去半年,羅伯斯庇爾終於倒台,恐怖政治宣告結束。督政官帕拉斯乍一上任,立刻帶領隨從來到丹普爾堡,看一看這個有可能成為「法國王位繼承人」的孩子究竟怎樣了。他看到的是一幅令人震驚不已的景象:房間里凌亂不堪,彌漫著刺鼻的臭氣,送進來的食物已經幾天沒有動過,一個少年身裹著骯臟的被單躺倒在床邊的地板上,膝蓋腫脹化膿,虛弱得幾乎無法開口說話。帕拉斯當即下令招來醫生為孩子治療,並改善居住和飲食條件,但一切都為時已晚。將近一年之後的1795年6月8日,這個病入膏肓的孩子靜靜地離開了人世。
法國政府對外公布了路易十六之子路易•查爾斯也就是路易十七的死訊,當時誰也沒有對此表示懷疑。但漸漸地,巴黎的街頭巷尾傳出了這樣的風聲:死在丹普爾堡里的那個孩子,並不是真正的路易十七!
如果是這樣,真正的路易十七哪裡去了?流傳得最廣的說法,是說西蒙夫婦偷偷把小王子藏在行李中帶出監獄,並用另一個不相乾的孩子掉了包。西蒙本人在羅伯斯庇爾倒台時和他的領袖們一起被砍掉了腦袋,他的老妻珍妮貧病交加,只能在救濟院里度過餘生。在救濟院里,珍妮反復向人講述的故事就是:她和丈夫當年救出了小查爾斯並把他送出巴黎,而且,在過了八年之後,這個孩子還回來探望過她!另一種說法是,路易十七其實早已在1794年1月病死,當時的國民公會害怕這孩子的死會刺激國內的保王勢力,並且引來歐洲各國的抗議和攻擊,所以隱瞞不報,用另一個孩子來冒充。趕走西蒙夫婦並把孩子禁閉在房內,正是因為害怕計謀敗露。
法國官方對這些流言起先並不理會,但流言越傳越廣,到了王政復辟之後,甚至冒出好些自稱路易十七的人物來,鬧得沸沸揚揚。為求一了百了,1846年政府下令挖出當年落葬的遺體,檢驗一下到底不是路易十七本人。檢驗的結果是:這具屍體死亡年齡在15到18歲之間,根本不可能是死時年僅10歲的路易十七。難道謠傳竟然是真的?
自稱路易十七的人物前後多達一百五十來個,除了法國以外,還來自英國、丹麥、加拿大等各個國家。其中最著名的是德國人魯道爾夫,他來到巴黎認祖歸宗,竟然得到了路易十七幼年時的乳母甚至英國和荷蘭政府的認可,但法國政府始終拒絕承認。路易十七的生死去向成為法國歷史上的一大謎團,業余的和專業的歷史學家們為此窮究不已,出版的專著多達800餘種。眾說紛紜之下誰都以為永遠不會找到真正的答案,想不到在20世紀的最後一年裡,現代科技手段居然徹底破解了這個謎團。
還是先回到丹普爾堡那個少年死去的時候。少年死後第二天,四位醫生奉命對遺體進行解剖,調查死因。其中一個醫生佩爾丹趁旁人不注意,偷偷把少年的心臟切下,用布包好帶回到家中,當作一件珍貴的紀念品保存起來。佩爾丹死後,這顆心臟幾經轉手,最後送到安葬王族遺體的聖丹尼教堂。正是這顆心臟,成為揭開謎團的關鍵。1999年年底,比利時魯本大學和德國穆恩斯特大學的研究人員從心臟上取樣,分析其基因構造,並與波旁王族其他成員的基因樣本相比較。用於比較的樣本包括路易十七母親瑪麗•安托瓦奈特的頭發,還有在世的波旁王族後人的血液。基因鑒定的結果在2000年4月公布:這顆心臟與其它樣本的基因構造完全一致,也就是說,丹普爾堡的少年千真萬確就是路易十七本人。
一切都水落石出:珍妮老婦的話完全是出於妄想,魯道爾夫則是個地地道道的騙子,而1846年的發掘肯定找錯了地方,因為當年埋葬時並沒有立碑,發掘時完全藉助守墓人模糊的記憶。只是不知道這樣的一個結局,對於為此耗費了無數筆墨的歷史學家,還有從歷史之謎中感受浪漫的無數普通人,到底是令他們感到滿足呢,還是失望?
四 處刑前後的末代國王和王後
巴黎市中心的協和廣場,是遊客必到的一處景點。1793年時它的名字是革命廣場,廣場西北角上豎立起斷頭台,成為向民眾展示公開行刑的場所。大革命的諸多領袖包括羅蘭夫人、丹東、羅伯斯庇爾等都在這里被砍下頭顱,君臨法國二百餘年的波旁王朝的末代君主路易十六和他的王後瑪麗•安托瓦奈特,也是在這里走完了人生的最後一段路程。
路易十六的死刑判決,1793年1月16日由國民公會投票通過。其實一直到死刑確定的那一刻,大部分議員還有民眾,都不相信國王的死刑會成為現實。投票結果是361票對360票,支持死刑的票數僅僅多了1票,而這關鍵的1票,竟然來自路易十六的堂兄、投身革命陣營的奧爾良公爵!
1月20日,死刑執行令由議會代表傳達給監禁國王一家的丹普爾堡,對於王後、王妹和孩子們來說,這個可怕的消息如同五雷轟頂,唯一鎮定自若的是路易十六本人。當天晚上,他向家人們告別,特別叮囑小王子將來決不尋求復仇,還答應第二天早晨下樓去再與他們見最後一面。路易十六和神甫談話談到深夜,隨後像往常一樣入睡,居然睡得很香也很死,一直到唯一的侍從格萊利進來叫醒他。
城堡外漸漸人馬聲嘈雜,路易十六把格萊利叫到身邊,遞給他一個戒指和一個裝著全體家人頭發的小包,請他轉交給王後和王子。國王告訴他,雖然答應過家人見最後一面,但自己實在難以忍受生離死別的殘酷場面,所以請他代作最後的訣別。說這番話時,路易十六流下了眼淚,這也是他在接到死刑判決後唯一一次在他人面前動情。
將近9點,丹普爾堡大門洞開,涌進一大群議員、憲兵和軍人,他們是來押送路易十六去刑場的。離開房間時,路易十六想把自己的遺書交到一個憲兵手上,請他轉交國民公會,卻被粗暴地拒絕:「這不關我的事。我來這兒不是給你跑腿的,而是要把你送上斷頭台!」「確實如此。」路易十六微微嘆了口氣。
路易十六乘坐的馬車在武裝憲兵的簇擁下,緩緩駛離丹普爾堡。由於國民公會得到保王黨人計劃在途中營救國王的情報,一路上崗哨林立,戒備森嚴,家家戶戶門窗緊閉。但是當馬車進入革命廣場時,頓時歡聲震天,這里聚集著兩萬多名等待目睹國王受刑的民眾。
劊子手桑松剪去國王的頭發,將他雙手反綁在身後。路易十六很吃力地一步步走上又窄又陡的階梯,在平台上站定,開始向面前的民眾們演說:
「法國人啊,我無罪而死。我寬恕所有送我走向死亡的同胞。我向上帝祈禱,再也不要發生我的血流在法蘭西土地上這樣的悲劇……」
現場指揮官當即舉起劍下令鼓手們擂鼓,路易十六的聲音淹沒在震耳的鼓聲中,沒有一個人聽見。隨著斷頭台的刀刃落下,「共和國萬歲」的歡聲響徹整個巴黎,人們發狂一般地湧向斷頭台,用斷頭台上流下的血水洗手,甚至伸出舌頭舔上一口,大叫:「卡佩的血可真咸!」人們把手絹、紙片、帽子、衣袖還有一切隨身攜帶的東西塗抹上路易十六的鮮血,或者買下一束死者的頭發、一張衣服的碎片,心滿意足地帶回家去。鼓聲和歡聲也傳到了丹普爾堡,小王子和小公主不停地哭泣,一夜沒有合眼的瑪麗•安托瓦奈特嗚咽著倒在床上,但她立刻直起身,走到王子面前跪倒,向自己的愛子、法國的「新王」致敬。
路易十六的遺體被運到瑪德萊納墓地,放進一口木棺,和所有被處決的犯人一樣,頭顱夾在兩腿中間,鞋不知什麼時候掉了,所以赤裸著雙腳。三米多深的墓穴已經在前一天挖好,兩個神甫送上簡短的祈禱之後便開始填土,沒有彌撒,連墓碑也沒有。兩個神甫中名叫羅納爾的一個,內心對國王無限同情,他叫墓地工人填上一層土後再填上一層生石灰,這樣反復多次,形成明顯的夾層。不用說這是為了留下標志來判定墓葬的位置,以便將來改葬。羅納爾神甫這一預見的實現,還要等上22年。
如果說路易十六的死刑判決令所有人震驚,對於王後瑪麗•安托瓦奈特的審判結果,誰也不會感到驚奇。這已是雅各賓黨人恐怖獨裁的頂峰期,議會里溫和派和妥協派不是流亡便是上了斷頭台,革命法庭的陪審員們沒有一個人敢向王後的死刑說不。安托瓦奈特的辯護律師,由於為代理人作了無罪陳述,居然在法庭上被法官宣布當場逮捕。所以,1793年10月15日凌晨,當法庭向安托瓦奈特宣讀死刑判決時,王後的臉上看不到一絲的動搖,自從心愛的幼子被奪走之後,安托瓦奈特已經萬念俱灰。從法庭走回牢房的途中,被日以繼夜的審訊,還有不停的出血症狀折磨得精疲力竭的王後突然停住腳步,喃喃自語:「我什麼也看不見了,沒法走路。」身邊的衛兵皮諾默默地伸出手攙扶住她。皮諾旋即遭到告發並逮捕。
第二天清晨,安托瓦奈特唯一的女僕羅莎麗走進牢房的時候,發現王後和衣躺在床上,看起來徹夜未眠。桌上放著一張滿是被淚水打濕的字跡的紙,那是王後寫給伊麗莎白公主的信,王後沒有勇氣直接給孩子們留下遺言。窗外鼓聲響起,那是軍隊和憲兵出動的信號,羅莎麗開始幫助安托瓦奈特更衣。王後在床頭脫下貼身內衣的時候,羅莎麗站在她身前,擋住24小時監視著王後一舉一動的憲兵的視線,但憲兵走上前來,緊緊盯住王後。「能不能請你們迴避一下,讓一個女人從容地換一身衣服?」王後問。憲兵的回答斬釘截鐵:「不行,我們接到的命令,是監視你的每一個舉動。」王後只能嘆一口氣,盡量背過身去。
和乘坐四輪馬車赴刑場的路易十六相比,安托瓦奈特沒有得到一絲一毫的特權,她不得不坐在一輛原先用來裝乾草的破板車上,雙手反綁,穿過人潮洶涌的街道,在一片辱罵和嘲笑聲中駛向革命廣場。38歲的王後早已滿頭白發,容顏蒼老,當年那個傾倒巴黎的絕代佳麗連一絲痕跡都難以尋覓。她雙唇緊閉,面如冰霜,彷彿什麼也聽不見什麼也看不見,只有一次,當一個母親懷中的小男孩邊笑邊向她送來一個飛吻,安托瓦奈特慘白的臉上泛起一層紅暈,淚水湧上眼眶,毫無疑問她是想起了自己即將成為孤兒的孩子們。
板車抵達了終點,沒有人伸手相幫,安托瓦奈特獨自走下車。當她第一眼看到那具黑色的怪物般的斷頭台,眼中似乎閃過一絲驚恐,但隨即鎮定下來,快步登上階梯。這時,她無意中踩到了劊子手桑松的腳,王後立刻道歉:「請原諒,先生,我並不是故意的。」這是安托瓦奈特生平所說的最後一句話。
行刑結束後,屍體被裝上同一輛板車,一路滴著鮮血駛向瑪德萊納墓地,路易十六也埋葬在那裡。但是到墓地一看,不僅墓穴沒有挖好,連棺材也沒有準備,時間已經過了正午,負責搬運屍體的警官們急著回家吃午飯,隨手把屍體往草叢里一扔,揚長而去。這以後也沒有任何指令下來,屍體就這樣在草叢里躺了兩個星期,最後總算被守墓人草草埋葬。守墓人向政府開出一張棺材費和人工費的催款單,政府付清這筆小小的費用是在四年之後,用拍賣安托瓦奈特留在獄中的隨身物品所得到的收入。
1815年1月,隨著拿破崙的倒台而登上王位的路易十八,決定尋找路易十六夫婦的遺體並舉行葬禮。所幸的是,當年的瑪德萊納墓地已經被一個保王分子迪克羅梭買下,當作聖地一般保護起來。政府召來22年前守墓和掘墓的工人,進入絲毫沒有遭到破壞的墓地,開始挖掘。首先找到的是一些女人骨骼,損壞得相當厲害,無法辨認身份,但在骨骼邊上發現了兩個完整的鞋扣,這兩個鞋扣幫助判明了死者的身份,正是王後安托瓦奈特本人。
發掘路易十六的遺體進展得更順利,因為羅納爾神甫留下了明確的標志。1月21日,也就是國王走上斷頭台的同一天,路易十六夫婦的遺體在盛大的葬禮後被送往聖丹尼教堂安置。不久之後,在發現遺體的地點建立起一座小小的贖罪禮拜堂,進門的地方,左右兩側樹立著路易十六和瑪麗•安托瓦奈特的大理石雕像。這是國王一家唯一活下來的成員、公主瑪麗•黛萊絲奉獻給父母的禮物。
(望採納,謝謝)

⑤ 英國王室名義上效忠法國王室嗎法國王室名義上效忠神羅皇帝嗎

不是的。
所謂的英國王室名義上效忠法國王室其實只發生在英格蘭(當時由於英格蘭與蘇格蘭尚未合並,所以英格蘭與現在的英國還是有差別的)諾曼底王室統治時期,由於法國諾曼底公爵威廉征服英格蘭成了英格蘭的國王,但他在法國還有領地所以法國要求威廉繼續向法國效忠不然便收回他在法國的領地,於是威廉名義上向法國效忠實際上對法國愛答不理。後來英格蘭與法國爆發英法百年戰爭,此時的英格蘭不但不再向法國效忠反過來還想要成為法國的主人。
而法國王室名義上效忠神羅(神聖羅馬帝國或德意志第一帝國)是沒有的事,法國是由西法蘭克王國演變而來,由於西法蘭克王國加洛林王朝直系絕嗣便傳到當時在西法蘭克王國有權勢的卡佩家族手中,經卡佩家族、波旁家族逐漸演變造成當時的法蘭西王國。如果受有聯系的話,那就是卡佩家族曾效忠於東法蘭克王國(後稱神聖羅馬帝國),但在卡佩家族成為法國國王時早已不向東法蘭克王國了。

⑥ 為什麼英國國王去世後直接安葬在修道院

英王是本國的宗教領袖

⑦ 中世紀時法國的部分領土曾經是英國的嗎

英法百年戰爭期間,由於繼承權的問題法國的諾曼底公爵成為了英國國王,這樣的話,他在法國本土的領地諾曼底地區就成為了英國的領土

⑧ 英國國王亨利二世是英國人還是法國人

亨利二世是英格蘭國王亨利一世的女兒瑪蒂爾達的兒子,父親是安茹伯爵(美男子)戈德弗魯瓦五世.
他生在法國,死在法國,而且他也不會說英語. 所以現在很多人說他可以算是法國人,歷史上的他本人也可能一直自認是法國人. 但是事實是他永遠都只能算是英國人,因為從他當上英國國王起,他的身份就只能是英國人了. 按照歷史學和政治學的觀點,王即國家,就是王就是國家的象徵. 他是英國國王當然象徵的只能是英國,不然他為什麼不叫法國國王呢. 其實理解這個也很簡單, 你想如果他是法國人,那他就必須是法王的臣民(一國只能有一個國王). 那到時英國和法國是什麼關系,那不是就是說英國是屬於法國的領地嗎,但是事實是英國和法國是對等的獨立國家. 他也不是法王的子民,而是和法王地位平等的英王. 所以他的身份首先是英國國王.
那些說他是法國人的都是些沒有什麼政治法律學常識的人,懂點法律的人都應該知道,一個國家的元首,在法律上,最基本的條件就必須是這個國家的公民. 所以說一個法國人是英國的國王簡直就是個政治學和法律學的笑話.
我想基本沒有什麼正史資料會說亨利二世是法國人,在史書里他也只能被寫進英國的歷史里,而不是法國的歷史.(你去網路隨便搜索下,都只會說他是英國國王,絕對不會說他是法國人) 我想只有那些一廂情願的人會願意認為他是法國人。

現在是有很多國家的法律認可其他國籍的公民在他們國家所生的孩子擁有該國國籍。 但是你也應該知道,基本上每個國家的法律也都會規定國家元首必須是出自在本國生活很多年的本國公民. 亨利二世的身份是國王,所以當然與一般的國民不同,他作為英國國王,就永遠只能代表英國,即使連他本人也不願意承認.

⑨ 菲利普親王和伊麗莎白二世死後,葬在了什麼地方

這似乎是一種病態的想法,但無法逃避的現實是,伊麗莎白女王和菲利普親王總有一天會死去。由於他們都是英國王室成員,他們的去世將會引發一系列精心策劃多年的事件。

女王和她的丈夫都擁有永恆的遺產。但是皇室的粉絲們可以去哪裡向世界歷史上最著名的領導人之一表達敬意呢?令人驚訝的是,菲利普親王和伊麗莎白女王可能被埋在不同的地方。


盡管有傳言說女王將被安葬在哪裡,但根據我們對她的了解,我們可以假設她會按照原計劃安葬。她深愛的父親和母親被安葬在聖喬治教堂,女王很有可能也想被安葬在那裡。

如果她這樣做了,那麼伊麗莎白女王和菲利普親王將被永遠放在一起。就像他們想的那樣。

閱讀全文

與英國國王葬在法國哪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伊朗球員穿什麼衣服出征 瀏覽:82
隱適美中國公司怎麼樣 瀏覽:79
在義大利釣魚證怎麼辦理 瀏覽:669
中國如何使用魔法 瀏覽:85
英國一年半碩士多少錢 瀏覽:288
為什麼英國人頭發是黑的 瀏覽:20
印度黑客叫什麼 瀏覽:945
義大利面是怎麼變硬的 瀏覽:576
越南女人為什麼要生孩子 瀏覽:555
歷史上有哪些印度公司 瀏覽:859
中國哪個市最富裕排名2020 瀏覽:643
印尼和印台哪裡賣 瀏覽:134
哪個朝代統治過印度 瀏覽:563
特朗普怎麼不打伊朗了 瀏覽:811
英國最旺的五行屬什麼 瀏覽:906
中國股票證券交易所都在哪裡 瀏覽:711
伊朗烤肉串怎麼樣 瀏覽:679
小度中國和印度哪個 瀏覽:27
世界上哪個國家是中國人的後代 瀏覽:862
伊朗領導層是怎麼分布的 瀏覽:606